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6:06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治理的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立场热情,气氛调和
从第一天正式挂职上班,我就觉得到有一股暖流,不论是居民来访或处理有关事宜,招待的每位干部都用亲热平和的立场、热情不吝啬的姿势招待效劳于居民,解答压服于老庶民。天天招待的一件件、一桩桩繁锁事务老是圆满而热心的立场予以处理。她们一直以社区干部高本质的优越涵养展现了本人的职业品德风仪和任务作风,作为底层干部她们不单明白本人的定位,心里装着老庶民,效劳于老庶民更是每位干部的治理理念,她们天天用本人的热情与耐性、决心与责任感染着老庶民。
二、职责清楚,任务到位
街道社戋戋域面积4平方公里,生齿2400左右,外来人员为1500左右。该社区属城乡连系的社区,并在创立国度卫生城市,本社区干部比拟少(6名专职、2名协管),并且悉数为女干部,所以在治理及效劳上存在良多的难题与压力。但她们有激烈的责任感与任务感,项项任务都由首要指导担任带头抓,然后把每项任务落实到位。任务义务深重,但每位在职干部按各自分工各尽其责,仔细担任、深化底层,随时进行上门效劳和清查。由于白昼大大都居民都出门上班,为了到达效劳效益,社区干部们时常加班加点不计待遇按幢按户进行效劳、宣传、清查,仔细完成各项义务,对胶葛事情首要指导老是以镇定的思想勤恳的立场和多年的任务经历予以解答处置。各部分的干部都有着纯熟的营业程度和任务经历。在仔细完成本人任务的还还互相自动共同。社区有着严厉的任务要求与融洽的任务情况。
三、准则明白,档案完全
每位干部盲目恪守各项任务准则,按时上下班,未有自在散慢的景象。在我挂职一个月的工夫里除了加班加点还经常看到干部们早上班晚下班,从无牢骚。社区干部们任务压力重,又是家庭主妇,但她们总能合理处置和布置任务与家庭关系,注重工夫观念,积极投入任务,对上级各部分提出的任务要求老是严厉、仔细执行。关于社区各项支出更是集体进行评论决议,并进行合理又节省的开支布置,从不铺张糜费。对计生、综治、创卫、党建等各部分的有关档案台帐都整顿洁净完全。她们并未为反省台帐而做台帐,对每次会议精力、组织运动、宣传运动都能明晰记录。能把每项效劳准则落实到位、宣传到位、效劳到位。该社区有着优越的治理机制及治理程度,更有一股凝集力。
此次穿插挂职让我看法调查了城市社区的治理形式及理念。还使本人取得了思维及才干各方面的进步与看法。还,在挂职时期,互相穿插的乡镇街道组织部分在任务与生涯上赐与了我良多的关怀与关喜欢,为此我深受打动,我愈加顾惜此次磨炼时机,谦虚承受,扬长避短。经过挂职磨炼,我发现了本身存在着诸多缺乏。狂妄自大,勤学长进,是我们每位底层干部必需具有的质量。我们应该顾惜每一次进修的时机。
起首,向干部群众进修。每一位指导,每一位通俗干部,每一位群众身上都有值得我们进修的器械。
其次,向书本进修。经过进修,不时充分本人,用常识武装本人,然后使本人的思维深度和政治高度到达一个全新的程度。
新公共管理和社区媒体
新公共管理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集中体现为两种路径:一是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二是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企业化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特征,强调政府经济、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新公共服务”则是对前者的反思与超越,着重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这两种理论在讨论政府与社会关系时都引入了“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开辟新的对话和讨论渠道”等第三方组织概念。事实上,伴随着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基础上的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也急需第三方组织出面,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稳定器、链接者和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在近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中,脱胎于大众传播时代都市报母体单位、又与基层街区政府职能改革紧密嫁接的新型社区化媒体,因其在波浪式大幅度向前推进我国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中起到独特的展示平台、连接纽带和三角稳固的作用,俨然已成为功能高于任何私营或市场化NGO(非政府组织)的、具有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新型第三方组织。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介发展现状,移动互联与自媒体兴起,使传统媒体的社会监督、公共利器等功能加快萎缩,这已是不争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不少都市媒体已经或正在向媒介服务业快速转变。正如多年前都市化媒体的产生一样,在一片纸媒衰亡声中,以购买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又一次悄然到来。自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东、上海等地传统媒体做了调研后发现:至少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纸媒改革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政府买断的党媒公益化,二是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服务化。
媒介社区服务化,导致了社区媒介服务单位的诞生,完成了社区治理和传统纸媒的创新结合。媒介传播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回归与适时扩大,而不是异化。从这个角度,媒介社区化所反映的理论内核,与传统权威的新闻价值理论并不矛盾。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变革,使当今受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愿望更加强烈,两者一经结合,便使传统媒介在客观上强化、彰显和复归了新闻价值理论中关于贴近、服务等部分的内容(其中公共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被自媒体取代)。媒介社区化产生了各类社区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类传统媒介都在借助移动互联等手段,实施进驻社区、终端营销的大量实践。社区报应运而生,这种针对特定区域的小众读者的(免费)纸媒,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百年,只是近10年来才伴随着上述变革,被我国结合实际嫁接新生。社区报在中国的兴起,是传统媒体应对我国城市化快速布局和新媒体发展的自我变革,更是媒介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的自然融合,也是我国政府在基层管理创新实践上的必然需求,是未来基于全球化、信息共享和充分交流后,务实的、科学的政府治理观在当今时代的自然选择。
2013年5月22日,在继上海和广东等先发地区创新实验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也是整个中东部地区除上海外第一张专业社区报《滨湖新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合肥晚报》先后创办了11张社区报,并力争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该地11份社区报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合肥地区社区报在一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团队的创新和苦干外,更在于他们对于社区媒体与基层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尝试。为了更好地阐述社区媒体对创新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笔者以《合肥晚报》创办的社区报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社区再造”中的社区媒体
