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3:54
序论:在您撰写投资收益分析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于金融投资尤其是商业金融投资而言,能否在提高收益的前提下同时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就此问题,已有的投资类研究未给出系统性的解答。就投资而言,重点是投资路径研究而言,已有研究采用了五类分析方法,依次为: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分析法、随机模型分析法、关联性分析法、其它分析方法。在因子分析法上,研究了朱英明(2004)、朱琪等(2007)的成果。前者通过选取关键因子,就长三角外商投资关键路径给予明确,后者采用关键因子分析,确定了广东省亟需提升劳动力水平来实现长远发展。在结构方程分析法上,研究了李春红等(2014)的成果。该成果确定了持股和大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差异化影响。在随机模型分析法上,分析了潘见独等(2015)的研究。该研究以随机二阶模型为基础,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最佳碳交易投资路径。在关联性分析法上,参阅了张海亮等(2013)的研究和胡超凡等(2015)的研究。他们采用计量经济分析理论,以关联性分析入手,明确了基金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上述分析对金融投资具有极大的借鉴性,但是就投资中如何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同步实现问题,没有给出解答。针对这一不足,本研究,将结合上述五类成果,采用最优化分析为主、融合性分析为辅的方法,给予解决。
最佳路径理论分析
金融投资,尤其是投资对象为商业体的金融投资,如何实现持续稳健的收益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课题。针对已有研究在此领域成果较少,且无系统性解决方案背景下,本研究尝试首先从理论层面给出一种系统性解决路线和框架。对于持续稳健性收益的实现,主要是从收益的最大化角度出发,同时要兼顾风险的最小化。当二者同时具备时(即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同时具备时),即可实现持续稳健收益。对于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金融投资,在本次研究中简称为最小风险最大收益型投资。现在需要首先解决两个问题,才能继续稳健性投资研究。这两个问题分别为:如何测度投资风险(包括预期投资风险和实际投资风险),以及如何量化投资收益(预期投资收益和实际投资收益)。对于实际投资收益率,本研究以客户投资后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作为指标进行测度。即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投资客户在投资期结束后,得到的实际总收益(这其中不仅包括投资的本金,还包括本金对应的实际收益)减去投资本金之后的剩余部分除以其投资本金所得值的平均值。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实际投资收益率即可大于零,也可小于等于零。对于个单个投资客户而言,当投资期结束后,如果本金全部损失,其实际投资收益率为-1;当投资期结束后,本金全部收回且附带一定数量的收益,其个人实际投资收益率大于0;当投资期结束后,仅仅收回本金,其个人实际投资收益率等于0;类似地还有其它介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其它情形发生。综合所有被调查对象的收益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平均收益值。当平均收益值大于0,即可确定实际投资风险为0;当平均收益率等于0,对应的实际投资风险不等于0,且其取值为实际投资收益率与1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对于上述方式确定的风险值,研究将其定义为平均投资风险,也称之为实际投资风险。一般而言,实际投资风险与预期投资收益率、预期投资期限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单个金融投资产品而言,其吸纳的投资客户数量具有有限确定性。以单个产品的所有用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该产品的实际投资风险。再扩大范围,以单个公司的所有金融投资产品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其针对所有产品的实际投资风险。对于这种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实际投资风险与预期投资收益率、预期投资期限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进一步定量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采用不可替代表现形式进行测度,可以量化各潜在因素对风险的贡献系数。基于此,可以确定实际投资风险与影响实际投资风险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具体表现。需要强调的是,一旦这种量化形式得到确定,也就确定了实际投资风险是否能降到最低,以及如何降到最低。对于这两个判定——实际投资风险能否降到最低,以及如何降到最低,本文将给出具体的判定方式和判定结果。与此同时,采用相似的方法对实际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以前述提到的平均收益率作为测度指标。一般而言,平均收益与预期投资期限、预期投资收益率二者存在相关性。采取与风险分析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平均收益与预期投资期限、预期投资收益之间的不可替代性逻辑关系,由此确定三者之间的带有贡献系数的表达式。再次强调,一旦这种量化形式得到确定,实际上也就确定了平均收益率是否能提高到最大,以及如何提高到最大可能。对于这两个判定,下面将给出具体的判定方式和判定结果(该判定中同时给出了最小风险的判定方法)。当结果与导致结果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关系确立后,利用导致结果的因素投入量以及对应的贡献系数间的整体作用关系,可以确定是具有最小性还是最大性。下面直接给出对应分析结果(由于这种分析需要较多的优化分析理论与分析过程,在此不再详列)。最小性需要满足以下四个约束:约束一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大于零,约束二为预期投资期限大于零,约束三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对投资风险的贡献系数小于零,约束四为预期投资期限对投资风险的贡献系数小于零。最大性需要满足以下五个约束的两类情形:约束一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大于零,约束二为预期投资期限大于零,约束三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大于零且小于1,约束四为预期投资期限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大于零,约束五为预期投资期限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和预期投资收益率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之和小于1。以上为第一类情形。以下为第二类情形。约束一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大于零,约束二为预期投资期限大于零,约束三为预期投资期限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大于零且小于1,约束四为预期投资收益率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大于零,约束五为预期投资期限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和预期投资收益率对投资收益的贡献系数之和小于1。上述结果明确了是否能实现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以及如何实现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接下来以从事商业金融投资的多家公司作为具体对象进行研究,从投资客户角度和投资实体角度展开最佳路径实现研究。
