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9-13 17:06:22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教育的定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慧教育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智慧;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3-1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过程,评价体系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还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但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说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却以一些无益于健康的体力极限指标影响了健康。目标是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促进体育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主要以体能指标评价体育成绩,师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非教学内容的“达标”等测试工作,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自信心严重受挫。

2.评价主体还不够全面。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学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只有从他们评价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搞好评价。目前,体育课堂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

3.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还缺乏科学性。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制度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实现,考核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批判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所以,其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教学评价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改进、鉴定、激励等,但目前的评价,由于其形式的不完整和观念的原因,使一部分重要的功能被忽略,有的甚至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意。过于强调鉴定性的总结性评价,改进、激励的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抹杀。评价不是为了筛选和分等,要以促进和改善体育学习为根本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应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教学,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要做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构建一个“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引导着智慧的体育课堂产生。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节跳短绳测验课,全班测验完后还有多余的时间,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男、女生各一组跳长绳,教师让部分学生示范后,简单讲解了一下跳长绳的动作要领,就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此时忙着整理短绳,一分钟不到就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报告教师:有学生不愿意跳,在边上自己玩别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不排队,插队跳,还有的同学间在互相讥笑。总之练习队伍很凌乱。于是教师紧急集合队伍,找出违反纪律的学生,严肃进行批评。

如果此时教师冷静一下,进行一个调查,可能就会检讨自己盲目的安排了。课后了解到有70%学生都不会跳长绳,而会跳的那几个学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插队,还有部分想跳又怕跳不好被同学讥笑,活动失去了兴致,失去了积极性,队伍出现混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最终导致这个教学环节的失败,出现上述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没有以学定教。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呢?

1.以学定教的智慧课堂应该紧抓情趣、思想、技能三个基本要素,从情意、智力、能力三个维度去评价。(1)情意维度评价:从情趣基本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态度、意志,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儿童的世界就是游戏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智慧的体育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玩,在游戏这学会玩。游戏是快乐的,智慧的课堂应该充满快乐,孩子们的愉悦感是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心理愉悦度得到了发展,课堂才是智慧的。(2)智力维度评价:从思想要素中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维,丰富的想象,智慧的课堂评价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有效的思维,是否有丰富的想象等智力的维度上去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传授的基本知识。(3)能力维度评价:从技能要素中生成,指学生课堂上练习的成效,训练的强度,能力发展的程度。智慧的课堂不能仅以学生在课时训练中形成了多少技能评价,而应以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可以发展的技能评价。

2.要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结果势必要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那么这应该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 职业教育

一、职业资格鉴定对促进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实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职业技能鉴定在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劳动者就业,降低企业招工录用成本,减少用人风险,提高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水平和效率,调动企业职工学习知识和技能积极性,促进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构筑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改善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其促进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二、当前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技能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步晚、起点低,有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够健全,措施还不够得力。现行职业标准的覆盖面小,题库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某些专业还无证可考。鉴定认证内容与现实还有脱节,不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另外,考务管理不规范,考评员整体素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有待提高。证出多门,假冒职业资格机构的频频出现,使证书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着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目前,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由教育部部门负责,而职业技能鉴定及等级证书的颁发则主要由人社部门负责(其他各部委亦在其职能范围内实施专门化培训,并发放了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各专业、学科也有相应的教学体系。而职业技能鉴定的各专业(工种)也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二者双轨制,双头管理,各行其责,教材、标准水平、理论实践内容要求等等方面不协调,不互通,存在着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技能鉴定存在着假、乱、低、差现象

由于职业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时间不长,加上各校自身的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双师型教师缺乏,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存在错位,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有些职业院校为了迎合学生就业需要,降低要求,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放任学生互相抄袭;有的允许学生避难就易,报考与专业特色不对应、学历层次不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人为地提高考生的资格证书通过率。这些虚假考证行为,极大地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信誉。

(四)相关法律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企业落后的人才观念影响了职业鉴定工作的发展

