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2 17:03:51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数学教学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几何画板;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数学软件,因此,数学教师越来越青睐这一短小精悍的软件,甚至个别学校还将其归为校本课程,逐渐被开发成帮助学生探究数学的工具。近几年,来由于实验教科书在各地的实施,使几何画板逐渐在数学教材中得以应用,随之几何画板渐渐走入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几何画板作为一款比较优秀的动态数学工具软件,它以点、线、圆为基本元素,通过变换、构造或者计算这些基本元素,从而准确地显示或构造出较为复杂的图形。这种几何画板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数学教师的教学,也更易于学生理解。

一、几何画板的主要教学特性

与高中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对学生逻辑以及运算能力的要求还不算高,但由于初中数学中仍有很多类似的概念或者图象很容易混淆,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失误太多而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借助几何画板加深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对几何画板的特性进行分析。

1.动态画面展示

由于学生在几何数学的学习中常常会由于不能对图形的移动、变换情况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进度,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由于几何画板具备动态画面展示的优势,如果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这一教学难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具有软件的便捷性

几何画板是现代网络科技背景下诞生的一款图形软件,具有与其他软件相似的便捷性,从而为教师轻松掌握和使用这一软件提供保证。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几何画板软件各方面的性能也得到了完善,提高了其实用性、快捷性以及数据全面性。使用者只需要最简单的菜单栏选择操作,就可以获得可靠的教学帮助。

3.充分表现图形的细节

由于几何教学受制于数学教材的平面展示,难以对一般图形进行缩放以及多角度观察等操作,从而还原为立体的实物,在分析这些几何图形尤其是那些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的图形时,由于几何画板具有多角度、多比例图形表现性,便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象的细节规律,从而降低学科难度,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体系包括公式、运算以及概念等教学内容。但由于很多初中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尽管学生能够记住这些概念,但是却很容易对一些性质类似的概念造成混淆,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便要让学生学会作图,通过形象的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理解记忆。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便可以轻松记住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完成图形和各种条件的转换。

2.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函数的变化性比较强,一个条件的变化便会导致最后结果的不同。因此,要轻松解决函数类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复杂的函数时,在一个坐标系中找出数值与图形的关系就更难了。而相较于其他图形处理软件,几何画板在绘制函数图像和图形规律探索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它的绘图和变换功能可以使绘图变得更加简单准确,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可以直观准确地展现一些图形,因而作图的准确性对平面结合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下很多学生由于试卷作图比较粗糙而缺少正确的解题思路,在遇到通过变换图形再证明结论和得出结果的这种题型时,作图的准确性就更重要了。比如,教师在对轴对称图形这块内容进行讲解时,便可以通过利用几何画板将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以图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图象对抽象的图形有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由于数学知识中经常含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图形以及比较概念性的内容,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瓶颈。而几何画板的操作简便快捷,只依靠工具栏和菜单栏便可完成数学模型的制造,省去了编制复杂程序的过程。几何画板不仅制作工具少、制作过程简单易掌握,它作为一种准确生动的作图软件,可以通过电脑技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复杂难懂的知识通过图象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如此,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开放教学理念

1.内涵.开放式教学是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科恩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该理念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封闭的教学观.开放式教学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开放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放的态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开放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特征.开放式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开放性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开放性.开放性不仅包括环境、态度、空间和课程的开放,还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手段和思维的开放.(3)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也促使师生之间拉近距离,进行合作交流,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

1.营造开放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举止、观念等都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沃勒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对抗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企图达到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的控制进行反抗.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做到不唯师、不唯书,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师及学生提问、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放性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力求生活化、活动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习题内容,增加开放性,书本上的习题是固定的,具有封闭性,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数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测、判断、推理、证明等由条件探寻结论,缺少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而对习题进行重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改变.例如,引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内容作为学习的内容,巧妙的改变书本例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乐于参与讨论.3.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定知识教学来间接掌握经验为主的认识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我们人类已知的,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应试阶段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全新的、未知的.因为是从未知到熟知的过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学习的目的,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很难获取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本抽象的结论,还更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而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了解一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那么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慢慢提高.4.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且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这些都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的核心步骤是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观点,从而使思维达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经过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知识量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他的个人创新能力和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求知者,学生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教师点拨是学习的保证,创新教学是教育的升华.开放教学理念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的数学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和交流.开放性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方明锋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三汊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史建光.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5).

