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3:48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984年,G•道格拉斯提出,可持续农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结合,它强调的是人类自身发展与农业生态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并且这种协调必须要建立在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应该成为一种再生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过程[1]。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容易造成资源的承担力大于产出收益率的状况,如不及时转变思路、协调资源环境与利用发展的关系,势必会造成自然资源匮乏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整体上改善初级农副产品的市场结构,运用先进理念建立新型产业链条,从而减少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2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在农业生产中追逐高生产力和高经济效益是一直是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一直以来都是以追求高的生产率为中心。但是随着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后农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特征开始出现: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化、经济活动缺乏活力、资源的利用出现无序开发、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动力缺乏后续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的今天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和缺陷。
2.1农业科技化水平较低
受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农村机械化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下水平,现有实际从事土地种植业的农民由于受文化层次影响,还不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因素致使目前农产品的总产量达不到需求指标,产品结构也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再加上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带来了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现象,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力投入也相应地随之减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2.2农村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农民个体种植生产中传统的粮食生产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其他附加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论在经营精深度和生产规模化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农村企业发展水平看,大部分乡镇企业建立速度过快但规模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这种发展方式影响了产品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导致的低层次竞销也难以保证乡镇企业的后续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这些都是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2.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经济效益的提高缓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们不自觉地无节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例如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保意识的淡漠,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日益加深。各类工矿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无规划开采,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和山体绿化面积的减退。为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无节制使用,致使水源污染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合理利益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
加强环保意识。任何目的农业生产目标都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之下,无论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方式都要优先考虑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各类工矿企业上马要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为原则;农业生产流程中要注重改进现有生产技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水土浪费现象;农业种植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地膜覆盖的面积,还要及时调整土壤与种植物的合理布局与调配;注意退耕还林措施的合理实施,加大农村护林制度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乡镇企业的建设,加大对农副产品精加工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资源可回利用型加工企业链条的建立。
3.2加大技术投入,技术提高科技水平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加大技术投入并不能盲动为之,要因地制宜制定确实有效的技术投入规划,也就是要讲科学技术当地的生态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规模结合起来,在原有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新型农业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技术,使用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盐碱化等的农业技术和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提高农业消费系统产品利用效率的技术提高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益[2]。
3.3改善机制,健全制度
第一,要从宏观上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立足环境、资源、生产、市场的各个环节,确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将这种措施具体体现到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制度层面,让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际活动找到存在的坚实依据,在实情检测、管理监督、信息交流、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肯定。第二,要从思想上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广大农村从业者和农业经济投入者遵守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从业法规。
3.4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业发展的迅猛,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破坏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1]。因此,在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消费市场、不同适应条件等的农产品生产来说,则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农产品的选取、栽种。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指导价值。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1.1结构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过重讲究与社会市场相接轨,而忽视了农作物栽种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生产条件的保护,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否则极易发生丰收不挣钱的现象[2]。
1.2生产效率低下
虽然我国领土面积广阔,但人均种植面积却非常小,尤其在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等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广阔,可用来种植的面积不大,而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传统的家庭式手工生产,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率仍然比较低下[3]。
1.3环境质量差,不利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人类无所顾忌的滥砍乱伐、肆无忌惮的毁林开荒等使得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且工业废水、废气等对土地造成水源污染、微颗粒污染等,而且毁林开荒,易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地丧失可栽种农作物的能力,从而制约甚至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农用地被征用,用来非农业建设,从而加剧了农用地的锐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弃田进城务工,许多农村耕地被长年闲置抛荒,使得我国为数不多的种植土地资源被浪费。环境质量差,土地资源浪费等,不仅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容易引发相应的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击巨大[4]。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全社会消费人群对农产品的认同与需求。
2.1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且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5]。
2.2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农民更加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栽种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的选取恰当的科学生产技术,在保证不破坏农耕地使用性质、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选取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农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栽种培养,从而在农作物的选取、科学技术的选取及应用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且要大力推广并应用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各方面正确实施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由于我国农业相对落后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人才,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差,因此,需要对这些地区输送一定的农业生产人才,并加大当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知识传授,并积极挖掘他们自身潜在的农业生产潜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要对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且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传统的农民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农业生产人才储备,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力量。
