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银行行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04 16:24:42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行业的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银行行业的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分子烹饪 现状 前景

现代社会的烹饪,早已不只是有填饱肚皮的一项功能了。当今是个资讯时代,由于对资讯的需求量大,它当然一定程度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现在研究得比较热的是一种所谓的“分子烹饪法”,在欧洲最为盛行,餐厅厨师、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参与研究这种烹饪方法。分子分解料理的魅力在于首先对现有事物进行解构,然后进行重构。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对某种配料的注意,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关键是将所需的香味分离出来或将其发挥到极致,并消除那些不需要的味道。与此同时,分别展示各种不同的重构方案,它几乎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熟悉、浓郁的味道,让客人去体验它们,例如苹果的味道,这永远都是一件乐事。

1.分子烹饪的现状

1.1分子烹饪的定义

分子烹饪(Molecular Gastronamy)是从食材的分子层面入手,通过现代物理、化学的手段,运用现代仪器和设备来精确制作奇妙食物的烹饪方法。分子烹饪又称作“分子料理”或“分子厨艺”。

此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烹饪,它是从烹饪原料的分子层面来创新,主要是创造不同于人们习惯的新风味、新食材、新食品,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还追求艺术烹饪、新概念烹饪。[1]

在纯粹意义上,分子烹饪是一门把化学和物理原理运用在烹饪的科学。而今天,某种程度上,这术语已经推广为描述创新性的烹饪风格和成为创新前卫,懂得结合前沿科学、科技,甚至心理学的厨师的代名词。

1.2分子烹饪案例

1.2.1用液氮做冰激凌

早几年在一些电视节目上就曾经介绍过,液氮对普通人来说造价太高。可是在实验室却是必备试剂。然而,用液氮来做冰激凌再理想不过了,因为液氮的低温可以让水与糖分子原位迅速冻结,从而来不及形成晶体。水一旦形成了冰晶,便会影响到滑润的口感。因此,在做冰激凌的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从而破坏正在形成的晶体。如果是改用液氮瞬间冷冻,那么它的口感就会大大改善。然而,液氮冷冻冰激凌虽然口感细腻,吃的时候你却要当心。如果它还没有升到口腔可以正常接受的温度.那你会觉得舌头被粘在冰上一样。用液氮傲冰激凌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食材都能做成冰激凌。而不只是传统的水果、坚果或牛奶等原料才行。像烟肉蛋冰激凌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出乎意料的新型组合,特适合那些大胆好新奇的食客。[2]

1.2.2苹果鱼子酱

苹果鱼子酱是分子料理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同样适用于橘子、甜瓜等等。苹果鱼子酱很好地呈现了苹果的美味,同时将“破坏分子”,例如果核及果皮统统去除。

为此,我们榨取了苹果汁,并在汁内加入藻酸盐。随后,用多道移液器抽取苹果汁与藻酸盐的混合物,将它一点一点地滴入盛有氯化钙溶液的碗中。数秒钟后,滴剂中便会出现一层薄薄的泡沫,如同鱼子酱。品尝的时候,你可以将一大口苹果鱼子酱放在舌头上,体验“纯粹的”苹果味带来的美好感觉。

1.2.3澳洲牛肉配法国鹅肝酱

听师傅介绍做法,就像听一堂化学课一般,把澳洲牛肉抽真空放到60℃水煮30分钟,再把鹅肝酱加入0.5克褐藻胶并搅匀放入钙水中做成胶囊。似懂非懂之时,还是直接吃比较实际。咬下之后,鹅肝的香味从柔软的胶囊中渗透出来,令人惊艳。

2.分子烹饪的前景

2.1分子烹饪的优势

2.1.1分子烹饪的高端科技

“分子烹饪是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我们人类现有烹调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项高端科技。其中涉及到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而它的主要理论基础在于,深入研究食物烹调过程中的细微环节,如温度的精确升降、时间的长短,以及不同物质的加入量所造成的各种状态下的物理化学变化,藉由这些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去优化烹调方法,进而可以帮助厨师对传统烹调技法及菜品的形貌进行颠覆、解构和重组,最终创造出饮食的全新味觉和口感。”[3]

2.1.2分子烹饪有助于调动人们的心情

“分子菜”味道好,多种食物的多重味道巧妙结合,前所未有。食用“分子菜”时,人的所有感官都被驱动,心情愉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分子菜”在制作过程中,其颗粒通常被机器粉碎得更加细小,无形中帮助了食物营养的吸收。

2.2分子烹饪的劣势

2.2.1分子美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值得我们探讨

分子烹饪利用了真空、超低温、激光等高新技术,在这些非常规条件下,食物营养会有多大的变化?会不会产生对人体有益或有害的物质?分子烹饪使用的各种添加剂是否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是否对人类的遗传有影响?这些都需要时间去验证。[4]

