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18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学科研课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
课程内容与本科大量重复,实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与学生互动较少。老师面对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对学生要求低,通常课后回去做研究,写文章、做课题,对于学生关注太少;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兴趣的培养;课程门数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数目较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脱节。
2.课程设置要求“统一化”倾向突出
一是在学校层面,为方便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以各种文件形式,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二是在某一具体专业内部,研究生之间相互抄袭,指导教师又没有认真把关,导致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基本雷同,没有因材施教,个性和特色丧失。
3.课程体系结构“学科化”特征明显
一是由于没有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要素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二是课程体系结构相对忽视实践性课程,没有结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课程实施过程“应用化”倾向不足
一是理论课程多,数理基础课不足。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数理功底本身不强;另外,部分学生来自于文科本科生,对于学习较深的数理课程有难度。但缺少数理分析,就不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二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研究。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才,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二、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设置以应用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的,以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为目标,以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核心,以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涉及三个方面: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是选修课。
1.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包括四个层次:①经济史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提升学习兴致。这类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名著选读”等。②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③应用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部门、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与发展。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公共财政学”、“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④方法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实践,使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和动手能力。包括“经济学方法论”、“经济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atlab等。
2.特色课程
根据各自优势与特色,或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开设3~5门特色课程。如“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经济”、“西部大开发专题”、“经济学前沿专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题等特色课程。
3.实践课程
充分发挥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加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争取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承担政府、企业咨询类课题。课程主要包括:①各类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科研课题以及学生间的课余学术讨论等。②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的专门场所。③通过在校外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两段式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1.课程审査机制
(1)严格审査新开设课程。从学科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査,并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
(2)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通过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教学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査。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甚至停课要求。
2.研究生选课管理
(1)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査。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发挥导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和审查,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2)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机制,扩大课程选择范围,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
(3)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
(4)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
(5)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
四、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
1.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2.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学科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3.严格课程教学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4.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上机操作;学科整合
0 引言
在信息化社会里,能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人们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这个能力如同“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与广大同仁共享。
1 探究学习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是一种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它的结构并能熟练地操作。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很多内容极具抽象,如果沿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结果只可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那么,怎么来上这门课,让学生能听进去,也有兴趣来听呢?
我们在教学时抛开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手实践课。如“计算机组成”这节课,以前在讲这节内容时,或是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入手,讲完计算机如何工作再说它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物理设备;或是从视觉角度出发,讲我们面前有一台电脑,直观地能看到什么,这些部件起什么作用,然后说机箱内还有什么。但机箱内的东西,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因为没有直观地看到过,很难理解,教学效果不好。实际上,学生目前所具备的是初中知识水平,对电子管、集成电路等不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认识这些配件,能知道它是物理器件,知道它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就行。因此找些废弃机箱的配件,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些物理元件,如主板、CPU、内存条、硬盘、网卡、声卡、显卡等,拿到教室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将它们的组装方式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机箱设备。由于以前从没有这样上过信息技术课,学生们感到很新鲜,注意力也格外集中,上课效果不错,几乎只用了一堂课,学生就对计算机组成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连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也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在以后的上机课中能大胆地动手操作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通过亲手操作获取知识,学生改变了学习情感与态度,树立了探索精神。
2 制造合作学习情境,讲、做、练紧密结合,优化上机操作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不感兴趣。但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使这些同学不再有枯燥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必须解决且很关键的难题。
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在教学内容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有兴趣的任务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了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如在讲解Excel的制作电子表格时,课本上沿用的是多年不变的一张“部分刊物销售情况统计表”,学生对此毫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我校实际(因为我校的学生在考试时是一个年级一条龙排考号方式),拿出学生的考号编排表,让学生们来编排考号。答题的要求是:全年级一条龙编号,轮流抽取各班同学依次排号;按考号顺序登录成绩、并分班出成绩册。这样的问题设计出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使得同学们兴趣大增,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二至三人为一组,讨论解决方案,动手操作,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在班级前给大家演示。有个小组学生代表上前讲到,既然是全年级学生排成一条龙,每个班一次抽一个学生参加排队,全年级十六个班,那么一个班的同学每相邻两人之间的考号相差十六,呈等差数列的形式。如一班的第一个同学的考号可以写01001,第二个同学的考号为01017,把这两个数作为数列的前两个数,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来添加,到全班同学全部填写完。第一个班编排完之后,再写第二个班,依次类推。那在回归本班时就容易了,按照考号增序排列就行了。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考试后登录分数的时候,我们可是需要按照考号的后面几个数的递增顺序排列,不考虑班号,也就是全年级的一条龙排列的啊,怎么办?
