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46
序论:在您撰写地摊经济发展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7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淡水和耕地资源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未来世界,低碳和无碳化将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由于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因此关于低碳经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论概括,存在许多观点和认识。总体而言,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和实现无碳化排放,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碳基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同时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偏好,降低人为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生存。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同时,低碳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可持续性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涵盖面极广,概括起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一是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来替代化石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削减;三是碳埋存(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及生物碳汇技术。
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同时,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
(二)产业低碳化。绿色和低碳是全球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和带领全球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一要低碳意识发展制造业。加强风电装备、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制造行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序上逐步实现低碳化,使之逐渐转变为低碳型产业;二要发展低碳建筑业。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利用,在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及规模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业规模;三要发展生态农业与碳汇林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的碳汇,大力发展绿色龙头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化程度;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实以低碳服务意识全面贯彻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贸等领域。
(三)城市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要开发绿色交通,推行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现代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二要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结构、标准等方面严把绿色低碳关,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完善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三要发展绿色生产,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整合为契机,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领域开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企业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积极鼓励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意识和习惯。
(四)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些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五)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1、要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2、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与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三、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O1O.
[2]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Ol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还比较新颖,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面对全球变暖,气候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需要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而转变的核心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国家政策的创新,本文就中国区域发展模式浅论低碳经济。
一、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技术
(一)低碳核心技术不发达
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齐亚伟认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率先启东人,她认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二、三产业比重高且比较发达,尤其是服务行业,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和资源,调动各种有利条件为低碳转型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发达地区的核心关键问题是区域创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充分的吸引人才、资金,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通过发达的创新金融手段研发买单,发达地区还可以通过发达的成熟度来拓展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技术、资本和权益交易,使得碳交易得到开发和创新,为低碳技术的推广铺路。但是对比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能源主要是来自煤能源的供应,并且利用率极低,导致其他的可再生的新兴能源的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二、三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达经济地区相比,是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也不是特别合理,导致我国的高科技产业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我国还需要加强技术进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升级自己的低碳核心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低碳技术知识。
(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技术遇到的制约问题
1、低碳核心技术缺乏,节能减排投资有限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偃师县未来低碳经济的各种目标,我国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然而国内能够掌握的核心技术只有10多种,这些都说明,我国要有完善的低碳核心技术就必须要“进口”才能完成。因此在与发达国家的赛跑中,中国在核心技术这一方面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算过一笔账,中国要“不计一切代价”完成低碳经济计划,到2050年,节能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如此看来,国内需要节能减排的资金当投入到钢铁、水泥、交通、建筑行业以及通用技术方面等等能源部门时,累计达到的资金是当前的中国无法承担的,健康合理的发展。
2、投资融资发展低碳技术能力不足,融资知识型人才少我国在低碳融资方面还属于初级阶段,低碳经济项目要想得到能够充分利用的资金,只能借助国家财政资金,国家调控的力度比较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力度不够,即使融入了大量的资金,低碳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利用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把融入的资金用到非正常用途中,法律的约束力不够强,也造成低碳项目无法正常完成。另外,企业要进行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时需要的资金主要是来自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会遇到程序繁琐,贷款标准高而贷不到款的现象,并且银行自身对企业贷款的目的信任感不强,使得企业要贷到款所付出的成本相对提高。
