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35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报表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财务报表要素界定方法
财务报表要素一般是按照其内在特征进行界定的,即按照相互独立的方式定义。只有净资产是用其他两个要素进行界定的,以便保持财务状况表和资源流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每个定义的核心特征是资源。资源是具有服务能力的项目,政府环境下资源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能力。一项资源可以是有形的并具有实物形态,也可以是无形的,甚至可以体现在个人的技能当中,只要其仍然能够提供服务或具有交换价值就是资源。体现在某资源中的服务能力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建筑物或设备类资源,可以单独或与其他资源相结合提供服务;公园或道路这样的资源可以直接向大众提供服务;文物文化设施资源通过其存在和完好保存提供服务;投资、现金资源提供间接的服务,因为持有这些资源的目的可能是产生其他的资源、用于交换可用于提供服务的其他资源、或者用于偿还负债。某项资源可能具有多种服务能力。如某大楼可与其他资源相结合用于向大众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文物文化以大众的名义持有。资源不同于未来资源,因为体现了现时提供服务的能力,只有当某个事项或其他交易导致了现时提供服务的能力,未来资源才变为资源。
要素定义与财务报表中确认之间具有关联性。一个项目要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它要满足所有有关的标准,包括满足要素的定义、满足确认和计量的标准。确认要受到财务报表计量侧重点和会计基础的影响,计量侧重点是指要报告哪些资源,而会计基础是指什么时候报告一项交易。
二、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一)资产资产是指主体当前控制的资源。对资源的控制是指主体获得该资源的服务潜力,并决定体现其中的现时服务潜能的利用方式和性质的能力。一般而言,控制资源的主体能够决定是否将其服务能力用于向公众提供服务,是否用于交换其他的资产,或者是否用于能够增进福利的其他方面。对于供市民和一般大众使用的资源,其控制由可以获得体现在该资源中的服务能力的主体持有。如这种控制可能体现为决定某种资源所提供服务的水平。许多资产受制于法律或其他外部限定,如信托投资或利用补助款购置的资本资产。这些资产的使用模式只能分别遵循信托协议或补助项目的有关规定。然而这些对资产用途方面限定,并不会否定一个主体对这些资产服务能力的控制。
对体现在某项资源中服务能力的控制,一般源于契约权利或法定所有权。某些资源如房地产,可能被看作与该资源相关联的权利集,如出售、出租、赠与、受益的权利。不同的主体可能控制与单一房地产相关联的不同权利。假如不同的权利具有资产的其他内在特征并满足确认和计量标准,那么与该房地产相关联的不同权利将被不同的主体报告为资产。
尽管一个主体的某项资产可能与另外一个主体的某项资产相关联,但同样的特定资产不可能同时成为多个主体的资产。如某市政府可能享有某联营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从而可能间接控制该联营企业的资产如银行存款,但联营企业的银行存款并非该市政府的一项资产,该市政府可能以所有者权益的形式拥有相应的一项资产如长期投资。间接控制也适用于信托资产,信托受益人可能拥有该信托的受偿权或受益权,可以当作其资产,但是受益人的资产并非严格等同于信托资产。在某些情形下,一个主体受益于某项资源的服务能力,但是并没有控制该资源。此外,对资源的控制导致资产的产生,这发生于过去的交易或其他事项。
政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权力征税。尽管征税权是许多政府功能的依托,但是这种权力并不构成相应政府的一项资产。政府的征税权可能具有资产的内在特性,也即处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但不具有资源的内在特性。征税权是一种未来资源,只有当导致资源产生的交易发生时才会产生一种资源。如当需要缴税的销售行为或所得行为发生时,便产生了一项资源。在有些情形下未来资源已经被出售,就更难以区分未来资源与现时资源项目。就会计和财务报告目的而言,某个项目要成为资产就应当是现时的资源,并且报告主体应当能够控制体现在该资源中服务能力的享用。征税权导致会计和财务报告意义上的资产,只有当执行征税权利并且可税交易已经发生时。
(二)负债负债是主体必定要付出资源或未来资源的现时义务,义务是一种责任、职责或强制任务。必定要付出资源这是主体控制范围以外的,许多负债不可避免是因为具有法律强制性。一般而言,法定负债源于政府立法或契约关系,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产生于契约关系的法定负债,如应付工资、应付债券;产生于立法的法定负债,如某些污染整治义务。对于交换交易当基础交易发生时,相应的义务就变成法定负债。对于某些类型的非交换交易,法律执行机制不存在或不切实际。如对于政府作为补助方的情形,当受助方达到资格要求时,就产生了一项负债。
政府作出许多不是负债的承诺,在这些情形下,主体任务的存在及其变化都不会产生负债。同样,针对所提供服务水平有更具体阐述的政治承诺,也不构成负债。预算审批和补助项目的建立都表达了政府提供特定服务的意图,但是都不构成负债。政府一方或者受补助方进一步的行动是负债产生的必要条件。如政府需要通过启动交换交易来参与提供预算所批准的服务,受补助方需要满足资格要求。源于交换交易的负债一般在标的已经被交换的时候产生,如物品或服务已经被接收。换来的是偿付供应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承诺;源于非交换交易的负债一般在付出资源或未来资源的承诺达到类似于“到期”阶段时产生。
