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30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混合式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法;在线学习
当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方式,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成为可能。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对高校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法的重新审视。
1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
Garrison和Vaughan把混合式教学法(BlendedLearning)定义为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有意融合。面授的口头交际与在线书面交际最优融合在一起,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成为独特的学习体验[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2]。混合式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推广多年,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论文拟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混合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混合教学法实施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其潜力的发挥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出现诸多问题,呼唤新的范式转换。
2.1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
教学资源协助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显性或隐性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支持。但是不少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硬件设施很难物尽其用,使用效率低下。原因是由于资金短缺,后期设备管理维护更新跟不上,设备故障多,网络传输性能不佳。硬件资源建设薄弱严重影响了师生运用技术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部分软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交互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尚有待提高。陈坚林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尤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资源[3]。事实上各高校都存在忽略需求、重建设轻应用管理、软件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上重量轻质,比较集中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静态封闭资源多,互动环节少,更新不及时;欠缺对网络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内容组织及表现方式欠佳,忽视情境设计等[4]。
2.2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
混合式教学要求把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互动与课后的在线协作学习协调和互补,而当前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严重脱节,学生未能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支撑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协作化、探究式学习。尽管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当前统治各层次高校课堂教学的依然是传递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但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受到席卷全球的慕课、名校优质网络开放课程的冲击,网络学习平台受技术等因素限制远未发挥其管理知识、共享资源、师生互动的多重功能,没能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手段。
2.3教和学主体能动性缺失
相比实施混合教学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的硬、软件建设,教师因素是更重要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过程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和理解、对混合学习系统各要素缺乏深入思考、教师自身协同发展意识薄弱等因素是导致混合式教学法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从学生层面来看,混合教学法意味着学生要发挥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改进措施
3.1营造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环境
高校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长远的需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着重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协同,转型升级现有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人际互动化和智能化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方式[5]。高校要以创建精品课程资源为重点,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现有校际网络课程实行升级换代,提升课程的交互性、可视化、数字化和自适应化。二是倡导多校协同,共建共享。要鼓励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发展挑战。
3.2促进师生角色和观念转换
首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充分认知自身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讲台上的贤人变成课堂教学引导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课堂行动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者和分析者、学习成果的诊断与评价者。混合教学模式也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学生结成探究共同体,利用移动智能学习终端,接收定制的教学内容,不断质疑、反思、实践,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实践-感知-思考和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深度学习[6]。
3.3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强调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战;而必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打攻坚战[7]。目前网络上丰富的国内外名校公开课、微课、慕课、SPOC等大数据学习资源为高校教师开展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采用以微视频或微文本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的掌握可以由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资源、观看视频、收听播客、阅读电子书来高效完成,而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辩论、讨论、竞赛、评价,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
4结论
高等教育已经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进入到个性化、适应性的教育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呼唤新的范式转换。高校要重新定位,在快速演变的知识社会适应变化的现实语境,转向更灵活、更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新语境中重构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者:甘容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4-28.
[3]陈坚林.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一项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5):95-100.
[4]李彦敏.美学在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84-85.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在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会成为大势所趋,能够给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然而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高校和教师的认知不足,设计的标准不够健全,教学资源选择不够合理等等,都会影响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给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该设置明确的目标,合理选择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确保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有效发挥出来,进而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添砖加瓦。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要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和流程,竭尽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可以有所思、有所获。学生对于这种新奇的教学模式普遍给予了较高关注,他们可以灵活使用碎片时间观看教学课件,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元素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在遇到疑惑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顺利攻克学习瓶颈,走出思维误区,相比于教师的耳提面命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加趋于理想化,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会促进高校各专业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往高校教学中师生互动少之又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甚了解,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资源被白白浪费,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效开展。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摒弃传统教学思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问题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还会给学生设置多元化的考核,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就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接下来教师会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正自身缺点,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都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将知识点制作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观看,在课堂上运用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可以灵活使用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迅速解决,鼓励学生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会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客观事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显著进步,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还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高校教学工作就会得到广大学生的大力支持,教学氛围随即焕然一新。
