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护理临床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8 17:00:28

序论:在您撰写护理临床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护理临床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第2篇

方法:选取10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的高学历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通过不同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心率与血压变化差异进行对比。

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低,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性显著,P

结论:研究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等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降心率效果。

关键词:知识人群心率失常心率护理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4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43-02

所谓心律失常,就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激动次序以及传导速度等出现异常。患有心率失常的患者通常都会表现为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者过慢等,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与治疗极为关键[1]。选取5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的高学历患者,对其进行胺碘酮治疗与综合性临床护理,疗效比较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0名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的高学历患者,53名男性,47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1.3岁,所选取的患者学历均在大专以上。所有患者病情都与WHO心律失常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有71名患者为冠心病,15名患者为高心病,10名患者为风心病,4名患者为肺心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均对两组患者进行胺碘酮注射治疗。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比较严重的患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做相应的吸氧,为患者创建两条静脉通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对其用药速度进行严格掌控,确保患者营养均衡,忌烟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患者床头随时准备气管插管、除颤仪等药物和急救用品,便于紧急时能够用于抢救患者生命。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相应的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①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由于所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而对其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心律失常[2]。所以,必须加强对患者进行临床心理护理,尽可能多的和患者沟通与交流,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多关系患者病情与照顾患者情绪,以使患者治疗心律失常的信心得以增强;②用药护理。耐心的向患者讲清楚用药重要性,嘱咐患者按时服用心率失常药物,避免出现自行停药或者减量用药的情况。同时,进一步加强患者服药后的临床护理与观察,及时治疗患者服药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3]。严格掌控静脉滴注药物的滴注速度;③不良反应护理。患者在服用胺碘酮后极易产生静脉炎与甲状腺功能障碍,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护理。对患者甲状腺功能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情况,如果患者产生药液外渗现象,必须及时停止输液,通过0.5%碘伏对患者红肿硬痛部位进行擦拭。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前后的心率与血压差别进行对比与观察。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低,两组护理效果差异性显著,t=27.82,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临床中,心律失常患者一般都会有失眠、心悸、胸闷等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所以必须加强心率失常患者综合护理与积极治疗。

我院通过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因为胺碘酮起效比较快,而且不会影响到血流动力学,具有极为确切的治疗效果。然而,应用胺碘酮治疗极易使患者产生静脉炎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4],所以,必须加强定期检查患者甲状腺功能与静脉炎临床护理。此外,在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基础性常规护理基础上,必须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用药护理与心理护理,确保患者保证良好、健康的心情、情绪和战胜心律失常的信心。而且还必须加强对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可能性的敏感性观察,避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5]。

对比患者在进行综合护理与一般护理后的收缩压、心率以及舒张压,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率下降比较明显,而且其舒张压与收缩压也有所上升,但没有明显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必须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并对患者用药后进行严格监护与护理,提高患者不良反应与用药的认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等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降心率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华容,汤晓辉.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当代医学,2010,16(4):119-120

[2]雷春艳.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57-58

[3]王瑞源,李文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海南医学,2010,21(21):150-151

第3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4~86岁。使用TPN治疗4~10d。TPN方案包括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欣坤畅、葡萄糖、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液体量每天为2500~3000mL。TPN采用中心静脉输液93例,采用周围静脉输液7例,每天总液量在24h均匀输入。100例患者无感染发生。

2营养液配置及保养

营养液在专用配液间配制,室内每天紫外线照射2次。使用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3L)作为容器,先将电解质、维生素配置在水溶性液体中,再将脂溶性维生素及药物配置在脂肪乳剂内,依次将水溶性液体、脂溶性液体配置入3L袋内,并摇匀混合,排出袋内气体,用调节夹及无菌纱布封闭入口,同时应避免将电解质直接加入脂肪乳剂内,防止发生沉淀。根据医嘱现用现配,常温下24h内输注完毕,因故不能及时输注时,应放入冰箱保存(4℃),注意保持清洁。