对于一项负债的存在,不需要识别具体的债权人。然而债权人应当是在主体之外。如政府可能存在与特定场所污染整治相关联的负债,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债权人是谁;政府要保养自身拥有的资产,这不是一项负债,不可能出现对自身的负债。一项义务要成为负债应当是现时的义务,导致负债的事项或交易已经发生。这区别于未来的义务或承诺,即主体承诺在未来有所为。主体现时没有义务,并且在未来有关的事项发生之前可以收回承诺。
(三)资源流出 资源流出是主体在报告期对净资源(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额)的消耗。对净资源的消耗是用光净资源,无论是特定期间为主体所控制的资源,还是从外部主体获得时直接被用光的资源。对净资源的消耗导致资产减少额超过有关负债的减少额,或者负债增加额超过有关资产的增加额。消耗资源如支付补助款、让雇员提供政府服务。
确定资源流出的本质及其适用的报告期间时,资源流动表的计量侧重点是关键。对于经济资源流动计量侧重点下编制的资源流动表,资源流出(或流入)所适用的报告期间是由跨期权益(In-terperiod Equity)概念决定的。跨期权益也即当期资源流入等于当
期服务成本。如支付服务成本的负担是由当年的纳税人和收入提供者承担的,这种负担不会转嫁给未来年度的纳税人或收入提供者,并且累积净资源不被用于提供当期服务。跨期权益是被用于评价受托责任的有关标准,而不是特定期间预期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当期财务资源流动计量侧重点下编制的资源流动表,资源流出(或流入)所适用的报告期间是当期财务资源应用(或获得)的期间;对于现金资源流动计量侧重点下编制的资源流动表,资源流出(或流入)所适用的报告期间是支付(或收到)现金的期间。
在许多情形下,与资源消耗相关联的资产净减少或者负债净增加所发生的报告期间,与资源流出的期间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情形下,资产的净减少或负债的净增加发生在前一个期间,而资源流出在当期。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应当在前一个期间报告递延资源流出,而在当期(也即资源流出的期间)所报告的资源流出将伴随着前期所报告递延资源流出的减少,而不是进一步减少净资源。
(四)资源流入资源流入是主体在报告期间净资源的购置。净资源的购置,是成为主体控制下的净资源,或者主体新近获得的净资源,即使这些资源在购置时直接被消耗。净资源的购置导致资产增加额超过有关负债的增加额,或者负债减少额超过有关资产的减少额,如征税、在提前收到补助款的情形下做有关的事情等。
在许多情形下,与资源购置相关联的资产净增加或者负债净减少所发生的报告期间,与资源流人的期间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情形下,资产的净增加或负债的净减少发生在前一个期间,而资源流入在当期。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应当在前一个期间报告递延资源流入,而在当期(也即资源流入的期间)所报告的资源流入将伴随着前期所报告递延资源流入的减少,而不是进一步增加净资源。
(五)递延资源流出 递延资源流出是主体适用于未来报告期间的净资源消耗,在财务状况表中报告。主体消耗净资源的内在特征与前述“资源流出”的特征相同。适用于未来报告期间的内在特征,平行于“资源流出”的适用于报告期的特征,例外是对于递延资源流出,流出适用于某个未来的报告期间而非报告当期。
(六)递延资源流入递延资源流入是主体适用于未来报告期间的净资源购置,在财务状况表中报告。主体购置净资源的内在特征与前述“资源流入”的特征相同。适用于未来报告期间内在特征,平行于“资源流出”和“资源流入”的适用于报告期的特征,例外是对于递延资源流入,流入适用于某个未来的报告期间而非报告当期。
(七)净资产 净资产是在财务状况表中所列报所有其他要素的剩余。净资产是财务状况表的要素,并按以下两方面金额的差异来计量:资产和递延资源流出,负债和递延资源流入。净资产的金额与资源流动表中的“活动净额(Net Activity)”保持着特定关系。两个期间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等于那个期间在资源流动表中所报告的所有活动净额,并且任何时点的净资产余额,等于期初余额加上资源流动表所有活动的总额。
三、其他有关的问题
一、应计制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一)资产 资产是指联邦政府能够控制、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的某项资源。资产的定义源于资产的本质――对所有资产而言的基本特性。联邦政府需要财务、经济、人力和其他资源,以帮助其完成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或有价值的财产或禀赋,或者是满足需求的某种方法。政府拥有众多资源,但除非其具有资产的基本特性从而满足资产的定义,否则就不是资产。成为联邦政府的资产,某项资源必须具有两个特性:即体现了能供未来使用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政府能够获得或控制该经济利益或服务,并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如太空不是联邦政府的资产,因为政府不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进入太空;相反,联邦土地上的自然资源是联邦政府的资产,因为政府能够获得其中的经济利益并根据联邦法律管制其他主体对土地的运用。尽管这类自然资源因不可计量而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但仍然属于联邦政府的资产。
所有资产都具有的一个特性是其提供经济利益或服务的能力。在该公告中,经济利益可能导致现金、现金等价物、物品或者服务流邦政府,而体现在某资产中的服务可能以其他方式让政府受益。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资产,经常免费或象征性地收费,向大众提供休闲、教育和研究机会,据以帮助联邦政府完成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并实现其目标。一项财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所能够提供的经济利益或服务,与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或服务之间是有差别的。并非所有的财产都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如人们预期设备会提供经济利益或服务,但有时它会陈旧过时或不能使用且没有残值,就不再体现经济利益或服务,也不再满足资产的定义。通过特定的安排,来自资源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可由政府和另外一个主体共享。
