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46
序论:在您撰写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由“欧盟之父”罗伯特・苏曼倡导的欧洲联合进程已有60余年历史。欧盟在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系四个阶段后,目前已形成拥有27个国家,4.9亿人口,西起大西洋、东至波罗地海,北起北冰洋、南抵地中海的世界“超级”政治、经济国家联合体。
欧盟农业发展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实施有力。欧盟的规划既严格又灵活,但规划不会因人变动而随意变动。每一规划期都有很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并附之与相应的资金支持,通过规划安排资金和项目,已成为欧盟的一种制度。
地区发展协调。欧盟成员国之间、成员国内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如德国人均GDP是欧盟的1.3倍,但德国东部多数地区人均GDP不足欧盟平均水平的60%。从而,多年来欧盟委员会一直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扶持计划,安排了专项基金。在地区发展机构方面设置了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如欧盟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政策、法规、报告,并保证欧盟的政令在各成员之间畅通。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委员会,它的职能是对欧盟区域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咨询和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供欧委会和欧洲议会参考,这个委员会的评价工作是独立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重视粮食安全。二战期间,欧洲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一度引发了种族矛盾。战争结束后,欧洲一些国家决定联合自强,加强贸易和产业联系。在农业产业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联盟国家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农业政策,并扩展到现今的欧盟地区。他们首先采取稳定粮食价格的措施,抛开世界粮食市场因素,确定一个偏高偏好的固定价,刺激粮食生产,经过十年发展,实现了粮食自给;然后当粮食出现过剩时,超出需求的部分由欧盟买下来卖到国际市场,避免了粮食增产过剩导致粮价波动;之后,欧盟逐步取消了过度的激发政策及生产配额制,使粮食生产回落到了自给水平。虽然农民从粮食生产中得到的收益会逐渐减少,但每年欧盟会付出500亿欧元直接补贴给农民,保证农民收入不会减少。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 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讨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玉米饲料室全体人员对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农业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北京的农业60年来经历了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产业化农业等发展阶段,最终走上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涌现出10种典型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5个农业圈层,逐步彰显出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农业功能。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适宜的自然条件,地貌类型多样,地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植被、土壤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山区面积1.04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特色为北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具有显著的科技与资金优势,全市涉农研究机构29家、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3家,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10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111.8亿元(2006年);具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种植业产业规模化水平高,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化、专业化、特色化程度高。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2.29万hm2(2009年上半年),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全面提升了郊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推广、孵化和窗口示范功能,带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观光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市民休闲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为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2008年底全市农业观光园已有1332个,民俗旅游接待户7793户,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2703.8万人。市场需求巨大,北京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消费群体大、结构层次多、消费质量高、消费多元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郊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是要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一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近郊区依托科技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发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园艺型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远郊平原地区和浅山区要加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业。山区农业要结合生态涵养,培育农业特色,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使其成为首都的生态屏障和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场所。二是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近郊区重点发展集景观、科技和休闲为主的园区农业,远郊区县要发展融教育、体验、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山区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三是突出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依据首都消费市场大、消费层次多、消费水平高的特点,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郊区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五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强化对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六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着力培育和兴办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辐射区域广的龙头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提升郊区农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由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领域扩展的能力。农民合作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七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八是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郊区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开展绿化美化,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郊区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绿化农业,减少农田和扬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农业生产排污。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推广节能农业。九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十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定位于占领中高端市场,要有一批以品质为基础,受消费者青睐、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因此,要以积极抓好都市农业品牌培育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都市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业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以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可以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2进一步理清了玉米饲料室的工作职责
