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06 16:53:47

序论:在您撰写技术创新市场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精益 技术创新 管理模式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实力最关键体现。其作为可持续发展动力源,如何加速运行是摆在各企业面前的永恒话题。企业研制新产品管理程序是:新产品构思、筛选、产品概念形成与测试、初拟营销规划、商业分析、新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商业性投放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应积极导入精益研发理念,在管理上下功夫,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一、确保研发与市场无缝链接

一是找准工作切入点,研发工作的起始和终点是市场,二者又为循环往复、渐进向前的关系。做到眼睛盯着市场看,工作围绕市场干。盯住市场寻找创意,面向销售人员、员工、顾客、经销商、科学家、竞争对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前沿需求信息,运用属性一览表、需要问题分析法等创意产生技术,结合SWOT方法,得出调研结论,为研发立项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在需求定位上,不仅关注用户当下需求,更关注用户前进趋势,跟踪用户长远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增值的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比重。三是在信息获取上提升效率。建立市场信息情报机构,有效综合国际信息、产业政策、省市经济发展规划、行业协会、地方部门、专业展会等信息,定期形成“经济信息简报”,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及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四是针对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实现“新四化”等要求,提出积极响应对策。五是率先对接用户。将研发关口前移,准确定位市场需求,确定目标客户,签订研发需求协议。

二、搭建精益研发平台

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利益共享联动机制,消除研发部门与试制单位之间“两层皮”现象,使研发工作与日常生产紧密结合、快速切换。二是在企业外部,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合作,借助知识高地人才优势,发挥企业试制功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三是强化企业知识管理。推动知识管理加快融入企业科技开发全流程,推进以知识库、数据库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四是以先进研发模式促成本降低,在提高研发人员成本意识同时,建立数字化模拟仿真设计研发能力和环境,采用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开发设计、仿真、修改及完善,实现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制造,从源头上为降低成本、降低消耗、优化工艺、优化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五是注重材料替代应用。一代新材料、一代新工艺;一代新技术、一代新产品。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应用,消化吸收全球最新科技成果,比如参加哈洽会等展会,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企业、大学洽谈技术合作,引入亟需先进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降低制造成本。六是搭建专利技术交流共享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交流获取机制,通过直接寻找收购其它整个企业、购买生产许可权、特许权、从其它企业购买新产品专利等途径获取新产品。同时,实施品牌并购整合战略,缩短品牌培育时间及成本,形成并购整合聚变效应。

三、转变研发管控模式及激励机制

一是变“相马”为“赛马”,建立研发团队时引入竞争机制,拿出一些项目,由研发人员进行项目职务公开竞聘,择优选聘并签订承包责任书,激活“休克鱼”。二是推行项目的总师负责制。实施“长、师分设”,给项目总师匹配必要的人、财、物权利,并实行项目目标化考核。三是推进项目信息化管理。定制专门软件,建立企业项目库,对已开展、拟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兼有立项申报、评审、研发关键过程管控、项目经费管理、结果评审、后评价、改进等模块功能,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材料占用,增强经费使用透明度。四是对研发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实施改革。改变项目工资制,变“过程挂钩”为“结果挂钩”,实行研发成果与产品正式投产后的销售收入挂钩制,按照一定比例实行年度提成、持股激励等,杜绝研发与市场相互脱节的问题。

四、搭建运转有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设计,注重研发人员专业素质能力提升,选送优秀人员到国外进修、高校委培等,通过大项目锻炼团队,积累技术底蕴,培育关键领域领军人才。二是围绕重点产业产品,打造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级重点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室,为新产品研发提供常态化硬件和软件支撑。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和利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等共享利用,服务于我公司的民品开发工作。四是实施开放研发。公司要以更大视野整合资源,调整民品产品、产业结构,重点突围,抓大扶强,走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产业联盟的开放发展之路,打通投融资渠道,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五是积极培育“敢想、敢试、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文化,厘清企业民品的研发方向和主攻领域,找准脉搏,加大投入,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大胆进行科技探索与创新,大力营造出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五、结束语

当前正值我国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高速发展时期,我公司应乘借这次东风,加快管理流程再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体制、机制,注重市场导向,牵住“牛鼻子”抓主要矛盾,以军民结合、高新发展为主线,推进公司民品科技发展路线图有效落地,使公司焕发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

第2篇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不断加剧,人口不断增加,而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始被广泛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点。在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贵州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技术创新系统

