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范文

时间:2023-09-05 16:32:04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第1篇

理智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营销人的视角解读其中的精髓,就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开始吧。 《周易-上经》之《乾卦》篇

潜龙勿用。

原文:“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大意:“乾象征天,是万物创始的根源。龙潜在水里的时候,还未成气候,暂时不要有所动作。待出现在田野之中,已初具能量,可以恩泽众生,但仍要努力不懈,小心谨慎,即使身居高位,也要保持如临深渊的心态,才不会发生过失或灾难。及至龙腾在天,发挥已到极致,遂悔意渐生,处于升降两难之境。此外,一群龙在一起而不争强好胜,也是吉详的标志。”

短短数言,以龙为喻,揭示出无尽的为人处世、识人用人的道理。囿于篇幅,我们仅就其中的“潜龙勿用”加以引申,来看看《周易》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究竟有着怎样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发现、使用、培养、提拔一个人材,要注重过程,如果错误地省略或超越某个环节,带来的可能是“拔苗助长”的悲剧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笔者在代表企业招聘营销人员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潜龙勿用”的例子。

那个年轻人毕业于北方一所重点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历。在校期间曾在某广告公司兼职,因参与过几个有一定影响的方案,毕业时被某汽车制造企业和山东一家大型食品集团同时相中,因其已与汽车企业签约,为得到此人,食品集团甘愿代其缴纳违约金,且许以六万年薪、一套两居室住房、集团总裁助理职位,终于“赢得人材归”。此事曾引起小范围的轰动,且一度被当地媒体热炒。

然而事隔不到两年,“千里马”就与曾对他情有独衷的“伯乐”分手了。后来辗转于广东的几家企业,但都未能长久。来我这里面试的时候,他的状态不太好,明显缺少了一些就他的经历来说本应该有的自信。被问及营销及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也已看不到营销专业本科应有的水准和具备“集团总裁助理”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离开“伯乐”公司的原因也是语焉不详。我未再追问,因为我相信这里面的过程并不复杂,而且这样的故事曾在很多“求贤若渴”,但却忽略人材培养、使用过程的企业里不断上演,至今未绝。

我绝不否认这个年轻人当初可能具有的才华和潜力,但我也深知“拔苗助长”式的用人方法会带给一个未经历练的年轻人怎样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给他的成长过程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的是:他已经为当初所谓的“辉煌”所累,已不愿意从头做起,不能接受一个较低的职位或低于以往的收入,这一点在谈到他的个人期望时表露无疑,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毕业不到四年的“初出茅庐”者;另外可以预见的是:以他当时的心态而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可能很难静下心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反思,来重新认识并改造自己。他似乎已经被人为地放大到了“飞龙在天”的境界,甚至已到了“升降两难”的地步,而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多么地不真实。我关心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出这似是而非的幻觉,也担心这些经历是否会给他的自信心和今后的职业生涯造成永久性的伤痕。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那次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我当时还有一种预感:以他当时的状态和心态,想在短时间内找一个落脚之地,恐怕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果然,两个月后,在广州东站举办的一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我再次看到他匆匆而过的身影。

上述事情本身,对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可怕——经受任何的磨难可能都不是什么坏事(虽然以这样的方式去经历,我总觉得有些不应该,但毕竟他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这样一个曾经的“潜龙”,后来为什么没有按照当初预期的那样,顺利地成长为“飞龙”乃至“亢龙”?在这个过程里面,他本人和他所工作过的企业,特别是那家当初“志在必得”的企业,究竟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呢?为什么一个良好的初衷和开端,没能续写一段“企业慧眼识人,人材不负众望”的职场佳话呢?看看上面《周易》中所揭示的道理,也许我们就不会再有这些疑问了——这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在企业选人、用人、提拔人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人性的正确引导,违背了人材成长的自然规律,必然会造成企业与个人两方面的损失,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里所说的“潜龙勿用”,并不仅指“不可用”,也兼有不必用、不重用等诸多含义。至于人材在什么时候可用、可重用,这就要因人、因时、因事而议了。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如何选人、用人是值得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们永远关心的课题。

但愿上述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案例,能引起企业足够的警醒——这种情况的出现,折射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犯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而不单纯是某个个案或是某项技术的操作失误。而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也就是对人材(包括优秀的毕业生和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不正确的培养、选拔,轻则会造成人材的非正常流动,重则会导致因用人不当或者用人的时机不当,造成企业难以承受之痛。这样的教训,真的不少。