玉米饲料室全体成员通过深入学习重新认识首都“三农”内涵和外延,讨论并回顾了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现状和玉米饲料室的职能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要及时掌握北京都市农业赋予我们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高效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健康食品生产和加工体系,提升种籽农业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园创意农业,推进产业、生态和景观一体化建设,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树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典范。
2.1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玉米具有粮、经、果、饲、能等多方面用途,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更是饲料的最主要来源。2009年京郊玉米播种面积约保持15.00万hm2,其中春玉米面积约7.40万hm2,夏玉米约7.60万hm2,玉米仍是北京市种植业第一大作物和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从未来发展和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角度看,发展玉米种植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尽管我们在玉米种类和品种筛选与技术推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距离城市的多样性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鲜食玉米。目前鲜食玉米类型和品种发展迅速,如何进一步引进不同色彩、不同口味、不同穗型和鲜食玉米新品种示范和推广,特别是利用首都优势条件,发展种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和提升玉米生产的空间和多样性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玉米生产,提升、创新现有玉米生产体系,培训郊区农民,使农民能够了解和掌握现代基于生物科技水平的玉米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杂粮是指大宗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以外的小宗粮豆作物。杂粮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功能以及风味独特等膳食特点。同时,杂粮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主要种植在生产条件较差、干旱贫瘠的区域。因此,杂粮历来就有其天然性,是理想的无公害食品。近年来,北京市杂粮种植发展迅速,目前已到达2.67余万hm2,一批新型花生、七色红薯、小黑麦、谷子、大豆等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但与中国传统杂粮这个大世界相比,我们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仅是沧海一粟。基于市民健康水平和对食物营养的认识,杂粮食品将是未来市民膳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杂粮品种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是我们重新认识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玉米、杂粮种类和品种的多样性,必然也代表了适宜性的多样性。北京土地类型具有多样性,而首都空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又会增加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破碎化,如何把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导致的适宜性多样性与北京土壤、气候、土地类型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圈布局”,拓宽种植空间,不仅农民可以种植,市民也可以种植,切实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理念。这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学习和认识“三农”。
2.2大力集成、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建设
“重新认识首都“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乡市场、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市玉米和杂粮生产由于其规模大、种类多,将成为未来北京市食物生产的重中之重。按水肥物质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和面积计,玉米和杂粮的有机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建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基础和安全格局必然也是重中之重。其次,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是充分利用北京市多样化自然资源的基础。玉米和杂粮生产季节基本上是雨季,与北京市水资源季节变化相吻合,是建立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的基础[1]。但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再加上未来种植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扩展以及高产需求,自然降水仍然不能满足玉米和杂粮的生产需求。尽管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旱作和雨养农业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有效提高玉米和杂粮的雨水利用效率,但与未来生产发展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要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重新认识玉米和杂粮生产在城乡一体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我们的认识高度和责任感,要脚踏实地、认真负责,以创新的精神,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旱作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乡一体化安全格局。
2.3构建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作压力、膳食结构和不合
理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现代城市生活病”越来越严重。国内外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玉米和杂粮将成为首要的健康食品,成为人类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和杂粮加工食品(玉米片、玉米面包、玉米汤、玉米油炸片、玉米香肠、玉米粗粉、膨化食品和啤酒)成为未来食品加工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成为服务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玉米和杂粮种类多样性,不仅具有食物生产性,还具有观赏性,玉米和杂粮品种和色彩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因多样性、生物自然演替多样性,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玉米和杂粮成为各类主题都市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科技展示、示范和教育功能。
3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开展项目、科技工作的思路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创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根据站里制定的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结合玉米饲料室自身承担的业务和职能工作,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一些工作思路。
3.1京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及沟域经济带建设集成技术试验示范
拟开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现代农业园的品质提升与开发和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京承现代农业走廊作为对外展示窗口,凸显了北京农业的整体形象,带动了相关地区农民致富,也为市民观光休闲增添了新的空间。为更好地发挥走廊农业的作用,拟对走廊两侧不同主题农业园进行技术指导,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和突出主题、品质提升以及注入文化、创意品味,规划合理的观光、休闲、采摘路线,打造精品的郊区游线路。沟域经济是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为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的举措。重点突出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本产业,以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导,以特色种植、精品粮作为支撑的基本模式。在发展沟域经济时,注重优势资源挖掘与文化创意融入,重视科技资源的引入,突出产品差异性,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有竞争力的精品工程。根据沟域经济的特点,拟在本市北部山区成片建立包括红、绿、黑等色彩各异的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增加市民休闲观光的场所。
