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29
序论:在您撰写常见化学计算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守恒法
守恒法是一种中学化学典型的解题方法,它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可以免去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大大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关系,快速建立计算式,巧妙地解答题目。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正负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
例1.将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100mL、7moloL―1的盐酸中。氧化物恰好完全溶解,在所得的溶液中通入0.56L(标况)氯气时,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完全转化为Fe3+,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 72.4%B. 71.4%C. 79.0%D. 63.6%
解析:铁的氧化物中含Fe和O两种元素,由题意,反应后,HCl中的H全在水中,O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O,由关系式:2HC——H2O——O,得:n(O)=,m(O)=0.35mol×16g·mol―1=5.6 g;
而铁最终全部转化为FeCl3,n(Cl)=0.56L ÷22.4L/mol×2+0.7mol=0.75mol,n(Fe)=,m(Fe)=0.25mol×56g·mol―1=14 g,则
,选B。
2.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解题时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2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解析 :混合物加热后减少的质量为NaHCO3分解生成的CO2+H2O的总质量 2NaHCO3==Na2CO3+CO2+H2O
m
168g62g
xg(w1-w2 )g
x=84(w1-w2 )/31
质量分数是(w1-x)/w1=(84w2-53w1)/31w 答案为A
3.极限(极端假设)法
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过程中,根据解题的需要,常采用极端假设法,把问题或过程推向极限,使复杂问题单一化、极端化和简单化。通过对极端问题的讨论,使思路清晰,过程简明,从而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常用于混合物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平行反应的计算等。
例3.某混合物中含有FeO、Fe2O3和MnO2,经分析知Fe的质量分数为56%,Mn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B、15%C、20%D、25%
解析:在混合物中FeO和Fe2O3的相对含量将影响MnO2的含量。为求出MnO2%的取值范围,可先假设混合物只由FeO和MnO2组成,则FeO的质量分数应为
72/56×36%=72%,
MnO2%=28%
Mn%=17.7%
再假设混合物只由Fe2O3和MnO2组成,则Fe2O3的质量分数为80%。
MnO2%=20%
Mn%=12.6%
可见,Mn含量的取值范围在12.6g-17.7%之间。应选(B)
4.平均植法
平均值法是根据平均值原理(混合物中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组分中相应量的最小值,而小于各组分中相应量的最大值)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
平均值法最快捷的解题方法是十字交叉法(又称图解法),该法适用于二元混合物中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某些计算,如有关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体积分数等。
例4.MgO和CuO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求混合物中MgO和CuO的质量比。
MgO中,O%=40%,CuO中,O%=20%
5.讨论法
讨论法也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计算题在缺乏条件,求解是一个方程中出现了几个未知数以及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过量计算,不能得到定解时需要在分析推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假设条件,加以讨论才有定解。
例5. 在30mL量筒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水中使气体充分反应,最后剩余5mL气体,求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析:最后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题需用讨论法解析。
设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为x(mL) ,则为NO2(30-x)mL
(1)设O2过量:根据4NO2+O2+2H2O=4HNO3,则O2得电子数等于NO2失电子数。
(x-5)×4=为(30-x)×1
解得x=10(mL)
(2)若NO2过量:则最后剩余的气体为NO
4NO2+O2 + 2H2O=4HNO3
4xx
3NO2+H2O= 2HNO3+NO
5×35则有(30-x)-4x=5×3
解得x=3(mL)
一、常出现的问题
在化学计算学习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遇到计算题就不去看;(2)感觉化学计算较难,尽管学了不少化学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3)课本上的计算题会做了,但在考试时遇到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会被难住;(4)考试时,认为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但做出来常错或者不全对;(5)在关键问题的解题思路处卡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教学时,对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没有理解透彻。九年级化学中基本概念多,相关知识分散在各章节中,不少学生会越学越觉得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找出化学计算的依据