自1994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由于就业准入等制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始终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形势等因素影响,职业资格证书成了一种似乎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企业普遍对职业技能鉴定缺乏足够的认可,至多只是在选人时作为一种参考。而且,不少企业仍持有落后的人才观,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人才,技能人才不被重视,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技能人才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明显偏低。另外,一些企业担心员工在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后,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或者离开企业工作岗位,故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缺乏充分的热情。致使无证人员认为有证无证一个样,严重影响了技能工人提升技能水平和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影响到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创新机制,多措并举,充分发挥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发展历程表明,完善的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准入等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必将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成为职业院校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其必将对职业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此,需要从政府、职业院校等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评机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两种机制相互协调,多措并举,共同促进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教育引领作用的发挥。

(一)从政府、政策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评机制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双证书教育制度法规,搞好五个衔接,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各级教育和人社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建议可在原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基础上,聘请职业教育方面的政府官员、专家共同组成实施双证书制度委员会。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课程开发、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确定职业院校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协调,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制度、就业准入制度、职业培训制度以及企业劳动工资奖励制度相衔接,从而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相互配套的法规制度来支撑促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建设,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鉴定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队伍建设,通过轮训等方式提高鉴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二是要加强考评员队伍管理,完善考评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办法及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努力提高考评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各环节的管理。从出题到阅卷,从报名到监考,所有环节都要从严、从实把关,减少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的个人因素。四是加强题库建设,努力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形成由国家总库、行业分库和地方分库组成的、能够覆盖所有职业技能鉴定职业的国家题库网络。五是做好与鉴定工作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规范和教材等配套的基础工作,尽快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考核鉴定及劳动管理需要的职业标准体系,实行标准、规范、教材、题库一条龙运作。此外,要适当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将考证费用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范围之内。

3.强化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积极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劳动者素质和企业效益提高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依托教育、人社、财政、经济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把好就业入口关,强调各类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得开业或上岗。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有关从业人员办理就业手续的必要凭证。积极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加快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步伐,逐步扩大就业准入范围至全行业。研究完善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和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实施税收减免、培训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培训、考核、奖励与晋升制度。同时,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单位和无证从业人员进行坚决处罚,以儆效尤,切实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4.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宣传,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大型节日期间设立咨询点、发传单和宣传手册,在主要街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三是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型各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选拔和表彰奖励各行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并通过媒体宣传他们凭技能赢得社会尊重的典型事迹,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引导全社会树立“有证”才能上岗,“证多”择业面才宽的就业观,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5.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制度改革。在一些就业率高、教学质量优良、条件好的职业技术院校,经报请省人社、教育部门评估认定,在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专业、组织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课程认证”工作。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一校双牌”。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技术院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防止这些学校不经考试或考试不过关,随意乱发证现象的发生,人社、教育部门要对职业院校鉴定所站以及职业资格“课程认证”进行抽查或整体检查。对存在问题评估不合格者,予以警告或“摘牌”等处罚。改进评估合格后,再重新给予鉴定资格。

6.加强对各类鉴定发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证出多门。要整顿各类鉴定发证机构,严肃鉴定与发证规则,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职业资格,提高鉴定的权威性和证书的信誉度;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统一证书名称,统一发证机构.统一证书管理,实施宏观调控,规范管理,逐步改变证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二)从职业院校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是职业资格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既是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受益者。通过调整教育教学目标,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其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职业院校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严格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职业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构建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互通,是职业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现自身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实行双证书制度,必须制定满足双证书教学要求的教学计划,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中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实训课等项目的改革同相关职业岗位的国家鉴定标准结合起来,将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科目、教材、实训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中。确保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现行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的一致性。做到“职业标准与培养目标双对照,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双考核、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认证”。最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减轻其考证负担。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2.创新学生毕业制度,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和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严格贯彻职业教育法,依托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必须经考核鉴定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毕业。否则不予办理毕业手续,不发毕业证。同时根据鉴定考核的结果,在各职业学校之间进行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横向对比,以此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激发各校师生的积极性,浓厚学习风气,使各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地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生职业技能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保障措施。如果没有一支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将变成应试教育。为此,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从政策、待遇上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和技能竞赛活动,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考取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尽快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激发广大中职教师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

4.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指挥棒作用。近年来,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针指导下,各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在引导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校级技能竞赛开展得相对较少,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竞赛较多,而且都是选拔性的。参赛学校只安排个别专业成绩好的学生集训,搞突击性教学,未贯穿到针对所有学生的常规教学之中。这种“应赛式教育”是不足取的,应予以防止。要将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职业学校的常规教学中,将技能竞赛内容与规则和标准列为课程内容,以之为重要的学习和考核目标,针对所有的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和竞赛活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5.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职业资格能力培养。要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设一批适应学生提高技能和素质需要、满足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训实习基地,为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学生职业资格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莹.从职业技能鉴定发展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科技创新导报,2014,(07):195-196.

