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07 17:29:54

序论:在您撰写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今社会治理的内涵

第1篇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减缓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对污染的防治由原来的末端处理转变为清洁生产的战略。清洁生产首先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其次,还要注重生产过程的清洁,而且还要尽量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和回收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为了达到较好的污染防治效果,要将清洁生产贯穿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后期的回收与再利用。清洁生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了达到更加深层次的治理效果,还要加大对清洁生产的使用范围,真正将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2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垃圾焚烧中的二次污染

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后来为了减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是最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操作不合理等原因,往往导致垃圾焚烧不充分,为后期处理增加了工作难度。

2.2污水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非常大,而且,为了节约污水处理成本,一些人会使用不合格的处理设备,或是将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未经过严格处理的污水中含有成分极高的有害金属,而且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会被当作肥料排放到田地里,污泥中含有的铬、铅和锌等重金属会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作物体内,最终被人体所吸收,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雨水渗进地表,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2.3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加重了大气污染。对于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的问题,当今社会普遍采用吸收法进行治理。吸收法就是运用吸收装置,将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污染物收集到吸收瓶内,然后注入与其能发生反应的气体进行中和处理,最终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一般情况下,吸收法都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与污染气体进行中和的气体用量难以确切把握,因此很容易发生浪费或是没有清理完等情况,排放到大气中很容易发生二次污染问题。

3清洁生产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

要想达到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必须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1)要尽量选择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避免使用化石燃料。(2)还要选择清洁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是经过彻底治理后再进行排放,杜绝一切污染。(3)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应急措施,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3.2实现对产品整个周期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不仅要求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是比较清洁的,还要尽量用比较少的原料进行生产,还要控制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运用资源,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外,还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产生,边生产边治理,从而促使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3.3环境工作者也要坚持清洁生产理念

认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工作者的积极作用。环境工作者不仅要正确认识清洁生产理念,还要能够将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环境工作者不仅要从自身做起降低环境污染,还要通过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呼吁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共同努力,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63-01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本文把近十年间有关孟子教育思想的文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关于“思孟学派”本身存在与否的论争

在“思孟学派”存在与否的问题上,学者们还存在争论和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钟肇鹏教授的《思孟学派简论》,从师承关系、独特的义理内容与传世著作、对本派学说与前辈的信仰与崇奉这三个学派形成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出发,肯定了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把其特征归纳为阐发儒家的德性之学、结合内外与会通天人三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静教授在《荀子非十二子与思孟学派》中,认为子思与孟子之间没有直接建立学派传承关系,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苏瑞隆教授的《简帛五行篇与思孟学派研究》中,明确指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很难确定思孟学派的存在,因此说思孟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显得很模糊,思想方面缺少具体的特色,如果将之一分为二,反而会比较清楚。

多数的学者是肯定了“思孟学派”的存在,而且陈静教授认为“思孟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是观念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这一观点其实也是肯定了子思与孟子之问思想的传承性。孟子本人也曾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就体现了孟子对于孔子的敬重及对其思想的推崇。《史记》明确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那么从孔子到孟子,传承关系也较为直接,而孟轲也是以“孔子之道”捍卫者自居。荀况认为:“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也是把子思与孟子视为一派。不过,陈静教授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对于孟子教育思想内涵及教育方法的深入剖析与述评

有不少学者从多角度深入地探讨和剖析了孟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同时也对其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当前大部分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角度虽有不同,但是在主要的观点上并没有重大分歧。这些文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仁义,具体内容是五伦关系;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个人发展及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教学原则是通过求放心以扩充人性的善端。这一类文章有娄正保的《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孟立永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和任俊华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探析》等。

马跃如等人的《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一文提出虽然当前学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总结是正确的,但这些研究只是以归纳为主,并没有深入的论证;虽然认识到了孟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当中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在此前提下,作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可以更好的将孟子的教育思想应用在现代教育中。

