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07 17:29:29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第1篇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第2篇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警惕高校变研究性大学后重科研轻教学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第3篇

关键词:科研;教学;高校;协调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5-02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组织机构,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而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只有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在科研推动下高校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跃升。如果脱离了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很难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存在较多错误的认识,从而使科研在诸多方面对教学起到了反向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有许多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评价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在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1.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处理体现出诸多问题,关键因素在于各种评价标准偏重于科研,致使多数人误认为科研业绩优秀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升本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高校,以教学为首要任务,而诸多高校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特别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学和科研不能充分进行权衡。许多高校为了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荣誉,一味地强调科研工作,甚至逐年增加二级学院的科研经费任务,导致学院逐渐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制定了许多科研成果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搞科研,在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等方面也过多考虑了科研因素。教师在力求个人利益的条件下,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身的科研工作上,对教学质量没有要求,教学工作不认真负责。甚至为了争取课题、跑项目,教师不惜调停课,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当前多数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都高于教改项目,且教改项目繁琐、程序化,使许多教师不愿意申报教改课题。这一系列现象都严重导致许多大学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科研和等方面,忽略了教学工作,甚至这种现象在不断地进行恶性循环,使科研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学的作用,反而会严重影响到教学。

2.如何完善教师的评价标准。鉴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定要以教学为首,科研为辅,让科研促进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使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发展。教师质量评价应该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既要考核科研任务,又要考核教学任务;既要有科研奖,又要有教学奖;制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指标与标准,充分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的同等重要性,相互协调性。正确推动教师教学和科研双向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为今后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评价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评价。而现有的评价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工作。国际上许多著名大学都属于研究型大学,而我国目前针对高校的许多相关政策都偏重于科研,这就导致多数人误认为科研成绩突出的高校才是好大学。科研工作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科研工作所占比例约为25%,受到国外大学评价体系的影响,我国对高校的评价也对偏重于科研,这种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体系扭曲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事实上,高校面临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压力会受到社会评价方式、大学排名和公众评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高校不得不重视科研工作,不得不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但却在教学质量方面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

2.科研促进教学的成功先例。“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柏林大学就是一所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成功先例大学。之后,德国的其它许多大学也相继走上教学与科研结合之路。正是由于国外的许多大学都实施了“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的原则,才使得高校的教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我国,能把教学与科研真正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的高校并不多。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所将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榜样大学,它在注重人才培养,兼顾科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特色格局。北大方正集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共同创造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产学研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科研的发展,而且发挥了科研促进教学,推动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此外,西南交通大学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调统一发展的典范。

3.如何完善高校的评价标准。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及早完善对高校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大学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评价制度,给予分类的拨款制度,引导高校合理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国高校主要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在评估和资助方面应该偏重于科研成果,对于应用型大学则应该偏重于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在公平和效益上使各类型大学兼顾。同时,国家还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对不同学校设计相应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使其体现于大学分类、学科排行、专业排行以及地区排行中。

此外,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研究型大学应该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培养高水平的硕博研究型人才为主,使科研成果显著体现在各种评价体系中,并将突出的科研业绩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更有特色,快速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将教学和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协助科研。教学型大学要以教学为主,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让科研提供更多实践动手机会,加强技能操作能力。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各类高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2009,(2).

[2]汪玉琳.高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07,(2).

[3]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9(1).

[4]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1).

[5]肖兴安.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新型关系的构建设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6]潘发勤.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和需要思考的问题[N].光明观察,2005,(10).

第4篇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三、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组织管理层;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26-02

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同一个过程,也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这种观点为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基本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任务决定了任课老师不仅要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存在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渐提高。如何在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关系,成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面提出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以促进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现状

1.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很多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尤为突出。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两项任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所从事的科研方向偏差较大时,很可能疲于双线作战,教学与科研之间如果协调不好,这种矛盾冲突将更加明显。

2.重科研轻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和价值的直接体现,而科学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现有知识体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强力冲击下,高等学校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增强。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中存在科研成果偏重,奖励和支持力度也远高于教学的现象,而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许多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的巨大压力,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会出现因缺乏足够的理论积累而迫切急于,科学实验重复性工作多,而原始创新不足,最终导致科研论文质量低下,甚至沦为所谓的“学术垃圾”。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职业活动,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需要研究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手段和实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科研条件和环境做支撑。

3.生活压力大而干扰工作。因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大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他们要还房贷,要养小孩和家庭,很多时候入不敷出,甚至沦为“啃老族”。工作上,因经验不足和资历不够,争取科研项目的难度大。生活和工作上的这些现实困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再加上当前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而缺乏严谨,教学上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