同学们回答,使用函数把考号前面的班号去掉,然后按照递增的顺序排一下。“班号去掉后,那怎么知道哪些同学一个班?我们的班级分数册怎么办?”教师再问,同学们卡了壳。这时另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的方案比他们的好。”“看了才知道。”其他的同学纷纷说。于是那个小组的代表来到前面给大家讲到:“我们的方案是将每个同学的考号分成两部分,分别放在两个单元格中,一个单元格中写班号,另一个单元格中写一条龙序列,序列设成文本型,保证我们的考号位数一定,填充的方法和前面他们讲的一样,只不过是分开填写的,给同学们考号时将两个单元格的内容列到一块。在操作中,排考号和归班互不影响,而且也易于增减人数。”教师让大家讨论,得出演示内容的优、缺点,教师又给了及时的补充。学生纷纷点头: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有时必须抛开传统的解决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践证明,学生自己讲一遍胜过听老师讲十遍,其他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和教师的演示,也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过程中不但很好掌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操作,也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个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弥补了教师一个人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团队学习中得到发展。
3 设置自主学习机会,重视作业的处理,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7R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其它学科结合起来。如在讲完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演示文稿(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如自我介绍、班级特色、或是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师,帮老师制作一个具体的课件等。有几个同学就决定帮物理老师设计力学公开课多媒体演示文稿。他们从网上下载了几个相关的演示文稿,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复制一些现成的动画,进行必要的文字输入、公式编辑并且加上一些简单的线条性的图片,为了把自制的图形做好,他们有的还在其它的软件中把图做好,然后作为对象来,而后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为使多媒体演示文稿绘声绘色,他们还给文稿中添加了声音,设置动画效果等。
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既增加了学习兴趣觉得富有挑战性,既锻炼了能力,掌握了制作课件的技能,可谓一举多得。在整合过程中,要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
4 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关键词:重大科学仪器 设备研发 科研经济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在设备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并实现了科研经济一体化的局面。目前,人们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高度关注,尤其是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以及产业化能力提升等方面,文章从经济一体化方面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进行了重点分析。
一、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根本特征
所谓科学仪器设备,就是对事物的结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检测并获取相应数据的主要工具。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是指在重大民生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有重要作用,需要投入更多研发方法、研发技术以及部件,投资成本较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科学仪器设备,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集成创新比较重视。在进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时,比较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互相融合和集成,需要在仪器设备中整合电、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领域的科研力量,从而实现重大仪器设备的顺利研发;其次,软硬件的共同开发。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一般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应用,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应用研发以及市场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不仅包括设备的开发,还包括相应数据库、软件等内容的开发,这也体现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区别,更加凸显出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的根本特征。
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科研经济一体化分析
(一)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对于一台大型的科学仪器或者设备而言,在研发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设备间或者机房,其面积最少在几平方米左右,甚至还有上百平、上千平的面积范围。比如对于一个大型超高场人类MRI系统而言,机房主要由操作间、机柜间、磁体间、等候厅以及管理办公室等组成,其面积大概在几百平方米左右。在机房中,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包括直线加速器、DSA以及MRI等,这些都是非常昂贵、精密的仪器,要求机房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另外,在进行机房的选址时,要在本单位科研布局的需求下进行,而且要充分考虑机房周边设备的影响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建设符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需求的机房。机房的建设规格要适当,并对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进行重点关注,避免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时,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其中融入产学研的内容,实现科研经济的一体化。
(二)加强科研经济一体化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科研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挣脱科研与经济互相分离的传统观念和束缚,建立全新的科研经济发展观,也就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的核心和本质,即综合科技进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基础的地位,并具有决定性、引导性的作用,科研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内容重点体现了综合外延的现状,将科研和经济发展有效的融合在了一起,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科研经济一体化,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市场驱动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变。应该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先导的体系,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创新,推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实施的同时,重点关注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两个内容,加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力度,从而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体制;第二,开展科研经济一体化的研发工程。要大力加强一体化企业和集团的发展,在经济的基础上,加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按照仪器设备的特征,明确科研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任务,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体系,促进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发展力度;第三,构建以企业和高校为依托的仪器设备研发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竞争合作、开放式的科研机制,确保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顺利研发;第四,创建以科研信息知识为重点支撑的经济结构,加强科技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开发,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快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要想实现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注重项目成果的社会化评价,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审慎评价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产生效果等,从而形成一个项目自律和社会评价相互促进的评价体系;第二,在研发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对项目研发机构的信誉、项目完成情况、管理水平以及研发进度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第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在研发项目提出阶段做好知识产权的明确,并对知识产权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配,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良好的管理和使用;第四,构建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要求重大科学仪器设备提出可行性较强的产业化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大科W仪器设备的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项目,在科研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保证仪器设备研发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掌握项目研发的根本特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科研经济一体化,才能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家喜,于忠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1,12:56-60
