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09-10 14:40:51

序论:在您撰写发热病人护理诊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发热 护理

多参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治疗)是精神疾病的现代物理治疗方法,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入睡,并给予肌松剂和氧气,然后通过适量脉冲电流刺激,使大脑皮质广泛放电,促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释放化学物质以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病死率低,对抑郁症伴自杀病例以及紧张型分裂症疗效显著。但临床发现,部分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会出现发热现象。发热将导致病人MECT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延缓病人病情的控制,还可能增加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的88例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保证了病人MECT治疗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88例行MECT治疗的病人均符合CCDM-3诊断标准[1]。其中躁狂症38例,抑郁症5例,精神分裂症45例;共行736次,平均每人行8.37次;行MECT治疗后无发热42例,以腋温为标准,低热(37℃-38℃)28例,中等度热(38.1℃-39.1℃2例,高热(39.1℃-41℃)5例,超高热(大于41℃)例;发热病人中白细胞数升高12例,正常21例。

2 临床分析

2.1 病人一般在首次行MECT治疗后的下午发热,第二天行MECT治疗前体温又恢复正常,但治疗后下午又会出现发热。

2.2大部分病人是低热,极少数病人是高热。

2.3病人停止行MECT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体温随即恢复正常。

2.4随着行MECT治疗次数的增多,发热现象会越来越少。

3 发热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人对行MECT治疗知识缺乏,误解为是一种“电击”治疗,再加上发热,就更加的紧张、焦虑、恐怖,无安全感。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精神病常识、行MECT治疗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引导家属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对病人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3.2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症状的变化;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记忆障碍、肌乏力、头痛、呕吐等症状,因此也要加强观察。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3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凉感冒。对行为紊乱、兴奋躁动、脱衣解裤等生活不会自理的病人,必要时给予约束。

3.4降温: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大于37℃,嘱病人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多喝水;体温大于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时给予乙醇擦浴或大动脉处冷敷,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测量体温一次。

3.5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兴奋躁动也增加了机体能量的消耗,所以应及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且要少量多餐。同时,发热病人的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每天的摄水量达到2500-3000毫升。不能进食的要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提供能量及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但行MECT治疗前必须严格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

3.6口腔护理:发热病人由于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所以病人餐后及睡前应漱口,不能自理或配合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如口腔干裂可涂油保护,防止口腔感染。

3.7皮肤清洁:行为紊乱病人、亚木僵状态病人、约束的病人等常在床上大小便,所以应加强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并擦浴,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病人退热时汗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

3.8卧床休息: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消耗增多,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体力。不听劝说的病人给予约束。

4 小结

对行MECT治疗后发热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使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MECT治疗,从而减少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尽快控制病人的精神症状,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第2篇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

第3篇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第4篇

关键词:出血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7-01

安图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最近几年秋、冬季呈散发性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表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腹泻、酷似感冒,容易误诊。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全身多器官受损的疾病,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机体各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各种病发症,而加重病情甚导致死亡,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

1对出血热病人饮食的护理

出血热病人在少尿期,中毒症状未解除,患者出血,消化道症状还很明显,由于长期不能进食消化腺及胃肠粘膜发生萎缩,分泌功能严重障碍,病人食欲丧失,并伴有呕吐、恶心、腹胀而拒食,因而,此时应做好饮食护理,对病人的饮食应亲自指导,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清淡流食,如稀饭、菜汤、硬食和含脂肪高的食物暂不给于,否则将加重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腹泻,而导致营养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在少尿期对病人饮食要严格控制,在多尿期病人不能饮水和进食时,要采用鼻饲法,由少量开始先采用葡萄糖、盐水逐渐增加到胃肠功能好转后,可改为米汤、菜汤等,直到患者有口进逐渐改变为半流质饮食,食物中应注意加入钾、钠钙等离子饮食。出血热患者供糖量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血糖高引发高糖、高渗非铜性昏迷。有高血糖的病人,除在治疗工作限制糖的摄入外,在饮食上也限制含糖量高的食品,并经常查尿糖变化。

2对多尿期患者的护理

首先要做好准确统计出入量的工作,除尿量外,对腹泻的量、呕吐量也要准确的统计,静脉输液时必须注意输入量的速度,如液体在单位时间内输入过多、过快,一引起心衰和肺水肿的危险。密切观察多尿期患者有无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如低钾时出现四肢无力、腹胀、髙钠时躁动不安等,及时向医生报告,检查心电图及血生化,使患者的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3预防激发感染的护理