人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从人的生活意义及价值出发,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把生态重建、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符合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创新原则,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杨庆义,2002)。

自弗里曼(Freeman)、纳尔逊(Nelson)、伦德瓦尔(Lundvall)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后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也已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在创新系统研究的框架下,绿色创新、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也正在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各国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的研究中,正逐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延很广,不仅指以研发污染治理破坏技术、终端污染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止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还包括一个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从横向看,它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从纵向看,只有绿色技术创新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战略选择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都得以实践,才能称之为绿色技术创新。

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分析框架是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绿色创新主体系统,主要分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其他社会相关群体也应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就构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

二、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障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三、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积极建设绿色创新联盟。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相互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资源的良好氛围,是加快绿色技术流动、转化与再创新的重要措施。而政府推动的绿色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市场等之间诸多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的建立。这种绿色创新联盟应该以政府提供绿色创新系统基本的框架、资源和开展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相关工作为主要任务。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更需要政府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出台鼓励绿色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1).

[2] 郑继方: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4).

[3]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6).

[4]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5]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

第3篇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二、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创业种子期;创业风险

种子期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起始或上马阶段。经过项目寻找、机会识别、技术完善、样品试制、公司注册等,完成企业创立和产品创新两大质的飞跃,是启动最难、风险最大的起步阶段,而成功的起步是走向创业成功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创业起好步,理性认识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关键风险,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便于阐述和理解,本文仅以产品类创业项目为对象,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种子期的两大风险特征

机会型创业是为追求更大发展空间,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通过新产业的开拓实现对新市场开拓的创业形态,呈现出创业起点高,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大,市场空间大,造就岗位多,利润高、风险大等特征。机会型创业活动多数在高科技行业,也有在资源要求较高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智力优势,创办高科技型企业,应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理想选择。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完成企业注册,确立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即为种子期。所以,一般新创企业种子期创业者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形成创意,组织研究开发,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样品或服务,完成商业计划,筹资组建,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成立企业。可见,种子期的核心任务是物化产品和筹资注册,但现实中新创企业的技术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注册资金常常存在很大短缺,由此形成产品创新与企业创立两大风险特征。

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所利用的高校科技成果,主要是专利技术。但高校专利技术多数成果偏重理论,有些甚至还停留在仅有技术思路、没有具体的技术方案阶段。所以,高校大多数专利技术要达到可投入市场的形式还需进行大量的工业化试验和开发。据统计,在历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不到10%的参赛者选择了创业,而在10%的创业者中,只有少数能成功。[1]事实上,高校科技成果中,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成熟,可以直接投放市场的产品,往往由社会企业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进行成果的市场转化。因此,大学生创业激活的“睡眠项目”,往往是技术不成熟、产品不成型或工艺不完善。由于新产品能否按预定目标开发出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项目仅占5%左右。[2]所以,创业初始风险极大,种子期的技术风险最大。

种子期注册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门槛资金”,用于购买厂房、机器、办公设备、原材料和支付员工工资等。初创企业没有营销活动,没有经营收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私人资本,而新产品未成型,需要对新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需消耗大量研发资金。没有过去的经营和信用记录,从银行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甚小,因此,面临的资金风险巨大。同样,虽然大学生创业的种子期父母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往往在种子期随着技术的完善、样品的试制、房屋的租赁、人员的招聘及公司的注册等资金需求不断增大,而大学生创业者未来的还款、盈利能力预期较低,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对种子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投资。更何况,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还较大,还有很多穷乡僻壤地区或城镇低保家庭,高校学生中还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和特困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总数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3]因此,贫困生不可能有资金用于机会型创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风险。

二、创新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种子期化解技术风险的关键

种子期的目标是物化产品。种子期是创业者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进一步开发的阶段。因些,此阶段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特征,其核心投入要素是创业者的智力和技能。任何科技成果的研发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刚开始,可以有各种理论设想和研究试验方案,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比较,最优的方案会逐渐显露出来。新技术、新产品在诞生之初都是十分粗糙的,它能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快完善起来,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研发新产品的设想虽然令人神往,但它能否按预定目标开发出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极大的技术风险,必须通过研究开发,实现技术成果的产品化,生产出样品、样机,或者开发出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实现由创意变成产品的质的飞跃,所以,产品或技术的创新是化解种子期技术风险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品牌合作 模式 经济效应

一、企业之间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的相互补充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

(2)消费群体之间的相对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的合理性。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