3插管前后的护理

插管前向病人讲解置管部位、配合事宜及置管后注意事项,简要说明TPN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告知输注高能营养液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方法,以取得积极配合;穿刺包要严格消毒,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插管后要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患者有无发绀气急、呼吸困难,穿刺一侧有无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防止气胸。穿刺处每天更换敷料1次,发现局部潮湿或有渗血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导管妥善固定、通畅。每日更换输液器;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应用TPN的患者病情较重,要密切观察病情,正确留置标本。每周测体重1次,随时观察TPN的治疗效果。同时向患者示范保护管道的方法,如翻身、活动时要注意静脉导管的固定,防止扭曲、牵拉甚至脱出。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TPN疗法常见并发症是感染。当一个持续TPN的患者出现发热,要仔细检查有无感染源。如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首先考虑到插管感染的可能,可立即更换输液器和营养液,并分别抽血和取营养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若数小时后仍有发热,则应拔除导管并剪下导管末端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改用经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补给营养,查明感染原因后再进行治疗。新晨

因导管直接插入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很近,一旦有空气进入,很容易造成空气栓塞,重者可致死亡。因此,要加强病房巡视,防止液体输完形成空气栓塞。血栓栓塞是深静脉插管的常见并发症,每天输液前需用无菌注射器回抽确认有回血后才能接输液管,输完后用浓度为10~100U/mL肝素钠稀释液10mL封管,防止营养液堵塞造成栓塞。封管时应采用正压封管,边推注肝素边缓慢退出,防止形成涡流造成堵管。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可抽少许肝素盐水轻轻冲洗导管,然后尽量往外抽出血栓,不可硬性向内推注,以免导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1]。血小板减少等凝血机制障碍及肝素过敏患者不应使用肝素液封管,可改用生理盐水冲洗封管[2]。

TPN是一种从静脉补充营养的治疗措施,当胃肠道功能因解剖或功能障碍而不能经胃肠道进食时,肠外营养作为患者获得营养的唯一途径,能替代胃肠道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使胃肠道处于功能性的休息状态,可减少胃肠道的分泌和蠕动[3?4]。但是,随着TPN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发症的出现逐渐为医护人员所关注,如导管的感染、空气栓塞、高渗性利尿及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因此,提高护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医护配合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孙香荣,王丽佳.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2):2290-2291.

[2]张玉珍,董淑华,程军,等.晚期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并发症及预防[J].现代护理,2006,12(5):453-454.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婴同室新生儿600例,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g,母亲均无宫内感染。依据住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0例。三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A组:新生脐带自然脱落。

(2)根据文献婴儿二次剪脐应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将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组依时间分别分为出生后、36h(B1组)、48h(B2组)三组。

1.2 方法

1.2.1 传统断脐方法 胎儿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脐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排除脐疝情况,采用自行改良经过严格灭菌处理的气门芯胶圈,在距脐轮0.1cm处结扎脐带,距结扎远端1cm处断脐,挤出残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脐带断面,待脐带断面干燥后,以无菌纱布包盖好,再用脐带布包扎。

1.2.2 二次剪脐方法 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再无菌技术操作。晨间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至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用有齿镊夹住脐带残端,然后用无菌手术剪刀沿脐根部气门芯上方处剪去脐带残端,注意不要损伤脐轮周围皮肤。用75%酒精再次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有渗血者敷以明胶海绵,胎毒清愈脐贴覆盖脐部。观察新生儿二次剪脐后24h内脐部创面有无渗血,每天观察脐部有无分泌物及创面干燥愈合情况。

1.2.3 护理方法 每日行常规护理。沐浴后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防止厌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洁脐带残端与脐周皮肤。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

1.2.4 评价方法 观察三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脐轮与周围皮肤有红肿、渗液、异味);脐部出血及渗血;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干燥,无渗液、异味,脐收缩至脐轮以内)。

1.2.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比较

新生儿二次剪脐护理方式(B1、B2组)与A组比较,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均缩短(p<0.05),见表1。