二、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国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时间尚短,有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其应用效果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具体而言,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和教师的认知不足。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只是将其当成是一种普通教学模式,并未开展深入探究,制定科学完善的运行制度,导致教学设施与教学模式匹配度不高,不能够满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有些教师则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持有怀疑态度,认为线下教学才是主流,线上教学只是补充,没有将二者摆在同等地位,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高校忽视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能胜任混合式教学,所制作的课件质量不高,教学反馈不及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式化问题将难以避免。
(二)设计标准尚未健全。给予高校教师合适的薪酬,保证他们的付出和回报能够成正比,这样教师才能积极开展网络在线教学活动,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但是高校没有将教师的网络教学活动予以量化,具体计算标准尚未制定出来,这就造成了教师的薪酬计算缺乏合理性,不能够客观反映出教师的绩效,大大抑制了教师线上教学的积极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必然会受到限制。同时,高校教师更愿意遵循传统,他们的教学思想不能跟随时代而更新,线上教学过于敷衍,没有严格落实高校教学改革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很难推广开来。
(三)教学资源选择不合理。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还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争取制作简洁精炼的视频,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并不合理,他们制作的教学视频比较粗糙乏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符,学生感到昏昏欲睡,看完了视频也不知道具体讲的是什么,对于其中的知识会很快遗忘,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与预期设想大相径庭,未发挥应有作用,可以说,高校教学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高校全员认知。要想保证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发挥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推动作用,必须要确保高校全体人员都能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产生正确认识,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条件,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1.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教师培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有力支撑,还要引入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移动终端设备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平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应该基于自身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进行教学平台设计,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将达到更优。2.优化平台功能,制定考评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各部门人员知道自己的专属职责,用于对网络教学平台予以建设、管理和维护,促使平台稳定运行,动态监督教师与学生使用平台的情况,对平台功能加以不断优化,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便利。高校还要制定薪酬与考评制度,维护教师的利益,确保他们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促进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就会在高校得以广泛应用,给教学改革增添强大助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1.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着重突出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还要选择互联网教学资源,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让短短几分钟的教学视频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视频中要蕴含多种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制作完成视频以后将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观看,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的了解,还能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查缺补漏,学生的理论基础会更加扎实。2.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多样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高度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能力训练更具成效,如项目驱动、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都比较适用于高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或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答案,抑或者是由学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每个学生都要踊跃发言,藉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3.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在学生自评、互评过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既要给出分数的肯定,又要给予情感的鼓励,让学生知道他们始终处于教师的关注之下,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激励教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促使学生踊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索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运用科学多元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了解,牢牢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测试题和考评内容,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考试成绩,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树立学习自信心。考核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体现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实践能力,为教学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教师还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引导学生坚持完成课程内容,踊跃参加教学活动。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自主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理论与实践得以深度融合,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都明显增强,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高校应该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优质环境,从而促进高校教与学效果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许悦.微课设计与制作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20,2
[2]徐涛.疫情背景下线上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9
[3]王静伊.有序推进线上教学的策略探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3
[4]赵富良.让学习在“线上”发生———线上教学激趣提效策略探析[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6
[5]孟超,赵金玲.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风,2020,25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关键词:混合式;民办高校;移动教学
1民办高校专科数学教学现状
