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09-06 16:54:03

序论:在您撰写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第1篇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护理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n a patient with tertiary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overlapping

CHEN Fang-ju.

TCM Hospital of Jiangxia District,Wuhan 430200,China

[Abstract]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is very popular in Jiangxia of WuHan city but the cured patients who appear tertiary overlapping is rare.Once our hospital rceived and cured a patient of hemorrhagic fever tertiary overlapping whose condition was very severes.With the nurses and doctors’ careful observation,the nursing and orderly,the patient safely,finally cured and left hospital.

[Key words] nephrotic syndrome;hemorrhagic fever;treatment;nursing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病因复杂,病情易变且多危急,常因休克导致死亡,三期重叠病死率更高。我院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挽回病人生命,现将出血热三期重叠患者治疗护理过程试做如下具体分析。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1岁,由于不慎食用老鼠爬过的食物,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当地赤脚医生以“流感”治疗4日,主要口服A.P.C和静脉滴注庆大霉素等。转入我院时,已出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次日又合并少尿甚至无尿,三期重叠使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在三期重叠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冷静分析,认为解决低血压休克是使患者渡过三期的关键。于是护士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休克血压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待病人安全渡过休克关。

2 讨论

2.1 三期重叠的观察及注意事项

2.1.1 对血压与脉搏的监测 该病人入院时已经进入低血压休克期,需每30~60min测血压及脉搏1次。测血压时袖带下缘应距肘关节中线2~3cm,且松紧适宜。过松过紧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严防将袖带缠绕在肘正中线上。放气时要缓慢均匀,测血压时要注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以及血压声调强弱的变化。当所测得的血压数值与上次不符时应重测1次,以确保准确无误。在重测量之前,应将血压计内空气排尽,同时要记录脉搏次数,注意脉搏强弱与频率的变化,并认真在护理记录单做好记录。

2.1.2 发热期的降温处理 病人已进入低血压休克、少尿期,但发热未退。此时,降温措施应适当选择物理降温(注意:若皮下黏膜出血时,不宜采用酒精擦浴),或不需降温,待电解质补足后,发热就会自行消退。切忌滥用强退热药,以防造成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而加速低血压休克的发生。

2.1.3 少尿及无尿期的观察 该病人无尿期在三期重叠中渡过4天,血压稳定后无尿期又延长5天,共9天无尿。随着无尿期的延长,病人中毒症状也愈加严重,此时护理人员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认真记录24h出入量,根据出入量决定补液量,以达到稳定内平衡和热量平衡的目的。在间断大剂量应用强利尿剂时应密切观察用药效果,严格控制滴数,防止加速肾功能衰竭。

2.1.4 对出血热患者精神状况的观察与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出血热病人往往精神紧张,思想负担重。我院收治的这位病人就认为自己年老体弱,无法渡过难关。因此,思想混乱,寝食不安,常导致病情发生变化。护理人员则给予体贴安慰,耐心解释,精心护理,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治疗。

2.2 对出血热三期重叠的护理

2.2.1 正确补液 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或无尿期)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尤其要认真负责,准确记录24h尿量。从解决低血压休克这一主要矛盾着手,迅速输入平衡盐液。在输平衡盐液的同时,认真观察血压,并注意输液速度,待血压升起时,立即减慢滴速来维持。有的医生因病人处于低血压休克和无尿状态而不敢补液,仅用升压药来维持,这样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达不到纠正血压的目的。根据笔者临床观察,单纯用升压药不能纠正血压,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前提下才能纠正低血压休克。然后再采取肠道排毒的方法,每日给病人大黄、芒硝各10g代茶饮导泻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同时准备好各种抗休克药物,由专人守护,切忌搬动病人。

2.2.2 基础护理 给予O2吸入,注意保暖。用热水袋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变化,以防烫伤,应用导泻剂时,保持床单清洁,勤洗勤换,防止褥疮的发生。

2.2.3 心理护理 给病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沟通,掌握病人心理上的动态进行护理。

2.2.4 口腔护理 由于出血热病人口腔黏膜出血、溃疡,机体抵抗力下降,易造成口腔感染,护士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感染情况,合理选用口腔消毒液。

2.2.5 注意保护血管 力求“一针见血”。拔针时,应用无菌棉球按压3~5min,防止皮下瘀血,随时观察药液是否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用2%普鲁卡因封闭和50%硫酸镁湿敷,以防皮肤坏死。