[2]于海婵.我国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的推进策略[J].中国科学基金,2014,04:263-267
[3]宋立荣,刘春晓,张薇.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中问题及对策思考[J].情报杂志,2014,11:1-6+1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1998年,《计量经济学》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时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些教材编写中,基本上都是针对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过多强调统计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适应针对本科所有经济类专业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学习。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而言,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并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较为过时和陈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已经迅速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各个分支了。而当前国内的许多这方面的教材几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应用性强的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具体案例
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学中大量引用与现实经济情况有关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切身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既能容易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定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3.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相对滞后
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选用一个好的统计软件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M等软件,该软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 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这些统计软件都采用菜单式操作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
首先,积极选用国外最新教材,尽可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所用教材接轨。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盖了近几十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国内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堪称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该书既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回顾,又有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计量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非常适合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计量经济学分为计量经济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有少量的实践环节,但在上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所给的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显然不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基本练习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经济中寻找问题,收集经济指标的数据资料,自己上机做模型分析,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观察、引导作用,指出学生所做分析的问题所在,在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多挖掘学生所分析内容中闪光的一面,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原因是当初学习时没能做较多的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作业。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灵活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较大改革。过去,由于受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板书介绍为主。现在,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购置,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自然就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给出了大量宏、微观经济实例,学生可以十分轻松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指导对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要多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培训。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N等软件,而国外一些大学早已运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一些老师嫌麻烦或对新软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这些软件,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就成为非常非常紧迫的事情了。运用这些计量统计软件很容易对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计量经济学精要》一书的大量案例进行检验和验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46-47.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效教学效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1-01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出高效而出色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演绎出精彩的教学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一、精心设计高效的课堂提问
1.设计有助情感培养贴近生活的课堂提问
新课标特别倡导学生在学习体验和学习生活中的情感培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适时把现实中的真实事件灵活运用到课堂,成为课堂问题设计、创设情境的来源,从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1 Welcome部分时,我并没有直接问好朋友的品质是什么,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Who can be your friend?
(2)Why do you think he/ she can be your friend?
(3)What does your friend do when you have problems?
所有的学生都全情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并在讨论中完全理解了友谊,课堂活动最终高效精彩地完成,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知识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
2. 设计引发有意义的内容生成的课堂提问
有效的提问能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随时有可能引发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这些都是教学中新的资源。教师若能抓住机会,积极回应,有效追问,也许更多未曾预设的精彩会不期而至,从而引发师生的共同思考,有利于教学相长。
比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3Finding your way时,讲完Reading后,我将整张地图放大打印出来贴在黑板上,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Can you describe Justin’s and Paul’s routes?
(2 )What other routes can you take to go to police station?
学生们运用课文中已学的语言知识,模仿原课文中的路线描述,设计出各自的逃跑路线,既富有想象力又不偏离主题,同时又成功地导入到下一章节,学生们已经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了。
3.设计启发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课堂提问
教师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1 Welcome部分,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我提出了这样两个开放式的问题:
(1)What do you think life on Mars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2)How do you like life on Mars?