2.2.2分子烹饪在食用方法和产品风味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相关科学原理,我想现在很多简易的分子烹饪在中餐运用中,是否能更多地适用于高端酒店、会所的中西餐装盘围边、调辅料,中西式调酒,各式明档和自助餐系列,因为这种快速实用效果既能凸显分子烹饪美食的特性和质性,又能达到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扬.分子烹饪原理及常用方法探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味觉森林.分子香[J],四川烹饪,2008(4)

[3]卓嘉.关于分子料理的后知后觉[J].四川烹饪, 2008(4): 30

第2篇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对经济安全的支持保障作用十分明显,美国经济10年繁荣的经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日本金融弱化的反思以及拉美金融动荡的启示;面对诸多国际经验教训,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界更应该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并对于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予以实际和有效的判断估计,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

虽然非典产生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在我国经济领域不会有太大影响,在金融领域的冲击将会相对滞后反应,但国家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预警却十分重要,并且不可过于乐观甚至忽视可能产生的影响。银行界作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更应求实务真、有效推进和加快银行改革,发挥经济增长的保障性与支持性的稳定协调作用,使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而不要成为经济增长的包袱或负担。日本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不要等到问题积重难返才开始处置或应对,将问题与矛盾消除与消化于萌芽或初始阶段的代价与付出要小而轻,我国一些地区或部门非典处置上的不当,已经给予我们以启示,运用到金融改革思考中,同样具有借鉴与反思意义。面对非典,人们在思考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府职能、政策效率以及国际合作,我国银行界也应思考非典现象在银行的表现与未来影响,乃至可能的冲击,进而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研究,由此所带来的启发并不亚于非典疫情。

目前非典对国内诸多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虽然对经济实质的影响目前尚未明显显现,但对金融界和银行业的效率影响已经有所显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股市受非典影响的大跌,不仅是投资者关切的热点,而且也成为国家目前最大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市场盼望的社保资金直接入市、QFII资金进场等,在目前非典疫情的影响之下,社保资金近期入市的可能性已被排除;QFII在5月26日虽有瑞士银行和野村证券两家外资机构拿到入市牌照,但入市资金有限。再看一些银行机构由于有人感染非典,实行隔离,部分工作已经受到影响,客户服务减少、业务流量下降;相对一些银行虽然无人感染,但防范措施极为严格,已经将“本行无人感染”作为一项非常时期的非常目标。一些业务因非典的紧张气氛和心理忧郁而陷入半停顿状态。银行业效率的降低,显然会影响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转。更为严重的则在于未来金融,特别是银行改革发展的前景,非典的特殊现象在银行业上的表现,并将可能直接影响银行实际效率与业绩,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1、 金融观念的相对被动待转变――面对非典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问题,尤其是金融所面对的是国家金融安全,其职业责任更显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愈加紧迫的金融开放压力相比,银行业似乎缺少金融职业责任与效率,金融或银行改革的讨论与口号过多,而缺少实际的收益与结果。面对非典,我国政府管理观念与职能已经逐渐转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对政治、社会体制与结构的良性效率起到刺激推进的积极影响;某种程度上,非典疫情加快了我国政治体制与社会基础的真实与利好发展,政府形象、职能愈加有效而实际。但结合金融、银行层面的改革与发展,回想1999年11月加入世贸谈判成功至今,3年多的时间,我们的银行改革又有多少进展?仅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取得一些进步或发展,但与国际化竞争格局与趋势的要求相差甚远。国有银行的改革不应仅仅是机构名称与国际接轨,而需要业务水平与产品结构的国际化、员工素质与管理的国际化。但我国银行经营观念上的差异和经营制度上的欠缺,银行面貌与结构不能根本有所转变,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大,不可掉以轻心。非典带给银行界的思考应该是变被动为主动,虽然从实际影响看,尚未对金融银行业产生直接的冲击,但国内经济气候或社会理念的变化,未来将会使银行改革发展面临挑战与压力,现在必须清醒面对不足,加快改革举措,针对问题,实施有效服务与产品多样化、多元化,提高经营理念与效率,从根本上改革银行面临的机制死板、制度不健全、人员臃肿、效率不高的局面。