资产的第二个基本特性是控制,即联邦政府能够获得体现在资源中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并且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在施加控制时,政府能够根据资源的性质持有资源,用于交易并获得现金及其等价物、物品或服务,让其他主体使用,从而获得收入,或者用于偿还负债。联邦政府控制体现在某项资源中经济利益或服务的可获得性能力,一般源于法定权利,并且可以为法律条款、合同协议、所有权、或者保护政府利益的其他机制所佐证。然而,法定权利不是确立控制经济利益或服务可获得性的一个先决条件,因为政府还能够以其他的方式施加控制。联邦政府有时不能够控制其从一项资源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或服务,因为它不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的可获得性。在这种情形下,该资源就没有满足联邦政府资产的定义。政府可以通过交换交易获得资源,换出的是其他资源、未来转移资源或提供服务的义务;资源也可能源于政府权力的行使,如征税、罚款;其他事项,如增值也可能产生政府资源。隐含在资产定义和其基本特性中的一个假定是:导致政府能够控制并体现在一项资源中经济利益或服务的可获得性的事件必须已经发生。为了让资源符合资产的条件,政府必须已经获得该资源,或者已经能够否决或管制其他主体或其所导致的利益或服务,如政府的征税权力不是一项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或被要求时,联邦政府在可确定的日期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联邦政府负债有两个基本特性: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现时义务;何时清算该义务,联邦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达成协议或谅解。现时义务是指过去的某项交易或其他事项导致该义务的产生,但还未被清偿。因此,现时义务应当区别于只是未来意图的一种表达,如政府宣布将购置设备。当政府采取具体的行动,作出承诺并影响其他的主体,现时义务就产生了。为了满足负债的第一个基本特性,现时义务必须包括未来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现金及其等价物或物品)或服务。如政府已经同意在某些条件下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但这些条件还没有满足,在该情形下,政府有履行其承诺的现时义务,即使资产或服务的实际提供在未来才发生。
如前所述,某个现时义务要成为联邦政府的负债,必然牵涉到两个单独的主体,因为同一主体不可能同为债务人和债权人。为了满足负债的定义,联邦政府向其他主体提供资产或服务的合同或其他协议必须基于当前的状况,因为负债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政府有现时的义务,即使在清算负债之前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动。但是负债以及应计制财务报表的所有其他要素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政府改变现时状况的权力,不会阻止现时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
负债的第二个基本特性是关于义务的清偿所牵涉到的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达成协议或谅解。清偿的时间安排通常在合同或其他协议中规定。但在某些情形下,相关方同意,某特定时间或者经过资产或服务接受方的请求,将引发义务的清偿,此时清偿的时间安排就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政府和其他主体没有就义务的清偿达成协议或谅解,并且政府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清偿义务,那么该政府义务就没有满足负债的定义。除了清偿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许多现时的义务在清偿金额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清偿某义务所要求的金额可能取决于未来某事件(市场价格下跌的发生与否)。一旦影响清偿时间和金额的或有事件发生,政府有履行义务的责任。清偿时间或金额的不确定性要通过负债的计量予以解决。
(三)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尽管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源于这些项目的基本特性,但是,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源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因此,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满足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时,应当参考其基础资产或负债的定义。