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强调对公民、社团组织、社区组织授权,建议从官僚层级制政府改革为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建立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等。即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社区报运行模式与办报理念。《新闻晨报》《珠江时报》《合肥晚报》等开办的与真正街区合作、扎根基层的系列社区报,目前无论从肇始时间,还是从经营规模上,都集中代表了我国新型社区媒体的典范(笔者认为其他各大中城市都市媒体的所谓社区报或社区版,都是传统都市媒体的变种,而并非专业的社区媒体)。考察这几家社区报可知:他们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就是与基层政府合作。虽然其中有少量社区报与部分企业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开展,但这些企业不与报纸在运营上发生直接关系。各家社区报负责人的共同看法,是必须保证社区报内容的最终话语权在基层政府中。他们认为,社区媒体中的商业赞助,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微薄效益,但最终也是最安全的生命模式还是背靠基层政府。目前经验也已证明,与政府牵手可以做得更好,包括在办报理念上,不少基层政府负责人开始时还习惯性地按照传统报纸的做法来定位社区报,但做着做着,他们自己主动转变了观念。一些街道书记甚至坦诚表示:不要报道我们,要更多报道老百姓生活,让他们参与社区自治。
研究得知,各家社区报在与街区政府合办过程中,都秉承服务原则。报纸的直接经营者把社区报严格限定为非新闻纸,少数负责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新闻哪还需要报纸传播?尤其是作为周报的社区报,在传播新闻上已不是强项。大家将社 区报定位为“关系纸”“链接纸”,明确其为政府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联系的服务和中介功能,一张社区纸,把社区里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服务很贴近地链接起来。
借助媒体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受众细分,有效传播。以《合肥晚报》为例,自2013年推出《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等社区报以来,该报就利用社区报的高渗透率,信息传播的高贴近性,解读服务政策,反映百姓心声,进行舆论引导,有效畅通了居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促进和加强了社区和谐建设。比如《老城新闻》曾对该市庐阳区推出的“一线为民工作法”做了跟踪报道,使群众对此有了深入了解,一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一些谋求社区服务转型的传统媒体认为,政府基本行政事务之外的更多社会服务,理应交由第三方组织负责,由社会组织来整合各种服务资源。比如家庭紧急开锁,以往“牛皮癣”广告铺天盖地,老百姓不放心,政府很头疼,一家社区媒体就通过引入政府主管、统一认证的办法,拓展了经营空间,优化了政府服务。
三是与时俱进,搭建平台。《合肥晚报》《珠江时报》等专业社区报还从纸上到线下,通过广泛建设居民议事厅等,积极开辟对话渠道,帮助政府构建良好社区关系,扩大了居民表达权,发扬了社区民主。议事厅设在社区编辑部里,有专门编辑记者接待,倾听百姓心声,纸上成为社区报品牌栏目,线下也成为城市街区外宣的亮丽品牌。
“新公共服务”中的社区媒体
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提倡实行“以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管理。
贴近服务。当前国内专业社区报都把“承担服务”当作自己的定位,强调“归属性和认同感”,这与社区建设中的“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理念相契合。此外,社区报作为纸媒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不仅将服务以新的方式传播,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公民的意识,而且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合肥晚报》社区报在采编构架中规定,读者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在自我定位中明确,社区报不仅是新闻纸,更是互动纸、关系纸;在甄选内容中,不仅要当社区“消息树”,更要当居民“百事通”。所以,社区报里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场”这样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篇幅。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增进邻里关系和管理身边事务的两大目的。《合肥晚报》社区报一年多实践以来,共举办了各类不同规模的活动200多场,如“社区狂欢节”“帮客志愿者”“社区植树节”“相亲交友会”等,促进了邻里互动,拉近了媒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社区报还主动承担责任,组织居民对社区事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比如长丰县下辖的《北城新闻》就曾通过举办“美好乡村请你回家看”活动,征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意见;同时,大量的以居民为主体组成的市民记者队伍,更是让社区报充分发挥了链接和调动居民的功能,社区民众直接成为报纸“主角”,真正实现了主动融入;大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诸如“合肥帮客”组织在社区报平台的凝聚和建设,甚至受到了团中央和安徽省文明办的高度重视,成为合肥一景,《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种社区自助模式,认为其对构建人们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等大有裨益。
在新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区(街道)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学者已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呈现出各种弊端,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单位制瓦解,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普遍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社区服务机构自身性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局限。另外,社区事务本身又极其繁杂琐碎,触及各方利益,难以面面俱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社区报为主体的社区媒体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和良好呈现。就目前国内社区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现状来说,社区报作为社区媒体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不仅与“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的社区管理理念相契合,还弥补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增添了社区活力,提高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在纸媒唱衰、媒体格局大变的今天,社区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或社区管理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共赢,也给公共管理和传媒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与思考。
作者朱杲系《合肥晚报》编委、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rketability and the modernized fast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already became on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community develops, but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emphasis realizes community's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annot separate. However, in the modern city community, community's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lso has like this such problem,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social structure and appears the social question is close related,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citizens participation realize truly also have heavy responsibilities.