为使学生能从量的方面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进行有关化学计算时,首先要对有关的化学要领、原理理解透彻。如,最基本的相对分子量的计算,与其有关的化学概念有化学式及其写法、相对原子量、相对分子量。化学式的定义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从它的写法的规定可知,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对分子量的定义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关键是“总和”二字。教学中应该强调:①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②相对分子量是“和”,而不是积或其他;③与相对原子质量一样,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一”。这样,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化学知识,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该相加求和,而不是相乘。这样,求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容易理解了,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就能迎刃而解,并为以后的已知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还应让学生注意,计算结果一定要准确,因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往往是一些化学计算的第一步,它的结果若有误,直接影响后面的计算结果。
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应首先分析题目所述的化学变化过程,同时把这些变化与数据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利用定义或公式进行计算时(如有关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也应该强调定义和公式的含义,正确运用公式。
2.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训练
(1)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切地了解题意,搞清已知条件和欲求量,并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印象,为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好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实践证明,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发生的困难或错误,常常是由于审题马虎,或者看错题目,或者疏漏条件造成的。所以应让学生注意:审题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注意找出隐蔽的条件,为弄清已知量和欲求量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出题目。
例如,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将16g高锰酸钾放在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4.4g,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有多少克?
该题容易错解成,根据16g高锰酸钾的质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该题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同学制取氧气时,只是反应了一段时间,高锰酸钾有可能没有反应完,显然不能用高锰酸钾的质量直接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差计算出氧气的质量,再根据生成的氧气质量计算出其他固体物质的质量。
(2)分析解题思路
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找出已知条件和欲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采用图示法进行推理。
例如,6.2g红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消耗的标准状况下的空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用框图表示解题思路(如图1所示)。
(3)解题
分析题意即可找出解题的方案,列出算式求解。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解题格式、步骤,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3.多做多练
化学计算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弄清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及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应注意多动手练习,不做够一定的习题,很难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也很难提高计算的水平。
与其他的习题一样,计算题在整个化学的学习中也有阶段问题,在不同阶段作不同要求,最后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
如,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目,在刚开始学习时可以练习这样的题目:
实验室用19.5g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这样的题目可直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到结果。
在复习提高阶段,可以练习难度稍大的题目。
如,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g,点燃使之充分反应后,得到9克水蒸气,则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A.1∶1 B.1∶4 C.1∶8 D.2∶3
不管是已经被淘汰的镍氢电池、现在用的锂离子电池,还是不常见的锂聚合物电池,甚至是未来之星的银锌电池,都相当于一个存储电力的仓库,区别是它们进出库的方式、库存的容积而已。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中,还有一颗负责管理这些电池的大管家――电量计算芯片,它才是管理电池、计算电量、负责充放电的“责任人”。
在电池电量的计量技术上,常见的方法有4种,但并不是不同品牌本本的电池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计算电量,通常都是综合几种方法使用,以其中一种为主要计算方法,其余辅助计算的方式实现电量计算、管理。第一种是开路电压测量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电池在静止状态下的电压数值来计算电池的剩余容量,不过由于锂离子电池的静止时电压与剩余容量间的关系属于非线性,因此这种方法的测量值并不准确,绝大部分手机电池都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第二种叫库仑计算法,该方法是通过测量电池充电和放电的电流,将电流值与时间值的乘积进行积分后计算得到电池所充进的电量和所放出的电量,库仑计算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电量计算方法;第三种是阻抗测量法,它通过测量电池内阻值得到电池的剩余容量值;第四种是综合查表法,通过设置一个相关表,将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输入,就可以查询得到电池的剩余容量。