民办高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短则几年,长则二三十年,与很多百年老校相比,各方面尚不完善,资金、人力、物力、设施存在一定不足。民办高校招收少量的专科生,他们大都以两三百分入校,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律自控等都较差。专科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高度依赖手机游戏,游戏玩累了就睡觉,形容为“一场游戏一场梦”毫不为过。而大学数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强,枯燥难懂的学科,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对数学存在心理阴影,而专科生对大学数学既畏惧又无兴趣。综上,“民办+专科+数学”的三结合,让大学数学教学难上加难。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嗨翻天。如何突破现有的困境,开创大学数学教学新气象,是摆在大学数学教师、研究者和决策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教学和移动教学的优劣
传统教学是以“板书+粉笔+笔记”为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呈现形式,其优势在于黑板呈现具有过程性,特别是对于大学数学这种基础理论课程,能较好地展示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计算题的演算过程及证明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节奏感强,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同步老师的讲解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也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进度。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的劣势逐渐明显。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体,所有知识点由教师强制灌输,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只能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单一,且师生之间互动性较差,学生对教师产生长久的心理依赖,不愿主动探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形成“满堂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移动教学应运而生。移动教学即学生和教师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手机或平板),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实现交互式的一种在线教学活动。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专科生,自主性、自制力较差,对手机的依赖性较高,故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教学比较契合民办高校专科生的学习。移动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移动教学平台直接将学习资源发送给学生,学生随时随地查阅资料,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是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移动平台上选择投票功能,随机选人功能,实时签到等功能,不仅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而且统计数据更高效快捷,科学清楚。如实时签到功能,学生只需要在设定的程序上点击签到,即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签到,且老师可以在页面上查到未签到学生,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一目了然。三是个性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为95后、00后,崇尚个性化,移动教学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当然,移动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包含了大量数学公式、性质、定理的推导,而移动教学中单纯提供理论展示,缺乏相应的推导过程,从而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还有,目前的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尚不完善,平台设计存在局限性,如数学公式编辑器不足,无法完成相应内容的教学。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鉴于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各自的优势,尝试将两者进行适当的融合,取长补短,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教学,融合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从教和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情景出发,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教学设计,依据学习者的学习条件、便利程度、学习效果、经济效益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现在以《高等数学》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的一般过程。(1)课前,教师在移动平台上即将要学习内容的要点,要求预习基本内容,了解该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或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利用课前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时长约半个小时。教师在平台上查看数据统计,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学生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交流和深入剖析。(2)课中,教师通过移动平台上的签到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考勤任务,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详略得当的课堂讲授。知识点讲解完后,通过移动平台的摇一摇功能,随机点人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教学反馈。在练习环节,教师讲解了例题后,既可以按传统方法,让学生在黑板演练,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实时练习,这需要教师提前设置好练习题目。在手机上进行练习的好处在于通过后台的统计功能,对已做和未做,做对和做错,得分多少等信息能一目了然,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评价,为平时成绩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学生也能即时对自己的练习情况加以了解,并及时纠错,查缺补漏。(3)课后,教师在平台上作业,设定完成作业的截止时间,也可以按传统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学生在平台上按时提交作业。而且,离开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学生在课后可随时随地在线上与老师及同学进行跨时空地讨论交互,在线回答,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另外,混合式教学评价比传统评价更科学规范,更注重过程性,有理有据。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在课前、课中、课后参与的教学活动给予评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查阅资料;课中的出勤,讨论答疑,课堂练习,回答问题;课后的作业,讨论交互等,都会在平台上获得相应地数据,师生能一目了然地知晓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反映学生整个的学习路径,在线学习的活跃情况等。
4混合式教学的不足和思索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它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契机和平台,契合了学生的需求,促进了教与学高质量的发展。但从目前混合式教学开展的情况看,仍然存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硬件上,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全靠学生的学费作为运转资金,难免会出现资金短缺,从而人力、物力,硬件设备不足,造成混合式教学得不到顺利的开展。比如教学楼、学生宿舍等缺乏网络全覆盖,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软件上,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学经验丰富,同时要有较高的计算机能力,并且混合式教学不是传统教学和移动教学的简单叠加组合,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设计才能。此外,民办高校的专科生缺乏自律自控意识和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依赖于手机游戏,故开展混合式教学,无形中给他们提供玩手机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注意合理及时的引导疏导,切忌简单粗暴,否则适得其反,违背混合式教学的初衷。同时,我们也要思索,大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哪些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开展教学,哪些适合用传统方法教学,特别是对于专科生而言,课程内容的难易选取,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掌控,线上线下的有机有效融合等,都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思考。“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教学教育的开展,创造了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新常态,顺应新潮流,积极参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认识到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应结合大学数学的课程特点,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整合教学资源,融入网络技术,将知识点单元化、模块化,精心制作教学设计,及时开展评价反馈和无惧时空局限的交流互动,智能化推送课程资源,全面变革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共同促进现代化教学的改革与实施,深入领会混合式教学的精髓,利用移动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实践表明,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战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探索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8):121-124.
[2]周慧诊,葛成明.网络环境下《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3):144-147.
[3]李明伟.试论“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J].高教学刊,2017,(3):112-113.
[4]谢如龙,王海莲,陈侃,等.“互联网+”时代基于微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3):122-124.
[5]郭新.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化高等数学课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06):58-59.
