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06 16:54:13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语文的学习方式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44

2001年国家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浪潮,基础教育在转变课程观念、结构、理念的同时,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革新,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知识和时代的快速变化。而高中语文作为必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前都是按部就班,没有创新和灵活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本靠机械记忆或者接受式学习,难以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以下笔者从两种新的学习方式出发,谈一下如何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能力

自主就是相对于依赖和被动来说的,以前学生学习都是受教师支配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难以实现自己的需要,但是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独立掌控和设计的学习,符合个体需求,切合实际水平,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呢?

(一)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留余地

以前教师备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案上基本都是教师怎么说,教师怎么做,但是现在教案的写作要以学生的可能反应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核心,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难题,可能遭遇的困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激发其主体性。例如,在设计《游褒禅山记》这篇古文的时候,这篇古文散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十分被动,难以实现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如果在教案设计上以几个连锁的核心问题为导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产生“我要学”的想法,自己主动思考为每一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的整体结构与思想,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产生。

(二)自主学习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是教师不能批评,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专心思考,努力付出了,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避免学生产生无助感,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有效实现自主学习,既不会受挫,又不会产生消极态度。例如,在学习古文《赤壁战》的时候,里面很多陌生词汇和复杂的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很多定语后置句,形式相同,只要稍加点化学生就能自主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增强其自信心。总之,自主学习对学生今后的自主独立发展有极大帮助,教师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发掘潜能。

二、探究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依托的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教师为主导的传递―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但是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抛弃接受式学习,而是侧重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获得知识,总结知识点,最终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发展探究和实践能力。高中语文的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置问题

问题阶段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支撑。学生只有会问问题,愿意问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鲁迅先生的作品一般都比较难以理解,思想深度和高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如果直接提出学习要求和任务,学生一定会产生排斥感,甚至觉得自己难以解决。但是让学生自己问问题,就有助于下一步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当时其他作家或革命人士关于刘和珍遇难事件的一些记录和评论,然后和鲁迅的相比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刘和珍遇难事件意义的理解,又促进他们对这篇课文情感的把握,但是鲁迅先生的情感究竟何别人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比较进行初步揣摩,然后阅读课文,详细深入学习,获得解答。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鲁迅先生一会说自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一会又说觉得自己该写点东西记念刘和珍君了,前后是不是很矛盾,学生就会想一探究竟。可见,问题的设置对探究学习极为重要。

(二)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计划、研究、解释

既然有了问题,就要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和步骤的安排、设计、组织、思考等,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前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者容易产生的偏差,对学生M行指导,防止探究活动中止。例如,在探究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情感的时候,学生一般都比较关注第五和第六部分,但是前面的及部分就不太注重,因为前面直接提到刘和珍的地方比较少,但是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存在就有必要的存在意义,教师可以在前四部分比较难的地方和学生一起探究,启发学生理解个别深奥的句子,促进探究学习的成功。

(三)探究学习活动还需要学生最后进行反思

反思阶段是探究学习方式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没有反思,就像背课文没有巩固一样,那么探究的过程就会失去意义,学生反思自己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及时提供反馈,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长善救失,不断提高,完善探究学习方式。

(四)探究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

第2篇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被动地听,思维得不到真正的训练。课堂成了考试的训练场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答卷子方面是“高手”,在语文素养方面却较为缺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语文枯燥无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已。

2013年12月13日我校举办的“探究·合作·生长”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笔者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决。徐州一中王海燕老师的《唐诗宋词选读·临江仙》的教学设计独特,让笔者明白在以高考为指向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是让学生既掌握相关知识学会答题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品味语文的文学魅力。她的课堂没有过多的与考试相关的题型指导,只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想象着自己沐浴着阳光,品着咖啡,手中捧着一本唐诗宋词。对于晏几道的《临江仙》,她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至于往哪个方向想,想什么内容,完全交给学生。尽管刚开始课堂氛围有点沉闷,但一旦有个学生在“黑暗”中迸发出零星的火花,整个星空就被点燃了。学生们越来越有激情,对这首诗的把握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翻译诗句。另外,如何品读词的美呢?同样的内容,若用诗的形式表现味道又如何呢?在诗与词的比较之中,学生自然就能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而且认识更加深刻,因为他们思维中有张扬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形象到抽象。