2、 金融行为的官本位残留需克服――我国已经开始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的格局,而银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注重经营效益与结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银行的各级管理层,或多或少依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本位残留,尤其是不正之风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业务主次不分、表面形式严重、虚夸浮躁盛行。银行内部构架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明显地反映出不利银行盈利效应的实现。一线人员的责任、重任以及辛苦、劳累,难有实际回报或重视,而“二线”或者“三线”部门,却相对具有“清闲、实惠”的条件与空间。有思想进取或业务能力的员工时有辞职去向,转向外资机构或从事脱离银行业务却实惠有加的银行非业务部门,上述种种不仅削弱一线银行根基的发展与增长,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对市场化体制下,银行风气与企业形象的伤害。我们已经不能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或认识水平,应对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银行架构。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机构设置或管理结构上,而更重要的是注重银行经营效益的发展与增长;银行上下所有的机构部门应是银行整体效益的支持部门,而不是形式或口号中的“干扰”部门;必要的职能部门其业务行为应积极促进银行效益,而非削弱或冲击这种效益而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过多的形式主义有时却无形影响了银行业绩与效益的实现,使业务拓展与产品开发被冲淡,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思想或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架构中的影响甚至“破坏”性,值得反思与重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不仅给予人们身体健康上的冲击伤害,更使人们头脑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银行体系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并非简单的社会影响冲击,而将严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或金融稳定。非典虽属卫生、健康领域,但对经济实质或经济心理却已经形成影响,值得金融或银行界警惕!

第3篇

关键词:金融;银行业;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79-03

一、银行业竞争的意义

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一样,源于多个主体对相同资源的争夺,如果各个主体间没有共同感兴趣的资源,那么竞争就不会形成。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四大专业银行时期,尽管可能在同一个县城有几家银行,但由于每家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严格限定,交叉的业务比较少,相应地竞争的程度也就比较低。

竞争对手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概念上的,对特定的竞争性资源,不同的竞争对手既有获取的强烈愿望,又有获取的现实的可能。

各个银行在竞争的过程中,共同面对的资源类型比较广泛,例如资金资源、客户资源、人才资源等。随着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银行业间竞争的资源也在不断扩充。原来传统意义上依靠自己建立的业务网点,现在也可以通过购并获得,当有限的并购对象被多个有扩充意图的银行所抢夺时,现有网点也成为了一种竞争性资源。

二、银行业竞争产生的直接后果

银行业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对银行业的主体结构形成影响,从而对整个银行业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作用形成影响。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竞争对银行业的主体结构也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单一与确定。在其他实业类的产业中,一般都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使得整个产业按照规模经济和效率来进行布局,但在银行业却远不是这样,其进入和退出机制有独特的性质。

(一)缺乏淘汰机制

在竞争中,银行机构难以向一般企业一样优胜劣汰,其原因在于银行业的特殊性。

第一,银行业运行绩效显现的滞后性。对于普通的实业类产业,其生产运行的绩效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生产周期就可以显现出来: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有较为充分的销售市场并且能够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的运行就是合理的。而那些产品服务没有销售市场或者尽管有销售市场但不满足成本核算要求的企业就会明确地显现出来。

但银行业不是这样,一方面,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总有市场,特别是那些风险较大的信贷项目以及其他的一些逆向选择项目对信贷投放的需求特别旺盛;另一方面银行运行绩效的好坏往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期才能确定地显现出来,一般要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或信贷投放的企业大面积地集中失败才能显现出来,这相对于其他产业一般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

第二,银行业的现金约束可以相对独立于利润获取情况。对普通的实业类产业而言,销售收入是其主要的也是最终有效的现金流获取渠道。当这些实业类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品或服务拿不到足够的市场或不符合成本核算原则,他们必然会因为缺乏资金补充,得不到补充各种消耗的现金而没法继续运转。

而对于银行而言,当它可以吸收储蓄存款或其他存款的时候,即使存在很大额度的亏损,但只要存款的净增额大于亏损额,那么银行就不会因为现金约束而退出运行。

此外,由于银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其稳定的运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意义与作用都十分重大,国家会对一些运行不良的银行采取救援措施,特别是当一些大银行的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

因此,在银行业,即使存在比较充分的竞争,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还是可能通过技术处理方式,掩盖其经营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而不会就此退出运行。如此就出现了银行业竞争中的不分优劣硬行维持的现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由于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或风险防范能力而广泛地开展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使其在一定时期看上去比谨慎运行的银行更加风光。

(二)具有良莠不分倾向

银行为了实现更多的盈利会将它吸收的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也即银行一般不会保持全额的储备,同时广大的存款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信誉并不具备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当银行体系中经营不善的银行退出运行的时候,相关的信息会传播到其他银行的存款者耳中,这些对自己存款的银行并不具备全面深刻知识的存款者,会对自己存款的银行也产生怀疑,从而去提取存款,但由于银行的非全额准备,必然会导致不可能为所有的存款者做好提存的准备,当存款的提取额度超过银行的备付额度的时候,银行就会出现提存困难,就会进一步强化存款者对该银行的怀疑,并扩大怀疑的银行,从而造成银行业的危机转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经营不善的银行会退出运行,就连原来经营绩效良好的银行也会面临着挤兑的风潮,存在着被冲垮的危险。当这些可能变为现实的时候,就出现了淘汰一刀切。

