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9-12 17:03:46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数学教育叙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数学教育叙事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课堂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08-01

新时期,新气象,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做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容否认,兴趣是学生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也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一旦学生有了兴趣,作为优质教师的我们下一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同时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以及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2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只有短暂的40几分钟,然而要想在这简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的优化教学课程,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果。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认真的备课,而认真备课就要从课堂导入开始。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人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后我们还需要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日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安排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正如古人所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要善用合作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3 重视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

第2篇

与艺术教学可以而且应当实现互动。它们可以相互间补充与丰富,相互间启迪与链接,相互间积淀与升华。

关键词:体育教学 艺术教学 互动

体育和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两大课题,两项内容,两组标准,两条渠道。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体育和艺术,本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的。它们都起源于人类的生活,人类的生存斗争,人类的劳动。最早的体育和最早的艺术都是对劳动生活的比拟、摹仿、延伸和美化。狩猎与耕耘需要奔跑的速度和重复的耐力,运输与建筑需要协同的号子和合作的舞蹈;劳作的间歇产生博弈和角力,原始的休憩需要放歌和游戏。进入现代社会,体育和艺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余”和“业余”了。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领域,是人们钻研奋进的两个专业,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两种必需……如今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都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它们的互动十分明显,十分具体,十分深刻,十分有利。

一、相互间的补充与丰富

这是直观的、直接的互动。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特别是表演艺术教学)都强调通过肢体形态、肢体语言的规范训练,准确而生动地体现健与美,只不过体育更偏于健,而艺术更偏于美。各自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肢体形态、肢体语言的培养与训练,塑造和确立他们的健与力、形与美,进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肢体的创造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体育教学与艺术教学(特别是表演艺术教学)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结合点。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艺术体操、健美操、国标舞、街舞、冰上芭蕾、水上芭蕾、武术等等,既是体育教学的课程或项目,也是艺术教学的节目或样式。从体育比赛的角度讲,它们是艺术的健美;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讲,它们是健美的艺术。

今天的体育运动员,特别是形体展示类的运动员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很强的乐感、节奏感、舞台感,就不可能真正娴熟流畅、优美自如地完成各种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而今天的艺术家,特别是形体表演艺术家更是深深地体会到,没有适当的力度、韧性和动感,就不可能真正游刃有余、生动完美地实现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体育中融汇了艺术,艺术中渗透着体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和谐,浑然一体,才会产生强大的魅力、感召力、震撼力。

二、相互间的启迪与链接

这是拓展的、比较深入的互动。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形体训练、体能训练、意志训练,艺术教学也同样如此,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训练内容不同,规定要领不同,操作方法不同。殊途同归,各具特色,异曲同工,各有千秋。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通过一系列具体课目科学地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弹跳力和爆发力等等,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有超常的发挥,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艺术教学(特别是表演艺术教学),也同样的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刻苦的技艺技巧训练,要求学生在演出现场有最佳的状态,塑造出光彩的艺术形象。

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方法介绍、动作示范和自我保护,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规范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而艺术教学(特别是表演艺术教学)也不例外,也是在具体的示范中,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在知识的传授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感知;在方法的介绍中,启迪学生的艺术感悟;在自我的防护中,指导学生的艺术体验。

三、相互间的积淀与升华

这是间接的、深层次的互动。真正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而且强调对学生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情感、想象和悟性的培养。良好的体育情结,能完善学生的人生质量,增强学生的奋争毅力;积极的想象和敏捷的悟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反应力、创造力,使他们在运动场上龙腾虎跃、纵横驰骋。真正的艺术教学,亦是如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对学生情感、想象和悟性的培养。因为艺术的核心就是形象的领悟与创造,情感的表达与交流。体育和体育教学犹如工笔画,强调纪实;而艺术和艺术教学好比写意画,突出虚构。一真一幻,亦真亦幻,一实一虚,亦实亦虚,虚实结合才是真正的互动。体育和体育教学是讲究境界的。它要把学生的所学、所动、所练最终升华为高尚的体育理念,让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永远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奋进之火。艺术和艺术教学也是讲究境界的。它要把学生的所学、所好、所创最终升华为博大的艺术胸怀和精神,让淡泊超脱、有我无我、溶小我于大我的艺术追求永远驱动着学生的仁爱之心,创造之心。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53-02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反思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可以说需求研究是继续教育的起点,满足其继续教育需求,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进行培训的终极目的。通过检索、梳理文献资料,发现关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问题,全国各地有过不少调查研究,主要涉及内容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研究、教育内容的需求研究、教育模式的需求研究、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因素研究以及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一、对继续教育动力因素的研究

