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5:35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训练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树立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已被世人所公认,但是竞技体育是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是不是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在这些问题上仍有分歧。以上论述说明竞技体育o疑是属于教育的范畴,基层业余体育训练具有教育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从理论上弄清这一问题后,将会对人们对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认识及地位有所帮助。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取得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基层业余体育训练。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训练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这是由课余训练本身的任务与目标所决定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这一点上。专业运动训练与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动训练需要挖掘人体最大潜力,“儿童、少年时期的课余训练必须遵循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即使对那些表现高水平成绩的“低龄”项目来说,也必须按照这些特点在许可的情况下,做科学的安排。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虽然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从狭义上说是多年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环节,但是所受训的对象毕竟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他课程学业的要求,必要的假期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内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由于影响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特点,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所追求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有机体的发育和将来的运动前途。我国以前有许多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就取得了超过同龄人的良好成绩,但最终以早衰告退的教训就是对早期追求极限负荷做法的否定。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做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特点;训练学;研究发展
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提出,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增加学生体育的宣传力度,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对运动健康认识的深化,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据调查,现在中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是很完善,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整个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大学更注重体育训练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训练强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重视体育训练,加强学生的运动强度,但缺乏专业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最后,体育训练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体育训练学是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整个体育训练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培养出体育训练学的知识储备丰富,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的学生,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寻求。
1.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1.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内容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2003年提出并应用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但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传统理论对体育教学指导和运动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二级学科,它与体育学科的其他二级学科有显著的区别,它更注重体育训练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精神培养,更是体育科学的精髓。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保留了传统体育教育学学科对体育运动理论知识的重视,也注重运动实践训练,研究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去发掘训练和运动中的一些规律,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种综合科学与实践的体育教育学科,在社会的应用中非常实用。
1.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最初出现的时候,被定义针对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科,换句话来说,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含:“体育”、“教育”以及“训练”,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应该是体育学、教育学与运动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伴随着教育和研究的深入,教育学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吸收各个方面的自然科学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使教育更实际、更全面、更明显。高校体育学是研究体育项目、体育科学体系、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发展的方向的学科,体育学非常注重体育的推广,完善体育科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结构。综合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更侧重于教育学。通过体育等手段达到学生教育组织的目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专业课程指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目的。所以,体育教育训练学具体内容就是把体育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和规律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偏好,设置适当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运动,以此达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高校体育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包含体育的本质。
2.中国体育教育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2.1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中国的运动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获取成功以后,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观众回顾了国家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机制,更提出了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从“精英”向“大众”转变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体育教育训练的机制、体育训练具体办法以及体育部门组织形式的改革。世界首号体育强国———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奖牌很大一部分由大学生获得。这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体育战略调整中,需要为高校运动员提供辅助训练服务和发展模式的一些学科,改变其服务功能是体育教育训练的主体。传统来说,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总体是为培养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人员提供服务。但是伴随着国家对高校培育高水平运动员要求的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将往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向靠拢。纵观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他们在高校中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本国或者本校运动员服务,这些专业为体育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支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美国春田学院以及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它们都发挥了本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优势,充分地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步转型,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将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从以前的单一培养体育训练员逐步转变体育科学和技术支持。体育教育与训练课程在转化过程中,首先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提高运动员水平。体育可以转化为真正的表现,实现生产的同时。运用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对高校运动员进行学科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高校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平台,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同时,真正把体育训练学和教育学联系到一起。