三、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献中,有一些文章是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把孟子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如刘淑红等人在《孟子的教育智慧——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一文中,从代表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和代表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这两本书出发,通过比较,总结了二人在教育观和道德观上的相同之处。指出孟子在教育内容上是对孔子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提炼,而且在培养目标方面,作者认为“大丈夫”所具有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冲天的壮气,是凛然正气,是压倒一切的豪迈之气。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没有的,是孟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独具一格的创造。”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孔子与孟子在教育思想上的传承关系,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魏绮芳在《孟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分别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四个方面对二者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孟子与柏拉图都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教育家,都具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二者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然而两人对于教育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忽视教育的作用”。

四、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启示意义

许多学者在对孟子教育思想剖析和肯定的基础上,看到了其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方面,有李佳的《孟子“反求诸己”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反求诸己’说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探讨‘反求诸己’说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启示”。作者认为“反求诸己”的思想反映出的是一种内省精神、思维方式和思维指向,而且是强调实践性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化主体性的自觉和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省与自律意识并且要重视道德的实践性。

第3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  信息失真  会计诚信 

        1 会计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1.1 会计诚信的内涵 什么是会计诚信?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所以,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诚信缺失有其社会背景,它是社会诚信缺失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今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各种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成熟或者说尚不完备。单纯靠社会道德教育和所谓“纪律性”约束,显然已不适应今天人们多元选择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在没有严格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背景下,社会诚信缺失是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它会反映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反映在会计领域,便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会计诚信缺失。

        2.2 会计诚信缺失是“公民意识”淡薄在会计领域的一种表现。在会计领域,缺乏公民意识违背“契约”精神,造成会计诚信缺失。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公民意识淡漠,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的;让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2.3 会计诚信缺失是社会职业道德观念弱化对会计领域的潜在影响。会计诚信缺失所引发的明显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如造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弄虚作假的法人行为,挪用公款、贪污、侵占等个人行为,就是一些具体表现。职业道德观念弱化,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一个潜在原因,它的真正危害在于,违法心安理得,犯罪成为“边缘化”。

        2.4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3 会计诚信缺失的收益

        成本收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经济学中,在服从理性人的假设下,无论为或不为,我们一直都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是我们所期待的,我认为会计诚信也是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

        3.1 从企业本身来看, 企业丧失会计诚信,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主要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3.1.1 可以筹集资金。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资金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资金,企业经营就没有保障。然而不管以那种方式筹集资金,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对方必需审查的对象。因此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也就成为能不能筹集资金的关键因素。有些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要想获得资金,只有缺失会计诚信,扭曲财务信息。

  3.1.2 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区域的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虚构或隐瞒交易、人为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等手法,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均能够进入某一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企业的利益也就是内部人的利益,内部人为“确保企业的利益”,便出现了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的动机,而为达到这些目的,只能通过会计舞弊,调整账面会计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2从企业内部人员来看,企业因缺失会计诚信,扭曲会计信息,内部人员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有:

        4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

        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是指违背会计诚信原则所要付出的代价。会计诚信缺失的成本通常包括罚款、处分、吊销会计师资格证书、免职、会计诚信缺失行为的各种支出等。但所有的成本可以归分为四类: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违约惩罚成本、会计诚信缺失的费用。

第4篇

【关键词】文化类遗址;保护与开发;还原历史;旅游开发

0.引言

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当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状况。它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和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因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开发资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对文化类遗址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只从表面、短期效益看待遗址旅游开发问题,致使文化遗址的保护是举步维艰。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文化遗址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遗址保护和创造经济价值这对逐渐尖锐起来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来解决。如何在保证遗址资源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还文化类遗址一个真实的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1.文化遗址现状存在问题

1.1遗迹破坏严重

如今的文化遗址大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破坏严重,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都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有些文化遗址甚至有些建筑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废墟。现在参观者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石碓或者一些仅有的历史痕迹,对这些遗址的建筑原貌、历史风范已经是难以寻找,因而难以深入理解这些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兴趣。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或者当地的流传来回忆当年的色彩。

1.2周边环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已把文化遗址掩盖,当今的发展已经侵入到文化遗址区域中。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现,以及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存在,使得一些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差到极点。