第3篇

考试作为我国选拨人才的标准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而考试确实也起到过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考个好高中才可能上个好大学,进而找份好工作的理念逐渐成为很多家长的追求,这就导致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家长的要求,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应试教育思想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流思想。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局限在高学历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而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在用人方面的日益理性化,能力第一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下,新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新课改要求要改变我们在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应试教育思想,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以教科书和中考来定目标的模式,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教师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培养

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能够熟练的运用课本上面的知识,又不局限于书本,能够思维渐进,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那么怎么才能够有效的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重点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教法的改革。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就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

行动的先行者是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若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深刻认识数学的学科,其一,数学学科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是人们对世界的客观把握、认知所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在世界上广泛的应用,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特征和本质。其二,数学也是初中学生最基础的学科,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就必须先学好数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变成直观、具体。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价值。教师必须把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充分的意识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为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用数学课本上面的图形,定律来讲所涉及的典故,数学家等等。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学习的共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和学生做朋友,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征为出发点。对数学知识记忆的加强。精选例题、多层次系统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技能。用新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理念,开展多变灵活的教学。尤其做好基本概念定理教学。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分析思维活动。提问的问题多具有启发性。创设情境问题,活跃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自主求解。注意知识的延伸,使学生思维由浅不断入深。培养中学生思维深刻性。通过给出的问题,学生会对知识所产生疑问,然后教师再根据问题去引导中学生探索新知识,解决学生的难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在设计课堂和课后习题要有针对性,从习题中诱导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常对学生进行同一个题目多种计算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尽量找到题目的多种计算方法,与学生亲密交流,得到更加多的计算方法,进而完善题目,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进行变换习题训练,将问题和条件换成其他的条件和问法。以此来诱导学生的新思路。第三,注重归纳总结,一些不同的题有着相同的解题技巧和思路。相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创新就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别人的思想没有扩散的区域。被你的思维所扩散到了。比如像做一道练习题,有的人冥思苦想但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他的思维没有扩散到能够解题的思路上面,最活跃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方式。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是每一位数学家必须的素质。

四、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

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重视技巧方法的总结,认为习题都是有法可依、有路可行的,却忽视了对数学的灵活运用。容易陷入某一道题的死胡同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帮助自己的学生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全方位的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更加有助于增强创新性的思维。

五、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根据亲身经历得出科学的结论,他非常相信直觉和灵感。他一直强调,在创造过程中,从经验到新思想之间。不存在“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培养中,培养其观察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敢于猜测、敢于突破。这样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的基础是观察。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出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同时,要分析观察的现象。对一般猜测的结果也容易触发思维。这是一直非常可贵的创新性的素质。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要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高思维创造水平。

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学科。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总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每一个环节。深刻挖掘教材上的内容,着眼于对内容的艺术化,教学的基本功,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提高总结。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4)

[2]高灵芝.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4)

[3]吴建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刍议[J].数理化学习,2011,(02)

第5篇

而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恰恰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格,对问题拥有自己的看法,能够主动分析并获得属于自己的解决途径。本文将探讨“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与数学教学的多种模式融合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条理性”

小学学段中,学生或许并不能很好的明白,什么叫独立解决问题,那么初中阶段,就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步培养引导,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数学的教学中,不管是知识还是题目,解决途径都具有绝对的条理性,在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给学生过多的直接答案,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调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过程中体会“自己解决”的乐趣。

比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别教学中,教师给出如下图片,并要求学生分别说出每条线上的都有什么角。

学生初看图形会觉得该题很复杂,此时教师启发学生,以定理为标准,条理区分,一一对应。于是学生给出答案。

截线同旁,同方向,可得同位角,以c线举例:∠1与∠3,∠2与∠4,∠5与∠7,∠6与∠8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能对比这几个角之间存在的规律,得到内错角。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思路观察a线和b线,学生就能了解到如果遇到了复杂的问题,可以从一个点开始,慢慢剖析,直到剖析出这些规律存在的关键。

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区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直都是学生难题,学生看到各种角就感觉问题很复杂,这是由于初中学生看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的逐条分理,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条理思维”出发,提升他们问题解决的思路。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许多知识,许多题目都不止一个解答模式,尽管数学对公式概念意思的理解有其唯一性,但是其运用方法却是无限的多种多样,一个题目多种角度看待则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公式的运用则让解题过程呈现无限多的变化,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它能起到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有效培养,而这恰恰也和问题解决教学的宗旨契合。

以“初中几何”为例:教师可以出示如图

学生观察得知,该图由多种图形组合,其中ABCD组成的大正方形最为明显,BEFG组成小正方形,AFC则构成一个大三角形,此时教师进入提问,假设大小两个正方形中大正方形边长为2,E在AB边中点,那么假设AFC的面积为S,S=?

教师同时给出思路,几何题中最常用的求面积方法是什么?

学生进入思考,可能会有学生告诉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图形变换”。即通过切割和补充把所要求面积的图形变成其他图。不同思路下,学生给出不同方法:

方法1:先将AFC转化为梯形ABGF与ABC,再通过对两个图形的面积求和来减去多余部分。即得出AFC的面积,问题解决。

方法2:通过画延长线的方法,以AC为底,求出AFC的高FM=AC=,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问题解决。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解决”教学,给出思路引导,于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给出不同的思路将问题的解决。它让学生乐意于钻研,以发现为乐趣,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更加的投入。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数学概念在学习中与运用中的环环相扣性,数学题目从结论反推过程的分析性,都要求它从过程到结论的完整。完整的过程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解题思路,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启发,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结论性。