(三)优胜劣汰是一种目标

按照一般的逻辑,产业内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在竞争的过程中,有竞争优势的银行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更多的利润。缺乏优势的主体在竞争的过程中会逐渐的丢掉市场,以至于最后退出市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银行业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只能是一种直观上的结果,要使其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严格地将经营不善者识别出来,并让其退出市场,以及严防银行危机传播等。

(四)竞争的结构与垄断的结构

即使在前述的优胜劣汰的目标能够达到,但银行业最后的主体结构究竟是自由竞争状态还是垄断竞争状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银行表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如果单个银行的运行表现出规模经济,那么银行就会出现规模越大,单位资本的利润水平越高,从而成为自然垄断行业。如果银行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再加上银行运行过程中对信息的依赖性以及诸多信息的私有性会使得银行业内的主体相对分散。

第二,相关的政府当局对银行业竞争的态度及取向。例如在美国,就采取鼓励银行业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比较高。

三、银行业竞争的本质特征

(一)竞争力较差的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丧失部分竞争性资源或资源的重新定价

产业内的竞争过程主要就是竞争性资源在多个竞争主体之间争夺的过程。产业内竞争的直接结果就必然表现为部分竞争主体得不到竞争性资源。在竞争过程中,相关资源在原银行内的边际贡献较低,相应的主体愿意支付的报酬也较低,当面对一个愿意为该竞争性资源支付更高的报酬的其他银行时,相关的竞争性资源就会由原有的银行向新银行进行转移。

在竞争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原银行要想保持对该竞争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它必须将相应的资源报酬提升到其他竞争对手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上。伴随着竞争性资源由原银行向新银行的转移,相关的竞争性资源的价格(支付的报酬)也获得提高。从直观上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实质上并不尽然。

(二)利润水平下降伴随着竞争性资源丧失

原有主体拥有或占有的竞争性资源减少,或者为竞争性资源所支付的价格上升,从而带来银行的利润水平降低。

利润水平降低的程度不同,会对银行的生存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利润水平的降低仅仅是使利润降低但仍然有正利润,那么暂时还不会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如果利润下降到利润净额为零值或负值,那么相关银行的生存机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三)竞争中的银行会不断地去提高运行效率

在竞争加剧的前提下,银行业中的各主体在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会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广义上的包括银行各种服务与产品的形成过程)、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从而带来相关银行的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当银行体系中的新竞争对手处在一种更高的管理运行水平上的时候,竞争对竞争中银行的效率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这一点在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作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四)拥有竞争优势的银行在竞争中逐步获得更多的资源

在竞争的进行过程中,拥有竞争优势的银行会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更多的竞争性资源,相应地市场空间、资金来源利润水平等都可能处在提升中。

四、对银行业竞争的监管

银行业作用的很好发挥需要每一个银行处于较高的效率水平,而银行业的竞争对提高银行个体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作用,一方面在竞争的压力下迫使各个银行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竞争可以迫使运行效率较低的银行退出运行,从而提高银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这两个通道的作用都要求在银行业有比较高的竞争压力,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银行业内竞争的程度越高,银行自身改进的压力和迫使经营不善的银行的退出运行的压力也就越大。

但是竞争程度过高必然会影响银行业作用的发挥:一是竞争程度过高使银行的利润水平趋向于零;二是竞争程度过高会使银行在运行中去冒更大的风险。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银行个体能够得到的竞争性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个体为了生存就需要去经营有更大风险的业务。

为了银行及银行业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最优发挥就应该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调控到一个恰当的水平上。

(一)严格准入管理

准入管理也就是对相关机构或个人取得银行类主体资格的管理。在银行类主体资格管理中要贯彻如下要求:

第一,必须实施准入资格审查,相对严格地限制银行类主体资格的获得,以防止银行类主体数量过多,导致竞争过度并进一步引发银行体系以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第二,对拟进入主体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根据该主体准备提供的金融服务和准备开展业务的地域,对主体所应该具备的资格开展针对性的审查。使其资格能够与其所要从事的业务相配比。

第三,在准入管理上,要分地理区域和业务区域进行审查,充分考虑新主体进入后对该区域该领域竞争程度的影响,确保区域内的竞争不致过度。

第四,充分地考虑新主体进入后,形成竞争时,对原竞争对手的金融服务的替代能力及其差异性。对进入后会加剧竞争,但对竞争对手的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不可替代性较强的主体,要审慎进入,如果进入后,存在让一些关键而重要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不再可得的时候,一般应该停止。

第五,在门槛存在的前提下,要保证进入的大门是开的,防止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在位银行的效率低下。

