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6:03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农村信用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政府农村产业经济政策是农村信用社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陵阳的西瓜大棚,小店的芦笋种植,库山、天宝的中草药,桑园、大石头的大姜等为代表的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4%,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各级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地方金融机构,其兴衰与政府息息相关。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月末其农贷总量占全县农贷总量的9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逐渐发展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化解风险支持发展,在涉及农村信用社切身利益问题,在政府利益与信用社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宁可自身承担也绝不把包袱甩给农村信用社。一是政府举债解决基金会问题。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全县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根据有关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基金会可由农村信用社收购,政府及时组织了人员对全县21家基金会进行了清产核资,县政府本着不甩包袱、不压担子、不转嫁风险的原则,将基金会全盘关闭,所形成的债务由政府承担,避免了将风险转嫁到农村信用社。二是帮助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入股。目前,农信社股金总额已达4727万元,较行社分门办公时增长4693万元。三是整顿社会信用秩序,清收盘活不良资产。今年5月份,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县政府大力开展了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活动,为信用社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活动中,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清收盘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并把清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清收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清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到目前,共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03万元,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二、明确经营思路,转换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监督制约考核机制。
(一)明确经营思路,突出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工作重点。信用社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既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摆脱困境、化解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字优势,作好支农这篇大文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支农主力军。工作中,他们以发放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信贷人员走村串户大力发放小额农业贷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6万余笔,涉及金额34579万元,占贷款总投放量的87%。
(二)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长期以来,该社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对此,今年初,该社对收入分配进行了彻底改革,先后出台了《****农村信用社2001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联社机关工作业绩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经营目标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两方面入手实行全员考核。经营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新增目标、中间业务新增利润目标三项,收入分为生活费和目标奖惩两项,收入报酬与工作目标相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可保证基本生活费;完成新增目标计划的全额兑现效益工资,对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万元。分配机制的改革,拉大了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了“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分配机制,成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助推器。
(三)大力发展营销贷款,改变传统信贷投入模式。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资金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加上个别信贷人员怕承担责任,出现了惜贷、惧贷的心理,导致信用社有款放不出、借款人用款贷不着的供求矛盾。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传统信贷投放模式,全面推行了贷款营销制度,主动走出社门向优良客户推销贷款。信用社与职工个人签订放款责任书,在限额内由其自主发放贷款,保证到期及时收回本息。为有效防范风险,对贷户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资信状况不同将贷户分成A、B、C三个等级,放款额度从1000元到2万元不等。营销贷款重点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发展经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良好经营局面。
(四)改革人事用工和干部任用制度,激发全员活力。年初以来,信用社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职工经过考试和评议合格者由信用社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聘期2年,合同期满经过考核合格者重新聘用,不合格者自行解聘,使全员都产生了危机感、压力感。在干部任用上实行竞争上岗,在联社机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个人答辩、群众投票、组织考核等程序,有1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威信好、学历层次高的人员竞争上岗,给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信用社,其主任将自动辞职。
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信用社紧紧围绕“双增”工程,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创建社以来的最好水平,上半年共缴纳税金80万元,自行社脱钩以来共缴纳税金1443万元,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良资产占比高、支农资金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解决。
(一)协调各级各部门帮助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堵住农村资金外流源头。农村信用社虽然在资金组织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但从上半年存款增长分析,全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1038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存款增长额的41.8%,这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放量占全县各金融机构97.8%的比例极不相称。目前个别只存不贷的机构利用各金融机构大批撤销农村代办站之机广泛发展代办员吸收存款,同农村信用社争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无法满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的需求。这也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的政策相悖的。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一是把农民人均存款作为《农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纳入“双增”工程的考核。二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给予一定的义务工补贴,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三是各乡镇制定制度,制约各级干部为其他金融机构代办储蓄问题,使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信用社。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机械化水平低。一是农村的生产收入少,并且生产能力低,很难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用来生产,越不能够大型的机械化生产,农民的盈利更加少,农民更难以摆脱贫困的苦海。很多地区还收、受天然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形不适宜使用机械化生产或者是土壤的特征不适合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较低的机械化生产,甚至部分地区只是单纯依靠人力生产,使生产的效率极低,难以满足于平日的生活所需。
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搭建山海协作工程。该工程是我县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山海协作,我县欠发达乡镇16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得以实施,农业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欠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该工程资助了我县欠发达乡镇的95名品学兼优贫困生和28个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此外,该工程投入20万元对欠发达乡镇的富裕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使我县欠发达乡镇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足才能够保证各项建设和技术引入的水利进行。对此,平阳县政府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协调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动员更多温商回乡创业,同时也大力支持投资于农村的特色产业建设的“筑巢引凤”形式,先后建成了平阳水头南湖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革命老区山门雁水生态农庄项目,在这个社会建设美丽农村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农村科技的投入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生产人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生产的经济效率。平阳县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投资540万元,在平阳县南麂镇新码头村和国圣岙村,建立了与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技术服务平台;研发、集成、推广了厚壳贻贝育苗、保苗及养成,以及大黄鱼围网养殖、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提升了南麂岛海水养殖整体产业水平;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改造了村居生产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4.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环保型农业是当今社会追求的主流,环境保护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对此需要以特色的农业为主,建立一个环保节约型的循环系统化经济。例如,在畜牧业、养鱼业、农业同时发展时,可以合理布局场地,循环利用本来要浪费的资源。首先把奶牛养殖放在高处,奶牛的粪便是鱼类生长的最佳饵料,然后最底处发展农业,养鱼所排除的粪便又是种植中最好的饲料,这样既避免了天然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动物粪便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也发展了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农业。
