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09-07 17:29:42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

关键词:桥式起重机;啃轨;原因;处理方法

桥式起重机在工作中出现“啃轨”现象非常常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起重机的轨道侧面或车轮轮缘内侧有斑痕,甚至有毛刺或掉铁屑;二是起重机在工作运行中车体出现歪斜,使得车轮走偏和扭摆,这种情况在起重机起动或制动时更明显;三是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发出金属啃咬“嘶嘶”或“吭吭”声;四是起重机运行中出现爬轨或脱轨等严重现象。下文在处理桥式起重机“啃轨”现象时,从现场观察判断以及做相关数据检测,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其进行了整改。

1.桥式起重机“啃轨”现象的原因

桥式起重机“啃轨”现象发生的原因较多,车轮、轨道、传动系统都可能造成这种现象。理论上产生“啃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车轮的原因。车轮导致桥式起重机“啃轨”可能是由于机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存在误差、投入实际使用中磨损不均、维修过程中更换单边零件等,使得起重机两侧车轮直径存在差异,在转速一致的情况下,直径较大的车轮会逐步超强,两侧运行不同步,车体倾斜导致“啃轨”。如果起重机的四个车轮不在矩形的四角,或者同侧的车轮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这将发生车轮中心线偏斜造成啃轨。如果同侧车轮的中心线与轨道顶面未处于垂直状态,致使车轮踏面和钢轨顶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单位面积的压力增大,造成车轮磨损不均匀,甚至会在踏面上磨出环形沟槽,这是车轮垂直偏斜引起的啃轨。此外,如果不合理使用起重机,导致其结构变形,造成对角线的超差,从而引起啃轨。

第二,轨道的原因。起重机“啃轨”在轨道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轨道铺设不规范,水平弯曲过大,直线度误差大于2毫米,造成固定线段啃轨;二是轨道的轨距太大造成外侧轮缘啃轨,轨距太小造成内侧轮缘啃轨;三是两条轨道同一截面上在踏面垂直高度差过大,使得大车在横向移动中,标高高和标高低的轨道都发生啃轨现象,造成轨道标高偏差过大的原因可能由安装和维护引起,也可能是厂房柱子下沉而引起;四是两条轨道平行度差,成外“八字”或喇叭状致使发生啃轨。

第三,传动系统的原因。桥式起重机的两套传动机构不同步时,将导致车体倾斜而啃轨,表现在起重机启动制动中,由于车体扭摆而啃轨。在由于装配的差别产生的阻力不同,如果传动系统分别驱动,使得驱动电动机运行不同步,造成车体歪斜运行发生啃轨。如果两台电动机转速差过大或者两台电动机线头接反,都将使得车体走斜而啃轨。在驱动传动结果中,如果两侧车轮间隙不一致,或牟策传动轴的键松动,都可能使得车轮转动速度存在差值,造成车体走斜而啃轨。

2.桥式起重机“啃轨”现象的处理方法

从上文可以知道,造成桥式起重机“啃轨”的原因有很多,在处理这一现象时要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具体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

2.1.检查车轮

首先检查车轮外观有无裂纹、踏面剥落、压陷等。早期的磨损使车轮出现踏面压溃或磨成平面.轮缘的厚度磨损≤5%,踏面磨损≤1.5%,踏面无麻点,则车轮合乎使用标准。 如果两个主动轮直径差超过其直径0.2毫米,被动轮直径差超过其直径的0.5毫米,此时应对车轮进行重新加工使其达到同一基本尺寸,并要求主动轮和被动论的直径差不能超过3毫米。

2.2.测量大车轮对角线数据

测量方法:选择一段直线性较好的轨道,将起重机开进这段轨道内,用卡尺找出轮槽中心并画一条直线,沿着挂一个线锤,找出锤尖在轨道上的中点,在这一点上打一个冲眼。以同样的方法找出其余3个车轮的中点,这就是车轮对角线的测量点。然后将起重机开走,用钢卷尺测量对角车轮中点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车轮对角线。在车轮跨度、对角线及车轮同位差方面进行调整:大车车轮跨度和对角线的偏差均不大于±7毫米,小车车轮跨度和对角线的偏差不大于±3毫米,车轮同位差不超过2毫米。如果不符合这些数据值,需要将两边车轮轴承间隔环,一边加大另一边减少,用来移动车轮;也可以将端梁上面轴承箱的螺栓孔扩大,移动定位键,用来调整。