因此,电池的内部结构除了电芯外,还有管理芯片,芯片中包含有其中一到两种测量电芯电量的计算方法,并有一套充放电保护电路。笔记本电脑就是在系统之中,通过驱动界面访问这个芯片,然后对电池进行设置管理的。
【关键词】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方法
1 前言
对于天然气的开发来说,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天然气储藏量的研究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进行天然气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来说,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的精确性成为我们追求的整体目标。传统的天然气气藏储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计算过程中的误差较大,不能完全适应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精密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当前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方法的实际出发,全面总结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的精密性和科学性。
2 天然气气藏储量
所谓天然气气藏储量指的是埋在地下的天然气的数量。天然气气藏储量分为地质储量,即地下油层中油气的实际;可开采量,即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天然气储量,因此,天然气的采收率就是地质储量与可开采量的比值。我们根据地质、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统计或者是类比估算的尚未发现的资源量被称为天然气的远景资源量,天然气的远景资源量又分为推测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推测资源量是指我们在对区域的地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基础上,结合盆地或者生油岩有机化学资料而计算的资源量。根据天然气资源的开采过程,我们可以将天然气气藏储量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所谓探明储量是指在天然气的开发过程中所知晓的实际天然气气藏储量,又分为基本探明储量、未开发探明储量和探明已开发储量三类。对于控制储量来说,指的是在天然气气藏储量详探过程中,对少数的评价井进行计算之后所得到的储量值。而预测储量是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的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3 常见的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方法
常见的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的方法有压力降落法和容积法两种。
3.1 压力降落法
压力降落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由气藏压力与累积产气量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的储量。这种方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首先,它要求整个天然气气藏是相互联通的,对于边缘还有油气带的天然气气藏,由于压力降低使得融在油中的气大量析出,会导致计算结果的不准确,因此,需要我们避免天然气的析出。此外,压力降落法一般只在气藏开采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使用,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压力获得之后才能进行。压力降落法适用于天然气开采期间气藏容积不变的气藏,一般不能适用于水压力驱动气藏。这种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首先,压力降落法实施过程中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不可能为常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控制的难度,此外,固井质量不合格也会导致压力降落法计算的结果不准确,其次,无论是系统的还是人为的产量计量和压力计量的不准确也会影响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的不准确。
3.2 容积法
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实质是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的体积,然后用地面的重量单位或体积单位表示。天然气的储藏量与平均地面原油体积系数、平局地面脱气原油密度、含油饱和度、平均有效孔隙度、平均有效厚度、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有效孔隙度的确定,我们采用岩心分析法,之后对测井资料进行定量的解释和分析。对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指油层尚未投入开发,处于原始状态下的含油饱和度。有效厚度的计算我们采用算术平均法和面积加数平均法。油层有效厚度的计算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是在现有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可提供开发,在原油层内存在可动油。容积法相对于压力降落法来说少了较多的影响因素,但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和复杂。
4.3 天然气气藏储量参数的确定
当有效储层的下限确定之后,容积法计算储量的关键,是对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气饱和度、原始天然气体积系数等参数的确定。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含气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可以直接用岩心分析资料,在必要时我们应该分别确定基质孔隙和裂隙、溶洞孔隙度。在有效厚度的的计算中,应以气水界面或气层识别为基础,综合测试成果,用测井“四性”关系划分。通常采用在整个储集岩剖面中截去不具备产气能力的部分,即得有效厚度。在含气面积参数的确定中,应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综合研究气、水分布规律和气藏类型,确定流体界面(即气水界面)以及遮挡(如断层、岩性、地层)边界,在气层顶(底)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气面积。