最佳路径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位于陕西西安的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对商业金融投资进行实证研究。之所以选取位于西安的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研究团队与西安金融机构保持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便于调研分析等;原因二、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对其金融投资进行分析,有助于就西部地区金融投资特征进行代表性分析。基于上述原因,对西安多家从事商业金融投资的机构进行调研分析。调研从前期准备到实际展开以及量化分析等后续研究为止,历时两年(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总计深入6家金融机构进行调研分析,涉及三类机构---银行、互联网金融、P2P机构。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研究,获取了对应的研究结果数据,主要是针对实际投资收益率和实际投资风险的研究结果,在此以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展示。为了避免研究结果对研究对象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结果展示中隐去研究对象的具体名称,以代号标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下表中出现的类型相同、代号相同的机构,可以认为是同一个机构。 从表1与表2的结果来看,之前无法确定的实际投资风险和实际投资收益率问题不仅解决,而且具有较高的置信度(这主要是从两表的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均大于0.85得到)。与此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中提出的最小风险最大收益率满足的约束条件,对上述量化分析结果研究后确定并非所有的实证商业金融投资满足。这其中仅有银行(1)、银行(2)、互联网金融投资机构(1)、互联网金融投资机构(2)四家机构满足实际收益率最大化约束条件,同时在实际风险方面仅有银行(1)和银行(2)满足。对于互联网金融投资机构(1)、互联网金融投资机构(2)由于其“预期投资收益率对实际投资风险的贡献率”过于接近0,所以不将其作为满足最小风险的对象。因此,结合分析可见,能够确保投资者持续收益的金融机构,在实证分析中只有银行1和银行2能够实现。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是在投资有限性范围进行的,即设定投资总金额不超过40万人民币。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在额度不超过40万人民币前提下,通过上述两家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投资,收益的持续稳定性是可以保障的。对于不满足持续稳定性的其它四家金融机构,通过对其金融产品设计与推广深入分析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两类原因导致的无法持续性。(一)拔苗助长式的提高预期收益率对不满足持续性发展的四家金融机构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其在产品设计中存在人为提高预期收益率的问题。通过人为提高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眼球,从而实现其费或管道费的最大化。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为无法有效兑现收益承诺埋下了隐患,而且对机构声誉和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就多个认为提高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产品来看,最终实际收益率均是在拔高之前的预期收益率附近。这说明,在进行人为干预之前,商业金融投资分析的准确性和预见性都是有保障的,只是通过人工干预破坏了局部金融生态稳定性。(二)投资对象无绝对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对于大量继续投资的商业机构而言,由于其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以及商业发展计划不够明确,导致其商业发展不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这种优势的不存在,势必造成其盈利能力不强。因此,即便吸引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也无法发挥资金的作用。以在西安进行的商业投资为例,部分被投资对象位于金花商圈和万达商圈的覆盖范围内,从事的商业项目却与覆盖者的商业项目存在较高的趋同性,这势必削弱了其商业优势,由此导致金融投资的无效性。综合以上分析,要实现商业金融投资的持续性,对金融机构而言不仅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发展方式,而且要选取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的被投资对象。与此同时,从投资客户而言,避免以预期投资收益率作为投资发起的唯一原则。应以机构信誉、机构品牌以及机构产品设计等为判定依据,采取综合性评判,来实现个人投资盈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金融投资尤其是商业金融投资,能否在提高收益的前提下同时降低投资的风险性,本文对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之初,分析了五类六篇为主的研究成果,即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分析法、随机模型分析法、关联性分析法、其它分析方法为主的五类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发现其对金融投资具有极大的借鉴性,但是就投资中如何提高收益、降低风险的同步实现问题,没有给出解答。针对这一不足,本研究提出采用最优化分析为主、融合性分析为辅的方法,给予解决。基于该思路,通过理论论证,提出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收益最大化的同时风险最小化。该方案确定了评估实现最小风险和最大收益的两类共计九项判定依据。其次,以西部地区的三类六家金融机构作为实证对象,经过历时两年的调研分析,确定了实际实现最小风险最大收益的实现路径。其中,明确了6家金融机构中,只有两家银行机构实现了最小风险和最大收益,其它四家金融机构均未实现该要求。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治转改的依据和方法。
作者:陈媛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朱英明.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的路径选择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4(11)
2.朱琪,曹芳子.创新型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其优化路径: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李春红,王苑萍,郑志丹.双重委托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异质性双边随机边界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4(11)
4.潘见独,顾锋,张涛.基于碳交易机制的制造业最优投资路径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
其一,投资收益科目下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新准则将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企业资产的质量,关注净资产,关注净资产的价值是否为真实价值。新会计准则中,只有当投资企业已经实现收益并表现为企业净资产增加时,才能将该收益计人投资收益科目。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以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由于公允价值并没有带来现金流入和净资产的增加,只有当处置投资时,才能将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收益科目的设置上,一方面以服务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稳健地看待上市公司的投资利益;另一方面,也将上市公司的动态利润变动加以反映,体现企业可持发展的这一理念。