5.提高农民素质,自主经营绿色品牌。农民的素质提高是保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可以主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自觉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业。对此,平阳县依托品牌带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县农业局与茶叶开发场共同开展合作,开发出“平阳早香茶”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历史名茶“平阳黄汤”等品牌,努力打造一批茶界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其次在加工环节,配备人才、技术、装备、管理作为后盾,在深加工方面形成自身优势,把握并拓展流通环节,不断扩大平阳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农业、低能耗低污染工业、“农家乐”及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等具有特色发展前景好,对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农业。以旅游业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平阳县的真实版“开心农场”为例,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成为面向我县及周边城市,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旅游风景区。将更有力地推动平阳县旅游经济发展,为西部山区乡村旅游大开发提供优质平台。
二、结语
关键词:科技推广;合作经济;小城镇建设
一、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立体模式。主要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二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另一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二、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农民,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事业仅仅是农民自己的。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广大干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应对入世挑战、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扶持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就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放手、放心、放胆地发展合作组织。
2、明确地位,优惠政策。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尽快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合法身份,使其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要根据其“以合作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兼顾公平与效益,促进社会稳定”的特点,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税费征收、金融支持、工商登记、市场准入、创业辅导等方面给予扶持。政府也要将合作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组织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选合作组织作为重要实施载体,创造机会发展壮大合作组织。
3、坚持民办,加强监管。合作经济组织不能走政府包办,政企不分的老路,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坚持合作制的性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坚持市场竞争的原则,把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真正办成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合作组织的要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引导,政企分开,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强化对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促进合作组织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
4、立足特色,兴办组织。一是兴办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为依托,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专业生产的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形成专业化生产实体。二是发展各类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手段为依托,为农户进入市场提供重要的载体,为农民参与生产、流通提供各种服务,开拓农产品的营销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产业化经营上来。四是发挥“订单农业”的中介作用,协调和促进“订单农业”的履约和兑现,为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5、创新机制,发展壮大。实践中,要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大胆进行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一是在发展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人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在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利用供销社、农口站、科协等部门在人员、场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合作组织。二是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扩大经营领域,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扩展,由单向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由地域向跨区服务发展,通过服务创新,引导和组织农民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创新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自我壮大,发挥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日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
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3、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摘 要:如何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一直是困扰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贵州农村经济现状分析,从人口、农业经营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当前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多种经营;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9-01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辖区土地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土地面积就占92.5%。在3942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为33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4.2,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由于贵州山多地少、交通不畅;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支柱的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农村人多地少,土地作物单一,交通、教育、医疗及思想观念仍较为滞后,仅农村的贫困人群就高达300万,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10%。因此,如何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的沉重课题。本文通过对贵州农村现状的分析阐述,在人口、农业经营模式及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提出粗浅看法。
1 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为西南地区交通要道,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有着相对优越的区域发展优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一直是全国的贫困省。2008年贵州农民人均收入仅2796.93元,大大低于476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全国各省第30位,仅高于甘肃。总体来说,制约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区域内人口增长过速,素质偏低;农业经济基础脆弱;农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全面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首先,贵州省作为一个农业贫困省,农村人口与全国比较,存在人口数量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结构轻、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员流动性大等严重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6.2%,贵州为14.5%,即贵州农村人口比重为8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说明贵州农村人口比重高数量多。从人群受教育情况看,“五普”时贵州文盲率为13.89%,比全国文盲率6.72%高出7.17个百分点,而贵州与全国比较,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其次,贵州耕地面积约5724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其中一等耕地仅占耕地面积22%,可见耕地面积小、品质低为地区耕地一大特点。另外特殊的高原气候导致热量不足,农作物复种指数低,早、涝、雹灾频繁等原因,都使得农作物产量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再次,农村财政补贴匮乏致使技术无法提高,农用设备及各种物资的短缺,也是农业生产一直在低谷徘徊的重要原因,这也造成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乡镇企业迟迟发展不起来,从而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同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由此可见,振兴农村经济是谋求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问题。贵州农村人口一直存在基数大、比重大、结构轻、素质低和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避免在大基数上形成梯状递增。在人口素质问题上,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贵州地处偏远山区,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开发者必须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有能够超越传统小农经济局限性的眼光和经营魄力。但是现实状况却是现在的农村发展力量薄弱,缺乏大批有足够上进创新的能人。2002年底统计数字表明,贵州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数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8.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11个百分点,在各省区中居第五位。因此,要改变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素质上的矛盾现状,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