[2]施朝蓉.论职业技能鉴定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与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2014,(03):182.

第3篇

关键词: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编写体会

通过我校组织的“对青年教师拉、帮、带”活动,我首次尝试制定了煤化工工艺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这学期我的授课内容煤化工工艺课程得以顺利进行,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出考题各环节中面临着不断出现问题、请教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大纲格式

1.大纲说明

(1)说明本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1.5学年制的高中后和3学年制的初中后中专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学习使用。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说明该课程性质、内容、任务、要求、教学中注意事项。由于课程内容量大,应采取高度概括性语言逐章介绍;教学任务和要求应该清楚、详细,这样才能让每位老师针对每节课做出相应计划;因为有刚刚从事教学任务的新老师要使用参考教学大纲,所以,教学注意事项应具有可实践性和灵活性。

2.学时分配表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表所示。学时分配表应该具体到每章、每节使用几个课时讲课,每节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什么内容应该一一对应。

3.课程内容

以第五章内容为例如下所示。课程内容应包括学时分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

附:本大纲 第五章 课程内容

第五章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16学时,授课12学时,复习小结4学时)

(1)教学要求:

a.掌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掌握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2)教学内容:

a.第一节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概述(2学时),重点讲述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的概念、典型工艺流程,了解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意义。

b.第二节 煤气的冷凝、冷却(2学时),重点讲述煤气在初冷器中冷却的方法、工艺流程,了解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

(3)教学建议:

换热设备引申到间-直煤气初冷设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换热器,并且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二、编写体会

通过自己制订教学大纲,我总结出教学大纲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色:

1.前后连贯

由于本课程是专业课,所以制订过程中需要在上完专业基础课(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基础等)后开课。

2.主次分明

由于本大纲是针对一年半学制的、高中起点的中专教学,所以课时有限,教学过程中要求主次分明,“掌握”内容重点讲解,“了结”部分略带讲解。

例如本大纲“炼焦技术”采用54个课时进行授课,而“煤炭气化”仅采用12个课时进行授课,就是由于一方面总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专业课《合成氨工艺》已经很详细地讲解了这部分知识。

3.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当前煤化工发展现状,煤炭液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我省“潞安集团”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本大纲 第八章 煤炭液化 (3)教学建议

(3)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确定本章的取舍。本章重点在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难点是常见的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和F-T合成工艺。结合我省当前企业发展煤液化技术的现状讲解煤液化技术的重要性。

4.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能力培养。以第五章内容为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知识,解决这节课“脱苯”的问题;注重在复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脱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去接受新的工艺过程(粗苯回收),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附:本大纲 第五章 教学内容

……

f.第六节 煤气中粗苯的回收与精制(2学时),重点讲述粗苯的定义、回收工序、洗苯工序影响因素,了解粗苯的加工与精制。

g.复习(2课时),总结、复习、巩固本章内容的重点知识,结合《化工原理》内容中精馏单元的知识着重讲述洗苯工序影响因素。

5.注重学生素质养成

制订计划详细到每节课的任务,每章内容授完之后,做一小结。以填空、简答、判断等题型承载本章知识重点;课内完成这些补充的作业,表面以充实平时成绩,实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做完事情及时总结”的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附:课内给同学们的小结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居世界第( )位。

2.按选煤方法的不同,煤炭洗选可以分为物理选煤、( )和微生物选煤等。

……

二、判断题

( )1.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产品的过程。

( )2.选煤是根据原煤中的煤与其中的矿物质、煤矸石等,杂质的密度、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他性质的差别,清除原煤中的有害杂质,降低灰分、硫分和水分,改善煤炭质量的过程。

……

三、问答题

1.煤的成焦过程可分成哪几个阶段?

