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

时间:2023-09-08 17:00:55

序论:在您撰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第1篇

一、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因此我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完《小英雄雨来》后,我让学生阅读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百合花开》中的《小英雄雨来》(续),以此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卡罗纳》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另外,我还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占多少,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这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习得,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一般来说,小学生阅读的内容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决定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向学生推荐引读。就我任教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于是我推荐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夏洛的网》夏洛是一只蜘蛛,威尔伯则是一只小猪,他们之间奇特二温馨的友谊感染了无数的人。《爱的教育》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有故事都是爱。《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希腊神话》、《时代广场的蟋蟀》和《苹果树上的外婆》等书籍。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我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三、开展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体会交流、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演讲赛、、成语接龙、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创办班级读书交流课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快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四、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1)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例如,我进行课前3~5分钟的读书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去读,或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好伙伴比赛读……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同学,也会被感染了。

(2)亲子共读,激发阅读的欲望。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鼓励家长能与孩子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谈谈读后的感受,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及热情给孩子以最佳的启发和引导。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武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武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第3篇

一、 得“法”于课内,成长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其次,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最后,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夯实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屡禁不止。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4篇

关键词:课内;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0-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小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互不联系,彼此独立进行。鉴于此,我对现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梳理如下: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乐于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乐意干,才能干好它。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汇编属于自己的作文选,开展辩论赛等),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得法,激活课外,使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

1、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可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此便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我在教学《藏戏》一文时,因为本身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搜集有关藏戏的知识,还可以把内容拓展到搜集藏族有哪些民风民俗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的在网上做摘记,有的查阅工具书。课上,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学生们对本该无话可说的陌生事物,却从它的由来,发展等方面介绍的是头头是道。而且还从衣食住行等全面的介绍了藏族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内激活课外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六下的朱自清的《匆匆》时,我用了钱鹤滩的《明日歌》来导入。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通过《明日歌》是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在这样的类比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诗一般的语言和时光的匆匆。再如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接着又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

3、课外拓展延伸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在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对梗概中的那部分内容比较感性?”有极大一部分同学都说对鲁滨孙是怎样驯化野人的非常感兴趣,还有部分读了原著的同学说,那部分最精彩了。我接着就明确指引同学们可以在原著中寻找到答案。

我们还可以编主题手抄报、搞手工制作等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上完了《藏戏》一课后,就与美术老师进行了沟通,让同学们能在美术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藏戏的面具,同学们的兴趣都特别的高涨。

三、完善制度,保证学生阅读质量

第5篇

假设课外阅读是展现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课间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景:嫩绿的枝条、金灿灿的迎春花,洁白的玉兰花、粉红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动等车的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河边拂堤的垂柳;班会课上带领学生浏览街边小公园,寻找春天的足迹。这样边观察、边欣赏、边议论、边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为习作奠定初步的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天的诗歌、童话、散文等优秀文章,有的熟读成诵,有的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借鉴修辞谋篇……

读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对前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复习巩固,归纳总结。课上,举行小小的比赛,让学生说说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兴趣很高,每个学生都会滔滔不绝,一口气能说出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时教师给予及时鼓励,发红花,盖红旗,发小奖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两句话,练习造句,重点表扬能说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学生;接着重温读过的有代表性的诗歌美文,总结这些文章在写法、修辞上的特点,如: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导学生做片断练习: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为总起句说一段话: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为大地( ),她给山坡( ),她帮小溪( )……

做了这样一系列的准备,再以“春天的赞歌”为题目,进行一次习作,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大大减少,不愁没的可写了,也不愁写不够字数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

第6篇

关键词:课内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97-01

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两方面。“课内”指的是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指课堂教学之外的语文学习活动。而课内外语文学习各有其作用,只有密切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正所谓的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提出问题,课外解决问题。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注重了课内教学,而忽视了课外阅读。近年来的初中语文升学考试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考试直接反映出来。如何让学生充分难的把课内外时间利用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顺利地完成初中的学业,甚至在面对升学时,不再有更大的压力,这就是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因该思考的问题。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观念