其二,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投资收益是指企业进行投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新准则中规定计入投资收益的分析如下:一是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收益的核算。如果被投资公司是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或者投资单位持有被投资单位很少的股份且没有影响,这些股权也没有市场价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成本法核算情况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股份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另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或者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除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外,还需要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二是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核算。按照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以公允价值计量具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资产,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公允价值变动额计入变动损益。处置该金融资产和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处置该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差计人投资收益,同时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与应收款项,在持有期间,企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将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处置该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可以看出,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没有计入投资收益,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没有改变投资收益数额。
其三,新旧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的异同。一是新旧准则中投资收益核算的差异。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需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旧准则中,当资产的价值升高时,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对资产进行处理;当资产的价值降低时,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虽然两者所计入的科目不同,但两个科目中的金额都只有在处置该资产时才能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新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范围不同。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时,新准则采用成本法对其进行核算,而旧准则采用权益法对其进行核算。二是新旧准则中投资收益核算的共同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按股份比例确认为投资收益。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照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已确认但尚未收到的应收股利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
其四,投资收益的性质。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益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取得的可持续投资收益。如下属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好转,有了比较大的收益,开始回报母公司,该部分的投资收益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企业越具有投资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都是可持续的,如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就是一次性不可持续的。由于股价的上升使得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随之变动而所获得的虚拟收益,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计人投资收益科目,而是计入了公允价值变动和资本公积科目。这种确认方法,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现时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收益并未实现,因而没有将其计入投资收益。
其五,投资收益对于投资决策的价值。由于市盈率是绝大数投资决策所参考的指标,投资收益越多,总利润越多,股票与市价的比例越低即市盈率越低,从而直接引导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要参考市盈率的高低,还要详细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内容。首先,要关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构成、主营业务在行业中的地位。营业利润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投资价值也越大。其次,要分析投资收益在总利润中的比例和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情况。资本运作应当关注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以及证券投资中投资其他上市公司证券和持有非上市股权的比例。如果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例很高,该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会随着证券市场的波动而变动,其可持续获利能力会比较差。最后,不能将上市公司报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因为其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发生的账面价值变化,没有产生现金流的未实现利润。
一是相关概念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的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第二条又指出“本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由此可见,新准则中所规范的收入仍旧是狭义的范畴,仅指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可见,利得与收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利得是由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因此,投资收益是否属于收入,要看形成投资收益的活动是否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二是相关分类。一般来说,投资收益按其所属的时间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持有期间收益;另一类是处置收益:对于处置收益,因为它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归属于利得应无太大疑义。对于持有期间的利息、股利等收益,符合收入的特征,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应该归属于收人。事实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十八条规定,“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就表明持有期间的利息收益属于收入的范畴。以上分析针对一般工商企业。如果是专门的投资公司或者金融企业,则投资的处置收益就应作为日常活动的收入了。
第二,新准则中投资收益规范的变化。
一是“投资收益”科目所体现理念的变化。新准则体系将经济增长理念转变蕴含于会计理念的转变之中,比以往更强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是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更重视资产质量、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很好地体现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表观,因此,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大大改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新准则中,只有当投资企业已经实现收益并表现为企业净资产增加时,才能将该收益计入“投资收益”科目。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以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由于公允价值并没有带来现金流入和净资产的增加,从而只有当处置该投资时,才能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新准则在“投资收益”科目的设置上,一方面以服务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稳健地看待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把上市公司的动态利润变动加以反映,体现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理念。
