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08 17:00:58

序论:在您撰写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园林史;课程教学;思考

项目基金: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2016年度立项课题以延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导向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6D23)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民族院校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GH16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584);延大科合字(2015)第17号课题共同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2;TU-0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7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高级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本科园林类专业的院校有200余所。园林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涉及植物学、林学、园艺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多个学科,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

《园林史》主要阐释园林的起源、演变、发展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内容涉及世界园林几千年的发展与变迁,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延边大学园林专业开设《园林史》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园林史》课程可有可无,用处不大。本研究主要论述园林史的教育功能,并结合《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切身感受,探讨了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园林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从而提高园林类专业史论的教学。

1园林史的教育功能

园林史知识涉及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内容丰富全面。如果不重视《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园林的历史渊源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客观评价古典园林取得的丰功伟绩,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园林史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园林规划设计能力。

1.1 园林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园林知识的本质

通过《园林史》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外古典园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从园林的最初形式、发展等方面了解园林的发展历程,熟悉园林规划设计的创作渊源和文化内涵。

1.2园林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园林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经典案例产生的历史条件、人文背景、设计者和使用者,深刻理解园林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如何传承历史上经典的园林景观,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并最终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时期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园林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21世纪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人才,而人才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综合素质,掌握多个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并融会贯通,是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园林史》课程内容庞杂、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历史学、文学、美学、建筑学、园艺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园林史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2 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传统,上课氛围沉闷枯燥

延边大学园林专业成立十余年,教学方式为传统的讲授法,大部分是单向的、静态的灌输方式,上课环节显得单调和枯燥。大多数学生上课时忙于记笔记、考试前忙于背笔记,考试结束后发现学了一学期竟收获甚微,导致考试过后许多学生在总结课程学习,面对各种源远流长的典型园林实例也不辨源流,摸不清头绪。

2.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热情不高

部分学生对园林史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该课程属于纯理论内容,不如园林设计、园林制图等实用强,对以后的就业帮助较小。这种心理导致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园林史的教学效果。

2.3 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校园林史课程的考核形式是期末闭卷考核,课程最终成绩由卷面分数(70%)和平时成绩(30%)两部分构成,很多学生认为平时不用认真学习,只要考前一周挑灯夜战,死记硬背,通过考虑即可,而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园林史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3《园林史》课程教学思考

3.1教学方法的改革

《园林史》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学科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单一讲授法,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根据不同讲授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如采用联想式教学法,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并分析、归纳和整理,将同时代的园林进行横向比较,同时还将古代与近代、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进行纵向比较,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案例教学法也是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由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查阅资料,并进行萃取案例中的精华之处,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时及授课内容适时使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不同时期的园林特征,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

3.2 创新《园林史》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和衡量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整体水平。以往的《园林史》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致使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大多局限于字面理解,没有做到融会贯通,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随着多样化教学法的应用,《园林史》课程的考核环节也应该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多种评定方式相结合。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手绘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园林史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园林史包含了人类无数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创造自然的过程,包含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理解的重要历程。正确认识古典园林发展历程,汲取其精髓服务现代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严俊鑫,刘晓东,王竞红,等.高等农林院校园林史教学新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453 - 456.

[2] 母洪娜,孙陶泽. 联想教学法在《园林史》教学中的[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8(08):267-269.

[3] 另青艳.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5):87-90.

[4]戴代新,王敏.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本科生态规划设计教学的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5]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03).

[6]张毅川,赵兰枝,齐安国,乔丽芳.谈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03).

第2篇

关键词:节约型 种植设计 生态园林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由此,城市园林绿化也必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种植设计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发不盲而喻,因此,节约型种植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

本文所说的节约型种植设计是指以植物为主要载体的建筑外环境绿化,以期其中的种植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人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3 国外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约18世纪中叶前,人们追求宏大气势而长期繁荣的极端规则式园林,之后,一种全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式风景园诞生,解放了长期以来占据西方主流地位的规则式设计思想。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节约型园林开始发展的时期。