(二)、对于任何一个经历着求学、就业、成长、提升过程的职场中人来说,要从中看出成长的规律,讲求时机,伺时而动。

上面的案例揭示了企业用人方面的某些失误,接下来的例子将告诉我们,“顺时而动”的道理,对于成长中的职场“潜力股”,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A先生是一个品行、能力都不错的人,在一家成长性良好的中型公司担任分公司经理。有一段时间,公司内部产生了一些变化,两位资深的中高层管理者先后离职,于是本来表现就不错的A先生脱颖而出,很快侪身公司高层管理之列,也有了更多与老板直接汇报和沟通的机会。自身的努力加上时势造人,终于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职业生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切对于A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好好把握的机会。A先生也是不负众望,上任不久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因为长年奋斗在市场一线,A先生对公司基层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非常清楚,他提出的改革方案,不但涉及到分公司层面的清理整顿,也包括了他对公司营销策略乃至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设想。A先生对自己的方案很有信心,觉得它们来源于实践,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坚持试图说服老板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公司。其实对于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痼疾,老板本人也很清楚,但他更清楚的一点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单纯依靠几个方案就可以的,他也希望有像A先生这样德才兼备的人,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然后以全局的观点、系统地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遗憾的是A先生没能很好地领悟“潜龙勿用”的道理,也没能体会老板的良苦用心,在立足未稳、整体形势不明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还未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执行团队的时候,过早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此举不但使他与老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也激起了公司基层的强烈反弹,最终不得不以离职来宣告改革的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案例中,A先生不但违背了“潜龙勿用”的道理,也违反了一些与资本所有者——老板的相处之道,有关这个话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如果说,A先生未能“适时而动”,损失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和暂时的发展,以后还有机会从头再来,但是下面的两个历史人物,盲动带来的后果却是失去了江山,甚至差点误了卿卿性命。

一个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曹植,就是那个“七步成诗”的天才少年。本来曹操在几个儿子中最看好他,但由于他在大局未定之时忘乎所以,终于永远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史料记载,在一次乘车出行途中,曹植私开中门而出,这在当时是犯禁令的。曹操知道后大为生气,处死了赶车的官吏。曹操说:“最初我认为子建(曹值)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但自他私开中门而出后,我便另眼看待此子了。”

另一位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就是《康熙帝国》中那个被两立两废的皇太子。正是他,由于在本应小心谨慎的时候言行失当,最终犯了大忌讳,且一再错失改正的良机,最后被囚禁,成了疯子。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那以后的二十几年,康熙再未立太子,直至临终前,才选定了一直韬光养晦的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管理; 以人为本; 无为; 因材施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极为珍贵的遗产,传统文化向来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根本。当代大学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二者之间本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价值定位谈到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关于“我们的学校为何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追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彼此密切联系的大系统,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包括对人的微观管理。这是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大学生基层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合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构建学生管理思路

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尊重人和重视人为出发点来管理人的。管仲在《管子》一《霸言》篇中,记述了一段对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这个“本”理顺了, 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这些思想借鉴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的是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这种教育理念是最现代和最激进的教育思想,它既影响人的活动,也借助对人性的认识,由此可以建立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有效沟通与作用的途径和桥梁。

二、老子“无为”的思想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老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见解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汉朝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理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表面上看,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只是一种教育手段,真正能让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才是重点,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把任务分配给他们完成,并且给他们提供自由且不脱离组织的空间,就可以使辅导员摆脱那些繁琐的日常事务。

三、因材施教的管理理念

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山祖师,孔子早就认识到教书育人要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主张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反映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里,就是要求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要清楚认识到每个学生因为受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不一样,所以不能追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唯才是举、因人而异,重视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建设和培养,允许学生存在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人差异进行不同的培养。

四、修生正己的管理思想

“修身正己”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端正自己的品德和修行。为了活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首先重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利用传统文化“言传”,更应注重“身教”。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直接面对学生,起言传身教和示范带头作用,自身的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和思维方式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等,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知人善用的管理方法

高校基层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常常一个人带着4-5个班,平均人数超过200人,如果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过问的话恐怕有十二万分的精力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优秀的学生干部能够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信息沟通的纽带。如何选择这些学生骨干,是一位高校学生基层管理工作者需要练就的能力。这样经过观察筛选,可以选出学生中的真正骨干,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激发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最后,由于当前大学生年龄阶段已经逐步步入95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个人主义思想强烈,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不太愿意服从学校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和榜样力量的引领。充分挖掘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他们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懂得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袁涛.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建设[J].科教文汇,2014(13).

