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交通安全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07 17:29:4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交通安全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交通安全案例

第1篇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6月8日上午,涡阳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的民警同志走进涡阳县第四小学,开展交通安全和“一盔一带”宣传活动。

活动中,宣传民警结合小学生常见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给学生们讲授了安全过马路、安全乘车、安全骑车,识别交通手势等交通安全常识,告诫同学们参与道路交通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摒弃交通陋习,抵制不文明交通行为。

讲解了“一盔一带”基本安全常识,并结合近期不带头盔不系安全带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例,向学生们讲解了佩戴安全头盔、系安全带的重要性。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们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养成文明交通习惯,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把交通安全知识带回家。

此次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呼吁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正确佩戴头盔和安全带,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本周是涡阳四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学校先后开展了交通安全主题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交通安全主题教育大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努力让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达到教育孩子、带动家庭、辐射社会的宣传教育目的。  

第2篇

校车公司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由于大量非法营运车辆在接送学生,有的司机一家长都从事接送学生已近十年,据统计全镇共有面的、麻木司机约300人,建立校车公司必将使他们退出营运;第三,校车营运又客观上对现有的客运路线、车辆造成一定冲击。可以说,建立校车公司也是一次利益的大调整,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刘家场镇委、镇政府极为重视,今年元至2月分,分别组织学生家长代表、教师代表、营运司机代表及交警、运政管理部门召开座谈会,对刘家场镇学生交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摸底,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同时听取在校车运营模式、校车费用、校车线路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建立校车公司、规范校车服务管理和学生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通过广泛调研及意见征求,镇决定采取市场化营运手段,政府牵头,适当补贴,引进民资,组建校车服务公司,以彻底解决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二、公开公平,确定校车服务公司

为了使校车公司建立尽量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刘家场镇委、镇政府综合考虑到接送学生车主利益、刘家场地区现有客运能力等诸多因素,对外了公开征集接送学生车辆组建校车公司的通告。镇委、镇政府将合法营运资质、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充足的运力保证、A1驾照的驾驶员、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等做必要条件,向外公开征集接送学生车辆。通告发出后,原来接送学生车主、楚龙客运公司等三方先后与镇委镇政府接洽,表示愿意购买专业校车组建校车公司,从事接送全镇学生。为了体现公平、公正,镇委镇政府又聘请交警、运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了招标会,最后,由合符条件的楚龙客运公司中标承接刘家场镇校车服务。该公司具有省四级客运资质,并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拥有镇内所有的6条营运线路,覆盖全镇所有村居。

三、签订合同,明确安全责任

楚龙公司中标后,成立楚龙校车服务公司,并陆续购买了合符国家技术标准的校车8台。为了明确各方责任,公司与各学校签订了营运合同,并根据学生居住情况,制定了专门的接送方案。接送学生,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漏员、不增加家长负担。同时,为了加强对校车司乘人员的管理,公司还与司乘人员签定了责任状,促进司乘人员不断地提高质量;司乘人员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生接送安全责任书,明确学生接送时间、地点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实现安全管理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管理,营造校车营运环境

第3篇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参照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从课程、教材、师资三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重点偏向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笔者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理念,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化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研究生;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0-03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李凤玮(1989—),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KYLX_1191)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许多高校开始建设一系列教学理念国际化、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全英语教学源于双语教学,是指运用第二语言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并且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程度划分三种不同的模式:

渗透模式(MaintenanceModel):“用英语组织教学,渗透学科英语词汇等,其他以汉语讲解和交流为主”[1]。

过渡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课程的主要概念、定义、法则等可用中文讲授,而其他内容尽量使用英语讲授。汉语与英语互为教学主体语言”[2]。

浸透模式(ImmersionModel):“即全部教学活动用英语进行,让学生沉浸于英语氛围之中。换句话说,全浸模式教学的基本含义是让学生用第二语言学习学校的课程”[3]。

显然,通常泛指的全英语教学就是浸透模式双语教学,主要外在表现是教材、教学活动组织语言、师生互动交流、考核方式的全英语化。研究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革进程是对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追踪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英语教学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语研究生培养环境,真正达到提高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研究趋于成熟,但是由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而且现在一些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刚刚开始进行相关的教学试点,针对此阶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课程为参照,从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四个维度分析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以下简称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试图探索适合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培养模式。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简介

