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04 16:25:00

序论:在您撰写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家庭

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存在这样一种现状,成年人为了工作和生计,不得不离开孩子到外地工作或到沿海开放城市去打工,整个家庭由祖父母和孙子组成,祖父母成了保姆,家庭成了托儿所。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得到的爱太少,由于父母离开他们过早,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祖父母和孙子年龄的差异过大,出现了不可逾越的代沟,学习上不能进行辅导,又不知怎样去爱,爱的方式落后,孙子要怎么样就由他怎么样,听之任之,只管其吃饭,不管其思想教育。这样的结果,家庭的经济状况好了,但和孩子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孩子会任性、自大、放荡不羁、心理不健康,这种现状会误了孩子,要知道,任何成功郡不能弥补孩子的失败,从马家爵案件我们会得知,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

一、现状家庭过于溺爱孩子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有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对孩子过份溺爱会往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也如此,不可拔苗助长,孩子的智力开发应以其成长规律相一致,孩子的特长不是家长强加的,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天赋加努力的结果,才会造就一个人才,由家长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顺从家长的意愿,多数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潜能。现在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了,为了孩子的将来不惜一切代价,倾注全家人的爱心,孩子要啥给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加大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买电脑、请家教、买教辅资料、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结果呢?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自利、懒惰、撒谎、不关心他人、任性等不良品德,家长苦恼、子女烦恼。

二、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由于在结构、功能、性质上的不同,在实施教育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体系,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是对群体学生实施教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教育。而家庭教育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它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可在许多家庭教育中,由于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加上不能对孩子的课程进行辅导,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只是关注其学习成绩,只要孩子放学回来就开始学习就会赢得家长的欢心,不准孩子外出。可哪里知道,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较高目标或对子女容错性较低,一但孩子达不到目标或出现错误,有的家长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害怕教师家访。孩子学习时心不在焉,做作I马虎,读书读不进去,上电脑玩游戏……更有甚者,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当面要孩子认真,不要学坏,背面对自己不是抽烟就是酗酒,不是打牌就是夜不归家。要知道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落后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已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了,试问家长,你对孩子的心理知道多少?家庭教育应注重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要和孩子多交流、多谈心,了解孩子的动态,积极引导、诱导,切实做好孩子的指路人。

第2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关于孩子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问题有差异,家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原因之后,提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目的,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拓宽家庭教育方法等建议,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二、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下面通过中美家庭关于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案例,直观的感受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一位来自中国监狱的犯人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正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这时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一听,非常高兴的亲了一下我,并奖励给我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通过撒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拿着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们争先恐后都想要,但妈妈对我们说:“我只有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谁能把门口草坪修剪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从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不以父母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公共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有期限的,孩子成年后学会独立生活。中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父母根据自己的愿意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无期限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再到成家立业后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孩子。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方面有明显差别,直接导致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二)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统领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目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社会人”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更符合社会实际,家庭教育目的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具有单向性。具体表现在美国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等。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人才”具有光明的前途,拥有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家庭教育目的把家庭发展与孩子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中国父母替孩子安排好未来发展道路,从小到大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抹杀了孩子的天性。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三)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美国知识教育侧重社会生存和实践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探险、冒险精神,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生存能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升学、就业、交友等权利,在美国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视为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美国家庭认为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能力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知识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为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功利性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其次,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文化知识薄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选择特长(美术、音乐、体育等)进行培训,以期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后,中国父母注重孩子谦卑、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美国品格教育融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的特征,称为个性化品格教育。鲁斯活.基耐将成功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权利性、有效性、扩展到社区、渗透性、参与性、认识性、评价等七个方面。美国父母包容孩子的顽皮、奇思妙想等,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中,与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美国个性化品格教育最突出的是自信教育,不管孩子长相如何,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中国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包括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方面是指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讲礼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是指父母以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例如读初中要以考重点高中为目标,读高中要以考重点大学为目标,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能做影响学习的事情。