(二)健全运行规则

确立在位银行的运行规则,对在为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行以及竞争做出很好的规范与限制,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在位银行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信息公开程度。

(三)强化运行监管

监管当局要对在位的银行的运行状况开展有效的监测,对其运行的效果效益进行预测,对其运行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

第4篇

一、资产重组后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不良资产剥离后,为银行业务发展创造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的不断深化,信贷资源枯竭行在信贷资产管理、资产结构、客户结构、收益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1、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产重组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效益明显提升,发展基础得到改善。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由于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在目前的信贷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现有信贷资产质量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被清晰地反映出来,个别客户贷款的劣变都可能对整体资产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另一方面,现有的信贷管理水平并不会随着不良资产的剥离而自然地得到提高,信贷管理薄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2、银行的区域经济环境和有限的市场资源制约着业务的发展空间

例如:工商银行传统的信贷优势集中在城市大、中型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为市场所淘汰,而这部分企业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已通过两次不良信贷资产剥离而转到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而银行的资产业务不得不依靠剩下的少数几户公司贷款客户作为支撑,存量贷款结构十分不合理,优质信贷资源有限。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又都将主要的信贷投向集中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上,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直接融资渠道拓宽,部分优质客户以其资源为依托,游离于各家银行之间,与银行展开“利率价格战”,同时,借助于直接融资渠道与银行逐步脱媒,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对银行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率都造成了直接冲击。

3、资产结构单一,有效资产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生存能力受到挑战

一是资产重组后,银行剥离大量的不良资产,存在着信贷业务萎缩、人均单产过低的不利局面,人均有效信贷资产低,在提高资产质量的同时,也凸显出有效信贷资产不足的严重问题。二是信贷结构比例不协调。信贷结构比较单一,公司贷款业务占比较高,个人信贷市场发展相对乏力。三是潜在风险贷款释放压力较大。资产重组后银行还存在部分潜在风险贷款,如果这部分潜在风险贷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导致贷款质量下降,清收转化工作依然严峻。四是股改完成后,银行建立了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考核重点由原来的经营利润调整为在提足风险拨备后的账面利润,突出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加强了人均指标特别是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中间业务收入、人均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有效信贷资产规模偏小,将影响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客户结构过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风险

一是受剥离因素的影响,银行法人信贷客户骤减,贷款的客户、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二是对公存款客户主要集中在少数系统大户,占银行存款的比例过大,客户资金的任何变化对银行效益的影响都是很大,对优质客户的依存度过高会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5、收益结构单一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加以解决

银行收入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利差收入依然是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占有决定性地位。在银行的经营收益中,传统的贷款收息仍然占各项经营收入的重头,中间业务以及新兴业务占比较低。从资金运作情况看,资金运用的渠道比较少,收益相对较低。特别是不良资产剥离后,存贷差不断扩大,资金运作形势更加严峻。

二、资产重组后经营转型的策略

推进银行的收益结构调整,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追求多元化的收入与利润来源,是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立足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经营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加速构建有利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改善收益结构

根据银行经营转型的需要,要从提升银行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制定中间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从单一性经营向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一是从竞争战略出发,发展中间业务战略要重视的是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进而在客户群中形成坚实的信誉基础和品牌基础。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二是努力推进产品创新。通过业务创新,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渗透力,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含量和赢利水平,并形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联动效应,逐步打破收息占经营收入绝对份额的局面,多渠道优化收入结构,实现中间业务地跨越式发展。三是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健全科学的中间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可兑现、可预期的原则,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大绩效挂钩力度,真正体现“谁创造效益,谁受益”,切实调动全行员工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平台,更是提高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除了加快品种、服务创新以外,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产品特性,制定严密科学、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2、努力改善资产质量与贷款结构

应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

一是优化信贷品种和期限结构。完善分品种的信贷计划执行情况监控,对流动资金类贷款中贸易融资、票据贴现等要单独管理监控,加快新市场领域和成长型信贷品种的开发和培育,努力扩大优质企业的短期融资比重,注重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保持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结构的合理匹配。积极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产边际收益递减的挑战,调整优化信贷和非信贷资产组合,稳步推进长期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消耗,在风险可承受及流动有保障前提下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积极促进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经营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加速构建有利于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新格局。二是改善信贷行业结构。在贷款的投向上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衔接,增强行业信贷政策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和约束力。在行业信贷投向上,逐步退出效益不佳的传统行业,重点拓展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个人类业务,推进短期融资票据化、探索长期融资证券化,积极做好短期融资债券承销业务,合理摆布信贷期限结构,持久保持信贷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增强竞争和开发优质中小企业市场的能力。总之,应把风险识别能力的大小作为信贷投放最重要的约束条件,不仅在信贷投放“量”上做文章,还应在信贷投放的“质”上努力。三是在保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努力实现非信贷盈利资产营运的多元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要把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转化为资金业务转型和多元化发展的机遇,在保持合理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压缩非盈利和低盈利资金占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和效率,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有选择地增加短期融资券、公司债、资产支持债券等信用类债券的投资。

