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17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职;课程体系;校办实体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通过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及商业策略,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特色分析,依托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探索搭建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学生管理会计技能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特色分析
职业教育的特征包括:“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的内容特征;学校教育途径和手段与社会实践、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计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特征;“知识(技能)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的理念特征。因此,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也必须考虑自身的特色。
(一)课程内容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管理会计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不是全盘照搬,泛泛而学,而是要紧扣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在适用性方面,主要考虑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的层次相匹配,教学难度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契合,内容的选择与中小企业的业务、财务相关联;在实用性方面,强调教与学的管理会计理论、工具方法等,能够实际运用于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根据中外管理会计概念,它是管理与会计的融合,也必然是一种实践。因此,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与训练,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与剖析、实际业务的承接与完成,不间断的往复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与知识积极互动的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管理会计能力与技能。这种实践性要求教学的灵活性,不拘泥于课堂,课堂教学与会计公司实践穿行,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学习无时无处不在,日常生活、影视剧、小说都可以引发讨论和思考。实践应用使师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兴趣,更主动地去思考和寻找新业务,实现良性循环。
二、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两翼三层”的课程体系架构
根据上述职业教育的特征和管理会计的课程特征,架构高职管理会计“两翼三层”课程体系。1.相关概念。两翼:是指“课堂教学”与“公司实践”。以专业和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和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作为学习与实践的阵地。三层:包括知识层、能力层和价值观层。知识层:管理会计基础理论。能力层:广义概念,既包括管理会计技能、工具方法,也包括超越具体领域的通用能力,如思维、沟通等。价值观层: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即对事物的判断,在此是指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判断与解决实践。2.课程架构分析。“两翼三层”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架构,以培养深度学习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避免学生的低效学习。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将管理会计知识与能力割裂,更难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管理会计技能的人才。“两翼三层”,一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知道为什么学习管理会计,将来在哪个领域如何应用,这个领域跟现有的其他知识的关系;二是在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中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剖析的基础上,通过真实业务承接和完成,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持续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三是将校办会计咨询服务公司承接业务实践中所获取的中小企业案例,结合管理会计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反馈回课堂,用于本届学生工作反思、复盘和以后各届案例教学。同时,能够进一步充实丰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案例库,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综上,高职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现阶段可以根据财政部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及各项应用指引,编写兼具实用性和适用性的校本教材进行呈现。几点说明:(1)一些假设条件严苛、使用成本较高、明显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工具方法,如标准成本法等,简要介绍或直接舍弃。(2)部分与财务管理课程重合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等,在开课前明确主讲课程,以避免重复。(3)具有“灵活性”。由于公司业务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需根据实际发生穿插于全学期教学进程。
(三)课程实施关键点
1.校办实体的业务资源是前提。如何使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解决的方法是:学生在学校多学习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多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多见识各种情境,多做真实的业务,基本了解一般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多思考。学生经过这些培养训练,进入企业后,才能结合企业业务与实际情况,提出思路和解决方案。一条可行的途径是:依托校办的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发或承接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相关业务,通过项目式运作,高质量完成咨询服务业务。基于前述现状分析,中小企业主动上门的业务不会太多,有为才能有位,这就需要校办公司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开发业务,如与校企合作的事务所协商,分流其旺季的部分业务,或先免费为其代账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会计方面的服务;或通过毕业生库,寻找对口就业的在岗毕业生,就其岗位合作管理会计项目等等。珍视初创期的业务资源,打造品牌,切实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或价值创造。2.相关能力培养是核心。采用“两边都向对方靠”的培养方法。教师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不断训练学生“两边都向对方靠近”的能力,即知识向问题靠:每学习一个管理会计知识时,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客户企业什么问题;问题向知识靠:遇到客户企业任何问题时,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思考哪个知识能解决此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培养途径是:将课堂、第二课堂与公司实践相结合。一是案例教学。在收集、预习、讨论案例等各环节,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并提交相应报告,培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开设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组织各类内容与管理会计相关的活动,如经典阅读、影视剧观赏、编排情境剧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力。三是学生进入公司开发或承接的业务项目组。一般由项目经理(专攻该方向的双师型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完成客户企业咨询服务工作,必要时邀请校企合作的事务所资深专业人士支持工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职业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练型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管理会计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打破行业边界的探索之旅。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保障。优秀的管理会计教师,应该是既能胜任有效的课堂教学,又能高质量完成对客户企业的咨询服务的双师型教师。而这样的师资队伍,依托校办公司进行校本培养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校办实体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合作,签订产学研业务合作协议,承接业务后直接按专门研究方向归类,每一业务方向的项目经理由教师和事务所人员共同担任,以教师为主,带领、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工作。教师在正常的业务处理、对学生的系统指导之外,还要承担案例的撰写、提炼与归档工作。通过实践工作,教师能够快速提升业务、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全方位的自我成长。