2.2 传统断脐法让脐带自然脱落,细心护理。脐带残端二次剪脐后形成创面,有不同程度渗血或渗出。出生后第5天统计脐带渗血情况,A、B1、B2组分别发生26例、5例、4例,(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3%、2.5%、2%);脐带分泌物渗出情况,A、B1、B2组分别发生40例、9例、7例,(渗出率分别为20%、24.55%、3.5%)。A组脐带渗血渗出发生率较各组均高(P<0.05)。48h后二次剪脐,渗血发生率明显减少,B1与B2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为减少渗血或渗出,应于36h后。见表2。

2.3 三组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脐带感染情况比较

传统断脐法发生感染21例(发生率为10.5%)。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组(B1、B2组)分别发生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1.0%,0.5%)。脐带残端二次剪脐各组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断脐法组。其中B1、B2组感染率最低(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随二次剪脐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为减少感染率,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时间最佳为36~48h。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的意义

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法通过人为干预有如下优点:(1)脐周愈合早,利于在医院内完成专业护理,减少出院后人为护理不当导致的脐部感染机会。(2)脐带残端脱落早,减少并发症。传统脐带自然脱落护理方法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较二次剪脐法长。B组采用二次剪脐法,较A组明显缩短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炎性分泌物的产生。(3)减少脐带残端在自然坏死、脱落过程中产生的炎性分泌物,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6.0%~87.5%,而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将危及生命,死亡率达18.06%[3]。

3.2 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最佳时机选择 有资料表明24h组新生儿因剪脐时间稍早,脐带未干燥,血管未完全闭合,胶质含水分多,脐带潮湿,剪脐后残端易发生渗血、渗液。72h组因剪脐时间较晚,脐带过干、过硬,增加剪脐难度,易发生坏死组织残留,且残留脐带坏死、脱落需要一定过程,故第5天仍有分泌物的情况较多,产妇出院后因缺乏脐部护理知识,未能进行脐部护理,致脐部残留分泌物,增加了感染机会。[4]因此,本试验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时机为产后36~48h左右,其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短,脐部感染率低,脐部出血及渗血少。但特殊情况如脐带本身粗大或水肿者,因创面过大、残端未干枯或结扎紧度不够、脐血管未闭合等因素影响,容易出血,应将二次剪脐时间适当延后。

3.3 研究中未评估剪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危险因素,如剪脐操作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水平不一,脐部发育不良等因素造成残留或损伤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国内护理同仁也在二次剪脐护理技术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兰晓娥等[5]提出根据脐带残端胶质的性状判断剪脐的最佳时机,剪脐出血率明显降低。此外,国内护理同仁在肯定二次剪脐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断脐器械的改进。复旦大学顾春怡等[6]报道了一次性脐带剪断器SCC23应用于新生儿断脐,取代了传统的多步骤操作,较传统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繁琐、脐残端渗血、脐周感染等问题,是一种安全而实用的方法。

4 结论

新生儿脐带处理原则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进脐残端及早脱落[7]。传统气门芯摘脐留有脐带残端0.5cm,残端自然脱落时间为5~15d,甚至更长,残端在机化过程中有胶质渗出,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8]。采用二次剪脐法,则不需等待自然脱落,通过人为干扰脐带坏死脱落过程,从而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在液化脱落时分泌物的刺激和细菌繁殖的机会,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脐炎的发生率。

第5篇

【关键词】 哮喘;知识教育;临床护理;生活质量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疾病,往往反复发生,且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展,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患儿有嗜酸性细胞浸润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且炎症滴注彼此相互作用,导致慢性气道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和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反复发生,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并多伴有气道的高反应性,发生可逆的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双重影响造成的。大部分患儿发病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及过敏导致,且主要表现为气道的高反应性。患儿经过反复的病情发作后,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患儿学习和生活受到妨碍,严重者还会影响其体力挥动。且哮喘患儿往往多处于智力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如何给予综合治疗,即从多方面给予患儿干预,加强患儿关于哮喘知识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我院对收治的104例哮喘患儿进行了知识教育及临床关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哮喘患儿共10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32例,患儿年龄在3.5岁-14岁之间,平均为11.54岁。患儿病程为0.5-11年,平均为5.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2 方 法