好的数学题解题过程就像看小说,能让人对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精准明确,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它十分注重解题方法

以:2ax-10ay+5by-bx为例,教师提问,它有没有公因式、怎么求解?学生观察得知,它一共四项,可分两组,于是得出:(2ax-10ay)+(5by-bx);每组提取公因式:2a(x-5y)-b(x-5y),继续简化,得出结果(x-5y)(2a-b)。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必要性 应用 方法

前言: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时,往往会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选择课堂内容以及课堂练习。但是,平均化的初中数学教学,会使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吃不饱”,使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吃不得”。分层教学法应运而生,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对分层教学法进行应用,是推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观改革与学习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1]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让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机会得以平等。新课程标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我提升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平行分班的模式仍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方法与数学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思考能力不太一致。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以及较大的班容量,并没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仍然利用中等学生水平进行授课。在长期的教学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追求得不到满足,学困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最终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整体下降。在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2]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分析

分层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应用,对于数学学科教学以及初中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讲都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利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对于一些教师来讲也是很大的教学业务考验。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1.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

要加强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数学教师需要先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特别是在每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全面的测试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了解,再通过调查与交流,对学生的新知识接受能力、个好、性格特点等进行了解。通过多方面的检测,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观察,综合学生的检测结果,将学生分成基础、中等以及优秀这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不足,且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中等层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一定的数学基础。优秀层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数学知识基础,也可以快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告知学生这样的分组无关他们的人格,只是为了激励他们进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促进学生竞争进步。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是分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3]

2. 关注数学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优秀层次的学生可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形成。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对其进行针对性地点拨。教师要多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让他们成为课堂中的活跃份子,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而基础层次的学生,鉴于其基础能力不足,他们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教师要多帮助基础层次的学生,提示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加强督促。[4]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优秀层次的学生一个具有探究性与应用性的例题,让学生从中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意义。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先让他们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应用方法,再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强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难。而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着重组织学生理解与记忆概念性的东西,并督促学生多练习,促进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5]

3. 加强教学检测的分层

在经历过分层化的学习之后,利用统一的考试来对学生进步与否进行检测是不尽公平的。让学生通过层次化的检测,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会大大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的突破口。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可以每周一测试,也可以一个月一次测试。在完成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对比学生的前后差别。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并针对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层次的调整。而对于情况不尽乐观的学生,教师要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学生单独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分层检测,让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公平,也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客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发展的今天,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服务者。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实现自我提高。分层教学法,是以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只有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伟东.“因材施教”――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2]. 温正辉.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3]. 李秀梅.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0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实施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前提——尊重学生差异,依据全体学生差异进行分层

1.分层要自愿。分层不是为了给学生打上“优、中、差”的标签。教师要做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安抚学生情绪。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要走的第一步就是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分层绝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绝不是为了给他们打上“优、中、差”的标签。对学生进行分层极有可能引发成绩中等和成绩差的学生的抵触心理,他们会觉得教师在排挤他们。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这部分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分层思想的解释和安抚,让他们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分层。

2.分层要科学,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将初中数学教学分为三层:A层主要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主要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主要是学习成绩稍差,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只是学生分层的一个参考。教师在分层时还要考虑那些成绩波动比较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一努力成绩就上去了,一不努力成绩就下来了”。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原则上在分层时要以鼓励为主,比如甲学生按学习成绩分层是B层,但是甲生成绩也有突出的时候,那么可以把甲分为A层,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奋发学习赶上A层的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都会发生变化,教师要根据变化适时调整分层,要让学生看到他人的进步,自己的不足或者自己的成功,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基础——备课要体现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因此,分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它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为某个层次的学生备课。教师要在统一的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考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学生要达到考纲的所有要求,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和实际的解题能力,B层学生要达到大纲80%的要求,C层学生则要让他们达到50%的大纲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体现分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要体现差异,要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对课堂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对不同学生的“照顾”。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同一知识点应用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例题讲解中。教师对A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解题能力上,不要再对他们进行概念性东西的重复讲解,对B层次的学生教学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对C层次的学生要重点放在夯实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不要盲目地“拔苗助长”,要打好他们学习数学的根基。例如,教师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针对同一道题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解答,如例题,点A(-2,1)、B(-1,3)、C(2,2),D(3,y)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求D点的纵坐标y。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对C层次的学生,可让他们用线段长度相等的关系来求y,可让B层次的学生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斜率相等来求,让A层次的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求解。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A、B、C三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学有所得的目的。

四、要注意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学生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标布置作业,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所做学习题的一致性,又要体现细微差异性,比如,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内容和要求的不同。教师对层次高的学生布置基础题的同时,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题,以锻炼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能力,同一道题要培养他们不同思路的解题能力;对层次中等的学生以巩固和提升为主,让他们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既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对层次较低的学生以基础题为主,让他们多做、多练简单题目,提升他们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必须运用分层教学,要坚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分层教学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广华.实施分层教学 追求高效课堂[J].山东教育,2011(11).

[2]朱莉莉.浅谈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