1841年出版道宁的《适宜于北美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景观应具有自然的简单和壮美。美国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钟情于简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和空间。强调依靠自然,强调乡土树种的运用Ⅲ。这时期园林种植形式上,设计思想和植物群落结构上明显已有了更多生态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延斯・延森等一些美国景观设计师从19世纪末就开始尝试在花园设计中直接从乡间移来普通野花和灌木进行植物造景,创造了“草原式景观设计”(The Prairie Style.inLandscape Architecture)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其造价低廉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型园林的某些方面开始得到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园林设计师鲁滨逊(william Robinsonl838-1935)主张简化烦琐的维多利亚花园,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任其自然生长。从1929年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人们的生活开支急剧下降,园林投入也相对紧缩。针对这种状况,丘奇开始了新园林设计模式的探索,趋向于简单化的勰决办法。丘奇1995年出版的《Gardens are for people:How to plan foroutdoor living》一书“一次花园之旅,捎带进行了一些评论”,讨论了花园设计应考虑的方面:精美的空间比例搭配,将绿地相对减少,增加了木板、砖块等铺装的面积;保留基地原有植物,以减少种植的投人;选用当地耐干旱的植物,以减少植物的养护费用;多采用遮荫乔木,使炎热地区的户外生活变得更加适宜。之后的埃克博所做的笔记――“景观设计史”,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阔背景下审视花园,并提到了当代对于低成本维护和功能性空间的需求…。这一时期,对于节约型种植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出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渐渐产生的。

1969年美国的麦克哈格(Lan.L 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标志着生态设计理论上的奠基和成熟。此一时期的生态设计主要的英文表述是“ecology design”,包含节约。这一时期关于节约型园林的主要里程碑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植物社会学家蒂克逊(Tixen)提出用地带性的、潜在的植物种,按环境“顶级群落”原理建成生态绿地的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的概念,他的学生、国际生态学会会长、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宫胁昭教授用20余年时间在全世界600多个点实践该理论取得成功。用这种方法建成的生态绿地具有“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的优点,国际上称它为“宫胁昭方法”(Reconstruction 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forestbyMiyawaki):将所选择的乡土树种幼苗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利用种群问的自然竞争,保留优势种。二三年内可郁闭,10年后便可成林,这种种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976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R10bcrt Ricklefs发表论著《自然经济》(The Economyof nature),考虑自然的经济性。在自然进化系统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幸存下来的生态系统必然是经济、合算、高效、节约的。1979年,法国著名风景园林师米歇尔・高哈汝(Michel Corajoud)和雅克・古龙(Jacques Coulon)设计的巴黎北郊苏塞公园,设计师设计了第一个人工营建的沼泽景观。其演进几乎是完全自发进行。1985年阿兰・普罗沃和吉尔・克莱芒设计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一隅营建了一片“荒地”,并非刻意地去养护管理那些野生植物,而是接受它们并给它们定向。使它们的优势得以发挥,营造优美独特的园林景观。此后,荒原、荒地景观在西方现代园林中大量涌现。节水型景观大量推广,美国更在1980年代就建立了“国家早生园地种植委员会”。用来指导全国的旱生园地种植计划。美国园林设计师J・罗伯特・安德森(J.RboertAnderosnl便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安德森的设计强调使用本土植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园林种植几乎不需要任何灌溉。他还和美国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一起设计了一个土生植物园。在石板铺成的中心广场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上,按需水量的大小排列了不同的植物;在通往综合大楼的人口步道筑起了石头蓄水池,为滴灌植物储藏雨水;23个示范花园用来研究本土植物的习性等。屋顶绿化的盛行,日本1992年6月出版了《城市建筑绿化指南》,对城市建筑物的绿化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新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00m2时,屋顶的1/5必须为绿色植物所覆盖。这一时期。节约型园林中的各个方面开始得到发展。

4 国内节约型园林种植设计的研究进展

中国向来就是个讲究节约的国家,明朝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造园专著《园冶》曰:“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高阜可培,低方宜挖”。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就避免了盲目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计成的这种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设计理念是我国最初的节约型设计理念。“小中见大、须弥介子、壶中天地”等可算的上是节地理念。到20世纪50-60年代建国初期,由于国际封锁的特殊背景。为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国家强调绿化结合生

产,相关研究有韦金笙1965年发表《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好材料――芍药》等。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所存在的规模小、类型单调、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易退化及管理和养护费用高等缺点。生态和园林两大领域的工作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目标提出来一系列生态园林的理念。生态园林相关研究得到发展,节约型园林亦包含在生态园林中。马军山的《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系统的对近百年来园林种植设计上发生变革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研究。