2.2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大趋势以及科学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学科的综合化性越来越强。这种大环境对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自身优化和社会环境需求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可以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它的研究发展将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其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是其他体育教育学科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发展、与国际紧密交流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必须要扩大自己覆盖的领域。综合延展的方法是强化学科竞争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对于本来就是综合其他学科而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进行更多方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综合,以增加自己的活力。
2.3强化关于生源选拔制度研究
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均具有直接影响。在各高校均积极扩招的环境下,想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则需要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冷静面对扩招问题,学校在对自身师资力量以及就业需求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切合实际制定相应招生计划,真正做到重质不重量。同时学校在关于学生入学选拔过程中,也需要提高选拔自由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作为是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生选拔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入选标准,那么并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及就业。在目前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重文轻武问题,则需要结合考生及社会实际需求,对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选拔力度,在进行生源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选拔,同时也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免出现“纸上谈兵”问题的出现。最后在实践能力中,运动技能则最重要,属于基础技能,不管是教学还是健身均属于是技能知识经验的传授,强化训练主要目的也就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教学、训练以及指导均能够促进促进运动技能发展。所以在生源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制度,以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满足运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具有真才实学。同时严格的学生运动技能考核,也能够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招生考试制度设计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真正做好学生质量控制,选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突出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学的健康发展。
2.4强化培训方案研究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以能够为国家及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基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需要对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学分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免出现课程重复开设问题,合理提高选修课课程数量,以能够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大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大一些实践课程或实践培训课程,以促进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观念。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增加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程,同时也需要基于专业训练课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现代技术和比赛实践经验结合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技术训练课程,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水平,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在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其中需要加大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和我国整体运动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学校,组建和创办了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我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且也活跃了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
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学校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我校以多年来开展小学生体育竞技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小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
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参与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所有我校学生和训练的教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有关文件。
2、2、2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2、2、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2、2、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一般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3、1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
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3、2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
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3、3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四、结论与建议
4、1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
例如我校在选取乒乓球优秀苗子时,依据拟选形态、机能、气质、心理素质、遗传.因素、发展潜质诸多方面,科学制定好各种选材测试量化标准。作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他们必须是身材匀称,素质全面的,有符合专项要求的神经类型,智能好,有悟性,对乒乓球运动有兴趣的人,并从一年级就对他们进行跟踪启蒙训练。在启蒙训练过程中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校访和家访,建立教练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平台。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身体情况及文化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对参加训练的态度及积极性。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乒乓球的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乒乓球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充分利用自己身边乒乓世界冠军曹燕华影响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八年来,我们培养、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业余训练中表现出对乒乓球有着强烈兴趣和爱好的运动员。