3、在保证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壮大资金实力的前提下,注重对负债结构的调整

扩大活期存款在整体负债结构中的所在份额,提高低成本资金的比例,合理调度资金,减少内部无效低效资金的占用,分品种制定存款成本控制线,严格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发展主动负债业务,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努力将更多的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其他金融工具。积极推进产品组合、营销渠道整合和客户结构调整。通过对现有公司和机构业务种类和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评估,创新发展各类理财等负债替代型产品,制定业务发展规划,以产品创新为平台,提高同业合作深度,提供个性化、高技术含量的增值型综合金融服务,全力竞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和系统客户。

第5篇

关键词:银行 高中端客户 服务需求 个性化服务 对策

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随着客户对银行要求的越来越高,银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网络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等方面,这其中产品、价格、服务竞争是主要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银行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每一家银行都期望开发出独特的产品吸引客户。但新产品的推出,也只能让这家银行“独领数星期”――因为同业的模仿能力太强。同质化问题让银行单纯靠产品锁定客户的愿望变得异常困难并催生了价格的竞争。

虽然短时期内价格竞争能为银行争取到部分客户资源,但这不仅会蚕食银行自身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依然不能锁定客户。

那么,如何才能锁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呢?答案是明确的――靠服务尤其是个性化服务去锁定客户。个性化服务可以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可以提高高中端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贡献度。

一、什么是银行个性化服务

银行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银行个性化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是银行主动利用信息资源、经营智慧为客户提供满足个体需求的、独特的服务。

二、银行为什么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银行只有做好对高中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银行的职责是要为各类客户服务,但在同等的服务水平下,能为银行创造最大效益的客户,显然是银行要重点锁定的目标客户即高中端客户。这些客户都是各家银行的争夺目标,谁为这些客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多,客户就轻易不会因为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的优惠而改换门庭。

银行的个性化服务将不断提高目标客户的忠诚度,时间长了,客户也一定会向合作伙伴、亲朋好友介绍、推荐这家银行,从而进一步锁定目标客户周围的上下游优质客户。

三、了解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途径

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了解客户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客户办理业务时填写的各种表格是了解客户需求的最初途径

但是这只能获取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客户在未完全信任某家银行时,不会让过多的个人隐私出现在表格中。

(二)提供专门的、私密性好的服务窗口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延伸途径

在这些窗口办理业务,银行实现了“一对一”的服务,可以初涉客户的一些隐私性问题,由于私密性好,客户不会过多设防。

(三)专属客户经理的实时跟进是了解客户需求的最佳途径

给每一位高中端客户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通过面谈、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客户充分交流,通过生日祝福、产品介绍、理财建议等方式增进与客户的互动,通过客户的对账单、账户余额情况了解客户的资产动态。

(四)信息的有效整合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关键途径

客户每一条信息就如同一滴水,水聚合起来就成了河流。如上所述,对同一个客户,银行有很多的渠道可以获取到他们的需求及信息。但是,就如同有了畅通的渠道才能让水滴汇成河流一样,银行各钟信息必须有畅通的路径才能发挥信息的效用。

保持畅通、互动的渠道是客户经理的职责所在。一是要建立定期、不定期会议制度,沟通从不同渠道、角度得到的高中端客户的需求信息。二是要建立台账登记制度,客户经理要把交流获取的信息及时记入台账。三是加强台账归纳整理工作,对高中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要经常整理、归类,对客户进行有效地划分。

(五)信息的分析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必要途径

要利用整合后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确定如何为高中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内容

把客户的需求梳理清楚了,银行就不难发现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化服务。

(一)为客户提供专属产品

如发现客户近期的信用卡消费集中于某个商家,该商家的联名信用卡、优惠卡就是银行为这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专属产品;发现客户突然撤销了名下某个物业代扣水电费的业务,那么客户近期可能卖出了房产,合理规划、定制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为这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专属产品;

(二)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

为客户提供非物质类的专属服务。如发现客户近一段时间信用卡在医院消费占比增高,发出温馨的短信问候、提供便捷的“银医服务”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经常在银行电商平台上购买某品牌的商品,为客户提供此商品的特价信息或价格动态趋势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经常坐飞机出差,为客户提供机场贵宾等候区休息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喜爱文化、体育活动,为客户提供书画展览门票、音乐会门票、举办高雅体育运动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