三、结论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65/ki.hzjjykj.2016.04.056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鉴证者,在资本市场上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学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王军(2006)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建立内部治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吴溪、陈梦(2012)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规划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可能受到冲击的内部治理原则,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于缓解。如果在追求某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漠视内部治理原则对事务所的基本约束,将不利于事务所的存续和发展。聂曼曼(2008)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后,提出事务所可以构建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刘成立(2008)对审计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规模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多是通过合并形成的,而政策主导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并没有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孙永军(2009)认为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经过大量文献总结,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不恰当、质量评价滞后、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日益变换、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衍化,如非货币换,衍生金融工具等,事务所的业务日趋繁琐复杂,审计质量的提升也就更加困难;其次,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机制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的进行,事务所内部质量评价的体系还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难题,本文根据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
二、构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具体指标体系
在以往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等。但本文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自我考核中的质量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将不做重点介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介绍:
(一)审计业务流程1、业务签约书的签约率。只有在了解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审计业务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如果审计业务的工作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或者委托人试图将注册会计师的名字和审计对象不适当地联系在一起,则该项业务可能不具有合理的目的。我们用签订业务签约书的项目占事务所一年接触的所有项目的比例。2、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率。我们可以考虑用审计流程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项目占当年所有项目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3、审计计划编制的完整程度。审计计划能为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明确方向,减少重复审计工作,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为审计考核工作提供前提条件,为审计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提高审计效率和社会效益。我们可按照编制的审计计划的内容占准则应该包括的内容的百分比来评价,一般主要看是否含有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审计范围与审计目的的一致性,符合项目内容的要求,审计程序是否安排得当,重点审计领域确定的恰当性,审计项目小组成员数量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时间预算及工作进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信赖程度的恰当性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我们用实际审计计划包含的内容占准则中应包括的内容的比值来衡量。4、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中间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以及审计抽样方法选择的恰当性。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一般来说,此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5、审计工作底稿的合格率。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并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我们用符合准则的审计工作底稿占全年所有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比例衡量。6、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根据审计证据准则,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应考虑以下因素:(1)审计风险;(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3)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实质上是指审计证据的质量因素,它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互为补充,共同体现其证明力的作用。7、审计报告编制的恰当性。根据准则的编制以及审计工作底稿总结出恰当的结论。我们用合理的审计报告占当年所有审计报告的比例衡量。8、审计计划执行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实际执行时,也需对次指标灵活掌握。因为审计计划一般都是每年年初,期末的计划有可能不符合变化了的环境。一般而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审计完成项目数与当年总项目数的比例来衡量。9、平均审计项目耗时天数。从现场工作结束到报告签发的天数反映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这个指标应该与审计质量控制质量相匹配,即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审计所耗时间缩短,效率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我们用完成项目总工时数与完成项目总数的比值来衡量。
(二)财务指标。1、预算执行率。即实际审计费用占当年预算费用的比例;2、投入产出率。即能够衡量并已产生的审计收入占所花费成本的比例;3、营业收入增长率。即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4、查处违纪违规金额率。即查处违纪违规金额占当年审计资金数的比例。
(三)客户满意度。1、审计建议采纳率(审计建议被采纳条数占提出建议总数的比例)这个指标反映基层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审计建议的质量。一个好的审计建议被采纳、被应用、被推广,才更能显现审、帮、促的效果,使审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审计建议要具体、详细、明确、切实可行,这样才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接受事实。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2、审计报告采用率。即被审计单位即客户采用的报告数占当年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3、客户流失率。即流失客户占当年所有客户比例。
