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24:3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物学科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生物学科分层次评价标准
评定指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只强调选拔、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多多鼓励、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实验前,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实验,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目标,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秀学生不偏爱,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得到“我也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改进、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要一针见血,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鼓励,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6.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科评价时,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科交叉;综合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2-005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生物学与化学是最为相近的学科,生物与化学都属于自然学科范畴,二者有各自的学科发展空间,但更多的发展还是两者间的交叉与融合。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4]。化学指导生物的研究,解释机理,同时,生物为化学提供研究的课题,生物学的发展给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现代科学已经淡化了学科间的界线,那么中学课程也应顺应时展,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 Prentice Hall《Chemistry》教材中生物与化学知识
1.1 融合的生物与化学知识
2005年版由世界著名的教育书籍出版公司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Prentice Hall《Chemistry》(化学)是将生物与化学知识教学内容很好整合的一个范例。教材有6章内容涉及了生物与化学知识的融合点(见表1):前言、15章(水和溶液体系)、16章(溶液)、 18章(反应速率和平衡)、 19章(酸、碱、盐)、 22章(碳氢化合物)和第24章(生命化学)。
(1)生物知识
教材中涉及到的生物知识有(详见表1):生理。例如,细胞内部和人体血液的pH、人体器官、人体中的微量元素、血液等;植物,例如,土壤的pH影响植物生长状况、植物生长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叶绿体、β-胡萝卜素等;动物,例如:蜘蛛等;细胞学,例如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功能、植物表层的蜡膜等;遗传学,例如DNA和RNA在遗传学上的作用、DNA的鉴定及其重组等。
(2)化学知识
与生物知识相融合的化学知识有:物质的形态、气体压力、水及其性质、溶解、化学反应中的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熵和自由能、pH、酸碱指示剂、缓冲溶液、碳氢化合物、空气的组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磷脂的结构、核酸:化学能量、 氮的循环、人工固氮等。详见表1:
2 生物知识与化学知识整合的三种形式
2.1 利用生物知识导出化学知识
教材“前言”中在介绍化学学科以及现代化学的发展时,就利用生物知识导出化学知识,介绍了化学学科的的五个分支: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命化学。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名正在踢球的足球运动员的图片,取其身体的五个部分。
案例1:肺―“物理化学”研究影响人在运动时呼吸速率的因素;膝关节―无机化学可以解释缺乏Ca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呼吸道―“有机化学”来诠释运动员吸入药物以控制哮喘过程;腿部肌肉―生命化学研究能量如何产生和储备以用于肌肉的收缩;血液―分析化学检测体内血液判断器官是否正常工作。
又如在第19章,“酸、碱、盐”中pH的介绍。
案例2:如果改变土壤的pH就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绣球花在酸性土壤中呈蓝色,而在碱性土壤中开粉色的花。土壤的pH过与偏向碱性,常青类的植物会得缺绿病使其叶子褪去绿色而变黄。
同样在介绍本章的缓冲溶液时,也将生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背景:
案例3:生物体细胞内部液体的pH接近7,因为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对液体pH的变化非常敏感,甚至一个轻微的改变都会伤害到它,人体血液正常时的pH一般维持在7.4,如果在几分钟内pH降到6.8或升到7.8,这时没有人能够存活下来。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利用生物知识来导出化学基本概念。以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形态作为例子,使学生带着对生物知识的疑问来学习化学知识,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导出化学基本概念的相关生物知识都简单易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间接巩固和掌握了许多生物知识,也为生物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生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拓展
“生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拓展”主要分布在各个章节的“社会与科技”板块中,结合了大量的图片来做说明。例如在第16章“溶液”一章中的“社会与科技”板块,介绍了如何治疗肾衰。
案例4:血液在体内运输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从细胞中带走废弃物并将它们运输到肾脏,而肾脏的作用就是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过滤掉并通过尿液将这些废弃物排泄掉。如果肾脏失去功能,那些威胁生命的毒素就会不断在体内积累。治疗这种疾病就需要利用血液循环,在体外利用药物清理血液,这种治疗方法叫做血液透析。
为了使学生对血液透析有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在文字一旁还有相应的整个血液透析过程的模型图,并绘出了血管中红细胞、白细胞和废弃物在此过程中的变化。将化学知识溶解拓展到生物医学上。
又如在“气体”一章中的“社会与科技”板块,解释了潜水员为什么容易患上“减压病”。这主要与体内的氮气有关。
案例5:第一,氮气的分解。潜水员在潜入深水时为了使体内外各部分的压强处于平衡,必须吸入压强跟周围水压相等的压缩空气(组成与普通空气相同),这就使得潜水员呼吸时吸入的氮气增多,引起更多的氮气溶解在血液中。第二,氮气的麻醉。过量的氮气造成神经细胞膜的兴奋障碍,对潜水人员会引起一种麻醉作用。第三,“减压病”。当潜水员从水中快速上浮时,压强从几个大气压突然下降,这时氮气从组织中释放出来形成不溶解的气泡。这种气泡在小血管中形成栓塞,阻止血液流过。这会引起肌肉和关节疼痛,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栓塞,甚至会出现麻痹,厉害时甚至会导致瘫痪或死亡,这就是减压病。潜水员就是利用反复性潜水时间表来决定再次潜入水中的最佳潜水时间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书中将化学中的气体压力知识点作为铺垫引出生物学上的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这种形式是以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化学知识拓展出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有利于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巩固。所选取的生物知识相对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点后,增加课外知识来拓宽他们的视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更大的思维和学习空间,便于继续探索和钻研。同时这种形式克服了学科本位的思想,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不同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及普遍性,体现了自然学科的整体性和相融性。
2.3 化学知识作为生物知识的背景