(一)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是苏州大学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文化底蕴,为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需求而成立的新兴学院,培养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园艺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国内少有的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园艺学四个一级学科为一体的特色办学模式,将相关专业放在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特色建设,现设有建筑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艺(城市园艺)等专业,学院的目标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水平设计学院。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与形势的发展,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国际化、职业化为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是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

(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

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是国内年轻、独立的中外合作大学——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一个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致力于促进国际化理解和改变陈词滥调,成为批判性分析和建筑环境设计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育有着超过20个国家的背景并且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科研、设计中,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作品,将东西方的传统与机遇融入到一个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校园。这种复杂性、融合性、多样性同时带来了社会以及艺术上的敏感,精心致力于质量、专业的一致性以及学术的高水准。学生也在学院活跃的学术气息中受益,经常参与苏州或者更广范围的建筑设计活动,以及生活项目、竞赛、学术协会等。其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方面批判性方法的努力促使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2年主持了超过40位主讲人的国际会议。作为国内外建筑方面的佼佼者,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建筑教育、设计和科研的卓越中心。

同样为建筑学院,两者风格迥异。金螳螂建筑学院立体化的专业设置、“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折射出苏州大学“大、全、深”的历史老校的特点,这也从侧面说明其传统气息浓厚,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必将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无论是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还是其大学本身都是中西教育模式融合的新兴个体,体现着国际学校所特有的“小、精、活”特征,其专业知识紧跟际学术前沿,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二、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比较

(一)课程

将金螳螂建筑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比较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相对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金螳螂建筑学院的课程主要以中文为主,只有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仅为7%,同时其课时只有一个学期。

(二)教材

通过调研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主要是由代课教师选取的外文文献,如Environmentalismin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asMethodandMediumfortheEcologicalDesignofCities,WhyHaven’tChina’scitiesLearnedfromAmericanMistakes,BULLDINGSTRUCTUREILLUSTRATER,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文献中单词发音的纠正及释义、文献的翻译等。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支配地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考核的主要依据。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业课程教材是CONSTRUCTIOGARCHITECTUREMATERIALSPROCESSESSTRUCTURES,ToolsforIdeals:ANINTRODUCTIONTOARCHITECTURALDESIGN,Architecture-fromPerspectivetoPost-modernity等国外引进教材,但是教材只是起辅助作用,其教师在借鉴教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通过PPT等方式呈现,其教材更多的是用于拓展学生阅读,巩固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式

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是围绕外文文献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同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传统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室学习,辅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专业学习平台,同时突破英语的瓶颈(见图1)。“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强调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的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创新”[4]。此外,在课外,学生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通过报告、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转变,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协调创新能力。不难看出,西交利物浦建筑学院通过教材开展的是更为开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更为主动地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师资

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教职工员19名,其中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教师占57.8%,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金螳螂建筑学院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者出国访学培训等,并且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但是全体教师都是华人。

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得益于充满激情、国际化的外国教师,他们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韩国和西班牙等20个国家,他们在学术上的经验、专业的领导才能、反思的深度以及他们将经验、研究融入课堂的能力使得建筑学院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学习之地。这一教师海外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直接致使了语言环境上的差异。面对多样化的外籍教师,英语成为学生在学校生存、学习、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英语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非常强烈,而且他们生活在英语环境的包围之中,时时处处都有现成、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更重要的是,其外籍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其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习惯以及创新能力。而在金螳螂建筑学院以及苏州大学整个学习氛围中,英语只是处于外国语的地位,不是学生学习或融入学院所必备,“而且自身的文化和认知结构都不是用英语来编码的,英语无法像我们的母语那样自然生成并在母语环境与母语课程中得以惊人的发展”[5]。

三、苏州大学全英语教学模式建议

通过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EAP英语课程比较,对于金螳螂建筑学院现行的专业英语课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立体化的全英语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数目少,且周期短。

2.缺乏多样的教学方式。金螳螂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配套的课程网站、案例库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权威的英语教材缺乏。

3.受语言环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片面地理解专业英语课程就是将专业知识用英语去表达,重点偏向了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忽视在语言基础上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思维方式、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引导。

总的来说,金螳螂建筑学院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英语学习技能上,没有充分体现以系统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核心学科知识的融入。这一忽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该学科的核心英语词汇,教学效果也因此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这正是以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下外语教学所面对的问题。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是“以传统的语言教学法为基础,强调语言教学的重心向语言所代表的学科内容转变”[6]。它依托专业知识开展语言教学,又以语言教学促进专业知识拓展。基于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对比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的英语课程笔者试图构建苏州大学特色的全英语教学模式,即以课程为中心,以英语语言为形式,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见图3)。围绕专业英语课程这一中心,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英语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成为专业知识的载体,用于构架、分析、拓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兼顾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输出。专业化知识为英语提供承载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英语的瓶颈,而且在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逻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内容带动语言获得、语言促进内容学习的教学培养模式。

当然,不可能有一种培养模式适合所有的课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只是通过与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相对成熟的英语课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金螳螂建筑学院“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进而提出本土化的英语教学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志芳.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6).