2.1 知识教育 哮喘知识的讲解,其目的在于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使患儿和患者家属均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就诊,使医生可以早期干预,同时能够规范地遵医嘱进行治疗。耐心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每一种药物的特点,药物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做到自我护理、自我管理。护士每日在与患儿进行接触时,要反复地讲解有关哮喘的知识点和本质,并向其强调哮喘为慢性疾病,且容易复发,需要患儿和患儿家属长期坚持正规的治疗。此外,护士还要告知他们诱发哮喘的原因,个性化地对患者进行指导,如帮助患儿预防呼吸道感染、告知其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让患儿和患儿家属熟悉哮喘发生的先兆表现,如何在发生哮喘时紧急处理等。

2.2 建立档案 为患儿建立全面的档案,包括其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疾病病史,诊断方式,治疗方式和用药方式,有助于及时总结。这种规范的档案,还有助于医生和护士及时观察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提高其依从性。

2.3 建立随访复诊计划 为患儿建立较好的复诊制度。护士认真地填写患儿首页的病例,注意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病史等一定要详细,使其明确下次复诊的时间。对没有及时复诊的患儿,可以给予电话等方式联系,使依从性提高。

2.4 用药指导 指导住院患儿规范地用药。处理要告知患儿使用药物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外,护士还要使其能够明确缓解期药物及控制期药物存在哪些差异,药物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怎样去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等。检查患者使用药物的准确性。在进行用药指导时,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多夸奖。

2.5 指导患儿及家长填写哮喘日记 我院制定的哮喘日记,是用来记录每日患儿的症状和用药情况的一种方法。护士要指导患儿和患儿家属正确填写,以保证保证记录的完整和可靠性。告知患者在就诊时,要戴好哮喘日记。此外,家属还要注意调节患儿发病时的准确情况,寻找诱因,如饮食、活动,是否有过敏原等,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和天气变化等。此外,我们还增加了患儿发病时的情绪。

2.6 指导患儿使用和记录PEF仪 告知患儿和家属使用峰流速仪对哮喘的积极作用,并教会患儿如何正确地测量呼气峰流速。

2.7 定期开办哮喘知识讲座 定期组织哮喘患儿、患儿家属及专业护士进行活动,可以利用观看哮喘防治录像等方法,并鼓励患儿和患儿家属彼此交流。3 结 果

两组患者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随访患者1年,共92例患儿的资料较为完整。对比内容包括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全部缺课天数及患儿肺功能PEF方面,对比护理知识教育前后差异,发现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2组哮喘患儿护理知识教育干预后1年后结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门诊急诊次数 入院次数 缺课天数 PEF(占预计值%)

护理干预前 104 4.1±0.7 5.6±1.4 14.7±2.9 78.7±10.2

护理干预后 92 2.5±0.9 1.8±0.5 4.9±0.9 88.1±9.6

t 7.99 14.85 16.96 8.03

p

4 讨 论

本次研究发现,哮喘患儿在经过规范的教育管理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就诊时间、住院的天数、肺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哮喘的控制更好,其生活质量提高。而儿童在经过哮喘的积极规范治疗和护理后,其症状控制较好。

哮喘是一种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疾病,以往的门诊和住院治疗,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哮喘患儿的防治,也长期停留在被动地对患儿急症进行处理的方面。因此,对患儿进行哮喘知识的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发现,患儿和患儿家属对哮喘疾病的不了解,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正确地使用药物,或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均较为常见,直接影响了哮喘的治疗效果。此外,医务人员对哮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治疗哮喘的人员缺乏也是一项影响哮喘治疗的严重因素。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比医生更具有优势,其更贴近患者,与患者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能够更好地告知患儿如何执行医嘱,回家后需要注意哪些内容等。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对哮喘患儿进行规范的知识讲解,患儿门诊急诊次数降低,仅为2.5±0.9次,其住院次数降低,为1.8±0.5次,缺课天数降低,为4.9±0.9,PEF(占预计值88.1±9.6%),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采用系统的教育管理及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肺部功能较好,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培成,胡珍玉.128例哮喘儿童心身因素初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60-166.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带教;原因分析;对策

