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4:00
序论:在您撰写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上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跟大家一起谈谈若不用多媒体,如何上好一节常生态的化学课。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过程、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六、课前准备
学生实验用品
1.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收集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一瓶,收集满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一瓶,吸有15mL蒸馏水的注射器一支,胶带纸。
2.探究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石蕊试液、pH试纸、试管若干。
3.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盐酸(1mol/L)、氯化钡溶液(0.5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0.1mol/L)、溴水(0.1mol/L)、双氧水(5%)、试管若干。
4.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品红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七、教学过程
1.从旧知识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能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一般会写出以下的几个方程式:
①SO2+H2O=H2SO3;②SO2+CaO=CaSO3;③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评后选一组答案不要擦,留在黑板上,便于后面化学性质的讲解。)
(2)提问:根据大家书写的方程式,发现二氧化硫的性质类似于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种气体?(CO2),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3)提问: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什么?
(4)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硫会成为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它又是如何形成酸雨的呢?
(5)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探究其水溶性。(操作: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矿泉水瓶中,然后迅速用胶带封住针眼,振荡。
现象:瓶子瘪掉了。
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2.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问题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二氧化硫水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
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二:刚刚同学们提到二氧化硫可能会形成酸雨,这种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酸雨.那这种硫酸型的酸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科技兴趣小组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的pH值,得数据
提问:为什么久置于空气中的雨水的pH值会变小并保持不变?结合前面所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释这一问题。
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根据提供的实验药品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提供:盐酸(1mol/L)、氯化钡溶液(0.5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0.1mol/L)、溴水(0.1mol/L)、双氧水(5%)、试管若干。
学生实验①:取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硫水溶液2mL于一支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少许过氧化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放置片刻后滴加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②:取2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①中开始无明显现象,后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②中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印象深刻。
八、课堂小结
1.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2.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原性。
3.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还原性。
4.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
九、教学效果
关键词:二氧化硫;酸性;还原性;漂白性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4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背景分析
二氧化硫的含量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与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休戚相关。酸性、还原性、漂白性是二氧化硫基本的和突出的化学性质。笔者构想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指标切入,“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进而通过系列实验设计,系统、全面、深刻地揭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完整地构建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网络。以下是这一构想的教学实践。
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初步体悟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和刺激性。
(2)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认识可逆反应;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二氧化硫水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3)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和对比性实验,认识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促进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3 教学过程
3.1 “走近”二氧化硫
[情境导入] 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9日“上海市空气质量日报”表格和变化图。(表、图略)
[教师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
[学生观察并回答] 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教师分析]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上升到空中,与水汽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 H2SO3,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
[问题讨论]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得到下列数据:
采集到的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师生总结] 亚硫酸是较弱的酸,不完全电离,而硫酸是强酸,完全电离,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后,溶液酸性增强,pH变小,当亚硫酸完全转化为硫酸后,pH保持恒定。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二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2SO2+2H2O+O2=2H2SO4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为后续深入探究作好铺垫。
3.2 二氧化硫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呈现资料]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3.2.2 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的酸性
[实验1] 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约2 mL)中,观察现象。(溶液显红色)
[教师]写出S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H2O H2SO3;
H2SO3 HSO3-+H+,HSO3- SO32-+H+
[教师讲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不稳定,同时分解为SO2和H2O,像这种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H2SO3作为二元弱酸,酸性主要取决于其第一步电离,第二步电离更加微弱。因此,SO2水溶液中,分子有:SO2、H2SO3、H2O;离子有:H+、HSO3-、SO32-、OH-(极少);且:H+>HSO3-> SO32->OH-(极少)
设计意图: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感悟并初步建立可逆反应概念。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实验2] 步骤及现象
[教师]写出以上实验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Ba(OH)2=BaSO3+H2O
SO2+Ba2++2OH-=BaSO3+H2O
BaSO3+2H+=Ba2++SO2+H2O
[教师强调]步骤②表明,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
[实验3]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沉淀?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不反应。
[教师追问]如果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亚硫酸钡,反应方程式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 SO2+H2O+BaCl2=BaSO3+2HCl
[教师强调]我们知道,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②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2NaOH=Na2SO3+H2O
Na2SO3+BaCl2=BaSO3+2NaCl
SO2+2OH-=SO32-+H2O
SO32-+Ba2+=BaSO3
[教师讲解]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是亚硫酸第二步电离产生的,其浓度很低,不足以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了大量的亚硫酸根,然后亚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
设计意图:实验2和实验3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和教师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亚硫酸根与钡离子浓度都足够大时,才能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浓度很低,加入碱后,可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实验4]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 为什么放置一定时间的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后出现了浑浊?生成了什么沉淀?