4、2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校内,我们有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及校级比赛。校外,有校与校之间的对抗赛,有教学块级比赛,有区级比赛,市级比赛,有与外省市学校的友谊比赛及全国性杯赛,也有与外国俱乐部之间的邀请、互访赛。但是不能用比赛成绩作为评定运动员唯一标准,这样不利于抓好全面扎实的基础训练。
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八年来,在全国、市、区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4、3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4、4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学历、职称都比较合理,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有着较大区别的。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拔一些有一定业务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尤其是传统项目学校可考虑引进专业运动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基础理论。
4、5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关系
1.1体育舞蹈的运动周期类型
体育舞蹈的训练周期可以分为超大周期、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小周期等四个基本类型。这些周期的训练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完整的训练过程。第一,超大周期。这个周期指的是体育舞蹈运动员重大的竞赛日程,例如: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等,这是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及发展规律的周期。超大周期一般会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来训练,这是一种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工作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内容则是由大周期环节的内容组成。换句话说,超大周期的训练内容就是大周期中主要的内容,两者包含关系,相辅相成。第二,大周期。在大周期期间的所有训练,都是根据超大周期期间的所有重大竞赛的时间、竞赛内容以及体育舞蹈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态来确定、合理的安排的,往往这样的安排就是体育舞蹈运动员一整年的训练内容。在大周期期间,主要安排一些重要的训练方式,这些训练的方式可分作双训练的周期、单训练的周期和多训练的周期。第三,中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运动的适应规律和其超量的恢复原理来提出的。中周期是大周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部分也叫做体育舞蹈运动的训练阶段,而且每个训练的阶段都会消耗0.5个月至3个月等的时间。第四,小周期。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小周期一般是由7天的时间来组成的,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小周期的训练时间又是中周期的训练内容的构成部分,一般2到12个小周期就组成了一个中周期,所以,体育舞蹈训练的中周期时间为14到84天不等。
1.2体育舞蹈训练的结构
在体育舞蹈训练的周期中,训练的过程一般是由三个阶段所构成,就是准备阶段、竞赛阶段、过渡阶段,这三个阶段看似独立,但实际上者三个训练的阶段在一整个训练周期中是互相联系的。在训练的过程中,大小周期和各个阶段训练的计划全部都是由各个周期的紧密衔接而实现的。在这些训练的周期中,每个周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等,所以,必须要科学、合理的来安排周期的训练,充分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各项素质,使其的训练质量和竞技的最佳状态以及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机率大大提高。
1.2.1体育舞蹈训练的准备期
运动训练的准备期,可以从运动员的心理及生理上影响其学习的倾向角度及个人的训练技能。对于运动员的生理上来说,准备期是其自身运动的力量、强度、运动速度、运动耐力及自身柔韧度形成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运动员的身体内各个器官的系统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然而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运动员培养自身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运动员会学习许多与体育舞蹈相关的理论训练的知识。准备期一般可以划分为专项训练的阶段和普通训练的阶段等两类,在这两个训练的阶段中,运动员又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专项训练的阶段过程中,其任务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竞赛当中运动战术及技术运用的能力,再者就是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的素质。在专项训练的阶段中,要逐步增加训练的负荷强度,同时减小其负荷量。在体育舞蹈训练准备阶段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诊断运动员的起始状态及建立明确的目标来确定的。对于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来讲,这两项内容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这两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整个准备期的训练计划里面重要的、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
1.2.2体育舞蹈的竞赛期
竞赛期是继准备期后的第二个训练阶段。竞赛期是训练周期当中重要的组成阶段。竞赛期主要的为了提高、巩固体育舞蹈运动员专项竞技的能力,并且是为竞技比赛充分的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使运动员能够充分、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创造优秀的竞技比赛成绩,实现全年体育舞蹈训练的终极目标。在竞赛期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作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及比赛的阶段。其中比赛前的准备阶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体育舞蹈竞赛前期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鼓励运动员,使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二,应该适当的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竞赛战术的练习,让其充分的掌握竞技比赛过程中战术高度的自动化。第三,运动员还应该适宜的安排好自己运动的负荷,使自己的体能能够在竞技时期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比赛阶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第一,主要采取重复法来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然而技能训练的方法就要利用完整法来进行,并且还要与比赛法结合起来,便于能够综合的发展与运动员竞赛有关联的技能、体能和战术能力等。第二,要特别注意和合理的组织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训练,并且对其竞技的状态进行合理的整顿,对赛间间歇充分的利用,力求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采用有效的措施以改善运动员的整个竞赛情况,获取新训练的效应。以运动员全年的训练周期为例子,这一整年当中训练的周期数目越大的话,那么一个训练周期中的比赛期就会越短。通常情况下,一整年的单个训练周期有4到6个月的准备期,而全年则属于双周期,只有1至2个月的准备期。
1.2.3体育舞蹈训练的过渡期
体育舞蹈的过渡期也叫做恢复期,这个阶段是训练周期中的最后一个过程。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阶段、比赛期间的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都将会导致运动员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紧张、高度的动员状态,就算比赛结束后,这种紧张的状态总会长时间的伴随着运动员,使其在比赛后还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其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日常的训练。如果这样的紧张状态一直持续的话,会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尤其对其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恢复阶段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是让运动员自然的恢复,例如用医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的手段来让运动员的身心慢慢的得到放松,使其逐渐放下紧张的心情,轻松愉快的享受生活。这样的恢复方式比较自然,注重对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和营养方面的调节。另外一种恢复手段是根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给予休息安排,休息的时间有几天到十几天不等,这是一种由运动员自己调节的手段。最后,在过渡期阶段有一个是否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要总结对一整年的体育训练,检讨哪些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再次突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年终训练的总结,总结这一年里的付出与收获,总结这一年期间的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外还要制定出第二年的各项训练内容及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第二年的目标以及如何开展训练等的内容。
