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29:32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音乐教学常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备课
1、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灵活而具体地设计音乐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
2、课时安排:参考教师用书,根据音乐课时恰当安排,对教师用书中不合理的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情况,搭配本课内的教学内容。
3、音乐教学技能:突出音乐备课特点,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律动、舞蹈等内容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4、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步骤):首先要对教学有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在框架内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根据新课程理念,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
二、上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法的不同方面和领域有计划,有层次地作好教学安排,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对每一节课以什么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来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和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
(二)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1、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2、音乐教学必须强调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
3、音乐教育必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音乐教学领域包括:“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各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五)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七)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也应积极地挖掘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将课本、教师、学生、环境四大要素紧密结合,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更喜欢上音乐课。
三、教学评价
1、音乐教学评价中强调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3、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总之,音乐评价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才能使评价活动更有效,评价更具可行性,这对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音乐组
关键词:教学常规;小学音乐教学;高效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音乐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学校和家长重视程度不高,这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学生的课堂知识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不仅需要实用知识,还需要体现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常规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是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小学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创新变革方法,巧用教学常规,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高效音乐课堂建立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摒弃与当今教学活动开展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通过新教学观念的树立促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建立。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教学过程,对于过程教育也缺乏重视。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强调以教师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是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教育活动,整个课堂学习学生都比较被动,与教师沟通较少,甚至存在零互动现象。在这种教育观念下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也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整个课堂学习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转变传统观念,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课堂设置和内容安排,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观念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
二、变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进行教学角色互换,改变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答案进行探索,实现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会对歌曲的曲风、旋律、表现内容、大意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种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将音乐的多变性转变为单一性,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较低。在教学常规创新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开展方式,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课堂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歌曲《十送》赏析时,不要过多地讲解书本内容和歌曲内容,要鼓励学生对已知的故事和歌曲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节目,通过这种课前兴趣调动,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内容,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既展示了个人才艺,树立了自信心,又学习了新知识,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合学生特点,适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常用的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智力特点进行,不能生搬硬套,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情境创设。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结合课堂内容安排进行情境设置,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语言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积极进行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多以个体形式接受教学内容安排,这种孤立无援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难以体会学习乐趣,也阻碍了高效音乐课堂的建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进行分组安排,开展合作学习模式,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现学习上的互帮互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结合学生想法安排教学,在实现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增进师生感情。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地巧用教学常规,在不改变传统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改变教学形式,创设情境课堂、革新教学方法、增加师生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建立。
参考文献:
学理念,如果没有高效高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那么一切都将归于无形。尤其音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常规不着痕迹地嵌入在教学流程设计
一、用耳朵听,在“听”中创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需要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重要的环节。音乐是经过强弱、快慢、升降、混合等艺术加工过的声音,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声器、音响器材等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美术通过色彩线条,音乐就是运用优美、悦耳的声音,传达人类的各种情感。优美的音乐不会随时间而消失,有着永恒的生命,美妙的音乐能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小学古诗配乐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聆听古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翱翔。通过音乐形象,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和见闻,以及教师在课前给予他们的提示,通过上网、看书所获取的一切资料慢慢展开想象。
二、用头脑想,在“议”中创新
问题是创新之源。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备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激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议论、积极想象、积极创新,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教学《悯农》一课时,先由学生自由学习这首歌曲,待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想象,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在“议”中创新的教学目的。
三、用表情唱歌,在“唱”中创新
每个孩子的歌声都是天籁之音,“唱”这一教学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在正确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之后,引导他们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然而,表情歌唱是音乐教学最突出的人文本质,那么,歌唱教学的人文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唱出山、唱出水、唱出景、唱出情、唱出神,就是让歌唱者进入角色,以情感来歌唱,所谓的“歌以咏志”指的就是这个。同时,伴以极具表现力的、极具个性的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唱出人的一种精神,唱出风景的一种美丽,唱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
四、创设情境,在“演”中创新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诗歌情境,可以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发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诗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众所周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手舞足蹈用动作表现,动作是他们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师就更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思想表现出古诗词音乐、歌曲和创新音乐的时间、空间。
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中创新
我们主张不论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还是在演唱、演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都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赋予音乐以个人情感的审美个性和生命力。
“创”其实很简单,让学生自己选取他们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先自己把歌曲谱出来,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和老师给予的一些意见,选出其中较好的几首,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取乐器,还要自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以自由的形式把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通过自己的打击乐器配乐,进行“自创”表演。当前的学校教学倡导学科综合,“吟唱古诗词”融合了语文和音乐两门学科。作为语文课和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在配乐朗诵和歌唱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六、古今结合,在“拓”中创新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演唱;演奏;实施策略
