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41
序论:在您撰写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三)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感
由于年g特点的影响,在对相关知识学习中通常不会深入进行学习,而仅是通过表面信息进行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引导学生们以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而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讨论了解到学生的对同一知识点中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促使学生从数的交流中得以真正地强化自身数感。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学会正确表达自身想法,逐渐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信息、相互借鉴过程中得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对其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可起到良好的完善促进作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完成一个实验:用2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表明拼出长方体的体积均为24cm3然后记录各自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与同桌的进行对比。学生们会拼出长、宽、高分别为8、1、3,或4、2、3等尺寸的长方体,且发现自己的长方体与同学的呈不同的形态。教师便要求学生与同桌从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中通过相加、相减或是相乘来探究为何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其体积相同。学生与同桌将各自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后发现得数一致,从而得出V=abh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计算、对比中切实地提升了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以此对强化其数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显著地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转换数字关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逻辑性,因而其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字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对数感差异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倍数、和、差等数字间可等值转化的灵活性,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估算、简算、转化、联想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的解决问题方法,使其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思维敏捷性,强化自身推理能力,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数感,优化自身数学思维,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进行《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数字关系,可提问学生:用包装1个礼盒需要米的彩带,那么3米的彩带能够包装几个礼盒。首先引导学生们回忆“1”可以分成若干份,然后形成分档闹识点,学生们便会想到将1米转换成,再由++=,然后以÷的算式通过分子相除后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推理出将整数化成分数来求出结果,以此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数字转化关系的应用能力,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发展其数字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真正实现了全面完善自身数学素养,形成良好学习意识,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目标。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求相关教师应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认知角度来进行数感培养,并积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利用教学活动、利用课堂讨论、转换数字关系等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自主思考、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健康的学习意识,发展良好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登竹.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皆轻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容易对一个人的个性和认识进行培养,而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目前教育的主要方向,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数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经历相应的数学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相关数学知识,并且根据这样的教育,来对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数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主要指的是需要有能够适应日常生活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素养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2.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习之后,能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观察和解释,并且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从数学方面对其进行思考,从这样来看,数学意识与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数学意识的培养,除了基本的数学技能之外,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对世界进行思考,具体指的是将数学与相应的事件相互结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出旅游的时候说:“今天的天气真热,大概有35 ℃吧.”这样就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意识.
3.数学思考.数学思考主要指的是利用相关的数学符号和图形,来建立空g观念,并且对相应的问题,在合适的环境下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考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数学推测,并且对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4.数学语言.利用数学能够简单而又准确地表述相关思想,主要含义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交流.常见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和图形,而常用的数学语言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将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
5.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指的是利用数学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根据所学数学技能的不同,所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实际问题之外,也包括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应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主要目的,养成利用数学的习惯,并且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当中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数学教学.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对“升与毫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各种容量单位的实际定义,可以建立这样的问题情境:老虎和狮子比赛喝酒,老虎喝了6杯没有醉,而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老虎和狮子的酒量谁更好?另外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同样容量的壶中装满水,再倒入不同大小的杯子当中,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容量的定义,并且对不同的容量单位有着一定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开展实践活动.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而数学应用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看来,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理解,才能在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对加法和减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商品购买当中,通过钱币之间的交换,来对加法和减法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主要要求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性的培养来源于学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培养其质疑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对于理解不彻底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比如说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对常规解法进行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算法进行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问题后,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其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三、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本质是文化素养,其主要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学习阶段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意识进行培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把握住数学素养的重点,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摘 要: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动手操作的练兵场、合作互助的培植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外实践;核心素养;合作互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38-01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要注重拓宽培育路径,将活动领域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认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健康、全面地发展。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够,较少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动手操作的练兵场
欧文说:“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劳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劳动让人手脑同时发挥作用,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发展智力,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让课外实践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练兵场。例如,教师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拥抱绿色,爱绿护绿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在植树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日,教师和学生一起扛着铁锹,捧着树苗,来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空地开展植树活动。学生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浇水,有的填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学生们的辛勤劳动下,一株株树苗气宇轩昂地挺立在春风中。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心中充满成就感。课外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平时很少劳动,集体植树活动点燃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学生们在劳动中奋勇争先,有的小手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植树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让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A。
二、合作互助的培植场
拉封丹说:“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合作互助,实现共赢,是一种制胜的法宝。团结互助是一种优秀品德,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而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互助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成为学生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植场。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前的一个周六,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了“学雷锋・庆三八”文艺会演实践活动。学生们带着自编自导的综艺节目,为社区居民进行演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安排,从节目的表演到会演结束后的场地打扫,他们分工合作,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节目表演中,他们更是精诚合作,大方演绎: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唱《红蜻蜓》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仿佛把人们带回到童年;一段幽默风趣的相声小品,将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阅读为主题的日记情景剧《为漂流图书鼓掌》,更是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因为学生的合作互助、凝心聚力,才使得这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而圆满。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促进了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发展。
三、健康习惯的孕育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巨大而顽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所能获得的,而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不断积累,需要学生自己在丰富的体验中领悟与内化。课外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参与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习惯的大好时机,成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课外实践犹如一个行为习惯的冶炼厂,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历练、锻造,从而孕育出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曾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春天在手心里――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带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时态生态园”,开展了一场“神奇的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捏,有的揉,有的搓,不一会儿,鲜活逼真的绿树红花、形态各异的动物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文明出游,友善相处,要求学生在活动场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花草,不乱涂乱画。于是,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监督、提醒爱护花草树木,自觉将垃圾丢入垃圾箱。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孕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达・芬奇认为:“才智是实践的女儿。”实践孕育了才智,实践润养了德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它是动手操作的练兵场,是合作互助的培植场,是健康习惯的孕育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拓宽实践领域,在课外实践这个广阔的天地中精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桂荣,刘培国.开展学科课外实践活动的尝试[J].当代教育科学,2009(06).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教育部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核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个人在应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遇到事情时所具备的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B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处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思维