5 小结
石油、天然气气储量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的蕴藏量,是油、气勘探开发成果的综合反映。对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来说,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开发阶段,油气储藏量的研究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进行石油、天然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方法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促进天然气气藏储量计算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为找出几种纤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溶解定量时,d 值的最佳获取方法,分析讨论了麻棉与其他纤维混纺,按照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d值,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麻棉;d值;定量
用化学溶解法对纺织品的纤维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检验结果时要用到各种纤维的质量变化修正系数(d值),在GB/T 2910—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及其他常用的纺织纤维定量标准中,对常见纤维的d值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标准中所规定的d值都是某种纤维单独使用的d值,在日常的检验中,有时需要的是两种纤维作为一个整体的d值。比如麻棉与其他纤维混纺的情况,由于麻、棉的定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化学定量方法,只能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纤维进行溶解分离,再结合麻棉的物理法结果得出最终的检验结果。计算过程涉及麻棉作为整体时的d值,这在相关标准中并没有详细说明。本文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将纤维的标准d值与几种纤维作为整体时的方法。 2.1 方法
如前言所说的,日常检验中所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对麻/棉进行分离,从而导致无法使用麻、棉标准的d值进行计算。为此,本试验人工混合具有代表性的羊毛、粘纤、亚麻、棉纤维作为试验样品,其中的亚麻为散纤维,棉为纱线,以便在溶解羊毛、粘纤后能够用手工拆样法对麻/棉进行分离。这种方法的试验原理完全符合相关的标准,检验过程是理想化的过程,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作为标准值。另外,麻棉的d值按照两种常用的方法进行选取,即取相对含量较多的组分的d值和根据相对含量折算后的综合d值,把用这两种d值计算得到的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找出比较好的麻棉d值选取方案。2.2 样品
按照2.1的方法,人工混合3个羊毛、粘纤、亚麻、棉混合物作为试验样品。其中亚麻/棉大概比例分别为:80/20、50/50、20/80。
2.3 步骤
对每个混合样品采用3种不同的定量、计算方法。
方法A: 采用顺序溶解法与手工分解法[1]相结合。先用碱性次氯酸钠溶液溶解羊毛,洗涤、烘干、称重;再用甲酸/氯化锌溶解粘纤,洗涤、烘干、称重;最后用手工分解法对亚麻、棉进行分离,最终达到定量的目的。进行结果计算时所有的d值都是独立的d值,得到的结果作为标准值。
方法B: 单独采用顺序溶解法,先用碱性次氯酸钠溶液溶解羊毛,洗涤、烘干、称重;再用甲酸/氯化锌溶解粘纤,洗涤、烘干、称重;最后剩余麻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取相对含量较多的组分的d值作为整体的d值进行计算,最后结合相对含量算出各自的绝对含量,麻棉的相对含量由方法A的结果算出。
方法C: 溶解步骤与方法B一致,但在计算时将结合麻棉相对含量折算所得的d值作为麻棉的d值,麻棉的相对含
关键词: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同课异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1
“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在近几年的中小学教科研中经常出现,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校科研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人教版初三化学计算中的重要基础知识点之一,是在学生对化学物质有过宏观和微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尝试建立对物质的定量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1]。通常“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在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理解之后,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方法。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可以加深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多角度看待教学,整合多方面资源,创造出更合适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笔者选取本学校所在区的一次优质课赛课中三位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简要罗列,教学方法不同,但都实现了教学目标,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期待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案例呈现
案例1:生活物质贯穿
(1)探索物质构成
始于生活,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其组成成分,提问H2O和H2O2的微观构成,并请同学猜测一个水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哪个质量大?以H2O和H2O2为例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进而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学生实战计算NH4NO3、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公布答案。
(2)探索物质组成