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突破原来思维的定式,将自己心中所想的火星生活勾画出来,最后得出火星生活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地球生活。从而学生就会在结论之后主动去探究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法,推理出我们要从切身做起,保护地球及一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了创造力。
4.设计驱动持续性学习过程的课堂提问
为保证提问能驱动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提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数情况下即兴提问在语言上缺乏组织性,顺序安排上缺乏逻辑性,问题比较琐碎,使得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生硬,关联性不够。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一定要以话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驱动课堂。
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时,post-read-ing中层层递进的问题我设计的问题现在用树状图的方式呈现如下:
作为整堂课的教学升华,学生呈现了最为精彩的课堂生成:“A good school should be of students, by students and for students.”
可见,教师的课堂如果以问题为引导,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注定精彩。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回答问题的时间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可用于交际的任何时机,及时提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问题。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要适时将问题适度分解,让学生逐步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提高回答的准确率,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2.提出问题要有层次梯度,难度适中,面向全体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以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的提问如果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便是成功的提问。还要注意合理分配问题,让学生们都有机会锻炼能力,施展才干。
3.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
关键词 科技创新农业大学TIA计划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无疑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TIA计划为例深入分析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的同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的措施。
一、科技竞赛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上依旧侧重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对理论的“学”,可以说仍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方式,即便是有较多的实习、实验等动手过程也是在老师的“模板”作用下完成的。这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激发的创新想法运用到“实战”中。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便是为改变该状况而产生的,大学生TIA计划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的简称,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TIA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
TIA计划的宗旨是充分利用烟草学院的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烟草学院在近两年的TIA计划中收获颇丰,完好的彰显了其举办的宗旨与目的。期间共有57件作品参赛,作品涉及农学、理工、化学等方面;338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35位烟草学院教授、讲师参与各个项目的研究与指导,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实属罕见,在计划实施中实现大学生TIA计划与导师制的有机结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题的立项、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确定项目的研究工作,安排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及其它相关学术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学生作品都在突出了新方法、新技术或者新思路的同时凸显出创新性和独持性,例如《烟草根基优势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在利用菌类培养分离技术鉴定出优势菌种后进一步对利用优势菌制造菌肥来试图逐步替代普通化肥而进行了尝试,以期望去改变普通化肥的过度施用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TIA计划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但是无论哪种类型均要求由项目团队独立去完成,且在项目实施中还要进行中期汇报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这些均需要项目参与者亲自动手去完成每个实验以及调查环节,样品的采取收集、仪器的使用、药剂的制取、汇报以及论文的创作、汇报PPT的制作等都来不得半点虚假,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用心、用手去完成。也就是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TIA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课题组便是一个团队,在为完成同一个课题过程中,参与者彼此要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对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磨砺学生的毅力和心理素质。
TIA计划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2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中又会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这是一个磨砺人的意志力与心理素质的长期过程。同时科技竞赛题目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参赛的大学生能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涉猎或者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多参阅各种文献资料。
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
学院设置TIA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项目里大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认识却不够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的功利思想突出,将获得的奖励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追求;第二,缺乏实现创新的意志素质,学生参与时热情高的多,长期坚持的少,经受不了挫折、耐不住寂寞、不能全身心静下来做学问搞研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够强,喜欢单干,图一时热情,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挫折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继续坚持或者直接放弃创新活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健康、持续开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了足够的活动经费,每届科研创新方面的固定投入均为10万元,再加上相关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是有保证的。物质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无法得到使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场所以及仪器设施,经常会出现课题小组在使用仪器问题上发上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甚至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
学校在专门指派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的同时,更要尽力克服资金不足、人手缺乏等因素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利用企事业合作单位等具备的有利条件为大学生展示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政府、校、企业、学生本身的互赢。学校还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大学科的互补优势;同时还要聘请校内外教授、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讨论。
(二)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内涵的宣传,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的承担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四、结语
努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改进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田养利.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2011,(8):126-127.
