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6:02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优质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听课 评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38
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课堂评价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听课、评课是初中英语教师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是更新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汇报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本文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初中英语基于教学能力的听课・评课模式的建立。
一 优化听课模式
听课是一个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享受他人教学成果的过程。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为此,教师应在听课之前,做一个准备充分的有心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可以事先向授课教师询问有关教学内容,预习一下教材,关注上课内容的难点、重点、疑点;研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这样就能更好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意图,获得较大的收获。
在优化听课模式上,在上课之前授课教师应对听课教师做好教学说明。包括介绍听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在上本节课之前,首先讲述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备情况、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等。其次,可以向听课教师讲述与众不同的教学创新模式。如授课教师对听课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在其他意见基础上修订原先的教学预设,这样能避免听课者对教学活动有一个主观臆断。在听课的时候,听课教师应做好物质准备与理论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就是准备听课教材、听课工具,这样能感悟上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理论准备,就是了解客观评课所需要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听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应该认真记录与仔细观察。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集中注意力,并且全身投入听课过程中,应怀着谦虚的精神与态度。听课者应该留心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捕捉讲课者的表情与一切语言;重点记录讲课者对教材钻研、处理重点与突破难点之技巧,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基本功上的展示等等。同时,也要注意看授课者是否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绪,本节授课是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
二 课后积极评课
在听课之后,第二步骤就是评课。通过评课,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评课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平等且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听课教师们研究并且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
评课开展,应围绕几个维度来进行。第一个维度,就是教学目标。新课程主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过程与方法,忽略了知识、情感方面的目标。如某一教师在上初中英语人教版Unit 4 What would you do这一节课的时候,把这教学目标设计“为① Master the newwords and expressions; ②Develop students’reading skills; ③Inspire students to learn positive qualities from Helen Keller.”听课教师仔细分析这三个教学目标,在讨论过程中,就发现虽然渗透三个教学目标,然而,目标的主体并不是一致的。第一个目标主体是学生,第二、第三个目标主体又变成了教师了,没有真正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个维度,就是教学内容。听完课之后,对一堂课的分析与评价,应注意教师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程度。新课改之后的英语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信息容量大。目前,许多教师都抱怨教材内容编排上太散漫,内容实在是太繁杂。为此,教师应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内,指导学生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删减与置换教材内容,也就是有效整理与处理教材内容。如有教师评论,在上课处理教材内容的时候,把补偿知识的Reading放置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在语言知识上的储备,也能为听力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材料基础。这一种根据知识逻辑顺序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符合学生认知上的特征。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评论,能让教师取长补短,锻炼了教学能力。
第三个维度,就是教学设计。能否科学合理开展教学设计,这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评课教师在分析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时,要看其是否符合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授课者是否做到了讲课的教学思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授课者给学生分配的教学任务,是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各个教学环节是否能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第四个维度,就是教学方法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多媒体教学技术、投影仪等方式,采取复述、情景短剧、竞赛、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令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一、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在整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探究同样的知识时,学习的程度也不相同。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充满兴趣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出发,使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他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指引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能主动同教师讨论,积极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探究的最好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能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主动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能积极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把历史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图片,同时,还能通过视频和影像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使历史课堂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多媒体创设的历史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和探究,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小影片。在影片中,学生和当时的战争情况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思维有了较大地冲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爆发的原因,分析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学生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探究,有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学习方法的优略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下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还能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运用,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同一类事件的要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教师要让他们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最终从生疏到熟练,真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阅历无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学习这些知识没什么用。由于受到消极思维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和思考。为了搭建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从中找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历史思维面,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构建联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了解过去、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五、通过对比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课堂讨论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讨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创建初中课堂有效讨论很有必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正确选题,精心设计;注重方式,认真准备;当好主持,积极引导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学生