[学生思考、联想]二氧化硫水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有少部分被氧化生成了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教师]写出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2SO2+O2+2H2O=2H2SO4
2SO2+O2+2H2O=4H++2SO42-
SO42-+Ba2+=BaSO4
[教师设问]在实验室里,还有哪些氧化剂可能把二氧化硫水溶液氧化生成硫酸?
[学生思考、交流]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氯水、漂液……。
[实验5] 步骤及现象
[教师] 写出以上系列实验中二氧化硫水溶液被氧化生成硫酸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5SO2+2H2O+2MnO4-=4H++5SO42-+2Mn2+
SO2+ClO-+H2O=SO42-+Cl-+2H+
SO2+H2O2=SO42-+2H+
SO2+X2+2H2O=4H++SO42-+2X-(X=Cl、Br、I)
SO2+2Fe3++2H2O=2Fe2++SO42-+4H+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水溶液能被O2、KMnO4、NaClO、H2O2、Cl2、Br2、I2、FeCl3等很多氧化剂氧化为硫酸。
设计意图:实验4和实验3也是一组对比实验,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硫水溶液易被氧化,“暗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5进一步强化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同时丰富对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认识,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
(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在实验1里,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品红也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若将几滴品红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6]步骤及现象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能与品红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能漂白品红。但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实验7]用胶头滴管将SO2水溶液逐滴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红色完全褪去。
[教师设问]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1)H2SO3中和NaOH,溶液呈中性;(2)SO2起漂白作用使酚酞褪色;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若又显红色,则是原因(1);若不再显红色,则是原因(2)。
[实验8]向实验7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显红色)。
[教师归纳]以上实验表明,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漂白但不能使显色后的石蕊和酚酞漂白。可见二氧化硫的漂白有很强的选择性。
[资料卡片]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辨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辨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商贩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图片呈现]葡萄酒标识“微量二氧化硫”作防腐剂;用硫磺“薰蒸”银耳。
设计意图:实验6揭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其特点。实验7的探究和实验8的验证,同时与实验6也构成对比,旨在突出二氧化硫漂白的选择性。“资料卡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和全面的化学观。
[师生归纳] SO2的主要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具有还原性;③具有漂白性
4 评价反思
(1)本课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使得实验操作变得简便易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二氧化硫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硫水溶液的性质不完全等同于二氧化硫的性质。但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为载体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还是合适的、科学的。
(3)重视通过实验手段感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突出实验的系列性、对比性和探究性,重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巩固、应用化学用语,是本教学实践的重要特点。
(4)“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1]本课正是努力践行这样的追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②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的原理;③掌握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通过探究实验,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投影】欧洲建筑石雕受损,视频展示酸雨的危害。
师:从视频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什么?
生:二氧化硫。
师: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硫,是怎样的物质?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与它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生:酸雨就是溶解了二氧化硫的雨水。
师:那如何验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如何检验其水溶液的酸性?通过我们提供的实验用品,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用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烧杯、水槽、玻璃棒、pH试纸、玻璃片。
【实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生:快速将水注入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塑料瓶中,盖上瓶盖,振荡瓶子,瓶子变瘪。或者将瓶子倒扣在水槽中,瓶内液面会上升。用pH试纸测溶液,呈酸性。
师:我们测出的酸性溶液是什么成分呢?