3.2主要农作物目标产量和效益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拟开展玉米高产创建与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以及高产优质豌豆新品种生产示范项目。多年来,北京市玉米面积近年稳定在约15.00万hm2,继续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结合北京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高标准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全市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为把首都8.23万hm2农田打造成“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贡献力量。春玉米田每年的冬、春休闲期长达6个月以上,由于多数地块玉米秸秆被利用,造成大量农田。为有效解决农田的问题,同时提高农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计划与本站食用菌室合作,在延庆县大榆树和昌平区小汤山设立3个试验点,开展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预计每667m2增加经济效益8000元以上。豌豆在北京市的生产,常年约1333.33万hm2,豌豆除可加工传统的食品外,还兼有绿色、有机蔬菜的用途,它的生产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地表的覆盖,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风沙浮尘、清洁首都的空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豌豆的需求日益增大。迄今为止北京市先后审定通过了部分豌豆品种,但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导致产量较低,一般低于20.00kg/667m2,通过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是对京郊非传统种植方式的一种探索并可对田地进行有效覆盖,减少风沙浮尘。
3.3设施农业技术示范
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为拓宽与推广设施高效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生产、周年供应、丰富设施作物类型与品种,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绿色安全鲜食玉米、红薯、杂粮的市场需求,在对“设施一年四茬鲜食玉米”预研成功的基础上,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目标经济效益为8000~10000元/667m2。
3.4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促进秸秆还田落实。由于玉米秸秆用途多,农民从经济效益考虑,使北京市春玉米秸秆还田工作难以全面实施。为解决北京市春玉米田冬、春季的问题,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每667m2补贴30元,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秸秆还田保土、保水、保肥的功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5专用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推广
拟开展新品种引进和观光采摘园区五彩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目前京郊观光采摘园区快速发展,但多以经济作物和花卉为主,为满足市民对大田作物采摘的需求,计划在现有观光采摘园区里示范推广五彩鲜食玉米、花生及甘薯等可鲜食的作物新品种,在保证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培育新型的观光采摘市场,满足不同城市消费群体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和谋划。
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四是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五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六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纵观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加以解决。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农业基础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行地埋管道、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着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真正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健全农业防灾抗灾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要按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节本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农村特点的农机发展道路,着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广玉米机播、秸秆还田和玉米机收等机械技术。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加快新型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科技提升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优势,特别是玉米的研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玉米种业,真正成为全国玉米新品种繁育中心、展示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高产攻关示范基地。积极推行市县乡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特派员联系村、联系户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积极探索横向联合机制,探索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联建种植、养殖等实习基地、科研基地、试验基地、创业基地,解决好农业科技棚架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要以发展粮食和肉深加工为重点,以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淀粉制品、休闲保健食品、果蔬保鲜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努力抓好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的食品工业基地建设。要选择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养殖企业、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畜牧业示范企业、示范小区,抓好优质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要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抓好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要抓好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构建布局合理、产业明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
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工程。要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示范企业。使其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骨干力量。通过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要全面推进农产品无公害化,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方向,加快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逐步建成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快速、系统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物质资源的日益丰富,社会成员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步走向长寿时代,人类社会也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老龄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7%,那么就表明该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指标
人口老龄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第一,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一般来说,65岁对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是老年系数,这个系数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第二,从老化系数来看,这个系数是衡量人口老龄化所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数,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第三,从抚养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来看,如果被抚养人口占抚养人口的比例重,也是直接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程度,这里的被抚养人口主要是指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抚养人主要是指适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使得农村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浪费,影响农村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密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步伐来进行建设。但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留守老人和贫困老人增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适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由老年人构成,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严重匮乏的局面,大量的土地也因此荒废下来,或者承包作为经济作物更种地。