[2]徐芬.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者素质的影响[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密切关注的价值原则如大同、平等、和谐与公正等,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生长的土壤。

一、传统文化"大同社会"萌生早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一直被中华民族所肯定和强调,以至于在古代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当代始终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诸多关系层面上占据着社会意识的主流与相应的统治地位[1]。古代孔子提倡的大同社会。孔子尤为推崇群体至上,特别讲究人世兼济,从而将社会安定与发展顺理成章地作为终极关怀,并最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对自身的主张和理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进行发育,得以与文明的生长同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土壤。后来到了西汉的《礼记・礼运》中借孔子之名而首倡"大同"与"小康"之说,从而把社会历史的变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理论背景也就是"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代文化与实践基础。洪秀全倡导的平等价值观。洪秀全作为近代运动的杰出人物,他巧妙地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观念与中国历代农民形成的朴素的平等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一个以拜上帝为形式,形成了一个以平等、平均为内容的比较完整的核心思想体系。一方面强调人们应该有享受现实的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为获得现实的幸福而进行拼搏与努力奋斗,因此人们应该在享受现实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建立人间"天国"。另一方面,其思想体系也主张平等与博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主张,进一步主张男女平等与父子平等以及君臣平等,因而顺势形成了一种和谐与大同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基础。康有为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大同世界"。在康有为的大同书论述中,基本上描绘了最详尽的宏伟图景,他所认为的通常理想社会的基础是民主选举形成"公政府",在大同世界里面没有等级与贵贱之分与之争的,而是是体现出人人平等与天下平等。

二、传统文化"和"的社会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人类所向往的未来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相应形成的和谐社会自然就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孔子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和谐价值观。孔子提倡的"和为贵和而不同"整体和谐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礼、仁、均、信"四个主要方面。孔子进一步认为,特定的"礼"作为一整套社会规范,其根本的用处就在于能够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而系统"礼"规范的目标形成的理想社会就是是大同社会。事实上在周王朝,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以 "礼"为准则进行规范。在消减社会矛盾的财富分配方面,孔子尤其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社会财富利益分配原则,孔子认为做到了"均"才能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从而使各阶级与各利益集团才可以做到现实地和谐共处。老子推崇的"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价值观,具体反映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描述中。

古代文化"推己及人"与"公平中正"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子推崇并形成的"推己及人"社会和谐价值观。孟子认为,社会要真正达到和谐稳定,其关键在于统治阶层者要施行仁政,秉承"以民为贵"从而推恩而及四海,真正做到推己及人[2]。孟子的仁政提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还主张"制民以恒产",认为经济生活的稳定对于稳定民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荀子推崇并形成"公平中正"的社会整体和谐价值观。荀子也提倡"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进一步认为礼既是治国之本,同事又是社会分配原则。荀子提倡"礼者,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在财富的分配上提倡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

三、传统文化"仁"人道主义垫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传统文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本位价值与核心价值。张岱年先生在学术专著中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自身给"仁"下的一个特色的界定,清晰表达出自强不息,同时又善为人谋,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仁"确实是人的本性,相应的仁道原则演变为儒家价值体系的根本原则,孔子与孟子甚至在实践中将"仁"与"人"进行互训,"仁者,人也"。人类作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群体,其根本特性就在于人类具有天生的有仁义之德,而且仁是人固有之"善端"。仁义同时也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的根本特质与最高价值之所在,苟子强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3]。

传统文化的忠恕爱人精神作为"仁"内涵垫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儒家思想的爱人即爱众,即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事与和谐相处的基本而崇高的道德准则。同时,"仁"也是人的心灵的必然归宿。事实上,儒家推崇以仁为本和仁义至上的价值标准与价值原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原则。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进行认同,以及由此导致对行为与事物是非善恶荣辱进行的判断与评价标准体系,必然要经过吸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与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0 卷)[M]. 人民出版社.1986.119.