二是投资收益确认、计量方面的变化。新准则体系中有关投资收益的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1:具确认和计量》等,据此投资收益可以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收益的核算。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投资创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而在旧准则中,控制这种情况是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成本法核算情况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股份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另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或者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比例确认当期投资收益。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除将实际收到的金额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投资收益”外,还需要将原来因被投资企业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核算。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根据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中,资产负债表日,需要根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高,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降低,则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旧准则中当金融资产的价值升高时,由于谨慎性原则不对资产进行处理;当金融资产的价值降低时,要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是,虽然新旧准则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所计人的科目不同,但两个科目中的金额都只有在处置该资产时才能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科目。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处置该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投资收益”,同时将“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与应收款项,在持有期间,企业应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计人“投资收益”。处置该投资时,应将所取得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由此可见,持有期间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没有计入投资收益,只有在处置该金融资产时。才会形成真正的投资收益。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没有改变投资收益数额。
三是投资收益报告方面的变化。投资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在旧准则中,投资收益被排除在营业利润之外,和营业外收支一起构成利润总额。相关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一主营业务成本一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一营业费用一管理费用一财务费用=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投资收益被包含在营业利润中。相关公式如下: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可见,投资收益在财务报表中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营业利润之外变化为现在的营业利润以内。
第三,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收益的认识。
一是正确划分属于利得或收入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可以分为持有收益和处置收益,一般来说,持有收益属于收入范畴,处置收益属于利得范畴。在持有收益中还要区分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收益和金融资产持有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所持有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取得的可持续投资收益,该部分的投资收益越高,说明被投资企业的盈利状况越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企业越具有投资价值。金融资产的持有收益是由于股价的上升使得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随之变动而所获得的虚拟收益,在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计入“投资收益”科目,而是计人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本公积”科目,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现时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收益并未实现,因而没有将其计人投资收益。处置收益是将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资产出售而获得的价款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种投资收益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应放在利得范畴中。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的持有收益属于收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因而也是投资者应重点关注的;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资产的处置收益属于利得范畴,对企业的发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是暂时的,一次性的,因而不能作为评判企业长期发展趋势的指标。
基于总绝对偏差法和市盈率法,采用2009—2011年浙江省156家创投机构(包括基金公司)所投的605个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数据资料,对投资风险状况及其行业差异进行实证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呈现出明显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及行业差异,传播与文化娱乐等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行业,医药保健、通讯设备业等是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行业,而新材料工业则是一个非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关键词:
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风险水平;行业差异;总绝对偏差法