2006年8月17日,建设部在新疆组织召开了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仇保兴副部长在会上作了“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正式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的概念,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里程碑。2007年8月30日,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有关部门、有关地方对此十分重视,及时召开会议或转发建设部文件,予以贯彻和落实。2007与2008年中国科协年会,都涉及到关于节约型园林,相关节约型种植设计的论文包括: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实现途径研究,节约型园林的植物选择等。北京园林学会举办“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中涉及到节约型种植设计,包括如何在居住区中建设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及其园林植物应用思考等文。“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学术研讨会中对建设节能型园林的思考等。硕士论文《武夷山市节约型城市园林设计研究》《城市开放式管理的公共绿地的节约性设计研究》口”等主要针对城市公共绿地的节约型设计研究。较多论文从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集中在节水型园林的探讨上,如刘宏禄,吴文勇,郝仲勇等著的《城市绿地节水技术》,硕士论文《城市住宅小区节水景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等。关于乡土植物的研究也较多:“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应该大量应用耐旱植物。耐旱植物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降低绿化成本,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大胆倡导利用野生植被。可以大大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关于复层绿化,立体绿化的研究:申彩霞,王晋新的开拓绿色空间的新途径一屋顶绿化、垂直绿色、复层结构的立体绿化性等。其他还有低成本设计,限额设计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住区空间;师法自然;体验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7-02

1 引 言

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准则。来源于先秦哲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这里的“法”就是效仿的意思,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启迪。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来自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穷的,社会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握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2 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和需求

随着工业时代钢筋水泥建筑的发展,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越来越高,城市居民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不断的发展,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充斥在人们的周围,高楼大厦和现代设施使大自然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紧张忙碌的生活,也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与城市公共绿地相比,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接触最频繁的空间之一,也是人们最经常利用的户外活动场所之一。这样高频率使用的环境,空间环境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住区景观中的绿色设计,满足人对亲近大自然的渴望,将大大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 住区空间设计宜师法自然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宝贵资源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晨昏变化、四季更替、风霜雨雪、气象万千。自然风景更是丰富多彩:苍劲的树枝,嫩绿的新叶,芳香的花朵,松软的草地,香甜的果实,汩汩的流水,挺秀的山石,可爱的动物。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在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物种减少等问题不断地加重,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人为的打破。

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绿色设计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住区空间是人工设计的环境,当我们营造这类环境的自然性的时候,“师法自然”成为复原和重塑环境的必然。概括的做法是研究大自然的构造,通过人工的手段建造景观环境内部的生物、物理等属性,从而完成对自然的复原和创造,为人们提供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人类与自然共生。

4 观察和体验大自然是设计前提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通过自身的颜色、形状等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比如合欢树、酢酱草等植物会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合拢小叶“睡觉”;含羞草会在受到外力的时候“躲”起来;缺水的时候,植株会叶子枯萎、枝头低垂。在设计住区景观时,需要理解相关的植物语言,按照植物的自然需求去安排空间,遵循自然规律来设计适合它们的生长空间。除了植物,大自然中的坡地、山石、水流也能给人不同的体验与思考。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就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的自然世界的观察者。据说他曾经在加利福尼亚的山岭中徒步旅行了数千里,积累了250个记满了钢笔速写的笔记本,主要内容常常是自然景观。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作了大量的写生记录。之后,他在《劳伦斯・哈普林的速写本》中写到:“设计的来源是自然形式,即是自然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些喷泉和广场的建立是为了使它们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体验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效仿自然。”

城市住区师法自然,不应局限于形式的模仿,而是提炼大自然的特征,是对自然体验的模仿。因而对大自然的观察描绘、调查体验、思考分析成为设计的前提。

5 在设计中融入对自然的感知

在人们感受大自然风景的时候,包含着诸多感知要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综合作用,产生了人对自然的体会。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大自然中的颜色、比例、形状等视觉元素考虑进来,还应当将其它感觉的体验,也融入设计的空间之中,使人们能全方位的感受大自然的生动趣味。

大自然中的视觉因素有形态色彩、明暗远近等;听觉因素有虫鸣鸟叫、风声水声等;触觉因素有景观元素的质地手感等;嗅觉因素有植物芳香、泥土气息等;味觉因素有植物果实等。这些感觉会随着参与体验者的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远距离的视觉、听觉,近距离的触觉、嗅觉、味觉都给人不同寻常的趣味。

城市住区景观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感知和体会融入到景观空间中,还要在设计中照顾使用者对景观的各种感觉。通过合理的景观布局,微妙的感觉刺激,创造出如同置身自然界般的感受,这样的环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6 结 语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关注居住建筑本身之外,更应该重视环境的利用与塑造。师法自然,将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体验融入到城市居住空间中,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建筑与绿色山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介入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布置人们活动的功能性场地,使整体空间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家园。那么,我们距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远了,徜徉其中,茂密的树林、开敞的草地、涓涓的溪流、蜿蜒的小路,大自然在生活中,生活在大自然中。

