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3:53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行政的功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政府道德责任 社会功能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府的公共责任相对于以往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来说显得尤其多也尤其重,许多本应该由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解决的事,由于市场的不完善,社会自治力的缺乏而仍然需要通过政府协调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政府必须负担起不断谋划和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和持续推进社会转型的改革领导者的责任。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的社会功能具体如下。
1.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型政府的经济模式下,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道德的有力支撑。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经济协调的最佳形式,但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则需要道德的协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试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认真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然而当市场一旦失灵,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于各种不遵守程序规则的经济失灵的状况,都要靠内在的道德来协调解决,如果是用法律和惩罚来解决这些问题,交易成本就会很高。而道德作为现代经济的一种无形资产,自然应该被调动起来,用于发展经济。经济不是单单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人民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道德融入经济,让道德为经济把握好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不至于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置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的现象。如果没有道德的融入,那么经济与道德都将走向没落。缺乏有道德的经济行为作为支点的经济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法维护长久的。同样,不合道义的经济,也是无法长期运行的。当前,我们正处于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相伴。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相伴产生,共融发展,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调整社会不平衡因素
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这种缺失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政府体制方面自身的原因,总体上是道德责任建设的滞后所致。
(1)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目标的冲击,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也遭受着多重思想观念冲击和影响,一些行政人员公仆意识淡化,等级意识加强,导致国家公务人员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行政道德缺失。
(2)市场经济自身缺陷的消极反映。我们在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服务型政府中的道德责任建设大方向是一致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对行政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
(3)传统的行政文化对行政道德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行政官员只看到或热衷于眼前的利益,热衷于“形象工程”,而看不到长远利益。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建设就要求政府应当具有协调社会各种关系,整合不同利益的能力。
3.改善地方政府不良状况
服务型政府应是责任和信用的政府,也是依法行政的政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入世以后,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公信力大大提高,但是在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中仍存在着政府信用缺失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然而,政府的道德责任建设仅仅依靠宏观的政治制度框架和法律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是由一个个机构和众多的公务人员构成的,政府官员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这是推进地方政府道德责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社会转型期,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道德责任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由此,地方服务型政府道德责任建设必将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加强政府道德责任建设,从而更有效地改善地方政府的不良状况。
4.有利于政府职能顺利实施
亨廷顿曾说:“制度化水平很低的政府,不仅是软弱的政府,而且是不道德的政府。政府的职能就是治理国家。一个软弱而缺少权威的政府无法履行其职能,这样的政府也是不道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标志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职能、结构、功能是有机结合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方面。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重构与创新正是需要政府转变政府行政方式。政府的角色及其职能的履行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也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处于经济循环中的政府,尤其是面临着如何提升自身效能、发挥比较优势的迫切压力。近年来我国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突发事件,我国地方政府在政府地位、角色和行为模式方面存在滞后性以和不适应性。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加强,能够更有力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有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机构设置与改变必须服从职能的变化。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历程来看,趋势是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密切联系的,市场经济越发展,政府职能转变越是深入,机构改革就越有成效,职能设置和机构设置的科学化和匹配程度也相应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然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特别是我们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这就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政府应深化机构改革,更进一步界定职权范围,通过整合机构,打破现有的管理格局,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对各项中心任务的执行功能、对农村群众的服务功能、对部门的协调功能和对各级组织的指导功能,构建适合于服务型政府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能否实现,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取决于社会对政府的信赖、拥护和参与度。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创造一个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宗旨,增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为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概念和分类