只有具备数学意识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数学意识和科学的直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对数字及数字运算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喜欢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所隐含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书本、玩具、水果等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样摆好看吗,哪位小朋友能将这些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呢?”,教师让一名学生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品货架的情景。提出问题:途中有几个货架,有哪些物品,说说如何将物体摆放整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创设了森林里喝酒比赛的情景。然后提问:(1)“老虎喝了6杯没醉,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那么,老虎的酒量一定比狮子大吗?”(2)“容量的定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老虎与狮子谁的酒量大?”(3)自己动手,观察水壶里的水可以分到几个杯子里?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样的一壶水,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倒出来的杯数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老虎喝了6杯水就判定老虎喝的水比狮子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话就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多些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除了用常规的解法解题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其自主求证,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课后作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抽象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数学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素养,实施数学教育也就是实施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解放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精神和数学意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使小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初中化学
深度学习,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具有高阶思维的学习。化学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都需要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教师要抓住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化学中宏观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辨识,如物质形态、化学反应结果等,难的是要求学生观察和辨识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并能从微观角度预测物质的结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化学反应中的微观现象,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时,关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仅凭教材中的论述显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将某一种物质进行不断放大。例如,先展示食盐,并将其放大到氯离子和钠离子的构成状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进而促进其对氯化钠的宏观和微观的认知,提高这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验设计,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学生要从量变和质变等角度了解物质的变化条件,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存在的守恒定理。教师要想在深度学习中融入这项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实验来落实。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关于“燃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项实验,尝试探究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这项实验分别要在密闭容器和开放容器中进行。当测定完镁条燃烧之前的质量m1与燃烧之后的质量m2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密闭容器中m1=m2,而开放容器中m1<m2。以此为基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燃烧的反应式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密闭的容器里的质量没有变化?开放容器中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变化?教师通过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与平衡现象。
三、通过问题引领,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学生要具备大胆假设并寻找证据开展推理的意识和能力,以此得出推理的正确与否,还要对化学模型的特点和意义展开探索。化学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提高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无形的领航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关于“制取氧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播放“加热氯酸钾以制取氧气”的实验视频,并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氧气应该怎么收集?只要加热氯酸钾,氧气就会生成吗?生成的氧气量与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否有关系?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开展深度学习,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大胆推测收集的方法,与同学一起验证推理是否正确,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进行资料查找、实验设计,构建实验模型,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手段,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四、鼓励小组合作,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小组合作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合作,群策群力,设计实验、明确分工,遇到问题不是向老师求教,而是首先在本小组中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并让学生猜测哪一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学生会在猜测后产生积极开展实验进行探究的欲望,教师再因势利导,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猜想进行分组,展开实验进行验证,然后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和创新设计。
五、采用生活导入,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一方面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探索能力。自主发展则强调的是个人在自身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应该在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从而逐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社会参与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人作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在实践中必须要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作为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主要面临的社会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该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学校、班级管理的行为规范,已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理想、信念、道德的支撑,更需要具体的发展要求进行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过于抽象的思想理念显然已经超出了其理解范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将纷繁复杂的教学标准进行概括总结,并整合为核心素养,这样学校、教师、学生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设计,并利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常见事例进行扩展与延伸,将核心需要的培养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预习任务的安排,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人性化的班级条例,落实柔性管理措施,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班集体的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
在小学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面,即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核心素养对各个学科提出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并通过知识的讲解,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保证核心素养培养与各学科教育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公民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渗透和有效的落实,而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初期,利用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目前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侧重班级治理而忽视班级管理
目前小学班主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班级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主体的颠倒,例如在班级治理中,许多班主任喜欢“独揽大权”,事必躬亲,包办了班级管理中的大小事宜,而学生在管理中只能以客体的身份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的安排,全然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力;缺乏教学沟通,如班主任将班级管理与各学科教学之间割裂开来,既不能为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也缺乏与科任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导致了班级管理由于缺乏沟通和互动而变得僵化、低效。
2.重视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培养
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一些班主任过分强调班级整体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例如在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中,班主任通常只会为整个班级制定一个较高层面的奋斗目标,而对于学生个体的具体奋斗方向缺乏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常常在大目标的要求下产生目标缺失,迷失方向的心理障碍;再如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更加倾向于强调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而忽视了对“差生”的个人潜能的挖掘,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氛围的建设。
3.采取一元评价而忽视多元融合
目前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评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评价内容的单一,如许多班主任仍然以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是否提升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的评价;②评价主体的单一,如多数班主任在评价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利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析,而忽视了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以及社会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效果的评价。
四、提高小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1.奠定班级管理基础,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学生既是班级管理的内容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因此,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利用完善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奠定班级管理基础,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民主选举活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同时利用意见薄,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明确学习任务和核心素质培养目标,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自我管理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管理,班主任不仅可以在“放权”中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在班级内营造自育自学的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2.创建优良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应该重视对班风、学风的营造,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然后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以学习为重”的思想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在班级文化中来;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注重对班级学习目标的调整,不仅要为班级设计一个整体学习目标,还应该鼓励个人为自己设计一个短期目标,并让学生将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3.优化教学管理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班主任应该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发展的班级评价体系,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敢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班主任在优化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教学管理指标的多元化,即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班主任不仅要考查学生语、数、外的学习情况,还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品形、能力、情感、价值观、法律意识、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等素养,从引导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应该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在评价中应该通过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挖掘家庭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时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而要想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就必须要从基础教育做起,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加强教学管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小W教学管理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