继续以消毒剂为例,提问H2O和H2O2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其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关系如何?以H2O和H2O2中mH:mO为例进行计算,讲解计算方法。学生实战计算NH4NO3、CO (NH2)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将学生错题投影,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中的易错点。
(3)引出质量分数
以消毒剂为例,展示H2O和H2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提问:现行资料中常会介绍H2O2是含氧量最高的氧化物,这里的含氧量大家猜想指的是什么?提出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以H2O和H2O2为例计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决之前的问题。学生实战NH4NO3、CO(NH2)2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找学生错题投影,指出易错点。
(4)知识拓展
投影消毒剂标签,请同学回答溶液中H2O2的含量,并尝试计算该瓶消毒剂中H2O2的质量。以“计算3.5g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计算96.5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例说明元素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学生实战计算160g NH4NO3中含氮多少克?计算120g CO(NH2)2中含氮多少克?集体纠错。
(5)解决实际问题
回归生活,以“圣牧有机纯牛奶”中主要成分及含钙量等展开一系列计算。
案例2:水果类比贯穿
课前将学生分为三组
(1)构成类比,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以一个盛有“1个火龙果+2个橙子”的果盘与一个水分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从“构成、质量”角度类比,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练习计算H2O、H2SO4、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请不同小组同学黑板演算,纠错。
(2)组成类比,计算质量比
以果盘中m橙子:m火龙果和水分子中mH:mO进行类比,引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练习C6H12O6、CO(NH2)2、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组出代表黑板演算,集体纠错。
(3)占比类比,计算质量分数
以果盘中橙子的质量占水果总质量的比和水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类比,引出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练习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组派代表演算并集体纠错。
(4)知识顺延
提问“100g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引出元素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练习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共同纠错。
(5)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酒精、某钙片等展开一系列计算。
案例3:设定未知量贯穿
(1)原子个数的计算
知识回顾,“H2O”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引出物质AxBy中A、B原子个数比可以表示为x:y。举例:H2O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检测石英、云母中各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此计算是教师在教材基础上新增的,为后续计算做铺垫。
(2)相Ψ肿又柿康募扑
给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以O2和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例计算,练习SiO2、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投影学生答案,纠错。
(3)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给出AxBy中mA:mB的计算方法。以CO2中mC:mO为例计算,练习SiO2、Al2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投影学生答案,纠错。
(4)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给出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其意义,以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例计算,练习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5)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并以“钙尔奇”为例进行系列计算。
二、案例共性分析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均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设计的共性有以下几点:①三种方案在教学组织的逻辑结构上是一致的,知识点走向都是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元素质量的求法等。教师要勤用教材、善用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创新教材内容[3],按照教材中此知识点的介绍方式,知识点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知识的顺应和同化。②三种方案都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③仅就练习习题而言,三种方案均尝试将计算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载体。方案中涉及的计算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④方案中教师均重视学生的反馈,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对课上学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识予以补救。
三、案例比较,启发教学
上述教学案例在具体操作上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方案的不同点:
