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51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企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食用安全问题的愈加关注,生态农业企业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该类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却面临着“起步难”、“发展更难”的窘迫问题。以鹤壁市某镇多家生态农业企业为例,发现资金短缺(26%)、政府扶持力度不足(21%)、科学技术限制(20%)、基础设施不配套(16%)以及大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不足(12%)是影响企业运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2发展困境
2.1起步难
启动资金不足是生态农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筹资难:为生产品质优、营养高、无污染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企业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然而,资金需求量大、未来收益状况不明朗等现实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选择;二是贷款难:农村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下降加速了资金的“非农化”进程,即使农村资金投入需求不断增大,金融部门仍以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理由拒绝放贷,所以资金“脱农”现象非常严重。
2.2发展更难
2.2.1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生态农业企业的员工多是来自周边村落的农民。虽然他们实践经历丰富,但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却造成了他们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和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这不仅妨碍了他们全程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更严重的是忽略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多指标的把控最终将影响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
2.2.2消费市场尚小,企业资金回笼受阻据销售经理介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通常是普通同类农产品售价的5倍以上。受我国普通居民经济收入的限制,所以,普通农产品较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明显,后者的购买群体主要是高收入家庭。为扩大销售市场,如何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合理定价却一直困扰着企业,价格低了,企业无法回收成本,而价格高了,农产品的买家就少了。2.2.3企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目前,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大多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整体布局规划还是具体技术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企业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品种,也希望农林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指导。但根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农民表示政府和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新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与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实现联动的现状将严重影响生态农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3未来展望
3.1坚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
3.1.1观念转变需要宣传加大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程序的宣传,一方面可提高国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农民和企业依法生产合格农产品。粮食安全既要重“量”也要保“质”,前者反映了人要吃饱的客观需求,而后者则突出了人要吃好的主观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解决了我国国民的温饱问题,但“质”与“量”不均衡的发展使得安全、无害成为现阶段国人对农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3.1.2市场开拓需要时间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增强,种植条件得以改善、化肥施用量得以控制、农药残留量接近为零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竞争优势将愈加明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终将成为寻常百姓的唯一选择。
3.2积极向国家政策“借力”
3.2.1法律法规的完善立法工作从法律法规角度规范了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保障生态农业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同时还将调动更多的生产经营者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2政府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农林科研单位和高校依托其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立足于绿色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应用,实现了绿色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经济效益增加的目标。但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牵头,建立农林科研部门与生态农业企业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研结合与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激发农民和企业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企业也可针对生产技术所需,由科研院所向企业员工提供短期技术培训以达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3.3立足品牌,发展特色,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企业;瓶颈;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9-1
1 目前国内现代化农业企业的现状
现代化农业企业是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体制与农户相结合,带动农户进入内部市场,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的程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生产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的目标并通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企业。这种大型的企业带动了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是改变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简单来说,现代化农业企业就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企业。现代化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创造力和创新型的市场载体。
2 我国现代化农业企业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限制因素
按照目前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经营销售模式,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解析现代化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
2.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最大的问题是农产品及副产品的质量。我国的农副产品在质量上与国外的农副产品存在很大差距。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农副产品质量、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违禁药物的随意使用,动物疫病控制不理想,防疫问题严峻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我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二,农产品及副产品创新、研发力度不够。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初级农副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在国内市场也会因国外深加工农副产品的进口而处于不利地位。
2.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分散农户的违约现象。由于我国长时间的小农经济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但是由于分散农户资源占有量少,信誉较差,当市场波动时很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即违约现象;第二,政府扶持政策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落实。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缺乏效率,使得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保证,导致技术和产品的落后。如果没有新的力量帮助突破发展的瓶颈,那么龙头企业会逐步被市场边缘化,最终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3 突破我国现代化农业企业发展瓶颈的策略
3.1 以农业科研技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
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企业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大力发展“产、学、研”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龙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可以将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带入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为例,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温氏”,大大推出“温氏肉,放心肉”、“温氏食品,人人有份”等一系列的举措,在养殖龙头业中推出绿色温氏。
3.2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提高公司与农户契约的合作性,稳定市场平衡。
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为例,该公司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为养殖合作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以及专业化的养殖技术人员指导,而农户只提供猪舍和劳动力,一年可以养殖两批猪,每批猪的利润在5-6万元以上,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户拥有的资产份额较为清楚,将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连接起来,不仅可以形成激励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维持市场的稳定。
3.3 提高国家政策对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
一是加大国家银行贷款支持的比例。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创新支持工作机制,加大对现代化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投放额度,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到县级政府。放宽对现代化农业企业的授信管理,调整抵押政策,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允许现代化农业企业间的联保,允许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二是实施现代化农业企业技改扶持项目,大力引导现代化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作型利益结合机制。政府应鼓励现代化农业企业和农民积极参加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突出的情况下,现代化农业企业要积极履行责任,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资本和产品等要素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发展,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利润,实现二次收益分配[1]。
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截止20*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70家,涉及水产品加工、种植业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加工等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82家,占总数的48.2%;种植业产品加工企业48家,占28.2%;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21家,占12.4%。另有市场型企业19家,占11.2%。我市农业龙头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5.8亿元,实现利税2.22亿元,分别比20*年增长17.1%和110.6%。(不包括棉纺织、服装行业)。其中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有95家,超千万元的有66家,超过亿元的6家。南通市级以上7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实现利税8937.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
