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51
序论:在您撰写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阐明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1]。广义的服务包括科研服务、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价值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1.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职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为提升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科研服务、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能,则高职院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既是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又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2.1 增强服务意识 明确服务定位
高职教育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3],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明确其服务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逐步理清办学理念,办出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与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定位,找准服务对象。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是城区服务、农村服务、县镇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要逐步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高职院校找准方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课堂转移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和成长[5]。为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首先,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比如护理、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社区老年人义诊活动,既可以服务社会,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其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到岗位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顶岗实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标准,用人单位向学校下达人才需求订单,学校在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培养能够满足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3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 社会政治 ;审题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79-02
在社会政治学科中学生常常暴露出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薄弱点。究其原因关键之一是缺乏应有的审题能力。解题要正确,审题是关键。审题作为一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得到提高,需要对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提高审题能力的必要性
1、是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审题能力是开发学习能力的一把钥匙,有助于其他各种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审题能力欠缺,容易造成对题目理解偏差,浓缩不出题目的意思,那么学生的其他学习能力将无法正常发挥,以至于影响他的全面发展。
2、是实现新的学力观的需求
新的学力观之一是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运用,掌握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基础,运用知识是掌握知识的目的、归宿,掌握知识是一种本领,运用知识是一种能力。审题能力是一种基础技能,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体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题能力,才能将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才能实现新的学力观,为终身学习服务。
3、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造就成就感的需要
对于社会政治学科来说,考试已不再是考前突击,“背、背、背”,而是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能否认真审题,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提高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造就成就感,显得尤其重要。考试中,题目的设计大多是根据材料回答或在问句上进行答题范围的限定,设置障碍、陷阱。有些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审题和解题技巧,往往出现答题抓不住关键词,答非所问的情况。整张试卷看似都答满了,但实际上得分率较低。这容易给学生产生一种误解:社会政治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是没用的,考试时是用不到的,得不了高分的,导致学生对社会政治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题和解题能力,让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紧密结合,提高得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影响审题的几种因素
1、思维定势是影响审题的主要因素
学生看到设问与平时练习中做到的题目相似甚至是一样的,他也就不管材料有无变化,也不管设问的前半句对问题的回答有无影响,而想当然的就按照平时的解答思路进行回答,答案不全面。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答案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答题,要把设问与所给材料紧密结合。
2、粗心大意是审题的大忌
(1)看题粗糙,没有读完、读懂、读透,不能简单归纳出每段材料的大意,没有精确把握题意、明确考点。审题一扫而过,甚至题目没有看清就匆匆做题。
(2)没有仔细推敲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题提示词。如“最”、“主要”、“根本”、“直接”、“都”、“不正确”等。
(3)目光过于集中在题干中的内容,没有仔细审清题干中的时间、地点等其他条件,或者忽略题干中隐性解题指导信息,结果导致题干中的信息没有能够完全被提炼出来。一般情况下,题干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字词都蕴涵一定涵义。
(4)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比较多,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若审查不仔细,就很容易造成疏忽。极易造成学生顾此失彼。
(5)将题干设计的否定形式错看成肯定形式。
(6)题干中连续有两问及两问以上,一个问号中有“分别”两个字,意味着有两个答案,学生容易漏答。
(7)没有认真研究选项,逐一排查。
3、非智力因素影响审题
如考试恐慌造成心情过分紧张,以致审题不清,或做错或漏做,有的人甚至整个版面都忘了做而仍不自知。
(三)提高审题能力的几种实践
解题从审题开始,解题是信息的加工过程,审题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正确的审题是成功解题的条件。审题失误是考试失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表面的“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
1、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⑴做题顺序
做分析题,先读设问,带着设问读材料。可以先读第一个设问,如果读了第一个设问还不能理解,就接着读第二、第三个设问,这样可能会对第一个设问的理解有帮助,因为这几个设问之间会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看清有几个设问,千万别漏答。
⑵关键词句、关键的标点符号的理解
审题就是要“抠”字眼,要一个字、一个词的分析。设问中有关键词,材料中同样有关键词、关键的标点符号。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关键的标点符号,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
要做到对关键词句、关键的标点符号的理解首先一定要认真“读”,包括题目的文字和附图,先粗后细,即先要形成对题目一个粗糙的总体的认识,再到各个过程或者细节的仔细把握,最后建立起一幅对题目的清晰“图象”,这样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读出关键词句、关键的标点符号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要做到对关键词句、关键的标点符号的理解,其次是要认真的“思”,把隐含的、背后的、甚至是延伸的信息辨认、挖掘、转译出来,特别是当这些信息是我们通向目标信息的桥梁时,必须分析出来。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习惯。
要做到对关键词句、关键的标点符号的理解,还要会“述”。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题意,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社会政治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⑶注意漫画题、表格题
漫画题不能从表面理解,而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例:一幅漫画,某个人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在变化;他在汽车上探出头吐痰。问: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有同学回答说是:说明了这个人随地吐痰。这位同学的回答只从表面回答问题,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只把漫画的表面意思用文字重新进行了描述。实际上答案应该是:说明了他的精神文明程度不高,卫生意识欠缺。因此,做漫画题、表格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上的方法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当“山穷水尽”之时,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时。
总之,如果我们做到“眼、脑、嘴(考试时只能默读)、手”并用,看得细致,读得准确,想得全面、深刻,那么对社会政治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一定能考出高分,使社会政治学科成为一门非常有味的、引人入胜的学科。
2、精选练习,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个别辅导
要能够真正地过好"审题"这一关,还须注意:把以上解题方法用于平时的专项训练,并要善于分析(尤其是进行错误和失误分析)。试卷讲评教学前要求学生从审题和答题两方面来反思失分多寡的原因,具体的说就是要每位学生对每一道做错的题目都要分析在审题和答题两方面有哪些欠缺,及时进行积累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练习的批改、讲评要及时,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对个别上课听讲不是很认真、对类似的题目不止出错一、二次的学生应进行个别辅导,以达到真正落实的效果。