[2][3]帅传敏.对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曲云英,刘鸿鹄,杨金鹏.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第4篇

[关键词]交通安全工程 精品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4-02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我国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均开设该课程。此外,其他相关专业也有开设此课程,例如交通事故防治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青岛理工大学开设该课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2年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道路交通安全课程,以及2003年交通运输专业设置的交通运输安全课程。当时考虑是不同专业的课程,故课程的名称不完全一致,但是其核心内容一致,授课教师也处于不同的教研室,彼此之间的教学合作并不是很多。2009年学校对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交通安全课程整合为大交通专业下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不再细化为各自专业的课程,而且采用统一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师资力量,成立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组以更好地建设该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一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对于类似交通安全工程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也有教育工作者进行过探讨,但是为数很少。例如路峰等以交通事故防治工程专业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为出发点,总结了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的经验与得失,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论述,探索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规律。[2]浙江工业大学的张素丽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要求及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性质,阐述了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道路交通安全课程着重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为法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3]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青岛理工大学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针对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这两个工科专业而设立的核心、必修的专业课程,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链条、纽带作用,对于学好专业课程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要体现出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交通安全工程还有别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为本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而且本课程还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因为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人生旅途中的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

二、课程体系

为了使交通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课程组于2009年起在教学过程中着力研究如何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如何实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授课+实验现场教学”教学模式,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其知识培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汽车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技术,学会如何分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如何评价道路交通安全与事故预测,以及掌握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方法,为以后从事与交通安全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其能力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概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知识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具备从事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交通类的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但是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教材选用上一直采用国内优秀获奖教材。对于交通安全的相关法律或规定,实时性较大,必须及时地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例如,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把“危险驾驶”纳入其定罪范围等。把这些最新的实时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了解了法律法规,这不但符合社会需要,而且还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新理论、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中。课程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将世界前沿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纳入到教学当中。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教学没有仅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还增加了一些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例如Access Management、Level of safety Service、交通冲突点的计算方法等。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思想。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充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更易接受。在实践环节,兼职教师结合自身单位的具体工作和实际项目讲解,更是让学生贴近实践,还没有出高校门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理念。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服务,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相应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习国外工程教育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指导和考核,提高实验教学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课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学习,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在实习方面,与交通局、交警大队合作,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结合实际交通安全案例,按照交通法规的要求,讲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流程、交通事故的再现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传统的优良教学方法也不放弃,即传统的优良教学方法、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结合,三位一体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相关教学资源也都挂在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后,任课教师也能够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上辅导、答疑、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从课程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单是从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课程组的教师就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的大学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近几年,先后申请到了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包括汽车倒车自动防撞装置设计开发、恶劣气象条件对跨海大桥的交通运行影响及预警系统设计、交叉口信号灯形式应用调查及其对驾驶员行为影响研究、高速公路实时融雪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通事故再现研究、车辆载重实时监测与监控系统等。并且课程组教师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通过这些大学生科技立项,参加的学生收获很大,不但培养了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奖励,例如有的大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有的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

六、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的上网依赖性较大,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时,一定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把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包含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网站,在课堂教学上能够获得的教学资料,在精品课程网上都能获得,例如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电子教案、授课视频、电子课件、电子教材、思考题、模拟试题等,学生均可以自由浏览和下载使用。而且还建立了网络交流板块,通过网络进行答疑、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布置作业等。

七、结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止于至善”,同样,对于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创新中不断成长,而不能认为建设完了就固步自封。本文就课程的设计理念、课堂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旨在建设课程精彩、知识面广、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会良,张玉柯.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2005,(4):58-60.

