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05 16:32:13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

第1篇

一、改变我们以前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你的教学中来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能通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互动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人人学必须的地理,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古代或现在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渊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有效学习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课后互助学习。”

二、实验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且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我们的印象中,实验法好像只在物理、化学、生物课中才用到,其实不然,地理课中也可以用实验来解决很多问题,而且是一举多得,上课新异,与众不同,更能吸引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海水运动的密度流时,就用了实验来展示密度流流动的现象。首先,我到化学实验室找了两个上下都有接口的容器、夹子和软胶管,并且用软胶管把两个容器的接口对接起来。然后,在一个容器里装满自来水代表密度较小的海水,另外的一个容器装盐水且在其中分别滴几滴氢氧化钠和酚酞,使它变成红色来表示密度较大的海水。当我把夹在软管的夹子打开时,学生们就看到这种现象:两个容器里的水,上层由无色的容器(代表密度较小的海水)流入红色(代表密度较大的海水)容器,下层由红色容器流入无色容器。这个实验很好地生动地展示了密度流的现象:表层海水由密度较小的海区流向密度较大的海区,深层海水由密度较大的海区流向密度较小的海区,这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使学生们一幕了然地理解了密度流的知识。下课后有很多学生围上讲台看密度流的这个实验过程,且问了很多有关密度流的问题,这起到了吸引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三、要尽可能地利用在你身边的东西当教具

高一的地理很抽象,要发挥很大的想象力和立体空间能力,才能学好。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听不懂,或不愿意学,那是他们的立体空间能力和想象力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我们教师如何把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接受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东西。例如,我讲板岩是由页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就用了书本为教具。书本是由一张一张纸组成的,如果书本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一张张的纸就合成了一整块。在讲构造地貌背斜和向斜时,我用了一些筷子和湿木条作为教具。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易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叫学生们两手抓住筷子或木条的两端,不断加力使木条(或筷子)弯曲直到有一部分断裂。这时我们看到木条(筷子)弯曲的顶部由于受到张力已经断裂,但是弯曲底部还是相连的。

四、不断尝试课堂的有效学习方式

第2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有很强的地理成分。我们的一举一动及其衣食住行的活动空间,无不涉及到地理科学,当我们利用地理条件和地理科学去解决问题时,越来越感觉到地理知识的迫切和重要。这就要求把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地理科学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点。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我们必须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1 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2 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1.3 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1.4 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1.5 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6 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改革教法,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应改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调整上课、作业考察、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2.2 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发现法、比较法、质疑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讲"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采用形象比较法将各省轮廓,运用投影仪打出各省轮廓,再打出与有关省区外形轮廓相似的各种动物形象,然后再用诗歌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用拼图游戏法记忆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位置,用猜谜法巩固各省市名称。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激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

4.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5.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可以独立的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识图程序,明确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懂得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能够将书本文字论述的知识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在课堂实践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结合地图册学习,随时会从地图中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第一,让学生根据《中国的地形分布图》明确学习主题,分清相关概念;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势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了解我国地势的地区变化、每一条等高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和延伸方向,并且对其特征及相互关糸进行分析、比较;第三,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步得出关于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的规律: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并且气候,河流,植被以及经济发展受地形分布的影响显著。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地理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创新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学生的用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可分割、互相结合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进行主动学习。只有产生了学习动力,学生才会努力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最叛逆的时候,想要他们学会地理知识,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把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方式就会慢慢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

地理学科在整个教育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是高中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推动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1.问题式教学法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要求,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学习边做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天体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天体系统的层次有哪些?”“请描述一下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的什么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阅读,让学生去课本中找答案,动手、动眼、动脑,辨正错,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适用于难点、重点比较集中,知识点比较密集的课程。问题要与课本上的内容相吻合,不能出的太简单,也不能太偏,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综合性,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难易要适中。

2.地图式教学法

地图和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地图册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学习工具。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认识宇宙的天体系统,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地图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认真地观察、分析、记忆和理解地图,能够做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能把地图转换成语言和文字,从而准确地描述地图所揭示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分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利用地图阐述地理问题。

3.提纲式教学法

提纲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做好学习提纲,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从而为学生指出学习思路,降低学生的自学难度。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先大体地列出学习提纲,如:本章共有四节“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然后再列举每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如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学难点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等。

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理论性强的课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提纲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师的要求,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教师进行归纳,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课本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透彻。

教育学不断地发展,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但不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第4篇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一、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教学过程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把握地理学科特色,运用地图教学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填图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的,凭自己的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旨在抓住基本特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教师要讲课不离图,作业布置图,测验多用图,还要常在黑板上画草图,也要求学生笔记上要有图,凡是每接受一个新地名都要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画图,添图,分析图的比例增加了,地理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

三、积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严而后道尊”在很大程度上将师生对立起来。使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权威,而不是良师益友。课堂教学中只有营建一个宽松的、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

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们要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曾兵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原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完成新的课程目标,对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定义、分组模式及其优势进行分析,希望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分组分享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新课程标准否定了以往体育课程中陈旧的部分,进而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选择性地传授教学内容,并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上好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定义及内涵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突出了可操作性。