2.品牌合作的范围带来的经济效应。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同时品牌合作也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一个品牌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

二、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或品牌合作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之间互动模式。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

2.品牌之间拖带模式。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3.品牌之间的强化模式。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

三、总结

在现代经济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最后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慎重的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利益最大化。

2.消除合作.中的产生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形成核心价值观。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照翔.营销策略[J]经营天地,2006,(4)

[2]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3]张勇,丁惠.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第6篇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 大公司 风险投资 动机分析

公司风险投资是指有明确的主营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进行的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时往往强调的是非财务性的目标,只有约四分之一是纯粹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的,其他的都是非财务性目标或是多重目标。这与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别,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是获取财务收益。

一、财务收益动机

公司风险投资首先出现在美国。在普通风险投资的巨大成功吸引下,很多知名大公司进行了投资,如施乐和戴尔等。西方学者Gompers和Lerner对公司风险投资及业绩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与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样取得成功,公司风险投资能从当前主营业务互补性行业中获取较好的收益。Place和Park对欧盟、东南亚及北美95个公司风险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普通风险投资与大公司风险投资在业绩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从这些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公司风险投资与普通风险投资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财务收益。

二、战略导向动机

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寻求直接的财务收益,间接实现其战略利益。这些战略利益长期内会抵消短期财务收益的损失,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特许经营或收购获取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战略导向视角下公司风险投资动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

公司风险投资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Grilichesf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技术创新与最终专利创新,发现内部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只起了部分的作用。Dushintsky和Lenox分析了对新创业企业的权益投资,认为公司风险投资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公司也认识到以风险投资的方式作为一种外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将公司风险投资视为内部研发的延伸和补充。如思科公司,为了维持网络技术的优势,从1993年开始就不断的进行风险投资,至2000年8月,该公司风险投资总规模达130亿美元(投资、市值和现金)。近两年为了和Notel 在光纤行业一争高下,更是连续斥巨资投资或并购相关的风险注资公司。

2.期权构造

(1)购并期权。公司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母公司提供潜在的关键技术、技术许可,甚至可为后期并购做好准备,包括股权准备、技术淮备、管理准备、乃至企业文化的协调,使并购后的协同与整合高效顺利。例如微软在将自己从软件业延伸至网络软件供应和服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目前,全球化导致的初创公司在海外市场对大公司的依赖强化了这种趋势。

(2)进入新市场期权。大公司风险投资也是公司培育新的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战略工具。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促使公司迅速进入高科技领域或实现业务结构多样化。如IBM风险并购了莲花公司,进军软件产业。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借风险投资实现多元化。我国申能集团与申能股份共同出资成立申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希望籍此培育新的优质资产,从而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实现高成长。

(3)长期期权。一些公司将风险投资视为一种长期期权。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风险投资投放在一些自己公司并不涉及但有潜在重大技术突破和崭新市场前景的初创公司中,这可以让摩托罗拉在没有过多约束的前提下多一种机会和选择。相比之下,生物技术和药品行业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强生更是用心良苦。

3.战略盟友关系

一些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旨在加强策略联盟,稳固价值链的上下游。通过投资与母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或者第三方企业,利用这些新创企业来促进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发展。如戴尔投资韩国的三星以确保自身所需元器件供应,旗下的戴尔基金不仅强化公司产品和服务也提升其直销模式。IBM也通过设备租赁计划支持初创公司,希望这些初创公司能成为自己的消费者或者技术伙伴。惠普公司热衷于投资能够购买其新产品或服务的小公司,以建立一个以惠普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公司网络。

4.企业家精神

一些公司希望借助风险投资刺激和保持其创新机制和企业家精神。公司风险投资可以改善母公司研发效率,促进母公司的技术创新。在研发机构内部采取创业投资形式来管理研发项目可以保留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如壳牌公司的创业投资机构,使用壳牌公司技术部门预算中的10%选取技术部门中的一部分项目以创业投资形式运作,在2002年实现了32个技术的商业化,极大的改善了公司的研发效率。AT&T则希望能通过创业投资解决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机制老化问题。

5.资源利用

公司风险投资可以将母公司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商业化。大公司研究能力很强,很多研究成果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密切,没有被充分利用。公司风险投资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最后通过创业投资的退出而获得财务上的收益。如朗讯公司评估了400个项目,建立了35个创业企业,吸引了外部3.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英国电信在2001年评估了330个项目,完成了4个项目,收获了3千万美元。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姜彦福等: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动因和机制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