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31:44
序论:在您撰写供应商风险控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供应商融资,它不仅是一种融资方式,还是一种直接增加财务受益的商业模式。然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运用供应商融资的企业,也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其中最突出的是供应商挤兑风险。因此,在不斯运用供应商融资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时达到供应链条上的共赢。就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结合A公司的供应商融资案例,对A公司横向比较过程中如何运用供应商融资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改进措施。
二、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属国家大型一类制造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于建国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内燃机厂。在6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曾创造过多项国内第一,如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无钢柴油机”;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风冷柴油机”、“无人值守电站”;浇铸出国内第一根“球墨铸铁曲轴”。2001年起,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确立了实现“三化”(生产现代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圆好“三梦”(品牌梦、赶超梦、走向国际梦)的宏伟目标。2002年创下了单系列柴油机销量第一的佳绩。继2007年产销突破20万台大关后,2008年25万台、2009年实现37万台,创造了新的纪录,标志着A公司真正踏上了规模经营的新平台。A公司的主要经营业绩和财务数据如下表:
在内燃机行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竞争白热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A公司的销量和净利润始终保持着稳步、健康的增长。其中.2009年较2003年同期相比,主营收入增长了2倍多,净利润增长了近2倍。A公司7年来的有息负债率在逐步降低,2009年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低度0.可见A公司的融资在2008年后几乎回避了融资成本高、财务约束较强的有息负债融资,以“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供应商融资为主导,这也使得A公司的财务费用大大降低。
三、A公司的财务特征
现金周期短、营运资本少、净现金需求低、财务费用为负是企业运用供应商融资方式的四大特征。A公司近七年来的现金周期如下表:
从以上表数据中可以看出,A公司的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净现金需求处于较低水平,是典型的供应商融资需求的运用者。成功的融资方式在给A公司带来较好的业绩表现一净资产收益率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以下是对A公司运用供应商融资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风险的三太改进措施。四、A公司案例分析
(一)、加快流动资产周转是风险控制的有效防线。
现金周期短是供应商融资的特点之一。现金周期短,表明企业运用供应商融资时间长。从A公司近七年的现金周期表来看,追求较短的现金周期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应收账款、存货的周转天数;二是延长应付账款的支付时间。一个硬币是有两面的。在运用供应商融资的同时伴随着财务风险,即延时支付应付账款会增加企业的流动负债,使得短期偿债风险加大。如果能加快应收账款、存货的周转,就会大大减轻A公司流动资金的占用,使得现金供应增加,能够应对延时支付供应商货款存在的潜在风险。
从A公司的现金周转指标来看.A公司运用供应商融资的能力在2005年达到高峰为62天,说明A公司应收账款、存货资金的占用不仅完全由供应商解决,而且还无偿占用了供应商的流动资金,最长达62天。
(二)、适度的现套存款是企业资产安全运营的保障。
运用供应商融资的第二道安全防线就是要有一定的现金存款。现金存款最能直接反映企业应付账款的偿还能力,如果拥有充足的现金存款,企业就可以有效防范供应商的挤兑风险。下表是A公司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从A公司的流动资产占用情况来看.货币资金占用平均保持在3%.而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资金的占用平均达到48%,最高达到56%。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也远远低于同行业的水平,高流动负债却持有较低水平的现金,无疑增加了A公司的营运资金风险。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现金为王”的理念,仍被每个实体企业奉为圣旨,A公司必须在以后资金回笼的控制中,确保现金回笼比例的上升,降低商业承兑汇票的回笼比例,才能有效防范营运资金的风险。
(三)、确保正的经营现金流。
正的经营现金流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保证,尤其是致力于运用供应商融资的企业。下表反映了A公司近五年的经营现金流量情况。
A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从近五年来看,始终保持正数,但增长幅度不大,这主要是因为A公司产品销量由2005年的11万台上升到2009年的37万台,增幅达236%,但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长幅度。从经营性现金流增长率及经营性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的比率来看,A公司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但造血功能尚可.有一定的支付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A公司在适度运用供应商融资方式时,优先考虑的是风险控制.而确保流动资产周转率、持有一定的现金存款、正的经营现金流量是控制供应商融资风险的三大基本措施,除此之外,A公司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公司产销率。坚持以销定产。准确把握产品市场动态,加强市场形势预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有效缓解公司库存压力。要主动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现有的营销网络优势,拓展国际国内营销区域,消除营销盲点,努力扩大区域销售份额,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2、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账款金额。针对新增市场.要严格执行审批发货制度,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的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密切关注配套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和方式,严格控制因赊销带来的坏账风险。
3、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以L项目和M项目的上马为依托,为开拓高端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采购风险;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nterprise purchase risk is many and various, and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fit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ype of procurement risk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Key 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procurement risk; supply chain
采购风险贯穿于整个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选择、合同制定、采购决策、订单处理、采购运输、验收入库、直到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供应商指提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或产品的零售商,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作为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在企业物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稳定的材料供应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生产线,不可能有稳定的产品产出。对于高科技、工艺复杂的现代企业,材料质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优化采购流程,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共赢。