……

6.本大纲的缺陷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动静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有课内理论教学,就应该有相应的实践练习过程。

由于本课程是化工工艺专业的一门辅助专业课程,课时有限,所以重在理论教学,没有课内实训环节。另一方面,目前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要求。这是本大纲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环节)巩固和实践本门课程的所学知识,只是这样的实训条件对这门课程不具有针对性。

三、实践结果

1.考核办法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教学过程的进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考核过程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知识系统全面的特点,才能够真实反映同学们的实际水平。我在出考题的过程中反复斟酌,注意分析各种题型各自的特点。

(1)填空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所需填空前后有提示;题量大,应涵盖所学知识面。例如第18题:“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2)判断题。应考核知识重点,有明显错误,容易判断。例如第10题:“(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给出很明显的错误,上课听讲的同学都知道“焦煤”名字的由来――一种炼焦煤,前后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背,只要上课听讲了,就能回答上来。

(3)简答题。题量少、知识重点、分值小。同学们普遍不喜欢记忆,所以分值减少,而且是课内经常重复的重点,也能够答上其中的几条。

附:期末考卷

一、 填空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8.根据煤焦油沥青的软化点不同,可分为低温沥青、中温沥青、( )和超高温沥青。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O”,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40分)。

……

( )10.焦煤受热时能形成热稳定性能好的胶质体,不适合炼焦。

……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

2.炼焦生产中,装煤过程如何控制烟尘?

……

2.实践检验结果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化工G1002班的考核成绩还比较理想。

从成绩汇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人数在各分数段内分布比较合理,整个趋势呈正态分布曲线。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根据2005年7月21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现就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1.5%的幅度内浮动。

二、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美元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价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2%,现钞买卖价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上下1%.

三、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中间价,由外汇指定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为基础参照外汇市场行情自行套算和调整。除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情况外,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0.8%([现汇卖出价-现汇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0.8%),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4%([现钞卖出价-现钞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 ≤4%)。特殊情况需扩大买卖价差幅度的,外汇指定银行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批准。

四、外汇指定银行可授权分支行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挂牌汇价。对于单笔大额交易,外汇指定银行可在上述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与客户议定,大额金额的标准由银行自定。外汇指定银行对信用卡、旅行支票等支付凭证购汇可在以上规定的幅度内给客户更优惠的汇率。

五、外汇指定银行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边贸地区加挂人民币兑毗邻国家货币的汇价,其买卖价差自行确定。

六、外汇指定银行应根据本通知规定调整本行挂牌汇价实施办法,自执行之日起1个月内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备案。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抄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报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

第5篇

关键词:不确定性;企业边界;交易成本经济学

作者简介:侯广辉(1973-),男,山东枣庄人,管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理论与治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104-04 收稿日期:2007-06-10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再没有什么现象比不确定性更普遍了。而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治理不确定性(Knight,1921;Coase,1937)。组织通过边界变动对不确定性作出适应性调整。而在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诸理论中,交易成本理论无疑是最主流的理论,它认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随后,经过很多学者的发展,交易成本理论日渐成熟。尤其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将该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的努力”,对交易成本进行维度分析,进而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很模糊:不确定性可能和企业边界之间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也有可能是动态变动。这种不一致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威廉姆森的解释逻辑存在问题;二是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的关系从集合概念上来讲可能是“相交的”,也可能是“不相交的”。那么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模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能否找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指导未来的实证研究?本文就是带着这个问题,首先回顾威廉姆森对不确定性企业边界治理的论述,并且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探讨,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一、威廉姆森关于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研究

威廉姆森(1985)也承认不确定性的重要性,“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面对、如何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但他自己在不确定性的研究上,由于过于偏重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偏重于人的策略,而逐渐偏离了其早期以及科斯关于不确定性作为环境要素的观点,从而未能全面地考察不确定性在影响企业边界中的作用。这也成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备受批评的地方之一(David and Han,2004)。

