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6:53:4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熟悉到仅仅把新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实,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向。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探究证实,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新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新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假如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新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新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轻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和者能够熟悉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新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熟悉老师,或者体验到和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迷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和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新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非凡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熟悉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把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和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新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新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摘要: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新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关心的主要新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新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征,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轻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非凡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和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摘要:“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校52名参加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作为评估对象,所有学生均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显著心理状态、全程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期望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1.2 评估方法。对本组52名大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以下各项评估。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表(SAD)包含28项评估项目,其中一半针对社交回避评价,一半针对社交苦恼评价,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1];交往焦虑评估表(IAS) 包含15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不符合(1分),最高为符合(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越高[2];羞怯评估表包含13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极不相符(1分),最高为极为相符(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自尊评估表(SES)包含10项评估项目,采用4级评分记分,最低为非常符合(1分),最高为极为极不相符(4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自尊程度越高[3];症状自评评估表(SCL-90),包含90项评估项目,包含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和其他),采用5级评分记分(1~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症状越严重[4]。所有评估量表Cronbach α平均值为0.88,2周重测信度为0.85,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与结论
2.1 结果。本组52名大学生辅导前后各项评定量表的前后评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交往焦虑及羞怯得分明显低于辅导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本组52例大学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主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人际交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2)。
2.2 结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减少了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水平,效果显著。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 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 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94-01
一、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条件
1.高校中人员组成大量团体
高校中人员集中,能够自然组成大量团体,具备团体构成的人员优势。实践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具备特有的社会属性,每个人必须成为社会团体的一份子,内心的社会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团体才能得到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每个团体中的个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当发展团体辅导内容形式多样化并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辅导内容。
2.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树立学生自信心
刚度过或仍然处在叛逆期的青年在成长中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个人所处的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自己的言行是被所处团体接受并规范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3.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以老师为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心中存在疑惑戒心和顾虑,使其不再避开老师的辅导。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沟通,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面对出现的问题是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理准备,顺利度过每一个困难。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通过专业知识分别对每个个体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使得团体中的每一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树立个人信心。最后,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
1.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的特点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通过模拟交往,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
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国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一理论用以具体实践,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并且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阶段,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不仅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更重要的则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空谈。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适应高校生活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中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注释: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2月,P59。
②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P80。
③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版,P44。
④檀明山,哈佛教授常讲的心理健康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版,P103。
参考文献:
[1] 孙小梅.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心理辅导,2011,09.
[2] 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M].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版社,2007,02.
[3] 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05.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2.
[5] 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方案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拥有极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离群、自卑、自我贬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心理问题,以及沟通障碍等行为问题。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情感开始变得丰富,成人感发展了,秘密增多了,闭锁成分也随之增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自尊心非常强,且易受伤害,更容易形成自卑和闭锁的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并进而影响人格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8):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12-614.
[5]Corey G.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1992:17.
关键词: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40-01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壮大。其思想的波动性、多变性、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使其行为表现依赖、人格特征更加自我。诸多因素导致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等不适应。存在心理冲突、自我接纳、情绪和择业等问题[1]。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量大学生的适应情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2]方法调适适应不良行为。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某省4所高校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67份,有效问卷1193份。从中筛选被试3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筛选被试。然后应用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共60道题,采用5级评分制,其内容涵盖校园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7个维度;团体心理辅导。
3 研究步骤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筛选出来的30名团体成员进行适应水平的前测。将团体成员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10人小组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7次活动后,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成员的适应水平再次进行测验。
4 结果
4.1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整体适应水平的比较(表1)
前后测总分相关系数为0.508,呈显著正相关。
4.2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各维度的适应水平比较(表2)
经检验,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校园适应水平显著提高,满意度显著提升。但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1)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校园适应、满意度有明显干预效果,是治疗大学生校园适应问题、调适大学生活满意度的有效治疗手段,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可以深入应用。
(2)人际适应方面: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适应水平,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3]。但在本研究中,团体各成员人际适应情况变化不显著,可能与90后一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相关。同时,性别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效用。
(3)择业与自我适应问题:择业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自我适应,是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要一直面对的,具有持续性;因每一时期所面对的自我适应问题特征不同,又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与现实问题、发展问题关系紧密的适应问题方面,团体心理治疗的干预效果不尽人意。现实焦虑难以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得到有策略性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应考虑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治疗,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系统划分,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规划行动步骤,从而彻底解决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4)研究验证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科学性,CCSAS《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可作为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治疗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有效工具,使测量大学生适应情况的评分更系统、科学。
6 结论
(1)经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的整体适应水平显著提升,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治疗大学生适应问题的有效治疗手段,对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有显著干预效果。
(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校园适应以及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3)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干预大学男生的校园适应,使其适应水平有显著提升;对大学女生不仅在校园适应水平方面有显著干预效果,同时,对其在满意度适应方面也有显著干预效果,这一点与大学男生有所差异。
(4)研究验证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计分的科学性、维度划分的科学性,为其在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测量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可为团体心理辅导治疗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 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