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11 17:25:58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的原因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教育的原因分析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73-01

调查显示,有33%的美国人[1]、4%~22%的欧洲人[2]患有失眠,而我国目前失眠的发病率高达10%~20%[3]。准确找到失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成为治疗失眠的关键。事实上引起失眠的原因中70%~80%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很多的失眠甚至不需要药物即可治愈,因此对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当重要。

1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需求,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4]。失眠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常见的失眠临床表现有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患者常有精神疲劳、头昏眼花、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记忆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表现。失眠,中医指不寐、不得眠。

2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

2.1 失眠的多发人群 失眠在女性、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神经症病人中多发。

2.2 失眠的常见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 噪音或光照干扰睡眠,高温或严寒影响睡眠,卧具不适如过硬或者被褥过厚或过薄都影响睡眠。改换睡眠环境如住院或住旅馆也可以引起失眠。同睡者尢其是鼾声大的同睡者也影响睡眠。(2)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例如倒班、生活作息不规律;也会出现失眠。(3)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工作压力大、遭遇重大挫折或心理创伤、焦虑、抑郁情绪、过度兴奋及对睡眠的错误认知等;为自己或亲人的疾病焦虑、害怕手术、亲人亡故、为考试或接受重要工作而担心等都有是暂时性失眠的常见原因。(4) 躯体疾病 如躯体不适、疼痛、心肺疾病、关节炎、晚期癌症、夜尿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5)精神疾病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6)食品或药物因素 常见影响睡眠的食品有咖啡、浓茶、巧克力、可乐和酒等,最常引起失眠的药物有咖啡因、茶碱和各种兴奋剂,这类失眠称为反跳性失眠。

3 失眠常见的三种认知误区

3.1 对失眠缺乏正确认识 失眠者睡前自我紧张是最大的误区,如对睡眠的期望值过高;对失眠的不良后果过分夸大;睡前的期待性焦虑;多梦性失眠;强烈要求晚上没睡好白天补的原则等。往往强制地数数字、听钟表声,结果反而造成大脑过度紧张,造成紧张性失眠。

3.2 睡不着,就该吃安眠药 很多人一出现失眠,就服用安眠药,而不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长期超量服用安定类药物易成瘾,若停药,即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情绪激动、易怒忧郁、心跳加快等,甚至出现视、听幻觉及被害念头等严重症状。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因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而引发健忘症,对此却浑然不知。

3.3 医生误诊、漏诊,使大部分失眠者得不到根本性治疗 有研究表明,失眠者中,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分别为 54%和 31%[5],这说明很多人的失眠只是焦虑、抑郁的一个症状。事实上医生在临床上碰到的顽固性失眠,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专家认为,如果失眠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 )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就不应诊断为失眠症。应该采取抗焦虑、抑郁治疗。焦虑、抑郁一减轻,失眠自然就会好转。

4 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4.1 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器质性失眠及各种较重精神障碍伴发的失眠。

4.2 失眠的健康教育方法

4.2.1 建立良好的睡眠条件与改善环境对保证睡眠质量十分重要,居室要保持安静、清洁整齐、空气清新、避免躁声。

4.2.2 协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方式

睡前不抽烟、饮酒及喝一些兴奋性的饮料,谨慎使用中枢兴奋药。睡前进食不能过饱、过多饮水及过量运动,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入睡。睡姿以右侧卧位最佳。

4.2.3 消除心理矛盾因素

失眠患者常有负性生活或(及)不良人格特征[6]。预防和治疗失眠,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消除患者的心理矛盾因素。首先,应该寻找引起失眠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或工作的竞争激烈,交通和住房的拥挤,环境躁音或污染,人际之间的歧视、诽谤,各种意外刺激等,使人们长期处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要向患者讲明失眠是一种心理失调的表现,属于暂时的功能,并非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解除病人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锻炼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树立治疗信心,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矛盾,克服多愁善感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2.4 改善和消除疾病因素

躯体疾病导致失眠者,首先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耐心解释疾病的病因、治疗等知识,解除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而引起的焦虑恐惧。随着治疗的进行、症状的改善,患者可酣然入睡。对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应充分了解引起睡眠异常的原因,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教育,严重患者应给予药物协助入眠。

4.2.5 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对长期失眠的患者进行有计划的、适度的体育锻炼是纠正失眠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爱好选择体操、游泳、田径、球类等项目,也可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听音乐等。

参考文献:

[1] AncoliIsrael S,Roth T.Characteristics of insom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of the 1991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Survey〔J〕. Sleep,2005;28:(31)47-53.

