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0:22
序论:在您撰写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顾 萍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本文笔者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 开展口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传授技巧,让学生学会“说”等四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语文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语文的书面表达能力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实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当今世界谁熟练地掌握了语言中介,谁就赢得了主体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的技能,也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要认同、支持、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才会对语文的口语交际充满自信与激情。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中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切不可因为学生声音不够大,表达不够准确而批评学生,这样只会挫伤学生语文口语表达的热情,从而打消学生“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对于那些不愿意或者不敢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学生讲的好与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量,在此基础之上,在慢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和鼓励学生,还要求听的学生要认真,不要讥笑同学;一人讲完,我们要用掌声热情的鼓励。这样才能为“说”创造良好的氛围。还可以在班级里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自我介绍等让学生“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最终让学生由“我怕说”转变为“我敢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学习”,是“书本”。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坏与学生知识面的宽窄是有密切关系的。而现在的中职生大部分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因此,中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组织一些“读书活动”,“读书小竞赛”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优点、领略别人说话的重点,从而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肚中有货”,才能使得学生从“我想说”向 “我能说”转变。
三、开展口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知道,好玩、好奇、爱动是中职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在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口语教学中那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实践活动,比如一些游戏活动、比赛活动以及表演活动,从而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趣并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我在语文教学中,举办了绕口令比赛、听力传话比赛、续故事接龙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提升交际能力。我还经常在班上举办“毕业生模拟应聘会”、“文化节新闻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提升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具备基本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技能与素质的训练都与口语交际息息相关。因此,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提升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传授技巧,让学生学会“说”
在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说”,还要交给学生一些“说”的技能,是学生从“我能说”转化成“我会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说话音量适中,语速快慢适中,这是进行良好口语交际的前提条件。其次要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思路清晰,语句通顺、流畅,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次要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选择说话的内容,并能利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交际必备的技巧,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口语表达,并提升口语表达的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专业特色,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中职学生的谋职、就业打好基础,让中职学生成为有素质、有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听说训练教学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8).
[2]李成群.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口语表达能力培养[J].管理学家,2011,(1).
【关键词】 主体作用;理论储备;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好几年,但真正把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贯彻下去,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学校与个人,又有几家、几人?大多数学校、个人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语文教学始终不能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十几年来,我也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学生往前冲,老师后边站。课堂教学,就目前的形势下,大多数教师始终不敢真真放手让学生去唱主角,为什么?关键是对自己不自信,学生不放心,怕成绩上不去。自己辛辛苦苦地讲了,做了,即使是学生考的不好,也心安理得。大家都进入了这个怪圈,没有一个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其实,有研究表明,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平均记忆力不到5%,而学生自己动手的平均记忆力达80%以上,教师的担心完全多余!近几年来,本人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以同位置两人或四人为一小组,集体讨论,探究,搞研究性学习,然后由一同学向另外一同学提出问题,一同学解答,另外一同学如果认为解答不满意也可以补充回答。教师根据情况,可以补充,也可以不补充。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竞争性,从而就大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范畴,切不可漫无边际,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这个范畴必须以考纲为依据,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
不光埋头干,更要抬头看。“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失,方能有效解决问题。没有这些知识储备,将大大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谈到诗歌鉴赏时,如果不知道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果不知道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象征、对偶、夸张、反问、设问、排比、比拟等,回答问题的难度就必然加大。因此,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它的重要性,甚至用填空、问答的形式来巩固这些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老师问我,有没有必要用这种形式来考察学生。他忽略了知识储备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两者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我们都知道,诗歌鉴赏中,高考要求有四点:炼字,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那么在学习一首诗歌时,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在这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独特的发现、见解当然更好。这样就避免怎么问问题,怎么解答问题的困惑,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它既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同学学到了解答问题的方法技巧,从而使他们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可以减轻同学们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人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往往遥遥领先其他同轨班级。且同学们积极性更活泼,更开朗,变得更有朝气,对未来,对人生更是充满自信。其他题型和尝不是如此?
不怕样样会,就怕一招鲜。习题训练,两各字:少、精。既题量少,一次一种类型,绝不贪多;精是指题目要有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是限时完成,同时必须有同学到黑板去演示。板演最直观,反映问题最明显。尤其是翻译题,仿写题,归纳题等,同学将答案往黑板上一写,优点,缺点一目了然,还能有什么方法有如此直观明了,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印象?本人所教的班级同学只要遇到熟悉的、类似的题型,确保百分之九十拿分,绝不会因为审题而出现错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这是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理论指导;实践语文;阅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5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历来为人诟病的同时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同仁,因此,质疑者、建树者层出不穷。笔者偶从“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哲学命题获得灵感,并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实践,渐渐形成了本文论题。
一、“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二、“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阐释
古往今来的语文工作者,早已为我们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在通过对大量的语文现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和概括,形成了诸多的文章理论、文学理论、写作理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这些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即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导阅读课教学。反过来,如果不是把这些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而仅仅是作为知识去学,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束之高阁,那么这些理论就是死的理论,祸害了理论产生的初衷,也祸害了的唯物辩证法。
三、“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不管是哪种版本,不外是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喜剧)和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二者也会有交叉现象。而相关的理论知识,课本都有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再经教师提炼,归纳出一二三,易于掌握就够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把这些文体常识、文学常识运用于阅读教学。
例如,先学习小说的概念,这是纲。在小说的阅读中逐步提出“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怎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你有怎样的收获(文学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等问题,任务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遍五遍的阅读,不厌其烦地与文本对话,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完成小说的学习。
遗憾的是现在流行的注重展示、张扬个性的课堂,很少看到学生读书,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也没办法静下心来读书。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个“得”,大概类同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倘若如此,学生还会不喜欢阅读吗?食髓知味,还怕学生养不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吗?