教师培训动力研究是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主要就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性质、任务、作用、必要性的认识与基本态度、参加继续教育的基本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大部分教师对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认知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而认知程度的高低和参训的积极性又受年龄、教龄以及教师本人学历层次的影响。城市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认识度高于农村教师,青年教师以及高学历的教师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继续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继续教育是走过场。

二、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的研究

课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需求对于确保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实效性、对于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相对集中在思想素质类、专业知识类、教育科学类、教学能力类以及新课改等方面。教师对课程内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课程设置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课程的要求,内容陈旧、偏重于理论,与教师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而教师们更希望得到新课程讲解、学科前沿知识、班务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等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存在差异性,有研究者提出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想,可以给教师们更多选择。

三、对继续教育模式需求的研究

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从教师培训途径、教学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师培训的模式需求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多数地区还在实施着“在统一的时间内,到统一的地点,接受统一的内容”的计划经济式的职后培训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多种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可以较好实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对培训师资需求的研究显示,教师更倾向于“能者为师”的做法,培训教师不仅要专业水平高,且必须熟悉中小学实际情况;培训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家,而且更应该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实践者。各种研究提供的考核形式主要有综合测评、书面考试、撰写论文、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多数教师倾向于综合测评型的考核: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考核教师培训。

四、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教师培训需求的差异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做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动力方面不存在根本的差异,只是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更需要拓宽知识面。而肖建彬则指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就其差异性而言,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时代差异性;就其共同性来说,其需求不仅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一定阶段上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有类型性特征,即同一类型的教师有着共同的需求,继续教育必须妥善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五、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教师培训的重点也是难点。适应成人教育特性,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应加强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而需求分析的侧重点是教师内在的学习需要,方法大多数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菜单式”调查和自下而上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培训主体缺位、培训理念陈旧、培训对象排异、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管理粗放等是影响教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实效性,有研究者从宏观视角提出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困难、加强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实施者素质等优化思路。更多研究者从微观上提出改进的对策或建议,如:优化课程设置,改进继续教育方式与方法,激发教师内在学习需求,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与形式,加强学程管理以及考核等。有研究者则从现代培训理论出发,给出建议:了解教师培训需求,帮助确定目标;转变角色,关注教师个体,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设置有效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强化自我评价;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共享教育资源等。

六、对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培训者重视与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是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表明:继续教育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问题:需求分析缺位、不到位和错位。赵德成、梁永正在《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指出两种常见的误解:一是培训者将培训需求分析简单等同于培训愿望分析,过分依赖教师自我报告,导致教师部分客观需求无法真正识别,从而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有些培训者客观评估了教师的工作绩效,发现了绩效差距,直接界定为培训需求。不深入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就会使一些不能通过培训缩减的差距也被错误地当作培训需求,最终结果是耗费了培训资源,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研究,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问题。同时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需求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动力因素、课程内容需求、培训模式需求方面研究较多,差异性研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基于需求分析的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的深层次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多,质的研究较少。量化研究中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但调查问卷的质量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自2010年大规模实施“国培计划”以来,新的继续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观念和素质的提高,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方向。只有深入了解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建彬.继续教育:教师想要什么?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1,(11).

[2]张兆芹.内在学习需求:教师继续教育的切入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3]王晓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黄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绩效评价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0).

[5]雷培梁.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0).