[2] Chevalier H,Los F,Boichut D,et al.Evaluation of severe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sults of a Europern multinational survey[J].J Psychopharmacol,2006;20(21):25

[3] 张 颖,吴旭东.失眠症因素分析与对策〔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2):4.

[4] 张斌,荣润国.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82-884.

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原因分析 对策

正文: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者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系统教育,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配合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行为,以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逐渐被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引入护理活动,成为护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内容往往做不到位,即使进行,也只限于向患者介绍一些住院知识与常见病的注意事项,教育效果不够满意。现将原因分析和对策总结如下。

1 主要原因分析

1.1护士方面

1.1.1专业知识不熟悉,不能很好地完成健康教育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1.1.2没有计划,护士健康教育工作随意性太强,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

1.1.3时机不对,护士没有根据病种和病情分阶段有针对性得实施健康教育,导致效果不佳。

1.1.4观念没有及时改变,长期受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制约,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健康教育者角色的认识。

1.2患者方面

1.2.1病人自身素质差别较大

患者文化、职业、环境、素养等各不相同,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针输液的,怀疑护士所讲的知识。

1.2.3 缺乏健康信念及学习动机:健康信念是指一个人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往往受个人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影响患者主动学习的动机。主动学习,易于接受健康知识,而被动学习,则接受知识仅处于应付状态[2],其效果必然较差。

1.2.4知识缺乏

有的病人对疾病的预后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复发、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3医院方面

1.3.1管理层没有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单独的重要工作来抓,监督不够。

1.3.2 缺少明确的质量控制办法

在实施健康教育考核过程中,由于其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质量控制中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考评指标,从而影响到了健康教育的质量评价。

1.3.3缺乏有力的后勤支持

健康教育实施中的一些辅助器材也需要投资,如宣传手册、电视、光盘等物品。

2 对策

2.1 护士方面

2.1.1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将健康教育纳入继续教育的内容,规定不同年资、职称的护士接受健康教育培训的学分;通过举办学习班、专题讨论、外出短期学习等方式,使护士掌握有关行为科学、传播学、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同时掌握医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聘请院内外专家和护理骨干编写下发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教材,并将健康教育纳入岗前培训的内容,以利于护士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缩短培训周期。

2.1.2提高认识,促进护士观念转变

由于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慢,对现代护理认识相对滞后,缺少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护士需要不断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面,掌握实施健康教育的交流与技巧,以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不断需求,从而拓宽护理服务领域,达到最佳护理效果[1]。

2.1.3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开展健康教育前护士将健康教育计划与主治医生沟通,达成一致后在对病人实施。

2.1.4实现弹性排班

对护理工作任务、内容、程序、人力和时间等影响因素需做通盘考虑,做出系统、科学地安排,使护理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以满足病人护理需要为原则,保持各班工作量均衡,合理有效地安排人力,以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效率不断地提高,使健康教育逐步满足病人需求。

2.2患者方面

2.2.1实施办法因人而异

护士在与病人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准确性和通俗性,根据病人的社会、文化及知识背景的不同,使用简繁不同的语言;正确选择词汇,直截了当地表达,以准确传递信息;使用易为病人理解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必要时要反复释义,以免引起误解。

2.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把握健康教育时机。

护患关系是指护士与病人通过特定的护理服务与接受护理服务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护理实践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种专业性人际关系[3]。

2.2.3加强宣传,使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在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着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由急性传染病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转化,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2.3医院方面

2.3.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督促管理。

2.3.2加强考核标准,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标准。

细化健康教育考评指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3 结论

护士只有完成了对病人的科学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才可以说实现了对病人的整体护理[1]。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建立健康行为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3]。

参考文献:

[1].赵美燕.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29

[2].范景敏,黄爱松.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护患因素[J].华夏医学,2001,14(5):723.

