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4 16:24:52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管理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1篇

自2009年,教育部鼓励各高校通过建设实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基础学科实验班,讨论了自建立两年以来,实验班管理模式在培养方案、专业导师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待改进的问题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验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场“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其目的就是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根据国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围绕我院建设“国内一流的复合型数理力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学院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自2013年学院开始组建了理科实验班,致力培养数理基础理论水平高、有较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进入学校优势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的高端后备人才。在实验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行全程导师制(前两年为学习导师,后两年为专业导师),注重个性化培养,经过了两年的探索,基础学科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日臻成熟,但其不足之初也逐步显现,实验班管理模式仍然有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1规范个人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大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核心体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成立较早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该学院对于实验班的培养计划较于普通班级有较大的调整,专为培养拔尖学生而量身而作,总体上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扩大选修和分流培养的理念在其实验班的课程结构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学院为实验班前两年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但大部分课程沿用与普通班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无法满足底子扎实、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院的实验班制度规定由专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学生后两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该制度自实施以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自主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过分参与个人培养方案的制定,个人对特定课程的好恶,通常表现为只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去考虑课程系统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如果专业导师缺少全面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弊端将更突出。因此,明确基础学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和修订针对性、固定性的培养目标成为首要任务,据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选课范围并通过学分权重分配来表达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光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权限,还可以保证他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另外,较于普通班,目前我院实验班学生的必修学分数更多、学习任务更繁重,导致了学生无暇主动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因此,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甚至为实验班量身定制学时紧凑、难度合理、综合性要求高的针对性课程,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建立专业导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我院基础学科实验班实行“一生一导师”的管理模式。专业导师除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两者均进行定量考核。现有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机制相比,在评价导向上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现象。并且,担任专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酬劳,但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占据大量时间,尤其是业余时间,且缺乏评价考核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专业导师的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辅导员工作重叠,易造成责任推诿,从而出现管理漏洞。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主体,如学院领导、专业导师、班导师、课程负责人、辅导员等,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其次,整合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其系统性,保证涵盖教学所有环节。学生、督导对专业导师评教机制有待建立,针对不同指导环节,建立评价标准、管理方法、评价指标、咨询指导等一系列质量保障流程文件。最后,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津贴来保证专业导师队伍相对稳定,激发导师队伍创新活力。

3整合全院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应建立推进实验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在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交流、学生创新基地、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投入,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考核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学习的良好环境。提升高职称特别是教授给实验班上课的比例;进一步积极引导实验班学生参加学院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核心课程以及国省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聘请外教组织英语学习、开辟英语角、开设适量英文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的留学项目,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可选择、学术背景丰富的正规交流机会;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短期访学、学术交流、学分互认等机动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第2篇

关键词:学生自治;年级管理;过程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4-02

一、学生自治的起源与发展

1.学生自治的起源

中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学生管理校园事务、教师服从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大学”的鼻祖。在博洛尼亚大学,由学生进行管理,自十分广泛。16世纪以后,由于永久性校园的建立,教授成为公务人员和当地青年成为大学的主要生源,大学教授逐渐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学生掌权史便宣告结束。学生治校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保留了下来。

我国大学由清末的学监制发展为民初管理和训练自治相结合的模式,现代意义的学生自治在我国的正式开端是五四时期。倡导者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自治从内涵上讲应包含三层意思:“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自治”是指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是一种学习自治的过程。

(二)学生自治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自治管理,是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提高、自尊心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培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恪守规范,有效地学习知识文化,培养专门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学生未来走出校门能否立足于社会,称职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进行自治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治水平,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现有学生年级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把自己放在强势地位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辅导员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所以学校或者年级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按照辅导员的要求,虽然有些要求是以学校制度为依据的,但学生没有任何参与意见和发言权。高校的年级思政管理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没有对自身所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遇到问题的一个交流反馈过程。学生对于已有的管理模式或有不满,但缺乏反馈途径,导致对已有制度表现出消极情绪,比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敷衍了事等等,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