1.3污染严重

文化遗址的污染包含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文化污染,其中包括毫无顾忌的无根源宣传,大肆的吹舞。其次就是水域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这些都影响着文化遗址的保护。

1.4交通组织落后

大多数文化遗址位置较为偏僻,所以道路交通组织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譬如政策、资金、及开发观念。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开发前景基础薄弱,影响到文化遗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1.5景观的参观性差,内容少

由于前期人们对文化遗址的不重视,当今未开发的文化遗址大都没有景观设施,更没有很大参观价值。仅剩的一些建痕迹不足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保护,既然是一个文化遗产,那么还原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2.1实地调研,全面分析,科学论证评估,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对任何一个文化遗址的开发都应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分析其历史性、真实性及可塑性。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作出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修葺方案,没有毫无依据地只凭主观想象将这些建筑人为美化或丑化,失去了历史真实感的文化遗址将难以吸引游人。对现状及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估论证,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没有破坏的部分仍然坚持保护原则。对周边影响文化遗址的东西要进行改造,尽量让其融合到文化遗址中,对影响较大的,不便融合的应进行清除,重新规划治理。

2.2改善周边环境

针对目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在周边种植,建立防风固沙林,位于上风向污染源进行关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3道路交通改善

对于偏远地区的文化遗址,可根据游览和生活的需要改善交通组织,应将交通路线分为游览路线和公共生活生产路线。两条路线互不干扰。这样既满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又能满足遗址的开发。

2.4加大景观投入

为了给游客提供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应对文化遗址加大景观投入,包括小品及服务设施,使展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观赏价值。

3.文化遗址,促进旅游开发。更得到有利的宣传和发扬其历史价值,文化特征和意义

3.1文化、功能上的合理定位,未来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城市性质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遗址的开发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

3.2游客定位准确。比如游客的年龄构成、本地与外地游客的比例构成、潜在的游客构成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区具体的主题内容和具体的配套功能设置等。

3.3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4.结语

在传统的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现代手段恢复、再现历史,加之专业合理的景观规划、科学完善的旅游系统管理。引导游人投身历史、感受体会历史,品位解读文化内涵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文化遗址的自身价值和独有特色得到充分的继承、发扬。

文化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嵩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3.

[2]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第5篇

关键词:儒家入世思想;根源;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91 -0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天子权威下降,国家四分五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说:“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后来经过儒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入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观,三是取财有道且寡欲的义利观。由此内涵不难看出,儒家的入世思想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和兴盛的根源

历史上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兴盛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儒家入世思想也不例外。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兴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根植于当时社会土壤中,才使得儒家入世思想生根、成长,并在后来枝繁叶茂。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的根源

1.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周王权威下降,各方诸侯虎视眈眈;军事上冲突不断,杀伐不绝,常年战乱;经济上由于朝廷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上了,无力组织生产,老百姓不能正常地耕作,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了破坏;文化上礼崩乐坏,夏商和西周时期形成的奴隶制文化被瓦解,而新的礼制没有形成。泱泱周王朝名存实亡,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分散在诸侯手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之中。但是,正是这种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现实,为儒家的入世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首先,在社会变革时期,旧思想、旧制度、旧礼仪由于不符合时代要求,总是要被破除。如奴隶制时期高高在上的奴隶主与毫无地位和尊严的奴隶之间的关系要打破,奴隶不是奴隶主的附属品,他们不能任由奴隶主处置,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投身到生产事务中,而且还可以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其次,旧思想、旧制度、旧礼仪被破除的同时,总要有一种新思想、新制度、新礼仪来主导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儒家的人就想,动荡的根源在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集中在诸侯等奴隶主手里,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于是儒家人就提出大家要通过努力学习,学好了再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这就是入世思想的诞生。当然,一方面由于当时统治者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黎民百姓的觉悟还跟不上儒家的倡导,入世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成为主导社会的思想。但是,它已经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