第3篇

【摘要】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升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其模式不能拘泥于形式,可以开展多种方式和手段。本文认为护理健康教育中语言沟通最重要,沟通中要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护理人员要密切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度等。

【关键词】 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原因分析; 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就医观念及需求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健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普遍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职责之一,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国内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下救其萌芽”,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医学模式的影响下,这种意识未被重视而逐渐被淹没。20世纪20年代,健康教育理论开始引进我国。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1978年以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护理健康教育在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997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邀请美国罗马林达大学健康教育专家来华讲学,首次将“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

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列入了护理计划之中。不仅使得护士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立,而且使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向国际化水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 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2.1 对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据某项相关调查显示,37.3%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可有可无,11.1%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没有必要,61.9%的护士未应用健康教育程序。有调查表明,85%的护士对开展健康教育存在不同的认识上的误区。虽然开展整体护理后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被纳入了护理工作范畴,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和考评机制。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忽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新与应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健康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率,若缺乏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掌握赶不上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就会导致健康教育质量下降。

2.2 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过于简单

一项对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虽然近100%的患者表示喜欢护士给予健康教育,但有95%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不够详细,24.7%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的时机不当,17.8%的患者认为未能因人施教。很多护士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健康教育内容程序化,仍以疾病知识教育为主,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忽视心理以及人文、社会知识教育;只注重疾病教育方面,对心理护理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灌输得多而反馈得少,单向传播多而双向交流少;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往往又因忙于各种基础操作,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3 语言沟通的主观影响

语言表述能力与沟通能力是保证患者能否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部分教育者的语言表述能力与沟通能力差,缺乏语言的艺术性,讲话生硬、表情呆板和缺乏问话、谈话的技巧,使患者对于宣教没有兴趣,没有心情专心听讲,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 提高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

3.1 语言沟通最主要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纽带,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士良好的语言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相反,不良的语言可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甚至加重病情。而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沟通技巧的掌握是决定教育落实好坏的关键,因此,加强护士语言沟通技巧,使之更好的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情感交往是护患关系中的最基本、最经常应用和最重要的方面,在一定情况下能起主导作用。情绪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并在患者的一切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轻柔的动作,一种友好的表情,一身端庄的仪表等,加上同情、亲切、关怀、体贴、负责等动听的话语,能给患者带来温暖、安慰与希望,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切感,能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3.2 因人而异

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护士不但要讲解疾病的病因、诱因、病理变化、预后,还要讲解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对文化程度低或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少用医学术语,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步建立健康行为。对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的使用也要有所区别:老年患者要应用尊称,说话要高声,靠近身边;说话有困难者要细心、耐心,千万不要烦躁不满;儿童患者要多用鼓励性、赞美语言,态度和蔼,配合一些卡通画面辅助健康教育,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3.3 因时而异

护士要把握好健康教育时机,根据患者所处的身心状态选择教育时机,如遇到病情平稳、情绪稳定的患者,要适时进行教育,多用诱导、启发式语言进行交流;若患者处于疼痛、烦躁、疲惫等状态时,多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等患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教育,以免使患者产生逆反及抵触心理而影响健康教育效果。

3.4 因地而异

护士实施健康的方式可选择个体教育或集体施教,个体教育主要是在病房进行,一般采用讲授法;集体施教可选择在会议室、大病房、娱乐室等地进行,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座谈法、参观法、咨询法、展览法等多种健康教育方法。

3.5 密切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临床诊断及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护患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护患沟通,增进双方理解和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护患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信赖的,护士对患者要公正平等。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对待患者,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疾病,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要根据各类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老人,护士应该像女儿一样,尊老、敬老、爱老,想方设法激起他们生活的兴趣,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上感到人间的温暖;对患儿,则应有慈母般的心肠,使他们感受到母亲般的爱;对同龄患者,则以兄弟姐妹般的感情理解他们。