(三)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低下

信息的上传下达包括同学意见提案的收集上报和年级信息的两个方面。以往年级提案是由校学代会组织收集的,其弊病有二:一是工作周期太长。每学期只收集1次~2次提案,两次提案征集之间的时间空隙过长。另外其操作为各班学生代表征集提案,层层上报,每次征集提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提案层层的整理与汇报,导致单次征集提案工作的周期也很长。因此提案征集不足,征集到的提案也不能及时解决。二是校学代会是校级组织,对学院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清楚,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不利于学生中不良现象的反映和解决

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后,学生认为自有班干部负责,班干部则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辅导员的任务,纵然看见同学中有不良现象,也保持中立,不会指出。年级各班干部只是完成上传下达任务,而对于班级内部出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缺乏交流,造成班级之间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听从老师的乖学生,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远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

三、年级管理的新模式的探索

为了避免传统年级管理模式线条单一、学生自主性不强等缺点,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探索了年级管理的新模式。在学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年级辅导员具体指导,由班长、团支书和学生代表组成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旨在以管委会为平台,以管委会的四项日常工作(制定实施年级管理条例、处理奖贷助补免等日常事务、年级信息的上传下达、各班班委考核)为主要形式,在过程教育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目标(如图1所示)。

(一)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举措

1.制定并施行年级管理条例

新生入学伊始,管委会就分别组织各班同学共同商议《年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针对每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对《条例》进行修改,最后由管委会对《条例》修改意见进行汇总并最终产生适合本年级实际情况的《条例(草案)》,再由各班级对其进行表决。《条例》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规定,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阶段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所增减。例如,《条例》中的《德育分评定细则》,在每次新的德育分评定之前都要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与上一学期中评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

2.以管委会例会取代班团例会

成立了管委会后,管委会例会取代以往的班团例会,日常事务工作具体的实施环节由管委会商议制定,使工作的施行更加符合年级实际情况。各班将工作的成果向管委会汇报,由管委会评议各班工作进程,商讨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所有工作均向管委会轮值主任汇总,由轮值主任向辅导员汇报工作。管委会例会的另一项内容是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共议班级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优化年级与班级管理。

3.年级信息的上传下达

管委会自行收集提案,创建了年级提案公共邮箱,同学只要有问题需要解决就能发邮件到公共邮箱。管委会每周汇总提案,年级和学院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辅导员向学校反映情况,由学校统一解决。管委会成立以后,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年级信息,创建了生工学院各年级博客和微博,及时发表年级最新信息,同学们只需上网查看年级博客,也能第一时间收到微博的及时讯息。

4.年级班委考核工作

管委会结合以往的经验自行进行班委考核,两月一次。考核形式不以传统的细化打分为主,简化考核步骤,只要学生给每个班委打出心目中的一个分数,并提出意见即可。管委会成员在考核会上也应该对各班委作出客观评价,写出综合考核结果。并及时将结果通知各个班委,以督促他们的工作,对于不想继续工作与不负责任的班委及时更换以免耽误年级工作的运行。

(二)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的主要优势

1.分享经验提高年级事务运行质量

管委会定期召开例会,交流近期年级存在的问题,分享各班先进治班方法,做到了问题及时解决,经验及时分享。对于今后年级的工作,也是由管委会成员共同商议,贯彻年级的精神,制定年级下一步的工作纲要,并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制订各班具体的计划,分别付诸实施,并定期向管委会汇报实施情况。年级事务由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分工负责年级事务,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更有针对性的事务中,年级的管理将会比传统模式更加顺利和完善。

2.听取意见广泛代表学生意愿

以往学生事务主要由辅导员负责,在听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贯彻实行。年级事务由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将会更多地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更了解同学的意愿,能够以更易于同学接受的方式实行年级的各项工作。无论从年级工作的内容方面还是执行上来说,都比传统方式更顺应学生的意愿。