2.4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传统的单一粗放式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且农产品生产的种类也得到了丰富,大量引进了许多国外比较成功的经济性农产品的栽种技术,扩大了栽种品种的同时,也开拓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像现如今的反季节蔬果,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打,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可以有先进企业起带头模范作用,规范化的形成农业合作社组织,由农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关于现代农业生产方面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和现代组织管理意识,使农业合作社能够协调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的一只“有形的手”,政府可以针对“农超对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关于支持超市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比如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并免费向农户提供信息平台的使用培训,普及网络在农户之间的应用,从而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避免盲目性。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超市自身也应提高冷藏技术以及其他方面设施,以减少在途或储存的损耗。超市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新鲜、绿色、安全的产品,还降低了采购成本,消费者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农户又有稳定的销路,这样能实现农户、超市和消费者三方达成共赢的状态。超市再向农户普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知识,提高农户现代化生产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农超对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善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各方面物流技术,避免在途损耗。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情况。关于推进“农超对接”方面的工作,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以及居民水平,推进“农超对接”流通模式,让农户有多种选择机会,超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2.5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品分为两季,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顺利出售与消费,使我国农业产品结构更加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农民获取了丰厚的农业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并调整相应的发展措施。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农民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所导致发展阻碍的可能性。且“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即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的调整、修改。总之,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且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例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电子网络为商务平台,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双方的生鲜农产品供需需求,可以在电子商务中获取信息,有效调整安排物流配送方案,可以很好地去调节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的季节性、地域性问题,使物流模式更加优质,保证物流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调整物流模式,可以增加生鲜农产品在实际销售中的附加值,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减少物流损失,优化改进专业的物流运输、包装、存储模式,改进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品质。同时,在物流模式中,可以实现第三方物流链配送,可以对大部分生鲜农产品进行必要的分类、包装,确保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鲜,使其在包装、运输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可以分析生鲜农产品在物流市场中的特点,加强开发物流技术,减少产品在物流链中的流失,使生鲜农产品不需经过深加工就能销售,降低生鲜农产品腐烂率,使其从生产到销售中没有制造商环节,保证提升物流质量。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步伐一致;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农业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生产人才储备以及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黄冈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01-03
现代农业诞生于20世纪初,相对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其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主要是用高能耗、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表现在用机械替代人畜劳动力,普及良种栽培,利用高效水利设施、使用大量化工产品来改造自然环境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土地附加值,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保证了农产品的丰收增产,解决了世界人口的生活问题。但是,伴随着这种高能耗、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逐渐产生,直接威胁到农业稳定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1]。空气混浊、土地退化、水质污染,这些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认真反思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努力探索一种高效、低碳、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知识化的生态社会,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自主、高效的农业环境,稳定、和谐的社区氛围,我国的生态农业正是以此为宗旨构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地处大别山区的黄冈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大。近年来在生态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将对其进行探讨,寻找发展对策,以期为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W. Albreche)于1971年提出,其含义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学规律为准则,构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教授将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与可再生”[2]。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 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
2.1 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 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2.3 重视构建立体化的农业结构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 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 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
由于长期受 “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 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3.3 农业技术服务滞后,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3.4 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4 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4.2 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 加快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7]。
4.4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生态农业的现实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众多,概括、总结的难度很大;同时受生态工程自身的性质影响,研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提炼出定量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案。解决上述难题的途径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进行横向研究,同时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化的生态工程类型、模式,持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从中找寻规律、提炼经验。
5 结语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生态农业建设[8]。为此,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发展主旨,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思想认识,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装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适合黄冈市市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最终提升黄冈市生态农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黄冈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宏礼.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生态农业[J].求实,2005(5):86-88.
[2] 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WANG J J, LIU G B.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nnxi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05(2):93-94.
[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5] 侯文英.阳泉市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4):78-80.