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公民参与
Key word:Reforming The community governs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ion
一、概念及背景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社区治理和社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话语。那么它们的概念和定位是什么呢?广义的“社区治理”是指社区与国家和市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①而对于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多内大多数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它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各种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实现社区自治式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社区自治的主体就是社区公民,社区自治的实现需要真正地实现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的兴起和提倡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单位制”社区开始瓦解,逐渐开始向社区制转变,社区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逐渐成为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而社区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上的要求提高,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
二、发展中呈现的问题浅析
尽管公民参与在社区中兴起并成为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发展程度事实上是参差不齐的。一般说来,在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居民参与度较低,而在一些新型的商品房小区里的社区居民参与度则相对较高。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单位型小区的居民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纵向管理,因此,人们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参与的理解更多地带有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居民通常来说是由郊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组成,这类社区由于社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人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意识并不强烈。而在新型社区里的居民由于有较好的收入,参与意识较强,且具备参与的能力,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前两者高。但是随着“单位型”社区的功能的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单位型社区和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的公民参与程度会逐渐地提高,而目前社区参与的不同发展程度正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从城市社区组织来看,在社区内通常存在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种参与取向的组织。尽管在许多城市社区中,业主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横向组织进入社区大大地推动了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但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纵向组织作为政府在社区的代言人,在很多社区中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这种社区的居民参与依然表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取向,所谓的“参与”只是一种政府动员、推动下的被动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治的真正作用。
三、小结
上述问题仅仅是从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社会内组织发展以及社区外来人口在社区参与上的困难来说的。事实上,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社会资本、政府和社区的回应度及效率等都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社区公民参与社区自治的不同程度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在参与主体参与意识的薄弱以及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参与层次低。可见,我国要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社区公民参与还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社区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推进公民参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一进程不仅仅有赖于人们观念的变革,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化。
一、存在问题
(一)农牧区中“闪婚”景象较以往有增多趋向。其特点显示为“三快”即看法快、同居快、分手快。青年农牧民大局部是在各类集会上看法后,到男方家临时同居,有的是外出打工看法后同居,他们中有相当一局部没有领取娶亲证,因这种同居关系不足最少的婚姻基本,维持不了多长工夫便各奔前程,有的女方还在同居时期怀孕,无颜回家,在社会上漂泊。
(二)没有处理娶亲注销手续的景象依然存在。究其缘由是间隔县级婚姻注销机关较远。如、等乡镇的农牧民因交通不方便或不肯承当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而迁延了处理娶亲注销手续的工夫,有的即便想处理娶亲注销手续,也是比及孩子入学、落户或享用相关优惠政策时才不得以补办相关手续
(三)婚姻注销中存在“两多”景象。即轻率娶亲、离婚的多;遗掉婚姻证件,要求从新出证的多。
(四)农牧民群众遍及以为由县级婚姻注销机构一致注销治理所辖区域的形式,既添加农牧民群众的婚姻注销本钱,又带来不方便。以为采用涣散注销,准时上报,按期检查,集中治理的方法比拟得当。
(五)婚姻注销机关、方案生育和公安户籍治理部分之间的工作联接不足协调性。
二、几点建议
(一)积极发动民政、妇联、卫生、司法及村委会全方位、多渠道持续加大对“一法一规则”的宣传力度,特殊要针对偏僻农牧区,把制止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娶亲,制止圈外人插足、未成年人私奔,制止有爱人者与别人同居、不处理婚注销手续同居等作为宣传重点,尤其要将不处理娶亲注销手续给往后的生活带来的诸如落户难、后代入学难、不克不及享用优惠政策等一系列连锁问题和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身心健康形成的严厉风险性宣传到位,逐渐指导各族底层农牧群众坚持健康、调和、文明的婚姻家庭理念。