第4篇

俗语云,能人上台顺顺当当,庸才上台棍棍棒棒。不管谁做管理者,都需要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财、物等要素。会管的,团队凝聚力强,事业突飞猛进。不会管的,麻烦不断,事业止步不前。可见,管理是需要智慧的,管理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管理学实际上是西方社会舶来品,比如提出“目标管理”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就是美国人,连比尔・盖茨都深受其影响。西方管理学研究如火如荼,形成了十多个学派,可谓百家争鸣,世界各地深受他们管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和西方,毕竟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民族心理等都存在着很大区别,对于来自西方的管理思想,我们只能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事实上,中国也有着源远流长的管理智慧,比如《群书治要》这类史书,真实地记录了许多治国案例,可谓管理的范本。《群书治要》这套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丞相魏征编的一套治国宝典,全书有50万字左右,是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到晋朝,总结了几千年的经典智慧总集,其重点就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给你一个团队,你该如何管理?三流的管理靠权力,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道德。管理有力量,需以德为先。德是根,是人生成败的根本。而德来源于哪里?就在《群书治要》这样的典籍中。

著名国学教育专家蔡礼旭先生,在《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一书中,通过深入浅出、通俗幽默和至诚感人的语言,以古代君臣治国必备的教科书《群书治要》为立足点,全面解析了该书中所蕴含的伦理智慧和道德力量,希冀管理者在参悟“礼义廉耻等十二字道德箴言”的过程中,破解人生困局和企业瓶颈,从而成长为一流的领导,带领一流的团队,成就一流的事业。除了阐述《群书治要》中的观点,作者还大量引用了《弟子规》《礼记》《论语》等典籍里面的经典智慧,甚至引用韩国电视剧《商道》里面的故事情节来说明经营管理的大道,从而达到了践行传统文化的目的。

事实证明,一味地迷信西方管理哲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国先贤的智慧中蕴藏着巨大的经验和能量,我们的管理者要立志,要去学习,要去领悟。《群书治要》是教师、公务员、企业高管、行业精英等一切管理者必须知道的大智慧,它会指引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怎样管理你的企业,你的家庭甚至你自己。

学习《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领悟祖先的智慧,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感应,更是―种福气。假如我们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德行背得烂熟,那也只是知识而已。

第5篇

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种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要艺术性地完成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出众的智慧与良好的文化知识。当前,从西方传入的高校管理管理学对我国的管理科学影响很深,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思想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在关注效率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忽视反过来对管理效率产生负能量。这个矛盾从西方管理理论本身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寻求答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管理理念对这个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对我们的高校管理智慧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仅存在于专门的论述管理书籍如《战国策》、《国语》等中,在一些不是专门谈论管理的书籍的著作中,我们也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管理思想。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表面来看,这首诗主要的介绍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充分的意识到全局性的色彩,充分的意识到管理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到自己应该把握住的地方,进而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水平,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任务。

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高校管理智慧

2.1 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作为古代著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孔子认为,作为高校管理,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时,要“赦小过,举所知。”就是讲高校管理用干部的艺术,意思是高校管理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优点,不要求全责备。

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在当今仍然是充满力量,为许多有智慧的管理者所遵循。之所以说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如果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在使用干部时就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在使用干部时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是很难用好干部本人的优势,回避掉其劣势。这种精神在古代人学传统的传承下,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了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有机成分。

2.2 “仁”的管理理念

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管理理念,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意识到包容的重要性,在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仁”字。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亦施及于万物。

在我国的著名的古典作品论语里面,曾经有过对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的总结,这就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有着仁的心理,并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对于仁的认知。

与此同时,我国的古代的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在其著作之中,也有着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深刻认知,并在认知的过程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管理的协调性的保证,以便于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果。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何竞赛而不对抗,以实现双赢或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领导在文档签字中一般都会签上“同意”了。

3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3.1 重视团队建设

从上文中介绍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可以看出,在进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的重视到建设一个具有着高度凝聚力、责权明确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关爱,并注重团队建设的和谐发展。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下属的公平管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2 公正的做人原则

在明朝著名清廉官员郭久龙的诸多论著之中,就深刻的展示出来相应的管理的道理。具体的来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与此同时,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做到言传身教,要特别注意到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管理人员做好榜样。

3.3 管理者必须具备爱心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的意识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对于被管理的人进行相应的富有爱心的管理。具体的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高校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关爱。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爱,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国学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有效融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7