生:亚硫酸。
师:亚硫酸是刚形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那么酸雨在降落到地面之前,成分会发生变化吗?
【演示实验】1.将瓶中溶液倒入烧杯,搅拌并用pH探头精确测量溶液2~3分钟内pH的变化情况。2.将搅拌后烧杯中的液体分入试管中,分给每组学生。3.播放视频:二氧化硫在高空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4.提供氧化剂:氯水、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实验】向收集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塞上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问题】1.分析为何上述实验数据会发生变化? 2.如何证明生成硫酸?3.二氧化硫还能通过什么方式生成硫酸?4.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生:1.溶液酸性增强,可能产生了硫酸。2.通过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证明产生了硫酸。3.通过视频得出酸雨形成的第二条途径,二氧化硫在高空粉尘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作用生成了硫酸。4.二氧化硫还可以使高锰酸钾和溴水退色,能证明二氧化硫有还原性。
师:我们了解了酸雨形成的过程,那如何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从源头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还是做好防范措施?应从哪个环节入手进行防治?
生:可以使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如果不能杜绝二氧化硫的生成,那么就要控制它的排放,做好尾气处理措施。
【演示实验】针管内收集有二氧化硫气体,抽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活塞移动情况。
生:碱性物质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工业上可以在煤燃烧的过程中加入生石灰,起到钙剂固硫的作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演示实验】向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少量品红溶液,塞住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生: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退色,有漂白性。
师:刚才实验中我们针管里还剩下一点气体,剩余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硫呢?如何检验?
生:1.可以将其压入到品红溶液中,看品红是否退色;2.可以将其压入到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溴水中,看溶液是否退色。如果溶液退色,说明剩余气体为二氧化硫。如果不退,则说明剩余的是空气。
师:二氧化硫虽然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但是二氧化硫的用途却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以“空气质量日报”“食品安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与学生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前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对二氧化硫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3)学生对做实验比较感兴趣,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作用。
②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②借助于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内容,创设了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情景,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还原性与漂白性的区别。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
1.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南昌市当日空气质量日报,查查二氧化硫的指数。
2.通过记者在福建、桂林和北京的一些市场发现,一些看起来非常白而又鲜亮诱人的银耳竟是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硫黄”熏蒸而成。
二氧化硫是食物的“化妆品”,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使用二氧化硫能够达到使产品外观光亮、洁白的效果,有刺激性气味,超量食用会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伤,并有致癌作用。
获取信息:从以上可获得二氧化硫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一、二氧化硫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呈现资料:易液化(bp:-10℃),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探究一:展示用废弃的小矿泉水瓶收集的二氧化硫气体(瓶口朝上),向矿泉水瓶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问题:矿泉水瓶为什么扁了?
分析原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瓶中二氧化硫溶于加入的水中瓶中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矿泉水瓶被大气压压扁了。
结论: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问题: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二:取2ml二氧化硫水溶液于试管中,先测定pH值再滴加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现象:二氧化硫水溶液pH值小于7。石蕊试液变红。
结论:二氧化硫水溶液显酸性。
问题: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讨论导出: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H2SO3 HSO3-+H+
教师讲解: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是由于亚硫酸的电离,并写好电离方程式说明二氧化硫是中强酸,亚硫酸不稳定同时分解出二氧化硫和水。让学生对可逆反应的概念理解好。并要联系到酸雨的酸性变强的原因做解释:被氧气氧化成硫酸(2SO2+2H2O+O2=2H2SO4)。
问题:像二氧化硫这样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的氧化物我们称它什么氧化物?