二、分组教学的依据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同一学习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媒介手段可作为分组的标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若干教学过程在什么范围(量)上、按什么样的要求(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可作为分组标准;如何变换学习目标可作为分组的标准;学生的年龄、性别、宗教属性可作为分组的标准等。

1 分组体系

目前欧美国家流行的分组教学不外乎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大类,从中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

2 分组模式

①ABC模式

按这种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编入ABC等组。A为最高水平,依次为B组、C组乃至D组。这些分组各由若干班级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学习水平可能是不同的。

②灵活分组模式

灵活分组又称灵活的内部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具有灵活变动的特点。根据学习情况,学生被编在同质的小组里学习,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回到异质的(或称混合的)小组(班级)里学习,两种形式交替进行。灵活分组也采用基础学程和附加学程的组织形式,是在异质的小组(班级)里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之后,进行一次测验,以了解预定的学习目标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限定的时间段里把学生分配在三种同质的学习程里。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

分组分享教学法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只有与具体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生命力,这也被各个学科实践所证明。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各学科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产生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 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可以将分组分享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实现学生小组内的分享、学生各小组之间的分享、师生之间的分享的同时,实现人机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更高层次的因材施教。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 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 “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其核心目标。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是如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

一、注重优化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30%以上,对其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对教材内容拓展和提高的阅读内容。对这一形式的阅读可进行大胆的课堂删减或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有关土壤内容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成土母质的颗粒与化学成分、常见的沉积物、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阅读内容,对其他三部分阅读内容采取了课堂删减,只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为丰富教学内容所出示的案例阅读。对教材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结论 ,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 ,更懂得了方法。如地理第一章太阳活动内容中的阅读材料――磁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本内容的导入材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太阳活动形式是一种对人类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完美自己,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转变。

1.由重教师为中心的“教”向重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高在上的教师无法建立良好课堂氛围,高素质人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离开合作探究将一事无成。教师应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深人学生心灵、学习过程,与学生合作探究,建立朋友型、创新型的教学关系。

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发展学生个性转变

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比,实行教学目标多梯度、多层次,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评估的多样性,对教材的处理可以从学生心智出发进行增删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转向发展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一句话,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决定教学需求 。

3.由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过去地理教育用地理专家型的学习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地理学家 ,课程结构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推理性强 ,内容偏难,因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谈“地”色变。新课标突出重视地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重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重爱国主义情感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这使得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重在教会一切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4.由传统教书匠向地理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地理教师除了踏踏实实地从事地理教学实践外,必须对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辅资料的编写,校本教材的开发,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一个教书匠、传声筒发展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型 教育专家。

三、大胆创新,探索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探索新教法,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学习新课标,建构新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需要有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地理新课标,在与课标的愉悦对话中去领悟教学智慧,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获得行动研究的启示,大胆走向新课程 ,切实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价值观形成等的倾向,处理好地理“双基”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地理。

2.切实实践新课标,弘扬个性,活跃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上台”,“高高兴兴进课堂 ,满意地走出课堂”;其次,避免“唱独角戏”、“满堂灌”,重视与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民主平等、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再次,常教常新,大胆创新 ,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力求准确、 新颖、可行 。

3.搞活第二课堂

(I)参观、考察、调查。如结合本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新化梅山龙宫,大熊山植被垂直变化,紫鹊界梯田等。(2)办地理手抄报 、摄影展。各班建地理手抄报兴趣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发表;办地理摄影展,交流心得体会。(3)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写《从地理区位论分析娄底春园步行街的建设启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制作课外知识卡片,撰写地理小论文,如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科普论文竞赛。(5)举办地理知识竞赛。

4.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重视听课评课,教师间互相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如《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可人人参与。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写教学经验,写自己对某一地理问题的看法,写教研专题总结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士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高中地理[J].现代教学.2008年12期

第6篇

摘要:地理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教学科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新课改 策略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利用课本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分为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两种。教师通过预期的设计让学生明白通过教学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中要花功夫,整个学习的流程、活动的设计、数据的应用、信息的播放、问题的设置等都要经过思考,明确编写的目的性。在讲授下节课前,可先将学习目标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讲授中可以检查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向性学习和总结性小结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可设置悬念、布置问题、捕捉生活常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

转变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发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课程的相关资料,来反映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认知感悟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新课改的背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就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时,师生共绘“理想大陆自然带模式图”,边讲边引导读图,设疑问难:①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为何纬度地带性明显?②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为何在南半球相同纬度没有分布?属何种分布规律?③中纬地区为何经度地带性明显?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鼓励并引导学生多看书、多构思、多画图,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合理选材,丰富学生想象

地理教育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即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选取充分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比如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讨论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让学生分别来指出对方区域的发展的局限并要求对方回答解决的措施。讨论结束后,可安排学生为对方所代表的地区地理特征进行总结,使学生印象深刻,加强了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让教师和学生都大有收获。

五、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