一、当时全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立根本评价
近年来,我市高度注重安全建立任务,对峙把“保安全”放在底层根底任务的主要地位,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立不时推进。一是根本修建起点、线、面连系,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全掩盖的社会晤防控网。在首要出城路口、县市接壤处、易发案部位和路段组织公安机关设立治安卡点、执勤点、反省站,设点盘查。还,将城区划分为4个巡查区域,组织治安巡防队员200余名,展开24小时不连续巡查,构成了由公安巡特警大队管线、底层派出所管片、其他警队定点巡防的大防控格式。二是逐渐树立起以专门力气为主、群防群治连系的大防控机制。不时强化底层派出所专防本能机能,在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组织展开巡查防控,进步见警率,健全勤务运作机制;依照“预防为主,打防连系”方针,积极推进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立;创立“虚拟社会防控网”,增强对虚拟社会的监控;充沛发扬各警种优势,合理分工,做到工夫上互相联接、空间上互相增补,构建起全体作战机制。还,由市综治委牵头,树立治安联防组织2848个,由派出所民警带队,依据时节特点、发案规则,在乡村、社区、单元内部展开有针对性的巡查防备任务。三是初步建立起信息批示、视频图像监控等技能支撑的一致批示调剂系统。依托报警效劳系统平台,接纳“110一号通”的运转形式,树立起了集“110”接处警、突发事情批示措置、应急警务运动组织协调等功用为一体、掩盖城乡的应急联动效劳系统。还,强力施行“天网工程”,实在进步视频监控的掩盖率和治安防控结果。2010年,全市共发刑事案件2549起,同比下降22.92%,并完成了17天的零发案记载,全市大众平安感查询位列全省县(市、区)第71位,比2008年的122位上升了51个位次,社会治安综合防控系统建立的成效初步展现。
二、当时制约全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建立的晦气要素
当时,我市社会治安情势总体不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情况根本称心。然则,社会治安情势仍非常严肃,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不变的思维要素仍很多存在。一是治安防备的看法尚未到位。相当局部机关集团、企事业单元和底层村居组织以为治安问题是政法机关的事,把“属地治理”准则置于脑后,事前治理不到位,参加防备热情不高。局部本能机能部分和单元存在“重打轻防”的倾向。二是社会治安的情势不容乐观。因为我市生齿多、地区广,贫富悬殊较大,特殊是近年因由征地拆迁、资本归属、矿群胶葛等问题激发的社会矛盾较多,“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极易反弹,给维护社会不变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居民群众的防备认识不强。一些居民治安观念比拟淡漠,城乡连系部和老城区居民物防、技防掉队。四是治安防控的体系体例有待理顺。因为“严打”、“命案必破”的压力等缘由,作为防备和袭击犯罪的本能机能部分公安政法机关在思维看法、资本装备、政策导向等方面还存在袭击是主业、防备是副业的倾向,治安防控任务在底层单元缺乏导向性和严厉有用的审核,致使巡查防控任务软化、虚化、弱化。
三、增强我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系统建立的对策设想
社会治安防备任务要依照“打防连系、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峙专门机关和群众相连系,整合社会各方面力气,具体落实治安防备办法,积极修建批示高效、袭击有力、防备紧密、节制有用、治理到位的社会治安防备系统。
(一)树立一致批示协调机制,完成全体共同的打破。
要具体修建以公安“110”批示中间为实战批示中枢的治安综合防备批示中间。该批示中间应具有三重功用:一是社会治安打、防、控批示调剂功用;二是日常各类应急救助的批示功用;三是发作严重紧要状况时的协调批示功用。因而,建议尽快树立由城区向乡村辐射的接处警机制,完成资本共享,将各乡镇(办)专职治安巡查步队归入批示系统调剂范围,日常担任各自辖区治安防备任务,应急时由批示中间一致调剂,构成掩盖全市的报警效劳收集,加强疾速反响结果。还,理顺批示系统、标准巡防区域、明白防备职责,使批示中间成为可以全方位、全时段把握全市城乡社会动态,可以实时精确预警预告,可以一致调剂全市防备力气,可以跟踪状况和措置全进程,构成活络高效的治安防备实战批示部,起劲进步全市治安防备的才能和程度。
(二)树立标准运作机制,完成多警联防的打破。
一是树立勤务化的新型巡查设卡防控机制。标准警力装备,科学调整警力摆设,充沛发扬现有警力资本潜能,把公安机关各类力气要素置于社会治安防控系统的全盘有机整合,构成治安防控任务的全体合力。二是标准内部运转机制。刑侦、治安、交警、巡警、批示中间等警种要树立沟通联络、治安情势研判等准则,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三是紧密防控办法。树立社会治安防控系统三级格式,摆设执行常态、二级、一级巡查防控形式,对每一系统警力进行具体分工,制定响应流程,确保民警在防控系统中标准运作。
(三)树立巡查切断机制,完成动态防备的打破。
一是在城区骨干道巡查切断。各交通线、城市骨干道由巡警、交警承当,依据巡警、交警、派出所等各警种的本能机能,科学合理应用警力、群防力气等资本,起劲进步巡查的“可见度”,进步社会晤防控才能。还,巡查任务要与“110”接处警连系,合理装备警力,优化警力运作机制,增强卡口堵控收集建立,树立高效的疾速切断、查控机制,经过有用节制违法犯罪的“活动道路”,进步对暴力犯罪、流窜扰罪、街面犯罪的堵控、措置才能。二是在社区巡查切断。社区民警在日常防备和治理中,要组织社区群防群治力气,在社区内展开巡查防备。要落实划段包干巡查责任制,规定节制区域、时段,明白义务,执行责任制,促进任务落实。三是在收支口巡查切断。要尽快建成启用交通卡口系统,并不按期在市区各个收支口设立治安卡点、武装反省站,抽调专职民警24小时设卡值班,对收支城区的可疑车辆、人员进行排查和切断,构成市际樊篱。要把乡镇(办)专职治安巡查队归入批示中间一致调剂,发案时一致运用,进步袭击力度和袭击防备结果。
(四)树立科技配备支撑机制,完成技防程度的打破。
起首要进步视频监控系统的掩盖面,增强社会单元(场合)、小我用户视频监控探头的建立任务。要依照“不求一切,但求所用”的准则,组织发动社会力气,以街道社区和乡镇为单元,积极推进、指点社会单元(场合)、小我用户装置视频监控系统。要将一切新建和已建房屋小区、酒店宾馆、文娱场合、商场超市、行政及企事业单元、金融系统等归入视频监控建立局限并联入监控平台。要进步城乡连系部、广阔乡村的视频监控率,在乡镇当局地点地及行政村的各首要路口、荣华地段、易发案部位要装置视频探头。经过织密社会技防收集,完成社会监控的全掩盖。其非必须建立和完美实战型公安信息中间。要把加速信息中间建立作为推进治安防控系统建立的一个主要支撑点,进一步整合批示中间、网警大队、信息谍报中间资本,树立综合谍报信息系统,依照“先易后难,放低门槛,扩展参加面”的准则,加快信息化根底项目标建立,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车”,起劲树立“信息导侦、信息促防、信息促管”的网上作战机制。
依照市委、市当局对城乡综合情况管理的要求,立异城乡规划建立治理和效劳方法,紧紧环绕改善农人生涯寓居前提、树立新型底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要求,以处理农人权属证书、配套完美根底设备及公共效劳设备和促进农人充沛就业为重点,具体推进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确保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到达“出产开展、生涯裕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规范。
二、整治工夫、局限和责任主体
从年月21日起展开为期半年的综合整治任务,首要针对年月1日今后建成入住或在建的农人集中寓居区,包罗拆迁安顿小区、新房工程、乡村新型社区和小型聚居点。
作为此次综合整治任务的责任主体,各镇(街道)要仔细梳理辖区内农人集中寓居区存在的问题,依照“能整改的立时整改”的要求,不等不靠,连系实践,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机构和人员,筹集整改资金,积极自动展开任务。