作为一种集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于一体的非传统融资方式,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目前已成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一种新型投资模式,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所投行业风险和收益的大小是风险投资家对知识产权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1]。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所投行业的风险与收益状况究竟如何?是否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哪些行业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这些都是风险投资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有关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如风险投资与知识产权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4],风险投资与知识产权的商业化[5-6],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契约和风险管理[7-8],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环境等[9-10];但对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风险水平量化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在投资决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用于评价投资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如用AHP法和模糊数学分析法来评价投资风险[11],或用VaR、CvaR法来度量和管理损失,但这些方法只能用于评价或度量风险或损失的大小,不能很好地基于所投项目的投资收益来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12-13]。因而,很多学者使用方差、标准差、半方差等偏离期望值的各种变形形式来度量风险,但用方差方法不能准确地度量真实风险的大小[14];使用半方差法进行风险度量时,需要首先设定目标收益率,这种设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15];绝对偏差法,由于用投资收益率的一阶绝对中心矩来代替二阶中心矩,发散的可能性比较低。因而从理论上说,风险的绝对偏差度量要优于方差度量[16]。对于绝对偏差方法的应用研究,国内学者西爱琴、武敏婷等[17-18]都作了尝试,并通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投资决策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基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来度量投资风险,选择“绝对偏差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本文尝试基于浙江省156家创投机构在2009—2011年投资的605个知识产权项目的一手数据资料,采用绝对偏差法和市盈率法对所调查投资项目(企业)的行业分布、各年投资收益率及风险水平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全面了解和比较创投机构所投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和收益状况,为创投机构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风险水平的量化方法
1.1总绝对偏差法样本值与均值之差即绝对偏差,总绝对偏差就是各样本值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它可以较充分地反映样本的离散程度,因此可用作衡量风险水平的有效指标[19]。
1.2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计算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每年的投资收益率Ctj;接着,计算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率珔Cj(项目各年投资收益率的平均值);然后,计算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收益偏差系数Ctj-珔Cj;再进行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总绝对偏差Vtj=∑nj=1|Ctj-珔Cj|的计算;最后,计算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平均绝对偏差MAD=Vtj/n,其中Vtj系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总绝对偏差,n为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的总数。
1.2.1年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投资收益率是指税后的投资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值。由于这些在2009—2010年间投资的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在2013年调查期间基本都未退出,因此,本文采用市盈率法来计算被投项目的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年度投资收益,最终计算出年度投资收益率。市盈率法是指用行业平均市盈率对企业价值进行估计,按此估价法,企业的价值得自于可比较资产或企业的定价;假定同一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可用作被估价企业的“可比较企业”,且平均市盈率所反映的企业绩效是合理而正确的;市盈率法通常被用于对未上市企业的估价。
1.2.2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每年投资收益率具体计算过程(1)年度投资收益率=年度投资收益/原始投资额;(2)年度投资收益的计算如果是投资第一年:年度投资收益=第1年项目风险投资的估值-原始投资额;从第2年开始:风投年度投资收益=当年项目风险投资的估值-上年项目风险投资的估值;(3)项目风险投资的估值=被投项目的总估值×创投机构年末持股百分比;(4)被投项目的总估值=被投项目(企业)年净利润×w×三年内最低市盈率,w为市盈率修正系数。由于上市公司有流动溢价,未上市被投项目(企业)的估值也要在已上市同类公司平均市盈率的基础上打个折扣。由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项目还没有上市,因此其估值(市盈率)应低于上述熊市的估值(市盈率),即风投价格、股市的熊市价格、牛市价格的顺序应该是牛市价>熊市价>风投价。(5)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盈利。市盈率是投资者投资估值的重要参考指标,通常指在一个考察期(一般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行业市盈率是一个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该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比率。(6)确定市盈率修正系数。经调查从事风投的投资专家,普遍认可把最近3年(2010—2012年)的最低市盈率作为熊市的市盈率,把同行业的熊市市盈率的50%作为创投项目的合理估值的市盈率。因此,在这里w为市盈率修正系数,表示打折的比率,取0.5为宜。(7)被投项目(企业)年净利润:指经审计的被投项目(企业)年净利润,由审计报表提供。通过上述方法可计算得出创投机构所投项目每年的投资收益率,并将每个行业内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求平均,可得到19个行业2010—2012年各年的投资收益率。
2数据来源
本文风险量化数据来源于笔者2013年1—9月对浙江省创投机构比较聚集的杭州、宁波、湖州、绍兴、嘉兴、衢州等6个市的创投机构的调查。在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电话采访、邮件以及省行业协会年会上的现场统计调查等多渠道数据的采集,获得了有关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已投项目(企业)名称、所属行业、具体的投资时间、投资额、年净利润、被投项目年末总股数、年末创投机构持股数、每股收益等一手数据资料。笔者一共调查了201家创投机构(包括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实际获得了156家创投机构在2009—2011年投资的605个项目(企业)的有效数据和信息,有效率77.6%。2009—2011年浙江省创投机构投资的知识产权项目(企业)分布在26个行业中,除其他行业外,传统制造业、IT服务业、新能源高节能技术、新材料工业和传播与文化娱乐的投资项目数排前5位,而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业、半导体、核技术、社会服务等行业排倒数1~7位。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笔者将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业、半导体、核技术、社会服务等投资比例很小的行业统一纳入其他行业,将所调查的浙江省创投机构投资的605个知识产权项目分布在19个行业之中(见表1)。