威廉姆森(1975)在他早期的研究中,区分了两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二是环境因素,包括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通过这两组因素来解释交易成本的来源问题。这两组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市场失灵。需要强调的是,威廉姆森这个时期的研究是将不确定性看作是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认为人对未来环境不确定性的难以预测以及制定详细适应性的市场合约的能力不足造成了交易困难。因此,在人的有限理性的假定下,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这和科斯原创的交易成本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威廉姆森后面的研究中,在交易成本来源的两组因素中,他更加强调小数目条件下的机会主义(1985),特别是强调资产专用性作为小数目条件的决定因素,从而将资产专用性引入到交易成本分析中,将其作为决定环境变化以及触发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因素。由于资产专用性易于测量,所以对它的理论研究和经验验证成为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但是容易度量的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最近的企业边界的外部化浪潮来看,把资产专用性作为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值得怀疑的(Coase,1988;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它最多只是决定因素之一,而不能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威廉姆森(1985)对不确定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他引用库普曼斯(Koopmans,1957)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指出许多不确定性具有行为的根源;引入“行为不确定性”这个概念,从而将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联系起来。他所定义的行为不确定性是指交易方策略性地隐蔽、伪装以及扭曲信息等。很明显,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深深烙上了机会主义的印记,这也是为什么机会主义在今天的交易成本理论中被看作中心行为假定的原因。但理解企业边界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机会主义本身,而是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只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并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Dietrich,1994)。

可以看出,库普曼斯和科斯以及早期的威廉姆森关注的不确定性更具有随机性,而威廉姆森后期提出的行为不确定性更加强调机会主义行为。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由于市场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但很显然,忽略另一种类型的不确定性,而采取这种宽泛的不确定性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就会出现不必要的争论。而利用这种理论分析框架指导实证研究,其结果肯定是模糊不清的。

二、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实证结果不明确

(一)交易成本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模糊

交易成本理论关于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的实证研究经常在“自制或购买”(make-or-buy)决策中进行,而这种决策被认为是和纵向一体化同义的(Davidand Han,2004)。虽然有些实证研究支持高的不确定性程度应该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治理模式(Monteverde andTeece,1982),但更多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不明确的,甚至是和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相矛盾的。比如,在较早的开创性研究中,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4)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自制或购买决策。他们使用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即量的不确定性(volume uncertainty)和技术不确定性(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来检验威廉姆森的效率边界假说。根据他们的定义,量的不确定性依赖于对零部件需求波动的估计以及在评估这些需求时的信心。技术不确定性是零部件规格和设计的变化引起的。他们的研究表明,技术不确定性的增加没有导致更深的纵向一体化,而是出现了和交易成本理论预测相反的结果,也就是高的技术不确定性和低的纵向一体化水平相关。

同样,巴拉克里斯南和沃纳费尔特(Balakrishnanand Wemerfelt,1986)也证明了技术不确定性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尤其当技术可能退化时,企业可能会依靠市场合约而不是纵向一体化以保持适应性。而罗伯特森和加帝侬(Robertson and Gatignon,1998)的研究验证了技术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建立技术联盟而不是内部发展技术的假说,并且得出

了支持的结论。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摩勒等人(Mol eta1.,2004)通过多重回归方法分析了来自荷兰的189个企业的样本数据,得出了技术不确定性和企业外包程度正相关的结论。

另外,大卫和汉(David and Han,2004)在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进行的系统评价中,筛选出63篇实证文章的308个统计检验,并通过不同的维度对这些实证结果进行了检验,也发现实证结果是混合的。特别是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经验支持水平是非常低的。从他们的分析结果来看,无论哪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其经验支持率和反对率都不高,结果相当模糊。这和资产专用性60%的支持率和4%的反对率相比,没有一种压倒性的趋势说明不确定性在分析中的重要性,这可能和不确定性度量标准的模糊性是紧密相关的。

(二)不确定性的分类以及实证研究结果

对于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两个分类:技术不确定性和行为不确定性。多数学者对不确定性的验证只是关注其中一个方面,从而出现了使用同样的变量得到的验证结果却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分类总结如表1所示。