课堂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就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或主要疑难间题,在独立思考、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当前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历史教学改革趋势中,课堂讨论教学法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施课堂有效讨论做一浅析。
一、实施课堂有效讨论的意义
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讨论教学法是发挥历史课德育功能的重要形式。
在讨论中,学生通过思考和争论,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将喜怒哀乐和爱僧褒贬倾注在历史之中。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爱国主义的精神等贯穿到对历史问题的考察与认识中去。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课堂讨论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好方法。
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去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去开拓知识面,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自觉地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有关知识。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思维力、口头表达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三)课堂讨论教学法是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它要求学生有表达观点的勇气,有维护观点的信心,在发生争论时有心理承受能力。更主要的还在于促使学生发展语言能力,从而不断地开发其智力区,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讨论教学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教育应该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看21世纪教育的作用,明确提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生学习,为了社会和谐发展。未来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大胆的开拓精神,卓越的创造能力,强烈的时代意识,科学的预见能力。在这些方面,课堂讨论教学法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二、课堂有效讨论存在的问题
课堂有效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然而,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的课堂讨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地方。
(一)把讨论当成是一种课堂形式的点缀,盲目实施,流于形式。
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讲究过场是无益的。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给出一话题,宣布讨论开始,学生便转身、调座位,然后面面相觑。偶尔有一两个学生讨论开了,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老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并给出标准答案。甚至有时讨论课还变成了聊天课,学生没有最有效地解决提出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真正考虑一下:讨论的话题是否恰当,会不会话题涉及范围太广,缺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纯粹形式上的热闹过场,难于形成正确的讨论,而这一环节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摆设。
(二)教师把讨论完全当成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偶尔参与或不参与,学生讨论缺乏内涵,存在低效现象。
这正体现了教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的欠缺。我们常在课堂上看到,有的老师为了“紧扣教材”,精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么就是课堂吵吵闹闹,要么就是大家都没有话说,不知道如何展开讨论。而此时,教师却雕像似地稳稳地站立在讲台边,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组织和指导,没有履行好管理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职责。最后,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未做出必要的评价和提升。
(三)展示讨论结果时缺乏大众性,少数优等生发言机会多,由此成为了个别成员的“一言堂”。
在讨论结束后,发言的总是班上少数几位优等生,或是个别胆子较大、表现欲强的学生,而多数成员则听之任之,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并且漠不关心,显得孤僻。这就滋生了多数人的懒惰,丧失了自己的责任感,使课堂讨论最后成为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从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三、初中历史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学生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的程度,创建课堂有效讨论呢?笔者以为,是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正确选题,精心设计
讨论题是教学中的中心内容,是通过讨论求得认识和掌握的关键。讨论题设计得如何,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讨论活动能否展开。所以,教师对议题要精心设计,使题目明确,难易适度。根据需要,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习题或思考题,也可以由教师自己设计。
题目类型可分以下几种:就教材上介绍的不同学术观点,让学生按自己赞成的观点进行论证,或对不赞成的观点进行反驳。例如教材对哥伦布航行美洲介绍了三种看法;对雅各宾的恐怖政策介绍了两种评价。这些都可以作为议题。就历史人物的重要观点进行评价;。由学生对某些重要历史间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罗斯福采用什么措施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结合课文内容,为纪念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开展讨论,谈功过,谈现实意义,谈自己的认识。例如:纪念100周年等等。
(二)注重方式,认真准备
教师在每次讨论课前都应精心准备,采用适当的组织方式。具体有这样几种方式:第一,教师确定提供全班范围内的阅读材料(幻灯片等),或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积极准备;使讨论课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教师当堂提出议题,让学生复习旧课,阅读新课进行准备,然后当堂讨论;第三,在一堂课内教师讲到某一具体问题时,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使讨论法与其他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当好主持,积极引导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主持人,讨论开始时明确发言要求,启发大家思考,作些提示性、引导性说明,使讨论得以顺利展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提醒学生,使之紧紧围绕主题深人下去。在整个过程中,应避免只有少数学生垄断发言,多数学生成了听众的现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指定性发言方式除外),尤其鼓励不常发言,怯于发言的学生发表见解,还可以把学生的重要观点列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展开观点交锋。
【关键词】 优质提问 设计问题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5-02
近期,我校组织了一次全体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的做课比赛,我发现两个教师的提问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第一位老师讲完本课后,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有何特点”?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场面很尴尬,最后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第二位老师讲完本课后,首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止时间是什么”?学生回答:“从1640年到1688年”。教师接着又问“从经历48年时间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长期性”。教师继续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回答“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查理二世复辟;宫廷等。”教师接着引导“从经历的这些事件你看出这次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曲折性,反复性”。第二位教师很自然的就和学生一起得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点。
在第二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置有目的性,而且还引导学生适当回忆了本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中,师生互动,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本课难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通过这次听课我认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的优质提问,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引发学生认
知结构的变化从已知走向未知。例: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该子目,思考四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
(1)拿破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夺取政权的?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拿破仑?