[6]况红.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第4篇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及如何指导学生的实践两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学生的实践活动有这样的几个主要作用:

一、实践活动能再现知识生成过程

我们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实践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如:“空间几何体”这节内容,拿出几个准备好的正方体、圆柱、棱柱,让学生几人一组,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物体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际图形,掌握了空间几何体的画法及特征。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在思考中相互接纳。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主人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可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践教学在中学数学中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重视数学实践教学,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来说,都希望自己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实践,能使学习心理处于亢奋状态,能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力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先拿出一个圆柱和圆锥,并用事先裁好的纸贴在圆柱和圆锥上,让学生思考回答:当把圆柱或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它们的展开图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在教师的示范下,每个学生都来做这个实验,通过这样,学生能自己发现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是圆柱底面周长,宽是圆柱母线长(也是圆柱的高)的长方形,和弧长是圆锥底面周长,半径是圆锥母线长的扇形,从而可以推导出圆柱与圆锥侧面积展开图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他们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等,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中学阶段常用的实际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小组竞赛实践活动

数学小型竞赛深受同学们欢迎,因知识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大。如讲到某一内容,举行知识讲座,数学知识接力赛、挑战赛或组织技能、方法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当然,题型要丰富多彩,题目要难易适中,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并且形式要多样,可按级别、性别、自由组合等适当分组。在具体评价中,首先可采用个人自评,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信息加工、实践创新、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等五个指标进行;其次是小组互评,由小组长组织成员,给予“互评定格”;最后,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用文本形式进行“自我定性描述”,并加入适时的反思分析。由老师公平记分,当场评分,这种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十分有效的。

2.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 虚拟 真实 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2-01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不同的内容需要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要把握什么原则呢?通过业务学习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下自己的观点:

一、“真实”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数学学习要和生活情境相融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情境必须以现实为背景,应当是“真实”的。所创设的情境有时可以与生活实际发生偏差,但不能偏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教学情境的真实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和同学们从探讨4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入手,再到1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得到每个小朋友应得到“一半”。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1/2 ”,而是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法表示出“一半”的活动情境。结果有的同学用图形表示,有的同学用半张纸表示。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这些表示方法进行评价,而是介绍了数学表示方法“ 1/2 ”,并对意义进行了讲解,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几分之一”这种表示方法的简捷性,欣然接受了分数这个新朋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与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真实的生活材料。虽然有些材料为适合课堂教学需要做一定的加工处理,但其基本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源于生活”的概念。

二、“虚拟”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更多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单调性,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创设“虚拟”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有一个背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动物王国”故事情境横行,这是真实的情境吗?不是,是“虚拟”的。但是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甚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这样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我把教学环节编成这样一个故事:“今天动物王国的大象要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日会的虚拟情境中去学习“统计”,兴趣浓厚,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情境的创设有的可以完全艺术创造,有的要与生活实际适当结合,避免在情境上让学生“有刺挑”,“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

三、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教学情境的创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实”与“虚拟”这二者是否可以融合?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王老师创设了去太空旅游的情境,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所乘坐的宇宙飞船的一系列信息,包括太空舱的容积、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的长度、总质量等。随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李老师教学此课时则拿自己当模特,让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体重,估一估,老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卡片的长、宽及面积,最后让学生说说上面都用到了哪些计量单位。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达到的教学效果都很好。王老师采用“虚拟”的教学情境,紧紧抓住了国内的重大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满足了学生对太空对宇宙飞船的“好奇”。李老师以生活为契机,借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6篇

一、教学语言去模糊化,培养准确性

【例1】六年级“比赛的场次”的教学片段。

师:京沪高铁从枣庄到天津有7个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生1:6+5+4+3+2+1=21(种)。

师:他的想法很好。谁再来说一说?

生2: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每两站或几站之间的票价有相同的,那就没有21种票价了!

(教师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票价”种数和“车票”种数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站点的远近不同,票价可能相同,但因站点是不同的,所有车票种类是不同的。如第一站到第二站与第二站到第三站火车的票价可能相同,而车票是不同的。所以教师提问时应该说:“京沪高铁从枣庄到天津有7个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样就没有争议了。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一字之差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概念性的错误。譬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语言必须遵行语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使用语言。

二、教学语言去片面化,培养科学性

【例2】《体积和容积》的教学片断。

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体积的概念,教师将一个马铃薯慢慢放入透明的塑料杯,直到马铃薯完全淹没在水中,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生的现象。

生1:水位慢慢上升了。

师:水位为什么上升了?是不是水多了?

