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

时间:2023-09-11 17:25:35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教学实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音乐教学;有效性;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43-01

一、丰富独立学院音乐教学的形式

(一)优化与创新音乐鉴赏课的开设

独立院校音乐鉴赏课是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鉴赏教学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鉴赏和感知音乐的形象,帮助其理解音乐语言的独特性,对于更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应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独立学院音乐鉴赏课的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与创新鉴赏课的开设时间、鉴赏内容、评价方式等,以此来提升独立学院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二)丰富独立学院音乐社团

为了有效的提升独立学院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音乐社团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学生音乐组织方式,对于更好的促进大学生音乐鉴赏、演奏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独立学院音乐社团开展的过程中,学院在积极支持和正确引领的基础上,音乐社团要围绕健康的主题、准确的社团定位、完善的音乐社团管理制度、灵活的社团活动安排等内容进行建设。独立院校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各种节日活动演出、个人才艺展示等方式,给社团的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合理设置课程

(一)按照大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当前在一些独立学院中,音乐课的开展大部分是通过公选课的方式实施的,学生凭着对音乐的兴趣进行选课。仅仅有少数的独立院校能够按照教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设一些诸如葫芦丝、吉他之类的课程。这一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调动大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主动性。独立学院在设置音乐鉴赏或者选修课之前,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升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声乐教学方面,可以将合唱作为音乐鉴赏课的内容之一,在合唱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唱好自己声部旋律的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声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指挥中,提升音乐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独立学院音乐教学实际开设选修课

独立学院音乐鉴赏课设置的时候,要按照整个学院的教学实际作为参考的依据。形式一:在不同专业开设鉴赏课,例如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外国音乐作品、外国音乐家等内容的鉴赏课;计算机专业的音乐鉴赏课可以以音乐制作、音乐灯光编排等。形式二: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音乐选修课,例如乐器选修课、戏曲选修课、流行音乐鉴赏课等。形式三:按照大学生的音乐水平开设选修课。上述三种音乐选修课的形式,需要结合独立学院音乐师资队伍、学生兴趣特点、音乐教学目标作为依据进行科学的设置,并通过科学的开展,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独立学院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在独立学院音乐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使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考核制度。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方式,因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这使得学分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因为我国独立学院整体办学时间较短,原有的制度对学分改革带来了障碍,使得独立学院音乐鉴赏、选修课的评价方式,有的流于形式也有的不能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影响了独立学院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探索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成为促进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任务。例如: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音乐鉴赏课评价的时候,可以构建一种学生欣赏、感受、评价的欣赏课评价模式。而音乐演奏等实践课,可以通过学生合唱或者独唱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来督促学生日常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独立学院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不只是局限在音乐的欣赏那么单一。而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音乐历史、高超音乐处理技术的学习和练习,来促进大学生音乐思维、音乐创新意识、对音乐作品感悟能力的发展。独立学院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动态性在不断的演进,独立学院音乐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音乐教学开展的基础因素。因此,在独立学院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音乐学习心理、音乐兴趣特点、音乐基础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和丰富独立学院音乐教学的有效形式,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音乐鉴赏、创作等能力的发展。

项目名称:体现独立学院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指南题号:2-7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9-02

一、注重音乐审美,提高欣赏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审美情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推行音乐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有关的音乐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以“学科本位”思想为主导,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引,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所带来的重复单调。在音乐技能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中,应尽量简化训练过程,引导学生感知歌曲所带来无穷魅力,在反复倾听与练习过程中,从内到外领略音乐的美,试着用情绪控制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二)采用科技手段,丰富审美感知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于大部分的基础学科中,而音乐是一门非常需要借助设备进行授课展示的课程,多媒体应成为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各种类别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音乐教师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打造一堂声、像、图为一体的优质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音乐,同时为以后的音乐之路做好铺垫。