出血热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差,各种致病菌易侵袭,特别是院内细菌多为耐药菌,一旦感染很难控制,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防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要做到病室每日通风换气1-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要定期消毒,减少家属陪护及探视,作好宣传工作,取得家属及病人的谅解与合作,加强口腔护理,可每次饭后清洁口腔一次及时清除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保护皮肤清洁,注意床铺整洁,以防止皮肤感染,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注意褥疮的发生,护理人员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第5篇

发热是传染科病人的突出症状,作为传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并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恰当的护理,必要时向主管医生汇报做必要的处理,使病人早日康复。

观察要点

热型:各种传染病有不同的热型特点,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1日内体温之差仅在1℃之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②弛张热:1日内体温波动达2℃,见于肺结核、败血症、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③间歇热:1日内体温之差在正常与高热之间,见于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败血症等;若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解热药、激素,其热型常不典型。

寒颤:某些发热病人在高热前先有寒颤。寒战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机体引起皮肤散热障碍,持续10分钟后体温很快上升,见于感染性疾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护士应给患者先保暖后降温。

意识障碍:发热常可伴有意识障碍。急性传染病人在发热过程中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谵语、躁动兴奋、幻觉错觉及定向判断力障碍。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保护工作,谨防发生意外,绝大部分病人热退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项僵硬等症状者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出现颅神经损害及肢体瘫痪状,表明病变影响到脑实质;有意识障碍,重者出现昏迷,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变化,注意抽搐先兆。

皮疹:皮疹、黏膜疹是很多传染病的特征,护士应详细观察病人全身皮疹和口腔黏膜,如发现皮疹,应注意大小、颜色、形态、指压是否褪色、有无瘙痒、皮疹的时间及出症的顺序等,及时做好记录,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呕吐、腹泻:传染病人的呕吐腹泻大多由病原体毒素及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或高颅压、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性呕吐,护士要及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数量。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的次数、性质及伴随症状,为诊断及计算补液提供依据。同时,对排泄物应留取标本送检。

用药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一般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护士除正确及时给药外,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药物反应。急性传染病应用抗菌药物后,2~3天内体温应逐渐下降、症状减轻,否则要考虑换药。若抗生素有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皮疹、药热或肢体麻木、眩晕、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如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

护 理

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做好病种隔离。病人未确诊之前,应隔离在单独小病室,确诊后搬入同一种病室并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在隔离期间应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隔离期满的病人,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体温:病人发热时,体温、脉搏、呼吸每隔4小时测量1次。高热在39℃以上的病人1~2小时测量1次,并在头部放冰袋。过高热达到40℃以上者,采用30%~40%酒精或温水擦浴,大血管处放冰袋,并注意降低室温。发疹性传染病人(如麻疹)采用物理降温时应谨慎,因可影响出疹,以温水降温为佳。使用物理降温时,若病人出现颤抖,应停止冰敷及擦浴,可按医嘱用药物降温。解热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过多,导致虚脱。

饮食: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各种消化酶、胃酸、胆汁等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受到影响,病人食欲减退。发热使分解代谢增加,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约增加13%,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必要时喂食、鼻饲式或静脉补高热量物质,如复式氨基酸、英脱利匹特等。

第6篇

1 怎样算发热?

人体在健康条件下,产生热和发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一旦有病,增加产热,而散热不随之增加,或相对减弱,于是体温上升,出现发热。人们常认为,体温超过表37℃就算发热。其实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是指一个温度的范围。目前一般认为,口腔温度在37.6℃以下均属正常范围,腋下正常体温则较口温低0.3~0.5℃,正常温度较口温高0.3~0.5℃。在口腔温度达到37.8℃~38℃时称为低热;38℃~39℃称中度热;39℃以上称高热。

另外,在量体温时还要注意到,人的正常体温于各种情况下可有变动。例如:(1)一天24小时内的差异:凌晨0~4时人的体温最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较高,最高是下午5~8时,此时体温比最低时通常相差1℃以内。(2)性别差异:女性比同龄男性可高0.3℃;而且女性月经前体温较高,月经期下降0.2~0.3℃,到达排卵期则更低。(3)新生儿正常体温一般稍高于成人,老人体温一般偏低,故老年人有低热应该引起注意。(4)炎热阳光曝晒下,正常体温可升高1℃左右,剧烈运动后甚至可增高1.5℃。此外,在大量饮酒、热饮、进食、服物以后,体温也有差异,不宜在此时测量体温。

2 哪些疾病可引起发热?

