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测绘工程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8 17:00:44

序论:在您撰写测绘工程基本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测绘工程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性;估值技术;准备金制度

一般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存在以下问题:估值技术可靠性降低,估值公允性下降:通过影响报告实体财务报表业绩的变动、使危机在金融机构之间传染、顺周期性扩大、投资者信心挫伤等途径放大了金融危机;部分内容过于复杂、缺乏针对性的披露,缺乏关于判断的具体指南,面临诉讼风险等执行中的问题。上述问题使得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通过完善现行会计制度。配以其他方法来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所带来的问题。

在探讨公允价值会计现存问题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谁将会替代它?部分人认为。历史成本会计(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HCA)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进一步的讨论可能不再支持这一判断。既然讨论不支持历史成本会计,那么讨论的重点就放在了如何改进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上,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本研究以金融机构为对象。

一、历史成本会计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

(一)历史成本会计同样导致资产负债表权益减少

在公允价值会计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将会影响到报告实体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而在历史成本下。部分金融工具的减值依然会对报告实体的资本产生冲击,具有与公允价值会计同样的效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研’有助于该问题的说明,样本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对历史成本计价的贷款计提的准备金为1 210亿美元,使权益减少超过10%,而2006、2007年两年计提的相应准备金分别导致权益减少3%和5%。这说明历史成本计价的贷款所计提的准备金,也是影响权益变动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历史成本会计存在不相关性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认为相关性是指“信息会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以帮助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结果的预期,或证实或纠正先前的预期”。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相关性是“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由于历史成本并不反映资产的当前市场价值,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提供投资者所需要相关的信息。但即使在历史成本下,投资者也需要相关信息,因为即使对于意在持有到期的投资(历史成本计价)来讲,投资者也有兴趣知道其投资品的现在价值。

(三)历史成本会计具有顺周期性(procyclical)

由于在繁荣时期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增计会产生“隐藏”的储备,而在危机时期可以使用这些隐藏的储备。因而一般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具有反周期性。但是,如果认识到在繁荣时期以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可经由出售资产(或资产证券化)途径来实现杠杆率的增加,对于正确理解历史成本会计所具有的顺周期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做法忽视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预警信号,而这些信号可以促使银行尽早采取适当措施来防范危机。这样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就不仅仅是公允价值会计下的一个问题,历史成本会计同样具有杠杆增加和去杠杆化所导致的顺周期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历史成本会计,波动性较小也比较保守,适用于持有到期投资和贷款。如果投资和贷款初始定价恰当,其公允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在其后的存续期间,如果其报告的未来现金流是稳定的。则其现存价值基于原始价值。但是如果市场状况对这些组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发生了信用损失事件。导致资产受损,此时,必须对报告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计提坏账准备,或者冲销相关记录。对已经发生的坏账进行冲销,往往被认为是对以前较好情况下的过多风险的事后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成本会计受制于向后看的估值以及计提周期性准备,而这往往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因此增加了压力。

(四)历史成本会计具有传染性

按照历史成本估计量资产,从本质看是把银行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隔离,同时也与其他银行交易价格隔离,因而也与潜在的负面溢出效应隔离。然而正是出于对银行等报告实体从事所谓的“收益交易”――选择具有未实现收益的金融工具出售,保留具有未实现损失的资产的担心,才成为用公允价值会计替代历史成本会计估值金融工具的原因。对于按照摊余成本记账并将持有到期的贷款证券化,银行具有尽早实现会计收益的激励。在这次危机之前,证券化的贷款市场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并且给予银行一个从贷款发起中可以确认大量受益的机会。这样,那些批评公允价值会计以及渴望历史成本会计回归的人,应当注意贷款的历史成本会计和银行的短期激励,事实上已经成为证券化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即使公允价值存在传染问题,也并不能说明历史成本会计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回顾过去历史成本会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美国储贷危机案例中历史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因此认为,并不能由于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而自动得出历史成本会计成为公允价值会计替代的结论。

二、大量的研究认为应当完善而非暂停或者废止公允价值会计

SEC的最新研究再次肯定了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并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应该改进FASBl57号,而不是暂停使用:不应该暂停使用现行的公允价值和市值规定:应该采取额外措施,以改进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但是,建议中并没有解决诸如市值计价对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当刺激、以及亲周期性(pro-cyclicality)等问题。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许多争议更多地源于使用公允价值结果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规则,而不是框架本身。危机中存在着对波动性的担忧和计量方面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仍旧朝着适当的方向前进,并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各种改进。这并不是说其他替代的会计框架,诸如历史成本会计准则。可以避免这种波动。而是说公允价值会计会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承认。但IMF并没有提供更加具体的完善