2.有识之士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探索国家和社会的出路

国家和社会越是动荡,越能激起有识之士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古训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士人们救国图强的最好注解。当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到处游学,思考国家何去何从,思考如何限制王权、如何解救百姓。他们向弟子宣讲,向王侯劝谏,表达自己主张,希望权贵践行。他们这种身体力行的呐喊,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能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而把有识之士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注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产生的主观原因。主客观原因都具备了,事物的产生也就是必然了。

3.社会包容性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很强的包容性有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权威下降,各地诸侯为了争雄称霸,需要笼络各方人才,广开言路,因此整个社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给各种学说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各种学说和言论开始互相碰撞、彼消此涨,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引以为自豪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盛世时代。但是,在当时每一种主张都有其基础,也有其局限性,诸侯及权贵们一时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任由其自生自灭。

(二)儒家入世思想兴盛的原因

1.国家兴盛成为社会各阶层共识

儒家入世思想第一次真正成为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经历秦朝苛政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初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急需休养生息。一向备受冷落的道家忽然如鱼得水,大行其道,其主要流派――黄老学说,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老子清静无为思想得到提倡,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的主流,并对现实政治和经济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家休养生息阶段结束,需要建设强大国家,黄老学说已经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了。社会各阶层都希望国家在恢复元气的基础上蒸蒸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后,儒家思想逐步被统治者接受,汉武帝接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从此走上强大王朝之路。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入世思想从此也成为了国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2.入世思想引领时代潮流,符合统治者需求

汉武帝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虽然在一些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所动摇,但是其入世思想在每个时期基本上都得到认可。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时期,统治者总是希望臣民能积极建设国家,百姓也希望在国家安宁的环境下积极生产和生活,读书人当然更希望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在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儒家入世思想的产物。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和社会,同时也管控这些人才的思想;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儒家入世思想对于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制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入世思想不仅调节社会,也调节人伦

儒家入世思想倡导处理好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和外界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将人植根于其生活的自然界和人际间,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封建科举考试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入世思想通过科举考试制度使统治者和平民百姓之间达到了相对和谐的状态。不仅如此,围绕着科举考试,家庭间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及其它人伦关系都需要调节。儒家入世思想既能在宏观层面作为国家哲学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层面调节人伦关系,所以受到历朝历代推崇。

二、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当今中国社会处在深刻变革时期,为大学生入世提供广阔舞台

当今中国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转型换档升级,社会事业逐步推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各项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入。而且现在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时期。全国上下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么大好的局面为大学生积极入世提供了广阔舞台,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让他们深刻了解国情,认清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浪潮中。

(二)只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才能在进入社会后有所作为

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是儒学人士积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产物。当今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所作为,当然也需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只有把自己植根于社会、植根于群众,才能发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培养才干。大学教育不能理论与实践脱节,应该大力加强实习、实践教育,通过实习、实践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搞流于形式的参观、访问等,必须贴近百姓、深入生产和生活,带着专业知识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实践,才能有收获。

(三)当今社会包容性强,各行各业只要做出成绩,都会受人尊重

儒家入世思想诞生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包容性强的社会是各种思想、学说萌芽、生长的土壤。当今社会的包容性比春秋战国时期更强,各种新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行业进一步细分,各行各业都能涌现出佼佼者。为此,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积极探索多元教育,不要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按一个专业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从入学教到毕业,而要探索根据不同基础、不同就业方向、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去向,鼓励学生到新兴行业就业,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做出成绩,都会受人尊重。

(四)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取,才能成为时代的主人

儒家入世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都受到统治阶级推崇,它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精神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社会的主流。在当今世界,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不进取就落后,不进取就会被时代抛弃。作为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时代进步,成为时代的主人。首先是思想要有前瞻性,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善于批判地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其次行动要有积极性,积极面对学习和工作,就能和时代保持步伐一致。

三、结论

儒家入世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而且这种影响从古代一直到当今社会。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兴盛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探究这种根源对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汲取力量,古为今用,传承发扬。高校要研究探索怎样把传统的入世思想和当今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时代感。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有利于入世思想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姚伟钧.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04):79-84.