四、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处
(一)还课堂给学生
这是喊叫了多年却又没法落实的老大难,有的地方还把讲课超过十分钟视为师德不合格。高压之下便是学生展示、活动得热热闹闹,真正x书的很少。毋庸置疑,中学教材的选文都是精品,美吗?学生说,美。美了多读几遍。读得多了,好多问题学生都会自己理解,根本不需要教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地讲解或提问。正如一个母亲用爱心给孩子做了一顿饭,香吗?孩子说,香。香了多吃几碗。她根本不会在孩子才吃了几口之后说:“打住,回答几个问题,有哪些原料,有哪些调料,分析是怎样的火候,体现了炒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你最喜欢哪种原料,还有……”笔者认为,学生的不爱阅读,都是教师造成的。
(二)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理论指导,问题驱动,在解决问题的阅读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在多读中,难免会有诸多新的感受感悟,所谓温故而知新,常读常新。就这样,在学习了两篇文章之后,学生会提这些问题,教师便不需再问,学生的阅读学习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若如此,便成就了一名教书匠。教书匠,是教师自嘲或者他人蔑视的贬义词,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根本做不到“匠人”的水平。
(三)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笔者以为读的多了,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多了,交流多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无需苛求了。语文素养提升了,还怕考试成绩考不好吗?
(四)解放了教师自己
关键词:句法平面 中学语文教学 实践
一、句法平面的分析观和方法论
句法平面是讲显层结构(或“表层结构”)的,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关系以及语型(短语的结构类型)、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等。词的功能类别具体而言是指词类的划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拟声词)的分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分类以及不同词类在句子中充当的功能成分等等。传统语法学重视句子成分分析,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现在的句法分析是既讲层次,也讲成分,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句法角度分析,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八个成分,此外,还有一个独立语。独立语是游离于句法结构之外的语用成分。短语的结构类型包括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复指短语等等。句子的结构类型包括句子的结构分类(即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和句子的语气分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
二、学习句法平面理论的意义
“句法平面”的内容更接近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有关于语法知识要点的描述:“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这些都是句法平面所涵盖的范围。
学习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至少有助于中学生解决三类实际问题:一是辨析和修改病句,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二是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三是通过学习掌握句法平面中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考察并说明词组、句子和句群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从而能更深一层次地更准确地理解特定语言环境定词、词组、句子、句群的含义。[2]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试卷的基础知识部分都会出现辨析病句的题目,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在所难免地遇到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把握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从而解决语病类的问题。例如下面的题目:
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200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解决上面的高考题仍然需要用到句法平面的知识。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法,找出句子的主干,这道题目就会迎刃而解。A选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被偷换主语造成句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应加上“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能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学好句法平面相关的语法知识,可以解决大部分病句问题(作文中的病句、考试中的修改病句)。病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语法错误,一类是逻辑问题,而前者占了大部分,如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词语搭配不当等,出现这类语病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句子结构认识不清,对词语的性质和语法功能不了解。学好句法知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2.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
只有熟练地把握句法平面的成分分析方法,才能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比如下面例句,如果没有相关的语法知识做支撑的话,很难做出正确的理解。
例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宾语前置,应为“莫肯顾我”)
例2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宾语前置,应为“吾欺谁”)
例3.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例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段于鄢》)
(被动句,“蔓草”被“除”)
因此,可以说学习必要的句法平面的语法知识和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文言文学习、阅读和翻译的必要条件。文言学习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和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等等,要学好这些内容,都需要句法知识的支撑。
3.掌握句法分析方法
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有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等等。与中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句法分析方法。主要是把句子成分分成主要成分(主语、谓语)、连带成分(宾语、补语)和附加成分(定语、状语)。成分分析法便于归纳句型和便于检查病句,但这种分析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层次不清。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叫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认为,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多项并列结构例外),复杂的结构是由多层次的直接成分构成的。分析的时候,按每个层次都有两个直接成分这一原则,从大到小地逐层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简单的基本单位为止。[3]
直接成分分析法具有许多功用,它可以揭示复杂结构的不同层次,能够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准确地揭示句子的思想内容,避免了成分分析法那种只挑中心词不管表达的缺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句法单位,能够将多层次的合成词、词组、单句、复句和句群的层次分析清楚,便于对各种语言单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长句的意思。也会出现分析的层次不同,反映出的句子的语境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针对下面复句的分析:
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整个句子给人一种朦胧的境地朦胧的意境,总觉得有一层淡淡的模糊,一如作者的心绪,心头拥堵的淡淡的愁,但这是恰恰到了好处,酣眠和小睡都各有妙处。整个句群整个意境都是分层展现的。所以说,学会掌握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把握直接成分分析法等等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莫大的好处。
结语:
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语法观使汉语语法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精密化。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种趋势。我认为,它也可以为中学语法教学摆脱困境,拓宽思路和视野,为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既对立有统一,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使学生对语法理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理论也要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附,文炼.句子分析漫淡[J].中国语文,1982,(3)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体系 建构
[作者简介]邓宏萍(1970- ),女,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G201015)和2011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研究”(项目编号:TZYJY201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34-02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书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的这一指示,为思想政治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既要遵循教材,讲授做到不变形、不变味、不变样,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做到教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一、构建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依据