“国学”博大精深,源于我们国家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间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能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方式,还有企业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人们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困惑,追其根源,是精神层面上的缺失。将“国学”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引导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创建,让二者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可使企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在以往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文化管理》或者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或者只是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去讲授。它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仅限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策划,基本的教学都是根据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特点展开的,没有切实地让“国学”与“企业文化”二者结合起来。

一、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特点

由于“企业文化”理论在日本起源,理论体系的研究在美国,所以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文化基础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现代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由于互联网的家喻户晓,企业开始在时间和速度上追求短快,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2)为了应对当今激烈竞争,培训成了首要追求的目标,在营销策略、技能知识的培训上不惜代价。(3)以竞争超越为目标,从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任务实施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创新。(4)追求虚拟的东西, 让各种无形的东西超越有形的东西,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5)随着激烈竞争的结果,企业感到不能只靠恶性竞争,还需要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文化,实现优势互补,做到“双赢”以至“多赢”。

由此可见,现在的企业文化尽管意识到了“竞合”,融合文化,但“竞争”的影子很大一部分笼罩着企业发展。这种“企业文化”管理在引入中国企业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多企业只管崇尚和效仿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忘记于江湖,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容。许多企业文化建设流于模式和口号,而不能深入人心。

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企业文化管理》课程特点

由于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的发展高于一切,所以形成了以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管理特点。

鉴于“企业文化”这个管理特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教学,通常没有深层次研究中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情况,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企业设计的LOGO、拟定出的核心理念,设计出的企业文化口号,大多都是围绕“服从”“规制”“效用”,动辄“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最优、最大、最强”。这种教学思想和特点,留给学生的是一种僵硬的、强制性的影响,让学生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重视经济、强调竞争,人性化管理无非就是如何喊口号,如何收买人心。从思想观念上没有思考企业发展是否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

事实上,企业发展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在遇到新出现的和深层次的问题就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遇到各种庞杂问题,总是领导和权力决定一切,没有智明、和谐的文化去指导和定位企业,企业的发展最终会越走越窄陷入瓶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积淀,丢掉了它,国家就没有支撑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传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等于舍近求远。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企业特点,去建立能够让我们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把我国传统文化“国学”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必将弥补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领域研究空缺。创建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具体的借鉴作用,进而对构建我们和谐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当前人力资源课程“企业文化”管理授课过程中需要做到的理念。

三、如何把“国学”思想融入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教学中

“国学”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后的必然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国学”与“企业文化”管理如何融合的思考和研究是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国学”,是对西方管理进行校正,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中国国情,懂得中国人的礼节、思维,为在企业发展和创办企业拥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式管理智慧。

首先,我们应当开设《国学与企业文化管理》课程,并把这门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拓展培养课程。在学习本课程时,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结合管理学,培养学生把“国学”精髓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念。同时,教师应将“国学”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去,提升他们知人、识人、用人、留人的技能,最终实现能以中国式管理思维统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在课程的学习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国学”人性管理,融合道、易学、兵家、法家、儒家、佛家的管理智慧,分析企业管理现象,阐发国学管理智慧。比如《弟子规》教给我们为人处世,诚信友爱;懂得《孙子兵法》让我们懂得竞争之道,经营之道;《道德经》讲到了制度建设,让我们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HR(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用人,学习了“国学”就会明白用人的原则。我们应当遵循古人教导,用人要“以德为先”。《易经》云:“地势坤,厚德载物。”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内推行国学文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从自身做起,领会“国学”精髓,在企业中建设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沟通管理,让员工有“大家庭”的感觉,幸福快乐的工作。现代企业管理既要有厚爱还要有严管,这也正是“礼”“乐”之真体现。“礼”相当于制度约束,让员工懂得行为规范和准则,引导职工思想道德行为;“乐”相当于厚爱,让员工有管理企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关心爱护职工,让他们身心愉悦的工作。

用“和合”文化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使东西方文化结合,起到促进企业内部关系和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将传统“和合”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内部团结,使企业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外,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引入“国学”文化管理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人文情怀以及健全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国学”教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教学中,让“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经世致用,发挥“国学”核心作用。

中国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将“国学”思想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会使我们的现代企业文化内涵更加深邃、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邵艳梅.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9).

[2]胡刚.浅谈国学与企业文化[OL].中国工业新闻网,2011-12-12.