1采购风险与采购管理
采购存在的风险多种多样,按风险因素的来源界定,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内因型风险是指源于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技术进步风险。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以及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三大显著的特点。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从而实现对采购风险的有效控制。
2供应商管理措施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开发、评选、联盟、绩效评估以及供应商的退出等。其中,以供应商评选与绩效评估最为重要。
(1)供应商选择
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现代企业产品对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恰当数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小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供应商的竞争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供应商可分成一般供应商、主力供应商、战略供应商三类。
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企业必须成立跨部门团队,团队成员来自采购、质量、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在此过程中,技术、质量以及使用部门的初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采购行为的发生与新品开发的过程应该是并列进行的。采购部门可以尽早了解新品开发对物料的需求,并相应地做出反应,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品上市时间,而技术部门可以利用采购经理相关领域的行业知识和对供应市场的了解,有利于新品开发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供方的优化。同时,技术与采购相互间可以互相监督,供应商管理的责任明确。
(2)供应商绩效评估
供应商的绩效评估要素主要包括质量(Quality)、价格(Price)、交付(Payment)与服务(Service)四项。
质量:质量是指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质量评分是绩效评估的关键,在四大要素中占最高权重,通常在50%~60%。质量评估应从实物质量和质量系统两个角度来认证该供应商的符合性。实物质量认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试生产来进行;供应商质量系统认证采用调查表提问或现场审核方式进行。调查表审核受到审核发现及审核证据获得的限制,只能从中了解供方是否有建立基本的制度要求,无法获得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性评估数据,有其局限性,对供应商的现场审核,能准确地判断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价格:价格即成本,除了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价格外,进行评估时还应当考虑供应商责任缺陷成本、加强检验增加的质量成本以及在为提升供方质量系统能力付出的额外资源成本等。
交付:交付能力包括交货时间、交货速度、灵活应变性等。交货准时牵涉到节约成本,保证现场需要。交货速度是要求在百分之百的准时供货基础上,通过缩短交货周期来加快交货速度。交货灵活应变性是要求在交货数量、速度方面有足够的柔性,能够随用户的要求而及时调整。
服务:服务即供应商的配合度。服务包括信息交流、售后服务。信息交流是指与供应商关于成本、质量控制、库存技术等方面及时进行交流,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适时性。售后服务是指产品提供后,供应商仍需要继续关注质量问题,通过一些使用指导、技术指导保证产品得以正确使用。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
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 控制对策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业务形势和特点,逐渐形成了基于企业的金融供应链和金融链体系,这不仅向供应链成员提供了系统方案,还为企业技术突破瓶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和实施情况。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控制体系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及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成,还是最后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这一系列过程中,将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的用户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功能链条结构。也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一条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资金、信息链,还是一条增值链。因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和运输等过程后,在供应链中,提升了它的附加值,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庞大的利益。但是如果部分核心企业在商品销售阶段,强制性的长期贷款却不能及时回收,就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由此,根据借款人在不同贸易环节中融资需求风险点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缺口的特点,形成了三种基本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创新业务,业务的模式多样化,且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标准化程度却比较低,而且在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信用捆绑、交易文本、货物监管和资产处置等,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还并不十分完善,难以将这些方面完全进行覆盖,就容易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它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供应链发生经营风险,因此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之一参与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的来源也会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信息透明度差、资信评级不高、财务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着。而这些不利的融资因素就容易导致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资产的规模比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不规范,缺乏自身信用管理。长此以往缺乏信用,将成为限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业务中,银行通过封闭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信贷资金安全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链,还增加了其他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控制的细节,将会导致操作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供应链上下游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随着日趋增多的参与主体的,虚假信息传播也相对增加,信息传递出错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可称为偿还风险,主要是市场的变化,让企业无法按照原定的计划来销售产品,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企业估测的错误,也可能是出现了新的替代品,使其产品被淘汰,导致企业销售计划的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还款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动产担保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善法律制度不仅能有效的保护信贷人的合法权利,还能有效地促进金融业务健康长久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信贷的一种形式,比如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因此,当涉及到动产担保物权这方面时,相关的法律是否完善,就直接关系到了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金融监管机构理念不与时俱进