二、青年教师要勤于学习,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教学可促进教师对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而科研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现有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由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两个层面提出了如下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

1.青年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的科研方向。科学创新不仅需要“基础推动”,而且更离不开“问题牵引”,自古至今,国内外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由有价值的问题所引出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青年教师应摸清楚其兴趣所在,通过积极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科学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所想不到的、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科学问题,这无疑可以为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提供宝贵素材。同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可以缓解青年教师实验方面人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青年教师自身要学会利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解决教材基础性强但最新前沿信息不足的缺陷,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其思维,带给他们更多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我们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生态学》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过来人,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也有不少心得。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也有一些教学和科研都做得非常突出的教授,多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取经,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三、组织管理层要从制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是公认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而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之希望,可以说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决定了高校的未来。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必须通过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

1.加强教育引导。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因此,从青年教师入岗开始就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其教学意识,使他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而科学研究则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要使二者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能厚此薄彼。

2.加强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课题、科研奖励、专利、成果和学术交流等。为了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优先对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研究成果进行资助。鼓励教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子课题、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进课堂。

3.改革考核机制。追根溯源,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主要是政策和制度导向引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教学培养人才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而科学研究往往在三五年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即可以论文、著作等形式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SCI论文、专著、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占得比例往往比较重,而教学只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这种倾向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当前的状况,需要从考核机制上着手,加大教学在考核中所占分量,做到科研与教学的平等对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塑造良性的机制环境。科研与教学犹如人之双腿,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国家和学校就必须同等地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过奖励和职称评审,鼓励所有的青年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才华,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学校的声誉才会不断提高。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科研则是强校之路。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如何统一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是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如何从政策和制度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和氛围,则是组织管理层需要好好思考和下力解决的难题。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青年教师立身的资本,也是国和家学校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15-117.

[2]黄建晔.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16-18.

[3]吴涛.论教学与科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和谐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320-321.

[4]韩秋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8-120.

第6篇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来说,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首先,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科研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教学实践能使教师(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虽然所教授的知识以前已经学过、研究过。但是在教给学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也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被激发出来,此刻就会作更多、更细致的思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论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种体现,但是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赖教学。高等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适应社会,应用于学校,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最跟随时代的发展,离教育现实最近的群体,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教学和学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学中去证实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教学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研领域里不断创新,有所发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对科研具有促进作用,是科研的源头。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互相激发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地位也不断升高。自19世纪初德国威廉·冯·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近代大学一般均有教学与科研职能。他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直接渗透,成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科研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其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教师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阶段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作型、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现在学校的课本知识几乎长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高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教师站在学术最前沿却不能引导学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积极地把科研、教学和学生融入到一块,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对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等几大类。这样的定位只是一个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说“教学型大学”只会给学生上课不去发展科研,更不可能说“研究型大学”就只是纯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学。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所高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就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能相分离。

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一个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教学的话就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反之亦然。其实则不然,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在高校中,学生上课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头脑。从事科研的老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资讯,如果他们去授课的话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讨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教师自身来讲,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知识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而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落后;没有丰富的科研理论做积淀,他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教学要与科研相互渗透,尽量走出一条“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中提到:新的教学观要树立“两个中心,一个根本”是思想。教学与科研必然成为学校工作的两个中心,重点高校尤其如此,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发展的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的社会职能。他所说的并不是贬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实当作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对立统一”规律一样,教学与科研也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采取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科教一体。

科研不仅是高校职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学生,都必须重视科研在学校与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教书匠”。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24.

[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敬泽.教学与科研关系初探[J].theory learning(学理论),2009.

第7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 高校教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一、以教学工作为载体,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1.教学工作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核心,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突破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教学过程能激发教师对科研的思索与研究。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己探索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过程。从教学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作以客观地评价,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作以规划和分析,更能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这些环节都可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学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方向。

3.教学能培养和推动教师走向科研,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只有在不断创新、吸纳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而这种创新和吸纳过程就是教师从教学走向科研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先把握好教学关,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内容,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做到边科研边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型的全能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科研过程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提高教师素养及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2.科研成果能够扩展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时,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就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被补充进来。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课题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3.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对于不同专业来说,实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科实验、实践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经验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校和学院资金的投入,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同时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好的场所,很多教师都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科研的基地。

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它们都是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都贯穿了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教学和科研都可以很好地统一于同一主体中,那就是高校教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补的角色,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一般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的这一活动主体中相互结合渗透、相辅相成,已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清明.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5

[2]陈红.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带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5-46

[3]刘献君.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闭[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

[4]董文明,吴荣书,林奇,龚加顺,高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