二、注重音乐引导,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结合音乐审美,激发创造思维

创新思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发育还不成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地引导与指引,努力开发其音乐天赋,使其发散创造性思维,切忌给予打击,泯灭学生心中的音乐梦想。每个人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更谈不上对与错;当学生提出与教材内容不一样的观点时,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甚至可以给其平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选取合适的歌曲进行改编与创造,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趣味性,带给学生一种创作性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结合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标中推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也是适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乐器带入课堂,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去认识这些乐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研究这些乐器的不同特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音乐海洋里进行艺术思维的碰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音乐拓展,体现音乐文化

(一)结合生活体会,感受音乐魅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音乐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音乐知识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接触。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家里,音乐几乎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去留意生活中的音乐,感受生活赋予其不一样的涵义,学着聆听音乐,感悟生活的美。教学不能只限制于课堂,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走近自然、社会,甚至可以去感受一些民间音乐,寻找音乐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为学生未来系统化地学习音乐做好了铺垫。

(二)贯穿音乐精神,融合其他课程

学科整合,是要求将音乐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竞争力。小学期间,语文、数学等属于专业课程,需要学生的投入主要学习精力,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可以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这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对学生感悟、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地帮助,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率、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新途径,同时为学生终身的艺术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凤.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 才智,2013,16:16.

[2]马春玲. 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音乐时空,2013,09:123+125.

[3]李玲.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44.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育理念 针对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既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为学生开辟了自我表现欲自我创新的新天地,这是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也给当前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转变教学重心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为我们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多的进行乐谱、音符等机械、枯燥的训练,而偏离了音乐审美这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这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观念,要努力使学生从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识谱的积极性,并通过这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简单的识谱、唱歌,即“上课-复习-再上课”的机械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侧重课堂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感受交流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拓展音乐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设计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创办校合唱团或乐队,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对每一门学科的共同要求,也是音乐教育发展性评价方案中的重要指标。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基于音乐与生活,以及音乐审美的大众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关注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以自我为主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策略上讲,就是要做到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每堂课至少应设计出两个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实践的教学重点。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探索、多表现、多提问、多质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学科,它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个性的张扬,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流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努力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3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三结合”教育的实施

针对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等特点,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它会像磁铁一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或感受。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们应当明白音乐它是生活,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让音乐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利用了动物声音的表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笔者先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想学生展示一种动物,就让他们模仿其叫声,并可以辅助相应的动作表演,最主要是要求其节奏正确。同学们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新鲜,同时也很渴望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社会音乐与家庭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学校与社会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任一方面,都将破坏其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结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或比赛,学校还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组织一些适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家长的音乐教育观念。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总之,我们要以“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努力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转变教师角色,从而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

参考文献: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

关键词:民族主义比较音乐教学法全球化音乐历史音乐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门讲述本民族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理论课程,普通高校《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形态与审美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并拓宽音乐眼界,辩证认识音乐文化价值的重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一般是围绕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体裁、作品、记谱法、宫调理论、音乐家、音乐思想和音乐著述进行讲授,尤其是各个时期新出现的音乐体裁和乐器,更是各知识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设计背后,传递出一种“重事件、轻风格”和“重历时线索铺陈、轻共时空间变迁”的教学理念,至于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互动,中国音乐与他国音乐在形态和风格上的差异性特征,尽管自王光祈和田边尚雄以来,已有持续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但迄今尚未纳入各类中国音乐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中。甚至在教育部2004、2006年先后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亦仅提出“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同时使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的宏观指导思路,并未指出如何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更新,来有效地达到上述教学目标①。

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比较音乐学”的学术理念中借鉴思路,探索通过中外音乐比较的方法来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国际视野,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国音乐“本土性”和“世界性”特征的辩证思维能力,为他们理性认知本民族音乐历史与世界音乐历史的互动本质,提供课堂理念和分析实践两方面的方法论资源。