结论:2.酸性氧化物
实验探究三:向试管中加入2mL的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然后加热试管。观察现象并分析。
讨论导出: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性。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又变红,说明其漂白不稳定、可逆。
3.漂白性
回忆思考:我们还学过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
交流讨论:有氯水中的次氯酸,Na2O2、H2O2、O3、活性炭等。
演示实验:在两份氯水中分别滴入品红和石蕊,再加热溶液。
现象:溶液均褪色,加热不变红。
关键词: 二氧化硫的性质 酸雨环境保护 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笔者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硫的产生及转化途径,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特殊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3.能列举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化学特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酸雨的控制与科学处理,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2.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氧化性与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与思路】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思路:质疑激趣实验引探媒体释疑启思诱导合作研讨反馈小结。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学案导学;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61-01
学案导学是凭借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其基本模式可分五步,即:设计学案,引学激欲;借助学案,尝试自学;揭示问题,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讨规律;分层练习,差异发展。
一、学案导学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意义
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即备教材和备学生,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特点。学案导学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强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学案导学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基于学案导学的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展示洛阳龙门石窟遭受酸雨侵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洛阳龙门石窟变成现在模样的原因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可以加速对古建筑物的损害?第二,单质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
【自主预习,初探新知】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龙门石窟成为现在模样,是由于酸雨的长期腐蚀,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汽车尾气排放、燃烧含硫的矿物质等都会加速对古建筑物的损害。硫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的黄色晶体。其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以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石中,二是以化合态的硫化物、硫酸盐形式存在。硫既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也可以与铁发生反应生成硫化亚铁,说明硫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教师点拨,再提疑问】点拨: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是因为硫元素常见的价态有-2、0、+4、+6,处于0价的硫单质化合价不仅可以升高被氧化,还可以降低被还原,由此还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设问: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那么硫酸在大气中是怎么形成并腐蚀建筑物的呢?汽车尾气排放、含硫矿物的燃烧与酸雨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学生探究,提出假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合作探究得知:汽车尾气排放及含硫矿物燃烧都可以产生一定量的SO2。空气中含有一定的H2O、O2、SO2,从酸雨的主要成分出发,学生对酸雨的形成有以下假设。假设一:SO2可以与H2O发生反应。假设二:SO2可以与O2发生反应。假设三:SO2可以与O2、H2O共同作用。
【实验验证,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装置图安装好实验仪器(图略),然后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尝试进行解释。
【层次指导,完成小结】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应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考核。
【启发探究,抽样检查】教师问:第一,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为何先褪色?当再进行加热时为何又恢复红色?第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学生1: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它与碱性的品红溶液发生可逆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学生2:品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是被二氧化硫漂白,加热后又变红,说明生成的物质不稳定;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教师评价,得出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能与氢氧化钡发生反应,但它与品红溶液发生的反应并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品红溶液由红色到无色、再到红色的过程,不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后者进行了加热操作。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它与某种有色物质结合可以生成新的无色物质,但这种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后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所以,在此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应该是过量的,以充分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环境。经过以上实验,可以对SO2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
【解决疑点,总结归纳】酸雨的形成是SO2、H2O、O2共同作用的结果;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升华课题,结束实验】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敢挑起保护环境的重担,为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而努力。
三、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案导学应用于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覃伟合.中小学学案导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1).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学习 课堂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今的科技、网络发展逐渐不相适应。传统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的“信息传递”与学习者的“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由于在“吸收内化”过程中缺少教师的帮助,导致学习者不能将所学知识完全内化,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经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顺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限制,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与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上“信息传递”翻转至课前,即学习者借助各种学习材料自主预习,将课后的“知识内化”翻转到课堂上①。
课前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完成二氧化硫的性质及作用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的认知经验,这样就可以留出更多的课上时间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解决学生知识内化的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和拥有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
2.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可以分为“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
在“微课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视频学习的时间、地点、途径等方式,不必再拘泥于化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学习最高效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利用微课视频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简要的观看微视频,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知识。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放慢学习节奏,在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不明白的地方传给老师,老师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复,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在“课堂学习”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课程的讲解,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练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将课堂教学的部分重点内容翻转到课前,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充足时间进行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向教师请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通过“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的教学,不仅能够是学生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微课学习设计
微课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在二氧化硫性质与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报告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视频中的一些工业生、产应用画面,让学生了解
氧化硫的工业用途,应用相关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硫随意排放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氧化硫的回收。并通过视频实验演示二氧化硫的水溶性、还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让学生构建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的初步认知。为了让学生有效完成的微课学习及检测效果,可以设置适量问题让学生解决和在线交流。如:
(1)从物质分类角度二氧化硫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2)如何制取二氧化硫?在收集二氧化硫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写出制取二氧化硫的反应原理。在制取二氧化硫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尾气?它的原理是什么?