2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艺术和体育为一体的舶来文化,不仅具有服饰美、音乐美、形体美的特点,还有高度的健身、建智、建心等价值。体育舞蹈在传入我国短短的二十几年,就已经得到快速普及和发展。体育舞蹈也名国标舞。体育舞蹈内容丰富、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所以学习体育舞蹈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自己喜欢且容易练习的舞蹈种类。体育舞蹈一般可分为两类受众类型,一种是一般受众,该类主要是中老年人为了健身所学习或者一些以交谊应酬、健身为目的的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和白领,甚至是一些为培养兴趣爱好的小孩;另一种是专业受众,该类体育舞蹈则是针对一些专业的学校、学生所开展的,而本文对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周期特点的研究就是从一般受众和专业受众两类来进行阐述的。
2.1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学生来说,体育舞蹈不仅是其自身的一种专业技能,而且还是其将来求职的方向。所以,参加一些体育舞蹈竞技的比赛可以使学生积累经验、自我检查,是其将来求职的重要途径。对于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讲,体育舞蹈几乎占了生活的大部分,所以,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会利用参加竞技比赛获取名次、物质奖赏等方式来扩大自身名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所代表的单位争得荣誉。
2.1.1专业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内容
技术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核心,舞蹈运动员对舞蹈风格把握程度、和舞伴的默契程度、动作的难易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体育舞蹈竞技比赛对参赛人员的耐力、灵敏度、速度和力量都有很高要求,所以,参赛人员的身体训练是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的基础,艺术表现力则是重点;此外,对参赛人员进行心理训练是很关键的,通过对赛程、场地及对手的熟悉了解,才能在比赛时做到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艺、水平,这对参赛人员的心理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
2.1.2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训练方法
体育舞蹈比赛通常是由男女搭配将舞蹈动作结合音乐风格来演绎的。所以,在准备阶段通常会使用间歇法和持续法来训练,使运动员的风格稳固化、动作自动化,进而全面提升其素质;在体育舞蹈运动比赛过程中一般会使用重复法,主要发展参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且稳定其竞技时的状态,以便达到最佳成绩;恢复阶段主要以变换法和训练法为主,有助于消除运动员的心理及身体疲劳。
2.1.3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时间跨度
对于体育舞蹈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比赛莫过于每年五月底举办的全球性体育舞蹈盛会,就是人们常说的黑池舞蹈节。其次就是中国体育舞蹈的公开赛、大奖赛及体育舞蹈世界锦标赛,最后就是一些专业受众国内外的比赛。一般情况下,比赛的准备期大约是0.5到2个月的时间,比赛期限有1至3天,恢复期则为0.5到1个月。
2.1.4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负荷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的负荷强度及负荷量随着准备阶段的进度逐渐增加,此时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身体素质及坚强的意志力;进入比赛阶段后,负荷量逐步减小,而负荷强度继续增加,使比赛状态得以保持和巩固,让运动员的身体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此时逐步减小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消除疲劳,使运动员各项素质积极恢复。
2.1.5体育舞蹈运动专业受众的比赛安排
体育舞蹈运动比赛主要可以分为检查性、适应性、训练型及竞技性的比赛。训练性的比赛主要安排在比赛期前,针对舞蹈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或者综合能力的培训;适应性和检查性的比赛大多用在比赛前,专门用来提高运动员战术的自动化能力以及对比赛场地、裁判、气候和比赛对手等的适应力,进而,为获得比赛的好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
2.1.6体育舞蹈专业受众的运动恢复
对专业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恢复不仅只是恢复原来的水平,还要采取训练的手段、营养学方面手段、心理学手段及生物学方面的手段对其进行恢复,力求超量恢复。
2.2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周期特点
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虽然通常以兴趣爱好、健身休闲和交际应酬等为目的,但是为了使体育舞蹈运动能够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协会还是会举行一些业余的比赛,这就要求了业余的体育舞蹈运动员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业余的体育舞蹈比赛不会像国际性的比赛那样重大,大多时候都是各相关协会综合各种现实的因素一年举办一次。而参加比赛的人员也是为了锻炼、检查自己,以获得更多参赛的经验。所以,安排全年多个训练周期相对适合一些。一般比赛的准备期为0.5个月到1.5个月,比赛期为5到8天,恢复期是0.5个月到1个月。另外,体育舞蹈运动一般受众的训练方法及内容与专业受众的大同小异,只是两者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注重比赛成绩,另一个则注重锻炼和体验。一般受众的训练与专业受众不一样的是运动恢复阶段,一般受众采取的办法是积极利用音乐疗法或者休息等方式来恢复。
3结语
关键词:篮球训练;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篮球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处于成长的同学都喜欢打篮球。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释放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的信心。但是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受很多阻碍,存在不少问题,丞待高中体育教职工积极商,研究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特点
近年来,篮球已经成为高中体育的主流,在高中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见很多篮球比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新课程的改革还存有影响。篮球训练的特点是受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历史背景形成的。
(一)没有根本上对学生的体育和学习之间进行平衡教学
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都只是把打篮球当做是一项释放压力的活动,没有根本把篮球当做是一项积极的体育运动。体育老师也不重视对学生篮球能力的培养,只是过形式,真正懂篮球的人少,老师们只是把篮球当做学校期末规定的考试项目。文化课的教师又急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们除了在下课后可以打篮球,很多老师还占用学生们课后活动课给学生安排习题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会减少,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学生未能真正获得快乐。篮球运动是一项健康向上的运动,和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将体育活动和文化课之间公平教学,不能偏向文化课的教学。
(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篮球教学中没有渗透情感教学,老师上课传授几个期末考试要测验的要点之外,没有对篮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安排的组织内容不够合理。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兴趣,但是却没有掌握专业的篮球知识,以及篮球素质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重视,没有深度发掘篮球运动的人才。
(三)训练模式单一
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篮球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篮球打的再好,没有好的团队意识,其在篮球队里就是多余的。但是篮球训练就只重视学生对某个篮球动作的模仿练习,没有从技术层面进行详细的解释,训练的场地也有局限性,这严重违背了篮球体育精神,也不利于篮球运动的普及。
二、高中篮球训练提高教学的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个人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在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还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篮球体育训练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针对性训练,发掘学生的天赋。高中篮球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重视。