1.理论依据。一是人本思想。人是理论关注的中心,人本思想强调把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归宿。认为,人是在活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是体现全部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自我确认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人本思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并提升和满足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新思潮,建构主义对全世界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创设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情境,注重协作学习,并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2.现实依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的价值是中立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处理好认知关系,清楚地说明事实,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涉及价值评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处理好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价值重估”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使普遍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启发学生建构相应的思想道德知识及其价值观念,并能创造性地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某种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高职“90后”学生的发展特点。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应试教育下“理论学习”的失败者,对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存有恐惧乃至自卑心理。“90后”高职学生成长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其思想观念、价值倾向等与主流价值导向存有一定的差距。“90后”高职学生身处充满竞争与机会的时代,他们不仅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渴望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上的成功,因而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下,结合学生成长成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体系的构建
1.“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高职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空间,从精神的四个基本维度“理”“情”“德”“法”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四个专题。理,人生价值的理性追问(掌握和谐人生的真谛);情,爱己爱人的博大情怀(塑造快乐人生的环境);德,真诚和谐的道德境界(明确人生修养的准则);法,公平正义的法治素养(选择并践行人生正途)。由此帮助高职学生在成长成人过程中明确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加强个人修养,实现知行转化。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1。
2.“人本—文本”体系下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设置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引、途径与方式、目标与任务、内容与力量四个教学专题,逐一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往哪里去”“做什么事”“谁来做事”五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明确责任、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将自我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中,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135页表2。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文本”教学的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围绕四大要素展开。
1.设置情境。“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符号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平台,借助文字、语言、图像、视频、动画、音乐、图表等符号形式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模拟式(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辨析、演讲、游戏等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实践式(学生组建不同的实践活动团队,在课外按要求协作完成相关主题活动,在现实中解决所遇问题)、虚拟式(借助网络平台与技术,再现历史及现实中的一些真实事件,思考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四种,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学习主题及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设置。“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对生活有所加工且具有情感渲染力,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意义建构。
2.协作会话。“协作”与“会话”发生在师生教学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协作”与“会话”是交叉重叠进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教师介绍课程专题教学安排,学生按要求组建学习团队;第二步,学习团队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专题,讨论确定学习任务及涉及的各类信息;第三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情境,学习团队收集整理评价相关信息;第四步,教师呈现教学情境,提出引起“价值重估”的问题,解答学习团队交流汇报的问题,其他学习团队听取汇报并提问、评价或补充解答;第五步,教师点评与总结,提出将“价值重估”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做价值评价,产生创造性的价值观念。
3.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当前学习主题以意义,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的“意义建构”既要“识理”(了解某一普遍观念的价值),又要“识事”(在生活某一情境中见机行事)。因此,“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外,开拓课外实践教学及网络空中教学环节。将三个环节的教学相融合而实施的完整教学流程为教师在线调查、安排教学任务——学生组建团队、领取学习任务——学生收集加工信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习团队协作、交流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再次提问——师生网上交流、探讨解答问题——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与展示——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价值评价、完成意义建构。
“人本—文本”教学体系下,思想政治教师要打破教材、走出课堂、突破讲授,师生在具体情境下开展协作会话,在教学相长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①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56.
②全,宋乃庆.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与数学经验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3(5):41.
[参考文献]
[1]杨笑琪.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09(10).
1、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的意义
从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完善自我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技能,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结合自我教育理论机制,造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启发,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其教学中固定的教学要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作者在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表现,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悟,是对名言名句的喜爱,然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感染,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2)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表现的各种意识,例如比较意识、思维意识等等。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思考,清楚的认识自己品质,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思想等进行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表现,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然后产生自我教育行为,最后获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表现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输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表达,其实是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动。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教育实现中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3、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的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实施的策略有:
(1)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较差,没有实现教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使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确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实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指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留置一些时间,让学生资金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而轻视语文教学中的学,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
(3)实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无法将自我教育实施到语文教学中,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变,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教育理论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语文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传达知识和技能,还因为语文教学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实现的途径和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质和文化知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保障。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促进学生自我测试、自主学习,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所有语文教学在学习教育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是其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