2、吸引外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外向度提高。近几年来,我市通过举办海鲜节、科技节、民间投资恳谈会等活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大加快了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批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20*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资的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引进外资近25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水产精深加工产品、优质肉制品、蔬菜深加工品、丝绸制品等出口创汇产品,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以上。
3、有效投入再创新高,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近年来,通过企业技改、新上项目等方式,许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自身规模,提升企业档次。20*年,全市有实际投入的农业加工项目131只,投入总额达5.2亿元,项目投入量在南通六县(市)中名列第一。还涌现了民主银鑫食品、北新一鼎洋食品、吕四屹森水产等一批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1.4亿元的寅阳东旭牧业、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志良皇室麦片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之中。
4、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腾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狠抓蔬菜质量,为了适应出口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注重发展名特优,提高产品竞争力。
5、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带动能力日渐增强。
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强化了与基地和农户的联接,带动了基地化生产,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7万户,带动基地面积23.7万亩。黄海滩涂公司积极组织农户进滩养殖,沿海2000余农、渔民劳务费就增收近400万元。寅阳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第一年,就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其应起的作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的多,大体量的少,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全市170家龙头企业中,还没有销售额超3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也不多,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二是企业产品加工档次偏低。我市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整体装备水平不高,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普通产品偏多,产品优势不明显。多数企业停留在产品简单加工层次,真正搞精深加工的不多。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深度不够。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处于松散型状态,大多数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企业不多,合作返利型更少。
二、培育壮大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要达到3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个,超5亿元的企业3-5个,10亿元企业达到2-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左右。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扎实做好今年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对开好头,打好基础,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投入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效益,不断拉长产业链,使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份额。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市现有的170家农业龙头企业,有85%以上都是资源型加工龙头企业,其产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为此我市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动农产品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比如,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粮油、畜禽、瓜蔬、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产品、传统产业,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和品种结构,形成新的农业优势资源,培育出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2、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巩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托管或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营利润。龙头企业通过向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发放贷款贴息、赊销生产资料、实行保护价格收购等措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互惠互利,让农民多得实惠,调动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加强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和企业法制观念,通过章程、合同契约来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力、义务,规范相互间的经济行为,保护好各方面的利益,使各方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积极实施科技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我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以及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我市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企业。重点扶持企业开发高、新、精产品,提升名、特、优产品档次,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名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引导企业实施体制创新,用资本运营的手段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体制创新是建立企业良好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辐射力和活力的重要措施。要积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时,抓住有利时机,灵活地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联合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把一些规模过小的农产品加工业或兼并或重组,盘活闲置资产,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增强自身实力。同时,也要努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有序管理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与评价农业企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的行为,是以促进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与实现经济目标的一项职能。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等众多风险的影响,随着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完善以及发展,内部审计的专业化、规范化使得内部审计在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以及重点
内部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之一,其定义是:对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与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农业企业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以及经营周期长,经济效益同样也具有长期性,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农业行业,生产周期的长短也不同,大大考验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能是否完善。农业企业的生产行业广泛,投入面自然也很广泛,各行各业遍布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只要有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控制系统的出现,就需要内部审计进行监督。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农业企业的单位预算的执行以及决算情况审计;农业企业经营性收支以及所有经济活动情况的审计;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审计;农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审计;农业企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审计治理;农业企业承包租凭经营经济责任审计;农业企业建设工程财务审计治理;农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值价值的审计。
2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审计重点偏失
我国内部审计是由国家审计的推动建立发展的,加上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起步晚,导致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侧重点不同,只专注于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加上内部审计的性质就是监视监管,这种内部审计的模式并不能解决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需求,同时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配合度以及重视度不够。
2.2内部审计人才匮乏
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被更换,致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同时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并无完善的规范,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兼职颇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未进行后期培训导致内部审查的行为不规范,审计方式太过于单一,审计作风不严谨,审计质量差,审计建议不够专业,可行性不够,对于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以及发展情况不够了解。
3 对于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
3.1规划重点