“净资产”是在联邦政府或某个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中所确认总资产和总负债之间的数字差异。净资产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主体经常将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进行细分,以提供关于其组成部分的信息。但是,所报告的组成部分以及对净资产的特定解释,取决于特定的财务报告模式及其相应的披露要求。收入是报告期间提供物品或服务、征税或行使其他权力、接受捐赠或者执行其他活动(不包括借款)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
兼而有之。费用是报告期间提供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提供物品或服务或者执行其他活动(不包括借款的偿还)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兼而有之。
现有的准则或实务表明,某些资源的流入和流出应当被报告为利得和损失,而非收入和费用。使用术语利得和损失,其目的一般在于强调某些收入和费用的特殊性质,如特殊或非经常发生的本质,或者产生于一个主体边缘性的或偶发性的活动。
该公告中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包括可能报告为利得和损失的项目。利得和损失被认为是收入和损失的子集,而非独立的要素。某些类别的收入和费用是否应当以及在哪些情形下报告为利得和损失,超出了该概念公告的范围。
二、应计制政府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
确认是指在一个主体的财务报表中正式地记录或包含一个要素的程序。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确认标准是一个项目要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应当满足的条件。该公告确立的确认标准是:项目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项目可计量。在公告中,可计量是指可用货币单位量化。一个项目的计量包括对来自该项目的资源或服务的未来流入或流出的概率进行评估,其所用的方式与所使用的计量属性相一致。但是,评估概率的方法以及适合于某特定项目计量属性的确定,超出了该公告的范围。
为了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一个项目,满足某个要素的定义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因此,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满足某个要素的定义,就没有必要考虑该项目是否可计量或应当确认。许多资产、负债或其他要素的存在或其金额也许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该公告中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不要求确定性。“一个要素存在”这一结论,需要根据可获得的证据,判断该项目是否拥有该要素的基本特性。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某个要素的计量经常需要估计和分配。计量也可能需要更严格地评估未来资源流入或流出的概率,以提高在财务报表中所确认金额的可靠性。是否确认一个项目也受到重大性、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因此,满足某个要素定义且可计量的某个项目,可能不会被确认。
三、其他有关的问题
(一)主体概念 该概念公告中界定的所有要素,满足相关定义的某个项目是联邦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或费用。某个项目如果可以计量,在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除非它在合并的过程中被消除。联邦政府由控制、管理或者对政府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并且被授权发生负债的组成单位构成。满足联邦政府报表要素定义的某个项目,也是其某个组成主体的要素。如果可以计量,则在组成主体的应计制财务报表中确认。
记者:您好,我是《大众致富指南》的记者,最近我社接到了很多读者的电话,都是咨询贵公司“财物保镖”这一产品的,请您详细的介绍一下该产品为什么就能比同类的产品便宜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呢?
负责人:我们的产品虽然价格不贵,但是性价比是很高的,很多人咋一看都会认为我们的产品是骗人的,10元钱的东西能防盗吗?这是多人的疑惑,可是我可以以负责人的身份告诉读者,我们的产品是可以起到防盗做用的,我们产品采用的是红外线感应原理,产品自身小巧而且结构不复杂,它是由两个部件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装在门上或窗上,另一个装在门框或窗框上。当门和门框离开两厘米的时候,缘于红外线感应原理,装在门框上的部件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装在窗上的和装在门上的防盗原理相同。所以能在第一时间内起到报警的做用,正是由于这种独特实用的设计才使我们的产品价格大大的低于同类产品的。
记者:像你说这样,安上了你们产品,岂不是每次开关自己家的门窗都能听见报警的声音了?而且安装产品的时候会不会破坏我们已装好的门窗啊?
负责人:我们的产品设计的是很人性化的,防盗器有开关,不用的时候可以关上。需要的时候只要把开关打开就能正常的使用我们产品了,如果小偷夜里入室行窃,当他撬开门窗时,粘到门窗和门窗框上的两个部件,只要分开一定距离就会叫起来,这时就会把贼人吓跑,即便他真的不跑,家里人也会醒来阻止他行窃。所以产品很适合家庭和店铺使用的,特别是在有大量的贵重物品在的时候,我们的“财物保镖”会让你感到更安全。而且产品安装是十分的便利,不用拆卸门窗,也不用你请人帮忙,一个人就可以,它的安装就像我们使用粘钩一样的方便,产品每个部件都有粘合的部位,只有把它们粘在门和门框上就行了,是一点都不会损坏到门窗的。
记者:既然产品的性价比这么高,是不是对的要求也很苛刻啊?