由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应注重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学生自身的想象与体悟。笔者一直很欣赏一位老师在解读诗歌时提出的一个名词——“泡诗”。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蕴味,需要我们紧扣诗歌展开想象,把浓缩的精华全部释放出来。而语文其他文体(散文,小说,戏剧)亦需调动学生的想象与体悟。如马步升《打猴儿》一文,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主旨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再深入文章,学生最后的理解便不再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怀念”,而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的命运就像鞭子下的猴儿那样不由自主”。当然,在让学生自主想象、借助体悟来把握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不可脱离文本,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性。

其二,注重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高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一些抽象道理的认识较为艰难。比如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个时候笔者给学生一个提示:如人本来是可以随性生活的,但是当人知道不同食物搭配会带来营养不同程度流失时,就会有万般顾虑,在做事时候就容易被相关的知识理论束缚;如冬天本来没有空调,人照样可以活得快乐,大雪天可以疯狂地打雪仗、堆雪人,但现在有空调了,如果哪一天突然空调不能用了就会抱怨这样一说,学生立马明白林语堂的意思了。只有这样的思维才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过程,切不可理论对理论,否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无法深入。

其三,注重挖掘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语言是简单的,但是思想情感却不易把握。因此,语文教学还应当带领学生发掘语言文字本身的内蕴。如《小说选读·诉肺腑》中宝玉对黛玉讲了一句话“你放心!”可以让学生谈谈这三个字包含了宝玉对黛玉怎样的深情。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这种语言表达的艺术,探讨汉语的博大精深之处。最后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很好地把握了语言的深厚内蕴,给人带来了不同层次的思考。此外,语文的戏剧教学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那么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那么,是不是这样转变之后,学生应试的能力就下降了呢?我看未必。因为现在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感悟理解表达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恰恰更能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 合理应用

教育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至于怎么改,可成百家之言,而当今比较成功的有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等等,这些成功的范例不一而论,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还有老师满堂灌,不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也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

一、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的含义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它的特点是学生自行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学习目标的互学习。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进行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现情感与态度,其特点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收集事实、证据后分析处理信息,形成解释并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价;通过表达与交流修正和完善解释。

自主学习方式是学习过程中相对于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和独自学习而言,是一种有组织的学习形式。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形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1、学习小组的组建 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结构体制,把原来自然的学习小组变成学生自行组建的学习小组。当然在组建过程中教师要把好关,把不同知识层次和能力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平衡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推进,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学习效果。小组组建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自主的选出组长和记录员。组长负责召集组员,组织小组活动,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等,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交流后对问题达成的见解,然后小组成员分批次轮流表述自己小组的意见。

2、课文在教学中的处理 语文课有自己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阅读,必须让他们反复的读,独处韵味来,读出感情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文读书以后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后确定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中找出学习难点,结束时提出学习疑问,最后形成书面的学习心得。教师再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单元目标的要求来订正和补充。

3、质疑课文 学生根据课文的学习目标对课文进行质疑,在质疑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质疑的范围有大致的圈定,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并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各种文体的指导要区别对待,应从文体特点,文章特色,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指导。质疑环节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中学生自然而然的、独立自主的理解、体验、吸收、摄取课文所蕴含的人事景物、概念语义、思想意义、情感态度等,这样,学生自主的多次接触课文,从课文中质疑,从课文中感悟。质疑可以是学生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避免质疑问题的重复。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接触,学生对课文质疑而得的问题,来源于课文和课程资源。讨论交流的范围局限于质疑提出的问题和学习要求。如果说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那么讨论交流就是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再现。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给出意向性的指导,从而得出一个符合“规范”的结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①对课堂情况的调控,因为部分学生会乘机心猿意马的乱弹闲谈,还有部分学生会心不在焉的干其他事,这是教师就要适时的提醒、纠正。②讨论交流的时间调控,这要根据课堂密度和课堂节奏来确定小组成员的用时,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人都有发言的时间,所以课堂时间有教师调控会比较恰当。

讨论交流后,教师收集学习小组的信息和有价值的问题,以备总结时讲解和评价,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展示给全体同学,让各小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让各小组相互比较,形成竞争。

第4篇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情境

Liu Hai-yan

【Abstract】Independence study namely student study of independence concentration body now student's individual have explicit of target consciousness, ability aware of self assurance study target, independence choice study contents, ego adjust to control study progress, independence evaluation introspect study result, thus assurance study target of realization.