[关键词]经济学科 考核体系 启示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学体系已经实现了从政治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转变,但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师资水平和考核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借鉴美国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的做法来提高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学科课程性质与考核原则
1.经济学科课程性质
经济学科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学科,其课程性质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首先该学科课程在资源配置、供给需求、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它是一门不断创新变化的学科,包括建立新模型,得出新结论等理论方面的创新和找到新数据,使用新方法等应用研究的创新。此外该学科课程中的理论常用数学模型、图表、公式来表达,抽象难懂。特别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讲,相对不足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2.经济学科课程的考核原则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科课程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在考核这些课程时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而且还要评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考核此类课程应体现出以下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平时的教学和考核中注重调动学生关注经济动态的积极性;二是被动变主动原则,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单纯阶段性学习转变为兴趣学习和自觉学习;三是能力培养原则,考核要把握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探求新知识、新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的特点
1.让考试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手段
一般来说,考试是择优劣汰的最终极、最权威的教学行为,其功能是要有效地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而在美国高校却把考试赋予了新的功能,即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美国的经济学教授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在网上公布课程的全部教学安排,包括全部的考核方式及具体实施措施,同时公布固定的办公时间和地点,并在平时的小测验后安排一次辅导与答疑,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做的好处便是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让考试成为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手段。
2.注重过程化考试
过程化考试更注重平时基本功的训练,与期末总结性考试评价方法比较而言,更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美国,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一般都会有2—3次小测验;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和课堂发言、讨论等)是学习态度的反映,也是考核内容。除此之外,不同的课程由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各种作业如案例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文献检索或写小论文等,最后在期末有一次统一考试。这些都成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且不同的课程所规定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会不一样,多数为40%:60%或50%:50%。这种过程式考试使学生不惧怕考试,形成了健康的考试心理,并深知如果平时不努力,是不可能侥幸过关的。
3.考试内容不拘泥于课本
在美国,考试是考察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书本。任课教师有权选择教材,教师讲什么就考什么,有书本上的,课堂上讲的,更多的是应用的、发挥的内容。教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通过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考核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发挥特长,展示才华提供机会。就这方面美国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培养的是学生(即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而不是考生(即以学会为目的寻求已知世界的答案者)。
4.考核手段现代化
在美国,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评价。任课教师可以为每一门课程设置一个交互式的学生开放平台,学生除了能看到课程的大纲、进度安排、考核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单元测试题被打开的时间及提交的期限、参考答案开放和关闭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最后一次上网打开平台的时间,以及测试题的自动评分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用邮件方式去督促长期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学生,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手段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定期学习的好习惯。
三、美国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试的主要弊端表现为,国内多数高校将经济学科(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与考试环节标准化、期末考试范围给予限定、期末考试分数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缺乏,更谈不上从事学术研究。因为标准化考试方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死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改革现行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学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推广并细化过程化考核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甚至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首先要改变采用期末考试分数成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大力推广过程化考核方式。
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过程化考核内容的细化。具体可采用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课堂讨论提问)、课堂小测验、期中考试、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等五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值比例分别为5%:5%:20%:10%:60%。首先是平时的考勤,学期中随机抽取几次进行课堂点名,记录学生到课情况,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第二部分是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发言表现,一般可分为A、B、C、D四档进行打分。布置平时作业可以督促学生复习,帮助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其次是课堂小测验。教师可以对本堂课所讲内容安排一两道题目进行小测验。这样可以及时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间接的点名,减少学生逃课的机率。再次是期中考试可以减轻学生放任的程度或机会,提示学生本课程学习内容已过半,通过考核结果可告知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第四是提交课程论文,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进行期末考试。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内容全部结束后的复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2.多种形式进行能力性考核
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锻炼他们收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经济学读物,撰写读书笔记;或精心安排题目,设计贴近经济生活实际的选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制作PPT,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个人表达能力会有显著的成效,能提高学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3.拓宽考核内容的覆盖面
考试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也要包括学生课外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内容。当然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该为学生介绍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辅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填鸭式教学和考试前背答案这种做法是我国目前多数高校在经济学科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而恰恰与上面美国高校的做法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我国仅培养的是考生,而并没有培养出学生。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美国大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而我国多数高校,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甚至有的学校也仅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已,至于网上答疑、网上指导学生学习等尚未开展,而这些还需我国各地方高校相关学院的领导首先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注重此方面资金的投入,从而积极创造开展其进行网络教学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阚兆成.从中外教育比较看我国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山东教育,2003(1):20一24.
[2]黄全愈.中美教育比较——关于考试与考核体系.中国教师,2004(2):1 6—1 9.
[3]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 09—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