1.大型年播栏目概念界定。大型年播栏目,是年度性大型电视节目的一种特殊载体,是特定的年度性传播内容按照大型晚会节目形式串联在一起集中播出的一种电视表现形态。它既有一般电视栏目的基本属性:“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固定的栏目宗旨”、“每期播出不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体裁和形式大体相同”等;①也有其特殊属性:第一,播出时间的年度性(一年一度在特定日子播出);第二,播出形式的典礼性(要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典,以电视晚会形式播出);第三,传播内容的年度性(传播内容是年度性典型内容)。
2.大型年播栏目分类。笔者尝试把目前存在的以央视系列栏目为代表的大型年播栏目,按内容分为两大类:
第一,娱乐类大型年播栏目:以文艺表演为主要内容,以节日晚会形式一年举办一次,又可以分为综艺型和专项型;属综艺型的主要有“春晚”等,属专项型的主要有“春节戏曲晚会”等。
第二,新闻类大型年播栏目:以某一领域年度人物评选或年度典型事件报道为主要内容,在相对固定的日子以颁奖晚会或其他晚会形式举行,又可分为人物型和事件型。属人物型的有“感动中国”等,属事件型的有“3·15晚会”等。
传播特征
为了深入探讨其独特的播出形式、传播流程、传播内容和社会功能,笔者以央视系列栏目为例制作了一个传播流程示意图。(见下图)
大型年播栏目传播流程,不是传统偏单向、少层次的大众传播流程,而是以具体大型年播栏目为基础、由若干不同层次传播系统相互依存,并进行整体运作的网络状的传播系统。它进行的是一种在新媒体环境下全新的、复杂的、聚合性的全媒体传播,具有以下几方面传播特征:
1.传播过程的仪式性。其传播过程仪式性鲜明。第一,它是一种典型的仪式传播,传播过程既包括以电视晚会形式举办的盛大年度典礼,也包括为典礼举办和播出而进行的长时间准备,整个传播过程体现了仪式作为系列安排和程序的本质特征。第二,它是一种典型的互动仪式,具备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共同的行动和事件、群体的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短暂的情感刺激、共享的情感状态。②第三,长期准备和集中播出,让人们对最终媒介仪式及其所显示的国家符号的面貌充满了期待。
2.传播内容的典型性。传播内容都是某社会领域的典型。首先,要以年度为期对具体领域内的重要现象、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要把握热点,回应年度主题,勾勒年度面貌;其次,要从栏目延续性角度,把握并显示节目内容的年度特性;再次,要从栏目前瞻性高度,预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栏目具有风向标意义。央视系列大型年播栏目每年都要按照年度主题,结合热点寻找典型——“春晚”找演员、找节目,“感动中国”找人物、找事迹,“3·15晚会”找企业、找事件。为了保证内容典型,栏目要做到“找遍中国”。
3.传播平台的主流性。办大型年播栏目,既要考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要考虑落地范围和影响,所以非主流电视台不能办。央视是全国性大型年播节目最强大的权威平台,其传播有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受国家话语系统主导。目前央视形成了系列大型年播栏目,部分省市电视台也开始举办。
4.传播资源的整合性。“传播资源是传播业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的通称”,包括自然、资本、人力、信息资源;③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传播,大型年播栏目已嬗变为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的品牌整合传播。除以上要素外,其传播资源还包括电视台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许多要素,其中除自身外的各种立体化传播渠道和多样化传播关系,显得相当重要。“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9年整合的传播资源,至少包括邮票、号外、特刊、报刊文章、网站专题、广告、院线和众多有关名人等。在整合传播资源方面,央视充分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5.传播关系的复杂性。与一般电视栏目相比较,大型年播栏目的传播关系呈现复杂化、扁平化的趋势。首先,它的成功使电视台拥有了更多独特的传播资源,为与更多传媒形成复杂关系提供了更大可能。其次,电视台在大型年播栏目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大众传媒复杂的交叉性传播关系,后者既要利用前者的传播资源,又要成为其传播资源的一部分。第三,它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利用各种分众、个性化的传播工具,通过健全面向社会开放办栏目的传播机制,把电视媒体传统的以点对面为主、偏单向的传播,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多维度交叉、多层次互动、网络化发展的立体式传播。
6.传播效果的象征性。成功的大型年播栏目传播效果巨大,它既传播了高质量象征性内容、吸引了广泛注意力,又树立了标志性电视品牌、塑造了不同领域的系列典型,甚至成为民族文化的某种图腾。央视许多大型年播栏目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性存在,“春晚”成为中国新文化现象和民俗,“感动中国”成为“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④“3·15晚会”成为维权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成为大国崛起的时代标本。
社会功能
在媒介融合时代,与独特的栏目形态、传播内容、运作方式、传播效果相对应,大型年播栏目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突出的社会功能:
1.典型塑造功能。首先,以找寻和推出年度典型为己任的大型年播栏目,可以看作是一种多渠道、立体化、长时间进行的特殊典型报道。其次,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和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其塑造的正面典型,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其塑造的反面典型,则会唤起普遍的谴责,被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被强制遵守社会规范。多年来,“春晚”塑造艺术典型,“感动中国”塑造道德典型,“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塑造经济典型,“3·15晚会”塑造商业反面典型,大型年播栏目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典型塑造的主流平台。
2.信仰共享功能。大型年播栏目是典型的仪式传播。仪式传播的最主要功能和最高境界是维系社会、共享信仰、建构和维系文化世界。⑤中国特色的大型年播栏目已成为国家和民族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族共识、建构文化秩序不可或缺的独特传播系统。
3.情感宣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仪式传播,它可以成为人们特定心灵状态的某种寄托。“仪式正是人们对动机、情绪、感情以及意义灌注的工具。”⑥其次,作为一种互动仪式传播,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某种特定情感状态。互动仪式“其中一个启动要素是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感状态”,参与者会在互动的过程达成“集体兴奋”,并产生“团结感”和“依恋感”。⑦第三,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它可以表达个人和社会特定的欲望和情感。情感宣泄功能,是大型年播栏目吸引人的主因之一。置身央视系列大型年播栏目传播流程之中,人们可以恣意“狂欢”:讨论、欢笑、感动、崇拜、愤怒、谴责,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栏目,大型年播栏目因为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功能,它不但已经成为国家电视台重点发展的电视栏目,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台的重视,伴随民族复兴和媒介融合的进程,该类型栏目必然会走上一条势力扩张和栏目创新并举的发展道路。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媒介转型中的传播规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E86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殷俊:《电视栏目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⑦【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0页、第159页
③申凡:《论传播资源》,《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④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鼓舞——〈感动中国〉的10年回眸与启示》,《人民日报》,2012年2月3日