3结果及分析
通过将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按照上述方法和步骤进行计算,得到浙江省156家创投机构投资的605个知识产权项目所处行业2010—2012年的风险水平量化数据(用收益的平均绝对偏差衡量行业风险),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
3.1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总体风险水平从表1给出的2010—2012年收益的平均绝对偏差情况来看,总体风险最大的是传播与文化娱乐业,接着是金融服务业,但同时3年的平均收益它们也排在前二位。其次,风险较大的是新材料工业以及消费产品和服务业,消费产品和服务业的收益排在第三位,因此,传播与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业、消费产品和服务业是比较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但新材料工业的3年平均收益在19个行业中排在倒数第一位(主要是2011—2012年投资收益率均不理想),属比较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风险最低的是医药保健行业,比较低的是软件产业、通讯设备、环保工程,风险居中的行业中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农林牧副渔、采掘业、科技服务、计算机硬件、新能源高节能技术、IT服务业、光电与光电一体化、其他行业、传统制造业、网络产业、生物科技等。由图1可见,2010年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总风险水平最低,低于3年平均水平;而2011和2012年的总风险水平均高于3年平均水平,且2011年的总风险水平略高于2012年。相应地2010年的各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也是最低,低于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2011年各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与2012年持平,均高于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符合收益和风险的基本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3.2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行业风险水平(1)2010年行业风险水平。表1的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所投行业中风险最大的是金融服务业,其次是新材料工业和采掘业;风险最小的是环保工程,比较小的是医药保健、通讯设备、网络产业、软件产业以及传统制造业等。在投资收益率方面,金融服务行业投资收益率达21%,领先于其他行业;新材料工业和采掘业收益率为12%,并列第二,这三个行业在该年中是较典型的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的行业。总的来说,该年中各行业的风险与收益情况符合收益和风险的基本关系,即所谓“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2)2011年行业风险水平。2011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林牧副渔、传播与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与服务成为行业新宠。如2011年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在“十二五”规划中补充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内容,倡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些政策导向的作用可以在2011年的投资收益率中体现,该年行业投资收益率排在前四位的是传播与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业、消费产品与服务、农林牧副渔。同时,该年所投行业中,风险最大的是传播与文化娱乐业,接着是金融服务业和新材料工业,其次是消费产品与服务、农林牧副渔。相对来讲,医药保健、通讯设备、软件产业以及环保工程行业风险较小。总的看来,该年传播与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以及消费产品和服务业、农林牧副渔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除了新材料工业外的其余行业风险水平与收益水平基本相一致,都处于中间状态;而新材料工业属于高风险、亏损行业,说明高风险不一定带来高收益,有时带来的可能是损失。(3)2012年各行业的风险状况。2012年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所投行业中风险最大的是金融服务业和传播与文化娱乐业,其次是新材料工业以及消费产品和服务业。风险相对较小的有生物科技、医药保健、环保工程等行业。该年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是传播与文化娱乐业为33%,接下来是金融服务业为32%,消费产品和服务业16%,科技服务14%。调查数据显示,除了新材料工业外,风险高的行业,其预期收益率也高,风险低的行业,其预期收益率也低;对于风险喜好者而言,可能会选择风险高、预期收益率也高的行业去投资;而风险低的项目,往往被风险厌恶者所喜爱,其得到的报酬相应也比较低。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风险高、收益低的行业可能是所有投资者都要警惕和规避的行业,投资者应该根据风险和收益的情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4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收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98-01
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工序复杂、资金周转慢、风险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首先是投资不容有失,一旦投资失败,损失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而且开发项目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因此必须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前和投资后进行项目收益管理。本文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房地产项目投资收益管理,应从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适合企业的投资收益测算模型
建立投资收益模型,其目的在于保持项目的收益对比;为项目实施目标和实施效果的评价建立标尺;规范投资收益测算、提高工作效率。投资收益测算模型可以分为销售型、持有型和混合型。
中铁二局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要是承担旧城、小区开发及土地整理等业务,属于销售型物业投资收益模型。对于销售型物业的经济评价指标很多。归结起来,其核心指标关注两个,静态指标为销售利润率,动态指标为内部收益率。要得出上述指标,将形成项目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金计划表三张主表以及项目核心关键节点表、销售回款进度表、投资估算及投资进度表、成本分配表等若干辅表。另外,为提高投资测算效率,对项目规划指标,应作列表反映,为相关测算提供基础信息。
二、构建项日收益评价体系
项目从征地到建设验收完成都需要项目收益的评价,尤其征地这个环节的项目收益评价最为重要,这个环节用到的评价方法是定量。项目投资收益测量计算的时候,每一个物业都有一些核心经济指标与辅助经济指标,它们用来检测项目是否给企业带来收益。
企业建设成立前会对所有指标设置基准值,企业分析所有指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后设置每一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之后,会和基准值进行对比,然后依据相关规则,对所有指标打分,从而建设成立项目收益评价体系。
三、项日收益管理要贯穿于项日几个重要阶段
3.1 征地阶段投资收益管理
征地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项目收益的整个过程。征地阶段投资收益管理,一般情况下要和项目可行性一起研究。因为可行陛与收益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项目收益测量计算得到的数据,是可行性研究需要的对象。而可行性研究的对象,是项目收益测量计算的依据。征地阶段的投资收益管理,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
(1)全面理解目标项目的规划条件和设计要求。限高、容积率、覆盖率这三个指标是重点要注意的地方。这三个指标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限制约束。
