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概念汇总范文

时间:2023-09-04 16:25:00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概念汇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统计学概念汇总

第1篇

一、医学应用统计学的四个步骤

1.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设想和计划安排。 统计设计就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试验因素、受试对象和观察指标,并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决定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原始资料,并对原始资料如何进行整理,以及整理后的资料应该计算什么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的预期结果如何等。

2.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获取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是统计分析结果可靠的重要保证。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一是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报告制度,定期逐级上报的有关报表。如法定传染病报表、出生死亡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报表要完整、准确、及时。二是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如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卫生监测记录等。三是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它是根据研究目的选定的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搜集资料有明确的目的与针对性。它是医学科研资料的主要来源。

3.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反复核对和认真检查,纠正错误,分类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过程如下:一是审核:认真检查核对,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分组:归纳分组,分组方法有两种:一是质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类别或属性分组,如按性别、职业、阳性和阴性等分组。二是数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数值的大小分组,如按年龄的大小、药物剂量的大小等分组。三是汇总:分组后的资料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汇总,整理成统计表。原始资料较少时用手工汇总,当原始资料较多时,可使用计算机汇总。

4.分析资料。分析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统计分析包括以下两大内容: 一是统计描述将计算出的统计指标与统计表、统计图相结合,全面描述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二是统计推断使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通过样本统计量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以达到了解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才是最终的研究目的。

二、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区分事实和偶然性。我们需要比较组间差异,并检验干预的效应。

在对试验进行分析时,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当记住,统计方法仅仅是一种帮助我们解释试验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工具。它们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试验的最终结果。而且像任何工具一样,使用统计工具必须小心。计算机可以产生一些或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是只有研究者才知道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已参加培训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统计学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没有足够知识的人而言,有强大功能的统计软件包可能导致致命性的错误。

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其正确性。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分析、试验的结果尤其是结果的发表,正确性都是其核心。有两种正确性: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推广性)。

内部的正确性就是在设定的试验范围内结果是准确的,使用的方法和分析经受得住检验,数据和相关的医学文献均支持研究者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

外部正确性或可推广性决定了试验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所做的观察和所得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人群。试验人群的选择决定了最大可推广范围,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讲座的其它部分已经谈到过。如果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女性、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分层,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将临床试验的结果应用于普通人群。另一方面,受试者的选择也将决定研究和结论可应用的人群范围。例如,如果在临床试验中选择年龄介于5~10岁的儿童,那么该试验的结果就仅能应用于该人群。如果选择4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受试者,那么试验结果就只能应用于这个人群。

现在我们将要讨论如何看待一些类型的数据。首先是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这是评价后果的指标,当比较暴露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值比主要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主要用于队列研究。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相对危险度。数据显示是如何得到一个相对危险因素的。表格被分为两行两列,第一列是发病,第二列是未发病。我们看一下发病是否是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结果或者未暴露于该危险因素。暴露组发病数被标为a,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b,非暴露组的发病数被标为c,非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d。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率除以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即(a/(a+b))/(c/(c+d))。这就是相对危险度。用来计算比值比的表格结构与上表相似,但是计算方法不同。仍具有这样的自变量,暴露于危险因素或未暴露于危险因素与发病或未发病比较。即a和b,与c和d。但是比值比与相对危险度不同,它是由(a×d),即病例组有暴露史×对照组无暴露史除以(b×c),即病例组无暴露史×对照组有暴露史。比值比即(a×d)/(b×c)。

在解释关联性检验时,我们如何使用比值比和相对危险度?实际上非常简单。当比值比或相对危险度小于1时,这种危险因素与疾病呈负相关或该因素是保护因素。比值比和相对危险度等1时二者无关联性,如果大于1时,二者均证明为正相关。

第2篇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统计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非统计学专业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基本技能,为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实务提供方法论基础。在开设此课程时,更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灌输理论、枯燥的公式讲解,学生无休止的计算器的按压等。手工计算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统计教学的途径

 