⑤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 整体护理; NOSIE评定;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管精神药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却无能为力,会有明显的社会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兴趣缺乏、孤独、情感反应平淡,学习、生活、工作及社会能力下降,很难适应家庭生活,近年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逐步由单一药物治疗向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综合治疗康复措施方面发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整体护理,并与14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②病情控制;③SSPI评定精神残疾三级以上;并排除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者,共29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150例,年龄22~71岁,平均46.7岁;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80 mg/d。对照组14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2岁;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药折合氯丙嗪为320 mg/d。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服药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干预组150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整体护理,对照组145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虑患者的问题,根据不同问题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护理的具体内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如何防治复发的知识。②用药的注意事项: 按医嘱用药,常见的药物副作用。③心理卫生知识。(2) 行为技能训练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导、示范、评估、矫正指导等,训练目标可与患者协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由护士督促患者按时起床,洗漱卫生,衣着整洁,同时整理好个人床铺,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矫正患者生活懒散,卧床少动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时纠正各种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币疗法,物质奖励,矫正行为。②加强社交能力提高的训练:护士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护患感情,改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积极与别人沟通,主动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的能力。③加强行为技能的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爱好及精神状态,由护士积极组织患者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艺品、绘画、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按劳取酬,以增进患者的自信与自强,并激发患者的劳动创造性及积极性,增强行为技能,适应现实生活。④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疗活动:根据病人的爱好、兴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尽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如打扑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鼓励定期写心得体会,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自信心及自我护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与家属见面,家属的探视人员可以不固定,提倡亲戚朋友轮流探视,在探视后要求患者相互谈论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现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⑥采用奖励制度,要求患者每周进行互相评比,尽量做到让每一位患者发言,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于表现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励。
1.3评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时、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此量表主要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进行评定,用于观察患者的表现治疗后变化,可评定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x±s表示。
2 结果
NOSIE 测评,在干预后的1月、3月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月、12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NOSIE评分总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约有25%的患者可临床痊愈,约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患者社会再适应的过程[5]。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与其住院时间有一定关系。本人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对住院8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连续6个月的社会功能测评,结果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100%,PANSS总分、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及住院次数相关[6]。目前我国大部分精神病医院为封闭式管理,患者活动于病房与工娱室之间,生活单调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时间长,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应激,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现严重退化。临床实践证明,恢复期只停留在单纯药物治疗加常规性护理不能解决疾病的康复问题[7]。本资料研究发现,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助于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保持卫生整洁及稳定的情绪,而在初期与常规护理无明显差异。随着时间延长,干预组疗效明显增加,同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也明显降低。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业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发现和解决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整体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对恢复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郝伟.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2.
[4] 蔡红霞,王晓慧.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5] 刘美玲.现代护理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为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从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商丘市精神病医院)出院的痊愈显著进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6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及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滥用者。随即分为干预组(药物治疗+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干预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28.3±8.1)岁,病程(6.1±3.4)年,复发次数(3.1±2.3)次;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8.9±7.6)岁,病程(5.8±3.1)年,复发次数(3.4±2.5)次。经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也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1.2.2 复发标准 以出院3个月后再度出现任何阳性和阴性症状,且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分值≥3分,持续时间超过1周为复发。
