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3-09-05 16:32:0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课程理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问题;课堂教学;创新

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以应试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的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

(二)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连,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点分析能力。

(三)标准答案心态

历史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但是传统历史教学设定了一套价值观,把所有的历史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解释体系。这样,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性也被抹杀,课堂上没有参与感。接受标准答案的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对世界的理解会变得僵化;不接受答案的人,要么没有自己的看法,要么有自己的意见却找不到生长和讨论的空间,使得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四)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和生存技能的人。具体到历史学习,在于扩大学生的眼界,通过接触各种曾经发生的事件加深他们对人情事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新思路、新发展,做到以创新为基准,从而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法紧跟新课程理念的新思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情境模式。可以带学生去一些历史遗迹游览,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把握一些历史细节,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二、问题模式。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做开放性的思考。可以结合情境模式,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把学生设定成某个历史角色,让他想象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决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实现能力的扩展。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加深交流,坚持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心态而发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这一点对历史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历史教师也要坚持学习,了解新课程的新内容,能够抓住教材的重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另外,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各个学科的内容都会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交叉关联的地方,做相关的引申,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他们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到某朝代疆域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展示世界地图,做更加细致的讲解;讲到古代的乐器,可以结合音乐和社会知识,了解古人的音乐水平和礼仪风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坚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

(四)师生关系的创新

想要保证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作用,就要创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是绝对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老师讲授,学生吸收,老师管理,学生服从,这种关系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厌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把学生当朋友,给以理解和信任。有了理解和信任,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惑表现出来。二、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求知者,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就事论事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以权威压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敢于自己去解决问题。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长处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才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雷建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9,(33):57-13

[2]付俊.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六字方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5):124-37

第2篇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

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是,三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变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看看、记记、议议、想想、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历史课,决非一堂好课。

第3篇

关键词:探讨;新课程;历史课堂;改革;现代教育手段

一、对传统历史课堂进行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弊端,随着弊端越来越明显,历史课堂逐渐失去了原本鲜活的生命力,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枯燥乏味,因为老师过多的讲解,最后历史课堂教学只剩下了死记硬背老师讲的知识点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变得不爱思考,学习也不再主动和积极。在教学观念上,教师仍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在传授知识,而这种以老师“讲”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于开放学生的思维与潜能是非常不利的。

1.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教师可以让其归纳,让学生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之后再与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历史知识,使课堂充满活力,并且这种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的学习方式也确保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的提高。

2.让学生走入宽松、平等、自由的历史课堂

想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当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融洽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发言。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给学生可以展示自身才华与优点的平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应该鼓励,并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二、现代教育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与学习积极性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是新课程中所要求的。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较为直观并且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材料。多媒体历史课堂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更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为历史课堂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一节课下来,并不会感觉太累,甚至感觉学习历史非常轻松。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历史课堂上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接收到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掉,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有探究性的学习,教学形式可以是生生研讨、师生研讨。但无论是什么探讨方式,学生与学生间,与老师间的交流都是极为重要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潜在的学习资源,因为互相交流、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与深入研讨的动力。在交流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应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创建新型的历史课堂,使学生的个性与思维不再受到限制,创造性与学生张扬的个性得到解放。在继承了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同时,让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8-01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把握“知识”目标,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人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抓住教学重点,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第5篇

一、穿插讲解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大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描述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商鞅变法”是重点。为了突出秦国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效果最好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敢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结果、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会

讨论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教师设疑讨论,或学生设疑讨论,或小组或大组讨论,也可以自由讨论。组织辩论会就是讨论或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在教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在辩论中,双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在辩论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思想火花迸发出来。学生学习起来不再感到费劲,交流中既有材料的选取,又有生活经验的补充,还有互动中思维的碰撞。充沛的史料储备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同时,通过辩论会,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实效。

三、表演课本剧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当然这要花费一定时间,要提前准备一些日子。教师事先拟好主题,让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要体现书本中的基本知识(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加以拓展)。在教学《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等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调查、访问等方法。调查、访问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例如: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给现代中国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无感性认识,书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学生学习后,印象不深刻。为此,笔者让学生在一个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访问他们的长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认识到了上述运动的严重危害,达到了教育学生“以史为鉴”的目的,取得了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辅助教学设备的发展,我们历史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潮流。那么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变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

比如在讲八年级《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视频材料,真实直观的再现了整个交接仪式的全过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令亿万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上空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的起立,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与与测验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

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

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善用课本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本上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典型的,在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现象等时,要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学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讲授人教版七下《对外友好往来》一课,在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时,我使用了“外国人为什么想来?”,“为什么能来?”,“怎样来?”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而关于鉴真东渡,我利用课本阅读内容作生动的描述,尤其是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过程,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对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和严词拒绝我着力渲染和描述,描述中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加之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第三,学生讲授法。

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得多,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和影响之后,我出示了两个讨论题:①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点?②请同学们谈谈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些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联系现实,也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思维价值和情境功能的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分析学生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 教” , 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

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

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W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学生讲授法。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