负责人: 不是这样的,公司对商的要求很简单的,第一次只要进货一箱就可以了,600元拿一箱货,共142个,平均不到5元钱一个,而市场上本产品的零售价格在10元――20元之间,商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而且随着进货的增多,公司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次性提货6箱以上550元/箱,并可享受一个区(县)的独家权,且不需要任何费。公司还会免费的给商提供营销方案、宣传单等一些详细的资料,让商没有后顾之忧。也让想创业的人都能创得起,虽然没有多大的投资,但是收益却是十分的可观。
记者:那公司现有的商都做得怎么样呢?
关键词: 财务决算;管理标准;报表编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78-02
1 什么是财务决算
我们企业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至12月份对财务决算进行准备。财务决算就是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运营状况、经营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比较,结合文字说明及专项报告,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信息。
2 财务决算的标准
2.1 加强组织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决算工作高质量及时完成 财务决算工作要积极的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通过组织领导,分解落实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工作模式,保证财务决算任务能够高效高质完成。
2.2 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核算,保证会计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我们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市场竞争、目前经济形势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规范我们的财务日常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操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我们开展工作打好基础。①严格执行财务核算办法,不得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等人为的调节企业的经营成果。②依据真实的交易活动、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③严格按照收入确认原则、成本费用扣除标准、特殊交易活动适用特殊账务处理方法,严禁适用不实手段和其他任何的形式进行账务操作。④充分的披露财务信息,不得瞒报虚报;也不能用数字和表格方式代替我们文字说明部分和专项报告的说明事项。
2.3 清算检查特殊业务处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企业业务的高风险,谨慎的运用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依据企业的业务、运营目标、资金情况、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水平,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选择适宜的种类。
2.4 深化分析与成果利用,发挥财务决算的管理功能 企业应该深化财务决算成果的利用,使其对决策层决策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决算结果的利用,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资产管理运营、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财务决算工作作为契机来查找财务管理工作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完善重大经济事项书面备案制度,持续不断的升级、优化内部控制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成本费用支出的分析,与企业预算目标、标准成本以及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对比,查找成本费用管理的短板;通过现金流和资金链条的分析,关注我们的企业负债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财务风险;通过投资项目分析,反映项目投入与效益的状况,对无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较低的,以及与预期回报率相差甚远的项目,应突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方案,或者我们放弃方案的预案;通过全面的预算执行对比分析,对照预算目标,找出预算与实际的差距,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也是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一个评估,形成预算和决算的良性循环管理。
2.5 统筹协调资源,强化审核审计,高质量完成决算报告 企业在财务决算编制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协调内部资源,加强审核与审计力度,规范编制决算报告。①做好投资规划、人力资源、科研开发等非财务信息的填报工作,落实填报责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②强化财务决算审计管理工作,超过服务年限或不合格的审计机构应予以更换,明确主审和辅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务与责任,严肃审计纪律,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应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意见,对调整事项应及时调整,双方不能协商一致的调整事项形成书面记录并反映至审计情况说明书中,不得影响中级机构的独立性和鉴证力。③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履行好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④电脑审核和人工审核要相结合,以多种的审核方法,提升财务决算数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⑤做好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重点审核涉及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方面以及事项。
3 财务决算报表编制
①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组成部分。封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变动情况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企业基本情况表等其他附表。
②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③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④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
⑤财务情况说明内容。
财务决算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作,非财务部门财务信息的归集到财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密切相关。决算是对各个部门预算情况的执行结果的考量。它需要每一位财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专业的知识与经验,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4 解决财务决算制的对策和途径
4.1 创新管理体制,为项目财务决算制营造环境。通常情况下,好的管理体制,才能为财务核算创新工作提供保证,可以说财务核算模式的改变往往与公司的管理体制相辅相成。根据既定的战略规划,公司总部需要加快实施两级管理的步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精兵简政,彻底改变机构臃肿的现状,将管理职能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项目部财务决算作用的发挥。
4.2 转变经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项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核算、自我控制,进而从根本上做到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创效实体。
4.3 建立和完善财会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委派制。在目前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这时通过实施会计委派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搞好决算的有效办法。