[2] 路峰,马社强.《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初探[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1):76-79.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日益艰巨。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安全关乎着每个大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报效祖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责任日益艰巨,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具备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顺利完成学业服务于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新时期,网络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网络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带给高校大学生便利之时,网络安全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沉溺于网络,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交友安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进行交际交友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网络,但由于很多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安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导致一部分的高校大学生对待网络感情无防范心理;二是网络购物安全,新时期,网络购物成为了很多高校大学生首选的消费方式之一,但很多高校大学生缺乏网络购物的安全意识,在进行网络购物时被诈骗上当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出现纠纷权益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交通安全容易被忽视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上特殊的人员密集区,关于交通安全,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新时期,全国高校扩招,校园面积的不断扩展、校园内部环境的不断优化,校园内的道路由窄变宽、有单行道边为双行道,社会车辆每天进出校园的频率高达上万次。这样所有的因素综合到一起,无形中就构成了大学交通安全的巨大隐忧。交通事故往往发生于一霎那或不经意间,因此,必须时刻有安全意识,绝不能掉以轻心,忽视交通安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仍比较淡薄,在车行道上玩手机、戴耳机听音乐等现象依然存在。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是因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是本专业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很少涉猎。高校大学生额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从表面上看可能并不会影响什么,但有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们思想麻痹,对于在道路上的规则不在意,很可能就危及到自己的安危。

(三)人身财产安全,重视不够

新时期,各个高校的各项建设日趋完善,新时期的大学已经逐步向开放型的社会机构发展。校园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高校内部及其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也在正在逐渐地增加,这可能会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影响。高校大学生在入校之前,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被坏人利用,造成对人身和财产的威胁。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措施

(一)统一思想、领导重视

高校领导层对大学生的安全应该提高认识,是高校安全工作的关键。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必须要一方面提高大学校园安全防范,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各高校要落实大学生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认识到高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安全意识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注重安全效果。统一思想,高校各级领导应将大学生安全、高校安全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对不在职责内的工作,若能采取保护措施的应积极采取,并即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高校各部门就大学生安全事项可以制定多种防范预案,并针对预案进行实验论证。高校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二)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安全意识

新时期社会发展迅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如果缺乏法律知识,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会在不经意中触犯了法律,如同学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和纠纷,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符合法律规定的途径来解决,而是一时意气用事,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就可能触犯法律,严重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再如有的高校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维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因此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法律知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大学生学会自我保,从而有利于减少高校校园伤害案件的发生。

(三)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安排

安全教育走入课堂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安定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的教学中,贯穿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中,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相应更新和补充。购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教材,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安全保卫等有相关部门结合具体事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也可以采取定期收集国际和国内安全形势的新闻、近期发生的安全案例、高校发生的典型安全事故等充实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中,为高校大学生开设的相关安全教育课,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崔常铭、刘伟、刘冠廷.《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措施

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课题组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交通安全、用火安全、财物安全及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为了使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自习教室、图书馆、学生寝室及食堂四个地点分别随机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确存在较多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提高高职大学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一、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自认为有较强安全意识的只有14.5%,自认为安全意识差的占13.4%,认为自己安全意识一般的占51.7%,自认为稍有安全意识的占20.4%,由此可知,缺乏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占85.5%,可以认为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1.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问卷调查表明:从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偶尔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比例高达30.6%,横过马路打电话或听MP3行为的学生比例高达67.2%。这些统计数据都表明有相当多的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册学生上万名,有3000名以上的学生是交通事故高危学生,加强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用火安全意识。火灾给学生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防火的基本安全知识,但对出现火灾后如何灭火的技能比较欠缺。有54.3%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57.5%的学生表示曾在寝室使用过大功率的电器,认为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使用,停电时用蜡烛照明的占49.8%,这表明目前学生对安全用火的意识及灭火知识技能缺乏。

3.财物安全。高职大学生财物受到侵害是发案最多的安全案件,主要形式是被盗、被骗,偶有被抢案件发生。调查结果表明,明确表示经常有被盗经历的学生占4.4%,偶尔有财物被盗经历的学生占22.6%,没有被盗财物经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73%,这说明有近30%的学生曾经有财物被盗的经历。学生财物被盗的案件发生与学生对本人财物的妥善保管安全意识不强有重要关系。对陌生人上门推销产品高职学生表示完全接受的占4.3%、偶尔接受的占19.4%、无所谓态度的占37.1%,有39.2%表示反感,这说明对陌生人上门推销没有足够警惕性的学生高达60.8%;当学生本人财物被盗被骗后选择报案的只占23.6%,这说明当自己财物受损后如何处置不清楚或不愿作出正确处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加强对高职学生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的意识、知识及方法教育刻不容缓。