第2篇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发热 护理

多参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简称MECT治疗)是精神疾病的现代物理治疗方法,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入睡,并给予肌松剂和氧气,然后通过适量脉冲电流刺激,使大脑皮质广泛放电,促使脑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释放化学物质以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病死率低,对抑郁症伴自杀病例以及紧张型分裂症疗效显著。但临床发现,部分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会出现发热现象。发热将导致病人MECT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延缓病人病情的控制,还可能增加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的88例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保证了病人MECT治疗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88例行MECT治疗的病人均符合CCDM-3诊断标准[1]。其中躁狂症38例,抑郁症5例,精神分裂症45例;共行736次,平均每人行8.37次;行MECT治疗后无发热42例,以腋温为标准,低热(37℃-38℃)28例,中等度热(38.1℃-39.1℃2例,高热(39.1℃-41℃)5例,超高热(大于41℃)例;发热病人中白细胞数升高12例,正常21例。

2 临床分析

2.1 病人一般在首次行MECT治疗后的下午发热,第二天行MECT治疗前体温又恢复正常,但治疗后下午又会出现发热。

2.2大部分病人是低热,极少数病人是高热。

2.3病人停止行MECT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体温随即恢复正常。

2.4随着行MECT治疗次数的增多,发热现象会越来越少。

3 发热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人对行MECT治疗知识缺乏,误解为是一种“电击”治疗,再加上发热,就更加的紧张、焦虑、恐怖,无安全感。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精神病常识、行MECT治疗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引导家属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对病人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3.2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症状的变化;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记忆障碍、肌乏力、头痛、呕吐等症状,因此也要加强观察。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3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凉感冒。对行为紊乱、兴奋躁动、脱衣解裤等生活不会自理的病人,必要时给予约束。

3.4降温: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大于37℃,嘱病人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多喝水;体温大于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时给予乙醇擦浴或大动脉处冷敷,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测量体温一次。

3.5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兴奋躁动也增加了机体能量的消耗,所以应及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且要少量多餐。同时,发热病人的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每天的摄水量达到2500-3000毫升。不能进食的要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提供能量及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但行MECT治疗前必须严格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

3.6口腔护理:发热病人由于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所以病人餐后及睡前应漱口,不能自理或配合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如口腔干裂可涂油保护,防止口腔感染。

3.7皮肤清洁:行为紊乱病人、亚木僵状态病人、约束的病人等常在床上大小便,所以应加强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并擦浴,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病人退热时汗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

3.8卧床休息: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消耗增多,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体力。不听劝说的病人给予约束。

4 小结

对行MECT治疗后发热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使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MECT治疗,从而减少行MECT治疗的并发症,尽快控制病人的精神症状,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第3篇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9一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6―86岁.其中急性粟粒性结核2例,浸润性结核6例,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疾病7例,肺结核大咯血1例,干酪性肺炎18例,肺结核继发肺内细菌感染16例。

2 热型分析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粟粒性结核、干酪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温度可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迁延性低热:指口腔温度在37.4℃~38"C。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

3 护理方案

3.1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T、P、R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二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3.3发热病人新陈代谢增快,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宜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或半流食,以保证电解质平衡,还应提供多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呼吸困难。

3.4病人体温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酒精擦浴的溶液浓度为25%~35%,温度在27―37℃,以拍式在腋窝、腹股沟、胭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擦浴。温水擦浴温度以32―34"C为宜,擦浴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在擦浴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立即停止擦浴,给病人保温护理。

3.5病室环境宜安静、通风,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痰液集中消毒处理,被褥应经常暴晒。病人汗湿的内衣要及时的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6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护理人员用手扣击患者背部帮助将痰液排出,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将痰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并补充水容量,每天饮水不少于3000ml,以免引起患者虚脱。

3.7发热病人氧消耗量增加,而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肺组织病损严重,摄氧能力降低,根据病人的缺氧程度,给予合理的氧流量,帮助病人减轻缺氧症状,缓解病情。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常自行加大氧流量,从而引起呼吸道干燥、氧中毒、肺不张等副作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合理用氧及氧疗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8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长,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又因发热导致病人增加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老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增加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病人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引导患者增加乐观、向上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9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不退患者,遵医嘱药物降温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了解退热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在治疗发热的同时,要坚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3.10口腔护理,发热患者的口腔内细菌生长快,加之患者抵抗力低下,维生素缺乏,故应协助患者在三餐饭后、睡前漱口,漱口液视口腔ph值选择。病情重者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小儿高热; 护理效果