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富余劳动力,改变以粮为纲的种植思维,将重心逐步转移到畜牧业和农村副业上;同时发展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周边省区转移,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3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多,可耕田土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贵州农业不能依赖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应着眼于在稳定现有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农村经营模式。
首先,可以通过:(1)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2)推广农业技术,培养农科人才;(3)选育良种,增强粮食抗病抗灾能力;(4)重点建设省内三大(黔北、黔中、黔东)粮食基地等步骤逐步稳定粮食生产。
其次,大力推广畜牧业产业发展。自1980年贵州省引进新西兰先进牧草配制技术以来,贵州省已建立人工草场3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了以省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的科研基地、牧草种植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技术辐射基地。丰沃的草场环境,强大的技术后备支持,都为贵州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畜牧业作为天时、地利、人和的贵州地区型产业,必将成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投入重点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黔东地区主要开发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黔南地区以烤烟、畜牧业为主;黔西地区配合六盘水煤矿基地开发,着力于生漆、桐油、水果等经济作物;黔北地区以油菜、烤烟种植为主,向外开拓茶叶、桐油和五倍子市场,利用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势与周边省市发展商贸往来。
4 稳固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环境
1986年中国大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成立,意在联合起来共谋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协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5次。近年来会议的重心都突显出贵州作为经济交通枢纽,对西南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贵州经济发展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呈增长趋势。因此,贵州农业经济的开发与联合既要侧重于西南地区,又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往来,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为迫切。
从地势分布上看,黔东地区是贵州与中部、东部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改变云贵信息闭塞落后的面貌;黔南地区与广西接壤,便于开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合作。在开发茶叶、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贸易的同时,应注意吸引沿海先进加工技术,为精加工打下基础;黔西地区的六盘水煤矿是我国重点煤炭基地,多年来一直为两广地区提供资源供应。介于资源优势,应以六盘水市开发为中心,以煤炭供应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黔北地区临近四川,可利用长江水系,一方面促进与四川的贸易和合作;一方面引进中、东部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国内市场进军。
当然,任何事物存在发展与其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到农村经济问题。我们在合理利用区域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区域环境。贵州地处高原地形复杂,交通条件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交通条件是优化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贵州农村交通存在的困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现有的交通路线质量,加速技术改造,提高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运输装备,逐步更换一些落后破旧的运输工具。
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摆脱贫困的帽子,使贵州农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课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秉持以综合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事随时移,时移。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的今天,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广泛发展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来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依赖于内部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外部区域经济的合作,才能走上农业兴邦的通途。
参考文献
[1]段进朋,高维岳.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必要性[J].长安大学学报.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农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财政投入和农户投入。在财政投入方面,虽然财政投入在逐年的增多,但是其投入的力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严重的阻碍农业的收入,而且在财政投入资金本来就少的情况下,还存在普遍的挤占挪用资金的情况,这样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很低。在农户投入方面,因为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不足,则在农业的投入上则相对较少,这样导致收入的可靠性降低。
2.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目前农民进城主要是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工作的保障性较低,遇到农忙就回家种地了,没有实现真正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劳动力素质偏低方面,因为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技能型的还不多,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农民不愿意一直呆在城市,所以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解决农民的收入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只有不断的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在优化农业结构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优化产品的结构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以调控的农产品结构,并且需要扩大优质粮食的生产,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种植当地特有的作物。其二,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等原因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种植优势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并结合当地的旅游,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其三,规范农产品的加工标准,使得农产品能够通过世贸组织的这个机会走出去,农产品走向国外无疑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的利用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可以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不仅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械化水平,可以使得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其二,建立多元化联接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且完善相应的合同,保障双方的利益,并且根据发展进行不断的完善。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为劳动力的转移奠定基础,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投身于城市的发展中去,获得相应的技能,这样就能够逐渐的在城市中扎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转移。其二,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吸纳大批的劳动力,所以大量的发展非农业产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三,劳务输出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目的,目前,劳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劳务公司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其四,加强制度的建设,保障转移的劳动力的利益。其五,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规范相应的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
3.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因为我国土地的制度和国家性质,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缓慢,所以要实现土地所有权的有效的流转,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建立相应的中介组织,完善合同,并对其中的条款内容进行明细,对土地所有权的流转进行规范。同时国家需要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打击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土地流转中介,国家需要给予扶持,但是不能够有政府机构直接代替,需要投入资金建立固定的工作地点,但不对中介进行干涉,使得土地流转中介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4.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