而对不确定性进行分类之后,不确定性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结果就变得相对清晰。贝尔纳迪(Bernhardt,1977)在检验制造商通过前向一体化减少需求波动时发现,当波动的来源是消费者需求时,一体化不能减少对制造商的需求冲击;但是如果冲击来自于零售商随机性购买需求,那么一体化可以减少需求波动。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导致了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而无法使用一体化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而零售商需求的不确定性,更多来源于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回到了威廉姆森(1985)的分析逻辑,出现了内部化的倾向。萨特格里夫和扎赫尔(Sutcliffe and Za-heer,1998)认识到不同的经验验证结果可能归因于对不确定性的不同度量方法。因此,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区分了三种类型的不确定性:初级的、竞争的和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并且检验它们对治理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初级的和竞争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治理相关联,而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和科层治理相关联。

(三)实证研究文献评述

科斯(Coase,1937)在讨论“企业”这个概念的现实基础时,引用了罗宾逊夫人的话,“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而科斯本人提出了交易成本的分析工具,认为他所定义的企业不仅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可以利用马歇尔发展起来的边际替代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理论的研究可以满足可控性以及符合现实的两点要求。但威廉姆森为了使交易成本概念有意义,他需要偏离新古典经济学。而为了能使用新古典的工具,他又不得不接受不现实的假设(Lindenberg,1999)。他忽视对技术不确定性的研究,而重视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个可以利用新古典工具分析的概念,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偏离了现实。如果全面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按照奈特(1921)的说法,降低不确定性的组织选择可能相当复杂,这是由于,“动用资源来减少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活动。……对花费资源减少不确定性的结果就更无法确定了”。而迪屈奇(Dietrich,1994)引入战略行为来超越交易成本的静态分析框架。他认为通过增强的信任关系可以消除机会主义的威胁,并且提出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设不适用于大量出现的结合了企业和市场特征的管理机构。而且他认为不确定性是和企业的经济意义极为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不能将这种不确定性归纳为交易成本。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关联的,威廉姆森提出的行为不确定性支持内部化,而包含技术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的技术不确定性却支持外部化。当技术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企业趋向于避免昂贵的纵向一体化,而通过市场交易来保持战略的适应性。显然,通过企业边界模式来治理不确定性,需要关注行为不确定性,更需要关注技术不确定性。若只是关注其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只能使得实证研究的结论模糊。而在对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分类之后,不确定性的实证结果相对清晰。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交易成本分析框架,提出一个行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相向变动的综合分析框架。这既能将交易成本概念纳入到模型中,又能体现当今世界技术快速变革对企业边界变动的冲击。

三、超越:不确定性的企业边界治理模式

梅纳德(Menard,1999)将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频率联系起来,他认为专用性更高的资产会增加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观察变得困难。而频率的提高却因更便利的观察交易者和交易环境而能减少行为不确定性。由此可以假设行为不确定性与资产专用性程度正相关,而与交易频率负相关。他将两个命题综合起来,得到下面的关系,如表2所示。

其中,指示值(从0到+++)用来表示行为不确定性的程度,从几乎不存在不确定性到非常高的不确定性。用函数形式表示

其中U是行为不确定性,AS表示资产专用性,F表示频率。这样就可以将威廉姆森(1985)的三个分析维度综合到行为不确定性一个维度中,从而将不确定性从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关键变量来分析。因此,我们可以从梅纳德的讨论出发,加入技术不确定性,从而可以得到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HT表示层级强度,UT代表技术不确定性,而UM代表行为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技术不确定性和层级强度是负相关的关系,而行为不确定性和层级强度正相关。那么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只是关注后一方面的关系。

四、结论

研究企业边界变动的交易成本实证文献往往在威廉姆森所提出的不确定性这个概念上出现界定不清楚的问题。威廉姆森更加强调行为不确定性,是关于参与方机会主义行为的不确定性。然而,技术不确定性不能度量行为不确定性。而模糊地对不确定性使用宽泛的概念而得出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科层治理的结论是有问题的。一味地对不同的实证结果在不同的理论领域寻找理论支持,也会给理论研究带来错误的实证支持数据,不利于理论自身的发展。另外,关注不确定性的研究并不是对交易成本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以弥补交易成本理论在快速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分析缺陷。因此,本文在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之后,在不脱离交易成本理论基本逻辑思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技术不确定性的作用,而将企业边界变动看作是降低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调整。

第6篇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

第7篇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