3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辅导。
多加强应试心理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临考应变能力。
增强考生的自信心,使考生能自信、自知,减少考试中的急躁心理,从而以正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
综上所述,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审题对于做题,起着不亚于“磨刀对于砍柴”的功效,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随便对待。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职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职生择业、就业、创业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就业、创业打下一个坚实地基础。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涵义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能力,反映个体合理运用自身已具备的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反映个体主体性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一般领域中,其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是解决各种综合性问题的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从事特殊或专业性实践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则是指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和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高职院校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本的培养模式,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以致用,深入实践”,高职生的学习重在实践,这对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推测与判断所具备的某些心理条件。80后、90后的学生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蜜罐”里泡大,即使在学校,老师也是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有人围绕着他转,学生一旦面临困难就无所适从,这就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在对社会认知上存在较大的缺陷,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是让高职生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因此,许多工作就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许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而不是一群人帮助他解决困难,这就使得他对社会、对自身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独立生活,独立生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自己;其次,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高职生个人孤立地进行的,他必须与各色各样的人员进行交往,只有学会交往,才能正确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事业成功。
3.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为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主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实践成果交流以及管理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促进高职生长才干、讲奉献、树品格、精专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3.1高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高职生假期社会实践更应该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专业是高职假期社会实践的目标之一。只有这样高职生才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
因此,需要积极分析研究社会实践与专业、企业的结合点,更好地搞好高职生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的对接。我们应在高职生社会实践立项中寻找与行业企业的切合点,调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不断探索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才能真正地做到社会实践与专业的融合,达到社会实践增长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的目标,使学生更快地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3.2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提高高职生实践能力
以培养和提高高职生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加强高职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增加高职生就业机会。高职需要应该加强实践教学,重视顶岗实习,引导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包含实验、实践、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
3.3交流社会实践心得,强化社会实践效果
不论哪种形式、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最后的总结和交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报告会、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让高职生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分享社会实践的成果,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同时,通过表彰先进和优秀实践个人的方式,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并在全校掀起参加社会实践的热烈气氛。
3.4构建高职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高职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主要从组织管理机制、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和建立社会实践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构建,确保社会实践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下去。
3.4.1建立全员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
学校党、政部门要成立高职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院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单位为成员。其职责是部署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明确指导思想、实施方案、步骤和内容、划拨经费、制定考核办法等。同时各二级院系成立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由院系团总支牵头、党总支、教研室、学生会派代表参与、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只有这种上到校领导,中到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下至普通学生,全体参与,才能解决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全员性问题,才能解决教学计划内和教学计划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问题。
3.4.2建立全面参与的管理机制
全面参与是指轮岗作业,即拓宽实践项目。目前,在高校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参加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一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回报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读一本好书;参加一项文体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如家教、货品推销员、餐饮店服务生等等。
3.4.3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的服务保障体系
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实践服务保障体系。[2]要建立一个部门、一套完整管理制度,保障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高职生的社会实践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安全。同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为学生维权,在实践过程中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务纠纷、受伤或者发生安全事故时,学校要有具体的部门出面与用工单位交涉,尽可能的确保学生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总之,各高职学院应该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下转第50页)(上接第9页)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科]
【参考文献】
(一)研究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意义在于助力学生成长与成才,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如果其社会适应能力偏弱,就业、发展、职业规划均会受到较大影响。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社会发展诉求,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乃至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任务,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文献综述
河南工程学院陈自龙教师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调节其社会关系,及学生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关于学习、心理、工作、人际交往等层面的社会不适应问题。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董开莎教师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中,采取了数据统计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状态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对改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观点。相关研究均已证实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措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研究目的