音乐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既传授知识,又培养技能,使二者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提升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本文仅就表现领域中的“演唱”和“演奏”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粗浅认识与感受。
一、遵循演唱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听赏”是学生接触音乐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唱之前务必要完成这一任务。听赏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意境、旋律,进而拉近与歌曲的心理距离,产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情感基础。为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提问来指导学生欣赏,引领他们来感受歌曲的情感、特点及风格,领略歌曲所蕴含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借助“聆听”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但为了让学生“听有所获”,教师务必通过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反复聆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熟悉歌曲旋律。如找出富有特点的乐句让学生反复聆听、跟唱;听老师演唱,思考歌曲表现的内容;跟琴声模唱或反复聆听,来感受并掌握旋律。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作用,促使学生借助聆听快速地把握旋律。在演唱活动中,教师既要追求“唱好”,更要追求“唱会”,即学生要用好的声音演唱,能够准确地表达情感,二者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比如,在歌曲《希望与你同行》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获取初步印象;接着,让学生在伴奏音乐中配乐朗读歌词,加深印象,并请学生畅谈体验;然后,学生伴随教师的琴声有感情地学唱,同时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教学活动,解决如“上波音”“反复”“结束”等知识点;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识读乐谱旋律,了解各乐句的联系及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跟唱歌曲,要求与前一次歌唱相比较,看看自己在情感、声音和准确性方面是否有一定进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整合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表现歌曲,如声势、律动、舞蹈表演动作及乐器伴奏等形式,此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当然,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以促进他们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发声练习是参与表现歌曲的基本技能和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发声、演唱;并就怎样运用气息、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技巧给予有效指点,让学生在表现中积累经验,提高演唱水准。例如,笔者常常直接采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或乐句来指导学生练习演唱。
二、遵循演奏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1.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审美能力
演奏教学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应当与唱歌、鉴赏、创作等教学活动牵起手来。课堂器乐演奏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上,而应当借助乐器的演奏来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理念,拒绝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而要将演奏技巧有机地融入到经典的、美妙的作品之中,通过器乐教学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美、鉴赏音乐美。例如,指导学生学会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使用乐器开展创作活动,等等。
技能的获得与提高需要反复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步入的境界。但演奏技能的提高,仅凭课内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演奏练习任务适度地安排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外合适的时间展开练习,以巩固技能,发展能力。
2.贯彻“学讲”思想,开展合作学习
搞好演奏教学,还要注意开展组内互助学习,体现合作学习理念。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习主体之间的客观差异,不能把全体学生都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让他们“齐步走”;与之相反,要贯彻因材施教思想,采取“分层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器乐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音乐作品分成两种演奏谱,接受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吹第一声部,演奏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吹奏第二声部;当然,有时也可以请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当“小老师”,一对一地教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这样,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现了“学讲计划”中“兵教兵”的思想。
3.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创设自我展示舞台
为培养学生演奏能力,教师还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所以,演奏活动要跟表演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展示演奏技艺的舞台,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演奏技能只有得到展示,赢得了别人的赞赏,学生才会看到自己训练的价值所在,才会倍感欣慰,萌发进一步学习器乐的动力。为培养生生或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器乐能力的提升,笔者定期开展小组演奏或个人表演赛;适逢学校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举行文娱活动时,笔者也推荐部分学生参加“器乐演奏比赛”,曲目涉及教材中的歌曲或器乐教学中的练习曲。笔者鼓励学生创新表现形式,使之富有创意,借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习惯可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互动,认真听讲,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课课堂常规的训练
每年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包括学生站、立、坐以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意这些相关的训练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随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用上下音节表示师生互相问好,用某一个固定的和弦音响学生表示要“安静”。随着训练的深入,随着动作、音乐性的深入音乐课课堂常规就建立起来了。
二、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时,就会对游戏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大胆创造。当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表现的时候,学生音乐习惯的培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倾听”
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学生养成聆听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起学生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1.静态地听
在音乐课欣赏音乐的时候,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要聆听音乐的方法。如,要学会做音乐的好朋友,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以便在其他教学环节能够表现和创作音乐。此时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音乐的不同风格。通过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觉。
2.动态地听
这种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用眼睛有意识地随音乐看书上的歌词,或者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欣赏,感知音乐形象;另外,还可以一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表演,一面用手做出相应的旋律走向、模仿律动等;或者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旋律哼唱,无声地随音乐进行小幅律动等。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实效性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27――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不少教师对音乐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新颖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上述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笔者以为要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1 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1.1 学生进教室的常规 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乐器,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坐到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坐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1.2聆听音乐的常规
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1.3歌唱的常规
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1.4表演的常规
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当学生表演结束时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1.5乐器练习的常规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吹奏,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地方(如自己的凳子下),练习时才能拿出米,练习时要注意姿势正确,聆听自己吹奏的声音,学生示范时认真聆听注意观察,结束时整理好乐器。
2 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仅有教学常规是不够的,它仅仅是为我们的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了环境的保证。要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学生的心理期望;
2.2 教学设计是否鲜活有创意,学生乐于参与;
2.3 教学设计能否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实践的冲动
有一位教师在歌曲教学《猫虎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首歌曲特点适合下列哪组词语?活泼风趣庄重沉稳抒情缓慢。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对“庄重沉稳”这些词语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位教师让学生聆听《我们的田野》歌曲时,设计了二个问题:(1)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2)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是怎样?第二个目标设计模棱两可,很难让学生回答。一节好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一定是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可接受水平及期望值相符合的,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设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欣赏《加伏特舞曲》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个教学环节:教师穿上了美丽的小舞鞋,随着音乐的旋律轻盈快乐地跳着舞蹈,音乐的高低起伏表现得非常直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坚持以音乐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