护生实习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1],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伸。然而由于环境、社会及学生自身、带教老师等因素,均给临床带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1影响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原因

1.1论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而这些带教老师往往学历层次低,创新能力差,带教方式陈旧[2]。对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了解不深刻。病房中护理人员较少,护士在超负荷运转,经常一人多岗,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教学方法古老、传统,不能因人施教。

1.2焦虑情绪

1.2.1带教老师的焦虑随着法律社会的健全,规章制度对医疗行业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护理纠纷以及医疗事故,主要责任在带教老师。因此,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不轻易放手,使护生的动手操作次数减少[3]。

1.2.2护生的焦虑陌生的临床工作环境及有些带教老师的负性强化(如不满意、批评式反馈)使护生无所适从。只考虑如何避开老师的批评,不是考虑怎样应用自己的知识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1.3护生自身条件的影响现在自费中专护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护生原有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有些又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1.4社会因素受重医疗、轻护理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生认为护理工作被人瞧不起,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思想波动大,担心学无所用。特别是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存在困惑,认为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4]。

2提高护理带教质量的对策

2.1严格教学管理体系

2.1.1医院各级管理人员要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科室建立标准带教计划、护生进入科室第一天熟悉环境。每周安排带教老师进行轮流小讲课及各专科技能指导。出科前一天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护士长进行总结并认真填写出科小结。医院和各科室多订购一些关于护理方面的书刊并增加一些多媒体课件。

2.1.2严格选择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护生的榜样,其言行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且又影响到带教工作质量。带教老师应具备良好的素质,热爱护理事业,善于把自己的爱心和技能传授给护生[5]。只有高素质的带教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应打破传统论资排辈的旧观念,根据护士的业务水平、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意思、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拔带教老师。

2.1.3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护生初到医院,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老师不熟悉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6]。要热情接待,拉近心理距离,语言和蔼亲切,生活上多关心体贴,学习上多帮助,人际交往上多指导,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使共很快融入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2.1.4对教师队伍建立奖罚制度医院应认真对待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通过学生的评价对教师进行奖罚。对反映好的教师进行奖励,这样可激发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2.2增强师生的自信心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病人安全关键性的环节,加强病人安全教育是有效防止医疗失误的第一步[7]。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护生的行为,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护生每进入一个新病区,首先由带教老师或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科室规章制度以消除陌生感。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扬、点头、微笑等作为对学生奖励以起到正性强化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更强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3带教方法

2.3.1言传身教老师首先要将对护理事业的挚爱、热忱、专业责任感、使命感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导学生去爱护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以自己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而自豪[811]。

2.3.2因人施教采用一对一形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老师。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容易发现护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离手不离眼。使护生的每一项操作都有老师现场指导,提高护生技术操作水平,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2.3.3案例教学法应用具体案例引导护生分析和学习。对本科常见病例告诉该生病因、临床表现、怎样记录护理病例、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病情、注意事项,现问题应如何处理等。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4以学生为主导的护理查房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主持学生汇报病例。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等多种形式进行,较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2.3.5院校合作每次学生实习前将学校教师及带教老师组织在一起,共同讨论本次实习的重点和工作安排。学生实习期间带教老师与学校专业教师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彼此倾听学生反馈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

3小结

我们通过改进带教方法,使护生正确认识到自我,调节好情绪,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了带教质量。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带教方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以培养更多新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崔霞,戴冬梅.全方位管理临床实习护生的做法及成效[J].护理杂志,2002,19(4):60.

[2]邓艳.临床护理带教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8,6(4):1314.

[3]饶丹.临床护理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09,7(1):174175.

[4]罗先武,姜小鹰.护理本科生自尊水平、专业态度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154156.