一、比较音乐学学科再视及教学法省思

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是20世纪之初欧洲兴起的音乐学分支领域及其研究方法。其最初设想是将欧洲音乐假设为人类最优秀、最典范的音乐文化,将欧洲以外的民族或种族的音乐,视为新奇的、未开化的音乐文化,因此需要站在欧洲大民族立场来了解、观察并且比较异族文化的区别和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欧洲音乐的主体文化所认知和服务②。这样的立场和出发点,决定了比较音乐学在起初的发展阶段,带有鲜明的“欧洲城市艺术文化中心论”的殖民心态和殖民色彩,是服膺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

就中国而言,自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等中国音乐学先驱就开始系统性地向国人介绍德国的比较音乐学方法。由此,中国民族间音乐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比较性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受和运用。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无论在理论框架和具体方法上,都超出了德国柏林学派对这一领域的既有框架;尤其是他超越了那些持有“欧洲中心论”、用猎奇的眼光打量世界其他民族音乐进而证明本民族音乐优越性的学者的成见。

因此,在音乐文化多元化成为当代音乐教育者共识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需要进一步清理上述“欧洲音乐中心论”对中国音乐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讨论中的二元对立(“中―外”、“先―后”、“古―今”)的文化比较认识论。这样的现实要求促使我们追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世界音乐的素材?如何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形成有实质性文化意义的“音乐比较”,从而产生适合全球化“文化价值相对论”的中国音乐史“比较音乐教学法”?这是所有中国音乐史教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方法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知识点分散,名目众多,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甚至邻近时期之间缺乏相对稳定的类型,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感到课时量不足,许多知识点无法按照既定教学进度及时完成,学生则反映需要掌握的内容过于繁杂艰深,距离音乐实践和已有的音乐理论知识太过遥远,而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的音乐赏析部分,也只能利用知识点讲授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进行部分乐曲、段落的讲解分析。于是,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史就成为一门主要依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理论科目,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海量的、多元的中外音乐元素,几乎很难与课堂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和互动。在这种局面下,笔者近年来逐步开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比较音乐学的某些思路和视角,对中国音乐史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点及其音乐特征进行归类、解析和比较讲解,逐渐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化繁为简、通联各科以及理论结合现实的“比较音乐教学法”。

二、实验性教学思路设计

基于上述学理探讨,本文倡行“比较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思路是:

首先,在同一时段、不同空间地域的音乐文化发展特征之间进行类比。比如,在讲到汉魏相和歌、清商乐的时候,一方面扼要介绍这两种民间音乐的流传地域和风格,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介绍欧洲民族音乐在中世纪以前和中国音乐所具有的同样的匿名性、集体创作性,由此拉近学生对同体裁、异民族音乐文化的清晰认知;同样,在讲解古代词调音乐以及近现代黄自等音乐家的艺术歌曲创作时,可以与舒伯特等人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稍作比较,以便加深学生对中外艺术史上“个性写作”及“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认识,由此为学生建立一种更加普遍联系的、生动的感知框架。

其次,对不同地理空间的同一体裁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政治疆域空间之间的异同。比如,在讲到明清时期形成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木卡姆时,不妨重点比较阿拉伯地区木卡姆音乐和我国维吾尔族木卡姆在特性音程、终止音、色彩音以及即兴表演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通过具体直观的要素分析,使学生更为形象、深入地把握木卡姆音乐的民族性、跨地区性特点。

再次,对同一音乐机构在不同国家、不同(或相同)时期的成立缘由、构成、历史影响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野中判定某一音乐机构、社团的历史贡献。例如,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萧友梅先生1927年在上海创办成立“国立音乐院”,确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分门别类地开设了系统性的专业音乐教育课程,组织编撰了一系列专业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创作、表演人才和教育人才,在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史上取得了开创性的贡献。无独有偶,目前在国际专业音乐界公认的著名音乐学院中,有不少也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成立的。如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成立于1924年;曼哈顿音乐学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成立于1917年;伊斯曼音乐学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成立于1921年等等。同样的时间阶段,成立了相似的专业音乐学院,彼此之间有哪些因素是较为接近的,哪些因素是大不相同的,都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适当展开比较教学。