4.4 重视人才的培养、利用和保护,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4.5 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考核评价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实际的项目经营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按照与企业整体效益的相关性,分配不同的权重,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为目的,摒弃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考核指标,增加更相关的指标,对项目经营情况定期考核,按照规定实施奖罚兑现,促进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4.6 加大公司总部财务监督检查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的力度。①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规范项目部银行账户的开设。②推行全面预算,实施有效财务控制。③加强税费交纳的管理,维护企业信誉。④成立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⑤扩充审计队伍,加大项目审计力度,提高项目审计质量。
4.7 以网络财务为平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网络财务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形式,它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基于网络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枫.对当前财务决算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一、财务决算管理的要求
1.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组织工作。因为财务决算的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要充分的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同时还要与企业自身经营模式跟发展趋势的变化相协调。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的经理更要做好部门组织工作。因为要将一个相对具有独立性质的整体工作分发到各个部门,要保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并且在工作中环环相扣,尽量少的出现偏差,这是非常考验领导者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但是因为是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配合的局面,财务决算的工作相对的出错率就会减少,工作的效率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工作人员要有法律意识。在社会中,人们的固有思想是财不外露,因此也有许多多的人愿意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信得过的人来管理其公司的财务。因此,就要求从事财务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对目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对市场竞争力要有效的分析掌握,更要对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对企业有影响因素有相对清晰的认识,更要对日常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做到不谎报、不瞒报、不虚报,保证所有的工作的流程都是合理合法的,要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为财务人员自身的发展与后续的工作都有良好且深远的影响。财务人员工作的合理合法是保证企业发展的真实性、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保障。
3.加强风险管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企业要正确的认知业务的风险,要相对谨慎的运用金融工具或者其衍生的工作。比如在选择一款财务软件时,要考虑该软件的服务器是否稳定,是否具有合法性,操作是否安全,计算是否正确,信息查询是否准确,售后服务是否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根据企业的业务、资金状况、运营目标、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在国家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出一款适用于自身企业的财务软件,这样就能相对的较少一部分金融软件方面出现纰漏,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财务系统是关系着企业命脉的,因此也希望企业设置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如果企业规模允许,也可以设置核算部或者是精算组,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财务报表做二次计算核对,力求精益求精。这样即使在第一轮工作中有错误出现,第二轮核对工作也能发现,不仅降低了工作中的出错率,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约束第一轮工作的财务人员做到安全、高效两不误。
4.成果利用与深化分析。在日常工作中,要让财务预算的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深化对其成果的利用,帮助决策层在决策时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资产管理的运用、成本费用、资源配置以及决算结果的利用等进行一系列深入的分析,通过财务决算的契机查找财务管理工作当初出现的漏洞,并进一步的完善财务工作,完善重大经济事项的书面备案制度,并持续的优化、升级内部的控制程序,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双重目的。通过对成本费用支出问题的核算分析,与企业标注成本、预算目标以及同行业的水平做对比,可以找出企业自身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的不足。通过对企业资金链条与现金流动的分析,实时关注企业的负债规模,防范财务风险,同时也能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一些在工作中没有突出贡献、相对回报比较差的项目,应该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整改意见或者重新制定预案等。要通过全面系统的预算执行对比分析,对照预期目标,找出预算与实际中的差距,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析比较,这也是预算编制合理性的进一步评估,使企业真正形成预算与决算的有利循环。
5.统筹协调,强化审核。想要完成高质量的决策报告,企业应该在财务决策编制的过程中统筹协调其内部资源,加强审计与审核的力度工作,制定规范的编制决算报告,提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投资计划报告、科研开发设计等非财务相关方面的信息的填报工作。要落实填报的负责人员,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要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审计的管理工作,将超过服务年龄的或者是不合格的审计机构应更换掉,明确主审与复审的会计事务与所审计的责任与任务。要严格的制定审计纪律,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与审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也要尊重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专业结论与意见,对所需要调整的事项也要做及时的调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不能达成一致的事项,应形成书面的记录并将其反馈至审计情况的说明书里面。企业内部的设计机构也要切实履行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职责,人工审核与电脑审核相结合,采用多种多样的审核方式,以提高财务决算工作中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提高审计工作与财务决算工作的工作效率。要提前做好财务决算、审计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与重点审核所涉及的企业综合性绩效评价方面的事项,使员工更积极的参与到财务决算与审计审核的工作当中来。
二、财务报表编制
财务决算年度报表由封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更表、资产变更情况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企业基本情况表与会计报表附注内容表和财务决算专项说明内容等附属表所组成。
三、财务决算制度的解决途径与对策
1.创新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是财务核算创新工作的前提保障,财务核算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依据既定的战略规划目标,企业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精兵简政的策略,从而彻底改变机构臃肿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确保了企业项目部财务决算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职能发挥到最大。
2.以网络财务做平台。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财务这一新鲜事物逐步兴起,网络经济时代的推进也使这种新鲜事物逐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网络财务软件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来帮助实现财务跟业务的协调。使财务报表、查账、报账、审计等工作的远程动态处理与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准确性;特点;途径
一、前言