[5]张志伟,包冬梅.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工作[J].哈尔滨医药,2009,29(2):63.

[6]陈静,闵南华.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75476.

[7]刘莹.护理管理迫切需要MBA[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7(1):175.

[8]陈紫君,何红霞.临床护理带教组长负责制的实践[J].护理研究,2008,22(7B):18711872.

[9]张淑琴,陈冬峨,王晓惠.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C):30393041.

第7篇

【关键词】呼吸机;报警知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84-02

呼吸机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和手术麻醉等领域,呼吸机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在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呼吸机报警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1],参数的正确设定,报警原因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处理是呼吸机治疗安全性的保障。本文就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参数设置等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为针对性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本院21个临床科室的326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采取自设问卷,问卷经查阅相关文献及有关专家审阅修改,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呼吸机报警及处理的相关知识、呼吸机参数设置及调节、培训方式等。对呼吸机报警相关知识及参数设置回答正确的记为正确,未回答或答错者记为错误,本研究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301份,有效率为92.33%。

1.2.2 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01名护理人员中副主任护师20人,主管护师52人,护师84人,护士 145人,其中本科46人,大专213人,中专41人,年龄(32.6±11.7)岁,接触过呼吸机人数284人,接触呼吸机时间(7.5±5.2)年,工作年限(12.2±9.3)年,常用呼吸机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急诊科、胸外科、呼吸科、监护室)142人(占47.18%),普通科室159人(占52.82%)。

2.2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2.3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呼吸机参数设置与调节正确率比较:见表2。

2.4 护士对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74%的护理人员接受过科内组织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护理部统一制订呼吸机培训计划进行系统培训。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原因的知识掌握欠缺: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常见的困难是呼吸机出现报警找不到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呼吸机回路积水引起分钟呼气量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仅16.28%;当病人自主呼吸加快出现呼吸频率高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气囊漏气或注气不足出现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呼吸机回路漏气或脱开引起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分别为28.90%、29.24%、29.90%;气道分泌物增多和支气管痉挛出现的气道压力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为52.16%和42.86%。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不常用呼吸机的科室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常出现报警上下限设置不正确,导致呼吸机报警,护理人员找不到报警原因。

3.2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参数缺乏必要的了解:本组调查显示:参数调节掌握程度低于参数的正常值设定,这与临床上呼吸机参数由医师调节,而护士只观察呼吸机参数变化有关。45.85%的护理人员知晓潮气量的设置范围,21.93%的护理人员会根据肺功能状况调节潮气量;45.57%的护理人员选择肺功能正常患者吸气时间为0.8~1.2s,吸呼比为1∶1.5~2,19.93%的护理人员知晓吸气时间调节应考虑患者基础疾病、肺功能状态及吸呼时间对自主呼吸的影响;44.85%的护理人员选择氧浓度设置范围是30%~60%,37.54%的护理人员能根据病情、呼吸衰竭类型,PaO2调节氧浓度。以上参数是临床使用呼吸机一直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2],护理人员掌握了每一项观察指标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就能主动将病人病情与参数变化相结合,及时向医师提供信息,能增加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有利于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3.3 常用呼吸机科室的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知识及参数设置调节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P

3.4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及参数设置与调节知识缺乏的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知晓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未掌握呼吸机参数设置的理论依据,遇到报警时,不能从理论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有些护理人员未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程序、主机屏幕菜单中的英文词汇,操作过程中出现管道连接错误、压力传感器接错、报警上下限设置错误等。有些护理人员认为呼吸机参数设置调节是医师的事,缺乏学习兴趣,遇到报警时,不愿意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报告医师处理。

3.5 系统规范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十分必要:如今,除CCU、ICU及呼吸科使用呼吸机外,普通科室使用呼吸机的频率越来越高,调查显示有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进行呼吸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建议护理管理部门将呼吸机相关知识作为岗前培训和5年内护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节、常见报警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呼吸机上机操作。让护理人员系统全面掌握呼吸机相关知识,保证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康杰,夏文俊,王志稳等.临床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3):67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