1.2.3 干预措施 采用讲课及训练的方法,由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1)采取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待病人在康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每次30~60 min,内容有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症、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学会药物自我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了解复发的征兆及自我应对方法、教会病人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知识。(2)社交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演练的方法,每2周1次,每次60~90 min,使病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3)家庭干预:每月1次,每次不少于40 min,为家属讲课向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讲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方法、对病人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教会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及复发的早期征象和应对方法。有特殊问题时与医务人员联系,持续时间2年。
1.2.4 评定 对照组患者只给予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不作任何干预;干预组除坚持服药外给予综合干预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的第3个月末、1年末、2年末进行DAS和PANSS评分,随时记录复况,干预结束时统计复发率。
2 结果
2.1 两组DA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两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在1年和2年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社会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干预开始后3个月时,PAN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年和2年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复况 干预的2年内,干预组复发12例,对照组复发34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77,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复发性疾病,多次复发可导致社会技能下降,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目前,在我国精神分裂症住院后多采用关闭式管理,忽视了对病人社会能力的培养,致使病人出院后适应不了社会环境,造成多次复发。因此,积极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环境,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于评分和PA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精神症状好转及社会功能恢复和保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干预期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积极的进行综合干预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减少复发,使病人保持应有的社会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及社交能力,从而防止病人社会技能的下降,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
开展效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加强机关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效能主要是指办事的效率和能力。效能建设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对工商部门而言,就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行政执法、行政检查、行政审批、行政收费、政务公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认为,要实现工商履行职能大提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效能主体素质,增强工作动力。
效能提高,人是主体。效能建设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要培养一支效能型队伍,我认为一是要革新思想培训理念。一方面,工商所党支部要大力引导全所人员的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五个不让”的标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即“不让政府布置的任务被延误;不让办事群众多往返;不让企业的需求打折扣;不让人民的利益受损害;不让政府的形象受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激励人、培养人、正确使用人来提高队伍活力,提高效能。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通过评选办案能手、服务能手、注册能手等,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不同年龄段开展岗位练兵,干部分级达标活动,促使干部职工“为胜任岗位而学,为促进发展而练”,岗位履行能力、服务经济能力全面提高。
二、提速行政效率,向信息化要效能。
提高行政效能首先要规范机制,落实制度,简化程序,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工作手段。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作为工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硬件资源来提高行政效能。要加快数字工商建设,尽快实现工商局与工商所联网,完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方面的网络建设,规范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的时效、制度。
三、完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
要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和工作制度,促使效能建设有规可循。
四、强化效能监察,提高办事效率。
近年来,我局制定并实施了旨在提高监管水平、规范监管行为的效能监察制度,但是,在实施效能监察中,往往只注重市场管理、证照管理、规费收取等方面的督查,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办事效率、工作能力的检查。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服务水平、行政执法能力的好坏。建议市局在开展效能督查的同时,适时督查工商所人员的学习情况。如采取问答的方式,检查工商所人员对承诺的时限、一次性告知的内容等,并将解答情况记录在案,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要求加强学习的告诫,促使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实现整体素质和办事效能的提高。
五、积极建章立制,落实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为确保行政效能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各项整改举措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我局针对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入手,既抓当前突出问题的对照整改、又抓长效管理的落实,着重建立、健全三方面的制度。(一)加强日常管理制度
一个单位的日常管理好坏,事关单位整体形象,也事关工作效能能否提高。为此,我局对以前出台的值班制度、工作时间纪律制度、外出请假、通报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有关内容加以整理和完善,出台学习制度、报销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挂牌上岗制度(胸牌正在制作之中),使之适应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使工商局机关工作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一、法制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的能量之源
法制资源,意指法律制度的总和,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生成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所有法律制度的综合。从根源来看,法制资源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决定于一定物质条件的经济基础。从表现形式来看,法制资源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器物法律制度,直接或间接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成文法律制度。法制资源,是实现“有法可依”的前提。
