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11 17:25:43

序论:在您撰写民营企业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营企业特点

第1篇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21秘书世纪网

1、自主性。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特点;防范对策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3月,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达到1374.88万家,同比增长0.61%,民营经济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民营企业一直本着尊重知识、重用人才,但由于观念落后,任人唯亲,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缺乏对知识与人才的重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创建与发展,不能仅凭个人或家族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引进技术人员、普通员工乃至管理人员。民营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很容易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限制企业的发展与规模。

一、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人才流失率高

民营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特别是核心人才流失率较高。优秀大型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大约在10%~15%左右,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接近62%,甚至有些竟达到了72%,其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项针对人才流失情况的专项调查反映,离职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这些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市场资源及核心技术,使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的重置成本,不利于企业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人才流失外倾性强

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主要外流至其同行或同业竞争对手之处,这种外流会直接造成商业泄密。实际上,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不满而具有流动的倾向;另一方面是同行业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主动挖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流失的外倾性格外严重。

(三)人才流失集体性大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集体性的人才流失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其一为民营企业高级人才跳槽而诱发的示范效应,造成民营企业内部职员争相效仿;其二为民营企业内部因其特点而容易形成小的团体,当这个团体中部分员工对企业待遇或政策时,在部分人的带动下,出现集体性的人才流失。集体性的人才流失对企业业务的正常进行具有较强的威胁,甚至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防范对策研究

(一)加强本企业实力

一个企业的实力对于企业招揽和留住核心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能为企业在核心人才的利用上达到可持续性。一个好的企业,特别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人人所向往的。为此,加强企业实力是为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

(1)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

企业的资金雄厚,可以加固业务,稳定军心,从而可以招聘到更好的人才,加强公司运作能力。因此,公司需要募集资金,加大资金流动以缓解员工的不安,增强企业业务能力。

(2)加大企业的技术投入

当今的企业拼的是人才和经营质量,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实施装备创新工程,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尽早将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减少人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宽松、民主、和谐的企业环境,是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的根本。企业的文化可以分为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内部文化指的是涉及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外部文化指的是企业在处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通过增强公司执行力,提高生产率,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业绩,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其归属感和荣誉感;其次,公司的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对员工要富有热情,业务精通,经验要丰富,要相当敬业,给员工起了一个表率作用。

(2)重视企业的团队合作

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及意见,并及时传达给各处员工,让员工对企业团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逐渐树立员工的团队意识。领导或管理者应多主动了解员工工作、生活情况,适时交流思想,以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同时,在任务分配时,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特点选择相应人才,组建强有力地团队,在工作中增进团队合作。

(3)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企业所重视的不应该仅仅是创造收益,还得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员工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如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在干部提拔同时,在方案设计与选择时,应认真对待员工的意见,并适时采纳好的提议,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还能让员工感到被企业重视,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现状,分析了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特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具有流失率高、外倾向性强、集中性大的特点。为了防范人才流失,民营企业在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从加强企业实力和企业文化的角度,调整公司人才管理模式,为企业的长久发展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公司核心人才流失及防范体系构建的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

[2]王雅洁, 马树强, 高素英. 基于中国情境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择动因研究[J]. 管理学报, 2013, 10(4): 552-557.

[3]杨秀清.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2: 027.

第3篇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第4篇

经研究菏泽当地经济发展形式及民营企业融资特点,XX认为,我市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特别在当前担保圈风险持续蔓延、各县域中小企业担保圈问题频发的形势下,我市民营企业融资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XX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的原因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是受担保圈风险影响,虽然自身经营正常,但担保企业出现问题,面临巨额代偿风险,银行因潜在风险因素不愿进行融资支持。

自2016年XXX集团担保圈风险暴露以来,担保圈影响范围持续蔓延,目前我市大部分中型以上民营企业受担保圈影响,在各金融机构的融资逐步出现逾期、关注类贷款,部分企业至今仍有巨额融资未能到期后按期偿还。

另外,此前我市民营企业融资中,中小企业间普遍存在互保的现象,特别是曹县、郓城县的中小企业担保圈问题已经暴露,当地的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涉圈现象。

一般认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国有企业较弱,受此影响,整个金融行业“谈圈色变”。银行业机构作为盈利性质的服务型机构,处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在此种担保圈风险频发的形势下,对于涉圈的民营企业难以提供融资,对于存量融资的企业也存在抽贷、减贷现象,导致涉圈企业融资困难加剧。