表面上看,这些超出教材的、看似不相干的音乐知识,占用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压挤了单位课时内其他知识点的讲授时间,而实际上,通过对课堂知识点讲授学时的详略重整,这样的“中外比较音乐教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对历史时期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建制、科目、教材等学习兴趣,转移到当前和未来的专业深造目标或密切相关的院校现状上。而且,笔者发现,这样的讲解和讨论,往往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研讨欲望,激发他们对音乐历史学习的兴趣,以点及面地带动周边知识点的自觉学习,反而促使他们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研读同时段的其他教学内容及拓展材料,进而在音乐史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和树立起未来的专业志向。

三、从概念入手,在价值观落足

那么,在中国音乐史众多繁杂分散的知识点中,如何有选择地切入比较音乐学的教学思路,才能达到系统性、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握音乐比较素材的“远近”尺度?比较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体现在哪里?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本文提出“从概念入手,在价值观落足”的实践原则。

例如,在讲授中国先秦音乐时,教师可以从中国音乐的重要概念“声、音、乐、和”等谈起,以概念为先导,同步援引和比较古代日本音乐对“音乐”、“和”等审美概念的表述,以比较的眼光,逐项讲授该时段中国音乐在乐器的制作与运用,乐舞的创编、表演和社会功能,音乐的审美取向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特征。这些概念可引用《乐记》对“声、音、乐”的表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③目前通行教材对这一概念的说明都较为简略,往往是一笔带过,但这组概念却是理解先秦以来中国音乐形态表现和文化取向的重要通道。如果参照非洲或印度民间文化中,把音乐作为生活观念和实践来认知的普遍现象④,学生就能产生更加开阔多元的“音乐”概念认知,充分领会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内涵的宏观认知,以及这样的认知方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相通性。这样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研习过程中,深入领会“音乐文化价值相对论”的本质,在发现本民族音乐观念、表述的特色的同时,积极介入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为此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当然,音乐概念的比较教学也不仅仅限于抽象的理念,还可以是某一种具体的体裁或创作手法。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音乐在南宋姜夔之前,主要处在民间性、集体性的创作状态,专门性、个性化的写作还远未出现。因此,姜夔的“自度曲”(尤其是其词曲音乐)就显得独树一帜,别有风采。这种个性写作相对于口耳相传的集体加工式的共性写作,善于表露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属于中国音乐史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度曲”在艺术上、历史上的价值?如何在世界音乐视野中对其互通性和独特性加以评价?倘若抛开各民族音乐发展在时间阶段性上的错位,单从音乐体裁和创作手法本身来说,姜夔的“自度曲”和19世纪末期沃尔夫的利德歌曲相比,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的:特别重视歌词诗作的文学趣味,在歌曲内容上,有时是个人情感的含蓄抒发,也时则会出现细腻的自然景色描绘⑤。只不过姜夔的自度曲更多地表露出个人的际遇和感怀,与当时江山残破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中国文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有着直接和鲜明的呼应。经由这样的体裁、题材内容和音乐风格上的比较,以及对各自历史情境的简要描绘,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生动地意识到姜夔及其音乐创作,以及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对音乐家及音乐活动的影响,学生会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态和文化背景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思考。教师也能够通过这样的音乐体裁比较分析,教给学生学习音乐史并展开背景分析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由此可见,从音乐概念入手展开的课堂教学,对于中国音乐史教学而言,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联动式教学效果。正如管建华所言:“概念是在比较中显明自身意义的。”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寻找并掌握课上提出的概念工具,不啻在繁杂分散的音乐史线索中打开了一扇新窗,有助于他们透过知识点本身,领会和捕捉音乐知识背后的历史推力,在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和音乐思想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联想并建立有机的音乐史识关联。