【Key words】Independence study;Independence study scenario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式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体目标中又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看出,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才能真正改变以往课程教学的旧貌,真正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才能适应时展对教育的要求,而现状是一些学校中并未真正实施,只是流于一些形式上的改变,而这种形式背后还是教师在起主体作用。我校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也是河南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进行课改已近4年,但仍旧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新课程理念想完全付诸实践,仍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学生个体差异大,受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课本依赖性强,缺乏自觉、自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敢质疑、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些教师的观念也未真正转变,学校中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使自主性学习落实的方法策略,所以提出这个课题并在我校各年级展开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指出,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而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因此受到教育界的批评指责。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重视,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理论指导。

而自课程改革在全国进入,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从事过此项内容的研究工作。如魏书生创立了“课堂教学六步法”一些学者如孔企平,余文森也对学习方式转变尤其是自主性学习作了论述,但由于地区教育现状差异,可操作性和实践问题仍待解决,如何形成一套适用性和实用性强、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转变观念,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要让位于民主型的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它的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服务与人,关心学生,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服务,与学生平等相处,对他们要接纳,宽容和体凉,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学着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树立三不教原则,要让他们了解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学而发展,在合作探究中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作为教师要受之以渔,让学生发现,敢于创新,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第5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高中语文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46-02

作者简介:王巍娜(1982―),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太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反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此,笔者在认真学习、解读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总结自己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探究式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的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并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有:

(一)问题性。探究式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为起点。首先,教师必须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钻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要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既能保持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态性。与接受式学习方式比较,探索式学习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强度,且不再强调对单一答案的追求,其学习过程和评价方式都是动态性的。探究式学习更追求师生共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有效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过程性。探究式学习更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从教师或课本上被“灌输”某种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一定的知识及技能,并在此过程中深入体验,即探究式学习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实践方式,能够成为学生成长体验的一部分,使他们能用情用心地去学习语文。

二、组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寻找探究切入点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每个人的审美体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说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天马行空,此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找准探究切入点,避免学生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引导他们提出高品质的探究性问题。

1.矛盾探究点

这里的“矛盾”是指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这些矛盾有些是作者或读者的认知错误,有些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抓住这些矛盾进行探究,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如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前面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后面又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作者对《伊索寓言》的评价前后大相径庭。教师抓住这一矛盾,巧妙引导,学生自然就会进一步深入思考“《伊索寓言》到底该不该看?”这样,学生对作品本身产生了怀疑,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想一探究竟,从而为之后的课堂讨论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寻常探究点

阅读文章,要善于从寻常处发现问题,发掘探究点。这也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绝佳方法。教师要强化学生在看似寻常处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如: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大家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林黛玉临死前说“宝玉,你,你好……”,这未尽之言会是什么内容?孔乙己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呢?这些探究会引发深刻的思考,其答案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引发全体学生的讨论,使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3.反常探究点

课文中有时会出现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这些地方往往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这些反常处,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增长语文能力。例如《药》中,写到秋瑾就义的“古轩亭口”时,作者有意写成“古亭口”,引人深思。

(二)掌握恰当的探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抛出的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却难以开展探究,找到正确的探究思路,不是走入旁门左道,就是浅尝辄止。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学生缺乏恰当的探究方法,因此使课堂探究不能落到实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铺路架桥、引向指津。