二是民营企业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内部治理机构缺乏,财会制度落后。这一方面加大了银行了审查审批难度,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存在虚构财务报表过度融资的情形。

在对于民营企业的贷前调查过程中发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虚增营业利润过度融资、短贷长用等现象。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财务管理混乱,无法查证采购、销售单据真实性,上下游环节发票合同不对应等情形,对于金融机构的贷前调查造成严重影响。一般金融机构的风险条线与营销条线相对独立,风险条线在贷前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的独立核查中难以取得真实数据,无法确切掌握企业真实数据,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融资审批的重要因素。

另外虚构财务报表数据、财务报表营业利润远高于实际销售收入,也是目前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美化财务报表、虚增营业利润有利于对于企业融资审批,但在目前担保圈风险的形势下,过度融资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过度融资一类是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包括超过资本结构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超过收益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和超过现金流承受能力的过度融资;另一类是企业超过实际资金需求的过度融资。但无论是哪一种过度融资都会导致企业承受较大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能力。

三是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与抵押资产、担保的问题。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通过信用方式在金融机构贷款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而一般的民营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均偏低,除上市公司、全国500强企业等优质民营企业以外,传统民营企业难以通过信用方式进行贷款融资。

因此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对于抵押贷款来说,通常用于抵押的都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例如建筑物、存货、土地或机械设备等,而民营企业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存在抵押率及抵押物价值评估等问题,而且我市民营企业中很多抵押物无完善的土地、房产手续,因此通过抵押贷款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在次基础只是,担保贷款就成为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但一方面受担保圈风险影响,目前我市很多企业不愿意再对外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限制,难以找到银行融资所要求的优质企业进行担保,最终造成民营企业在金融机构融资难的现象。

另外,担保公司也是我市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选择,但是同样是受限于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原因,难以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准入要求。而且通过担保公司担保,需企业额外负担一笔担保费用,额外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是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离直接融资条件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的市场融资环境下,我市传统民营企业融资基本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及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在直接融资市场,如债券、证券市场融资的条件。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中,发行股票或债券是企业融资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但在我国,由于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从一开始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促进其机制的转换,要求股票市场优先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而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且市场进入门槛高。严格的上市条件和审核程序也使民营企业“望股兴叹”。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来说经营规模都较小,产业层次低,与国家规定的企业上市规模和优先产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客观上加大了民营企业上市的难度。

另外债券融资对于一般民营企业来说也很难涉及,债券融资一般要求企业在自身资质达标的同时,还需有实力雄厚且信誉很好的单位进行担保。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导向忽略了债券的作用,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顺利。目前只有少数国有及上市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而民营企业,即便是大型民营企业也对债券难以问津。对于民营中小企业,多在非公开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企业的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因此民营企业受到经营方式、资金变动、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达到以上直接融资市场的要求,所以发行股票或债券成为许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的融资方式。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于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不到。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推出,科创型民营企业目前也难以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获取融资。

五是受整体市场资金价格上涨影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逐年增长。

自2016年下半年起,市场上资金价格逐步呈上升趋势,市场流动性趋紧。如果说资金价格上涨是一枚硬币,那么硬币的一面是投资收益提高了,而另一面是借钱的成本也提高了。受此影响,近年来企业普遍存在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但企业利润持续回落的情形,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利润增速仍然低于全行业的整体盈利增速。

同时,通过对企业分类观察其利息支出累计同比增速对比可以发现,2016年底以来,各类企业利息支出的增速快速反弹,今年各类企业利息支出增速已由负转正。股份制工业企业增速目前最快,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速紧随其后。民营工业企业增速转正,但增速并不高。事实上,这并非表明民营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小,反而证实了当前银行业信贷的投向更加向经营业绩更好的股份制、大中型工业企业倾斜,而民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下降。说明银行整体信贷规模呈收紧的趋势,信贷投向偏向于优质的国有大中型、上市公司等类型的客户,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面临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可得性下降的双重困境。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特点 管理创新 策略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

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包括艰苦的努力奋斗,还包括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的精神。

2.市场经济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3.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的非主流经济,因此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植,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与此相适应,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个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企业用人方面,民营企业对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也一直是其明显有别于某些国有企业的内在优势。