生2:水没有增多,是马铃薯把水挤上来了。

师:她用了个“挤”字,多好啊! 为什么水会被马铃薯“挤”上来了呢?

生3:因为马铃薯要占一定的空间。

生4:因为马铃薯要占一定的位置。

师:空间?位置?这里用“空间”好,还是“位置”好呢?

生5:马铃薯是立体的,所以用“空间”。

生6:可以说马铃薯占的空间大,但不能说马铃薯占的位置大。

……

经过讨论,学生觉得用“空间”比较好。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回答“马铃薯要占一定的位置”是教师在课前的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但是通过对“空间”和“位置”这两个词的推敲和比较,使学生对体积这个三维空间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有了切身的体会。

三、教学语言去定势化,培养开放性

【例3】教学圆的面积后,给出题目:下面三幅图中正方形的面积都是40平方米,计算每个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图1 图2 图3

解决这类圆面积的题目,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因为他们认为S=πr2,找不到圆的半径,就求不出圆的面积。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我们平时教学的提问脱不了干系。回想在初次教学圆的面积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引导的:“要求出圆的面积‘必须’先找到什么条件?” 这个“必须”就造成了思维的定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利于思维的创新!对此不妨改为:“要求出圆的面积 ‘需要’先找到什么条件?”这两个提问只有一词之差,但“需要”一词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能够意识到要求圆的面积可以先找半径,也可以先找半径的平方是多少。显然解例3时知道了半径的平方是多少(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再直接乘π的值就可以轻松求出圆的面积。

第7篇

一、挖掘教材资源,适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象生动的素材,充分发挥环保素材的教育意义。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其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1.保护水资源。例题:一个滴水水龙头每天会浪费掉1.5千克的水,那么每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

2.吸烟的害处。例题:2012年某国由于吸烟造成的死亡是32520人,是机动车引起死亡的12倍,那么由于吸烟造成的死亡人数比机动车引起的死亡人数多多少?

3.爱护树木。例题:①山上种有柏树和松树,其中柏树有210课,比松树少90棵,那么山上有多少棵松树?②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内5天能够吸收4.5吨的二氧化碳,那么800平方米的森林每天能够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4.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例题:①地球上每天有800万吨的水土流失,这些流失的水土如果用能装10吨的卡车来运,需要多少辆能运完?②每辆卡车长度是8米,如果将这些车排列起来,总长度是多少?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如果学生发现800万吨流失的水土需要80万辆卡车才能运完,这些量化信息就会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受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此外,除了教材中已有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教师要主动学习和小学数学有关的环境知识,寻求数学知识中包含的环境问题,将数学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内容时,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先上网收集校园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可进一步进行绿化的地点,设计出校园绿化方案,并计算出校园绿化所需的成本,最后由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做方案介绍。

1.校园绿化方案设计过程。①分组确定校园里所需绿化的地方。②指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查找出适合种植的植物资料。③充分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设计出绿化方案,并分别计算各类植物的种植面积。④根据每种植物的价格,计算出整个绿化过程所需的成本。

2.各小组派出代表展示绿化设计方案。在数学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绿化设计图,并介绍本组的校园绿化方案。再在各组间互相讨论,评出哪种绿化方案能使校园最美丽,哪种方案最经济合理。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所有绿化方案集合起来,办成专刊,进行全校展览。

三、利用废物制作绿色学具,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如,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废物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废物的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些废物是不可再利用的,哪些废物是可以再利用、可以反复使用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与学习时,主动、仔细地观察,积极思考,利用一些废弃物制作学具,变废为宝,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数学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在培养数学思维、提高空间想象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可指导学生收集废弃的易拉罐作为学具使用;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火柴盒、饮料盒、牙膏盒等作为学具。还可开展有关环保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不自觉地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指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废物的出现,避免废弃物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的教学实践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