3.过程教育帮助学生更快成长

通过管委会各种平台、全体学生、和学校情境的交互作用,激起学生的自我存在意识,不断产生出自治的目标。自治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学生不能再被当做管理的旁观者,而是自然地内在于管理之中,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发现生活的乐趣。学生自治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体验过程及结果,以求得体验的共享。在管委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到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水平、团队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

(三)年级事务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在年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中,管委会将寻求与学院学生组织之间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诸如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稳定的班级(团日)活动和其他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团学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大幅提升,丰富校园生活。随着管委会成员的变化和流动,管委会成员常任制的研究将成为新的课题,如何选拔能够代表学生利益的同学进入管委会,使管委会的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感觉。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监督管委会的工作,年级辅导员、管委会自身和全年级学生三个层面上对管委会进行考核、监督,这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机制和统一的量化标准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马超.西方大学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8):20-24.

[2]周湘林.学生自治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40-44.

[3]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115-117.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本科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带气管插管回ICU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74岁,体重15~68 kg。心功能(NYHA)Ⅱ级15例,Ⅲ级11例,Ⅳ级8例。其中行VSD 9例,行 ASD 6例,行MVR 11例,行 CABG 2例,行TVR 2例,行PDA 2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术后回ICU机械通气4~72 h,平均(12±2.4)h,达到同样的拔管指征及时给与拔管。

1.2 拔气管插管指征及方法 34例患者均采用同样的拔管前后干预措施和传统的方法拔气管导管,即当循环功能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平稳,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250~300时,逐步撤机;在停用呼吸机改用普通吸氧半小时后,抽查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拔管指征时给与拔管。拔管方法是在患者呼气期,一边进行吸痰,一边将气管导管拔出。拔管前后持续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同时抽查动脉血气分析;拔出后及时给与口腔护理和雾化吸入含有激素的雾化液,以防气道粘膜应激反应而致呼吸道梗阻,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听诊两肺呼吸音,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拔管前后患者的心率、血流动力学和动脉SpO2变化见表1。

表1

拔管期间患者的心率、血流动力学和动SpO2变化(x±s,1 mm Hg=0.133 kPa)

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

HR(次/min)72.3±10.5103.6±12.7**92.1±7.2**85.5±6.6*79.2±7.0

SBP(mm Hg)123.2±11.4148.7±5.9**143.6±14.8**137.5±15.7*127.8±14.9

DBP(mm Hg)74.8±5.995.2±5.7**85.8±11.1*78.5±10.8*77.9±10.1

SpO2(%)98.88±1.2194.58±1.33*90.89±1.97**92.65±1.53*96.85±1.77

注:与拔管前相比**P

表2

拔管期间患者不适反应的发生率(n=34)

恶心疼痛呕吐呼吸道梗阻心电图ST段的改变

例数24271385

不适反应发生率(%)7081392314

由表可以看出,心率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 min分别上升29%、20%(P0.05);收缩压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分别上升16%、13%(P0.05);舒张压与拔管前相比,拔管即刻上升21%(P

DOI:10.3760/cma.j.issn 1673 8799.2010.02.118

3 护理体会

3.1 与非心脏手术患者相比,心脏直视术患者有更严格的拔气管插管(拔管)指征和拔管禁忌证。

心脏直视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内全麻,术毕带管回ICU。冯靖王永武等研究表明[1],心脏术后低心排死亡患者中大多发生于术后在2~6 h,为此,心脏术后常常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6 h以上,病情严重者适当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是否拔管,如患者神志清,对简单指令有反应,自主呼吸平顺有力,双肺呼吸音对称无异常,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没有难以控制的心率失常,T>36.5℃,无高热,心包或胸腔引流出血量

3.1.1 小儿心脏直视术后的拔管特点 “快车道”心脏手术在20世纪90年代备受关注,维持拔管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方才研究[3]婴儿体外循环(CBP)心脏手术后早期拔管对减少或避免留置气管所引起的损伤和并发症及减轻患儿的不适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发现,应严格掌握早期拔管的禁忌证,如患儿术前已有明显的肺部疾患或已发生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脏畸形复杂;CBP时间过长或中发生意外情况,出现低心排综合征;术后疑有渗血或出血需观察和大量输血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者等。