二、找准教材的结合点,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大变革时代这一课时:老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访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奴隶主。多媒体展示,“一位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愁白我的头。)从而引出课本中的牛耕、铁农具的推广,都江堰的开挖,开垦荒地,出现私田。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要在最佳的时机设计问题
比如说学生有疑惑、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重难点处等。例:法
国大革命老师:通过以上总结联系英国革命的过程,请你给他们组织一场pk以展示它们的个性和共性。(老师的目的是想要比较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异同点)
老师:通过以上你对英法革命过程的对比和总结,你觉着这两场革命的过程像什么?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美术、自然、文学、物理、数学等等。
学生:法国革命像森林里爬杆摘取果实的猴子,激烈迅速节节高升;英国革命像草地上爬行着寻找食物的蛇,蜿蜒曲折充满艰辛。
学生:我觉着法国革命像数学里的一次函数图像,K大于零,在一三象限不断上升;英国革命就像二次函数是一条抛物线,有起有落。
学生:法国革命就像化学中的燃烧,激烈而又热情高涨。英国革命就像物理中的融化,缓慢而又不可阻挡……。
四、专题复习课的教学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主线
例:《八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
(1)第三单元复习的主题是什么,包括了哪些主要事件?
(2)从本单元(第四)主题分析这一时期的斗争对象是?
(3)思考与第三单元的内在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的影响是日本发动的国内背景,结合世界现代史分析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早在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从这个角度分析日本侵华的根源?
(5)按课标要求简述。(简述史实抓七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影响。)
除了上述课堂提问技巧,我认为教师在提问后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反馈,教师要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自己的内心态度、通过体态语言鼓励学生、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走进发言学生等、当学生发言时教师保持适当的沉默或沉思,不要打断学生思维、运用简短的口头语如“继续”“是的”“我懂了”予以表扬、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适当重复或解释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提炼。
另外针对学生的每一回答,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口^反馈适用于简单或正确的回答。
(2)矫正性反馈适用于学生的不正确或不完整答案。(必要的提示、引导,或让其它学生补充纠正,在反问第一个学生是否得到理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优质课堂;兴趣
众所周知,新课改的产生带动着教育的发展,其改革既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原来的那种“填鸭式”的低效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呢?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重视兴趣培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前进的动力。优质课堂的物理教学课堂的构建其基础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以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得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避免过早出现,为了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该把握好兴趣这个出发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在物理课堂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笔者经常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学生情景的创设方面进行精心准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习过程充满好奇和新鲜。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地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老师在主观上做出积极地努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从多方面热爱、尊重学生,注意观察,做学生的贴心人,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更要加倍给予关注,话语态度要慎重,委婉,要了解和体谅他们学习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思想,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表扬、鼓励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灵活,敢想敢说,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这对学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感觉课堂像温暖的家,这会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只要学生感受到这种氛围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2 高效课堂构建所具备的几点要求
一节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应该具备很多的要求。首先,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的进行备课。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我们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确定教学日标,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地、整体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编写制定,设计出科学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学案。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组成人员相互交流合作来进一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讨论突破重点、难点方法和思路,讨论教法和学法,设计合理的习题,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通过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能更好地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从而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一轮学习过程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和自学意识,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最后,当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而新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既有经验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从而真正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
3 合理利用学科优势,合理运用小实验
关键词:悬念;情景教学;历史课教学;教学氛围;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104-01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 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征、西征使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 留置“悬念”,激发兴趣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历史,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下五千年,内容丰富多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尾。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有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这里“留下悬念”是很重要的。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挂念。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余音不绝,耐人寻味。历史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而好奇可能孕育着天才的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之谜,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谜、武则天无字碑之谜、金字塔之谜等。历史教师如能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之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或许无意中造就了未来的历史学家。
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总有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上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结尾,收中寓展,隐线纤纤,造成悬念,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充分地挖掘、发挥和扩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间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对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
历史是回顾过去的科学,回顾过去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的问题,正所谓“借古鉴今”、“明因知变”。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懂史。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学生都能懂(即理解),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例如,在讲授世界近代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这节内容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这个教学难点也被突破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突破难点,须依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四 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经过不断的尝试,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人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初中历史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
因而,历史教师再也不能固守那业已落后且不合时宜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采用现代、诙谐幽默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将网络语言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听乐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历史学科由于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有的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因此一些学生比较讨厌历史课,上课时往往不专心听讲,课后也从不做相关作业。
这样,不管教师如何安排知识结构,如何冥思苦想、滔滔不绝,所做的都会变成无用功。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其实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且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许多知识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所讲的课程多搜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名人的实际 ,有条件的话可以放一些历史方面的小视频, 如现在百家讲坛、纪录片和一些符合学龄阶段的历史讲座等。让历史知识赋予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还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
四、关注课堂教学
1.紧扣课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因此,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阐释这三维目标。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教学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历史教学出现这样的偏差,有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时,就采取了互动式体验教学。方法:课前布置任务,由历史科代表选出几位同学扮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极为重要人物——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文,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以便在课堂上对新航路的航线进行一次惟妙惟肖的、富有创新的“现场报道”。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既学到知识,更明白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既轻松地记住了具体航线,又体味到了其中的辛酸,更深刻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为下一框题的讲述做了铺垫。
3.适时做些巩固性练习,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