4.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 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较大的限制,直至90年代中期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大部分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家庭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优秀人才难以打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其人才劣势暴露无遗。另外,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家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5.管理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计划性不强;管理方法单调;重市场不重现场。

二、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策略

1.战略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来自于方方面面,首先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创新。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经营发展战略的创新。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制定具有独创性的经营战略。独创性是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应不断分析考察优秀企业,吸收他们的精华,但绝不能照搬套用,而应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对此,特别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从适应环境到创造环境。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企业带来制约和威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应随时密切注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分析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制订出有创新的发展战略,抓住机会让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创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供需关系正由市场短缺转向供需平衡或供过于求状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供需趋于平衡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客户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消费结构越来越复杂、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约束机制的建立等新问题。因此企业在及时研究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的经营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和营销模式,以及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实施新产品战略,力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获取最大利润的产品发展战略。

(3)空隙市场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细分消费者群,积极寻找市场空隙,开辟空隙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空隙市场中,还没有企业或者只有很少企业参与,竞争者较少且可获得高额利润,同时也可培育成很大的市场。

(4)培育无形资源。无形资源的培育方法有两种:①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来积蓄。如为树立企业形象开展的广告和公关活动,为开发新产品而进行的科研活动等。②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积蓄,如市场部及售后人员以敬业、周到及热情的服务使顾客对本企业产生信任感等。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时,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本着展望未来,着重于现在的长远打算,逐步积蓄无形资源。

(5)多元化策略的实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单靠某一产品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在立足于当前产品的基础上,应考虑开发研制相关产业其他产品的生产或进军其他行业,发挥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组织创新

组织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和情形而设定的。组织的结构反映了组织事业的目标、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使用的技术的性质,适合本组织的监督管理方式和协调控制的方法。组织的发展有四个主要阶段:创业阶段、集体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创业阶段的组织常常是新的小型公司,组织以机器为核心,由总管理者和工人组成。这种组织结构不需要专门化和规范化,协调和控制来自于上层。随着组织的成长,原有的简单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此时,组织从创新阶段过度到集体化阶段,组织开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随着权力层次、工作分派及劳动分工而建立,员工与组织的使命一致并花费很长时间去协助组织的成功,规范的制度开始出现,但沟通与控制基本上不规范。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此时,组织需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最后阶段为精细阶段,在此阶段,社会控制和自我约束降低了增加规范控制的必要性,管理者也学会在管制中工作而不助长它,规范制度可以被管理者团队和工作人员简化和替代。为实现合作,通常需要公司跨部门形成团队,组织也可以被细分为多重部门。

3.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和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思、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有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谁先进行技术创新,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反之,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按市场的规则被淘汰出局。技术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具体表现在下面三方面:

(1)要素创新。企业的运营过程实质是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要素组合能达到最佳效率。企业资源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等。要素创新包括材料创新、设备创新和人力资源创新。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要素组合方法是指资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法,其中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组合。

(3)产品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价格的压力,只有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成功推出新产品,企业的利润才能有保证,品牌的市场优势才能得以保持。因此产品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开发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新产品的产生过程包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意的产生,绝大多数新产品创意来源于消费缺憾,而非技术进步。在产品创新研究的第一阶段,产品研究专家应和客户的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紧密合作,发现并检验当前产品可能的消费缺憾;第二阶段是创意方案的选择,在众多的新产品概念中,哪些被消费者理解?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研究,选择最优方案;第三阶段是新产品市场前景预测。在新产品研发的后期,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信息以安排营销推广活动,市场研发人员应采用市场模拟模型,确定新产品的市场份额、目标人群、最佳定价等关键问题,以便新产品能顺利有效地上市,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

4.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目标需要达到:形成现代企业应有的基本文化和拥有更为先进的创新文化。优良的公司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另外,处于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拥有能够促使企业创新的企业创新文化非常重要,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有助于企业的创新行为。根据不同企业的经济背景及文化差异,企业创新文化有两种模式:个体创新文化及群体创新文化。在个体创新文化下,创新者大多数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美国为此种文化的典范。在群体创新文化下,企业员工都成为创新主体参与企业创新,他们可能分散、独立地进行创新,或者共同配合进行某一项创新。群体创新容易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具有竞争性的核心凝聚力。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及WTO的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内外环境的分析,吸收中外优秀企业的文化精髓,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中国的海尔,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