小儿高热和成人高热不同, 因为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成熟, 兴奋易扩散, 起病较急, 容易引起惊厥。加上小儿表达能力较差, 所以小儿高热的护理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小儿高热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儿科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高热, 其临床表现为: 体温在39.1度 以上, 烦躁不安, 面色赤红, 脉博快等, 严重的患儿可出现昏迷、惊厥。患高热病的小儿病情发展很快, 如果治疗不及时, 将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应严密观察小儿的体温等病情变化, 对症下药, 及时治疗。现将小儿高热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15 例, 均属住院治疗的患儿, 其中男性9 例, 女性6 例。年龄1 月~ 1 岁5 例, 1~ 3 岁10 例,平均年龄2 岁。病情分布:上呼吸道感染7 例, 肺炎4 例, 败血症1例, 痢疾2 例, 尿路感染1 例。

2 观察与护理[1-10]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体温在39.1度以上无惊厥者, 首先考虑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这种物理降温方法简单易行, 基本无环境与条件限制, 但在给患儿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时, 禁止对心前进行物理降温,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物理降温后无效的患儿, 再使用药物降温。高热伴惊厥的患儿 应首先选用药物降温和抗惊厥治疗, 对患儿进行药物降温时, 每30 min 测一次体温, 并仔细观察体温的变化。仔细观察呼吸频率与节律的变化 如果患儿的呼吸深且快, 当频率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说明病情严重; 如果发现患儿呼吸节律不齐, 呈点头状或抽泣样呼吸, 并伴随神志改变, 这是呼吸衰竭的信号, 要立即向主管医生报告, 采取抢救措施。若确定为肺炎引起的发热, 在观察与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脉博与心率的变化, 如果脉博在160~ 180 次/min, 应及时报告医生, 检查是否有心功能不全的情况, 备好抢救的药物。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

协助患儿排痰 正常小儿的支气管较成人的要狭窄得多, 粘膜较脆弱, 血管丰富。如果是肺炎引起的高热, 患儿呼吸道粘膜的粘性渗出物较多, 易堵塞气管, 影响小儿呼吸,因此要及时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病情严重的患儿, 要及时给氧 患儿因高热而惊厥, 会引起口唇、指甲青紫、呼吸困难、鼻冀扇动等, 这是患儿缺氧的信号, 应及时给氧, 通常使用面罩给氧。给氧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缺氧的情况是否改善。

2.3 营养和水分的补充。

小儿患病时, 肌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率降低, 而分解代谢产物增加, 所以应补充营养丰富的流汁或半流汁食物,以增加肌体的抵抗能力, 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 高热致水分大量丢失, 应多饮水。用静脉滴注法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注意液体量和滴速, 新生儿以8~ 15 滴/ min 为宜, 小儿以15~ 35 滴/ min 为宜, 如果液体量过多、过快, 易引起患儿心衰或肺水肿等并发症。口腔护理 持续发热的患儿, 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粘膜干燥, 在加上维生素缺乏和肌体抵抗能力下降, 极易引起口腔炎和溃疡。睡前、饭前和饭后, 帮助患儿漱口或用湿棉球抹擦作口腔卫生, 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皮肤护理 高热病患儿在退热过程中, 往往大量出汗, 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服, 防止着凉, 新生儿尿布要及时更换, 保持干燥和臀部清洁。

三、小儿高热护理注意事项总结

3.1 患儿应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病情: 尤应观察有无发惊, 有无皮疹, 有无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皮肤花纹等循环衰竭症状. 并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大、小便及肢体活动等情况。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

3.2 补充水份: 发热时由于温度的增高, 呼吸加快, 出汗较多, 故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失水。保证足量的水份摄入, 可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除, 避免组织脱水。病情严重者须记录出入量, 对补液量的掌握十分重要. 小儿静脉输液一定要掌握好输入量, 在输液过程中应经常观察输液速度。

3.3 注意口腔护理, 每月至少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一次, 口唇干裂者涂以油。‘

3.4 及时降温, 可将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 高热患儿在用酒精擦浴作物理降温时, 常用75 % 医用酒精与温水混合, 比例为1B2, 温度为40~ 45 e 为宜, 对患儿的额头、手脚心、颈部、双脸窝部及腹股沟等处作轻柔的擦洗, 无论是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还是药物降温,患儿的体温都不能骤降, 以防出汗过多, 引起虚脱。

参考文献:

[1] 许家芹.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J].中国基层医药, 1994,(04) .

[2] 徐慧,李桂花,陈美玲.静脉留置管在儿科中的应用和护理[J].包头医学, 2005,(04) .

[3] 史艾.如何护理高热病人[J].长寿, 1998,(08) .

[4] 王东英.儿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01) .

[5] 张艳芬,林硕,周小平,欧香连,易知,孙大富.循环式高热降温机对顽固性高热降温护理效应[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6,(03) .

[6] 丰雪荣.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探讨[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05) .

[7] 张爱珍,柳凯芹.一例小儿布—卡氏综合征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0,(05) .