1. 知识推进
方案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贯穿线,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或宏观组成举例如何计算给出知识点概念练习纠错。贯穿线贴近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过氧化氢溶液的研究问题深入透彻,为学生的新知识建构做足了铺垫。不同知识点之间转换过程逻辑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整体认知。但是,知识推进速度稍快,学生在最后的知识检测中总体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好。
方案2:以水果盘和水分子为类比,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类比概念练习纠错;通过类比可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仅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过于表面化,让本次计算缺少了理论支撑。
方案3:回顾化学式意义后,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概念练习纠错,教学从原子个数比入手,降低了学生的入门台阶。但是教学设计中以单纯计算为主,强调规律的总结,对生活的依附性不高,计算设计略显苍白。
智慧的课堂不是把书本知识简单地搬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需要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2]比较而言,方案1的知识推进更重视学生的理解,例子先行引出概念,在学生对知识有过理论支撑理解后,用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快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2. 方法引导
课堂教学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4]本次同课异构中课题内容相同,方案1强调学生在计算之前对深层次知识的理解;方案2以水果为类比,吸引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但这种方法没有落到物质的组成、构成的基本点上;方案3侧重本节课知识,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但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
3. 练习及效果反馈
方案1中教师主要通过问答及学案投影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方案2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请组内代表黑板演算,方案3中教师主要通过学案投影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相较而言,投影学案方便快捷,获得信息精准,而分小组演算所需时间较长,并不能完全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综上可见,同课是方法构建的基础,异构是方法构建的差异性体现。课同是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异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独特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泓,夏建华,熊宗齐,吴应技.安徽省2008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评述[J].化学教学,2009,7
关键词:物理法;手工拆分法;显微镜法;纤维含量;检测标准
纤维含量检测项目虽然没有国家强制性标准,但是GB 18401和GB 5296.4中都涉及纤维含量检测,因此纤维含量检测在间接上成为质量监督的必检项目,是反映纺织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纤维含量检测按是否使用化学试剂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结合法三种。而物理法目前主要包括手工拆分法、纤维横截面积测定法、特种动物混纺纤维测定法和棉麻混纺产品测定法等。目前国家和行业涉及物理法检测的有效标准有GB/T 2910.1—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部分 试验通则》附录B定量分析方法 手工分解法、GB/T 16988—1997《特种动物纤维和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FZ/T 01101—2008《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测定 物理法》、FZ/T 01095—2002《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FZ/T 30003—2009《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显微投影法》、GB/T 14593—2008《山羊绒、绵羊毛及其混合纤维定量分析方法 扫描电镜法》等。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检测人员对正确选择标准感到困惑和不解,错误选择操作标准进而影响检测报告的质量。文中从这些标准[1-6]的适用范围、原理、计算方法、试验结果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探讨标准在各自涵盖领域的正确使用问题。
1 适用范围
表1中列举了我们常见的物理法相关标准适用范围,根据适用范围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通常情况下可以初步选择最符合检验要求的标准。
从表1标准适用范围可以看出,物理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手工拆分法和显微镜分析法。GB/T 2910.1—2009主要针对可以完全用手工拆分成各类纤维的纺织品,其不包含化学法也不包含显微镜法;FZ/T 01101—2008适用于可手工拆分的或不宜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的混纺、混合和交织产品及散纤维原料的纤维含量定量分析,不适用于特种动物纤维混纺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还包含了显微镜测定法,该试验方法在操作上技术性较强,部分实验室在标准认可时往往会做限制;FZ/T 01095—2002主要针对含氨纶二组分产品,其不仅包含了手工拆分法,也包括了化学法定量含氨纶的二组分产品;GB/T 16988—1997和GB/T 14593—2008主要针对特种动物纤维的定量;FZ/T 30003—2009主要解决麻棉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
2 原理