参考文献:

[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植物造景;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 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对植物认识还不够

学校在开始植物造景课程前会开设园林植物花卉学,但是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过程中,出现了学生仅仅认识10几种植物,并对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花期等观赏特征和生态特征了解不够的情况,且不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1.2 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植物设计原理

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原理的运用不够合理,经常出现只强调其中某点而忽略其它原则的现象。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对于课堂文字叙述类,原理类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同时学生的主观学习性觉悟还不够,造成了学生在设计中还欠缺理论知识的积累。

1.3 教科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职教育教科书内容良莠不齐,且很多教科书内容已经过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是直接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很差。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只能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精简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学科发展前沿思想。下面针对植物造景课程学习重点,合理分配课程学习内容。绪论:初步了解植物造景与配置的概念以及学习意义和重点。国内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了解国内外植物造景的基本技法,丰富学生植物造景历史发展体系。园林植物配置生态学原理:掌握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功能特征:从植物观赏特征和美学功能、空间结构掌握植物造景知识。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程序:掌握植物造景设计过程,并学会植物在平面、立面表达方式。各类园林设计要素植物配置实例:掌握道路、广场、居住区的植物造景原则及配置方法,并以实例讲解练习。

3 课程教学

3.1 课堂互动式教学

植物造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高职学生学习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学“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3.1.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现代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后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教学中,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实际案例之间的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植物景观优劣评估能力。比如道路植物配置,可以通过找出学生熟悉的街道绿化景观,让学生进行案例实地调查分析,这样既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在案例中学习了理论知识。

3.1.2 实践教学法。综合实习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课堂中单方面地讲授设计艺术原理显得过于空泛,所以可通过参观当地优秀的园林景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1.3 增强教学中的交流。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课程的性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的互动,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在设计方案的交流、探讨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对设计构思的说明,可以提高实际表达的综合能力。

4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施“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笔者认为,该课程考核应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因此,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应对学生专业素质的体现和设计能力的表现给与较大的比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主要根据学生考勤、笔记、回答问题等加以评定,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40%)。通过外出实训、课堂设计作业、随堂考试来进行评分。如让学生说出植物的中文名字及在园林上的主要用途,检查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识别园林植物的能力。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40%),期末用3小时现场进行设计表达表现,考核学生对园林植物理论的具体应用以及表达技巧与基本技能等的掌握。

5 结语

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加入更多、更新、更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立足于学生,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软景设计;施工;苗木选择;现场管理

随着国内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境外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带来的针对设计的新思想、新思潮都使得软景设计在创意、技术、图面表达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软景施工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软景设计在不断发展,软景施工也在不断发展,设计与施工在自己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实施过程中,一个园林工程最终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当这种情况出现后,植物设计师说是施工单位的错,因为他们不按图施工;施工方埋怨设计人员,因为他们不懂市场,不懂现场,乱设计。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设计与施工也一样。一个绿化景观的好坏、美丑,需要二者相互沟通、合作、融汇,若要二者达到水融的境地,那么这个绿化景观在一定范围内就一定是一个精品了。

那么,设计师与施工单位应当如何相互配合、沟通、合作才能做出经典的项目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分别说说设计师和施工单位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如何加强沟通交流。

1 设计工作对植物设计师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植物设计能把方案设计师的景观理念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如果植物设计师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那也仅仅只做了一半的工作而已,再好的设计不能落到实处,说难听点也只是“纸上谈兵”。

(1)设计交底的重要性。设计交底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晤过程,很多植物设计师不重视设计交底。认为设计交底仅仅是一个施工单位对苗木提出异议的会议,设计师只需回答即可。然而,真正的设计交底是要将整个方案的设计理念详细地讲解给施工单位听,并且对表现景观重要性的节点要深入讲解。

(2)苗木选择的重要性。同样规格的苗木会有不同样的树形,什么样的苗木才符合设计的要求,这不能仅靠施工单位就可以定的。许多植物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从来不去苗木基地,想仅仅依靠植物表来选择苗木。然而植物的多变性怎会是几个数据就可以概全的呢?因此,植物设计师应同施工单位一起到苗场选苗,至少重要节点的苗木应当由设计师为主导选择,这样才能找到符合设计的苗木。