3.1.2 术后肺动脉高压者的拔管特点 本组患者中40%的患者出现术后肺动脉高压,为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笔者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到48~72 h,逐步减少辅助呼吸次数,平稳过渡;同时注意吸痰要正确,尽量减少刺激,辅助呼吸超过72 h者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

3.1.3 在冠状A搭桥术后拔管的特点 早期拔管是否增加术后心脏缺血的危险性,加重心脏负担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外学者研究和本研究表示[4]:在冠状A搭桥术后,早期拔管与常规拔管在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上差异无显著性。

3.2 与非心脏手术全麻拔管相比,心脏手术后拔管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更大。

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在拔气管时出现心动过速及血压上升超过正常人,有人认为与儿茶酚胺的释放有关[5]。心脏术后患者因血中儿茶酚胺类水平较高,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吸痰和拔管的刺激敏感性高,在拔管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外周阻力增大,肺动脉阻力增高,严重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使拔管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更加强烈。同时,在拔除心脏手术患者气管导管时,一部分患者的心电图ST段也发生改变,改变程度也较非心脏手术患者严重。心脏手术患者拔管时的这些不良反应,除以上因素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①疼痛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焦虑、烦躁,甚至躁动使肌体氧耗量增加;②手术对组织的损伤能使外周痛觉感受敏感化,甚至超敏感化,一旦有轻微的刺激即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反应;③焦虑、紧张情绪、麻醉过浅、吸痰肌力恢复、导管刺激和拔管操作的刺激均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导致心血管的不良反应;④拔管方法不同致气道反应不同。全麻术后拔管是采用边导管内负压吸引边拔出导管的传统拔管法[6],其目的是尽量吸尽气管及口腔内残留的分泌物,保证拔管后呼吸通畅。事实上,心脏术后患者因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和吸痰的刺激敏感性高,因而用此法拔管时更易造成分泌物堵塞或和舌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发生SpO2下降和低氧血症等不良现象。

3.3 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3.3.1 做好心理辅导,解除焦虑、紧张情绪 通过心理疏导,降低患者术后止痛药的需求及使用,必要时适当使用抗焦虑药,以减轻疼痛的发生。

3.3.2 正确使用镇痛药,控制疼痛,稳定血流动力学 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还可影响其康复。临床证明,心外科所有患者均不可避免运动和咳嗽痛,且疼痛的强度更强,时间更持久。拔管时有81%患者有疼痛,其中9.5%有严重疼痛。因此镇痛是预防拔管不良反应的重要问题之一。于文刚等研究证明[2],PCA不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而且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维持心功能,不失为一种可常规应用的好方法。我们经过实践证明,手术结束前30 min开始,直至术后48 h,静脉使用自控镇痛泵治疗,能有效控制伤害性刺激的浸入,阻断生理疼痛转为病理性疼痛,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过度兴奋,防止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对维持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小剂量的芬太必可有效地减弱拔管的心血管反应,使用安全方便,镇痛效果确切。

3.3.3 高血压患者拔管时对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余树春等研究发现[7],酚妥拉明和利多卡因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的作用特点,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引起的不良反应。对肺高压者,可选用选择性作用肺A且对心肌抑制的药。也有人在拔管前经鼻滴入0.02%Ni有效预防拔管时的不良反应。