[2]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3):9-1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

一、引言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敏锐的政治修养和较强的法律素质,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事关国家兴衰,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因此,大学校园在进行专业文化课的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加强思想道德政治理论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文明的校风,共创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内涵: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能够使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师生共同的心愿,也是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要自我身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校园。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校园应该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充满活力、诚信友爱、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环境雅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

广大师生是和谐校园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和谐校园的构建有赖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标与特征

教育要发展,德育要先行。君子所立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为官修官德,为师修师德,做学生就要有良好的品德,有“德”才能明理讲义,知廉耻。古人云:“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当今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在高校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必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应该外化为德行操守。慎独自律,内化为品德修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培育出脚踏实地,知行统一,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为依托,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原理和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丰富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和政治理论,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政治素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有助于他们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要实现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绝非是一件易事,必须借助多种方式来完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理论到现实飞跃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体验教育,环境育人的有效方法。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创设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实现潜移默化的隐形育人,促进德育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只有在践履躬行的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有关道德行为的直接经验和具有感彩的亲身体验,从而促进外在道德规范向内在品德转化,并实现道德理性认识向道德实践的飞跃。

学校通过升国旗、主题班会、校广播台、宣传栏、各类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我做起”的主题研讨会和争当环境卫士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从而自觉地维护环境,珍爱自然。通过各种文艺活动,观看爱国影片,读书活动,感受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时代气息,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竞争合作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自信自尊;开展以“感知关爱,回报社会”为主线的“爱”的意识教育,教导学生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忠诚祖国,孝敬父母,关心班级。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善待朋友,热爱工作,善待生活;开展校园诚信文明现象情况的调查活动,并展开讨论,还做了“争当诚信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的演讲,增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诚信做人;通过帮助困难学生,希望工程援助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感受爱、珍惜爱、回报爱、付出爱,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人际情感,从而形成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7篇

儒家强调“中庸”、“宽厚”、“仁慈”,而法家是以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论语》是儒家思想理论的反映,在治国理念上,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法家主张用律法去约束人们的言行,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利用这个工具去控制民众。法家的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儒家主张要以德为本治国,法家主张要以法为本治国。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内涵则是“君权至上”,法家重视法的客观性,法家反对礼制而重视法律,强调使用重刑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家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是最重视法律的。法家注重法的权威性,强调法律应当在政治社会的运行中高度规范化,这一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说是比较先进的思想。

在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儒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启示主要表现在重视法与人的和谐,真正促成形式意义上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理论思想体系,是通过对人进行道德的教化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谐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价值,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儒家和谐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社会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是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武器,和谐是建立美好家园的价值取向,和谐可以提高文明,修身养性,促进身心健康。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诚信,强调建立民主体制维护公益,讲究了,和谐共生的思想。

2、法治理念的构建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在现代复杂的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有犯罪现象的出现与发生,探究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当一个社会处在制度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当今社会的犯罪年轻化也让人忧心忡忡,青少年由于家庭原因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般都源于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双方长期分居或感情不合的松散家庭,一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有些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渡期望的心态,无形当中就给孩子加压加负;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教育方法死板,是造成学生厌学,重学习轻素质教育是个别学校的突出表现,个别学校不能如实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制度,使一些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青少年受金钱社会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甚至流落社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原因。

宽容思想对于减少及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宽容的思想发源于宗教的仁慈和仁爱学说,在建设和谐法治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适当的宽容可以使得很多法律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好的化解。我们应当吸收并且以的宽容思想为指导,宽容应该是社会公德和法律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规范。社会因素是导致犯罪的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根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谐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根据现实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法治社会的建立与形成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撑以及其功能的内在驱动。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时代精神的确立,在司法实务方面,有很多的案件的审理与判决都融入了社会的声音与意志。法官行使司法权是代表国家和政府来行使的,要建设人民陪审团制度,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司法监督系统,对法院的法官在庭审方面的审判权要有效的监督,结合我国的人民陪审员模式,发挥各方优势,确保人民的利益,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司法审判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