(3)苗木现场定位的重要性。设计图纸上的苗木定位仅仅是一个概位,就是说是一个理想状态的位置。而现场情况的多变性和实际景观的空间变化,才是决定苗木具体的重要因素。一株好的乔木,要放在一个好的位置,才能体现它的美,才能体现与建筑、与环境的美。这需要植物设计师到现场,多角度的观看,找到最佳位置,才能体现植物的美,也才能将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其实说白了,就是植物设计师应当多到苗木基地,多到现场,多和施工单位沟通,解决现场中的问题。

2 对施工单位来说最大最重要的应该是“利润”

施工单位在一个项目中若仅仅关注利润,即便他获得了很大的利润,暂时富裕了一群人或几个人,那么他在这个项目中仅仅是获得了一定量的货币,失去的却是市场和更大的利润。施工单位如若能以品质为主,利润为辅,虽然暂时看起来获利小,但长远看来是有大“利”可图的。那么,施工方如何才能做出品质呢?

(1)充分理解设计理念。很多施工单位对于设计理念都是没有概念的。在他们看来所有绿化景观都一样,以前是如何把苗木栽活就行,最近几年随着绿化事业的发展,堆砌的做法风靡,很多绿化景观都是大量的堆砌苗木,栽植初期就能形成郁郁葱葱的效果,不给后期植物的生长空间留余地,导致大量苗木死亡。并且几乎所有景观风格最后的植物效果都一样,就是多!完全没有不同风格所应当对应的植物效果。

因此,施工单位在组织绿化施工前期,应当认真读图,除了包括硬景、水电、植物在内的全套施工图纸外,还应当找来方案设计图纸认真分析,充分了解本项目的景观风格,才能将植物设计的理念了然于胸,为施工做好准备。

(2)充分了解苗木市场。现在大施工单位都有自己的苗木基地,这本来是件好事,施工方对苗木的形状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快速提供苗木。然而,弊端在于施工方出于利益考虑,并未寻找更能体现景观效果的苗木,而是用自己基地的苗木充数。有时,也因为前期没有对苗木市场进行调查,不知道哪里能买到哪样的苗木,因此而没能采购到合适的苗木。

所以,施工单位对苗木市场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香樟,经过苗木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湖南湖北的香樟产量高,树形较好,而且价格较便宜。经过市场调查,不仅能够购买到更能体现设计的苗木,而且还能有更好的利润。

(3)现场栽植的把控。施工单位是苗木栽植的具体实施者,所聘请的绿化工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绿化技能和绿化知识,这都是必须的。而同一棵树栽植的位置不同、观赏面不同就会对景观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现场栽植是非常灵活,非常讲究的艺术。施工单位应当充分了解苗木属性和场地属性,在把握不住时,也可请设计方到现场给予指导,共同将苗木栽植到位。

(4)成本把控。如何在有限的成本条件下,将植物景观表现到最佳。这恐怕是施工单位面临的最大的难题。目前大部分施工方为了利润,都会降低苗木规格,同样规格都会选择树形差的(价格低些),然后在现场又增加苗木数量,以达到设计的绿量,同时也多了利润。这样做实际效果并不好。

目前较好的做法是重要节点和表达景观风格的主要苗木尊重设计,按设计上限采购苗木,并采用树形优秀的苗木;而在次要的地方略降低苗木规格,同时适当增加苗木数量;作为绿化屏障或仅仅是绿化起来的地方,可用树形较差的苗木。按重要程度分为3个档次,分别对待,有助于表现景观的良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5)后期养护。后期养护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头1、2年一般由施工单位负责,以后都会由绿化拥有者自行负责。但是,如果施工单位在后期养护的过程中,能将景观风格的理念和植物生长的特性贯穿其中,并且在景观交付时能将这些特质传递给后来养护的人员。那么,这个绿化景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才会继续保持。

对于一个绿化景观来说,施工单位的作用会大于设计师。因为他们是具体的实施者,是天天面对苗木,天天面对场所的人,他们对苗木的属性、场地的特质最清楚,他们若能提高自身在景观方面的知识和欣赏层次,并能和设计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那么他们施工出来的景观必将是一个得到各方面认可的“美”的景观。

总的来说,设计师不能“纸上谈兵”,施工方不能“闭门造车”,一个绿化景观实施的好坏,需要二者“通力合作”。随着景观行业的发展,分工会更细,专业会更精,但发展自我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关注和联系与自身相关的行业,只有各方面的通力配合,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美)南希A.莱斯辛斯基.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 (美国)约翰·O·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 ,(美国)巴里·W·斯塔克(Barry·W·Starke)著.朱强,俞孔坚,王志芳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 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33-02