3.6 注重形式和内容

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使不同层次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6.1、合理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健康行为: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引导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提高患者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主动配合治疗,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以消除不良心理。注意合理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技巧。

3.6.2、采取灵活的健康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灵活、趣味、通俗,不要让患者感到枯燥、呆板,使健康教育达到满意效果。如口头讲解教育: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使口头讲解内容真正得到实效。讲解的对象可以包括患者、家属及陪护者。书面文字教育:可以根据病情发放与疾病相符合的健康教育处方;设置病区书橱,摆放各类健康教育处方便于患者及家属阅读;采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有关科普知识,定期更换,图文并茂,不断丰富。示范性教育:由于患者健康知识缺乏,可先进行示范,如翻身、拍背、有效的咳嗽、自我监测血压、血糖等,帮助患者尽快掌握和运用。

4 小结

尽管目前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患者的认可,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需要各级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护理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切实、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升护士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其模式不能拘泥于形式,可以开展多种方式和手段。护理健康教育中语言沟通最重要,沟通中要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护理人员要密切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度。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不仅影响医院的和谐发展,甚至是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程现昆,王莹,张威.现代护理.2009,1(3)

[2] 罗艳姣.护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内科,2007,2(1)

第4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原因;对策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实践中最成功的环节之一。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1]。我科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因素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笔者对我科近一年的552例住院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使健康教育的开展得到了提高。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6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552例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352例,女200例。共发放问卷552份,收回有效问卷546分,回收率98.91%。小于1岁的178例,1~3岁的202例,4~12岁的116例,新生儿56例。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1)患儿及陪护年龄;(2)陪护文化程度;(3)患儿住院时间;(4)患儿住院期间陪护对该病的用药、预后、发病过程、重点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情况知道多少?(5)护士施教内容是否满足或适合您的需要?(6)护士选择的教育时机是否得当?(7)语言是否通俗易懂?(8)护士施教的语言有艺术性和吸引力吗?(9)护士教育是否主动?(10)通过教育,您是否学到一些自我护理保健知识?

1.3 方法 根据儿科临床特点,接受教育者是患儿和陪护构成,我们的教育和问卷调点放在陪护方面。患者入院后即由分管护士为患者及家属做入院教育,包括住院环境、病房设施的使用、作息及探视制度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等;住院后各项特殊检查和治疗等分别由其责任护士进行针对性的相关知识教育;住院期间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病房组织的健康知识讲座;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指导。以上教育过程包括一对一的讲解、示范、发放书面资料和提问讨论等方式。经调查,发现我科的健康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2 问题分析

2.1 患儿及陪护的因素 儿科患者陪护的复杂性,由于儿科患者在思想、语言及行为意识上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意愿往往需要其陪护表达,据调查,有72.6%的患儿陪护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父母共同担当。责任护士做健康教育时患儿父母或许是知道了,但当陪护换为其爷爷奶奶时,他们就又茫然了。故陪护的复杂性会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

2.1.1 患儿陪护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 经调查,一周岁以上的患儿陪护有68%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在担当,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医学知识贫乏、认识能力差,接受外来信息观念淡薄,主动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健康教育效果较差。

2.1.2 患儿住院时间短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短,接受健康教育内容、次数相对较少;98%的患儿陪护都是非专业医学人士,他们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较慢。

2.2 护理人员的因素

2.2.1 护理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性 有26.4%的陪护认为护士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转变较慢,在履行职责上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难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2.2.2 健康教育时机及环境选择不当 据调查,25.9%的患儿及陪护认为刚入院时心神不定,顾虑忡忡,是难以安静接受健康教育的。还有环境嘈杂,气氛不和谐也影响健康教育质量。