(一)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在统计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日益突出:一是可以克服传统板书的局限,可以演示数据、呈现数据,处理数据,探索数据和研究数据分布的具体过程,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在一个课时内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处理同一组资料,无法同时显示多种统计计算公式、相关图形及计算结果,无法直接利用结果和图形进行预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后,则可使绘图、制表、数值计算、预测一气呵成。另外,利用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还可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二是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统计软件,并以此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掌握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可以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强化统计软件、特别是EXCEL

 

软件在统计学习中的作用统计的学习与运用必须与计算机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而统计软件的应用作为载体恰恰起到了这一作用。现代统计软件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习统计变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EXCEL作为一款优秀的电子表格软件,它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与表格的计算EXCEL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几乎包括统计数据采集和整理、统计数据描述、统计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等统计学习中所有常用的统计数据模型。使得统计计算和分析变得容易多了。例如统计整理作为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以得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数字资料的工作过程。运用EXCEL软件则只须输入数据,学生利用EXCEL软件提供的多种数据整理工具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排序和筛选、利用其分类汇总功能将数据归类、并进行求和、均值等计算,就可将计算结果通过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显示出来,以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要学生掌握了 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方法即可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过去需要数倍时间完成的作业。

三、计算机应用与统计教学真正相互交融下的教学设想

 

(一)计算机的应用,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统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概念加解释,即使举例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难以从实质上抓住理论,概念的要点。统计学中繁杂的公式,抽象的术语,枯燥的数据,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然而,利用背景材料进行实际的统计案例分析,并对统计结果给予实际意义的解释,则会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功能与作用,感悟到现实生活中统计规律的存在,便于真正地掌握统计方法,在大量的不确定现象中寻求事物的本质。国外多数统计学教科书都集统计理论,统计案例分析和统计软件为一体,使统计学不仅保持了其理论性与科学性,同时又体现出较强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由于统计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应用,只有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与分析,使教师在应用中教,学生在应用中学,统计教学才能活起来,所以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见,计算机应用与统计教学的结合使案例教学法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与效率大大提高。

 

(二)增加实验实训课程

 

计算机与统计教学的结合一方面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和EXCEL等软件教学生如何使用,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能在电脑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际“案例”。但单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一台教学电脑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操作需求。必须开设实验实训课,使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增加在计算机房上课的时间,至少应有二分之一的教学课时在机房进行。

 

(三)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程度的手段,在统计学教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合为一体的同时,要改变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在过去的《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考试方法的改革不应再是几张考卷,应要求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利用统计软件,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统计调查表的设计、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输出,数据的分析,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得出结论,整个统计工作过程能够作为一项技能任务来完成。而考试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导向,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第4篇

一、统计工作的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

(1)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

2、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撮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几个不利因素。

(1)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3)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

3、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

(1)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2)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检验思想、均值思想、相关思想、估计思想。

1、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3、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4、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5、统计思想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9-01

1、统计学概念及其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事物的随机性规律来收集、分析数据并利用于进行推断的科学;其贯穿社会生活的全部,是自然,经济,工程等各个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对于当前工程项目建设来说,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工程性项目管理贯穿于工程开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具有一次性的特征。而统计在项目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中的统计学具有数量型、综合性的特征,实现对工程项目定量、定性的分析。而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对工程项目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项目管理人员做出准确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做出阐述。

2、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统计特征

2.1 数量性

工程项目管理中搜集、汇总、计算等一系列工作是由统计学工作来完成的,是由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的。数量性统计信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是最鲜明的体现和最普及的应用,即通过数字揭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过程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施工管理方案。

2.2 综合性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结合其它信息对自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对与工程项目管理有联系的劳动力资源、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的供应来源、价格、条件以及市场预测等情况;并且以统计数字、统计指标来核算银行贷款利率、担保收费、保险费率及投标报价等有关的因素;同时各项法规,如企业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收、工程管理条例以及技术规范、竞争对手情况等也与统计学相融合既统计学综合性分析特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3、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