供应链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的银行业务,它的业务开展必须要与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适应。供应链金融无论是在客户构成和风险控制上,还是在担保资产的选择和盈利模式上都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巨大的区别,因此,金融监管部门的理念也要随着变化与变化,以求对其进行更好的监管。银行业务发展的生力军即是创新业务,从本质上看,也是对风险控制手段和理念的一种创新,监管部门对其的监管理念直接关系着银行对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如果监管部门仍旧固守传统的标准,控制银行对创新的开发和运用,很容易导致更多风险的出现。因此,在面对供应链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当局者应与时俱进,更灵活的进行监管。
(三)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成本较高的业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泛度和深度直接与运营成本的节约高度相关联。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部门并没有将此类业务有机的整合到经营平台中,这就造成供应链金融与贸易的巨额分流成本的增加。在这几十年中,虽然我国银行的金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只能满足企业对资金流的基本监管,却没实现供应链中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的进行对接。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的控制及对策
(一)对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机制的超越与构建,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种方式,以期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三行”的建设,严厉禁止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等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要遵守内控的全面性、有效性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违反规则和制度的权力。
(二)建立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设置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可以根据分门别类的风险预警信号,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督,这不仅有效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和风险搜索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然而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比一般的信贷风险大,因此,建立和的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及其重要的。
(三)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
在国外金融业务供应链的实践中,许多操作风险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第三方物流监管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进行转移,这是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一种方式,我们称为风险保险。还有一种与风险保险相似的手段操作环节外包,操作环节外包也是有第三方物流的监管环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物流协议,将操作风险转移到合作监管方的身上,这样不仅提高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监管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成本。
(四)加大加快信息中心的建设
加大加快建设信息中心,将所有的操作流程都集于中心的系统中,这样能够将操作过程信息化和制度化,操作步骤透明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在信息中心中建设中,操作指导功能,风险预警功能和错误纠正功能,都能极大的降低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几率。
(五)创新对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手段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在整个供应链圈内的循环,就能有效的降低违约的风险。而控制现金流的具体手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予以实践。首先,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回收进行金融产品的组合安排,控制现金流周期;其次,制约和控制信息文件;再次,进行业务流程模式和商务条款控制,通过多方业务协议和合同条款,保证现金返还的途径;最后,充分发挥财务报表在现金流控制中的作用。对企业各种账款以及销售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能有效的控制和检视现金流。
五、结论
商业银行与对方竞争的主要优势在于创新,在进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面对创新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就必须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即使的防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能覆盖整个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这样有利于将商业银行面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志国.面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王柳燕,蒋建华.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09(24).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67-02
Abstract: Since the angle of credit extension is Changed, supply chain finance differs greatly from traditional credit and loan in terms of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pattern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face credit risks from whole supply chain credit level decline and failure of contract participants. uncertainty of industry policy,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 imperfect laws and ethnic risks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credit risk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hance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edit risks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by propelling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intensifying management of collateral, bills and fund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ntrol
一、供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1]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
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2]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3]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4]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5]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l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 考 文 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