3.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指通过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减少使用不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核心素养下21世纪的技能教育,其中包括生活和工作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力。而中国的技能教育包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比中美家庭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差别在于美国父母会理性的与孩子谈论性教育的知识,美国一个家庭基金会调查显示,44.5%的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论过性教育的知识。相反中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及性教育,孩子也害羞听到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四)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方式内容决定方式,造成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提倡民主,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以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选择,孩子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因此导致父母过于放纵孩子,造成美国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中国家庭教育主要采取驯服、劝导等教育方式,突显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用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两种极端方式,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三、中美家庭教育对比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前提条件。美国历史较短且为移民国家,受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较少,美国公民更易接受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下产生的新思想。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悠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为深远,陈旧保守等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体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上从古至今中国家庭以培养顺从、听话的人才为主。

(二)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竞争激烈,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孩子的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

(三)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现实条件。美国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父母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另外美国对于职业认同感强,父母认为孩子当总统与当清洁工没有差别。而中国在历经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正逐渐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和稳定,养老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另外父母对于职业辨识度强,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单位工作与当清洁工差别大。

(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的价值取向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崇尚自由,发展个性。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家庭之外。中国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主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大于个人利益,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视孩子为自我价值的延续,以自我角度替孩子安排未来发展。

四、美国家庭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孩子的归属问题和服务期限问题,另一方面要摆脱封建因素的桎梏,具体来说首先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公共财产,不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积极吸取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转变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变“人才”教育为“社会人”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展示个性;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在中国社会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首先,家庭教育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丰富关于实践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其次,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最后,转变提及性教育为耻的观念,把孩子心理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四)拓宽家庭教育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第4篇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欠缺;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3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的喜怒哀乐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的言行在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未成年孩子上存在欠缺。有的班主任非常认真负责,会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但当班主任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向家长反馈,特别是孩子违反纪律时,家长的言语中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包庇和溺爱。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自身的行为作风会影响成长中还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孩子。有的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与教师一起教育学生时,能够和颜悦色、和声细语,谆谆教导孩子;然而离开教师的视线之后,则对于孩子的错误暴力相向。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种种欠缺。然而,现在社会所谈的教育都是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很少提到。孩子的过失或者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不能单单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更多时候,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特别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文化和背景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养成,社会性的发展等。

关于家长教育欠缺的表现,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二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三是放纵孩子;四是对孩子实施教育暴力。正因为家长种种不良的教育,导致出现不良问题的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如何让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负起教育的责任,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1.信任孩子,培养孩子责任心

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做许多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干得既费力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自己干,又快又省事。这样孩子很可能永远也干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不但难以建立起自信,还会缺少责任感。对于许多家长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想到,这时候更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家长教育子女,有时候要学会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未来他们才能够自立自强,这样做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长可以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上学是为了学本领,这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现在,有不少家长将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表现好的奖赏,这种刺激方式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态度,而不是用物质刺激来修正孩子的行为的转变。

2.发现孩子优点,赏识孩子而不是包庇溺爱

常和孩子聊天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家长与孩子不良沟通引起的。通过聊天,能及时增强父子(或母子)感情,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亲子之间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坐公车时可以和孩子聊聊汽车的问题,在公园里可以让孩子讲讲花草的故事,去商场时可和孩子聊聊各自喜欢的物品,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开心事。

家长要善于赏识孩子,赏识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体谅、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的,孩子的自信是夸出来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可以成为家长肯定的理由,都应该值得去表扬。而不能以“怎么这也不知道”“怎么这样吃不得苦”甚至“怎么这么笨”等来代替“你真行”“我想你会做到的”“你肯定赢”“没关系,下次就会好的”。这种赞赏就是一种肯定,它有别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赏识方式是鼓励,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他直面困境;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也应该为孩子打气,促使他坚韧地面对挫折。试着鼓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会更快地进步和成长。

3.父母身教,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是教人成才,而家庭教育是教人做人。儿童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儿童善于模仿、意识单纯,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父母良好的身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受益终生。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会表现出气愤、暴躁,更有甚者会对孩子暴力相加,殊不知,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孩子的行为折射出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和习惯,而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遗传”了家长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且身教要重于言教。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家长。你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作为家长,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从做优秀的自己开始。

4.民主教育,平等对待孩子

陶行知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关心。那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万万黄金还重要”,所以万不可采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打骂孩子不但打击孩子的积极心态,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肉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来孩子健康的发展呢?