建议。

Christlan Laux和Christian Leuz(2009)认为。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解混乱所导致,历史成本会计不大可能成为改进措施的选择,因此,改革的重点应当完善公允价值会计。John Heaton(2008)认为可以通过重新定义资本要求,而不是放弃公允价值会计来解除扭曲的现象。Sue Allon(2009)认为,许多的准则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认为没有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计量和报告模式。即使大多数批评公允价值的人。也没有自动得出历史成本会计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

在正常市场下。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去估值金融工具具有可靠性。当投资者基于市场表现作出卖出或者买进的决定时,盯市制会计制度是有效和精确的,获取盯市制的价格有助于消除违约和鼓励健康、理性的市场。

但在流动性紧缩、不活跃的市场上,紧急出售的资产价格下降就存在非理性因素。既不能反映出各自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又不能区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此时公允价值有失公允、也不再可靠。如果仍僵硬地采取盯市制,则会出现资产大幅减值,而这种减值脱离了金融工具的基本价值(或者真实价值),导致资本的非信用损失的消耗,恶化了下降螺旋,也带来了危机在市场上的传染。因此,在公允价值假设条件丧失时,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1 为估值的合理判断提供可操作的指南

当市场价格不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时,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是偏离(或者不再盯住)当时的市场价格,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准则均允许这种偏离。但是现实中这种有助于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偏离并没有发挥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这种偏离没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以及由此引发对诉讼风险的回避所引致的僵硬地遵循规则行为。因此应当在以下领域制定有助于理性判断和避免诉讼风险的指南和合理的实务操作规程:如何确定不活跃的市场,如何决定一项交易或者一组交易是被迫的或者低价的交易,如何估计信用风险变动对金融工具的影响,如何确定所使用的价值是市场参与者使用的假设而不是个别主体所用的假设等等。

可供操作的指南,也有助于避免金融机构之间的传染。

2 使用独立第三方的一致定价服务

一致定价服务往往由独立经纪人和机构,为复杂或缺乏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提供报价。其定价基础是基于自身相关工具的销售价格,以及对它们的估计进行市场测试之后提出。通过这一方法,缺乏流动性的产品能够获得二级市场价格。这就有可能对衰退时期估价的不确定性和过低的估值加以限制。

3 区分金融工具的信用受损和流动性受损

Sue Allon(2009)认为,对于标准作一些改进,公允价值会计可以继续保留,同时,也可以消除导致市场混乱和大金融机构倒闭的结果。关键是给予机构以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大金融公司有能力去区分两种类型的工具:信用受损(im-paired Credit)的工具和流动性受损(liquidity Credit)的工具。实务中,对这两类工具加以区分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训练有素的分析家更是如此。金融公司也可以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去决定上述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为超过10%的基础资产违约),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则可以继续实施,这是恰当的。因为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应当披露给投资者。对于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盯市制的会计制度将不被使用。代替它的是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并且以面值方式标明。这里选择10%的违约作为标准,是因为它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

通过允许金融机构区分上述两类金融工具,这些新标准将有助于阻止死亡螺旋问题发生。死亡螺旋迫使许多大银行和对冲基金,在流动性缺乏的市场上按照较低的价格出售它们的资产。

(二)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现行准备金制度只是对预计到的损失计提准备金,其实质是对风险的事后(ex-post)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的是损失程度的不同。当经济景气时。计提的准备金减少。利润和权益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激励;而当经济紧缩时,计提的准备金增加,利润和权益减少,银行被迫收缩其资产负债表。于是产生所谓的滞后性和顺周期性问题。顺周期性也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以下关于准备金的调整有助于减少顺周期性。

1 使用广义准备金概念

当前,银行间基本达成共识。即认同新巴塞尔协议的观点:资本的功能是覆盖非预计到的损失。而贷款准备金则是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这种只是为了拨备预计到损失的贷款准备金被认为是狭义概念。应当扩大当前狭义准备金概念,使之成为不仅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而且也能覆盖在经济景气周期时,通过考虑周期内预期的波动性、更大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更大的资产损失等未预期到损失。广义准备金概念及实践是在经济景气上升时期以拨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渠道或者池子。在经济下行周期用以覆盖损失的发生,这将提供一个更好抵消资产负债表顺周期性影响的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利用贷款准备金进行“资本管理”和“收入管理”的现象,因此,应当对银行等机构加强管理。此外,要实现这些变化,需要在会计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加以协调。