3.1 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应用

在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中,因为工期长,而且场地铺展比较长,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而在确定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结构以及各项制度的时候就需要参考统计上报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量化分析和综合性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机构,而应用统计学中的普遍性原理可以对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掌握,从而对一些异常情况能提前做出反应。另外,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以统计信息为依据,将各级工作进行细化,能在全部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网络。

3.2 统计学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开始之前统计工作就必须首先要进行,在工程前期的地质测量中,对于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要做出准确的测量,然后利用统计学原理将所得信息进行汇总,做出量化的分析。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因为工期较长,要利用统计学原理将工程实际的施7-'情况与原先的预计目标进行对比,对存在差距的地方进行调整。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也离不开统计学,因为在一些工程建设中,例如燃气过铁道、穿绿地的建设中,影响到工程成本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加上施工的时间较长,各种物料、人工费用都会产生一定的波动,而统计学的应用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在工程施工之前,根据以往的工程施工统计资料对本次工程成本进行计划和确定,在每一阶段的工程完成之后,都需要对当期的成本,包括材料、机械、人工以及工程量进行统计,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就能及时发现存在差异的地方,避免工程项目施工中各种超支现象的发生。

3.3 统计学在项目结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在纵向上涉及到项目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部、施工队以及施工小组等等,在横向上涉及到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等等!在工程性项目结束中要对整个工程进行评价就需要用到统计学,例如:在燃气建设项目中,在最终的工程结算中利用统计方法将工程量进行统计,确定实际的工程量,然后按照工程量做好结算工作。另外,在对整个工程总体的施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时也要用到统计学知识,将各方面的情况做量化分析和汇总,做出精细化的工程项目档案,从而为相关的评价提供真实、可靠、清楚的依据。

4、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4.1 抽样调查统计

抽样调查统计是在全部需要检测的构建中随机的抽取一部分样品惊醒检测,如桩基检测过程中,随机的抽取一部分桩进行静载荷试验适当比例的抽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控制质量以及控制成本的作用,更能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所以,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对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2 控制表

控制表是对项目是否在计划的时间达到预期节点的一种相对直观的图表展示,常常用来判断项目的进度或成本是否在预期的范围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控制具有监督和及时修订的作用。

4.3 排列图

排列图由管理事件发生的频率组织而成,是一种直方图.用以显示已确定的各种类型的原因产生多少成果等级序列是用于指导纠错行动的管理项目小组首先采取措施去解决导致最多缺陷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化统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76-03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增长很快,每年接近9个百分点,都接近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然而,当前园林绿化统计工作却存在一些问题,统计工作无人过问,统计队伍素质低,特别是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园林绿化统计工作的完整性、准确性,阻碍了正确评价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园林绿化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统计指标,全面而直观地反映了城市绿化的水平与质量。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下,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控下,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也从中显示了古老同林的崭新魅力。在绿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园林统计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绿化成果,因此,园林统计工作完善和创新是当务之急。

但因种种原因,园林绿化统计基础工作明显被减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领导认识偏差所至重视不够。大部分领导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对园林绿化来讲,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不能与企业相比,把统计工作简单化。(2)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上报准确与否都无所谓。因此,同林绿化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林绿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管理形式发生多样性,新生了一部分企业化管理的绿化公司、景观公司,这些公司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统计制度,有的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由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3)认为统计对园林绿化而言没多少用途,更没有实际意义,许多园林绿化单位不设立统计职能部门,特别是在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人员精简,统计岗位撤销或合并,且变动频繁,专职统计员少兼职多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权威单位对报出的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4)统计队伍素质低。多数统计人员普遍理论水平较低,未系统地学习,又因重会计轻统计,造成统计人员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个别统计员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单位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决策层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我认为主要在于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统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了解不够。

二、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上述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有必要加强园林绿化统计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意义的认识和作用的发挥。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贯穿于统计学的始终。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用统计来认识事物的步骤是:研究设计一抽样调查一统计推断一结论。显然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而统计工作是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做为园林绿化统计工作,主要是了解城市绿化的水平和情况,衡量各城市园林绿化的差异,促进各城市的园林绿化事业全面健康地发展,充分发挥绿地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满足人们游憩的需要。