(2)认识和价格相关的信息。①明确实际交易的价格;②了解价格计算口径;③了解房屋自身配套设置的情况;④了解项目内外所有配置。
注重隐型成本。①开发土地内房屋拆迁需要的成本;②项目建设范围周边环境治理和市政设施建设需要的成本;③地下车库,地下室等建筑需要的成本。
做好风险分析,确定获取项目底价。投资收益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对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比如,非土地成本变化、土地拍卖价格变化、销售单价变化等,这些因素都比较敏感,变化频率很快。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项目收益和这些因素变化之间的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对项目竞买底价进行分析。
3.2 策划阶段投资收益管理
策划阶段是对征地阶段的补充和加深,是对项目的产品、项目、客户进行详细的定位。这一阶段重要作用是对预备方案进行筛选,然后确实最合理的设计方案。项目策划阶段是征地阶段的深化,征地阶段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确定工作方案,在项目策划阶段会对其进行确定,因为它会对项目收益的方案提供详细的数据,确保决策准确。
此外,还有项目的配套设备的标准,也会在这个阶段确定。在确定的过程中,要结合项目成本效益原则、销售定价、竞争项目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得出可以准确测算项目投资的项目配套设备。
3.3 方案阶段投资收益管理
方案阶段重心是在符合规划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依据项目策划确定的方案,尽最大努力增加项目收益。在这个阶段,是对项目规划中的投资收益更深的测算。
3.4 定价阶段投资收益管理
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成本也在不断变化,项目收益也开始明确。现在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定价的时候运用的方法是竞争导向法与需求导向法,但是项目进行是分批进行定价的,所以仍然需要强制性跟踪收益,依据成本导向推算出开盘时候的价格。这个阶段要注意某种情况下项目收益的情况。
3.5 结案阶段投资收益管理
这个阶段中心工作是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对整个项目收益进行最后的评价估量,方便后面的工作扬长补短,最大限度的增加项目收益。进展报告与好的经验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进展报告与好的经验的制作过程中要认真的对每一个数据进行统计,并且把每一个数据表明出处,然后计算收益,分析收益降低的原因。同时,还要调查客户的满意程度。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成立投资收益管理的组织机制
项目投资收益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有很多阶段组成,这些阶段的工作,需要很多部门完成。所以,收益管理要想做好必须建设成立投资收益管理组织机制。这个机制的总体架构,就是打破部门分割办限,建立以项目收益管理专员为中心,统一管理、分头负责的组织机制。
[例1](1)甲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2007年2月6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现金股利50万元。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通常应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的2006年度现金股利,是其接受甲企业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甲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50×10%=5(万元),不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即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5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50000
(2)2007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2008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120万元。
分析:乙公司2007年度出现盈利并宣告分派该年度的现金股利,是其接受甲企业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所以,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120×10%=12(万元);应确认投资收益增加,即贷记“投资收益”150×10%=15(万元),未能收到的收益15-12=3(万元),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转回数额3万元小于已冲减数5万元,符合准则的规定,则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120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30000
贷:投资收益 150000
(3)2008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10万元;2009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210万元。
此例性质同(2),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210×10%=21(万元);应确认投资收益增加,即贷记“投资收益”210×10%=21(万元),借、贷相等,则不冲减也不转回初始投资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210000
贷:投资收益
210000
(4)2009年,乙公司亏损30万元;2010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50万元。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50×10%=5(万元),但2009年乙公司出现亏损30万元,甲企业应确认投资损失,即借记“投资收益”30×10%=3(万元),按照“准则”规定,因甲企业本期应收股利数额大于其应得净利润数额(为亏损),所以应冲减投资成本5+3=8(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50000
投资收益
3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80000
(5)2010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2011年2月6H,宣告分派2010年度的现金股利40万元。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40×10%=4(万元);乙公司出现盈利,甲企业应确认投资收益,即贷记“投资收益”150x10%一15(万元),未能收到的收益15-4=11(万元),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但按照会计准则,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得大于其累计冲减数额:5-3+8=10(万元),即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0万元,而应收股利确定为4万元,则投资收益应确认10+4=14(万元)。只有该类情况,需倒推投资收益金额。
借:应收股利40000
长期股权投资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40000
[例2]A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20%的股份,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20万元。
B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50万元。
B公司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的2006年度现金股利,是其接受A企业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A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分配份额应冲减投资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0000