2 建立前瞻性准备金和动态准备金

前瞻性准备金(forward―looking p―rovisioning)是指根据贷款生命周期内的违约可能性计提准备金,反映违约概率的任何变化(在考虑到回复率之后)。经济景气的上行阶段必然包含下行阶段的损失,Fern a ndez de Lis、Page s、Saurina(2000)认为信贷高峰与不良资产高峰之间大约存在3~4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银行为了避免在经济繁荣时期发放贷款时没有考虑潜在损失和计提相应准备金而为未来损失付出代价,应当建立前瞻性贷款准备金计提机制,根据对贷款潜在损失(而不是现实损失)的前瞻性估计计提相应的贷款准备金。

动态准备金法(dynam[c provision-ing)或统计的准备金)可以被认为是前瞻性准备金的扩展。自2000年,西班牙央行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动态准备金制度下的准备金由一般准备、特种准备和动态准备金(统计准备金,statis―tic provision)三部分组成。在传统的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准备金,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覆盖非受损贷款在经济周期内的预期损

失,以反映对银行潜在信用风险的事前(ex-ante)估计。经济上升周期,事后计提的特种准备小于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建立统计准备金,统计准备金增加;经济下降周期,特种准备不足以覆盖贷款损失。动用事前提取的统计准备金来弥补特种准备的不足。动态准备金制度涵盖了对未来经济周期预测。有助于熨平传统准备金的亲周期波动。

3 隐藏的储备金

解决顺周期的另一个办法是,借鉴伦敦商业银行在1980年以前所使用的“隐藏的准备金”方法。在这种方法下,金融工具的市值变化不计入收入,而是计入一个公开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比如20%可计入到当年的收入科目中。在市场繁荣时期可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的激励,并在市场衰退时期为资本损失提供保护。这样做可使得短期盈利不会随着市值增加而大幅增加,也使得人们减少对计算机设计模型的依赖。同样,在市场衰退时期,它可以减少因市场混乱而带来的公司收入的下降和资产价值的大幅减值。这种做法算不上足够透明,可能会带来人为因素操纵事件,因而应当加强披露和监管。

4 全面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准备金作用的正确发挥

全面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意在严密检查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实践,并视需要为增加资本缓冲和准备金提出适当建议。全面的银行监管框架应包括整个商业周期公允价值状况压力测试。此外,审计、会计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更密切的合作框架有助于市场和金融稳定。

5 关联资本缓冲区

IMF认为,支持建立一个贯穿周期的关联资本缓冲区,在繁荣周期增加资本的头寸来承受经济衰退产生的资本负担。模拟结果表明,约2%~4%的额外资本缓冲将有助于银行抵御正常的周期性经济衰退,30%~40%额外资本可抵御更严重的冲击。该建议不是从本质上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调整,而是为了帮助减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而进行的调整。

6 妥协的建议

危机期间公允价值计价下的资产减计引起资本消耗。资本消耗触发监管规定,金融机构被迫采取再融资和/或资产出售措施,导致价格――损失螺旋下降。为了避免这一困境发生。一些会计师提出妥协建议:既保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又尽可能的减少资产减计对资本消耗带来的影响。现有的公允价值计价标准使资产减价导致的损失,无论是流动性损失还是信用损失。都将减少当期利润或者当期所有者权益,但是与现有的公允价值标准不同,妥协的做法是。公司只将已被判断为持久地和受到信用损害的降价部分来计算当前的损失,而被认为是来自其他、暂时的因素(诸如一个的流动性缺乏的特定市场)导致的损失,将被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称为“其他综合收入”(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OCI)账户。这种方法将减轻资产减计对银行资本的压力。

(三)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 降低会计准则的复杂性

美国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出现行公允价值会计过于复杂的问题,比如关于金融工具分类以及相关的会计账务处理问题。无论是投资者、监管机构还是中介机构都认为应加以改进,因此,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已达成共识:一是简化分类。从原来的交易性资产、可供出售投资、持有到期时资产、贷款及应收款4大类变为摊余成本、公允价值这两个分类;二是衍生工具不用分拆,直接用公允价值计量。

2 建议所有金融工具均按照公允价值报告

赞成该观点的人士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应当是反映资产和负债现行价值的信息。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所有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有有限的例外),有助于减少复杂性、资产负债表的粉饰性,使其更易于理解,并减少操纵交易以达成特定会计处理的动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达到财务会计报告的双重使命:既为投资者改进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又逐渐减少财务报告的复杂性。此外,如果增加按公允价值计价的负债比例,在危机发生阶段,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将有助于增加收益或者所有者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现行资产负债比例结构下的公允价值下降所导致的权益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当然,部分人对扩大公允价值计价的范围,表现出对执行和建模能力的挑战、对审计公允价值的难度以及是否会出现操纵的担忧。针对这种担忧。准则制定者应当找寻相关方法。以消除会计处理的担忧。