工商行政管理以法律赋予的职责对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是一个法制资源运用的动态过程。从管理者一方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赋权,掌握了一定量的法制资源,然后以其职能,监督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当发现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中的某一行为与法制资源中的某种模式相符时,管理者以法制资源所设定的模式对该行为进行调整,如果该行为违背法制预设模式,则对该行为进行矫正、摈弃。管理者通过这一动态过程,将法制资源从上层建筑范畴传输到经济基础的范畴,形成一种作用,推进法制资源的运用、完善与发展。从被管理者一方来说,他们通过行为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法律所要调整的对象。被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某些行为,当其行为僭越了法律所允范围,被管理者就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被管理者的这一动态过程,产生了问题:由于被管理对象是广泛且变化的,行为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而能被归入法律调整的行为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出现了某些实际行为无法可调、无法可依。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动态变化中看出,法制资源应该是不断丰富的,且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正是这一客观需求,法制资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监督管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经济结构的推进调整,工商行政管理实践也便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从市场经营主体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的建设发展,网络经济兴起并不断发展,出现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对网络经营主体行为的规范调整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课题;在市场竞争主体聚散离合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垄断现象,产生了对垄断经营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等等。从市场行为方面来说,近几年,食品安全、新式广告经营、商标国际拓展等等领域产生了许多新法律问题,这些新问题大多面临着难有法律规制的困境。因此,法制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应然要求。
二、法治价值: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之核
法治,它所确立起的社会秩序是以法律为至上准则,人们的普遍行为都活动在法律所设置的范围内,从器物层面到精神层面,人们不是以“人治”中的那套规则来遵守,而是树立起崇尚宪法、崇尚法律、以善法为最高权威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并以法自律。当法治让人们的行为走上一条规范且有秩序的轨道时,法治的价值将凸显。
工商行政管理机關作为国家一个执法主体,力求实现法治所具有的各种价值,并且以这些价值为核心,构建、推行各种管理制度,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安全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阵营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与法治紧密关联。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理性消费、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等信条理念,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所承担的职能中,创建、推行的制度皆应体现这些理念,促进市场经济内含法治价值的实现。从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看,推行行政许可制度,是为了让各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平等地接受竞争;设立注册登记制度,将各市场经营主体置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下,益于秩序价值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公平交易管理,运用执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涉及公平交易的法律法规,着力追求自由、平等、秩序价值;承担商标广告的监管职责,运用《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对商标、广告进行监管,体现对利益分配的制衡,倡导有限制的自由;对消费者实施保护,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权保护价值。在执法监管方面,以《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开展执法活动,体现程序正义、权力制约、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法治要求,充分体现法治价值。
三、尚法而为:工商行政管理的固本之基
推进法治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法律凌驾于一切之上,让法成为一切可调整行为的规范准则;同时,在行为主体意识中形成遵法而行、尚法而为的理念。工商行政管理,说到底,就是以行政手段运用法制资源开展管理的一种动态社会管理活动,离不开的还是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被称为“经济卫士”,监管着市场经营主体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着流通领域里的市场行为,在职能上,首先就要求其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机关应用法武装自己,严格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开展执法监管活动,在管理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树立起崇尚法律、尚法而为的意识,无论是在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都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从另一方面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并执行着法学部门法中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部分或全部的规定,而这些部门法又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深刻左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觉在法的规则作用下行政,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准确监管市场经济,准确传递法治理念,实现法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莫于川.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1.
[2]陈季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论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
[3]马怀德.法治政府特征及建设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社会思潮;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1-03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引导功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过程中与社会思潮的对应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方向。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组成和实际作用进行研究。从价值角度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实际作用可分为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概念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概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有一个从纯粹的学科概念到被错误地赋予贬义的政治概念,又从政治概念转变为一个中性、肯定的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理解,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历史性的存在,在历史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以此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共性主要这样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固定、特指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显阶级性、政治方向性和思想超越性,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教育活动。