园林绿化统计将具有以下作用:既可以反映园林绿化单位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宏观看。它可以反映目前各城市生态环境、文明程度等社会效益。从微观看,既反映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现状,又动态地反映生产发展情况,科技开发、财务运转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从规模看,可以反映本单位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盈亏规模等。从结构看,反映本单位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既可以反映速度,也可以反映效益与效率。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产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工作

园林绿化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园林绿化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园林绿化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城市园林化和园林管理精细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工作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各地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创建,造成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园林绿化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园林绿化发展的需要设计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做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绿化覆盖率的统计。“绿化覆盖率,指统计区内一切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园林绿地以外的单株树木覆盖面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航空遥感技术或调查方法测量的数据为准(无条件的地方可按原计算方法计算)。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城市不具备航空遥感技术测定绿化覆盖率的条件,使用原计算方法各地标准很不统一。同样树种、规格,其覆盖面积可能不一样。我们的计算方法是:各种绿地的覆盖面积等于它的实有占地面积;零星树与行道树不分树种、规格,一律按乔木(包括落叶与常绿)数乘4平方米,灌木株数乘2平方米得出覆盖面积。事实上,这个计算方法有显著误差:(1)各类绿地面积即为覆盖面积不准确。其中没有剔除绿地内道路、小品建筑、管理用房、游戏设施等占地,覆盖面积一般均小于绿地面积。(2)零星树、行道树覆盖面积计算方法较现实的是:按树种、规格分类、分级,经实际调查算出最接近树木实际投影面积的系数,再乘以同类树木株数得出覆盖面积。可各省市分别确定各自的系数,减少计算误差,增强覆盖面积(覆盖率)的可信性。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微观的要求。(1)普及性原则。统计指标的含义应当简单明了,大众化,易懂易记,避免产生误解。不仅专业绿化人员易于掌握,也能为非专业人员所运用。(2)科学性原则。统计指标的概念要准确、避免模棱两可,防止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3)积极性原则;园林绿化指标不仅应客观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化现状与水平,还要以此调动城市搞好绿化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城市各类绿地的发展和提高。(4)统一性的原则。各个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统一的口径来源于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标准。(5)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发展状况,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细化。

(二)健全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有条件的单位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无条件或者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的职能:设计并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要收集审核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要收集分析园林绿化以外但对园林绿化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分析生产进度情况、综合分析、统计信息分析、发展前景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三)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化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和城市发展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总之,园林绿化统计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第7篇

1.1研究对象

抽取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2012级78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6人和对照组42人,实验组再次分6组,每组6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上学期期末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三明治教学法,通过引入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小结汇报、“金鱼缸讨论”、总结等五个阶段完成学习。

1.2.1引入教学内容。教师用10min进行简单而吸引人的开场白,先简单介绍糖尿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治疗护理等;列举学习目标和问题;组织学生分组。

1.2.2小组讨论和交叉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交叉学习时间均为10min。教师随机发给每组一个问题,组员开始查阅资料并参与第一轮讨论。讨论结束后,紧接着进行交叉学习,学生重新分组。此时,每一组的同学都带有6个问题的答案,每位同学分别向小组的其他成员介绍刚才的讨论结果。此环节为时10min。

1.2.3小结汇报。通过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推选出对所讨论问题掌握最为准确、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分别在3min内对自己小组负责的讨论内容进行汇总。之后,由老师用20min进行有侧重的总结,注意纠正一些错误或不清晰的概念,并使用2个以上临床案例讲解本节知识点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1.2.4“金鱼缸式讨论”总结后,由教师根据临床实际提出护理问题,抽取组长以外的另一名同学参与“金鱼缸式讨论”,其余同学也可为本组参与讨论者加油助威、出谋划策。此过程持续10min。

1.2.5总结。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当天所学做出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并将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总成绩。课后,教师提出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点,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理论及实验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案例分析成绩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实验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教学反馈结果比较

教学反馈问卷结果比较显示: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反映不同,实验组学生对“三明治”教学法认同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人文关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反馈结果。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