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多,作为家长,要正确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民主型的家长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民主型家长必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能容得下孩子的过错,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做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教育孩子的研究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必将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的榜样言行、和颜悦色、儒雅风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文明还是粗野,正确还是错误,都将成为子女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现在家校合作是大趋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家长的职责,让家庭教育配合好学校教育,使教育体系的终生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完满,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广泛关注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

“圈养”的教育模式是指不逾越理性规则,不超越发展规律,伴随着学校、家长对孩子勉励与教导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教育模式;“散养”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学校的安全管理下,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的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引发出来的各种教育活动。“丁俊晖模式”和“虎妈模式”虽然对孩子采取的都是一种“圈养”的方式,但是毕竟只是个案,并不意味着采取“圈养”的方式就一定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现在中国很多社会精英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通过“散养”的方式成长起来的,同样也不能说明采取“散养”的方式就一定能让孩子获得成功。

无论“圈养”也好,“散养”也好,其实各有利弊。采取何种教育方式,首先跟教育环境和个人因素有关。另外,跟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息息相关。

“圈养”不是专制

目前,家长对孩子普遍采用“圈养”的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对孩子人身安全方面的考虑;二是面对如今巨大的就业压力,循规蹈矩的教育体制所催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家长不得不对孩子采取“圈养”的方式。 但是“圈养”也是有弊有利的,利是“圈养”能教孩子懂规矩,在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孩子能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弊是“圈养”让孩子的思想、行为过分束缚,难以独立,更重要的是“圈养”会让孩子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非常重要。新疆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我心飞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许菲说,在“圈养”的过程对孩子的管理太过苛刻,似乎对父母而言孩子离自己希望的方向更近了,但是最大的危害是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都没有培养起来,这些能力是在孩子成长中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烈,将来如果父母在教育上一旦“抽身”,在惯性的作用下孩子势必会出问题。

“圈养”不是“画地为牢”,更不是专制。如果家长对孩子看管过严,只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意识。如果家长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少一些干涉,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都比较好。

许菲说,家长应明白,他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在“圈养”当中,父母对于孩子应该采用负责任的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只关心学习成绩,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会让孩子变得不负责任。

作为家长,在对孩子采取“圈养”方式的同时,应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丁俊晖模式”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在丁俊晖11岁的时候,全家准备搬到广东之前,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认真地问丁俊晖:“喜欢斯诺克,想不想在这方面成才成名?”丁俊晖回答:“喜欢。”在丁俊晖获得成功以后,丁文钧说:“一定要尊重孩子,否则努力也是可能适得其反。”

“散养”不是放任

“散养”跟“圈养”一样,同样也是有弊有利。利是“散养”可以让孩子更自由,在孩子的不断探索下,孩子的行为处事会变得更加独立;弊是孩子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

一些家长认为,对孩子采取“散养”的方式,就是放任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可以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其实不然,开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刘振民说,“散养”不是放任,孩子该养成的规矩,从小就开始培养。“圈养”的孩子的一大优点就是适应集体规则,团体生活能力比较强。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规则。

在“散养”状态下,孩子一旦和别人发生矛盾,孩子会学会如何去解决,而且与别人的合作精神也会相应得到发展。刘振民说,一方面,“散养”的前提是家长就孩子的自理能力、安全防护能力有控制地选择一个对孩子不会造成伤害的环境,再“散养”,否则一旦出现伤害,对内向的孩子,可能会造成退缩。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交流质量越高,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越大。

“圈养+散养”更好

既然“圈养”、“散养”各有利弊,如果两者相互“取长补短”,采取一种“圈养+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更加有利。