(四)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1、被投诉次数。一般来说,被投诉次数越少,审计质量越高,因为这会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我们用被投诉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比例衡量;2、事务所所受处罚惩戒情况。该指标不仅包括事务所也包括注册会计师受到行政处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惩戒的次数。
三、质量管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本文分别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财务指标、客户评价以及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构建了1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互相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审计业务流程的指标的好坏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政府行业的监督,从而影响企业的声誉,进而影响企业的业务的承接,最后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及企业的财务指标;反过来,社会公众及政府行业监督会使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准则进行审计,不断改善提高审计质量;客户的反馈也会影响事务所采取相应的审计流程。针对按照审计业务流程设置的9个二级指标,指标之间也会相互影响,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指标将会直接影响审计程序的选择,以及选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恰当性,当然也会影响最后审计报告结论的合理性。审计计划的编制在整个审计过程都十分重要,会影响平均审计项目耗时天数,这也会见影响到审计费用的支出即财务指标。
四、结论
本文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的角度考虑,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评价指标易操作且能够客观计量,具体指标以及评价体系具有通用性。但是,这些评价指标并非唯一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事务所所在地区、业务种类等,从事务所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对相关指标的内容、衡量办法进行变形,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重新分类或对这些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划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加快健全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J].会计研究,2006.9.
[2]吴溪,陈梦.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理论、原则及其对发展战略的含义[J].审计研究,2012.3.
[3]聂曼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探析[J].当代财经,2008.8.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鉴证者,在资本市场上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很多学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对于审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王军(2006)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建立内部治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能够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吴溪、陈梦(2012)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规划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可能受到冲击的内部治理原则,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于缓解。如果在追求某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漠视内部治理原则对事务所的基本约束,将不利于事务所的存续和发展。聂曼曼(2008)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之后,提出事务所可以构建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刘成立(2008)对审计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规模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大”多是通过合并形成的,而政策主导型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并没有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孙永军(2009)认为审计质量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
经过大量文献总结,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不恰当、质量评价滞后、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又有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日益变换、经济组织之间的交易类型、工具不断衍化,如非货币换,衍生金融工具等,事务所的业务日趋繁琐复杂,审计质量的提升也就更加困难;其次,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相应的机制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管理的进行,事务所内部质量评价的体系还比较缺乏。为了解决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难题,本文根据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指标。
二、构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具体指标体系
在以往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能力等。但本文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自我考核中的质量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以及员工的素质等将不做重点介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介绍:
(一)审计业务流程
1、业务签约书的签约率。只有在了解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审计业务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如果审计业务的工作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或者委托人试图将注册会计师的名字和审计对象不适当地联系在一起,则该项业务可能不具有合理的目的。我们用签订业务签约书的项目占事务所一年接触的所有项目的比例。
2、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率。我们可以考虑用审计流程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项目占当年所有项目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3、审计计划编制的完整程度。审计计划能为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明确方向,减少重复审计工作,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为审计考核工作提供前提条件,为审计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提高审计效率和社会效益。我们可按照编制的审计计划的内容占准则应该包括的内容的百分比来评价,一般主要看是否含有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审计范围与审计目的的一致性,符合项目内容的要求,审计程序是否安排得当,重点审计领域确定的恰当性,审计项目小组成员数量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时间预算及工作进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信赖程度的恰当性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我们用实际审计计划包含的内容占准则中应包括的内容的比值来衡量。
4、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中间包括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以及审计抽样方法选择的恰当性。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一般来说,此比例越高,质量管理水平也就越高。