3、中国服务行业欠发达,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相互对比,我国的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严重不足,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吸纳就业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生产业就业,本来生产业是最需要知识和智力支撑的行业,却由于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不足导致招收不到高校毕业生,造成了知识智力型人力资源的流失。人才的缺乏和流失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下的低碳经济转型
(一)中国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撑
欠发达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并且许多高耗能的产业工业都建立在中西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我国在2010年了第一批低碳试点,结合第一批低碳试点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经验,发改委又在2015年了第二批低碳试点,在第二批低碳试点中出现了很多欠发达地区,这样的规划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广元市作为低碳经济试点,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了不少努力,以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为例,中钢集团四川炭素有限公司是广元市利州区引进的企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施了低碳环保先行,在中钢集团中有一条中钢川碳的雨水回收渠,下雨时,雨水通过这条渠道汇集在一起,再流入对面的循环水池中,通过水池的净化和循环反复利用,单单用雨水就能基本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炭素行业本来属于高污染行业,但是利用循环创新的技术手段使得企业节约了水费成本,同时还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在中钢集团内部,有一个约为6000平米的焙烧车间,在该车间的顶棚上安装了透明采光瓦,仅仅采光瓦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中钢川碳节约电费近八万元,通过碳改气等努力使得中钢川碳每年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7万多吨。广元市还把每年的8月27号确定为广元低碳日,在首个低碳日活动中倡导了开展低碳生活,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欠发达地区低碳转型遇到的机遇
我国欠发达地区缺少人才、资金、制度保障,并且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虽然这些都一再阻碍欠发达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作为低碳经济推行的初级实施区域,欠发达地区遇到的机遇也不少。
1、产业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
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自然资源没有进行开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模式,工业模式已经成熟,要想快速短期的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改变经济形势,是非常难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智力人才、高新技术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相对地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低,不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电力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也比较少,在成本上,欠发达地区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且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低碳经济转变和改造的负担,这样的改造创新的成本也相应省去了不少。
2、发展低碳经济的阻力较小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低,基本还处于传统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传统工业的相关利益者也比较少,所以要把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成低碳性质的工业产业,这种由于转型而造成的相关利益受倒损失的人就会变少,阻力也会相对变少,低碳经济如果在欠发达地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就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3、转变成低碳经济的行动加快,时间短在转变传统工业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改造,进而转变成新型的低碳工业,在发达地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低,要想转变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可以在其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建设度和要求的低碳工业,发展低耗能的产业,由此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低碳经济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维护生态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我国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在了解了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科技创新减少
排放量大气变暖,生态受到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上日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新技术的创新来改造传统的钢铁、煤炭、水泥产业,将低碳排放量,主要是着力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这样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代替由煤炭等资源发展产业的工业,还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农业领域也要推广节能减排的技术,充分把国内的丰富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在国际上加强低碳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公共地悲剧”理论是指在没有任何的约束的假定条件下,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想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对公共利益进行破坏,在低碳经济实行的背景下,其实就是很多人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不断的索取,导致现在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导致雾霾的加重,这是每个人不考虑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的后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我们共同合作发展低碳经济。因此,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能完成低碳经济任务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人类应该共同应对的,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应该带头减少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并且应当像在气候峰会中承诺的那样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我国也应当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管理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关低碳经济的学术讨论和会议的参与度,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合作道路。
(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引进碳排放交易制度,再具体的实践中减少税收,对于创新性的企业产业进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在政府引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面临着伴随着私人的成本收益与社会水平不相符的状况,如果企业发展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对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负责任,既不补偿,也不用罚款,这个企业在对环境问题的处理上就不会加以重视,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因此企业的环保治理的行动熬得到补偿,激励企业的发展。再是通过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控制碳排放量,不允许超标碳排放污染生态环境,引导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哥本哈根会议”已经落幕,中国肩负着使命和承诺,低碳经济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应该捉住这次机遇,面对挑战,解决困难,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多鼓励创新型企业工业的发展,欠发达地区抓住机遇,改造传统工业,在现有的低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让中国的低碳经济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亚伟:环境约束下的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3-137.
[2]聂广睿.低碳中国的现实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1(20).
[3]崔晓莹.我国产业低碳化路径研究[D].南开:南开大学,2011.