[3]江金骐.挺国学 企业文化建设应有作为[N].中国企业报,2014-9-29.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有效性融入研究”(课题编号:SZ151104)成果。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用户体验研究;智慧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诸多问题正推动着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层次需求,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建设的新方向。随着住建部于2013年就已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尽管如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工程,其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城市中主体的人和城市的各种设施是完全对立和分离的,主体活动在不断地改造着客体的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中这种认识发生着截然不同的变化。智慧城市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主客体关系的交互性加强,并成为双向交互。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于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研究,使智慧城市的每个应用单元都体现出智能化特征,并以一种智能的个性化吸引每个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实践行为也能有效支撑着智慧城市的智能建设。本文将以一款城市智能交互产品的设计为例,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境下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其次,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

一、体验研究与智慧城市

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和关注来自于后物质主义的文化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转型。每个体验都来自于一个故事,一个人们与自己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时发生的故事。从而,体验是主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和情境化的。在后物质主义文化背景下,设计交互产品的挑战在于设计产品之前预期并设计产品将带来的最终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有线、无线城域网、光纤入户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智慧应用”,即面向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城市智能交互产品和服务是使智慧城市更为有效、高效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信息共享、系统共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的社区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公交等系统平台和服务必须面对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和诉求,必须解决的是“体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与矛盾,必须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的体验。用户体验研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体验研究塑造智能产品来改变环境及探索未来。这种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创造智能事物。因此,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特别是建设主客体之间交互设计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用户体验研究成为城市智慧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必须前提和必要手段,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性的必经过程。同时,探索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与进程,将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提供保障。

二、用户体验研究的应用模式

根据德国体验和交互设计教授MarcHassenzahl的研究总结,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可以分为“Why”、“What”、“How”三个层面,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在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针对用户体验的研究与分析。体验设计从“Why”层面开始,体验研究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某个产品,分清人们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蕴含的情感和产品存在的价值。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话通话,这个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通话过程,而是人们之间实时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需求。只有掌握了“Why”,明白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某个产品,才能很好地在“What”层面进行分析。在“What”层面,即通过用户体验研究,分析人们通过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产品将提供哪些功能和服务,预计人们通过使用产品将获得什么体验。在“What”层面的分析之后,“How”层面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流程、用户行为和产品互动来实现每个功能或服务,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体验结果。从“Why”、“What”到“How”,用户体验研究从三个层面着手分析,并对智慧产品的设计进行引导。同时,伴随着产品设计的迭代,用户体验研究依旧依次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目标测试,并引导再设计的推进。这样的用户体验研究应用模式使智慧产品的交互设计能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同时,应用模式与ISO标准13407中定义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对应。同样内化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迭代循环的过程。在围绕“用户”定义了设计需求之后,通过理解用户的情境、细化用户的需求、产生具体设计方案和对照需求验证设计,这样的一个设计迭代,最终找到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结果。

三、用户体验研究

三个层面应用的案例分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某传统文化品牌“情调苏州”再设计为案例,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应用的分析。本案例中,很好地应用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层面的应用模式。

(一)“Why”层面

首先,从“Why”层面开始。分析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品牌进行再设计。品牌产品所面对的用户有着怎样的需求,产品将附加什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品牌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媒介,例如书本、杂志、报纸、电视等。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品牌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而进行可持续转型发展的挑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繁荣,传统文化品牌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机会。基于数字媒体,传统文化品牌将有机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核心价值的延续和增值是传统文化品牌再设计的目的。所以,品牌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首要的工作。“情调苏州”是一个从一本苏州城市官方旅游书发展而来的文化品牌。如今,品牌的运营主要基于传统媒介。经过研究,品牌发行的旅行书中优美文字对用户情感的吸引和产生的共鸣、人们对苏州文化历史古城和苏州城市生活的好奇心。这些是“情调苏州”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保持和加强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传统书籍是其现有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体验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情调苏州”品牌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产品形式来适应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同时,将市场策略转向体验模式,并设计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感受与体验,在新的体验模式中创造新的品牌价值。根据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情调苏州”文化品牌发展需要面对的三个层面的目标用户。第一目标用户:想来苏州、在来苏州的路上、正在苏州和来过苏州的旅行者。这个层面的用户是品牌产品的直接受众,针对他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使他们在产品的引导下获得好的旅行体验,或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来苏旅行的欲望。第二目标用户:“情调苏州”品牌主体。针对这个层面的用户,目标是延伸品牌核心价值,继续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与旅行者或者潜在的旅行者形成共鸣,使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第三目标用户:旅行过程中的签约商家和景点。这类用户是品牌商业模式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品牌产品需要形成系统的推广机制来满足这类用户的商业需求,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使品牌能够不断提升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情调苏州”文化品牌的再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以上三类目标用户,即多方受益者的需求。