它的本质之一就是阶级性,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样,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从实际作用看,为社会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引导人们达成政治共识来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而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其首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作辩护。意识形态对于其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凝聚作用、社会控制功能也都是服务于社会政治需要的。从社会政治价值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多社会功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也是其诸种价值中的首要价值。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该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在观念上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没落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体现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上述三种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融合。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时,统治阶级往往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传播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思想,从而使其得到广泛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达到的效果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合法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社会思潮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思想趋势或倾向,并反映了某种利益或要求;它属于群体意识的范畴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形式,它植根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所属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思想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对应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等,对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社会思潮是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阶段发展和社会生活演变相伴随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当社会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此起彼伏,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中可以看到一定社会历史的现状和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处于领导地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必须在了解社会概念和前提的基础上,分析出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判断出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可以按照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一种相对较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直接反映人们对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要求,具有不系统、易变化、自发性、直观性等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则属于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比较理论化、
系统化,影响也更为深远。社会思潮相对于社会心理而言,理论化、系统化程度要更高一些,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比还处于理论的较低阶段。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各自与社会存在互动,同时相互之间又有互动,内部之间互动的联系纽带就是社会思潮。因为,社会思潮从社会心理产生,当一些共同的社会心理以一种较为系统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思想倾向并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有较大的影响,它变化的方向、规模、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趋势。“社会思潮是由社会心理发展而来,它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会停滞不前,它要么得不到更多的响应而回归为社会心理,要么得到更多的支持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说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牡会思潮逐步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由此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所有社会思潮都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那些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中去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方向上和程度上的不同作用,社会思潮在发展过程中,其指向都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冲击和威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思想素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由于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对社会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锋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也有影响,当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不同的时候,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限制,决定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旨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
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原则上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层次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党的主张,必须将传播和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中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一元的,而不可能同时传播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规范思想和凝聚共识。也应注意意识形态功能的多层次性,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利益并兼顾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并要服从和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满足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接受需要。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善于容纳不同的思想,倡导学术自由,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思想探索和自由讨论,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保持社会思想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