[6] 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20-23.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关键词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6;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2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学习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瓜果飘香、乡情浓郁、民风淳朴的乡村成了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现代城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闲暇时间人们迫切希望到邻近的乡村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使身心远离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去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现阶段,农家乐休闲旅游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1-6]。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类似“私家果园”的投资也已兴起。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几个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事实表明,随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联动了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三是推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融合了城乡文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示范点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还相对粗放,品牌、规模和档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等地为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布局不科学,发展特色不鲜明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不深不细,在资源依托、特色内涵、市场容量、发展时序、区域推进等方面滞后于发展形势,特别是由于准入门槛低,大多数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缺乏规划论证,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设计雷同、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突出。经营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经营项目单一,大都局限于吃农家菜,且菜肴大同小异;以打牌、钓鱼为基本的娱乐方式;住宿服务是城市酒店的复制,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感受单调。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挖掘不够,缺乏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农”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围不浓厚,“乐”的文章不充分。
2.2 旅游服务不规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农家乐经营户(点)大多为分散经营,行业自律性较差。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于土地指标控制较为严格,农家乐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土地问题依然是影响和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由于农家乐开发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对策
重新定位农家乐的功能,启动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项目,着力提升、完善业态布局、培育休闲旅游要素体系和打造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科学规划布点
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角度,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编制具有独立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点建设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赋予每个农家乐不同主题,以迎合不同市场需求,逐步由点发展到线,串联改造相关旅游景点,形成块状集群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开置农家乐休闲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撑特色发展,通过要素有机串联形成线状,建构农家乐休闲旅游体系,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视农家乐开发的论证工作,建立一个由农业、旅游、规划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乐开发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指导、专家专业指导和农家乐申报论证、督查工作。
3.2 重视特色培育
3.2.1 把握特质资源依托点。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发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态示范区驱动观光旅游农园、租赁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度假综合型、古村落、滨海旅游依托、山地户外运动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样,国外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它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近阶段也有不少在尝试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同时,也出现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农村租赁土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满足他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体验农村劳动项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开展户外运动,如徒步远足、攀登、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的特色项目开发。总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紧扣地方资源,并牢牢把握资源特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理清开发思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
3.2.2 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提炼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让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例如,以茶为主题的浙江诸暨绿剑茶文化休闲园,茶文化发展历史浮雕墙,暨企业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线,茶叶深加工及贸易、文化推广等方面融合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及农家乐摄影基地、绘画基地、乡村俱乐部等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乡村实地采风写生和风情体验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 突出美食特色。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突出天然、绿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让客人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菜肴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农家风味的招牌菜。同时,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家厨艺品评比赛活动,培养一批继承传统、善于创新的农家乐大厨,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餐饮文化。
3.2.4 开发特色产品。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长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农家乐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扩大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3.3 完善服务体系
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实推行农家乐发展。建设农家乐特色村(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安保服务体系、环卫服务体系、游览服务体系等,同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3.4 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项目平台支撑,有产业保障,有新业态涌现,有企业运作。因此,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按照项目产业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进一批有资本、有实力、有市场、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开发运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娱乐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技术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投入,避免蜻蜓点水式均衡投入或葱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点发展、推进一些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村)点的辐射作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开发大项目,培育大主体,推动大发展。
4 结语
总之,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引领抓好科学布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典型示范,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休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在开发、建设、保护机制上积极探索,打响品牌,做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1] 黄璜.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 严少君,陈楚文,张万荣,等.浙江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广东园林,2010,32(6):58-61.
[3]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229-233.
关键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3-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in Huzhu County
CAI Xiao-ying
(Huzhu County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n Qinghai Province,Huzhu Qinghai 810500)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uzhu County was introduc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zhu Count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put forward fro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providing scientific guarantee,improving application level,broadening research field,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improving agricultural class,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current situ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Huzhu Qinghai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园区始建于2009年1月,同年11月被省农牧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2年1月,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