[4]李叶.生产业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
摘 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由于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温变暖,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近年,我国气温较往年在逐年上升,而且连续21年出现全国性的暖冬,各种极端天气、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在我国出现,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区域性的不平衡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加大,海平面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因环境恶化导致的空气问题“雾霾”近年也频繁出现,我们每呼吸的空气都带有毒性物质,人们已经无处可藏。面对着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气温持续变暖以及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绿色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绿色环保经济理念为基础,避免资源以及能源的高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换取GDP的一时增长。人类不能用生命的作为代价,经济发展再快,环境严重恶化、空气变成了雾霾、水都带着刺鼻的味道,这已经背景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不符合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因此,以绿色环保经济为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大力宣传低碳经济,提高社会认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并非政府部门与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借助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体,通过大范围的舆论宣传,将导致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的各种影响因素广泛宣传开来,形成低碳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使得全民都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城市,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当中,要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设计规划当中,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设计城市建筑时,就要与低碳理有效结合,大力推广太阳能的使用,建筑物内部设计要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建筑的制冷及取暖系统要选用节能型设备,尽量选择保温材料,还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力推广节能电器、节能灯的使用,在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有效降低。
3.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购买及使用大国,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了污染空气,降低空气质量并形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因此,我国的公民出行以及交通运输方式必须积极改进。首先,要提倡公民绿色出行,如路程较近的提倡步行及自行车,稍远的可以骑电动车,路程过远再选择开汽车。其次,交通运输必须建设完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的物流管理,使货物运输工具降低空驶率,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效减少碳排放。再者,还要加强研发混合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尽量使用清洁能源,使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降到最低。
4.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国家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将建材、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彻底抛弃,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这就需要大批的水泥、钢材、电力等能源给予保障,同时,高耗能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产业,而国际市场又无法满足我国的巨大需求,高耗能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高耗能产业地区不适宜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如果发展这些高耗能产业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悖。因此,必须积极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与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5.必须加大高碳产业技术的攻关力度,将高碳产业转向低碳化发展
其实,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是相对发展的,并非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高碳产业,虽然高碳产业碳排放量较大,可是减排的空间也非常大,重点就在于通过技术将高碳产业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所以,产业调整,必须发展高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低碳技术以及低碳产品的大力研发,通过技术革新带动我国的产业升级。还要鼓励各大企业将节能减排比较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企业当中,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6.国家要积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来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促进人类长远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生活环境。低碳物流是指通过降低碳排放量的方式来达到低排放、低污染的目的,达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其降低碳排放的手段主要有管理车辆行驶、引用新技术、引用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等。低碳物流强调要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碳的排放,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入到物流行业中,既可以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也是深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工作。
2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首先,从企业角度来说,低碳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企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便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中的能源消耗的比重较大,能源消耗多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而倡导和应用低碳物流会提高运输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低碳物流有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物流的推广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这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发展低碳物流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再次,从思想理念角度来说,低碳经济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低碳物流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生产和消费的低碳生产,在社会中推行低碳生活消费的理念,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树立起低碳的观念。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推行这一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3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首先,树立低碳物流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要想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做好低碳物流业的发展,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至关重要,只有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之下才能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方向性,才能在行为上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同时要进一步学习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府也要积极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其一,要对低碳物流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对于低碳的交通工具给予鼓励和推广,对于碳排放量较多的运输企业征收更多的排污费,对低碳物流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政策鼓励。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率,为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好金融基础,增加其融资渠道,促进物流运输网络化、高效化。其二,加强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在高校中设置低碳物流专业,并积极引导低碳物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三,要建立低碳物流的技术体系,积极引入先进的低碳物流技术,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出中央的顶层设计,做好相关计划,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创新和发展。其四,要做好低碳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平台建设。再次,企业在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运输方式。其一,要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效做到集约发展和规模经济,防止重复运输和资源浪费,降低空载率,降低运输次数,从而降低碳的排放。其二,要采用更先进的运输方式,采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与传统甩挂运输方式相结合,有效降低碳的排放量并提高运输的效率。其三,可以通过对运输设备的改进来降低碳排放量,多采用无污染的运输方式也设备,充分发展电动汽车、清洁新能源汽车等,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其四,通过多式联运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充分发挥各个运输方式的优势,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有计划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运输方式。其五,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和相关人员团队的素质,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总之,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企业应积极发展低碳物流,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整个社会中推行低碳物流。