强化审计监督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加强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从农业企业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转型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监督审计,首要的问题是将内部审计的重点全面突出,对于农业企业中审计工作要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要足够真实、仔细、全面以及审计时间的连续性。农业企业内部设计办法的革新以及要保证审计的严格性、专业性,严格审查农业资金的管理,农业资金的使用,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内部审计应该讲究深度,注意内部审计的专业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2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农业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便于内部审计人员不受束缚,客观进行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农业企业应该积极建设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团队,同时对于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及审核。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阶层也应该提高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尽快的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引进内部审计团队。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程序应该严格执行,灵活运用,创新优化农业企业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资料以及审计信息的电子化也应加快建设,以便于减轻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以及??计水平。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经营;问题;建议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以的推行为开端的。这一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我国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国内市场被纳入国际贸易组织统一框架内等市场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以分散农户为主,小规模生产、兼业化经营,粗放、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生产方式运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适应大市场的需求。通过农业企业化经营,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农业生产者的挑战,最终促进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适应当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从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经营局限性的一项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大量存在为前提。目前,中国已形成农业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户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民独资联合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约6.6万个。这些组织逐渐成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农业企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践中农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产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制约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当前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然而,民间的借贷数量少且不及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总额为27785亿元,贷款总额为19545亿元,存款总额相当于贷款总额的142%,资金净流出达到8240亿元;其中农户储蓄存款额为20766.1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5%;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总额为204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只占农户储蓄额的10%;乡镇企业贷款额为178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1%。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市场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储运加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企业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分享作为企业应得的平均利润。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三)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这类企业很难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农业最基础、农村最穷、农民收入最低,农业院校毕业生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使得农业院校这条产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现“有渠无水”的尴尬。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受制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土地资源少,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14亿,就业人数为4.2亿人,即有0.84亿的剩余劳动力。过去,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民离开他们成长的家乡并居住和工作在他乡或者城里。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这些人员同进城的农民在就业上出现了冲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继续适应市场需求,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4年的2494.74万个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万个,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导致农村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企业组织的创设和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户家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作用,有效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农户家庭积极创建和发展经营农业的专业经营组织,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逐步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农业企业组织。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首先,政府要对各种中介组织、市场管理者(企业)及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制度。政府在农产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产区建立包括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功能互补,及时各市场的供需信息,协调联动,保障农产品顺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根据农产品中长期需求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及配套策略。第一,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规定和标准化的要求生产,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技术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第二,通过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标示认证,组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其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毕业生加入农业企业;鼓励社会各界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创办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奖励为农业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次,通过构建农业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传递机制,有效降低企业与高级管理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级管理人才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较为理想的工资报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将选择人才不当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农业企业应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进入壁垒。由于农业企业的人才选择余地相对有限,而且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是经过长期竞争,优胜劣汰后涌现的,所以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要降低进入门槛,给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机会。
(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开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开办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政府应让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务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能够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营造一个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4、朱乐尧,周淑景.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农业企业;农业产业;作用;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8-01
随着国家对农业企业的政策导向作用,兴安县农业企业依托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一大批竹木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崛地而起,发展迅速。农业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兴安县毛竹产业、葡萄产业、柑橘产业、甜玉米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农民的收入得以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农业企业也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展示了农业企业与农业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农业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带动农民增收
兴安县农业主要是种植业,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主要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来获取收益,由于市场的波动,农民收入极不稳定,而且收入水平较低,到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404元,随着农业企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建立了“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订单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随之增长,一方面农民的产业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空间,农闲季节农民可到企业打工获得收入,到2014年,兴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1 726元,名列广西自治区前茅[1-3]。
1.2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企业可以带动产业发展。随着桂林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兴安县食用菌产业由单一的蘑菇生产发展到集金针菇、反季节鸡腿菇、反季节香菇、黑木耳、灵芝生产的多品种种植,促进了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兴安县华江乡竹制品加工企业群、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兴安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兴安县毛竹、甜玉米和柑橘产业的发展。到2014年,兴安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8 500万m2;甜玉米产业从无到有,种植面积逾6 666.67 hm2;柑桔种植面积逾8 000 hm2,使兴安县农业产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4-7]。
1.3 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产值很低,而通过农业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做成礼品或进驻超市销售,能大幅度提高产值。如兴安县农业企业,对毛竹、甜玉米、柑橘、食用菌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产值提高几倍到几十倍,特别是兴安县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和包装后,其“宏旺”牌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2 制约因素
2.1 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但涉农企业在融资方面却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农业企业固定资产不多,信贷额度低;另一方面由于各级财政基础薄弱,财政支农投入所占比重低,在财政贴息、低息、定项定额补贴上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农业企业在组织生产、建立基地、引进新设备等方面均存在着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2.2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缺乏科学联结机制
订单农业是企业和农民在力求保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和企业客观上存在着利益矛盾。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的农户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将产品销售于市场,导致企业缺少充足的加工原料;而市场供过于求时,部分企业又压质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双方违约的行为,不仅使相互间的诚信度大为降低,而且也损害双方的利益,这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2.3 企业人才缺乏