如前所述,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指导纲要》中,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所确立的性质和目标是“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证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热爱中国音乐文化。”⑦其内容涉及《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方法论(如对文化背景的重视,对历史知识、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均衡发展)的问题,也特意提出要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热爱,显现出对该课程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导向。但是,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树立这样的音乐文化价值观,显然仅仅通过对课本内容的中规中矩的讲解介绍是不够的,一味“指出”中国音乐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等等,只会让课堂教学显得十分牵强和片面;倘若认识到各民族音乐形态与其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正如约翰・布莱金所提出的“只有承认不同音乐体系的特殊性,音乐学才能够成功地解释有关音乐的一般问题”。 ⑧尤其在中国音乐史教学和作品赏析过程中,在具体概念、体裁、思想等方面,如能始终参照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比性因素加以讲授。那么,所谓“音乐文化价值相对论”,以及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就是可以预期的。

结 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发现,中国音乐史实验教学如能在教学素材(中外音乐)和教学方法(概念法、比较法)两方面着手改革,完全有可能突破以往传统教学存在的巨细靡遗、大而全、死记硬背、古今脱节等问题。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在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产生实时互动,激发他们对已有音乐知识和体验的深度联想,帮助学生在音乐史知识和音乐实践之间建立立体性关联。这样的新型教学理念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类实验教学实践提倡的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符合的;同时,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对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音乐教育人才,也具有事半功倍的价值。

注 释:

①参阅 .(2013-12-25)

②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271页。

③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④安平《世界民族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6,97―98页。

⑤〔美〕唐纳德・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679―681页。

⑥宋瑾《“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综述》,《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3期,第128页。

⑦参阅.(2013-12-30)

第5篇

【关键词】音乐美育;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种艺术。21世纪,在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高校各个学科门类间呈现相互交融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是大势所趋。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情操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美育的界定

作为高校,要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满足广大高校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教育教学资源的期盼,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普及艺术美育教育,形成课堂教育教学、课后活动实践、艺术文化氛围、舞台作品展演四个方面为抓手的高校艺术美育教育推行体制机制,增强艺术氛围,引领学院发展潮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感悟音乐,体味生活。(一)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是由有规律的乐音相互组合所构成的,诉诸人的听觉的艺术形象,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传达美好愿望。“音乐教育是连接音乐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音乐教育是集知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等于一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无论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还是专业知识的架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二)学生特点分析。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网络的迅速传播拉进了人民与世界的距离,同时铺天盖地的网络讯息,包括消极和极端的言论或视频也有可能在网络上横行。在大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关口,潜移默化的舆论氛围就可能给大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在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等审美教育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三)打造音乐美育“双线”通道。为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要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音乐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双线”通道新模式,推进美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课堂模式基础上,寻求多种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创建线上课程教学通道。同时,重视过程性的学习成果,运用翻转课堂等让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分享和交流,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二、音乐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进程中有着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等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一作用同样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美育目标。(一)陶冶情操。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主要在于“情感”两字。关于音乐教育在实现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曾提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凭借其陶冶情操、养性抒怀、高尚纯洁的深刻体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创造价值和精神境界。(二)打造人生。在美育教育中,人作为情感动物,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育手段,运用多彩丰富的娱乐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打开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局面,潜移默化地通过美化学生美的心灵,进而美化人生。(三)增强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而存在的审美,人的主观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无正确的审美意识,是衡量一个人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重要尺度。因此,利用“双线”新通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品质的关键,这也是审美的终极教育目的。

三、音乐美育的培养与打造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美育与音乐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大学音乐美育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今的素质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第二课堂”等多种阵地和教学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快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兴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美育的个性化需求,美育教育也得以逐步向远处延伸。(二)学生的培养方法。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理论,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强化自身创新力和想象力,学会在有限的知识体系中创造无限的创新力。其次,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作品中潜在的良好道德思想与品质,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感受音乐作品的德育作用,辅助学生培养高尚情操,推动高校促进道德教育发展。最后,通过音乐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结合音乐疗法,让学生身心愉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学生身心的平衡状态。(三)高校教师的培养。名师出高徒,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三观还是审美能力,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培养呢?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思维,有效发挥审美教育意义,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带动整个教育教学队伍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二是突出美育的中心作用。注重高校音乐课堂中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主修课和选修课为主要课程模块,社团活动模块加以辅助,建立以美育为中心的科学音乐美育体系。三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音乐专业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和编写通俗易懂、结合学生实际的音乐审美实践课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当代艺术观念和社会审美特征,注意音乐的即时性。