(二)“What”层面

接着,在“What”层面。研究表明,品牌不但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它同样需要一个完整发展策略的再设计。因此,为了促进品牌的新的发展,我们设定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丰富品牌产品形式,融合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构建一个新的品牌策略和一个链接该品牌所有产品的完整系统。第二,将可触摸产品向体验服务扩展,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体验的购买,为用户设计独特的、愉快的体验。从单一产品向丰富的体验服务转型。首先,在品牌产品形式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地继承品牌现有的影响力,需要很好地保留“情调苏州”旅行书的产品形式。因为,旅行书已经被用户熟知并得到了很好的口碑。旅行书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但与此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新的产品形式。经过研究,确定设计“情调苏州”手机端APP、PAD端APP和在每个签约商家和景点的独特标识作为快速的产品入口。因此,这4个形态的产品将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链接,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品牌策略。这个新的策略,在营造“情调”,通过“美文”,描绘互动、立体的苏州的基础上,扩展品牌产品覆盖的使用情境,从旅行前到旅行中,再到旅行后;丰富品牌内容从单一的提供者和输出者,发展为旅行用户共同参与的“美文”交流、“情调”共鸣,主客体共同构建有价值的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从仅通过文字带来共鸣和影响,发展为结合用户自身的、过程性、反思性的动态体验,从而使影响力更为深刻和长久。其次,将产品向体验服务转型。根据不同产品形态所对应的使用情境,来对产品进行再设计。旅行书的设计,将更为小巧和便携。即便于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携带、阅读和查询,并在书中提供与APP的链接的元素,如扫码下载APP、快速查阅入口、情感记录快捷方式等。使人们丰富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既充分了解城市、获得旅行帮助,又随时记录和分享情感。手机端APP的设计,主要对应的情境在旅行前的规划和旅行中的引导。从功能上体现在“美文”的推荐和阅读,以及美文所谈及的景点和商家的推荐与了解,并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定制自己的行程和线路。PAD端APP更多地对应的是旅行前和旅行后。可以想象人们在出发旅行前,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有趣、有价值的游玩地点;而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后,会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留存作为纪念或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些功能的设定能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使人们的旅行体验得到丰富。

(三)“Why”层面

最后,在“How”层面,通过用户体验研究,探索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实现上一个“What”层面提出的功能架构。经过原型构建和目标用户测试等迭代研究方法,形成了最终的原型架构。以下是手机端APP的部分页面原型。

(四)基于体验研究的迭代

通过“Why”层面具体的交互流程和原型页面,在产品完成最终设计和实施开发前,将用户纳入设计流程和设计团队,使之参与产品原型的使用,实现需求测试和可用性测试,检测产品是否实现了“What”层面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否从根本上满足了“Why”层面探索的用户需求和实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同时,利用迭代设计,即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交互流程和页面的修改和再造,甚至是“What”层面功能上的再设计,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迭代来保证城市智慧产品建设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有效性是指,产品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技术,从技术本身上体现智能的特征外,从功能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智能化和根本价值,体现出智能产品对城市的管理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所起到的有益的改变和提升。高效率体现在,用户体验研究保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符合最初的产品核心目标,保证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初衷”来推进,并把生产成本最大程度降低,即保证进入到开发阶段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和实现了用户的需求。

结语

用户体验研究,在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智能城市交互产品建设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用户体验,将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设计过程作为智慧城市项目的基本流程,是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保证。首先,在“Why”层面,探索如何挖掘在智慧城市交互设计研究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产品的根本价值、核心目标以及针对目标用户产品将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What”层面,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用怎样的方法梳理智慧城市交互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哪些功能来解决问题。然后,在“Why”层面,探索在用户研究进程中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及管理,如何实现所设计的功能,用怎样的交互流程来面对用户,为用户提供怎样的具体的服务。最后,贯穿以上三个层面等流程性迭代,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融入了人的因素,加强了智慧城市建设主客体之间的交互,能更大程度上包容城市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在“体验社会”和“体验经济”的需求背景下,为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4):141-142.

[2]刘晓馨.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J].硅谷,2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