2.3.检查轨道

由于轨道安装不正确、不符合安装技术要求,而造成轨道跨度公差及两根轨道相同跨度标高误差超标等,都能造成大车运行啃轨。轨道的安装标准为:两根轨道的相对标高不得超过10毫米,轨道的直线度误差为±3毫米,接头处两端的横向位移不得大于1毫米,轨距允许的误差不得超过15 毫米。对于轨道的问题应以调整高低差为主,同时进行轨距调整,选用普通钢板作为垫板,其厚度按照实测误差来选择,表面一定要平整光滑,外形尺寸宽度不能超过轨道压板的20 mm,轨道下面要填实,避免悬空,用带螺栓的压板固定在下面梁上,这种方法简单、经济,且修复后的轨道高低差符合要求。

此外,由于驱动造成的啃轨较少,在检查并调整,使两台电动机的转速和制动器的制动力矩相同,做到起动或制动同步。起重机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操作者应树立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养成规范的作业习惯,以保障起重作业安全生产。

3.结语

桥式起重机啃轨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首先,啃轨对基础、房梁、桥架造成影响,起重机的运行啃轨,必然产生水平侧向力。这种侧向力将导致轨道横向位移,引起设备振动,致使固定轨道的螺栓松动,另外,还会引起整台行车的振动,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房梁、桥架结构的稳固。 其次,啃轨对生产、人身、设备造成威胁。严重的啃轨会使起重机轨道严重磨损,导致行车运行时和车轮接触不好而不能使用,直至更换,造成人力、物资的浪费,同时也给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桥式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中,“啃轨”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处理啃轨问题时,要仔细检查分析这些现象,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争取较好解决,保证起重机运行寿命和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田景亮.桥式起重机构造与检修[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路基;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现状

所谓的路基是指贯穿公路全线与桥梁、隧道相连的线型建筑物,同时它也是线型建筑物的主体,所以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的质量。国外发达国家公路建没起步比较早,关于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得相对较早。因此,其治理各种病害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很多技术成果都处于领先地位,这对我国的公路工程质量病害的防治技术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目前,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沉降理论分析、路基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及模式和对不均匀沉降的处治措施。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建设者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科学工也分析、总结和归纳,为我国对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公路专家和学者又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有现实意义的成果。其中,有些技术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技术在软上地基地段路基拓宽或拼接工程中的应用和在防治路基横向不均匀沉降中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二、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壮大,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比如是路面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车安全,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而造成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是:路堤地基处理不当、设计原因、排水系统不完善、桥头引道软土地基处治不当、桥头地基不稳定、桥头搭板结构的设计不合理等。

2.1路堤地基处理不当。在填筑路堤时,首先是进行原地面处理,却没有除去路基范围内的树根、杂草,而等到路堤成型后由于杂质腐烂变质,地基将会发生松软和不均匀沉降;其次就是坡面基底处理,当坡面较小(横坡小于1:5)时,只需清除坡面上的表层,其处理方法同上;但坡度较大(横坡大于1:5)时,应将坡面做成台阶,以防止路堤的滑移;第三选用了稳定性较差的路堤填料,如采用高液限粘土、粉质土或使用淤泥等填筑导致路堤产生整段或局部的变形;第四采用不同土质填筑路堤时,因土的性质不同,如填筑方法不当,碾压成型后易造成不均匀沉降。

2.2排水系统不完善。路基施工中,如果排水系统不完善,必然会造成水流不畅.边沟积水、长期浸泡等均会引起路基变形。因为首先排水工程不完善,路基(土基)和地基中气态水上升,由于路面的覆盖作用,水汽不能通过沥青面层向大气中散发,导致水汽在路面结构层和路基中凝结成自由水,水分在土基中不断积聚,造成路基强度下降和路面承载能力降低;其次水工程不完善,地下水补给就不均衡,路基或地基中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对路基产生不利影响;第三排水工程不完善,排水冲刷填方边坡,导致路基下沉、开裂第四是排水工程不完善,中央分隔带渗水,特别是在施工中由于某些细节无法控制好(如护栏的施工破坏了中央分隔带中的隔水设施等),导致雨水渗入到路面结构或路基。

2.3桥头引道软土地基处治不当。由于施工图设计时,地质钻探布孔过少,钻探深度不够,又未能及时发现软基存在,或者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等,导致桥头路堤软土地基处治遗漏。或者是由于采取的处治方法不恰当,在桥头引道,存在软土地基、桥台台背路堤施工时填土压实不足,雨水侵蚀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强度降低而导致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因此,要做好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设计,注重软基路堤沉降防治。