3.3.4 改进拔管的方法 全麻术后通常采用的传统拔管法易造成分泌物堵塞或和舌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因此,叶青山等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拔管[8],因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拔管后肺脏仍处于正压扩张状态,通过肺的赫氏反应,患者拔管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呼气动作,利于舌的活动,且由于拔管过程中的正压气体沿气管壁与气管导管之间的间隙快速冲入口腔,将残留于上述间隙及口腔内的残留分泌物一并吹离气管及咽部,拔管后给麻醉者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残留分泌物吸引,患者也有充分的余地调整舌的活动,不易发生呼吸道的堵塞。临床结果也表明,此法能降低拔管后发生气道不畅,SpO2下降和吸O2的发生率。心脏术后患者因血中儿茶酚胺类水平较高,肺动脉处于高应激状态,对缺氧和吸痰的刺激敏感性高。因此,笔者认为此方法对心脏术后患者也可试行,但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冯靖,王永武,蔡建志,孙益峰.小剂量米力农对重症辨膜病患影响.铁道医疗,2001,29(1):14.

[2] 于文刚,孙晓燕,尹燕伟.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37(2):143 144.

[3] 方才,杨氨.心脏手术后选择性早期拔管临床经验.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174.

[4] 汪祖巾,阴泽民,张文颉,等.快通道心脏麻醉与术后早期拔管及术中知晓.山西医药杂志,2003.32(3):197 198.

[5] 穆玉英,杨小东.自控镇痛对全麻术后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陕西医学杂志,2003,32(8):680.

[6] 段世明,郑斯集.理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6.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仓储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4302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各种教学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和高效性的研究过程。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内容多、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势在必行。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仓储管理》中的《仓储入库作业》这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课程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分析

《物流仓储管理》是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建议,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结合企业调研报告,将教材按照项目教学法优化重新整合为7个教学项目,共计60学时。其中项目三由五个任务组成,本单元就选自任务二当中的内容。

本单元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接收入库申请、编制入库作业计划、入库准备等前导内容,为本单元内容做了铺垫和准备;后续还将学习入库作业完成后的在库作业管理、商品养护作业、出库操作实务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此外,本单元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是未来仓管员岗位必备的,也是三年级职业鉴定和技能大赛的考试范畴。

1.2 学生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对仓储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仓储作业的具体环节和操作要点还缺乏系统的认知;同时,学生排斥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渴望学习与工作岗位契合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想办法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此外,高职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对本节课所需要操作界面和操作环境比较熟悉。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任务要求本单元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托盘码放的方法、了解入库作业的基本环节、掌握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2)过程与方法:熟练绘制托盘码放示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堆码并安排货位、独立完成入库作业操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具备仓储管理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重点为托盘码放的方法,而难点为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

2 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经过反复推敲并最终确定本单元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提供物流方案设计软件和仓储管理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微信、邮箱、课程云盘、微课录像、仿真软件等多维度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问题,体现了“做中学、做中练”的教学思路,推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3 教学活动设计

3.1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分组查询有关仓储入库作业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以参考微信课程资源完成任务,并将其作品上传至微信群;另外要求学生在课程云盘中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录像,并思考在仓库中如何摆放货物?

3.2 导入阶段

教师将课前准备中点赞率最高的两个视频进行展示,学生作品延伸出仓储入库作业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使新课的开始引发学生兴趣。

3.3 任务实施

(1)课内第一个子任务采取的是:教师提供榜样,通过物流方案设计软件辅助引导学生绘制托盘示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做中教”来突出教学重点,具体的时间分配如表1。

首先,教师回顾课前的微课内容,展示正确的托盘示意图画法,解释任务的主要内容并交代相关的入库作业准备材料,比如入库通知单,商品物动量表,货架存储信息等基本背景资料。其次,教师提出问题,质疑激思:如果入库商品的包装箱尺寸变化了,托盘示意图该如何调整?通过播放动画内容加深学生对组托方法的理解。然后,通过物流方案设计软件,师生共同探讨不同包装箱尺寸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托盘示意图,强调压缝堆垛的重要性,师生共同完成托盘示意图的绘制任务。最后,各组同学将作品上传至课程云盘,学生交流互评,评选出较为优秀的两个作品进行展示,并将错误的画法进行修正。

在子任务一结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托盘码放的方法,能够熟练绘制托盘示意图,从物流操作流程上考虑,下一步应该进行入库操作流程的学习,于是进行子任务二的实施。