首先,“圈养”、“散养”应因“时”而异。在幼儿园阶段,以孩子身体健康为主,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自由探索,对成长有益,这个时期采取“散养”为主,“圈养”为辅的方式好。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以前是保姆带的,成天窝在家里,很少跟外界接触,性格变得很内向。升人大班后,她看孩子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跟农村的孩子一起疯玩,算典型的“散养”。孩子性格中一个活泼好动的天性就显现出来,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比‘圈养’的时候就好很多。”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这个时期采取“圈养”为主,“散养”为辅的方式更好。

第6篇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思想先驱。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一生都致力于反对私有制上,就如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开头写的那样: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一系列的著作中,卢梭通过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阐述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孩子的教育理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蓝图,这本书不仅仅轰动了当时的法国社会,也为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一、《爱弥儿》的内容

在《爱弥儿》中,卢梭将教育的来源分为三个方面: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而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教育。自然教育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以“归于天性”、遵从天性为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在自然教育这种遵循儿童身心特点思想的指导下,卢梭在《爱弥儿》中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的教育——主张将婴儿送到农村去,以体育教育为主;儿童期的教育——批评对儿童灌输理性教育的做法,提倡道德观念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提倡智育和劳动教育,主张儿童主动学习;青春期的教育——否认先天道德观念,强调道德的学习。《爱弥儿》虽然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著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所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利的一面,例如放弃小学阶段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认为儿童应该远离城市,到乡村自然发展。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社会要求,而且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卢梭把儿童的发展阶段简单的以年龄来划分,这是非常不科学,因为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着差异性、不平衡性,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条件、教育规律来划分阶段才是合理的。

二、《爱弥儿》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恒古不变的重要话题,它担负着传递、保存和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心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青少年的教育环境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开始进入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时代,当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碰撞,在积极的影响中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摩擦”。《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可以深刻影响我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它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一种框架,而是一种模式,是用来借鉴的,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要学会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当代实际情况去应用,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对于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的不足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进而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情况。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方式。就如卢梭所说的: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自然使儿童变成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味或者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1]可见,卢梭认为,成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没有考虑孩子应该有的学习方式,往往忽视了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家庭不应该把学习当做孩子唯一的目标,而应该给予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用积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最终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卢梭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是少年儿童身心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现代社会的父母,也许很多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于是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可是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注和爱。面对现在犯罪年龄不断下降,家庭教育应该敲响警钟,多一次交谈就能为孩子的成长多铺一块砖。沟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就是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了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把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当作孩子的兴趣所在。当然,所谓的“沟通”又并不是在精神上一味的迁就孩子,而是有原则的,就是要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然后再积极的促进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不再孤单。

卢梭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太多的干预,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天性,而且会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卢梭倡导要发挥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天赋,摈弃有偏见的传统观念,要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与西方学生相比较,我国的学生可以明显看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2] 这种能力与孩子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家庭,很多父母为孩子承担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甚至一部分家庭把孩子当做“宝贝”一样捧在手里,生怕他们受一丁点儿委屈,尤其是现在的家庭结构使老人非常重视家里这唯一的孩子,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然而然的生在,而不是将一切外在事物强塞给孩子,在自然生长中,孩子才能自主的去体会成长路上的苦与甜,从而在内心中逐渐产生应对心理,而不是依赖外部的解决。[3]

三、结语

“儿童的天性”到底应该怎样去发展?是放纵,任其生长?还是由成人来发展?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面对我国现在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天性被家长所“抑制”,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而不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兴趣。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他们背着书包踏入课堂,开始正式接触社会开始,家庭应该承担起保护他们天性的任务。现代中国教育处在一种急待改革的阶段,根据相关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可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多么重要,而这一培养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成长,这是一种保护孩子天性的方式,会对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给予积极的启示: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处,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与孩子共同成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尊重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想,用一种“朋友”的姿态融入孩子的世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4]

【参考文献】

[1][3]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7篇

新时期的推动,信息时代的来临,新行业、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将出现诸多的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出现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与家庭教育有关,学生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性,可见,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将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对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会过于迁就,无条件地满足。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得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为此,整个成才路程子女和整个社会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方式。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就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

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结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