2.4桥头地基不稳定。造成桥头地基不稳定,主要是受“重桥梁轻地基意”识的影响和施工图设计方法的不合理。在施工中,经常是桥梁与地基分家,在建设桥梁时人们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扩大桥梁的建设规模,而桥头地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对地基勘测的不准确,对物理学研究的不透彻,都是造成地基沉陷;还有就是缺乏监管力度,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经常达不到相关规章制度所要求的标准,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监管力度跟不上,便极易导致地基质量的不达标。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桥头跳车现象普遍存在,这都是由于桥头存在软土地基,鉴于软土地基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地基塌陷,从而导致了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

2.5桥头搭板结构的设计不合理。桥头搭板结构的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过渡段搭板强度不够和过渡段搭板的长度不合适。虽然桥头采用了搭板设计,但是对解决过渡段沉降不均匀问题并无明显帮助,跳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因为过渡段搭板强度不够,就极易造成桥头线形的改变,加上过渡段搭板的长度不合适,过渡段搭板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造成过渡段沉降不均匀的现象。虽然桥头采用了搭板设计,但是对解决过渡段沉降不均匀问题并无明显帮助,跳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以,只单方过渡段沉降不均匀的机理上考虑,不设搭板要比设搭板更能使人们的行车变得平稳与舒适。

三、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技术对策

减小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提高其质量,就要求我们的有关工程人员应该做到早预见、早防治、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在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重视现场调查、勘探,严格按照部颁施工技术规范施工,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从而把病害减小到最低限度,确保路基工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承受车辆的反复荷载作用和抵御各种自然因素,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道路服务。

3.1路堤填筑的处理技术

首先是对于坡面基底处理是,当坡面较小时,只需清除坡面上的表层,其处理方法同上;但坡度较大时,应将坡面做成台阶。台阶的尺寸,依土质、地形和施工方法而不同,一般宽度不宜小于1m,而且台阶顶面应做成向堤内倾斜3% ~5%的坡度;其次在进行原地面处理时,基底的表层土系腐殖土,则须用挖掘机或人工将其表层土清除换填,厚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按规定进行压实;第三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对于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第四是其注重路堤填筑施工方法的改善。

3.2完善排水。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须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使全线的沟渠、管道、桥涵构成完整的排水体系。

3.3注路基过渡段施工的控制。对路基过渡段进行大面积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试验段取得的施工工艺参数进行施工,熟练的掌握一些施工技巧和施工规范。控制好工艺流程、松铺厚度、表面平整度、施工含水量、压实遍数、配套机械、填筑速度、检测方法等。在施工中要严格的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合理的配料,进行合适的压实工艺。在控制摊铺厚度上,要采用方格网控制填料量,施工过程中要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窝”或“带”现象,当出现这种现象时,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现场掺拌,确保填筑质量,控制填筑标准。严禁出现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发生。

3.4采用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技术技术。国外发达国家对过渡段沉降不均匀问题,所采用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处理取得显著的效果,尤其是美国。而我国的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准,因此,对此项技术的合理运用,会增强我国在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处理能力。

3.5完善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周密的施工方案,从而确保路桥建设质量。因此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合理的编制,要注意后期完善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引进与开发先进的仪器设备,还要引进能够熟练掌握路桥工程科学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关系到人们活动安全,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日前,解决公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的不断增加而变得越来越迫切。虽然是困难重重,但是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路桥施工建设的要求也会不断的提高,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路桥工程领域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伟平,小议路基不均匀沉降病害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J].珠江水运,2011.03

[2]周良吾,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处理[J].消费导刊,2009.08

[3]郑冠,李玮,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3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法 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1.讲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3.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时期历史知识竞赛……

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5.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但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有时较多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教育题材,所以,有的教师会认为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好教”,而且也认为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学”的心理。但每次的考试成绩多数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老师没有清楚地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没有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很理想,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技巧进行改进。所以,需要教师们积极地探寻初中的历史教学方法技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运用灵活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再现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并对照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的突出