(2)子任务二的实施采取的是:学生通过仓储管理系统WMS完成入库操作流程,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以“做中学”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利用系统后台红蜘蛛软件将学生电脑锁屏,给学生边操作演示边讲解具体的入库流程,3D仿真的操作流程界面为学生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在软件后台发放实验任务,解释实验任务的实施要点,同时教师播放动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并对细节问题加以强化。然后,各小组学生分角色扮演入库作业中的不同岗位,并分析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模拟入库作业操作流程,合理安排货位;软件中的关键信息都是通过手动录入的,需要小组协作认真完成,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责任心。最后,每组通过系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对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进行评分。

3.4 测试评价

任务结束后,通过学生登录职业技能测评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分组的形式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每组组长提交讨论后的答案,通过各组之间的评定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单一作答时遇到无法解决的题目,使教学进程停滞不前,造成学习的消极情绪,而采用分组讨论答题,可以通过“以优带差”的模式,使学生共同成长,最后教师再对提交的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5 拓展提升

当学生都扎实掌握了仓储入库作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后,进入拓展提升阶段。让学生观看物流企业真实的操作视频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两个视频,让学生从工作环境、工具使用方法、操作流程等多维度观察并“找相同”,力求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弥补了学生无法进入一线岗位进行学习的缺陷,以便零距离应对后续的顶岗实习。

3.6 课堂小结

首先,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然后向学生推介课程资源APP中的游戏环节,学生课后可以利用“货物连连看”闯关游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然后,布置分组查阅理货员的基本职责,制作PPT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后发送至教师邮箱,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最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理货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以此为下节课留下悬念。

4 教学效果反思

4.1 “双线并行”体现执教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明线,形成了“识――学――绘――练”的学习思路,以“教师的教”为辅线、暗线,形成了“导――讲――跟――评”的教学思路,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

4.2 运用多维度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搭配多种教学方法,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思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4.3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教学反馈良好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学生在职业鉴定和技能大赛中的优秀率提升了,在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实习中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毕业生调查中获得了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提升的反馈。

说“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那么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是让学生实现出彩人生的有效捷径。

参考文献

[1]霍小芳.高职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73177.

[2]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6):14514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111112.

第5篇

患者,男性,76岁,退休干部,因急起神志改变、言语障碍1小时于2009年2月20日住入当地医院。明确诊断:左丘脑出血、脑积水。经行脑室穿刺引流,术后V-P分流术。住院中经神内、神外、ICU多个病房抢救诊治:先后突发两次室颤、心脏骤停,均经心肺复苏、电除颤抢救成功。于同年4月30日病情稍稳定出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低钾血症。接着5月3日住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系统检查明确诊断为:致心侓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心脏扩大、右室壁瘤形成、心律失常、心功能2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恢复期。经积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但拒绝安装心脏除颤仪于同年6月2日出院。转入我院专科。入院体查:T36.5℃、P60bpm、R20bpm、BP130/80mmHg,发育营养良好,嘴角歪斜、语言不清、行走不稳,偏瘫步态;瞳孔等大、等圆,双肺无特殊;心界扩大、心率不齐、频发早搏;右上、下肢肌力下降5/6级。入院检查: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0.6,主动脉结突出。心电图示:窦律68次/分,偶发室早,ST-T改变,V1-4可见Epsilon波。Holter示:平均心律68次/分、最小57次/分、最大92次/分、频发多源室早(部分呈二、三联律)伴短阵室速,不完全右束支阻滞,V1-4见Epsilon波,T波改变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见图1,图2。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脂均正常范围,血钾3.2mmol/L低。