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时代,也是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教育理所应当承担起培养未来创造性和个性化人才的历史重任。大学本科教育应与时俱进,与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培养具有更强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园林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1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园林专业是涉及领域极广,融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园林艺术、园林要素、建筑艺术及园林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1]。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和园林相关管理人才。学生应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风景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施工管理工作,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经过一定年限通过考试可以取得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设计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资格。其专业领域涵盖范围极广,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要学好该专业,应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仅凭4年课堂上的教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又是园林专业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环节。该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园林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考核、课外安排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其特殊性。

1.2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启示意义的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该模式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园林设计类课程目前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2]。基本做法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然后分阶段布置相关专题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几个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理论传授和修改学生的方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还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设计培养目标也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一味遵循旧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存在一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周期长,时间安排呈间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我们先看一组公式:48×0.75=36。48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园林设计课程的平均课时数,0.75指的是1个课时(平均为45 min),36指1个学期该专业课总教学时长为36 h。以1名大学生每天学习4 h为例,只需9 d就可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而实际上大学教育却往往要用16周(近4个月)来完成教学。当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作为设计类课程,该方式有其明显缺陷。

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同时需要不断的外力刺激[3]。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规律研究,遗忘的发展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按上文所述,1周3学时的教学模式很难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刺激,更何况学生要面临1周4~5门课程的同时教学。学生刚在课堂上找到的设计感觉,1周后就消失殆尽,可见这种分散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理论或技术类培训班,往往15 d甚至1周就能教会学生在学校一个学期还不一定能完全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鲁英灿的AiTOP 方案创作设计师高效率专业培训中心,对学员进行高效率专业培训,经过1个月左右的集中强化教学与训练,就能培养具有相当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设计类人才,这种形式值得从事教学的同行反思。学校与社会的明显脱节,显示出大学教育的“象牙塔”特性。

2.2学生缺乏快速完成方案及多方案推敲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方案至少得用4~5周(实际教学时间只是9~10 h)才可能完成;而创意构思则需2周以上的时间;更不要说同时进行2个甚至2个以上的方案推敲。理科思维是单一思维,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设计是多维思维,在多个方案中优选、优化,反复推敲,最后选中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专业教师们都清楚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都是在最后几天才真正完成,一些平时不认真的学生甚至在最后一天才把方案完成,草草地应付了事。这种思维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立刻就会产生不适应。甲方或单位领导都不可能给你几周时间来确定一个方案,多方案和快速完成方案的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学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面对并适应这种社会现实。

2.3学生不理解课程本质,与教师主动交流少,学习效率低

设计课教师布置课题后,需要学生的配合进行草图创意构思,但由于上课时间相隔过长,不仅教师授课不能连贯,学生更很难在课堂中集中精力。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放松,不能进入设计思考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效率低,做事缓慢拖拉。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后能东拼西凑一个方案,并能表现得精细美观,但却忽略方案形成过程,漠视与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方案形成过程的理解才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

2.4传统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重考试弱平时

传统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通过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来评估学生的平时学习与知识的接受程度[4]。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将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 “背书的机器”。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很刻苦,通过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得到高分。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重过程与理念,以一份作业甚至一张试卷来代替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努力。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更不重视平时教学,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经常有学生以一种设计套路来应付所有的场景设计。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的不同在于其更重视学生平时的方案创意及设计能力。

2.5学生只注重课堂教学,缺乏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提过的章节才会在考试之前认真背诵,甚至有的学生课程结束后,课本依然如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需要多种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光靠课堂的几本教材不可能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的架构。虽然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推荐参考书籍,但是真正能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提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2.6课程授课学生过多,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类课程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根据经验,1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18~22人比较合理。这样教师有时间也有精力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研评方案,学生也方便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在活跃的气氛中师生对方案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3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针对现有的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将取代传统的“模式化”教育,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加快课程教学节奏,采用设计单元课或阶段性单元课

把分散的课时集中起来,安排1~2周时间进行教学。把教学知识点与设计实训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高效率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笔者曾对教授过的学生作过调查,其中82%以上的学生希望设计课能采用阶段性设计单元课的安排,以提高其专业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紧张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思考、分析与表现之中。

3.2重视前期草案的完成、多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强化平时的草案训练,降低理论授课所占比重。理论并非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引。教材上的内容尽量少讲,经过12年教育的学生有能力阅读教材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的工作是点出课本重点所在,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重在案例分析与方案交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作方案分析。设计课中的自我教学将成为未来设计教学的一项主要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和组织好学习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的设计才能、自我的设计个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避免学生思维过早模式化、定型化。