第6篇

一、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1.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

温州地处浙江一隅,一面临海,三面环山,历代战乱的大批难民南迁于此后便居住下来,导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少”的问题一直困扰温州人。1978年,温州全市人口561.26万人,农村劳动力157.25万人,耕地总面积只有298.02万亩,人均耕地0.53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占有耕地仅为1.9亩,土地难以养生,温州人只能远走他乡,在农业以外的工商业求生存,求活路。

同时,温州作为海防前哨,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温州投资很少。有资料显示,自1949到1981年的32年中,国家对温州的投入总共只有6.55亿元。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人只有自发地形成了“以商带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众多的中小企业分散进行。大家分工很细,如打火机,一个小小的产品由几百家企业分头生产,有的企业只生产打火机的弹簧,有的只生产外壳,然后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组装。这种生产模式造就出温州家族民营企业的辉煌,也酝酿出浓郁的家族文化。

2.温州人性格特点的影响

温州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他们既聪明又肯吃苦;他们从小就确立了赚钱致富的目标,立志要当老板,成为能够真正挺直腰杆的有钱的中国人等等。

但是,温州人有他们的弱点:(1)排外性。精明的温州人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也拥有封闭性、排外性。温州人可以离乡背井,四海为家,将发展视线瞄向整个中国版图甚至国外,他们能突破正统的思维,突破计划经济体制,这是难得的开放意识。同时,三面环山赋予了温州人的封闭性、排外性,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本能的排斥。例如:2004年9月,温州著名民营企业美特斯邦威集团发生重大事件:陶卫平、邓力副总经理带领多名下属集体离职事件等,无不表现出温州人的排外性。(2)自恋情结。当历经坎坷的温州人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资本时,经济上的优越没有让温州人形成更高层次的追求,却无端地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优越感,陷进了可怕的自恋泥潭。例如,很多温州人喜欢在外地人面前讲述温州人辉煌的故事,也喜欢把温州“五马街”作为评价其他城市商业街的标准。

3.本土永嘉文化的影响

温州民营企业的文化是历史上“永嘉文化”的折射。永嘉是温州当时的州府所在地。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一个儒家学派。它的精髓是反对空谈,讲究实效,主张义利并举。它倡导事功之学,实际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生存哲学,它自始至终追求一种价值取向:“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就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功利并举”、“农商并重”的永嘉文化对温州人影响深远,它成为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精髓,它使温州人更早地有了市场经济的文化底蕴,激发着温州人为了生存而自己创业的欲求。无疑,这种文化也孕育了温州民营企业的唯功利性特征。

4.温州民营企业老板素质的影响

2000年5月,温州当地一家传媒做了一次《温州百姓心目中的温州企业家》调查问卷。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温州企业老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其中有47.15%的受访者最讨厌温州老板们的“文化素质”。认为温州老板应该“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提高素质”的受访者高达总数的79%;45%的受访者对老板提出批评。批评比较集中于温州企业老板的素质。约31%的受访者认为温州老板“修养差”、“像暴发户”,直接以“俗”做答的受访者有8人,而一位学历为研究生的中层管理人士更是将老板形容为“富裕的农民”。

2002年在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江浙地区,有关部门也曾对温州276家民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68.5%的温州民营企业老板是由个体工商户发展起来的,91.5%的人在成为个体工商户之前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很低,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占3.86%,初中占40.3%,高中占38%,大学专科占14.1%,大学本科或以上仅占3.1%。

二、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设计

1.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以人为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企业员工为本。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朱勒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越来越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机器的性能,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其才干。那些卓越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其要诀之一就是依靠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实施人性化管理。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把员工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如何充分认人、选人、育人来展开,企业其他资源都是围绕服务于人来配置。企业每一个员工都享有企业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培养人,全方位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正如海尔集团始终坚守的信条那样: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实现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完美统一。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心理倾向,并且这种心理要求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在管理过程中,温州民营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以便他们把最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技能发挥到工作中去,使每个员工都能把其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出最佳效绩。

温州民营企业必须考虑到客户的利益。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客户的基础上的,企业创造的所有价值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实现。

2.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是企业行为规范的要求。过去,有些温州民营企业抱有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思想,它们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因而它们的某些行为足以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企业自身。