近年来,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引领、试验示范、培训带动、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六大功能,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13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实现产值24.1亿元,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6 800元,人均增收1 173元。
目前,核心区水、电、路、气、通讯、科技广场、日光节能温室、智能连栋温室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先后引进并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居易实业集团公司等27家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并相继建成运行杂交油菜制种、脱毒马铃薯组培、生物药用资源加工、生猪规模养殖、油菜籽加工、枸杞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1-2]。
园区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相继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3 666.7 hm2。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 000 hm2;以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台子、塘川、丹麻、林川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66.7 hm2;以青海霍普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666.7 hm2;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五峰、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繁种基地333.3 hm2;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台子、五峰、林川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园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威远、塘川、南门峡等乡镇建成牛羊养殖基地。同时,园区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组建了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积极构建购销、经营、信息网络体系,通过融资、申报项目等方式,认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参与园区建设[3-5]。
2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加快新技术与新品种引进步伐,加大科研示范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重点引进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新品种,引进栽培、加工等新技术。
2.1.1 做好现代化种植示范。重点实施好8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现代化种植系统示范项目,开展特色蔬菜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和高原特色作物种植示范;继续做好5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特色种植,开展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种植示范;继续做好18 000 m2高标准日光温室现代种植,开展蔬菜、食用菌、苗木、果品种植示范。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2.1.2 做好现代化育苗示范。在智能连栋温室内建成3 000 m2的莓类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370万株的树莓、蓝莓、穗梅等莓类新品种育苗;在智能连栋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6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开展年产1 000万株的特色蔬菜工厂化育苗;在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4 000 m2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区,开展年产200万株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及生产。
2.2 加快农牧业专家工作站高效运行,提供科研保障
在初步运行全省农业科技专家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推动专家工作站深入规范运行。在建成运行的科研中心内分类设立专家工作站,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受聘专家经常性深入园区,结合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疑、指导、培训等有效的科技服务;受聘专家通过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协调,带项目、带资金在园区围绕自身研究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争取取得科研成果。同时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2.3 加快主导产业科研创新,提高应用水平
2.3.1 着力提高制繁种水平。在巩固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将特色制繁种作为互助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进一步做大和巩固制繁种基地,提高制繁种档次和水平。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进一步扩大杂交油菜种植区域面积;积极开展马铃薯早熟高产菜用型、高淀粉加工型品种选育工作。
2.3.2 加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创建农业高产示范田为带动,以优良作物品种为核心,大力实施沃土、植保、地膜、种子等工程,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油菜、马铃薯、蚕豆等高产创建示范田,引进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质品种,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推动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2.4 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进程,拓宽科研领域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人才交流、科技培训、项目建设以及油菜、马铃薯、休闲农业、食用菌、八眉猪等领域开展合作。做好与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互助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青海大学互助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树莓种植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开展树莓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河北农业大学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进行合作,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的创建与申报;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藏药材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中藏药材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青海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领域进行合作,开展甜椒及其他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建设种植示范棚和示范基地;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生物育种方面进行合作,开展太空甜辣椒、西红柿、茄子及葫芦等航天新品种的育种示范,建设航天生物育种示范基地。
2.5 加快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人员素质
会同省农牧办、科技厅、省妇联及县农业和科技、畜牧等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技明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的培训力度,举办省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县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进行学习深造,组织园区干部职工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重视引智入园工作。邀请各地科研专家入园技术指导,聘请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科技能手,弥补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6 加快企业科技项目落户,努力提高农产品档次
认真抓好入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园区企业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互丰种子加工项目、汉尧菜籽油加工扩建项目、泰和源土猪养殖续建项目、中厚土猪肉加工续建项目、天普药业药材加工项目、居易枸杞加工项目等,督促企业装备先进生产流水线,鼓励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以制繁种、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互助”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2.7 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7.1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这一主线,在塘川、台子、威远、东沟等乡镇建立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示范基地和八眉猪、獭兔、葱花土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注重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组合配套,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提高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2.7.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探索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粮经结合的技术合作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鼓励对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和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重点在台子、塘川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在五峰、东山等乡镇发展青玉米、黑麦草、燕麦种植,牲畜养殖,有机肥综合利用循环模式,逐步形成以农补畜、以畜促农、循环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格局。
2.7.3 做好科技示范点示范推广。着力实施好9个种植示范点,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包括台子乡上台村有机循环农业示范点,台子乡下二村食用菌种植示范点,塘川镇高羌村特色叶菜种植示范点,塘川镇总寨村蔬菜观光采摘示范点,威远镇西上街村果品种植示范点,东沟乡尔开村药材种植示范点,林川乡贺尔村树莓种植示范点,塘川高羌村杂交油菜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点,加定镇扎隆口村苗木种植示范点。
2.7.4 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依托互丰、汉尧、霍普兰德、介实、谷丰、瑶池等园区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在示范区乡镇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以杨光、八眉猪场、浩园等畜牧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在塘川、台子、五峰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养殖基地村。
2.7.5 改善产业基地生产条件。积极争取和实施面向农牧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等建设项目,开展示范区道路、灌溉、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成果试验推广提供保障。
3 参考文献
[1] 林岩,刘涛.农业示范区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51-254.
[2] 杨学军,王强,田义文.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9(1):119-121,124.
[3] 龙涛,彭忠益.园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