5、审计工作底稿的合格率。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并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我们用符合准则的审计工作底稿占全年所有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比例衡量。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文献回顾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逐渐取代土地和财务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资本取代财务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如何突破原来基于“资本基本主义”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相融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知识资本管理会计作为这种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余绪缨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将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其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呼唤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时代正悄然走来。
知识资本概念最早由美国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在知识资本概念提出以前,作为其先导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管理会计,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的历史。会计学界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探索。但人们对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提出了反思。尽管会计学界和实务界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知识资本管理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知识资本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知识资本的界定目前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有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在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有学者将知识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或市场资本。
加尔布雷斯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尽管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但他对知识资本的阐述并不具备定义的基本要素,不构成一种定义。
Stewart(1991)在《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并于1994年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Edwinsson和Sullivan(1996)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Sveiby(1997)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Dzinkowski等(2000)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基础的权益,它可以是知识转化过程的最终结果,也可以是转化为知识产权的只是本身和企业的智力资产。
我国学者也对知识资本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唐韬智和王荣党(2002)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知识,它与无形资产相比具有不同特性。在实践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确定、评估知识资本。他们还认为知识资本具有整合型、增值性和媒介性。贾银芳等(2004)认为,知识资本是组织系统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给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它包括给组织带来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包括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人。
(三)知识资本的评估 由于对知识资本的界定不一致,其评估方法亦有所区别。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并在评估方法的基础进行准确的会计计量。
(1)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法。Sveiby(1997)与Edwinsson及Sulliveal(1996)对知识资本计量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认为,知识资本计量的可行方法是用企业公允价值减去企业账面价值,所得余额就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总额。这种方法很简单,但企业账面价值是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本身就包含属于知识资本属性的无形资产。同时,企业市场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这些原因,用这个公式计量知识资本显得有点困难。
(2)结构法。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明确知识资本的构成。由于项目的划分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Stewart(1997)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并分别进行计量和加总。安妮・布鲁金(1997)将知识资本分为四类,即市场资本、人才资本、知识产权和基础结构资本,分别进行计量、汇总。Malone(1997)将知识资本分成财务、顾客、流程、更新与发展、人力五个项目,在每个方面分别找了100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表示知识资本的贡献与运用状况。
(3)Tobin比较法。利用企业的重置成本与企业市场价值的比值来衡量企业的知识资本,即重置成本/市场价值。如果一企业的重置成本低于其市场价值,那这个企业就获得了超额利润或者高于一般水平的投资回报,而知识资本正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进而,企业可根据情况和需要,用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来衡量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该方法与第一种方法一样,可用于同行业企业之间或不同行业间知识资本的比较,而且亦受外部因素较大影响,故须与其它财务指标结合使用。
(4)推算法。由于所采用指标或思路不一致而有不同的推算方法,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列维(BaruchLev)创建的方法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明确公司标准年份的预期总收益,这些收益是由公司中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知识资产共同创造的;其次,将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分别乘以预期收益率,计算出其收益额;最后,将预期总收益减去有形资产与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即为知识资产收益,再用之除以知识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贴现,就可得出知识资本数额。该方法将知识资本视为无形资产,它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有形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基础之上的。上述方法只能确定企业整体知识资本,没有对知识资本的具体项目加以区分和评估,不利于企业掌握知识资本运营情况,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和开发意义不大。而“结构法”有助于弥补上述几种评估方法的缺陷。
二、知识资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一)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在西方理论界占绝对统治地位,随后,实证会计日渐兴起,并对规范会计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近30余年来的发展态势看,规范会计研究日渐微弱,实证研究成为会计研究中的主流方法。无论从方法论角度还是从会计发展的实际来看,两大会计研究各有缺点但又有其存在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因此,在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中,两大会计研究方法应相辅相成、相得宜彰,甚或应相互接纳、整合创新。要在更高层次上有突破,从克服传统会计学局限的角度着手,拓宽研究视野,构建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相融合的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重大突破。
另外,这种研究不能局限于从会计学,管理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对知识资本管理会计进行研究,要从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角度研究知识资本管理会计,除了物质层面,还应注重对精神层面的研究。
(二)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计量与记账研究 知识资本计量方法是知识资本管理会计的难题之一。可以借鉴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知识资本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资本计量的方法及其评估体系。要像其他已有的会计项目一样,有一套被公认的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才有会计记账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