不同检测标准使用的检测原理不同,将几个标准的原理进行比对,可以进一步明晰各标准的适用条件及操作的可行性,具体比对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物理法主要分为手工拆分、投影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三种。手工拆分法主要适用于能用物理方法拆分各组分或部分组分的织物产品,该方法操作简单,常见的氨纶针织产品、氨纶牛仔产品、交织产品都可以使用,且定量结果较为准确、重现性好。投影显微镜法主要适用于不能使用化学方法定量也无法物理拆分的特种动物纤维混纺、麻棉混纺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的产品,其主要有测量直径和横截面积两种方法,该方法也是较常用的定量方法,但其操作对检验员要求极高,检验员主观经验判断的准确与否是影响该物理定量方法准确度的重要因素。扫描电镜法主要应用在特种动物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方面,是其他方法都无法完成时的最后选择,其检测成本较高,对检验员的要求也较高,一般产品不建议使用该方法。
3 仪器设备与试剂
检测标准使用的仪器与试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室对标准的选择,正确选择标准关系到检测过程的复杂程度、检测周期,甚至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以“常规、低成本、环保、快速、准确”为选择标准的依据,因此掌握各个标准对仪器及使用试剂的要求,也十分重要。各个涉及物理法操作的标准对仪器设备及试剂的要求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GB/T 2910.1—2009、FZ/T 01095—2002标准物理法对仪器的要求最低,不需要任何化学试剂,完全依靠手工拆分,准确性最高,是检测手段的首选。FZ/T 01101—2008标准中包含了手工拆分和显微镜两种,而GB/T 16988—1997和FZ/T 30003—2009则完全依靠显微镜才能完成定量工作,但试验仪器也较为常用,各个实验室试验条件基本可满足需要。GB/T 14593—2008标准中涉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价格较为昂贵,试验操作也较为复杂,不适合大批量试验操作。
4 计算方法
标准选用的方法不同,纤维含量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是否准确选用相应检测标准对纤维含量结果的计算繁琐程度影响很大,因此不仅要熟悉各个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原理,也要掌握每个标准的计算方法优劣性,各物理法检测纤维含量标准的计算公式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这6个标准中其中GB/T 2910.1—2009、FZ/T 01101—2008、FZ/T 01095—2002三个标准涉及手工拆分法,且计算方法最为简单,不同之处是FZ/T 01101—2008适用于所有能拆分成单组分的产品,而其他两个仅适用于二组分产品;涉及显微镜测试方法的计算都比较繁琐,这是因为显微镜测试方法其实是一个概率统计的过程,它需要有一定量纤维测试根数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因此在纤维定量操作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以防误判造成结果偏离真实值。
5 试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选用的标准不同,试验数据可能会存在差异,平行试验的结果允差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试验结果修约也存在差异,因此,弄清楚各个标准对试验结果的相关要求,对检验报告的格式影响很大,表5中详细列出这6个标准对数据允差及结果处理方面的规定。
从表5中可以看出,试验方法的不同平行试验允差要求不同,其中GB/T 2910.1—2009和 FZ/T 01095—2002对平行试验结果允差要求最高,均要求≤1%,也从侧面说明手工拆分法试验数据比较稳定、重现性高;而FZ/T 01101—2008和GB/T 16988—1997对平行试验结果允差范围要求较宽,为≤3%,这说明显微镜法在测量直径或者横截面积时都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对 FZ/T 30003—2009标准而言,主要是定量麻棉含量,其平行试验结果允差要求≤2%,但是试验结果修约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是和其他标准最大的不同。
6 其他
在其他纤维成分检测标准中,也有涉及物理法或物理化学法结合的检测方法及计算方法,如GB/T 2910.2—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条款8.4和条款9中分别涉及三组分手工拆分法计算、三组分手工拆分和化学分析综合分析法的计算。FZ/T 01026—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四组分纤维混合物》条款9和条款10中分别涉及四组分手工拆分法计算、四组分手工拆分和化学分析综合分析法的计算。因此,在平时的检测工作中,要不断加强标准学习与交流,能准确理解检测标准、合理选择检测标准和灵活使用检测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7 总结
(1)无论检测手段如何,通常情况下以纤维含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为选择检测方法依据,在相同样品条件下,首选试验结果为纤维质量含量,其中以手工拆分方法最优,其次为纤维体积含量,最后为纤维根数含量。
(2)在选择试验方法及标准时要根据实验室标准认可范围及实验室检验能力,通常情况下:手工拆分二组分含氨纶产品时可选用FZ/T 01095—2002标准,拆分其他二组分产品时可选用GB/T 2910.1—2009标准;手工拆分三组分及以上产品时可选用FZ/T 01101—2008标准。
(3)当需要使用显微镜测定法测定纤维根数含量、纤维体积含量或纤维质量含量时,可以选择FZ/T 01101—2008标准;棉麻混纺纤维定量可以选用FZ/T 30003—2009;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的定量根据使用仪器的不同,可以选择GB/T 16988—1997投影显微镜法或GB/T 14593—2008扫描电镜法。
(4)在选用相关检测标准时,不仅要考虑标准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要考虑检测实验室的认证认可能力范围,防止因超标检测造成不必要的检测纠纷。
参考文献:
[1] GB/T 2910.1—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部分:试验通则[S].
[2] FZ/T 01101—2008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测定 物理法[S].
[3] FZ/T 01095—2002纺织品 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S].
[4] GB/T 16988—1997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S].
[5] FZ/T 30003—2009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显微投影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