四、音乐美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特性。只有美的艺术,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融入音乐作品,调动学习热情,获得美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中的人物美、景物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想象,让学生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审美理解表达在情感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对作品的体验和欣赏中把握音乐和感知音乐的美。(一)大学音乐美育教育的途径。通过艺术家分享、专题讲座、专场音乐会、周末音乐沙龙、个性化工作室、知行讲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学生创设高雅而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走在音乐的最前沿,了解并掌握即时动态和信息,感受多元特色音乐文化,从而开阔视野。(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将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认识和辨别不同的艺术形象,培养艺术情怀、拓展文化视野,汲取实际的精神力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其传递着人们对于不同生活体验的真情实感,因此音乐是人们表情达意和丰富情感的重要媒介,熏陶学生从“小我”到“大我”,“小家”到“大家”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关注小事、关注热点时事,培养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民族意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圈,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集体和团队的力量,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群体活动。(三)大学音乐美育的教学成果。第一,通过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课程安排和沙龙、音乐会等多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总结经验收获,培养学生自己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缩短学生和高雅艺术间的距离,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第二,在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在艺术歌曲的聆听、指导、修正和实践中,体会音乐之美。第三,筹建学生音乐志愿服务工作小组,“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激情、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收获”,提供广阔的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所长,锻炼和展示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刷新并增强个人存在感和获得感。

五、结语

本文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音乐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普遍性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提高全方位的音乐感知力,从而使其对艺术、科学、生活产生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这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有着无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将进一步结合超星学习通、大学生慕课、学而思等线上云平台教育,完善资源配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音乐美育教育需求,搭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式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疏贝,张天骄.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问题辨析与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4):36-41,46.

[2]丁玲.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J].戏剧之家,2020,(20):175.

[3]颜佳玥.关于提升大学美育课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14):203-20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

音乐的直观感受是引导人类心灵的直接通道,无论是悲伤的、喜悦的或者是矛盾的复杂心情,都可以通过直接通道通往内心,直击心灵。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原始化的音乐教学。因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生动化的课堂教学中,初步地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掌握音乐的演唱、演奏等不同的音乐知识,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不断地感知音乐,从而爱上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什么是有效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体验,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在实践体验的课堂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音乐涵养。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实践提升的有效交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有序而富有新奇色彩,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与交流,实践性与娱乐性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较高,自主创新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音乐课堂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首先要践行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的音乐课堂重在兴趣的培养。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较为固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在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生动又富有韵律的知识经验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在迷惑时的一盏明灯,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学习的主体仍旧是学生自己,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完善自我。

(3)实践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是说唱与练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属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所学知识,体验教学内容,从而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意蕴,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4)创造性原则

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基石,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所处的条件,开拓创新,才能丰富艺术本身。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灵活应用音乐知识。创新性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人物个性的基础。

(5)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体范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在整体性原则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对待,让每一位有音乐兴趣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适当采用创设情境,灵活教学,不断开拓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实践性的普遍理论融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分类,并不仅仅只是说唱的内容,因此,需要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科学教学。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因采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的研究步骤,首先要明确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即提出问题;制定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后,需要对于教学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后的评价,找到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课后的修订,然后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修正方案,进行反思总结。

小学音乐教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源头。它不断地通过各种生动灵活的音乐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灵敏度,提高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小学生感受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在音乐的实践中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地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音乐的情感,陶冶音乐的高尚情操,告别“下里巴人”的音乐鉴赏水平,学会鉴赏“高山流水”般的高雅音乐,使学生学会唱歌、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