(三)为客户提供专属理财计划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不对称 成本收益分析

■一、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虽然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但仅限于前期的培训,而没有建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致使部分员工对相关知识浮于表面、理解不透彻,对反洗钱工作缺乏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组织机构待健全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职的反洗钱机构和队伍,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组织形式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笼统地将反洗钱工作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难以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各家银行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由营业部门负责,有的由保卫部门负责,有的由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职能不清情况较为常见。

(三)制度约束未建立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也未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目标考核的原因,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迎合客户需要,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审查标准,存款实名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技术手段落后

洗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看,难以满足高智能化的反洗钱犯罪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一些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反洗钱行为不主动,二是反洗钱工作没效果。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困境进行分析。

(一)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实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商业银行按照法规要求采取反洗钱措施而投入的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制度,商业银行反洗钱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制度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如按照“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制定对银行客户身份确认和信息保存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反洗钱检查和客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

第二,雇员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工资成本是指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而需要增加雇员的工资支出,如在管理层增加监察人员,在业务层增加专职反洗钱人员等;培训成本是指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的支出。另外,我国的反洗钱法规还规定,金融机构需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第三,操作成本。商业银行在落实反洗钱法规规定的义务时,必然发生相应的操作成本。例如,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审查成本;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成本;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保管场地、管理人员费用;在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反洗钱调查方面,商业银行会发生相应的协查成本;在反洗钱业务培训和宣传方面,商业银行也会发生相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指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失去客户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商业银行因为履行反洗钱义务必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可疑交易执行上报制度,一些利用银行进行洗钱活动的不法分子,必然远离那些反洗钱工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必然增加业务审查的程序和力度,这样势必降低业务处理的效率。当商业银行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力度不同时,即使是正常客户也会选择程序简便、快捷的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因此,在反洗钱法规推行的初期,无论哪种性质的客户都可能有所减少,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手续费等各项业务收入减少。

2、收益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机制中,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根本无利可图,在这种命令式的管制政策下,加大反洗钱力度的边际收益几乎接近于零,因此,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不会为反洗钱工作做更大的努力。

(二)反洗钱主体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1、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时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但目前我国交易主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详细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相对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关联企业、经营范围、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等信息有明显难度;二是客户身份及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识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证件资料的手段也愈来愈科技化与智能化,虚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身份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对客户代办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在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的情况下,按规定商业银行需同时对人和被人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实并登记相关的身份信息。不过,该职责仅当金融机构明知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时才被履行,对于客户利用已开立的他人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在发现交易涉嫌可疑之前是无从获知的。

2、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职能的不完整,有时向人民银行传送了一些不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为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种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大多为定性标准,需要进行人工的判别分析。实行数据“总对总”报送以后,商业银行依靠总行开发的反洗钱报告系统自动筛选、生成和上报可疑交易。由于系统设置的参数条件宽松,同时当数据返还基层网点进行核对时,为避免发生漏报,工作人员往往全部予以确认,以至于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了大量的防卫性数据。而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是无从知道具体情况的。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相符现象,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激励约束和信息识别这两个关键点。

(一)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反洗钱的内在动力

在反洗钱信息传递网络中,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成本收益分析,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的收益与增加违规被查处的成本,是促使其提高反洗钱信息获取与传递质量的关键。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在反洗钱制度设计中充分加以考虑,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程度,适当补偿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同时,通过加大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检查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其反洗钱工作第一线的关键作用。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本,加强反洗钱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临柜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使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规范反洗钱工作的现场检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台账,完善反洗钱相关信息数据、报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严格控制反洗钱档案资料的保密和管理,严防泄密,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以风险分析为重点,建设反洗钱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依法经营的应有内容,也是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制度建设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仅应将反洗钱要求纳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保证本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助反洗钱监管机关和司法部门发现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更为重要的,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特点和风险特点相适应,并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的要求,明确相关负责人对本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在反洗钱方面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以客户身份为关键,实施针对性的识别措施

客户身份识别是减少客户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关键。虽然《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如何区别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取识别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商业银行的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业务中,商业银行要针对目前普遍认为很难做到识别账户所有人之外的实际控制人或最终享有账户利益人的情况,对法人和实体采取合理措施了解该客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重点关注与特定洗钱高风险国家有关的客户,尤其是多头开户、频繁划转资金、法人结构复杂、现金偏好高的客户。按照反洗钱国际标准,逐步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高风险的业务和客户,实行加强型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中等风险的客户采取标准或加强型客户身份识别;对低风险客户则可以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五)以可疑交易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要针对总对总报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报告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交易监控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交易特点进行分析,掌握合理的交易曲线,对不符合交易曲线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或上报可疑交易,适时根据可疑交易特点和洗钱案例调整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以追求对可疑交易抓取的最优化;建立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在人工分析上的分工与合作,如现金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些不合理的大额取现,通过客户提供的现金付款依据、用途,判断大额现金提取的合理性,账户管理部门重点应关注短期内频繁开销户或多头开户情况,国际业务部门应关注跨境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等。