农业企业大多为私人企业,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私企就业,导致企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员工大多数是本地的临时季节工,文化素质参次不齐,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
3 对策
3.1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政府部门一是要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业企业投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实现资金筹措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二是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诚信教育,开展企业信用度评估,成立市、县两级信用担保机构,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允许企业利用所取得的土地经营权、获林权进行抵押贷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2 建立良好的利益同盟关系
农业企业和农民之间不能是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但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企业应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积极采用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同时增强企业、农户的法律意识,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订单行为,使农户放心种、企业原料有保证。鼓励和允许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健全“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3.3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发展兴安县农业企业,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坚持质量为先,以企业产业优势为依靠,以“专、高、精”为重点,努力打造顶级品牌。在品牌建设中,要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充分体现绿色、无污染、纯天然等要素,“不求其多,但求其特” “不求其全,但求其佳”,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二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市场信息点,多方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加工。三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和网上交易,扩大产品贸易。
3.4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视程度。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高薪聘请并留住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组建一支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善于培养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和培训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 参考文献
[1] 徐海斌,王丽平.农业龙头企业的成因类型及在产业化中的作用[J].中国种业,2006(5):15-16.
[2] 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5-27.
[3] 朱瑞军,王福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5(3):43-44.
[4] 黄学群.天津市农业龙头企业概况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34-38.
[5] 张学明,吴占文,志.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化成长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57.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突出且最容易夭折的阶段。初创期的往往企业对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在这一生命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格局,迅速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力量和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自然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是法定生命周期。自然生命周期是我们前面这些生命周期理论所研究的范畴;法定生命周期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不同企业形式在工商登记时对企业有效期限的限制。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分类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如下图1
二、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且其管理者多来自于农户或者从事农业流通行业的亦农亦商的商人,这些管理者在管理视野和管理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局限性,造成广大农业企业在创业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盲目策划、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等问题。
1.缺乏灵活有力的经营战略
农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的不足,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不能灵活抓住国家相关宏观政策调整契机,比如农超对接政策中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支持农业流通企业发展。如果流通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无疑会获得较快发展。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定经营战略时,往往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不能够提前发现市场机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上暂时需求的影响,做出匆忙应对,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恶性竞争”,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创业期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同时经营风险大,所以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更加困难。企业启动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创业期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的创业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现金流断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最终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3.缺乏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其在薪资待遇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较低。所以,技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比如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仍停留在口头层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针对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
4.缺乏市场意识
管理者创业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更不了解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决策过于主观。没有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人才策略、营销策略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三、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中的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不可避免的面对一系列生存困境。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企业可能不具备的发展特质。因此,在这一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维持生存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个时期可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等。
1.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以农业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依托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采用资源战略,在降低资金投资的同时可以形成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的差异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企业要实施这个战略,可以借助国家“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优势技术人才、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战略可以在企业创业之初,就建立行业壁垒,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借此获取高额收益,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依附战略
依附战略是企业发展阶段常用的发展战略。依附战略是指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农业企业可以依托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通过为合作企业的产品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加工或其它服务,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战略。依附战略的优势在于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商誉和销售网络弥补自身在市场开拓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扩大销售发展壮大的目的。
3.夹缝生存战略
夹缝生存战略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己创业初期规模小、运营灵活的优势,选择大企业不便或不愿进入的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实施这种战略能充分体现他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生产和提供大企业不愿或者不能满足的细分市场,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管理经营上的劣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其不足,由于细分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夹缝生存战略的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考虑战略转移,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局部市场战略
局部市场战略是企业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在充分细致的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企业创业阶段的市场目标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客户群上,企业集中精力在局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局部市场战略的农业企业,随着企业在当地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建立,需要不断冲破地方区域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创造条件。
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
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是农业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而迅速创立企业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具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施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因为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而以失败告终 。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研究,阐述了企业在创业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一些解决战略。企业在创业期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通过对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剑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白野,白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