1.替换比较法

替换比较法是理解文章语言意义的常用方法,用意思相近的字词、语句替换原来的字词、语句,再与原文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立意安排、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可以先分析第一句诗中“赴”字的寓意:对“群山万壑”这个主语使用拟人化的“赴”,来表现高山大川的逶迤不绝,并借此烘托“窈窕红颜”的昭君,是一种衬托手法,以咏叹江山之奇绝来引出佳人之美丽,表现了作者心目中的昭君是一位坚强如大山一般的齐伟女性。这样就将昭君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感情跃然纸上。如换作其他动词,当然就无法营造出这样壮阔的情感氛围。

2.细节推敲法

通过反复研讨课文,对每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从而解决具有较深难度的问题的方法。比如人们为什么只喊“祥林嫂”而不是其他,就必须通过反复研读《祝福》,对祥林嫂这一称呼从理性的高度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探求作者的真实用意。我们从文章中可以得知:没有人知道祥林嫂姓什么、叫什么,也从没有人问过她的姓名;祥林嫂死了丈夫,仍是祥林嫂,最终一人寡居仍叫祥林嫂。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多次重复祥林嫂这个称呼,一是强调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二是说明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充斥着当时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深受其害的祥林嫂本人的内心深处。

3.大胆质疑法

这是指对文章的结局进行大胆地想象或推测,从而捕捉情感信息,揣摩作者的创作心理。例如,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时,有学生提出:如果阿毛顺利长大,祥林嫂是否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除社会原因之外,还有险恶的自然因素。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理解似乎有道理,但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祝福》所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和悲剧美学意义,因此,笔者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 引领学生思考阿毛的存在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最终,学生看到:只有阿毛的死才能使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这个典型环境中,而重回鲁镇的祥林嫂,因为改嫁失节被动地失去了人们往日对她的宽容、怜悯。当鲁镇人对其悲惨遭遇感到厌倦后,弥漫在祥林嫂身边的就只剩下冷漠的背影和冰冷的嘲笑,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因此,阿毛的死使得祥林嫂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细细品读,大胆质疑,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培养方式

1.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性的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自主进行学习方式设定和选择,自觉进行学习监控与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内容:(1)自己设定规划学习相关活动;(2)对于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3)对于实际学习活动进行控制与调整。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在有效性、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等。学生可以自觉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具有学习主控能力,对于学习相关要求有自我控制能力,细化到方法与实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精神与未来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式

2.1培养学习兴趣

所有的自觉性学习如果有兴趣做引导,则往往事半功倍,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需要在教学的开端上下工夫,运用巧思设计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关注度,运用学生较为感兴趣,同时操作容易简便的方式执行具体操作。可以是富有趣味性、激情、亲切的交谈,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谜语等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做好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的转化过渡操作,避免硬生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有特点的疑问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达到启发其思考的功效。可以通过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趣味性的问题设置,从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让其自主能动地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化,尽可能要借助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无论是多媒体还是其他教学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让学习活动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听取学生意见变化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与兴趣,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基础背景。如果要激发学习自主性,在环境的营造上就不能采用呆板的旧方法,可以打开思维,解除传统制约性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给学生营造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学习束缚,让其身心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能动性。同时可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内容的吸收度,强化整体学习效果,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指导学生了解有效学习方法

教育本身教授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方法,包括思维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执行的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教授课本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学生因无法有效学习而产生的学习抵触情绪,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新课程开始前,要对整体脉络有全面认识,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设定,做好时间安排;多鼓励学生进行课程预习,鼓励学生对预习结果进行自主的言论表达,对于合理的想法应予以肯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有偏差的理解应该作积极的正确引导,避免过多偏差。此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巩固与反思,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整体学习方法更加完善。

2.4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自主学习达到高效,就需要养成习惯,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要将这种学习状态设定为学习目标倡导,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例如提倡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动笔,遇到问题在思考无果的情况下积极提问,关注新老知识点的串接,这些训练等都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完成。

2.5自主学习模式创新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压抑、沉闷,缺乏高中学生应有的活力与热情,压抑了学生本该有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其思维的发散性有很大的约束性。新课改提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改变,建立新的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案例收集总结,也可以通过实际学生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但是都要围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思想上发展。

总而言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下学生性格特点和时代的需求,充分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虽然最终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坚持改善,就会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究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探究 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霸占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几点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空间。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