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07 17:29:58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研究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

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第3篇

一、问题引路,兴趣激活

教学实践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专题性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发起运作的:

从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它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的交互整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不同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完蒲松龄《狼》,学习时学生在了解狼的习惯,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狼属于什么动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样?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研讨。如生物组,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组,了解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

从生活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的兴趣是广泛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让他关注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可以让这些学生关注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让这些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经历,作品及风格等。这一阶段虽然只是整个过程的发起阶段,但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事物和想象,细心观察,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追根溯源

选题就是在提出的问题中筛选确定研究专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质疑,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探究性的问题。切意急躁和盲目、不切实际。如上例提出为什么狼的智慧仅次于人?这一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无从下手。反之如果确定了解描写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作为研究主题,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容易取得研究成功。因此,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研究主题。

三、制定学案,明确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确定研究专题后,要求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出发,写出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见能力和筹划能力。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学生往往容易犯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的毛病,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计划实施不能真正起到对研究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作用,甚至使研究性学习中断,影响学习效率。例如,有的学生确立鲁迅的散文风格研究的课题后,便急切的对课题研究进行规划,以为只需对鲁迅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讨论列入研究计划就行了,对鲁迅生平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风形成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究却没有考虑到,把问题简单化,考虑问题欠周密。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根据课题情况,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必须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四、集思广益,大胆质疑

专题确定后,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就要进行讨论分析,这是研究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一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活动去搜集与课题的有关信息;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研讨,要加强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分享成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激励寻求课题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见解、看法,敢于大胆提问、质疑,听他人发言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紧紧围绕讨论的焦点,不跑题,不抬杠。

五、分享成功,由此及彼

第4篇

【关键词】实践 培养措施 思维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具体培养措施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第5篇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一)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

生本教育将学生精神世界的拓展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学生精神世界拓展的核心元素是情感体悟。语文学科容括了人的思想情趣与价值观念、文化品位与精神操守、民族传统与审美内涵,其人文学科属性使语文成为初中生思想情感体验的主要阵地。同时,语文教材的构成以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是学生塑造精神世界的有力武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发育,其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真善美、假丑恶,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知,而且能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最终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生命悟性。因此,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悟性生长,这不仅取决于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

(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将依托生命与激扬生命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生本教育中,教学的第一步即是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生命,使学生的生命力赋予了教学的生命力,因此任何与生命相割离的教学内容都不完整。语文教学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文本,还是生命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灭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态度,是学生敬畏生命、感受生命、追求自身生命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类似“本文通过……表达了……歌颂了……”的设问模式处处可见,这种语文教学独有的思考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构建自身生命意义与态度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力量完善的过程,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育,应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将生命体验纳入语文教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控制生命成长,不在教学中拔苗助长,而是遵循生命规律,依托学生自然的发展力量。

(三)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

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强调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既可以成为发展的希望,也可能变成学生发展的瓶颈。当课堂以获得短期效应为教学目的时,学生无法保持持续的发展活力,因为短期指标是定速的,也是匀速的,更是间歇的,而人的发展却是生动的、活跃的、长期的。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区别在于,数学学科是判断式学科,语文学科则是一种体悟式学科,体悟是一个过程,而非逻辑判断结果,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生命的融动”来完成情感与理性的迁移,且它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语文学科中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依靠生本教育来成全,初中语文教育应抛弃教学的短期指标,通过生本教育中的“宽期限、紧课程”,刺激学生本能力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与广泛的生活资源相联系,逐步地持续地拓展生命认知层次。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基于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情感发展为目标,其情感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生作文学习中的情感目标、学生教材学习中的情感目标以及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情感目标。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学习中,学生应学会寻找教材中的动情点,动情点选择得当,可提升教材的情感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针对动情点完成联想加工目标,情感与想象相互交融可有效填补教材的未尽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使学生深入情感氛围。但学生理解教材情感还不够,还应实现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感受的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即是要求学生输出语文知识信息,推动学生情感经验的外化。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素材

基于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组织生命教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命教育素材的准备,必须体现“认识与理解生命”、“尊重与敬畏生命”两个重要维度。在“认识与理解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传达生命的各种特征,彰显生命之美,比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篇目《生命,生命》、《我的信念》等,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探索意识;在“尊重与敬畏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体现生命的存在价值,比如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篇目《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等,可有效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

基于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项目以及内容设计如下: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面对新的变革和挑战,不断进行新课改实践教学,积极创新,大胆超越,积极践行新课改精神,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语文教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教师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实施新课改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之间产生隔阂,教师的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开展下去。师生之间有隔阂,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思所想,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很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很难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新课改有效教学就难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要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教师要积极友好地对待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当学生感到学习无果,失落时,教师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生可以亲近的人,可以信赖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得到建立,师生之间才能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通过课堂导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精神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努力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认识到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而机械的提问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灵活导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要通过课堂导学,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地内化为能力,在过程探究中,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新课改教学需要实施灵活的导学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学《石壕吏》一课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并收集一些资料,展开想象尝试性地诠释全诗,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给与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对全文理解透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写原文,并把这篇文章编成小故事,或者编成短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这样,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了解原诗文,对重要词语句子进行解读,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对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提升, 对学生解读领悟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通过教学创新,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

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教学,同时也要重视课外教学, 要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课内知识,不断拓展教学空间,能够将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把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不断进行拓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发展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新闻两则》的内容时,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社会进行学习,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观察,采访,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的人和事,并把自己的采访写成新闻报道稿,投个学校的广播站,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有关新闻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在社会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问题,学生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4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能够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展现自我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其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多角度的角色扮演活动等等,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在辩论中交流,在交流中辩论,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认识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以新课改理念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成功而进步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