第一,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语文学习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时一味的去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及创造能力。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咬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虽然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由统一的教学计划内容和评估标准。它对学生的进行语文教学有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取代的。但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能充分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等不足。而课外鱼肚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能扩大和加深课内所学的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走出课堂教学从书本的象牙之塔,并要搞清楚只有直到学生通过课内外多种渠道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二,语文教师要命白,课内教学对课外鱼肚所起的指挥作用。在这里,我们强调课内外相结合,丝毫没有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有扎实的基础。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内教学的指挥作用,是学生科课外阅读的成败的关键。因此,从语文知识的传授来看,课内教学是基础,是主体,课外是延伸补充,从语文能力的训练来看,可内角教学是示范是学习方法,课外学习是实践,是练习本领,从语文学习的效果及方法来看,课内是“举义”,课外是“反三”,课内是提出问题,课外则是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挥作用,让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目的没、,使二者结合,并有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上是教师所要去创造与实践的,而在要求教师做好这一系列的同时,教师也要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语文知识的积累,对自身所起的作用。许多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都只注重到了课内语文知识的积累,的确,课本语文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它为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的继续自学发展提高老坚实的基础。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得益于课外书”。其实,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初中生的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年时代有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的经历。因此,要使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只有让学生知道无论是课内积累还是课外的积累都很重要。而知识的积累只能靠时间来解决,所以,作为跃文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和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储存。让学生注重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博览群书,使课内外知识都得到很好的积累,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预期效果。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打通与结合 《变色龙》教学片段 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内,课本上的学习任务,更要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阅读相关课外名著,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是简单的将名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就了事的。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时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把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名著阅读得到应有的落实和保证。因此,为了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这学期我在班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安排了《水浒》全书的课外阅读任务。

下面是我在教学契诃夫的经典名篇《变色龙》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上面所说的课内课外的打通和结合。

这节课上,我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情节梳理,其答案自然水落石出。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从而在思考中,在一个个智力挑战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将其定位在细节描写上,从细节描写上来体会作者契诃夫的匠心之所在和细节描写对于刻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后:

师:“同学们都知道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前面我们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就通过对文中的有关细节进行研讨,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以小见大。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中也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探究。在这里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在他的身上有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看似平常,不显眼,但是对于展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来说作用十分重大。如果有人要将这篇短篇小说排成一部课本剧或者话剧的话,这件‘宝贝’,一定少不了。大家现在找找看。”

学生们开始认真读书,迅速在书中找这件“宝贝”。

不一会儿,一学生说道:“找到了。它就是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他的回答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在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审理这起狗咬人的事件中,当听到这只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让他手下的警官叶尔德林给他将大衣脱下来,一会儿又让叶尔德林将这件大衣给他装上去。这两个细节其实是用来表现奥楚蔑洛夫内心的不安和惊张的,是其虚伪、善变性格的外在掩盖。所以这件军大衣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宝贝’。”

师:“你的回答很是精彩。那么,文中除了这两个地方写到军大衣外,在什么地方还写到了这件军大衣。它们分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们在下面认真的读书、思考。过了一会儿,一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第一处,也就是课本开始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这一段细节描写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察是一位威风、严肃、作风一丝不苟的好警察。”

师:“你从何而知呢?”

生:“他身上穿着一件新的军大衣。从这个‘新的军大衣’可以看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威风。”

师:“那么,他为什么不披着这件军大衣呢?这样不是更威风吗?”

生:“披着,给人的感觉是不严肃。而且这也与警察的身分不符。穿着更能显出警察的威风和严肃。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官作风正派,一丝不苟。”

师:“你说的很对。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威风,作风正派,一丝不苟。但是后来却一会儿又是穿大衣,又是脱大衣,用来掩饰自己的虚伪本质。这与前面第一次写‘军大衣’形成一种对比。那么,后面关于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什么地方,有何作用,你能说出来吗?”