(3)从反应原理分析二氧化硫、次氯酸、活性炭的漂白有什么不同?
(4)通^化合价分析为什么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与还原性?
最后,通过设置一栏问题汇总,让学生将不理解的问题记录在这一栏中。以便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课堂学习设计
新课程教学实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因此在课堂学习设计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实验探索的空间。
笔者在课堂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导学案导学完成五步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微课学习的交流,学生在这个环节提出自己在观看微课视频中存在疑问,并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进行交流解决。第二环节是问题研究与解决,利用学生具备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及分析推理能力,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第三环节是实验验证与探究,该环节教学中在提供相应的实验药品与仪器,由学习小组设计二氧化硫的制备及性质的验证与探究的微型实验。第四环节是利用导学案,比较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应用化学学科思维,得出硫的氧化物及盐的性质。第五环节是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由学生扮演化学、环保、农业等技术人员进行讨交流讨论某地酸雨的形成原因,分析该酸雨久置酸性增强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总结防治措施,达成对二氧化硫知识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问题解决与实施
1.应用类比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深度迁移与内化
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中,传统教学时虽然也能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归类比较,但不能深层次的拓展,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不能迁移运用,如对于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BaCl2与H2O2混和液和BaCl2与氨水的混和液生成沉淀问题、NaOH溶液中通入不同量的二氧化硫生成产物等问题,学生不能完整内化。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引导学生依据分类的思想,采取类比类推、演绎归纳的方法,借助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及结构决定性质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②。使学生建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氧化物性质及碳酸盐与亚硫酸盐性质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安排不同的任务和目标见下表。
翻转课堂将部分教学重点知识的学习翻转至课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条件下,更好的完成知识深度内化。
2.创设实验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中,二氧化硫分别与品红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前三者褪色,加热后不能恢复,而石蕊试液却变红而不褪色的矛盾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都是由于是漂白性的错误认知,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引起,而紫色石蕊试液是由于亚硫酸的生成导致变红色。经过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就更加清晰。
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亲手实验,当学生在实验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微课学习中产生的或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以充分解决③。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在实验中细心地观察,用自己缜密的思维逻辑分析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针对二氧化硫污染大,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环保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本实验中,设计点滴板作为反应器,利用较少的药品来完成实验。在相扣的两个培养皿的周边涂上凡士林,将点滴板放置其中,创设一个密封的实验环境,将亚硫酸钠固体放入滴板的中间空穴内,周围的其他空穴内分别滴入品红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硫化钠溶液等,同时在点滴板的周边放上占有氢氧化钠的棉球吸收尾气。最后在亚硫酸钠中加入浓硫酸来制取二氧化硫,迅速扣上表面皿,观察实验现象。经过这样微型化的实验改进与创新,学生可以在对比中一次性完成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整个实验过程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及环境意识④。
4.运用情境模拟教学,学以致用
化学教学要回归社会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感悟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中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分析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以和二氧化硫的功与过的交流讨论,以达成Χ氧化硫性质与作用的全面认识,并且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1.翻转课堂要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形式的翻转,更注重师生角色的翻转,传统教学的预习往往是由学生通过教材或导学材料来完成,在这样无人指导下的预习,一方面由于教材的简约和固定的呈现方式,特别是实验探究纯粹是“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学习中不能理解或不能拓展,导致预习效果不佳或不愿预习。而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微课,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死板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微课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⑤。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存在化学基础薄弱和缺乏自我监控能力而不能完成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在微课学生设计中就如何加强在线管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方面作出完善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