虽然相关文献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剖析较为精准,但理论较多实践较少。而且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调查研究分析并不全面,对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分层并不健全。本研究针对上述类似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分析层面,力求更为系统、健全、有针对性地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状况,分析问题根源,结合实际情况,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加以论述。总结出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措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适应关系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最早在《经济学人》中提出“社会适应”一词。其主要观点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建,在团体与团体之间,或者文化与文化之间这种关系始终存在,且彼此互相调整与适应,直到双方达到相互满意的心理预期之后,才能够表现出适应状态。并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1855年,其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问世之后,进一步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架构。
(二)心理防御机制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将社会适应能力界定为: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这种适应能力与心理防御机制相互对冲,心理防御机制越强,其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越弱。那么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减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消解心理矛盾,削弱心理焦虑,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防御机制的解释是: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用以防止为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并使“自我”与“超我”和外界现实协调起来。当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不断倾向于自我,则较难融入适合,以自我为中心也正是当前高职学生的普遍通病,需要加以克服和引导,方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自我改变动机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 евич Толстой)曾经提到,“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职业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本质动机是获取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职位、薪酬、待遇的要求一旦较高,且无法满足其物质需求,才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如果学生无法改变周遭工作环境,那么就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达到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此,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正确审视自身的价值,主动的适应社会发展也是最为关键的教育方向。
三.??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的现实表现
(一)就业率低,啃老族多
随职业教育普及,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岗位有限,不能顺利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为薄弱,家里没人脉或资金支持学生创业或安排工作,家长又十分溺爱孩子,才会形成“啃老族”这一社会现象。这一部分学生多数在实习阶段便无法融入职业生活,对于学生角色到企业职工的身份转化产生了心理防御机制,企业规范与标准成为学生抵触的边界,进而选择了逃离工作岗位,沦为“啃老族”。
(二)依赖性强,校漂族多
目前在高职院校出现了一类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学生虽然已经毕业脱离了学生身份,却在学校附近租房,并未完全脱离学生时期的生活习惯。依然在学校食堂吃饭、去操场锻炼、去图书馆自习。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并定义为“校漂族”,其虽然已完成学业,却没有踏入社会就业,仍然滞留学校或周边,或继续考研,或等待就业机会。“校漂族”现象可以视为大多数未就业学生的无奈选择,但也是一种对于学校环境依赖性较强的客观表现。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弱化现象,是这一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融入感差,手机族多
虽然“啃老族”与“校漂族”均为无法融入社会的学生群体,但已经融入社会,从事生产生活的学生也并未真正适应社会,其适应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体现在“手机族”这一特殊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并非无法融入社会,而是即便融入了社会群体却并未脱离网络虚拟环境。无论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其大部分时间都被智能手机所占据,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对于周边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漠不关心,沉浸于自己的主观世界,更加关注网络人气、排名等等无关紧要的虚拟环境,以至于社会融入感薄弱,间接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弱化。
四.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解析
(一)提升就业率的必然路径
就业率的提升并非高职院校的硬性指标,而是社会期待的发展诉求。学生适应能力薄弱,无法融入职业发展,成为当前普遍就业率低的关键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薄弱问题,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对于薪酬、待遇等短期利益的关注度过高,很难真正考量未来职业发展的收获。因此,学生并无法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无法对自身的职业价值进行客观定位。只有真正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助力于高职院校普遍就业率的上升,消解“啃老族”社会现象的弊端。
(二)消解依赖性的必然要求
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依赖性较强,无法适应社会身份的转换,表现出了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的现象,才会出现“校漂族”这一特殊群体。随时间推移,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无助益,这种依赖性也并不会淡化。那么更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恶性循环。如果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会导致学生长期依赖于校园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断丧失就业能力,严重影响其融入社会的本质意愿和思想动机。因此,必须解决学生对于学校的依赖性,方能支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不断磨炼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学生身份与职业身份的主观认同,增强其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增强融入感的必然选择
2011年,教育部为了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创新,引领高职院校的教育向科学化发展,颁布了《意见》。《意见》明确的指出,到了2020年,高职院校的发挥要协调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要体现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走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路线。创新教育体制,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的过程,同时,也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过渡的过程,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训机构之一,因此,高度的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育和经济、行业的紧密联系。国家把职业院校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化、专业化。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教学首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办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建设出一条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高职教育加强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要加强和企业之间多个领域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就是承接企业的各种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创建起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训基地,注重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对学生科学技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之余,举办各种创意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为了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和更快的融入企业,企业可以把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带进学校,派企业的专业讲师或者是相关领导到学院去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创建背景、企业主要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文化等知识,把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指明学生在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为今后在企业中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奋斗。