区级相关部分在镇(街道)整改正程中要自动介入,做好协分配合和效劳任务。
三、整治重点
(一)发明前提,处理已入住农人权属证书
一是展开农人集中寓居区摸底查询任务,把握根本状况,搜集整顿有关立项、疆土和规划建立等审批材料;二是研讨司法律例和政策文件,精简审批顺序和工夫,减免行政收费;剖析存在问题,分类提出处置定见,尽快完成已入住农人权属证书的发下班作。
责任单元:各镇(街道)、区发改局、区规划局、区疆土局、区建立局、区房管局、区地税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
(二)制订规范,配套完美根底设备和公共效劳设备
依照城市寓居小区和乡村新型社区规划建立规范,连系我区农人集中寓居区建立近况,分类制订农人集中寓居区根底设备和公共效劳设备配套建立规范,提出整改目的和义务,落实机构和人员,配套完美已建成农人集中寓居区根底设备和公共效劳设备,实在改善农人生涯寓居前提。
责任单元:各镇(街道)详细组织施行,区规划局、区统建办、区建立局、区劳动保证局、区民政局共同。
(三)增强效劳,促进农人增收
树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效劳收集,加速转移乡村劳动力,添加农人务工收入,确保农人集中寓居区就业率达95%以上。一是在300户以上的农人集中寓居区树立劳动保证任务站,劳动保证任务站内专职任务人员不少于2人。寓居规划未达300户的但入住率超越入住户50%以上的农人集中寓居区,需有一名专职任务人员从事此项任务;二是树立就业实名制动态治理机制。各镇(街道)劳动保证所要以农人集中寓居区入户查询为重点,把握农人集中寓居区适龄劳动力就业、赋闲、培训、社保情况,树立赋闲人员注销台帐、技艺培训台帐、社区用工信息台帐、就业安顿台帐、社会保险台帐和退休人员台帐。要在年3月底以前树立起小我电子信息档案,施行动态治理效劳机制;三是树立农人集中寓居区就业状况月报准则。各镇(街道)要按报表要求将已建、在建集中寓居区的个数、户数、劳动力、就业坚苦人数、供应岗亭数、技艺培训状况、就业率等数据于每月5日前上报区就业效劳治理局劳动保证科;四是增强职业技艺培训。依照培训与市场相连系、培训与财产项目相连系、培训与城乡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相连系的准则,加大培训力度,树立起培训机构与用工单元协作展开定岗、订单、定向等针对性技艺培训机制;五是鼎力开拓就业岗亭,树立区、镇、园区、居委会(村)就业援助任务联念头制,由区劳动保证局牵头,起码每月召开一次就业联动会议。鼎力开展公益事业,开拓保安、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亭,新建项目占地添加的岗亭要优先安顿掉地无业农人,鼓舞掉地无业农人灵敏就业,并按规则享用有关优惠政策;六是要充沛发掘农业界部增收潜力,积极开展质量优秀、特征分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物,完成增值增效。
(四)立异机制,增强社区治理
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立异社区治理机制和方法。一是完美村(社区)办公及效劳用房建立;二是树立完美村(居)委会准则,规划到达1000户以上的农人集中寓居区可独自设立村(居)民委员会,不克不及独自树立社区居委会的,可就近由所属村(居)民委员会治理;三是健全完美村(居)委会步队建立,每200户装备1名社区任务者。
责任单元:各镇(街道)详细担任,区民政局共同。
四、任务步调
综合整治任务分三个阶段睁开:
(一)发动摆设阶段(年月21日-月15日)
区委、区当局成立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指导小组,召开发动大会,明白责任主体和目的义务。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分也要成立响应任务机构,落实人员和责任,展开前期查询摸底任务,仔细剖析存在问题,制定详细任务施行方案,依照工夫布置细化任务目的和任务义务,明白任务进度。
(二)组织施行阶段(年12月16日-2012年5月15日)
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分依照指导小组的一致摆设,上下连系,一致联动,依照本次综合整治确定的内容和目的,连系本单元的详细举动方案,展开综合整治任务。
(三)进步完美阶段(2012年5月15日-2012年5月30日)
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分对综合整治任务状况进行具体总结,指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目督办组织展开反省验收任务,查漏补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义务。
五、任务办法
(一)进步看法,增强指导
区委、区当局高度注重此次综合整治任务,提出明白的目的和要求,成立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翼刚任组长的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指导小组。各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分要高度注重,增强指导,成立响应组织机构,由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落实详细任务机构,充分做事人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结果”四落实。
(二)明白义务,落实责任
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由区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指导小组一致指导。各镇(街道)要依据实践状况,明白详细义务,确定任务重点,制定详细整治方案,加强整治方案的执行力,进步有用性。区级部分要连系本身本能机能职责,研讨政策和文件,仔细剖析存在问题,发明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分类处置办法和方法。指导小组办公室要具体搜集任务发展状况以及施行进程中碰到的坚苦和问题,实时指点镇(街道)和区级部分的整治任务,确保综合整治任务的顺畅展开。
各镇(街道)和区级部分要结实树立大局观念,环绕本次整治任务方案确定的任务重点和目的,依据整治任务需求,增强沟通,协调作战,构成合力。
(三)增强督查,逗硬奖惩
区委、区当局将综合整治任务列为专项目的并归入年度综合目的审核。由区目督办牵头成立督导组,对区级相关部分、各镇(街道)施行农人集中寓居区综合整治任务状况进行催促指点,每周搜集一次任务动态,每半月召开一次任务例会或现场会,传递发展状况,处理推进进程中存在的实践问题,区综合整治办公室要将任务发展状况报送区委、区当局首要指导,实时剖析问题和坚苦,提出处理办法和方法,确保按期到达整治结果。
区财务树立专项津贴资金,依据各镇(街道)任务进度和整治结果,接纳“以奖代补”的方法拨付。对看法不敷、整改不力的镇(街道)和部分要传递批判,并追查首要担任人的责任。
(四)强化宣传,疏通信息
一、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历程及表征