3 有针对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以及有效披露方法的选择

公允价值会计并不阻止公司运用额外的披露。虽然部分人认为个别信息使用者会忽视报表附注,但不会出现系统性的忽视报表附注的现象。在非活跃、有限理性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价值的找寻主要是通过模型和判断,如果没有对相应的计量方法、重要假设等加以披露的话,信息的获取者很难对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并对其可靠性产生怀疑。因此,更加有针对性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披露内容:首先,应当加强关于公允价值估值的披露,比如估值方法、重要假设以及假设敏感度的信息、与特定投资未来某一时点(如到期日)的期望值相关的预测信息以及管理层对所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变量的详细讨论等。其次,增加公允价值各计量层级对损益的影响及变动的披露。最后。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这样做可以帮助投资者适当的理解他们投资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增加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披露更多的内容,出现“披露超载”现象,同时还需要进行更加适当的构成、以更加合适的媒介(例如网站)和更加合适的频率加以披露。上述一些做法甚至可以在不修改现行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规则要求下得到改善。

4 专业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强化公允价值会计使用过程的基础,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当制定并实施加强教育的计划。具体说来,召开关于公允价值报告特点的教育研讨会,以使更多的投资者了解相关特性。对报表编制者和审计人员进行基本估值事项的持续培训,从而减少对于第三方估值的依赖。此外,相关的本科教育、职称、资格课程考试增加相关的估值理论以及实务操作的内容。

(四)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的区分有助于正确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关键批评,是公允价值使用当前价格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下降,这又严重地缩小了资本比率,迫使它们去杠杆化,并且以令人痛心的低价出售更多的资产,导致下降循环。但是在此情况下,问题不全在会计本身和部分监管者如何使用这些会计信息。权益资本的变动触发了监管资本规定,导致被迫出售,引发危机传染。换句话说,会计准则的制定旨在提供信息,会计准则并不要求主体出售资产或者筹集额外资本。资产的出售或者筹集额外资本受到监管资本的约束,而监管资本的约束是监管机构制定的。公允会计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合力,相互动态作用共同构成危机的因素。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专门小组成员(2009)0认为,以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为目的的公允价值准则。不应成为尝试解决流动性问题或者针对银行监管的资本准则问题而被暂停或者撤销。如果存在出于资本目的而使用会计信息的担心,不应当通过改变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的会计制度来解除这种担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认为,围绕公允价值产生的许多争议更多地源于使用公允价值结果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规则,而不是框架本身。公允价值估价与其他决策规则的相互作用应与具体的规定脱钩,如资本充足率要求、保证金要求、在衰退时追加抵押品要求等等。

四、对中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

第2篇

[论文摘 要] 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将不能取代公允价值会计,因此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本文首先指出了金融危机以后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利弊的激烈讨论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前途,然后是人们开始谈论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制度。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

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第3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利弊 完善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第4篇

[论文摘 要] 历史成本会计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将不能取代公允价值会计,因此当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本文首先指出了金融危机以后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利弊的激烈讨论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前途,然后是人们开始谈论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制度。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

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第5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利弊 完善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第6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利弊 完善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wwW.133229.cOm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

(1)比较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权威定义了会计确认,在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可靠性是确认标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即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由于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会计要素就会要求要有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核实可验证性。由此会计信息需求者更能接受确认的金额;然而,目前具有较大的争议是否以公允价值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二:一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例如确认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是将会计要素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会计报表表内进行披露,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公允价值在对这些项目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来讲,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先得较差。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可靠性的计量,那么就会给股票价值与收益计量带来无关的麻烦,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因此,计量可靠性是决定能否采用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条件。

(2)比较计量

会计系统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历史成本是一种传统的计量属性,大多数的会计事项目前都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方式,但公允价值挑战历史成本越来越明显。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强调公平和双方熟悉情况以及自愿交易,因而趋于现时的均衡价格,趋于对象的客观价值;公允价值是交易中实现的金额--现行公平市价,强调资产计价立足现在时点和动态的会计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利于增加会计信息量,利于投资者决策;公允价值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时间纵向还是空间横向中均可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比较准确地披露企业现金流量,确切地反映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的财务风险,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四、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