(一)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篮球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篮球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篮球的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心理,学生对篮球可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不管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是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中,兴趣是关键因素。在篮球训练中还可以引入篮球游戏,多开展脚步练习和运球游戏,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
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十分紧张,篮球是一门需要时间来训练的教学过程,篮球训练也不是一朝就能立竿见影的,是一个耗时长的活动。体育老师要合理安排学生锻炼和学习的时间,在篮球训练中,学生能真正的放松,在挥汗淋漓过后,就可以有更好的精力来投入到学习中。篮球训练还可以增加室内教学,让学生观看比赛,由老师来进行讲解,在获得篮球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技巧上的提升。
(三)增加和其他学校的篮球比赛
比赛中学生的荣誉感就会增加,为了赢得比赛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参加比赛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球队的协作能力也会提升。在比赛中,人的潜能会被激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的得到凸显,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球队的整体运作和配合。赢得了比赛就可以树立球员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加强。
结语:
篮球考验的是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高中篮球组成的目的。高中篮球和初中篮球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篮球不训练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中生的思想比初中生成熟,如果对周围事物造成不满,很容易剑走偏锋,走上不归路。所以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应该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爱文.刍议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47-48.
[2]贾义军.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与教学策略分析[J].学园,2013,10:153.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运动损伤,本文重点介绍了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健康的体格,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的年龄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年龄要小很多,更加具有朝气和活力,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较多的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导致出现运动损伤的状况也比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避免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 二、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特点
运动损伤发生时间:多在教学课、自由练习和考试过程中。损伤的性质:绝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极少数属于慢性损伤。损伤位置: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而头部和颈部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少。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容易造成损伤的运动项目: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损伤与运动年限的关系:运动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的人,越不容易在运动中损伤,相反,运动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的人,比较容易在运动中损伤。运动损伤与性别的关系: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因为男同学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通常要高于女同学。 (二)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局部负荷过大。高校的学生课程紧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复杂而广泛,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能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更少。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体育训练中,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同时,由于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对于比较复杂的运动不能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导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体育教学的老师如果不能够正确的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更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科学。在进行体育训练之前,正确的教学训练应该事先做好科学的准备活动。科学的准备活动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合理定位准备活动的运动量,第二,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要正确。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小,将起不到调动运动神经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快速的适应运动训练。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将使得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在真正体育训练时,体能和运动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保持活跃的状态进行体育训练。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偏离正式的体育训练相结合,导致学生进入到体育训练状态比较慢。 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加强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克服对运动训练的心理障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存在抵触情绪,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老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体育训练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对于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动作,要保持耐心,细心的讲解与指导,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多采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完成体育训练,实现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体育训练。 (二)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老师要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低,可以适当的提升准备运动的强度,保证学生整体的运动量。如果真正的体育训练强度比较高,则需要适当的降低准备运动的强度,避免学生在准备运动中消耗过多的体力和精力,而导致在真正体育训练时学生体能下降而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准备运动的项目要结合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避免盲目的选择准备运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准备运动的内容。准备活动还起到活跃教学训练氛围的目的,同时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比较兴奋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 (三)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
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其运动强度,待其适应以后,再逐渐加强运动强度。避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当学生处在疲劳、睡眠不足或者处于生病状态等不良状态时,采取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避免一味的按照常规强度进行体育训练。老师要掌握运动医学知识,通过丰富的知识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避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出现造成运动损伤的状况。科学合理的计划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从源头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认真执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因为执行力不够而造成学生运动损伤。 (四)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