1.喀纳斯村社区概况。喀纳斯村是禾木喀纳斯蒙古族自治乡下属的一个村,位于著名的喀纳斯旅游区的下湖口处,距离喀纳斯湖3.5公里,是大喀纳斯旅游区内的主要社区之一。喀纳斯村还是我国蒙古族图瓦人主要聚居的村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喀纳斯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图瓦人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计,牧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经济结构单一,居民主要从事初级的畜牧养殖业及少量的农业生产,以往收入来源不足;生活水平较低,传统的牧业经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因此,在旅游业进入之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原始、保守、封闭的低水平状态。喀纳斯原本为一个村落,但出于旅游开发的需要而被分为老村和新村。1999年,位于现蓝湖餐厅所在地的部分老村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搬迁到现观鱼亭下喀纳斯河以西的区域,形成喀纳斯新村。此次搬迁过程中,原有的126户人家中53户搬迁到新村,38户留在老村,19户迁往自己新选择的定居点,其余16户搬迁到禾木村或白哈巴村[15]。现在的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之间相距约4公里,有旅游区间车相连通。两村面积之和约3平方公里,至2009年底全村人口238户、787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666人,占全体村民的85%,哈萨克族97人,回族20人,汉族3人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喀纳斯村具有独特的图瓦民族风情、特色小木屋建筑和民族风味饮食,成为了旅游区内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2.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表征。喀纳斯图瓦人社区目前主要的商业形式为民族家访、旅游纪念品店、超市、马匹租赁及纪念品摊位经营等。民族家访。民族家访是喀纳斯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之一,拉动了部分村民就业,是融合民居参观、服饰及歌舞欣赏、民族饮食品尝以及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社区旅游形式。这种舞台化、表演化的产品成为团队游客最常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超市。在喀纳斯新村和老村,分布有约十家超市,面积大的三十多平方米,面积小的仅十几平方米。超市主要针对本地村民及景区内的务工人员,针对村民的超市营业时间一般为全年,另外一些则仅在喀纳斯景区开放的时间段内营业②。超市内售卖的多是油、盐、酱、醋、蔬菜、烟、酒等基本生活用品,较大的超市还卖衣服、鞋帽,并提供手机话费充值服务。旅游纪念品店。旅游纪念品店主要分布在游客经常逗留的老村。在喀纳斯老村游客来往较频繁的公路两旁,分布有芒达勒西、大红鱼、奇石缘等6家旅游纪念品店③,售卖的纪念品一部分是从阿勒泰或乌鲁木齐进货回来的标准化商品如手链、手机挂坠等。另一部分则是喀纳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特产,如羊皮、奶酒、禾木蜂蜜、马鞍、哈萨克绣毯、戈壁玉石等。马匹租赁。牧民出租马匹给游客在喀纳斯村较为常见,每户村民可在有剩余劳动力时,带上1-2匹马参与马匹租赁。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虽耗费一定的人力、畜力和时间,但对于缺乏参与资本和能力的大多数牧民来说却可以直接带来现金收入。纪念品摊位。在新村停车场、喀纳斯湖边平台上、神仙湾的斜坡上分布有村民及周边乡民们的摊位,出售松子、酸奶、奶疙瘩、羊皮及方便面、帽子、水、披肩等游客较常用的物品。酒吧。酒吧主要分布在新村,约3-4家,少数小餐馆在晚上也充当酒吧角色。游客、村民都会光顾,主要售卖啤酒及花生等小食。家庭旅馆和餐馆。虽然景区管委会已经在2005年禁止喀纳斯村的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刺激,仍有部分村民利用自家民房经营家庭旅馆,也有少部分村民出租民房给外来经营者经营餐馆或家庭旅馆。餐饮供给包括揪片子、大盘鸡、烤羊肉等新疆特色食品。住宿设施相对简单,大多为多人间,床铺密度大,仅部分房间提供电视。
3.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社区旅游商业化过程与社区旅游参与相伴而生。为便于厘清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历程,本文将社区参与旅游及旅游商业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1980—1986年),未参与时的非商业化期。此阶段村民并没有参与到旅游中来,此时喀纳斯村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旅游景区,到喀纳斯来的外地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喀纳斯村的主要经济产业以狩猎游牧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农业、养殖业,没有针对旅游的商业。第二阶段(1986—1996年),个别参与的低度商业化期。此时为喀纳斯旅游发展早期,村内旅游接待为政府主导型,设施比较少且大多简陋,层次较低。在旅游旺季,餐馆旅馆等接待设施常常供不应求。此阶段,极个别村民开始自行开发家庭旅馆和餐馆,也有具有远见的外来经营户进入并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总体而言,参与旅游经营的社区居民极少,旅游商业化处于萌芽阶段。第三阶段(1996—2006年),无序参与的过度商业化期。此阶段为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时期,喀纳斯景区的游客量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为满足游客需要,政府鼓励全社会大办旅游业。社区居民开始参与到经营家庭旅馆、民族风味餐馆或者家访等旅游商业活动中。由于旅游较传统畜牧业能取得更多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村民参与旅游积极性较高,形成了“家家都有旅店、餐厅”(受访者语)的情况。后来部分村民因自己经营效益不好,就在每年5月至9月的旅游季节将自家的房屋出租(售)给外来的经营户,获取租金,自己则继续从事传统的牧业。到2005年底,新老村共有130户人家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经营户①。
此阶段喀纳斯村中小餐馆、小旅馆林立,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压力,但也带来了社区的无序参与和景区的过度商业化。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限制参与的商业化控制期。这一阶段,阿勒泰地委、行署根据《大喀纳斯旅游总体规划》,对景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与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并赋予该管委会“景区政府”的所有权限。之后喀纳斯景区管委会着手对喀纳斯村过度商业化进行整治,禁止喀纳斯村开展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期间关停经营房屋153户,拆除床位3490张,绝大部分从事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的外来经营户离开喀纳斯村,到贾登峪接待中心继续开展旅游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这一阶段,喀纳斯村内旅游商业大幅减少。至2009年,新老村仅极少数村民自主经营或出租房屋给他人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老村沿线分布家访、超市、旅游纪念品店共20家左右;新村公路沿线及停车场附近分布十几个摊位和少数几家小餐馆、超市和酒吧;湖边平台上和神仙湾等地也建立起有序的固定摊位。至此,喀纳斯社区商业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下文将对喀纳斯社区的商业化治理措施和效果予以进一步分析。
二、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