无论是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的财务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中的重点。财务工作中财务报表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制定和战略分析。而财务报表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一份合格的财务报表要具备财务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定义和特点
企业财务报表是反映在特定时间内的企业经营效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储备和流量的一种文件,它是在通过日常会计信息数据记载分析,按照固定模式和格式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编制的一种报表,也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准确来源。
三、企业财务报表的具备特点
(1)数据真实的特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必须保证要真实准确,正确地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经营数据进行记载,保证管理者或财务报表检查、使用者能正确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2)数据内容完整的特点。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它的数据内容记载完整,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财务状况分析和制定企业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要求提供准确财务报表,不得瞒报、漏报、假报,凡是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披露的信息,都必须披露,内容要具备完整。
(3)准确计算的特点。要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就要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对一些财务报表的数字计算准确,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账本记载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必须数据准确,不能用估算及推算的大概数据,严禁弄虚作假、隐瞒不报和玩数字游戏。
(4)报送及时的特点。信息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时间,得到的信息越早,它具有的价值性越高,反之,得到信息越晚,它具有的价值性越低,甚至没有价值。财务报表在企业经营者眼里也是一种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才能为使用者所用,如果编制不及时,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5)手续完备的特点。企业财务报表应该制作规范,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财务报表应注明统一代码、企业名称、组织形式、报表所属的年和月份、报表日期,所有财务报表由企业负责人签字并盖章才能有效。同时,对外财务报表还要注明公司地址。
(6)依据会计账本的特点。企业所用的财务报表都是直接依据会计账本所制定的,所有的数据也是来源于账本,为此,要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就要确保会计账本的准确性。
四、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几种途径
(一)坚持财务报表的各种原则和要求
(1)应坚持持续经营的原则。企业经营是以经营为基础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方式,企业财务报表也是以企业经营发展为基础,如果它编制的报表不符合这中要求,那么,企业应当用其他的基础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注明这一情况。
(2)应坚持公允列报的原则。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要严格遵循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记载,并按规定准确计量,反映的交易和其他经济事项要实事求是,真实公允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先进流量。
(3)要与信息列报一致性的原则。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必须在整个会计期间都要保持一致,它的改变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会计准则要求改变,另一种是企业经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两种改变的方式,都要坚持财务报表更可靠、更准确的原则。
(4)坚持重要性的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漏报、漏报或省略会影响看到使用者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要性的大小也根据企业从事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给予判断。对于重要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表明所属类别的重要性。
(5)遵循不能抵消的原则。企业财务报表中一般收支不能抵消,就是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不能抵消,收入项目与支出项目不能抵消。但是非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和支出是可以净额列表,但不是抵消,不违背抵消原则。
(6)提高财务报表表首列报的要求。在财务报表明显的位置应该注明企业的名称、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报表日期,同时还应该标明财务报表金额单位,是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表明。
(7)坚持信息列报的可比性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列表,应该提供所以列报项目会计期间可比数据和当期财务报表的相关说明。当会计列表发证变更时,应该按照当期的列报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上注明披露的原因以及调整的金额。
(二)保证财务报表准确性具体措施
(1)注重企业财务原始票据管理,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基本保障。目前,有许多企业不重视原始凭证的保管,造成一些原始材料和凭证丢失或失真,这样,对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或者是报表的真实性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证明。所以,企业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原始票据和凭证的管理,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可靠性,为财务报表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达到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实效准确性,同时,企业为确保原始数据和凭证的保管应专门设立机构或个人进行保管,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水平,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财务基础数据的搜集工作,为财务报表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实效性,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公允价值能证明企业资金使用的公平和真实性,增加企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能使得企业现实资产及负债情况得到市值的体现。二是加大对财务报表造假的打击力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些人为了私人利益,中饱私囊,在财务数据上做了手脚,或者为了数据的高看,造成财务报表的数据失真,这种现象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为了制止这种现象,就需要企业对这种现象进行严厉制止,一旦发现就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不要徇私枉法,应移送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3)加强对企业账目的管理,确保财务报表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账目不清也是一种现象,账目记载不全、不清晰容易造成财务报表提供错误数据,进而给企业决策提供错误的数据,严重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企业账目的管理,为财务报表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研究和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我国企业管理规范化运行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拥有对基础工作的必要了解。而企业的财务报表是所有工程的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利.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
[2] 刘春玲.浅析如何有效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2(19).
[3] 周晋兰.试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通讯,2011(26).