3.3完善课程考核方法,重视设计过程,创新评价制度

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设计理念,考察重在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帮助学生捕捉自己的思想火花,升华为设计的创意并以有序的方法表达[5]。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新考核制度,以设计及表达成果的客观标准为辅。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课程考核标准;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设计考核不仅表现在最后的方案图表现上,更应把平时的交流、学生主动性提问作为评分标准。经常性的进行分组,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理论考试内容答案不一定在课本上,教师在课程开始指定几本参考书(教研室可集中购买借与学生,或制作成电子文本形式发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读书笔记作为一部分成绩。

3.4将设计课程分成若干单元,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

传统教育一般每门课只由一位教师讲解,而设计课应与之不同,可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以便发挥教师所长,也利于学生博采众长。以《园林规划设计课一》为例,可分解成理论知识单元、道路与广场规划设计单元、居住区规划单元、附属单位规划设计单元、公园规划设计单元,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单元课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教师那学到不同的专业(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理念,而教师也由此确定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传授给学生行业内最新的理念与知识。

3.5促进学生对外交流,鼓励教师对学生方案进行点评

对外交流包括班级里的学生交流、各班相互交流和与社会交流。每学期组织方案评比、展览,奖励优秀作业与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形成学生讨论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结合实训项目创作,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阶段性地进行展示,既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示范和引导。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竞赛与实际项目,如该校参加园冶杯、大学生设计竞赛等比赛均多次获奖。

3.6建立专业教学网站,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学科的知识呈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科间相互交叉、分化、重组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几十年发展相当迅速,各种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在专业教学网站上,教师可以共享一些园林设计案例与理论,指导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观点与理论;学生可发言提问,教师在网上进行指导与解答。

4结语

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非执着于技巧。设计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过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5参考文献

[1] 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88.

[2] 田耀全.对《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140.

[3] 黄文珊.从概念到设计―LA设计课程整体架构之探索[J].中国园林,2004,20(10):50-53.

第7篇

在搜集、整理了众多大学图书馆官网和大学微信公号上的学生借阅纸质图书的各项数据后,

我似乎可以拼出一张读书地图了。

文青众多的综合类高校:平凡的路遥和说不尽的明朝仍是“断货王”

综合类大学借阅图书的总体阅读偏好是人文类书籍,人文小说是一大亮点。其中,茅盾奖皇冠上的明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素人写历史有一手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两本是爆款中的爆款。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故事,明史的上上下下,在高校吸粉无数。

其他还有哪些热书?

在中山大学,《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等进入借阅TOP10。广东人经商数全国占前列,当然做生意的格局和视野是需要有对时局的把握能力作为支撑的。

两湖地区的学子最爱文学类书籍。湖南大学的借阅排行上并不意外地出现了张嘉佳、路遥和东野圭吾的名字。武汉大学以国学著称,该校的国学院达到了人均一年外借42册的数字!武大的借阅榜上还出现了《深夜食堂》这本书――你可不要像我一样错误地以为同学们都是吃货,这是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创作的漫画集,讲述人们心灵交流的故事。

西南地区自古好出文青。从榜单上看,重庆大学应该是最喜爱畅销书的学校了――他们的排行榜上几乎全是近几年的“网红”书籍,比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解忧杂货店》《追风筝的人》以及《乖,摸摸头》等。其中,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已经连续两年稳居重大图书馆借阅排行榜的NO.1。

复旦人2016年的借阅榜单改走历史路线,从2015年的《王小波全集》《第二性》,到2016年的《全元文》。在借阅排名前五的文科书籍里,有三本都与历史有关:《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国史大纲》和《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云集众学神的北京大学颇富人文气息,学子的社会情怀似乎是天然自带的。《心理学与生活》《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以及东野圭吾的《幻夜》这三本人文类书籍占据了北大借阅榜的前三甲,上榜的其他书多出自鲁迅、村上春树、尼采等。

学霸扎堆的理工类高校:看似爱做题,其实也文艺

别以为理工科学生只会做题,他们真正文艺起来,可能就没文科生什么事了!不过,到底只是压力太大放松一会儿,还是骨子里就有着文艺劲儿,通过他们看的书或许能窥到一些。

在南边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借阅排行榜上,既有《平凡的世界》《白夜行》《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榜单常客,也有《C++PrimePlus》《MATLAB7.0从入门到精通》《C++程序设计》这样我连书名都看不懂的。