(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高员工的信息鉴别力

商业银行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技能出发,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选拔一批既懂金融、外汇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反洗钱队伍,着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人员队伍。要提高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当前洗钱的严峻形势及反洗钱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反洗钱在工作中形成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批反洗钱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能够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快速判断。

参考文献:

[1]黎和贵.中国式的洗钱手法及治理对策[J].深圳金融.2003(5)

[2]芦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激励机制[J].审计与金融研究.2007(11)

[3]师永彦.对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 (19)

[4]孙玉刚.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J].武汉金融.2007(3)

第7篇

关键词:纸质印刷;现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措施

引言

印刷承载并传播着人类文明,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提及印刷,我们并不陌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印刷品渗透到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刷的承印物有多种,笔者在本文中只讨论纸质印刷。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那么,是不是会对纸质印刷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纸质印刷业的路还能走多远?纸质书刊会不会被电子书所取代呢?

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冲击并推动着印刷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冲击了印刷业的市场。就拿身边的例子说吧,学生作为印刷品消费的一大群体,平常我们很少看到学生卖报纸,看报纸,甚至也很少看到其他人买报纸。为什么呢?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许多网站在第一时间新闻、消息,而报纸需要冗长的印刷工艺流程,等到印刷品到人们手中时,信息已成明日黄花了,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才会通过纸质媒体了解信息,因此,网络传播信息之快之广是纸质印刷品所不及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纸质印刷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印刷业的革新。

日新月异的技术不仅为世界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为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印刷这一古老而新兴的朝阳产业不断蓬勃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P(即Computer-to-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浪潮在全球印刷业兴起。CTP技术在欧美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CTP技术及设备也成为了中国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热点。我们的传统印刷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将图像或文字原告制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经加压将色料印墨转移于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再大量复制的一种工业工程,其传统的印刷工艺流程为:

而CTP技术的数字化印刷突破了传统印刷的有版有压印刷,实现了无版无压印刷,其工艺流程为:

显然,其生产周期短,快捷灵活。

此外,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扫描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科技与行业交叉融会,比如电脑无软件直接制版法CTP、膜版直接成像制版法、计算机扫描激光成像等都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现代印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字成像等技术的共同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虽然对纸质印刷也有所冲击,但与此同时,他们似的印刷业务的利润率大幅提高,并推动着纸质印刷业的革新、进步与发展。

二、纸质书刊不会被电子书取代

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书刊印刷总产值为955亿元,同比增长7.3%,书刊印刷产值在印刷总产值中占比例为18.5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从2005年至2009年书刊印刷产值在印刷总产值中所占比率逐年下降。

连续五年书刊印刷在印刷总量中占比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纸质书刊的冲击。电子书占有其先天优势:占有空间小、、携带便捷、环保、信息量大、适于保存、可更新等诸多优势等。但是电子书的优势还不足以取代纸质书刊,首先,据市场分析,电子书是80后90后所青睐的阅读对象,但是这些阅读群体只是读者中的一少部分。对于中老年人,他们仍然习惯于读纸质书。第二,人们在看书时习惯划线、做标注、评点之类,而电子书比较适合于浏览而不适合用来仔细研究。第三,电子书只提供简单的文本,而纸质书装帧精良、排版整齐、插图优美,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翻阅书籍的美感。第四,纸质书刊具有科研参考价值,承载着内容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第五,中国的经济水平远(下转第33页)不足以让人人都用电子书,因为购买硬件的成本和购买内容的成本高。有些人认为,纸质书刊的市场已经饱和,其实不然。在发达地区、大城市,书刊的印刷相对集中,竞争比较激烈,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有些地方甚至是缺书、无书。显然,这些地区,纸质书刊有很强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电子书不可能完全代替纸质书,纸质印刷业的末日不会到来。

三、纸质印刷要突破困难,另辟蹊径

对于报业印刷,企业要增加CTP制版的资金投入。我国CTP版材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加及质量不断提高,版材价格下降,进口版材价格下降,与此同时,传统制版所需胶片及银盐版价格上升。所以,CTP为报业印刷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CTP速度快、质量好、套印精度高,CTP工艺不仅可以节电、节水、减少污水排放,还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对于书刊印刷,书刊印刷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印刷,降低经营风险,避免盲目生产,货物积压,造成投资损失。此外,印刷企业要加快市场的开拓。比如,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纸质书刊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参考文献:

[1]报业印刷历史发展对比图,书刊印刷历史发展对比图 /2010/11/05084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