“单独财务报表”是一个歧义较多的概念。在2004年改进前的《国际会计准则》提及了“单独财务报表”,但没有给出定义。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给出了“单独财务报表”术语的定义和详细的解释,并对单独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改进后的IAS27,“单独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联营企业的投资者或共同控制主体中的合营者列报的财务报表,其中,投资以直接的权益份额为基础、而不是以被投资者的报告结果和净资产为基础进行核算。
二、编制和列报单独财务报表的主体范围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第41条规定:当母公司根据第10段(母公司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条件)规定选择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编制单独财务报表时,其单独财务报表中应披露:(1)财务报表是单独财务报表的事实;所使用的豁免编制合并报表的条款;已经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供公开使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的名称和所在国家或者主体地址以及可获取上述合并财务报表的地址;(2)列示对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的重大投资的清单,包括名称、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址,所有权比例以及持有的表决权比例(如果表决权比例与所有权比例不同);以及描述对(2)中所列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改进后的准则第42条:若母公司(第41段中规定的母公司除外)――编制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公司――在共同控制主体中由权益的合营者或联营投资者编制单独财务报表,其单独财务报表中应披露:(1)报表是单独财务报表这一事实,以及如果法律没有要求而编制这些报表的原因;(2)列示对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的重大投资的清单,包括名称、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址,所有权比例以及持有的表决权比例(如果表决权比例与所有权比例不同);以及描述对(2)中所列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第41条、第42条的规定可以推论:《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中所涉及的单独财务报表是由母公司编制的,并且主体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编制单独财务报表:一是在除按照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l号》规定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没有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外,母公司、投资者或合营者为某种目的而自愿并且额外编制的和列报的财务报表(在此类财务报表中需要指明所编制的是单独财务报表以及编制此单独财务报表的目的);二是按照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第10段的规定,豁免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编制和列报的财务报表。改进后的准则明确指出,如果主体没有子公司、联营企业或不是合营中的合营者,其编制和列报的财务报表不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中所称的“单独财务报表”(在此财务报表中需要说明是单独财务报表)。
以上所称的“豁免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指的是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的公司:(1)母公司本身是全资子公司,或者由另一个主体完全拥有的子公司,并且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所有者,包括没有表决权的所有者,均被告知且不反对母公司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本标准相对于改进前的豁免标准:“本身完全由另一个企业拥有的母公司,或几乎完全由另一个企业拥有的母公司在征得本公司少数股权股东同意时,可以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去掉了容易引起歧义的“几乎完全”的字样,增加了实务中准则运用的一致性,增加了实务的可操作性;(2)母公司的债务性工具或权益性工具没有在公开市场(包括国内外的股票交易所或柜台交易市场,包括地方性或区域性的市场)中进行交易;(3)该母公司没有为了在公开市场发行任何种类证券的目的,而将其财务报表在证券委员会或其他监管部门备案或处于备案过程中;(4)该母公司的最终母公司或中间母公司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对外公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中第2、3、4条标准是改进后IAS27新增的内容,提高了豁免编制合并会计表的标准,其核心要求是豁免对象的债务性或权益性工具未进入公开市场的,且豁免对象的最终母公司或中间母公司已经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对外公开的合并财务报表。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改进豁免标准是在避免未公开上市公司不必要的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利益相关者在可以获得进入公开市场的债务性或权益性工具的充分信息。由此可知,对于根据规定需要编制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由于没有可供利益相关者使用的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的信息,其编制单独财务报表的目的不在于信息的公开。
三、单独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共同控制主体和联营投资的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要求所有包含在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或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规定的方法(公允价值法)核算。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解释,单独财务报表应该重点关注投资资产的业绩,无论是成本法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所要求的公允价值法都比权益法更能提供相关的信息。成本法能够提供关于投资的股利分配方面的信息;公允价值法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项投资的经济价值。
由于单独财务报表是由有特定目的(如获得投资资产的业绩的相关信息)的母公司或者豁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母公司编制的,而且权益法提供的信息已经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因此,要求用成本法核算包含在单独财务报表中的投资或者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核算。例如,如果有特定的投资者需要用单独财务报表来分析和确定来自于子公司的股利收入时,使用成本法也能得到的相关信息。
四、其他准则中涉及单独财务报表的条款
(1)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该准则第14条规定:“如果企业最近期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合并报表,则中期财务报告应按合并基础来编制,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与最近期的年度财务报告中的合并报表是不一致和不可比的。如果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除包括合并财务报表外,还包括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本准则既不要求也不禁止将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包括在企业的中期财务报告中。”由此可以推论,对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单独财务报表不是必需的,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就能得到他们所需的相关信息。单独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和编制目的都与(中期)合并财务报表不同,除非强制要求,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编制单独财务报表。
(2)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1998年修订)。该准则第6条规定:“企业合并可能导致母子公司关系,即购买方式母公司,被购方是购买方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企业应在其单独财务报表中应用本准则,购买方将其在被购方的权益份额作为对子公司投资纳入其的单独财务报表。”母公司(购买方)单独财务报表是指将母公司作为一个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因此,母公司在子公司中享有的权益应被作为一项投资来看待。从而,使用单独财务报表的利益相关者和使用合并财务报表的利益相关者应不是一个群体,至少应当怀有不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