初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12~16岁的青少年。教师授课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青少年喜欢在历史课堂上听并记那些形象性较强人物的事迹和故事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基础的任务就是把简单且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并具体的场面,再现给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量去渲染历史背景后再去讲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这样就会突出人物的鲜明性且富有特色,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讲“”这段历史时,就可以以丰富的语言,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侵略者的罪行,描述可以这样写:“……残酷的侵略者点燃焚烧圆明园的大火一直持续了3天3夜。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了久久不能飘散、长达50多公里的黑色的云团里。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且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就给烧毁了。大大小小的灰星飘满了所有的大街小巷,一片天昏地暗的场景,就像是发生了日食一样。……”这样的描述有对具体情景的描写,也有对无比精美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的惋惜,更有对他们这些强盗的野蛮行径的控诉。给历史以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学习的气氛自然也会变得浓厚。

三、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突出结构,注重关联性,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3)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易于接受,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四、结语

历史的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到初中的历史教育,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效率还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都是教学者在教学道路上需要探求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和再实践去提升他们自己的内涵,以便达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目的。虽然历史的史实是不变的、唯一的,但是对历史的结论分析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把有效并且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方面。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己分析等应有的能力时,就会把这些看似唯一的历史结果升华成认知,而有了属于自己分析出来的多方面内容,进而增加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其实,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巧的拾缀[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5(11):47-48.

[2]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8(16):122-124.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方法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无疑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需要得到每一位师生的重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从每一堂课的组织教学开始,从每一次课堂的思考和讨论开始。下面就是我对于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的一些简浅理解。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的完成与教师的教育指导和教学安排息息相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能写一手好字,清晰的字体会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另外,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普通话,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也是教学的关键。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无论是关于教学指导、管理学生的书目还是历史知识方面的书籍。因为,教师只有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旁征博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二、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精彩与否能够决定这个课堂的效果,试想,一个枯燥乏味的导入和毫无创意的开场白怎么能够吸引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学习兴趣,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会使学生产生困倦的心理,对于整堂课的教育教学都很不利。因此,一个生动的、能够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场白足以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全力配合下,一节历史课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也不会产生急于期待下课而无心学习,课堂纪律无法维持的局面。例如,可以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导入,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以达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引出对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解。一个精彩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三、丰富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只能让学生越发厌恶历史学习,不能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只能让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感到吃力,这样,将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该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比赛、辩论等形式来讨论一个国家或者一段历史的兴衰沉浮。这样会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和了解,更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在此期间得到发展和培养,学习成绩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

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自己擅长这一事物或者有一定的天赋,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方法,才会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信心,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高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拥有历史学习的信心和欲望。这样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以及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们应以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兴趣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效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意识。这是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的关键,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历史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改实施之前为了最大程度的适应考试的要求,历史课上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则是一个个的听众,而新课改则要求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因此新的形势下,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寻求历史教学的新方法,最大程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出炉以后,初中历史的传统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除了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以外,必须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与之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历史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备课。研究发现,教师的备课环节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起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做足授课准备、精心的计划和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认真听取教学内容,有效地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给教师更加深入的讲解历史知识,可以明显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从近段时间以来的有关调查和研究来看,大多历史教师对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把握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教学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历史教育观念当中,还不能适应新课标所提出的各种新的具体要求,对于课前备课之一重要环节还不够重视和用心,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极度缺乏。

(三)学生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同样重要的,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还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大多数

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近乎整堂课的教学时间进行历史知识讲解,学生失去了主体性地位,成为了被强行灌输历史知识的客体,在课堂上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听完就算,就算是教师安排了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也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作用。

二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兴趣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比较好动的初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初中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调

动起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将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如今的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所以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

(一)抓住契机,合理调动。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提出疑问,并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接着可以让学生回答的最终结果如何。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失败后,可以追加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这么快地遭到失败,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我们要抓住契机,让学生们讨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之下大家总结出了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过于懦弱,力量薄弱,以及反对派的围追阻扰等等。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激情,最终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历史故事,引发兴趣。从人们一贯的思想认知来看,历史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时候由于考试的需要,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学生按照特定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记忆这些历史事件,这样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索然无味的,只是被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体情节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小插曲,唤起学生对于历史的求知欲,还能适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文学等领域,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要加强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利用历史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创造性的人格。历史地课堂,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机会,只有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才能够使得学生消化和吸收历史课堂的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的对于历史的充分认识,促进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培养学生创新的坚强意志,创新是一个社会的普遍行为,但是,知

识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精神,才能够不断的收获创新带来的成果。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充分的学习和借鉴历史,以历史为基础,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当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为指导,立足于教学现状,运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去探知目前及预测未来即将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作为湖南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有机结合本地的历史信息和其他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剑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 饶燕.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