两湖地区理科学校的文艺气质大概由隔壁文科类学校传过来,以湖南工业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的借阅次数排行榜上没有一本是理科书籍,在后者的2016年度总榜上,文学类的书以156次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别的书籍;数理科学和化学类图书仅有30次,语言文字类图书占5次,分居第二和第三。武理工的校方打趣称,回首2015,他们并不浓厚的人文阅读氛围曾遭到调侃,没想到2016年的前十名里已经没有任何专业书籍的影子了――也许由于洞庭湖水的深度滋养,湖畔学子的文艺细胞也在呈上升趋势。

比较可爱的要数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和江苏的河海大学了。

因为他们的图书借阅排行榜第一名竟然都是一本习题册!中国科技大学的冠军图书《电磁学千题解》,据说是一部已经绝版的神书,其年借阅量竟达到了679次,远超过此次统计内的其他图书的借阅次数。借阅次数排名紧随其后的《力学》(第五版)、《有机化学习题与解答》和《光学习题思考题解答》更是从书名就显露着科大的理工特色。

河海大学的借阅次数冠亚军分别是《高等数学解题指导》和《工科笛Х治龌础》(上册),我仿佛听到借书的小孩念念有词:我爱数学,数学使我快乐。

清华大学的借阅前十中,《理想国》《西方哲学史》《百年孤独》和《追风筝的人》榜上有名。他们虽贴着理科标签,但都拥有一颗文艺的内心。

侠气汇聚的东北高校:武侠是王道,金庸来报到

东北学校的特点真的很明显。也许因为性格豪爽,东北学生都爱看武侠小说。看看东北大学2016年12月的排行榜:《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大秦帝国》《笑傲江湖》和《藏地密码》,这排名前五中就有三部出自金庸先生之手。再看看11月的:《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九州缥缈录》《大秦帝国》和《鹿鼎记》,同学们在公众号下留言:好像每次排行榜上都有金庸的书。

再看看东北林业大学的年度排名前五名书单上,也有两席武侠小说:古龙的《陆小凤传奇》(借阅冠军)和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东北同学大概喜欢将胸中气概交付与小说中构筑的风云世界。

不同类别的专业院校:看书类别广,总体小说香

先说农林类院校。他们对于农林专业书籍的喜爱让人敬佩。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榜单上,《北京植物志》这本书的1版2版都榜上有名;《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类林业相关书籍也在此列。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同学们爱看《植物生理学》《蔬菜栽培学》这一类的。比较独特的是南京农业大学,一些机电类书籍借阅较多,如:《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

再看政法类。学法律,学业重,需要多啃专业书,中国政法大学的借阅次数排名从第一名到第六名均是法律书籍:《联邦党人文集》《德国民法通论》《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政府论》《法律的概念》和《民法总则》。

师范类院校比较注重文学修养。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们看路遥,看鲁迅,也看网络小说《盗墓笔记》和金庸的武侠书,还有外国的著名小说――阅读视野跨度较大。北京师范大学对武侠也有着相当的热爱,《小李飞刀》《射雕英雄传》等都出现在借阅前几名,而其余人气较旺的小说居多。

语言类院校,我选取自己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代表。我校的图书第一名没有悬念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不是说明:虽然我们是学习“外国语”的,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着的仍是深深的中国情怀。要问众多“外国语”中,哪国语言借书最热?答案是德语。借阅排名前几中有两本德语书,分别是《德语国家资料学研究》和《当代大学德语》。这也是唯一上榜的非英语语种书籍。榜单里出现的《蒋勋说红楼梦》《射雕英雄传》和《三体》,这些完全不同风格的书籍很好地说明了我校学子阅读涉猎面跟其他大学的学子们一样广。

高校借阅爆款TOP5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九成学霸的课后伴侣。从榜单上出现的频率看,读过不算啥,没读过才叫稀罕。上过浙大、北外、北林、武汉理工、陕西师范等等高校的借阅冠军宝座。路遥这本书早已不是文科生专属,理工院校照样爱不释手。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又一本文理通吃的书。武大和中国石油大学借阅榜的冠军。不仅粉丝范围跨度大,而且上榜年限也长。

《解忧杂货店》 作者:(日)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该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了。这本和《白夜行》一样上榜频率都很高,北外、重大等高校学子们都看过了。

《盗墓笔记》 作者:南派三叔

一部开启国内网络“盗墓时代”的作品。人大借阅排名第一。

《藏地密码》 作者:何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