1.政府对喀纳斯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措施。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导展开的。为了控制下湖口区生态环境、旅游发展秩序及服务水平,保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起,喀纳斯管委会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首先,提出了近期内禁止喀纳斯村村民从事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服务,也禁止出租房屋给外来经营者做家庭旅馆和餐饮接待。管委会在积极使用强力行政治理这根“大棒”来对喀纳斯村进行治理外,还加上“胡萝卜”———房屋补贴,来弥补喀纳斯村牧民因不能出租房屋或者餐饮接待而失去的收入。该补贴方案是对喀纳斯新村和老村中此前从事房屋租赁的牧民进行的经济补偿。其补偿期限为2006年到2010年,总额为220万元,主要参照牧民原出租房屋的收入高低及房屋大小等标准分年进行补偿。同时,管委会还定期到喀纳斯村村民家中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私自接待游客者,管委会人员会将游客劝走,并对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多次进行批评教育仍然不改的,则对该村民当年的房屋补贴进行一定的扣除。但由于仍有不少游客希望能跟喀纳斯湖有亲密接触而愿意选择住在紧邻下湖口的村中,近些年开始有村民违规经营或出租房屋经营家庭旅馆。这也成为当前政府管制的一个难点。其次,为了防止经营家访者之间内部削价等恶性竞争,管委会对家访的数量进行控制,经营家访者需要提前向管委会提交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才能经营。同时,在管委会的倡议下,由村民自行组织成立马队,并选出村民做马队长,负责马队的管理工作。马匹租赁服务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此外,村委向在景区内摆摊售卖纪念品的村民收取一定费用,并用这些费用在湖边平台和其他区域修建少量固定摊位给村民售卖奶疙瘩、酸奶、遮阳帽、披风等给游客。
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及困境。以管委会为主体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有一定效果,却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家访经营治理来看,经营户数得以控制。老村家访维持在10家左右,但家访仍以外来经营者为主,竞争激烈,高额回扣使得经营者收益微薄;且家访中本地人参与较少,一些社区居民对当前村内的家访及其族群文化的真实性存在意见和看法。从马匹租赁治理来看,马队的成立规范了马匹租赁服务,居民参与经营的积极性普遍较高。马匹租赁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从商店和纪念品摊位治理来看,商业及商品经营空间及产品范围得以控制。村民们都积极利用旅游纪念品摊位获得经济收益。但也有因不符合经营空间和范围规定的经营受到管制,这类经营者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家庭旅馆和餐馆经营的管制是当前政府旅游商业化治理中最大的难点。一些村民对房屋补贴政策存在看法,如补贴金额多少的问题:2005年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取得的收入就有305.38万元,高于220万元的补贴,不少村民认为补贴远远少于租赁房屋收入①;也有村民认为房屋补贴的发放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情况②。而针对“禁止喀纳斯村经营家庭旅馆和餐馆”这一规定,喀纳斯村民的反应并非只是停留口头,他们尝试通过上访、向人大代表反映等方式来迫使管委会取消规定,并于2007年将自己的意见通过政协委员别田•夏哈拜在自治区政协大会上提出,要求政府准许本地人参与旅游,最终该提案由阿勒泰地区行署办公室作出回应。总之,禁止村民从事旅游住宿接待的规定,使得喀纳斯本地牧民对当下的旅游开发政策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又影响着当今旅游管理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目前,部分存在抵触情绪的村民甚至暗地经营或出租房屋让他人经营家庭旅馆或餐馆,与管委会进行“住宿”游击战,在政府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冲突也偶有发生。总体来看,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喀纳斯村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
3.旅游商业化治理成效不足的原因。社区治理通常意义上指的是一种有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16]。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公共事务和多元主体的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等,社区治理的客体是社区公共事务[17]。喀纳斯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原因主要集中于事后治理导致的收益落差与难以弥合的心理差距、治理协商沟通机制缺乏、公共利益基础不扎实、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
(1)缺乏事前治理,事后商业化治理难以弥合社区在治理前后的旅游收益落差。喀纳斯社区商业化治理是典型的事后治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喀纳斯村的游客量持续增长,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大量投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村民也自行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到90年代末开始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社区旅游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直到2006年前后,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管理部门开始对社区旅游商业化有所意识并进行整治。但旅游大发展期,外来资本的大量进入使得村民获益颇多,并导致了居民对旅游收入的过高期望,即使未参与餐饮、住宿的居民也觉得钱“来得容易”。因此,当管理部门出台商业化治理措施,并通过强力行政手段推行如“住宿、餐饮禁令”等时,导致一些居民家庭收入大幅减少,引发他们的不满。虽然管委会也试图通过房屋补贴的形式给村民进行补偿,以缓和村民对这一规定的对抗,但如前所述,目前村民对房屋补贴金额和发放渠道及方式均存在一定看法。原本旅游收益较高的村民在村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使得不满情绪在社区内更容易扩散。地方政府对喀纳斯旅游区的管制措施对喀纳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旅游景区的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政府前期干预缺失,直至不规范经营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才实施社区旅游管制政策,引发村民对治理的抵制。不少村民认为管制政策“剥夺了村民获取旅游收益”的权利,部分村民认为:“自从不允许家里接待游客后,收入就大幅度减少了”,并“希望管委会允许我们接待游客住宿”。社区主体看着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地方政府为长远发展而进行管制,两者之间缺乏社区治理的“共同利益”。