(1)若2008年5月2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3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30×20%=6(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6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2)若B公司2008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25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25×20%=5(万元),若贷记“投资收益”:50×20%=10(万元),则出现应转回投资成本=10-5=5(万元),大于已冲减数额4万元,不符合准则规定。按照准则,允许转回投资成本只能是4万元,那么,投资收益也只能是5+4=9(万元)。所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5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40000
贷:投资收益
90000
(3)若B公司2008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4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40×20%=8(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万元),本期应转回投资成本=10-8=2(万元),小于已冲减数4万元,符合规定,则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8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4)若2008年5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6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60×20%=12(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万元)。因本期A企业应收股利数额大于其应得净利润数额,所以应冲减投资成本12―10=2(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
1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20000
投资收益
一、具体简化处理方法
在我国,当年实现的盈余一般于下年度发放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是来自上年被投资单位的盈余分配。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具体会计处理时,可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或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根据“借贷平衡”原理,确认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根据“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关系,分以下三种情况作具体探析:
1.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一”)
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二”)
按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与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之差额,求得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数应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实际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三”)
此种情况下,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
二、案例分析
A企业2002年7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C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1.2002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20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50万元(300×6÷12),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5万元(200-15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万元(200×10%-5)。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00
投资收益150000
2.2001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36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为40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4万元[(400-36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0万元(360×10%+4)。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60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0
3.2002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350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0。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为3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三。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35万元(350×10%)。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贷:投资收益350000
4.2003年C公司亏损50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亏损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万元[(50+50)×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冲减投资收益为5万元(50×10%-10)。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5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0
5.2004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0万元。
分析:本年C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1万元[(500-300)×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5-4+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6万元(350×10%+11)。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长期股权投资110000
贷:投资收益460000
下面,以A企业2001年和2005年经济业务为例,运用准则中的公式计算如下:
⑴2001年属于“投资年度”,应先确认投资收益,再确认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10%×6÷12=15万元,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200×10%-15=5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200000
贷:长期股公投资50000
投资收益150000
⑵2005年属于“以后年度”,应先确定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再确认投资收益。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200+360+350+50+350)-(150+400+350-50+500)]×10%-(5-4+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5-4+10),故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1万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50×10%+11=46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50000
长期股权投资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