2.2.3 方法不当,自身缺乏教育知识技能 有23.8%的陪护认为护士的宣教不能满足其需要。个别护士自身学历较低,知识面局限,采用方法简单,内容范化,对疾病知识、用药指导及药物的作用等掌握不够,针对性及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2.2.4 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 10.8%的患儿及家属认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似作报告,语言缺乏趣味性与幽默性,不能吸引其专心听讲。5.6%的患者认为护士工作忙时走过场,内容不到位,健康教育流于形势。

2.2.5 护患沟通不良或障碍 有9.1%的患儿及陪护认为与护士沟通不良。据调查,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绪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83.3%的护士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3.3%的护士认为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加理睬,对疑虑过重,爱唠叨的患者采取的态度是不加理睬[2]。由此可见,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患者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影响健康教育质量。

3 对策

3.1 对陪护复杂的教育对象,要注意重点陪护 把要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向他们介绍清楚,对年纪较大的陪护要抓住时机和方法进行施教。

3.2 改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要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明确其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

3.3 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时机、最佳教育时间、适宜的学习环境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有报道显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比单纯的口头教育形式效果好;在非治疗护理时间内的教育效果优于护理时间内的教育效果;疾病缓解期的教育效果优于发作期的效果[3]。因此,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尽量选择患儿疾病缓解的非治理及护理期。要掌握好患儿及陪护的心情,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等他们心情平静时,为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采取口头讲、演示、书面教育、图片及幻灯等多种方式对患儿及陪护进行健康教育。

3.4 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与患者谈话,不仅要重视内容,还要讲究技巧。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审讯式”的提问,否则会阻断信息的沟通;应在谈话的态度、方式、语言上多下工夫,力争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激发患者及陪护的交谈欲望,从而了解患者的困难和需求;谈话力求达到准确、富有感染力,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情,愿意对护士倾诉。

3.5 制定健康教育考核指标,加强监督 由护士长及责任组长组成科室考核小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来监督健康教育效果,避免工作流于形式。每月考评一次,并予以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对好的方法和技巧给予宣传和鼓励,互相交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改进和提高。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工作中只有加强质量管理,加强护理队伍自身建设,调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积极性,深刻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转变观念、提高人际交流及沟通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蔡德芳,桂鸿斌,李江涛.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0-201.

第5篇

经调查:一周岁以上的患:儿陪护有68%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在担当,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医学知识贫乏、认识能力差,接受外来信息观念淡薄,主动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健康教育效果较差。(2)患儿住院时间短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短,接受健康教育内容、次数相对较少;98%的患儿陪护都是非专业医学人士,他们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较慢。3.2 护理人员的因素(1)护理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性 有26.4%的陪护认为护士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转变较慢,在履行职责上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难以对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2)健康教育时机及环境选择不当 据调查,25.9%的患儿及陪护认为刚入院时心神不定,顾虑重重,是难以安静接受健康教育的。还有环境嘈杂,气氛不和谐也影响健康教育质量。(3)方法不当 ,自身缺乏教育知识技能 有23.8%的陪护认为护士的宣教不能满足其需要。个别护士自身学历较低,知识面局限,采用方法简单,内容范化,对疾病知识、用药指导及药物的作用等掌握不够,针对性及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工作流于形式,影响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4)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

10.8%的患儿及家属认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似作报告,语言缺乏趣味性与幽默性,不能吸引其专心听讲。5.6%的病人认为护士工作忙时走过场,内容不到位,健康教育流于形势。(5)护患沟通不良或障碍 有9.1%的患儿及陪护认为与护士沟通不良。据调查,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绪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83.3%的护士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3.3%的护士认为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加理睬,对疑虑过重,爱唠叨的病人采取的态度是不加理睬[2]。由此可见,护士的沟通能力与病人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影响健康教育质量。4 对策4.1 对陪护复杂的教育对象,要注意到重点陪护,把要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向他们介绍清楚,对年纪较大的陪护要抓住时机和方法进行施教 。4.2 改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要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明确其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而且明确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对病人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4.3 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教育时机、最佳教育时间、适宜的学习环境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有报道显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比单纯的口头教育形式效果好;在非治疗护理时间内的教育效果优于护理时间内的教育效果;疾病缓解期的教育效果优于发作期的效果[3]。因此,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尽量选择患儿疾病缓解的非治理及护理期。要掌握好患儿及陪护的心情,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等他们心情平静时,为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采取口头讲、演示、书面教育、图片及幻灯等多种方式对患儿及陪护进行健康教育。4.4 灵活运用语言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与病人谈话,不仅要重视内容,还要讲究技巧。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审讯式"的提问,否则会阻断信息的沟通;应在谈话的态度、方式、语言、语上多下功夫,力争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激发病人及陪护的交谈欲望,从而了解病人的困难和需求;谈话力求达到准确、富有感染力,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真情,愿意对护士倾诉。4.5