[6]李小鹏.一本适用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高等数学教材[J].大学数学,2015,31(03):39-41.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国内外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对MOOC等网络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在当前大学中流行使用的MOOC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MOOC教学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要学习,这一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促使国内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在办学时间以及办学阶层上的特殊性,难以简单复制使用MOOC教学模式。因此,基于民办院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
李克东和谢幼如(1992)提出了“教学中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已经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教案、教学大纲、PPT、考试与测验等,这些资料的建设与上传,需要一个团队。一门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团队。通过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的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早期需要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可以采用教授、讲师和助教混合搭配的方法,有经验的教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辅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提炼知识点,录制并编辑视频,上传更新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好了,教学内容组织就成了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在线学习、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等。解决好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冲突问题,避免做重复的教学工作。首先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给出自学的预期效果;除了定性的衡量预期效果,还可以通过测试题,进行定量的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的程度。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组织课堂讨论主题、形式,讨论的问题尽量是应用性而非记忆性的问题。掌握好讨论题的开放性,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还须及时点评,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难度较高的专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接近学科前沿,思考前沿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教材、参加每周测试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激励学生:(1)加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讨论的情况进行加分,并汇总到最终成绩中去。(2)赏识教育。充分利用有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时时刻刻表扬激励他们,树立典型,给他们足够的信心;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机会;从情感上肯定他们的学习,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取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3)不定期的课堂测试。在教学中采用作业和课堂测验的形式,使得学生自我驱动,平时积极主动学习,这也是最终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
4.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
课堂内化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阐述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有效地利用教室的良好环境,3到5人一组,围坐在桌子旁,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对方的眼睛,使得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个性,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5.形成性考核代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全面考查,如在课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根据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比例,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功能,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对相关案例讨论,形成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强化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策略。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越来越重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学习兴趣。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线学习后,需要经过吸收、消化,才能够转化为能力,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更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高校教师应主动应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扬长避短,不断优化。
关键词:信息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6-01
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创新给现代高校教学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对“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考验。作为高校教师,面对如此冲击和挑战、批判和考验,在现行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呢?最近,参加全国高校“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远程培训,聆听了几位专家的专题讲座[1-4],深受感动与启发。既有压力和紧迫感,又有憧憬和责任心。现结合本次学习讲座和本校本人的客观实际,就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些思考。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普通高校现行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对接的大背景之下所提出来的,其核心点是将教师的“在线教学活动”、“现实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在线学习活动”、“现实学习活动”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就目前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很现实、很有必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目前我们现行的大学课堂和现在的大学生的确已远远不同于21世纪以前的情况。正如专家所言,我们的大学课堂出现了“逃课网”,我们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数字化成长起来的,他们体现出数位式行为、反权威意识、放眼世界观、更多文化的知识等多样化和信息化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如果我们仍然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则反映出我们的教师既未能与时俱进,又未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应用人才,反而有“误人子弟”之嫌。二是目前我们的普通高校已具备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条件。例如,现在知识可视化工具“Inspiration”软件、“Mind manager”软件和“Moodle(modular object?鄄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和技术,已进入我们课程开发领域。三是符合我们学校客观实际的要求。我们学校是一所地方普通院校,其前身由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因此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地方所需应用型人才,师范方向主要是培养地方中学所需的各科教师,非师范方向主要是培养地方基层各行业所需的人才,这与全国“211”、“985”等科研型高校区别很大。所以,就我们学校的客观实际而言,我们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而一味地去追求“数字化、信息化”的课堂,选择“混合式教学模式”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与“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对接。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优化
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最初定义为“混合式学习(Blend learning)”[4],是将在线学习活动与现实学习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在线的教”、“在线的学”、“现实的教”和“现实的学”四个角度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可归纳为“两线一点”。“两线”是指信息网络一条线和现实教学一条线,“一点”是指这“两线”的落脚点始终贯穿“师生教学活动”之中。(其关系如图1)
3.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挑战与应战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势必会给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那么高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此挑战,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呢?笔者认为:一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勤于体验数字环境。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教师应顺应信息时代变化,突破传统教学“三个中心(教师—课堂—教材)”模式,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树立现代学与教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通过对话—交往—合作—探究等渠道与学生达成“教学相长”,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倡导者和引导者。二是不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有专家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称为“数字移民”,而学生称为“数字土著”[4],其言下之意是教师应从操作和应用角度训练信息技术基本功,从设计、开发和实施角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从个人素质提高角度争做数字公民,逐步摘除“数字移民”的帽子。三是在实践中完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既需要寻求学校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又需要立足教师自身的不断“充电”和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去尝试、去创造。
4.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更新,既避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又实现了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对接,两者的融合是我们进一步迈进信息化的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仍存在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如何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调控?如果学生不进入现实课堂,单凭在网络上的点击、浏览、讨论和交流,怎样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有不少学生或许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很随意地进行在线学习活动,更有甚者会通过网络一边完成学习任务,一边玩游戏或看影视,等等。二是目前我们的网络课程还没有完全开设,只是有些精品课程才做到了,倘若我们完全实现网络教学,那么作为一个专业的四十几门课程都要全部进行网络化,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经费和政策支持等。三是师范类专业应培养具有较强师范技能的师资,这些师范技能必须通过现实课堂的训练与强化才能得以落实,所以应以“现实的教与学”为主,以“在线的教与学”为辅,不能只顾追求信息技术的功能,而忽视客观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茅育青.技术助推教学变革.省略/course, 2011-10-29.