发热性疾病大体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而以感染性疾病为多见,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各种急性感染,都可引起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或称胶原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内分泌疾病(甲亢、嗜咯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等)、中暑等引起的发热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吸收热、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发热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亦可遇到一些功能性发热,以青年女性为多见。主要为长期低热,可伴有乏力、头晕,失眠、心悸、食欲不振等多系统症状,但经长期观察和检查,不能发现有器质性损害,一般体温在37.5~38℃间,可持续数年,而且多在夏季较高,冬季略低,清晨或卧床休息时无发热感,每当活动或情绪紧张后可立即出现低热。此种情况,首先考虑为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功能性发热,无需特殊治疗。

3 有了发热病人怎么办?

首先要明确,发热对人体的影响有两重性。一定限度以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痰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此时血中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加强,代谢速度加快,可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但如相反,如急性感染后的超高热(肛襄41℃以上)或体温不升,则提示病情危重和预后不良,应引起注意。

由于这种情况,同时鉴于发热病因很多,故家庭有了发热病人,不要首先急于退热,无论急性高热还是长期发热,都应请医生全面检查,在明确诊断后进行合理治疗。同时,注意做好下述护理工作;

(1)最好每隔2~4小时观察体温波动情况一次并详细记录。

(2)注意饮食。因为发热病人的消亿功能多有削弱,胃口不好,宜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给予米汤、稀饭、豆浆、牛奶,烂面条等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

(3)及时供水。由于发热病人代谢率高,消耗大,退热时出汗多,因此务必注意给予足够水分,如开水或淡茶。成人每天至少保持尿量1000~1500毫升,以防脱水,并有利从尿中排泄毒素。

(4)物理降温。对于急性高热病人,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放置头部降温。为促使体温发散,还可用温水或50%酒精摩擦四肢。

(5)退热药的使用:对于长期发热病人,不能随便应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因。如果确诊为伤风、感冒,发热较高且头痛剧烈者,可适当选用一些退热药,且最好与抗组织胺药物如朴尔敏或异丙嗪同时服用,可增加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对老年或体弱患者,尽可能不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引起虚脱而发生意外。

(6)休息。

第7篇

关键词:登革热;病情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3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04-0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1]?此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今年我国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截至10月8日,全国报告登革热病例27219例,死亡6人?而我科自2014年9月28日以来陆续收治5例登革热病人,均为输入性病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9月28日-10月10日我科共收治登革热患者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岁左右,均从广东务工或旅游回来?全部病例经本院实验室及本市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血清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登革热病毒感染?本组病例中无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典型登革热一般有发热?皮疹?出血等临床表现,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有黄疸?本病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因此,临床工作中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精心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1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此病通常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h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d后骤退至正常?部分病例发热3~5d后体温降至正常,1d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时伴有头痛,眼球后痛,骨?肌肉及关节痛,极度乏力,也可有胃肠道症状?脉搏早期加速,后期可有相对缓脉?

患者入院后应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当体温上升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寒战,应及时给予患者保暖;当体温≥39℃,给予冰枕?冰帽?冰敷大血管,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但应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出血?同时慎用退热剂,因为退热药物不良反应可损害肝肾功能,诱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而发生溶血[2]?因此必须重视发热的护理,细致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体征,以协助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减轻体力消耗,使全身肌肉?关节?腰背部的疼痛得到舒缓?

2.2 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人体感染登革热后,病毒与机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可凝集及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3]?表现为皮肤及多脏器出血,出血是登革热主要死亡原因?

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及有无出血倾向,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止血敏?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头痛等变化,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出血的因素,如刮脸?刷牙?磕碰或跌倒?嘱其绝对卧床休息?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静脉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止血带扎的时间不宜过长,拔针时也要延长棉签压迫的时间?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禁食生?冷?硬的食物?

2.3 皮疹的观察与护理

皮疹于病程第3~6d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可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4d消退?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的变化,提醒患者勿抓,及时修剪指甲,以免抓破引起皮肤感染?局部可涂以炉甘石洗剂,痒感明显者可适量使用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2.4 口腔?皮肤护理

发热患者容易并发口腔感染,应指导并协助患者餐后及睡前漱口,病情严重者给予特殊口腔护理?热退时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5 消毒隔离

患者入院后,采取严密隔离措施,安置在单独的病房,病室配备灭蚊灯及驱蚊措施,并持续使用驱蚊器驱蚊,同时病室周围喷洒杀虫剂?每日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日1h?

2.6 注重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

5例患者入院后相继出现了不同重度的焦虑?紧张,加之高热不退,对疾病知识缺乏,一度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亲近?关心病人,及时疏导,消除各种不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做好卫生宣教,并向患者强调,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恢复期不宜过早活动,防止病情加重或反复?指导患者及家属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做好个人防护?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