第6篇

健康教育发展滞缓的原因

(1)护士方面: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一些护理人员平时不注意积累知识、更新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护理知识,满足于现状,形成懒散、不求上进的思想,导致专业知识匮乏;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承担多种角色,要履行多种义务,使护士身心疲惫,无精力再获取更多的知识。② 沟通意识不强: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技术过关(硬)患者就会满意,以至在工作中埋头做治疗、护理,忽视了与病人的有效沟通。③积极性降低,急诊科患者多、流动性大,没有相对固定的人群,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难以了解病人掌握的程度,以及达到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护士的积极性。

(2)患者方面:①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认知能力:部分患者文化层次低,接受事物能力差,不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对其不感兴趣,使护士难以与其沟通。②患者年龄、病情、语言表达能力及方言:老年人听力减退,记忆力差,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疾病带来的疼痛导致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焦虑、烦躁的心情,患者难以集中精力;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影响护患沟通效果。

对 策

(1)加强业务学习,增强沟通意识。首先要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要让护士从繁忙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才能提高要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需求。要让护士认识到通过交流,患者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知识,增加患者满意度,而且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对防病治病及减少护患纠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宣传形式多样化。健康宣教能否起到促进作用,除了患者本身的认知能力外,还与护理人员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有关。①口头宣教:护士可边操作边宣教,内容要有针对性,语言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可信任,愿与护理人员交流思想、情感,在双方沟通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患者,其乐意接受,能收到满意效果。②书面宣教:将各种常见病、易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小手册,以文字结合图片。此方法可更好的帮助病人理解、记忆,形成健康行为。③电话宣教:电话咨询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接受教育简便快接的方式,而且进一步满足了病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密切了护患关系。

第7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医嘱依从性;健康教育

临床上已趋向将除典型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除变异型心绞痛具有短暂ST段抬高的特异心电图变化而仍为临床所用外,原有心绞痛的其他分析命名临床均已弃用。这不仅是基于对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的深刻认识,也表明这类心绞痛病人临床上的不稳定型和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对医嘱依从性的重要性,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男93例,女67例;65岁以上53例,55-65岁50例,50岁以下57例;国家干部91例,工人26例,农民43例;高中以上文化78例,初中文化30例,小学文化48例,文盲4例。

采用自设问卷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经审查结果真实有效。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多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发生率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存在不依从性医嘱行为58例,占被调查者的36.25%。

2.2医嘱依从性差的相关因素

2.2.2不依从医嘱行为与自身素质和家属支持相关在部分患者中,23例(14.4%)男性不能戒除烟酒,24例(15%)病人不能规律生活,13例(8.1%)病人离不开麻将桌。

3讨论

依从医嘱行为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服药、合理饮食、优化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即依从医嘱的行为活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自身的依从医嘱行为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调查显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对医嘱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36.25%,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与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自身素质及不稳定心绞痛发作状况有密切关系,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自愿采取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2]。不依从医嘱行为,不仅影响不稳定心绞痛的控制,而且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掌握不依从医嘱行为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防病治病,延长寿命的知识,促进其依从医嘱行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文化程度的差异,我们注重健康教育多样化,因人而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床边讲解,举实例现身说法,同时,还针对不同个体的特殊情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健康教育方案,矫正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使患者易于接受,提高患者依从医嘱行为,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