[2]杨小洪.数字时代的课堂探索.省略/course, 2011-10-29.
关键词:农林高校;应用型;混合式方法;教学改革
测量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农林高校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林学、园林、园林工程与管理、园艺、城乡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操作以及测量方法,现代社会发展前沿技术手段介绍,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1]。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在结合其他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后,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教学团队本着培养具备“测、算、绘”综合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按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依托智慧树在线开放教育平台,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团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以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连续2年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5%以上,同行评议被评为教学效果优秀,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线上资源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视频、教学文本等。教学视频时间为5~10min,内容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讲解,辅助教学文档进行学习。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辅以视频演示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本课程2019年立项以来,使用对象为园林专业2018级和2019级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或知到APP,随时进行学习、讨论和测试,增强直观、形象教学。课程应用中,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化,设置签到、抢答、在线答疑、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还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了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互动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评价和监测,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具体实施
2.1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实现“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为园林测量学的基础知识。②实践能力:主要内容为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操作使用方法。③项目应用:以实际项目“信阳农林学院教学区1︰800地形图测绘”为驱动,掌握园林测量学大比例尺测图的技术能力和放样基本方法。据该课程特点,主要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为如图2。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本位”,采用参与式、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2.2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①线上过程:采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在线指导、后台监控去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②线下过程:结合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特点,设计工程案例,将知识点应用在案例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充分体现出“测、算、绘”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项目实践过程中严谨专注的职业道德。③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教学信息化,打造开放、共享的课堂。设置签到、抢答、投屏、选人、投票等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课堂,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获取到全程参与的教学创新模式。
2.3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过程化考核一部分是利用课程在线平台,学生参与观看教学视频、课上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量化得分。另一部分是线下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的仪器操作、数据观测和数据处理,根据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得分。课程最终考核为期末50%、线上20%、实践30%。2.2.1体现“学生本位”。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2.2增设“第二课堂”,提升专业素养。组建兴趣小组,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应用型农林高校“测量学”课程突出线下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思路
3.1凸显林学、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特色
根据林学、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测量学”课程培养目标划分。例如林学专业在“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分论里面还要加强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普查、小班样地划分、林业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技能操作;例如园林专业应该注重园林小品、道路、广场的规划和施工放样、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放样的实践技能操作[2];例如数字化测图知识的侧重,林学专业学生倾向于CASS软件的掌握运用,园林专业学生倾向于AutoCAD的功能运用,由于我国的数字测图软件基本都在AutoCAD上二次开发而来的,没有深厚的AutoCAD基础是很难掌握数字测图软件精髓的。所以,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要凸显出不同特色[3]。
3.2由传统授课模式向注重实践技能量化考核转变
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北京林学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4所国内林业高校发现,这些高校在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实习周的安排上各不相同。任课教师也普遍反映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课时是有限的,“测量学”的理论课时被一再压缩,教学实际中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任课教师也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改为讲解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并对实践操作进行技能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有些高校还安排了实习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3.3以赛促教,协同提升师生教学相长
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主办[4]。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邀请31所高校组织在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参加比赛。但是目前尚未有组织举办全国农林高校非测绘专业学生参与的类似这种高标准、高规格赛事活动。农林高校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大学生们也希望有机会交流提高、切磋实践技术。高等农林院校的“测量学”课程大部分属于非测绘类专业,隶属于普通测量学范畴[5],与测绘类专业相比,精度方面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对于技能掌握方面却是同等重要。因为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掌握测绘技能,对于林业资源的调查、林场的规划、林地界线的划分,园林工程的施工、测设、放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所有施工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外业踏查、测量、数据采集,进而才能进行内业的规划设计。所以,“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几乎在农林院校的很多专业中都有开设。例如:涵盖林学、园林、园艺、城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
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及未来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近两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成绩都在95分以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课程被评为优质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一方面,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近两年园林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性项目人数明显增多,提升了科研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表教改文章多篇;在豫南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河南省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相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调动,教学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力争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风格和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做到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进一步探索适合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注重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制。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课程的改革方向为建成“秉持学生为中心、过程可回溯,持续改进积极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一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课程实践增加创新型、设计型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于坤,李秋实,武百超,等.基于OBE的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18(10):223-224.
[2]赵玉玲,张兆江,张安兵,等.“互联网+测绘”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测绘通报,2018(11):148-150.
[3]李黎,连达军,陈国栋.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培养测绘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测绘通报,2018(12):148-152.
[4]蔡剑红,霍亮,朱凌.新工科理念下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测绘通报,2019(02):147-152.
[5]张正勇,刘琳.高校《测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