生:“后面关于军大衣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奥楚蔑洛夫对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可是这里具体的作用我却不太清楚。”

师(示意让他坐下):“大家想想奥楚蔑洛夫这时‘裹紧大衣’。他冷吗?他这是在干什么?”

思考片刻。

一生:“这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虚伪和胆怯。他也知道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时是多么的可笑,前后处处矛盾。他也怕自己的这种种丑行暴露无遗。其实大家也早从他的表现中看出了他的丑恶嘴脸。只不过他还想再掩饰掩饰,所以一面对赫留金说‘我早晚会收拾你’,一面下意识地裹裹自己的衣服,以掩盖自己的虚伪。”

师:“这位同学有一个词用的非常准确,那就是‘下意识’。这也叫潜意识,是人不由自主地一种表现。奥楚蔑洛夫也知道自己的这出闹剧是漏洞百出的。所以他在潜意识里,内心深处是非常心虚的。课文用这样一个裹大衣的动作,欲盖弥彰,反而更加显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

“上面大家分析得很精彩。文章对军大衣的描写有四处。中间两处最能展现出人物的虚伪本质来。开始和结尾的描写也各有作用。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去掉文章前面和结尾关于军大衣的描写,直接从中间,也就是第三次写起。这样行不行?”

生:“这样也可以。但是感觉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不够自然。”

师:“是的。你说的很对。去掉前后两次关于军大衣的描写,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但是这样的写法,却使得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达不到那种了然无痕的效果。”

“大家看看,这件军大衣看似细小,但是它却是本文一条很是重要的线索,通过它整个故事就可以串接起来,整个人物的性格也更能得到体现。尤其是有了前后两次的描写,它更是在文中了然无痕,让人不好发现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写法在我们大家最近阅读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有。金圣叹称其为‘草蛇灰线’。‘草蛇灰线’看似无痕,实则在文章中的作用却是了得,带动一大篇文章。而前面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严肃威严感与后面的虚伪本质也构成了小说情节上的‘逆转’。最后对军大衣的再次描写,一是使这条线索了然无痕,让读者感觉不出作者的有意为之;二叫‘事后作波’,也叫‘事后余波’。所谓‘余波’就是指像大水流过后的小水一样,虽小,快要结束了,但是还要发挥它一定的作用。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最后一裹更能表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即使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是不放过这个细节,还要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这篇文章中对军大衣的描写其实是牵涉到三种写作方法的。它们分别是‘草蛇灰线’、‘逆转’和‘事后作波’。”

“刚才,我说过了这几种写法在《水浒传》里也有。大家最近不是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吗?(按《水浒》课外阅读的计划,最近学生正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在‘武松打虎’里武松身上也有一种物事,作用与本文中奥楚蔑洛夫身上这件军大衣的作用是一样的。大家知道吗?”

听完我的总结,学生陷入了思考。

这时,一生说:“是哨棒。武松上景阳冈时,开始处处写到武松手里拿的哨棒,给人的感觉是纵然有虎,武松也不怕。可是后来在打虎时这根哨棒却折了。而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放心,还用这根折了的哨棒继续打死虎。这根哨棒就是全文中的‘草蛇灰线’,对统领全文和表现武松性格意义重大。同时哨棒的前后也构成了一种‘逆转’,后面用折棒打死虎就是‘事后余波’”。

师:“请我们给予这位同学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班鼓掌。

师:“其实武松这一部分还有许多章节也是用到了‘草蛇灰线’的。如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并私通这一部分中,也有‘草蛇灰线’的运用。大家还记得吗?潘金莲与西门庆相识的媒介是什么呀?”

生:“帘子。是武大郎家的帘子。在潘金莲叉帘子的时候打在了西门庆的头上,才使两人相识的。”

师:“是的。这帘子在文中的作用自然重要。所以作者为了使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时帘子的掉落不至于突兀,在前面的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个帘子,而且在帘子掉落后,也就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后,还在文中的许多地方写到了这个帘子。前后共达十六处之多。这样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帘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了然无痕,不着痕迹。当然这不是我统计出来的,是金圣叹先生在批评《水浒》时早已统计过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下面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