[8] 周力,赵琳,王金庄,徐梅,蒲霞.一例罕见术中恶性高热病人的抢救及处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12) .

第5篇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护理措施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第6篇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

第7篇

【关键词】 门诊;输液;满意度

随着季节性发病高发期,使得许多病人因医院床位紧张而在门诊进行输液观察,在门诊病人输液中由于工作忙碌,对病人关照不周,常导致病人及家属产生不满情绪。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加强环节控制,较好地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1 分析原因

1.1 规章制度不落实 由于门诊输液人次多,护士人力不足,工作繁忙,落实“三查七对”制度和操作常规不认真,如配药前未能做到双人查对,接药后便匆忙操作,或在操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谈论无关话题。在门诊输液室环境嘈杂,加上病人及家属焦急等待治疗,护士在叫病人姓名时,如口齿不清、声音欠响亮,易发生不该发生的差错和事故。加之巡视不及时,往往需病人或家属呼叫才更换液体或拔针,或是药物外渗未及时发现,当出现输液速度过快或液体不通畅等情况时,往往先由病人及家属发现,再提醒护士。这些情况均易引起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1.2 业务技术不过硬 体现在未严格按照静脉输液程序进行操作;一针见血率不高;护士拔针后未告知正确的按压方法,病人按压不当造成皮下淤血;这些增加了病人痛苦,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3 缺乏解释与沟通技巧 因忙于操作而解释不够,如静脉穿刺成功后调节好滴速就离开病人,对药物的作用、副反应、输液时间、间隔时间、滴速快慢有无影响等未能仔细向病人或家属作解释,造成病人或家属任意调节滴速;部分病人随意缩短用药间隔时间,因此出现晕针、静脉炎、疼痛等情况,事后病人或家属往往对护士不满,指责护士事先告知不到位。另外,有些注射药物往往有副反应,可引起面色潮红、恶心、呕吐、低血糖反应、静脉局部刺激等;一些易致敏的药物尽管皮试阴性,但仍有少数病人可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一些不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也偶尔出现过敏反应,一旦出现,病人往往会感到恐惧,病人或家属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2 整改举措

2.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牢记“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利用晨交班、护理教学等时间学习,用典型医疗事故警示大家,自觉用法制来规范护理行为。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输液时,除药物、操作等相关知识宣传外,还要告之病人及家属输液滴速,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治疗方案以及结合药物性质而调节的,告知滴速不准确的危害性,使病人或家属知晓,自己配合护理工作,不随意调节滴速,以确保输液安全。

2.2 增强工作责任心 严格的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证病人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基础,也是减少差错事故,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前提。在输液过程中必须认真检查瓶签是否完整清晰、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清度的改变。此外,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使用前应按常规检查有效期及有无漏气;医嘱要两人核对无误后才能执行。

2.3 加强业务技能训练 护士长应根据门诊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从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在人员配备上合理排班,高年资的护士搭配低年资的护士上班。对一些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由高年资护士穿刺,以减轻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保障对病人的穿刺成功率。

2.4 适时作好健康教育

2.4.1 收药环节 热情接待病人,详细核对病历治疗单,并了解病人诊断、既往史,药物和医嘱无误后填写输液卡,将诊断或既往史写于其上(便于以下环节进行宣教)。向病人讲解:药物名称、主要药理作用、液体总量、当日用量、有无续接液体、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4.2 输液环节 管床护士将所输液体认真配置仔细检查后核对病人,确认无误后按照静脉输液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根据输液卡所写诊断,进行专科知识教育。如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嘱多饮水,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注意休息;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应用扩血管要药物速度宜慢,以免血管扩张引发低血压、头晕等不适;泌尿系感染病人嘱多饮水,以冲洗尿路,减少炎症对膀胱和尿道的刺激等等。

2.4.3 巡视环节 护士巡视时,不单是观察液体的滴速、有无外渗等情况。还要根据病情给予适时的健康教育,不但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而且加强护患沟通。协助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扣背,指导正确的咳嗽方式;如发热病人,应给予讲解发热时,不宜盖被过多应多饮水;指导泌尿系感染病人多饮水、少憋尿、注意休息、保持会阴清洁等等。

2.4.4 拔针环节 输液结束时,向病人讲解拔针的正确按压方法,嘱穿刺肢体可适当抬高于心脏水平,拔针后穿刺部位不宜搓揉;拔针后输液肢体不宜立即负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询问病人用药后的感觉,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宣教,如发热病人体温未退,嘱多饮水,注意休息,连续治疗;冠心病病人注意情绪稳定,不要过于激动,外出时随时携带硝酸甘油,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立即舌下含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