作者:王昱衡 单位: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策略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由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高碳发展模式所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将对全球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降低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成本,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发展目标。从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角度,低碳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循环经济指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形态,强调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物品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经济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内。低碳经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综上,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和指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关注的领域、针对的问题、实现的路径有所侧重,低碳经济有着自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2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侧,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在兴产业、强实体的政策指引下,常德市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根据2019年《常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额3394.2亿元,2019年常德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产业投资占比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经济形势整体向好。但从产业结构构成来看,常德市实现低碳发展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2]。根据常德市2018年统计年鉴,2018年常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348.0亿元、1285.4亿元、1760.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0.25∶37.87∶51.88,虽然相比2015年的13.1∶45.7∶41.2而言,一、二产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增加,但各产业内部构成依然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首先,就工业而言,常德市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分散,创新研发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高,是主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尽管第二产业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但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一直在增加,其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根据常德市石门县2018年上半年能源消耗与生产情况统计,1~6月,全县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665960t标准煤,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单位有15家。原煤在全县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中比重较高。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多,增加了节能减排的控制难度;其次,目前常德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碳排放量较高,金融、会展、大数据等新型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询湖南省统计年鉴,相比2017年,常德市2018年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9%,能源消费总量增速3.6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上升3.66%,而2018年湖南省上述三项指标的数据分别为5.12%、2.26%和2.38%,常德市节能降耗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环境质量方面,2018年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d,同比增加21d,优良率82.5%,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7位,污染防控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德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保持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施经济结构转型。
3常德市创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选择
为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目标,不同的城市需根据各自的特点、状况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能源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的全过程角度来划分,低碳城市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源头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前,在输入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石油等传统高碳能源,通过改变能源投入结构来减少碳排放量。2)过程控制模式。在城市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努力提升各耗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来控制碳排放量。3)输出控制模式。在能源使用的终端,对高碳能源消耗后的碳输出进行捕捉,促进碳汇增加。4)混合控制模式。在进行低碳控制时,将以上三种控制模式有机结合,从源头、控制、输出进行全方位综合控制。常德市位于洞庭湖西侧,具有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作为中部发展城市,常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高,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时资源的消耗量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常德市要实现低碳发展,不能完全适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或输出控制中的任一单独发展模式,而须合理、有效地将这三种模式进行综合,采用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
4常德市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基于混合控制的低碳发展模式,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宜采用以下策略:111建材世界2020年第41卷第5期1)做好顶层设计,将国家低碳政策和常德市的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践行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碳源小于碳汇的目标。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时,应注重优化城市内部结构和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采取生态主导的紧凑型发展模式。在进行城市产业规划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以财政补贴和奖励的形式,引导、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控制能耗产业扩张,禁止发展高排放的产业,对能源使用率较低、高浪费、高排放等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严重、预期收益低的产业实施强制性退出,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3]。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源头减少城市碳排放[4]。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光伏发电或建立核电站,逐步关停市区范围内的火电站,同时推广生物能源的使用。在制造、交通等领域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的比重,加大新能源公交车、电动汽车的投入等。3)开发低碳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支持与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低碳发展战略及改革举措。通过低碳技术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量,从而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4)构建高效碳汇体系,进行碳排放的有效吸收[5]。研究确定城市绿地合理布局结构,提升全市绿色通道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江河库塘水岸绿化率,通过公园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维绿化层次,增加城区人均绿地面积,借助碳中和的方式消耗城市中每天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5)倡导低碳消费。消费理念决定着消费需求,政府应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转变公众的认识和消费选择,加强低碳产品的推广和政策扶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5结语
现在是常德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收官阶段,也是立足常德发展实际、科学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阶段。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推动产业转型,是常德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常德市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常德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选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常德市作为环洞庭湖区域城市,其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点等反映了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的典型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对环洞庭湖区域城市也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向鹏.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启示[J].开发研究,2019(5):44-52.
[2]叶楠.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81-482.
[3]周鹏飞,刘世光.低碳视角下南京市产业发展评估及路径研究[J].江西建材,20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