树立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温州民营企业要把保护消费者利益看成是头等大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保护消费者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企业自己的利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由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业集团之一奥康集团的老总――王振滔和浙江省、温州市领导在杭州市郊将从全国收缴的假冒温州鞋付之一炬的那把火,它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为奥康鞋正了名,为温州鞋正了名,这把火永远载入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史册。

3.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目前,温州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恶性竞争,拜金主义,信用危机等现象很普遍严重。诚信缺失导致了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从而也造成一种严重的社会缺陷,这反过来也影响到每个民营企业自身。一些民营企业既是正常市场经济的破坏者,又免不了成为受害者。诚信文化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羁绊。

温州民营企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塑造“诚信就是生命”的企业精神,要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价值观,要塑造信用高于一切的企业形象,要形成内在性诚信理念,更要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接着应把“诚信为本”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举措中去,要让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员工都懂得“以诚信为本”是企业兴盛的应有之道,是应该恪守的原则。

4.强化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7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 模糊

一、 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企业的产权问题以来,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样,在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三个要求: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产权流动。而产权清晰是产权结构合理和产权流动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后两者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然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民营企业产权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权清晰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以及相应的责权利。民营企业有两大来源:一是根正苗红的纯民营企业,是从企业创立时就与“公营”无关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而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只是借“红帽”而实际民营的企业和从国有或集体转化为民营的企业两类。不管是这两种的那一种民营企业其产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导致民营企业产权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的创业方式

民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带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在创业时由于受到人才、资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业起家。虽然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古典式企业经营方式,但他却帮助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关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其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甚至将个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混为一谈,产权在企业创立之初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了产权的模糊。虽然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员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可以说模糊的产权成为了创业之初家族成员努力的源泉。但企业的产权在非自然人之间的安排就注定了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模糊性,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产权不能在自然人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则这种产权的非排他性就不严格,企业产权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刘氏兄弟在1982年变卖部分家产创立希望集团时就没有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但在其发展壮大后,由于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沈阳飞龙集团由于没有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视

在旧体制下,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例如许可证发放、融资、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在政策上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歧视。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经济形式都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民营企业在当时几乎被“割掉”。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会,民营企业是带着“红帽子”挂靠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下,因此这部分民营企业与外部产权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团创立时,向四季青乡借款并挂靠在四季青乡而成立名为“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属于集体企业,几个月后当企业还清借款后,企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民间所有和经营的民营企业,但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纳数额费用给四季青乡,产权模糊使四通集团背上了不应该负担的责任。

3.产权界定成本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界定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界定产权的动力。但是界定产权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的,它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其他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却是需要企业在界定时即企业创立时就承担,在急于创建企业的心态作用下,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和不愿去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这种收益和成本不同时期的体现,让企业难以有界定产权的动机。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市场契约无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企业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业创立时就努力建立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契约,因为产权的界定必然产生信息收集、契约修改、时间、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当时的民营企业创立者宁可选择套用当时流行的模糊产权结构,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逐步细化,模糊的产权关系就埋藏在了企业当中。但当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模糊的产权结构已经引发了许多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或者优势就是创业门槛较低,这也是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创业门槛低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初创时的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民营企业创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创业资金要求不高,于是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在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中有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则是集体单位投资创建,有的是几个人联合投资,甚至有的还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起家。由于这部分资金大都属于预算外资金,较少反映的公开的信息中,并且这些资金所有者虚伪现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会真正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模糊的产权他们也不会也强烈的反对。同时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则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宁可选择模糊的产权,这样他们可以在为自己牟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成本由国家或其他人来承担。

5.法律意识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人们具有较强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时长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人治、德治严重影响了以法治国的进程,使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国对国家的治理长期以党的政策和政府政策为依据,不注重法律的建设,甚至破坏法律制度的建设,出现“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模糊。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所谓的国法并不包括《民法》,才处理财产纠纷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国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先有国再有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遗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成为一个产权观念淡薄的主体,企业产权的模糊容易产生。

三、展望: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包括,一方面对国营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也就是在创业初“戴红冒”和挂靠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产权才有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其繁荣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作用。诺斯曾说过,“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并且加强法律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和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监督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法律作为保障。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展除了通过“三缘”积累资金外的其他资金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自身其产权必须做到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划分和确认,明确产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为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做好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产权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亟待解决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