这种格局导致农业生产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老化也直接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不足,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而易见,政府应当从制度上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进行保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前农村人认为保险是白花钱这样的观念,认真做好扎实细致的宣传普及工作,广泛运用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和舆论工具,采取板报、标语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新农保制度的方针政策,使农村老年人自愿参保,积极参保。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加强对农村养老的投入,总理指出:政府少上项目也要确保对养老保险的投入。所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实力增强,各地区要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投资额度。政府要制定出符合新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村老年人养老做到有保障,有依靠。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农民经纪人 经纪行为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经纪人获得了进一步展示其能力的舞台,成为“农业产品——消费市场”流通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他们为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增强了地区经济活力。更重要的是,农民经纪人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步伐,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但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农民经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促进农民经纪人事业良性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农民经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经纪人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有待完善
从目前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状况看,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民经纪人之间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些联合体,使得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是我们还需看到,总体来讲,当前农民经纪人大多还处于分散的状况,尚未形成规模型、集约型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这种自发性、分散性的局面导致了农民经纪人在营销和经营思路上的局限性,影响了其经纪业务横向扩展、纵向深入的能力。
(二)当前农民经纪人队伍中人员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农民经纪人能够兢兢业业,诚实守法,克己奉公,在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声誉;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尚有少数农民经纪人见利忘义,无视市场信誉和经纪人职业道德,互挖墙脚、竞相压价或抬价,甚至极少数经纪人还巧取豪夺、欺行霸市,这既坑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减少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并且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了农民经纪人的整体形象。
(三)农民经纪人的理论水平亟需提高
多数农民经纪人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是还需看到农民经纪人总体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从事经纪业务大多依靠老客户、熟关系,凭借感觉、经验办事,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力,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由于农民经纪人对于市场前景判断失误导致经纪人营销失败、农民创业失利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政府和社会对农民经纪人的关注程度不够
虽然农民经纪人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承认政府和社会还未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这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未能重视对农民经纪人营销上的指导,业务上的培训,未能向农民经纪人提供相应的技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当前政府已制定的相关保障农民经纪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还不多;另外,对于清除农副产品流通中各种关卡的“绿色通道”措施虽已初步施行,但是还未完全落实。
二、对当前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经纪人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进一步促进农民经纪事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积极摸索,建立各种形式的经纪人联合体
对于尚未建立经纪人联合体的地区,应在基层人民政府的协助之下,以行业或地区为单位,建立旨在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减少经纪人营销风险,拓展经纪人营销规模的农民经纪人协会。在建立组织后,还应通过制定组织章程,明确负责人,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使得农民经纪人在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过程中,加深市场了解、协作市场营销、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在已经建立经纪人联合体的地区,还可适时将松散型的协会组织发展成以经纪人共同出资、共同参股为形式的有限责任制或者股份制经济实体,进一步强化农民经纪人之间的协作程度,将经纪人之间的协作范围扩展到从资金、信息到运输、仓储、人员调配、销售等各方面,将自身做强做大,提高农民经纪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思想建设,增强对农民经纪人双重激励
针对农民经纪人在经纪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应当结合政府和社会共同着手建设一套旨在提高农民经纪人道德水平的体系。首先应强化对农民经纪人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经纪人树立“诚信经营,诚实做人”的理念,从思想上解决少数经纪人道德缺失的问题;其次,基层政府应当建立对农民经纪人的奖励制度,不但应奖励营销能手,还应奖励重点奖励遵纪守法者,不但包括精神激励,还可根据本地区情况适当的给予农民经纪人一定的物质奖励,树立农民经纪人模范典型,以增加农民经纪人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鼓励他们更尽心尽力的投身于农民经纪事业当中,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制度
在对农民经纪人培训制度的总体规划上,我们应遵循“实用、简易、持续”的培训原则,使得农民经纪人能够较快、较好的掌握从事经纪业的一些基本原则、方法及技巧,并且通过对培训制度的制度化建设,努力使其成为一项经常性、连续性的培训制度,成为培训农民经纪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对农民经纪人培训中,我们可主要依托成人学校、农民培训中心等社会教育力量负责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农民经纪人学习市场营销学、价格学等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学习经济法、合同法、工商管理行政法规来提高农民经纪人的法律意识;同时还可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为农民经纪人分析市场供求、研究市场动态提供专业性指导,进一步增强他们专业素质,提高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四)以政府政策倾斜为主导,加强全社会对农民经纪人的关注程度
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各地政府加快制定维护农民经纪人权益,规范农民经纪人经纪行为的法规、规章,从宏观上实施对农民经纪人的政策倾斜,促进农村经纪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看到农业产品的经纪活动受季节性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经纪人时常面临因此而导致的资金匮乏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协助农民经纪人广开融资渠道为他们解决资金上信贷难的问题;面对农民经纪人在经营上的种种困难,基层政府相应部门则因经常走访,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问题;随着经纪人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业务品种也不断多样化、复杂化,经纪人也会面临一些法律纠纷,法律部门应提供对农民经纪人的援助项目,以维护农民经纪人在经营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郭建平,王海平.目前我国农民经纪人的发展状况及其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2]王振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问题探讨 [J].现代农业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