(二)政府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起社会各个行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制定出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接受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的实训和老师的实训,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让企业和高职院校敢于大胆的尝试,扩大校企合作的建设规模。同时,还要明确政府、企业以及高职院校教育职责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校企合作的专业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建设资金,把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内大疱病,常见于中老年人。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我科共收治天疱疮患者21例,在常规应用激素的同时,应用高能辐射治疗机辅助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2~55岁。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表现为全身泛发的松弛性大疱及糜烂面,无分泌物,触痛,偶尔搔痒。均明确诊断为天疱疮。
1.2 治疗方法
视病情给予地塞米松5~10mg治疗,高能辐射治疗机治疗2h/次,2次/d。
皮损护理:皮损均给予复方炉甘石洗剂外用,2次/d,保持身体暴露,皮损保持干燥,注意保暖。经常翻身,防止皮损受压、破溃、糜烂、感染。
2 结 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1~2d后创面干燥结痂,水疱完全吸收,糜烂面干燥,创面颜色为淡褐色,疼痛明显好转,无搔痒,未见新皮疹,5~10d后逐渐恢复正常皮肤。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中年人,入院后因本病起疱、糜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处于焦虑、紧张、恐惧状态。针对以上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解说本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与疾病康复知识,使病人对本病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向患者解释疾病痊愈不会留下瘢痕,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2 饮食护理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嘱病人食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盐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如新鲜绿色蔬菜及水果,豆制品,瘦肉,蛋类,忌食辛辣食物及刺激食物。避免饮酒、浓茶、咖啡等。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溶液漱口,每日3~4次。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而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职能和使命就是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效补充形式,能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社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因此,教育部把示范性院校入选的五大条件之一定位“社会服务领先”,这足以说明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当前,教师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在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在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中;在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中;都能看到高职教师的身影,他们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术服务。学校的活动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了教师的活动,如果学校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那么就是教师的活动远离了他人、社区和社会。从这点上说,决定社会服务质量高低的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
为了实现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首先就要通过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技能通过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将社会参与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业员工带入教室,将学生领进企业,体验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和环境,实现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另外,教师要针对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了解企业和社会,并锻炼其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
其次,通过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教师在角色的转变中获取大量的资源。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都有企业人员参与,使问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再到成果的利用,都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第一有利于正确把握和解决企业的问题,第二使新知识、新成果更切合实际,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三还有利于新知识、新成果的推广①。随着新知识、新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和社会中的推广,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又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功能。
再次,通过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或社会人员进行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是最普遍的做法。如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解决现实具体问题;对企业有关方案进行评估,帮助企业进行合理化改造等。对于这一新角色是企业、社区和教师双赢的角色。对企业而言,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但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的过程中,发展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获取了物质报酬,提高了生活质量②。为了能促进教学和研究,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教学和科研的新观点、新视角的发现,是在社会参与中教师和不同的人相互交流下而产生的。有证据表明那些更多产的研究者和更好的教师,都有在企业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事实上,在资金支助项目的数量和出版物的数量上,参与企业咨询活动的教师都比那些不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多,另外,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也反映出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师要比那些不从事社会活动的教师得分高③。
当然,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一些阻碍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因素。
第一,传统的职业角色仍被大多数教师固守。作为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他们忽视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和职能,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正是这种职能的体现。并且他们还认为学生的社会问题和职业技能不应成为其教育的重点。
第二,教师直接为社会服务不被传统的文化观念认可。传统教育中有社会参与方面的内容很少,而大多数教师所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不要花太多时间在社会服务上就是在这种教育下形成的一种观念。这种文化理念的逐渐形成,将作为其主流文化,会一直体现在其学术职业指导思想中,很难改变。因此如何改变这一许多教师长期以来都一直信奉的主流文化就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激励或奖励的缺陷。当前,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外部均没有建立。国家在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进修、考核、使用、职称、工资、奖惩和其他福利等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和使用办法,缺乏具体的规定④。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基本上沿袭普通高校的“惯例”,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对公开、授课时数、参加课题都有明文规定,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不能并轨,出现与普通高校同质化的现象。要反映教师的企业联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做到,而且远离了高职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使考研、读博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普遍做法,这只是为评职称而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而到企业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则不被大多数教师认可,这都是错位的政策导向造成的,最终使广大高职教师并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导致高职教师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又浪费了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关于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深层次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各种措施,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能。在次过程中,高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中不断产生新知识,并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将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是高职教师最根本和可持续的自我发展之路。
注释
① 张君华,左显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途径探讨.职教论坛,2008(21).
② 林金良,黄东昱.从学校管理视野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