(2)社区治理主体协商机制缺失,各主体的意见不能及时沟通。由于不少村民经济利益在旅游管理部门一系列商业化治理措施之下缩减,他们开始渴望掌握社区发展的决策权,希望有机会参与制定“游戏规则”[18],能对社区重大事务行使决策权和管理权。但社区与旅游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渠道,如喀纳斯村就缺少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公共政策宣传栏,大量的消息通过个体口口相传,其中很难避免信息的漏损和变异。而旅游旺季管理部门工作压力大,其投入社区治理与沟通的人力不足,导致社区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由于自身及外部的种种因素,致使基层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难以反馈到决策层,社区难以充分参与旅游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当社区居民认为其参与旅游及受益的机会受到限制,他们就会对社区治理相关措施产生抵制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协商机制对其意见进行传导及处理,则很容易引发村民对直属政府层的不信任,并有可能产生越级“维权”行动。喀纳斯村民对政府管制措施表示不满,在其意见不能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有效的反馈和解决的情况下,向新疆政协递交《关于要求布尔津县喀纳斯本地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参加到旅游事业中展示本民族民俗风情开毡》提议,明确提出:反对管委会“不准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人开毡房接待游客”,要求恢复牧民经营餐饮旅馆接待设施。他们强调,“我们只是想接待游客赚点钱,已经反映过很多遍,但还是不允许”,“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有人能帮我们老百姓说话”。原本为缓解下湖口区生态压力和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及执行治理措施的管理部门被贴上“忽略社区民意”的标签,而村民们对“参与旅游权利”的定义,对已有的“租赁马匹、特色纪念品店、摊位及补贴”等多元收益方式避开不谈,仅聚焦于经营或出租房屋人经营餐饮和住宿,使得旅游管理部门和社区的矛盾凸显,旅游商业化的治理基础不牢,也面临更大阻力,政府管制成本大幅提升,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3)社区难以共担治理责任,无法为过度商业化负责。旅游地的现代生活与传统建筑保护近年来受到学界较多讨论。喀纳斯村传统图瓦民居在旅游商业化发展下从格局到内部装饰都发生很多改变,而旅游发展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使得现代化更有条件嵌入到传统的图瓦村落中,这使得村民更看重经济利益,因此在享受现代生活和开展餐饮住宿方面,更多村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否过得舒适、经济收益是否能提高,但很少有村民会考虑这是否影响了村落的吸引力及景区的长远发展。对村民而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旅游商业化带来的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成为给村民带来“美好现代生活”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对政府出台的某些限制过度商业化的治理政策存在抵触情绪。对大多数村民而言,当前低层次的参与能力使得他们多关注自我的经济利益,而往往缺乏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照。而以管委会为代表的旅游管理者则更加注重于村落传统和环境的保护。政府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禁止村内大范围经营餐饮和住宿,以保护村落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承载社区传统文化的家访项目及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如敖包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旅游节)进行扶持和挖掘。前者是对喀纳斯村商业化的整治,其实施后,村内住宿和餐饮等商业设施数量大幅减少,村内过度商业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却对村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增加了商机,但其带给村民的直接经济收益却远小于前者。由上可见,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旅游开发者对村落传统元素的保留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种立场在喀纳斯村社区旅游开发中互相交织,不断抗衡。社区治理中仍未形成针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公共目标,各主体也没有对此达成一致,而相对统一的社区发展目标的权责也未制度化,旅游商业化治理的合法性没有完全建立,“谁为旅游商业化负责”也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旅游商业化治理过程中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社区治理是一个由社区范围内的不同公私行为主体,依据正式的强制性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16]、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制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从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的案例分析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治理———以管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主体缺位。管委会及在其领导下的基层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直接引导并限制了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与内容。(2)喀纳斯旅游商业化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管委会主导对喀纳斯旅游商业化进行治理,采取清理喀纳斯村内家庭旅馆/餐馆、成立马队、规范家访、设立旅游纪念品摊点、对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进行监管等一系列旅游商业化治理措施,对喀纳斯村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控制和规范作用。但喀纳斯政府对已旅游商业化并广泛参与旅游的喀纳斯村的社区治理也引起社区对政府的敌意或者反抗,导致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面临困境。(3)引起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为预先治理方案的缺失、沟通协商机制不健全、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性不足以及社区共同目标的缺失。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中没有实现预先治理,而后期难以完全兼顾社区的经济诉求,导致社区居民产生抵触情绪;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仍体现着中国式的“管制”特色,是政府主导的社区治理,社区居民等主体参与性低,影响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喀纳斯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缺少主体间的协商机制与平台,社区偏重个体的经济利益诉求而使社区治理没有合作的基础,极大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此外,旅游发展和商业化治理中各利益主体立场不同,责任意识和共同目标缺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社区治理措施的实施进程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