(1)使估值技术更具有可靠性

市场价格已经不反映金融工具的基础价值了,偏离当时的市场价格成为提升估值可靠性的合理方法;金融公司可以雇用第三方专家去独立的决定分类。对于信用受损金融工具,定义成超过10% 的基础资产违约,则可以续实施当前的盯市制会计准,这是恰当的。因为投资者理应得之表现不好的金融工具,那些流动性受到损害的金融工具,被定义为基础资产违约小于10% ,将不使用盯市制的会计制度,这之后金融工具将保留在资产持有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来代替它的, 而且用面值方式标明,这里是因为选择10%的违约代表了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时所假定的违约率因此将其作为标准。

(2)构建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

使用较广义的准备金概念的好处是使之成为能覆盖预计到的损失,能覆盖在经济景气时通过考虑周期内的波动性和风险以及潜在的大的资产损失这些未预期到损失。较之广义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展望性准备金和非静态准备,在经济上升时期用预备的方法保留收入的方法,在经济下降周期用以防止损失的发生,这就会提供一个完善的抵消资产负债表的顺时周期性影响的方法。

(3)建立相关的市场信息数据。

为了获取信息,各行业要着手建立行业内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在历史上实现的收益通常是预测未来的收益的十分重要的依据。通过以往的资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必须建立时效性强和容量大的行业信息数据,以此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能够参考适当的参数。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水平。

先进的专业评估技术和熟练又讲诚信的评估队伍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正常前提;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因此应尽早开展专业培训,意在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在加强诚信建设时要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制度。

(5)使用经济学中隐性成本。

如果想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充满决策价值,那麽就要在计算企业收益时除了财务上显示出来的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外,还要使用隐性成本,即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 隐性成本的综合。这里隐性成本主要是应支付实际上不需要支付的企业本身已经有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为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效性,这些隐性成本就要使用企业自有资源的市场使用价格。

参 考 文 献

[1]李国民.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总第153期

[2]杨世鉴.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再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17期

[3]李国民. 历史成本会计局限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对策[j].

[4]何米娜.金融稳定性视野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财会月刊.2010.8 下旬

[5]高玉凤.传统会计收益改进措施探析[j].经济论丛.

第7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利弊 完善

金融危机的后,人们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这一热潮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挑战了在其他领域推广公允价值会计的进程。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是非中性的会计信息,因此,它带来了非中性的预料不到的结果。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替代品,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减少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提升估值技术的可靠性,建立逆周期的准备金制度,解决准则执行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准则过于复杂、针对性披露较少、面临的诉讼风险等问题。此外,正确区分财务报告资本和监管资本有助于认知公允价值会计作用。

一、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

历史成本会计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资产评估计价的会计实务。历史成本会计有许多优点,但缺陷也非常严重。

(1)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降低了

持续通货膨胀,剧烈物价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收到了冲击。当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时,成本与收入的比配就缺少了逻辑上的统一性,存货成本、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已经不在具有可比性,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出现严重虚胖,这将导致财务状况失实。因此,如果按历史成本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的反映一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

(2)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动摇了

衍生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向荣辈出,其特点是报酬和风险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时,而是在合约签定之日,这就带来了部分内容太过繁杂,缺少针对性披露,缺乏有关判断的具体指南以及诉讼风险增加等一连串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计量属性确认基础动摇了。

(3)历史成本会计的不相关性很强

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的;相关性是指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能力来使得使用者形成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宜结果的预期,这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见解。历史成本在更多情况下不能提够投资人需要的相关信息因为他不反应当前的市场价值。

(4)历史成本会计的自然趋向

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下的资产可以用隐藏的储备,而在繁荣时却不可以。这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周期性,负的或者说反的。假如认识到繁荣时期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银行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增加杠杆率。那摩这样对于正确的解释历史成本会计的负周期性是特别重要的。有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忽略了马上就要到来的危机报警信号,那些信号又正好可以使银行尽早采用适当方式来防患于未然。在繁荣时期增加杠杆也是历史成本会计面对的周期性。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可取代公允价值会计。上述写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使得他在决策那里失去了公信力。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报告取消了历史成本会计继续寻在的意义,他不得不让位给公允价值会计,消失在作为公共产品的会计制度的历史长河中。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激烈讨论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和推动公允价值,一直以来,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展望21世纪的一种标准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同时对公允价值持有积极态度,少数人甚至把公允价值作为全面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现代会计模式下的计量属性。伴随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公允价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伤痕累累的美国金融界怒骂公允价值是这场危机的主使,强迫确认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永远不会实现的损失,歪曲了财务报告、投资者信心动摇了,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SEC 的报告认为: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允价值会计,但却并未停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呼声。

三、公允价值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