4.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高职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时会发生受伤的事故,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没有做好运动前的热身预备活动导致运动受伤。对“做运动前你是否会先做热身运动?”问卷调查结果回答“每次都做”的比例占28.3%、“偶尔做”的比例54%、“从不做”的比例占17.7%。这说明有高达70%以上的高职学生运动前有不做热身运动的行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受伤就不难解释了。

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并不多,但若发生事故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学生、教师、学校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深入,高职大学生实验、实训课时大幅度地增加,教育部也提出了高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的要求。由于实践课时数的大幅增加,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也相应增加,但在“每次实验实训前对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情况是:每次实验实训前都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的学生比例只占48.3%,偶尔学习的占43.5%,从来不学的占8.2%。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实训前没有被进行安全教育,从来没有学过的比例高达8.2%。所以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安全意识,确保高职大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中的安全。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措施

1.安全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大学生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行业调研进行修订与调整,调整与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专业课程的结构、教学环节的调整,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没有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并从经费、课时、师资上给予保证,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外,可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素质的培养融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更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及保障体系。除了《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学校还须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从新生入校到毕业,三年期间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各院系及宣传部等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安排好各时间段的安全教育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实习实训前的安全教育,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另外,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同时抓好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学生处统筹好学生管理中重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及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等,保卫处要在消防安全、学生财产安全方面开设讲座,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宣传部门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制定全校的计划,保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宣传按计划有序进行。

3.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保证效果。安全教育的方法是确保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要求学生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如按照案件和事故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安全教育。针对案件事故按照“安全-麻痹-量变-暴发-警惕-严控-安全”的运行规律经常进行安全防范教育[2]。还需结合学校日常管理进行学生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如针对新生入学进行增强安全意识、传授安全实用知识教育,针对开学、放假前和周末以及节假日等时段,学生忙于开学准备、复习考试、外出游玩等容易疏于安全防范或滋生事端的时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宿舍安全以及社会交往安全等方面教育。还可以借助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可借助每年11月9号消防日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举行安全形势报告会,增强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看安全教育电影,举行安全知识竞赛等都是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如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到对其综合素质的考核中,设立安全意识专项奖并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凡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导致自己或他人损失的,根据情况在综合考核中予以扣分,因安全意识强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学生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具体分值在综合考核方案中进行确定。通过这个手段来引导高职大学生重视安全意识。对因为安全意识强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及给予物质奖励,树立榜样并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同学向获奖同学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广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玉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46-48.

第7篇

课题组利用多种有效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发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形成50多部视频资源,100多个事故案例。同时在开发中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弥补高校安全教育空洞说教的教育形式,增强其趣味性、实效性和丰富性。

1.1配套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紧扣《高职学生安全教育》教材,内容涵盖各类安全知识,既有基础的通用安全知识,又有较为专业的专业安全入门知识。课题组不仅使教材配套教案、课件和调查题,而且还梳理、收集、整编和挖掘相关安全教育资源,把枯燥乏味的安全知识通过鲜活的真实案例和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展示出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1.2运用各类媒体开发文献资源一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常用的安全教育资源网链接,便于教师备课参考,也向学生宣传。通过网络,学生借助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进入相关网站浏览和学习安全教育资源。二是收集、运用和挖掘各种影像资源。相比其它资源,采用影像资源进行安全教育的效果更为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课题组设计案例化教学方式,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影像资料,努力使学生培养安全观。三是搜集最新社会热门的安全案例、法律资料,生成“案例回放”、“警钟格言”、“法律链接”等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内成熟的安全教育课程资源,搜集同类研究资料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

1.3全方位开发校园内外安全教育资源一是利用校园环境,开发校园安全文化资源。校园中处处都可以开发安全教育资源,从校园门口的交通安全提示到教学区地面的防滑标志,从每层楼面的逃生疏散图到办公橱窗的校纪校规和安全教育图片展,学院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素养。二是利用社会治安预警信息,开发安全防范预警资源。课题组随时掌握社会治安形势,及时给学院各系提供安全教育内容提纲用于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治安动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利用手机媒体,开发QQ、微信、微博等电子资源。手机是时下学生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也是学生最爱玩的电子设备。手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安全教育与科技力量的融合,增强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四是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会资源。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宣传,更需要开展实践活动。每年该院组织全体大一新生参加消防演练、参观科普安全馆,使得实践活动有力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掌握逃生疏散技能。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