高校应该经常性的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运动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场地,及时进行修正。对于不合格的器材,及时进行修理,如果修理后仍然达不到使用要求,应该舍弃。只有充分保证了运动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才能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提供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特别是户外的体育教学训练,如果出现大风、雨雪、严寒等恶劣气候状况时,应该适当的调整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者更换体育教学训练的场地,尽量更换到一个不受天气影响的地点,避免因为恶劣天气状况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四、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状况时比较常见的。高校运动损伤具备鲜明的特点,大多数损伤为急性损伤,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比较多,踝部和手腕受到因运动不当造成损伤的概率最多,跑步类、跨栏类、篮球、跳马等运动项目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男同学与女同学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要更高一些。引起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多种,比较常见的为学生局部负荷过大,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整体身体素质比较差;学生处在睡眠不足、生病等身体机能不良状态;准备活动不科学,准备活动量过多、过少或者方式不合理;缺乏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互相保护意识;缺乏体育道德和对体育正确的态度;体育教学训练采用的场地、体育器械不合理;教学或者比赛计划制定不合理;不良的气候和天气状况等均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产生原因,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包括:重视心理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提升指导体育教学的质量;注重运动场地、环境和器材的安全性;加强宣传教育和医务督导和重视运动医学的应用。相信通过各种预防措施的开展与实施,一定能够降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34-35.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进行预防是关键。本文从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入手,提出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强化高校体育教学成效,达到良好的体育训练效果。
关键词 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原因分析 特点 预防措施
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特点
(一)具有小伤多、慢性伤多、重复损伤多特点
进行某一体育动作练习时,由于重复次数过多、训练时间较差,致使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极容易造成慢性损伤。而且,此类损伤多为小伤小病,比较容易受教师、学生本身忽视,不及时治疗就投入训练,造成重复损伤,难以治疗。
(二)与身体生理结构关系较大
从人的生理及解剖学方面看,人体生理结构中的某些部位属于易损伤部位,如膝关节、踝关节韧带、内翻肌群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薄弱部位不会出现问题,若经过长时间体育训练或运动动作不规范,这些部位很容易出现损伤,如踝关节韧带拉伤、膝关节软骨磨损等。
(三)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在体育训练中,若教师组织不当,做器械项目练习时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比如,进行投掷练习时,学生不听从教师指导而出现运动损伤。所以,外部环境对运动损伤有一定影响,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下,学生不宜因操作不当或不听从教师指导而出现身体伤害。
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教师组织不当,缺乏责任心
一位优秀、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对运动损伤有着深刻认知,从备课开始就把运动损伤预防作为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注重课堂组织与纪律管理,把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降到最低。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少教师缺乏责任心,课堂组织不当、纪律性不强,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训练中佩戴胸针等饰品,不穿运动鞋,不听从教师指导,不服从课堂纪律,埋下了运动损伤隐患,不少运动损伤就是因为这样而出现的。
(二)教师专业性不强,不能制定有效的防护办法
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偏低,缺乏足够的运动知识及运动技巧,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深,在体育训练中不能编制出有效、可行的预防办法,不能根据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组织技术动作训练,做不到科学合理的预防运动损伤。而且,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后,不能给予及时处理,对受伤原因不分析、不总结,造成学生小伤多、重复损伤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忽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易造成慢性损伤
准备活动是在体育训练之前进行的一般性全身活动,可使全身肌肉温度升高,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和延展性,改善环节走位软组织的性能;放松整理活动,可以让处于运动状态的圣体放松,使呼吸、心率等恢复正常。但是,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够重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不能根据训练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动作,降低了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的实际作用。
(四)学生安全意识差,身体素质偏低
不少学生没有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对运动损伤认识不够,在体育训练中盲目冒失,做大量、高强度训练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此外,学生身体素质不高,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易引发运动损伤。
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培养教师责任心,注重运动损伤预防工作
高校选聘与考核中,要把运动损伤预防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选拔责任性强、专业性高的应聘者成为体育教师,同时,加强在职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构建一支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好、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教学下,课堂组织得当、纪律性好,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
(二)严格检查运动场地、器材的安全隐患,落实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上课前,教师应严格检查运动场地、器材,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安全环境下进行体育项目训练。此外,学生进行高强度、高难度动作训练时,必须采用防护措施。比如,足球踢球动作训练时,应让学生佩戴相关的护膝,不允许学生佩戴胸针等饰品,可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三)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与精神面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
体育教师应了解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在个别学生不适宜做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时,可降低这部分学生训练强度。同时,课上还应积极观察学生精神状态,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时应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便于预防运动损伤。
(四)注重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降低运动损伤的机率
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办法,做好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的前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活动,切实发挥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的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手段,精心设计训练活动,使运动量、技术难度等符合学生生理特点,避免超负荷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重运动损伤预防,并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成为各方面全面成长的人才,符合新时期社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景宏.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