图1 右室心肌病动态心电图

图2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

心彩超示:RVD55mm(右室增大)、AO31mm(主动脉增宽)、RAS35mm、右室心尖部局部向外膨出38×28mm(右室壁瘤)、LAS33mm、LVD38mm。EF76%、FS44%。提示:右室增大,主动脉硬化,右室室壁瘤形成,见图3。临床资料均支持湘雅附二院诊断。对此治疗予:抗栓-阿司匹林+波利维、扩血管-硝酸盐类、降压-拜心同+缬沙坦+比索洛尔、护心-曲美他嗪、调脂-阿托伐他丁及补钾、镁,静脉给中、西药疏通循环等对症治疗。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积极康复训练:康复技师肢体按摩、语言训练、肢体锻炼等。

图3 右室心肌病入院时心脏 转贴于

患者经以上诊治后主动多次来我院求治,先后于2009年6月、2009年8月、2009年9月、2010年5月共5次住我院。诊断、治疗基本同前,治疗已达1年半,病情不断好转,自觉心疼、心悸减轻,能站立行走、饮食正常,无心前不适、生活质量提高。对比第一次入院到第五次住院心脏彩超其变化:如AO31mm24mm、RAS35mm31mm、RVD55mm63mm、EF由84%80%,FS无变化,右室壁瘤由38×28mm24×20mm。见图4:Holter基本同前。胸片示:心影向双侧扩大,心胸比值0.59。心电图基本同前,病情平稳好转,治疗有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图4 右室心肌病治疗后心脏

2 讨论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也即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 ventricular dysplasis,ARVD)。由Fontaine在1977年首先提出并描述,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以右室来源的心律失常和右室的特异病理改变为特征。病理迄今不明。临床散发为多见,有些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心外膜和心室肌,而心内膜结构正常,右室明显扩大。部分左室累及。病理生理两大特征:心电图异常和右心室形态异常。右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可引起一系列右心衰临床表现。二维超声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典型病例示:1)右室弥漫扩大,局部膨出,以心尖部多见;2)右室收缩力降低;3)无其他引起右室扩大原因;4)左室心脏一般无异常。治疗包括β阻滞剂或CCB以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或手术切除右室病灶是本病可选方法;置入胸腔内除颤器或心脏移植可提高长期生存率[1-3]。本病例是走过一段弯路才明确诊断。是一典型病例,因拒绝介入手术预后不佳,但我们不放弃、积极治疗,中西医药、康复、心理、家庭、社会多方综合治疗已收到一定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陈灏珠,戴自英等.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87-1489.

第6篇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低血压;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提示病情变化的危险信号,及早发现、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科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492例,男356例,女136例,年龄32~81岁,4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出现低血压,其中1例出现在血管穿刺时,3例出现在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发生血管夹层出现心原性休克引起低血压,6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

2 结果

经过积级对症处理,除1例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相关因素

3.1 血压降低与血管迷走反射有关。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1]。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2]。本组发生4例。

3.2 血压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关。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行干预手术时容易出现低血压。本组发生16例。

3.3 血压降低与再灌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可出现血压降低。本组发生19例。

3.4 血压降低与手术操作有关。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在造影非相关血管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另外在导管插入过深或冠脉开口有病变,也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本组发生29例。

3.5 血压降低与药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下降。本组发生3例。

3.6 血压降低与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及出汗过多等,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血压下降。本组出现4例。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医生,讲解手术简要过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尽量给与解答和满足,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4.1.2 饮食护理 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4 h,如因故推迟手术时间,应让患者适当进食流质饮食,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保持患者的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1.3 物品准备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将除颤仪、临时起搏器、起博电极、急救药品、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

4.2 术中护理

4.2.1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于解决及帮助,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除常规给予镇静剂、氧气吸入外,应派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手术床旁,用交谈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于情感支持。如本组有2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紧握双拳,表情紧张,在行右冠造影时,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患者主诉胸闷,及时报告术者,停止手术操作,鼓励患者大声咳嗽,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10 min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4.2.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迅速准确提供术者所需物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并做好抢救准备,如发现患者出汗较多,出血较多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提醒大夫,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液体,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防止出现低血压。

4.2.3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压力波形的变化,特别是在导管到位、球囊扩张及梗死血管开通的瞬间,最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大夫进行抢救。本组出现的血压下降大多在这些阶段发生,护士及时发现,提醒术者暂停手术操作,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手术顺利进行。

4.3 拔管时的护理 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拔管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拔管的方法,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要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等。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拔管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感,以分散其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局部完全止血后,用绷带加压8字包扎,在其上面放1 kg沙袋,给穿刺点固定的压力,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出现低血压反应,如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等异常情况,立即配合大夫进行抢救。

总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时,出现低血压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导管室护士必须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艳青,杨捷,柏颖.冠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6,12:4.

第7篇

关键词:初级任职教育;军队基层管理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军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院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和深化。以士官培养层次为主的院校教学任务在近几年的初级任职教育转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军队基层对士官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军队基层管理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现实。因此,对于士官初级任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深入探索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现代初级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寻求适合士官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较高目标,让其更适应军队基层需要。针对士官军队基层管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院校应着力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内容、方法、评价模式上进行研究,真正为军队基层士官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魍持耙到逃中,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学员的第一任职需要,又要考虑其长远发展,加上要完成相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兼顾的方面较多,存在着“大而全、粗且浅”的现象。体现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上,就是既要注重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又要针对其第一任职岗位进行相对应的实践锻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时及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该门课程大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再通过结合学员队的日常管理、毕业实习等活动去锻炼学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教学主体。然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其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培训对象现实工作岗位和拟调工作岗位的素质需求为核心进行设计。就是要求培训对象现在或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对其有什么样的知识、技能需求,士官院校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能紧贴岗位实际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初级任职教育的目标。

对军队基层管理课程而言,从教学内容与重点上来看,传统职业教育主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性,而在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中则更应该突出其重点性。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的对象,其岗位更加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对军队基层管理方面也有所侧重。如有的岗位偏重于对人员的管理,有的岗位则偏重于对训练的管理,有的岗位偏重于对后勤方面的管理,也有的岗位偏重于对装备方面的管理等等。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目标的这种具体性特点,对军队基层管理教学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准备上只有更加充分,才能确保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军队基层任职岗位的需求,最终达到教与学都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目的。

这就要求,在军队基层管理的教学准备阶段,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等,都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广泛听取军队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掌握军队基层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士官人才在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素质需求,而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归纳与整理,从而制订出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军队基层管理课程标准。

二、士官初级任职教育要求军队基层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具有灵活性

一是突出因人施教的方法。士官初级任职教育,由于培训对象基本都是参加全军统考的士兵学员选的,这样就会造成同一批某个层次、某个工作岗位的培训对象,其起点很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有的任职过班长、副班长,有的当过技师,有的是文书、军械员,有的是机关业务员,而有的只是普通一兵等。这样就造成军队基层对人才需要与士官初级院校培养的目标不相一致。如此一来,当他们要同时参加某个工作岗位的任职培训时,势必在各教学班次中存在起点不同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而进行教学设计,对起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以避免某些学员“吃不饱”而某些学员又“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

二是突出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我们可以参照传统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标准进行,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打牢其理论基础。这部分学员有一定基层管理经验,但欠缺对宏观管理理论的把握,工作中“经验式”管理体现明显。为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高教员的灵活授课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士官初级任职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存在的这种差别,选用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基层管理任职经历的学员,要把握住两点:一是通过教学加深其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的理解;二是增加这部分学员实践锻炼的环节。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由于士官学员普遍对军队基层管理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容易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对军队基层现实管理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基层生活观摩、请军队基层优秀士官进行讲座、与军队基层官兵座谈等活动来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辅,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主。

注重将理论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是突出导学式的方法。因此,在军队基层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采取导学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注重发挥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扬士官初级任职教育学员主观能动性、对知识与技能需求明确的优势,紧紧围绕具体岗位对学员军队基层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同一批学员起点不同的特点,在教员的指导下,以学员自我认识素质差距、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为主所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方法要求教员必须要针对各班次学员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查找与认识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为学员选择学习内容提供意见、建议,解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