“化学知识作为生物知识的背景”主要体现在有机化学这一章中。由于有机化学与生物联系很紧密,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为陌生,教材利用了大量的生物图片及表格呈现知识。比如在第24章“生命化学”脂类化合物一节中,先介绍了磷脂的构成元素和结构,接着以此作为背景引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并进一步利用图片详细地介绍了细胞膜的构造及其功能。同样在介绍DNA和RNA时,教材首先简述了它们的结构和组成,然后从生物的角度讲述了DNA和RNA的作用。,还引出了一系列与遗传相关的内容:核苷酸、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鉴定、DNA重组、克隆等。
这一形式基本是以生物知识为主,通过简单介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 着重讲解相关的生物热点问题。这样编排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物这两个学科是共同发展、相互依赖的,同时也了解到有机化学是发展空间巨大、与生物联系最为密切的化学分支。教材通过当今发生的生物重大事件,让学生以化学为桥梁,吸收更多生物科学前沿知识,认识到科学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
3 结论
3.1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化学与生物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将枯燥的化学元素符号和理论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医药等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了解化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化学教材中增添生物知识使原本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也从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增加了学生的未知知识领域,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望。
3.2有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综合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越来越紧密,化学不仅仅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未来的学科发展需要从事化学和生物学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在教材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的知识更接近现代生活实际。美国化学教材Prentice Hall《Chemistry》(化学)通过:1.利用生物知识导出化学知识;2.生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拓展;3.化学知识作为生物知识的背景,将生物知识与化学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跨学科培养。在新的形势下,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建立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学和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立威,赵铁桥. 两种日本高中生物学教材的比较[J]. 生物学教学,2005,(11):P32.
[2]张梅. 化学教学加强学科间渗透例谈[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8)P58.
[3]占小红.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 化学教学,2005,(3):P28-29.
[4]Susan Carey. Science Education as Conceptual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 2000, (2): 13-19.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育人作用
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众多的生物科研成果,离不开众多生物学家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探索。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化理解。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普及的基础性学科,让学生通过趣味化的生物科学史,实现课内知识的拓展,并对某一模块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非常有意义。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而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史料的了解,知道了生物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弄清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后在实验室合成蛋白质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对蛋白质承担生命活动含义的认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是探究生命奥秘的学科,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严谨的精神,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方法,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合成人工蛋白质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他们在艰苦落后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将天然胰岛素的人工链条进行各自合成,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一过程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将学生的“三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物科学史,将学生“三观”的引导落实到具体的科学家身上,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的“细胞世界探微三例”中,学生可以通过面对质疑坚持己见的克劳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的德迪夫、开拓创新注重实践的帕拉德这三个人在生物研究中的经历和成就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生的指导作用,进而在示范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的基本思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结论,敢于在事实中得出自己结论的精神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中唯物辩证的基本思想。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孟德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豌豆出现了性状分离,而在当时生物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融合遗传,但是孟德尔没有受这一观点的束缚,而是从事实出发,大胆地提出了生物遗传因子的假设,这种实事求是、敢于打破权威的研究精神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可以在前人的故事中切实地体会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进而内化成自己学习生物的态度。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习中集思广益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新的思路。高中生在W习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价值。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的“DNA分子结构”这一节,教材中对构建DNA双螺旋模型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进行了介绍,这两位科学家出于对DNA模型的共同兴趣,走到一起从事研究,并在研究中相互帮助,彼此启发,共同撰写了《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模型》,甚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的合作例子在生物研究中比比皆是,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六、有利于学生体验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这些基本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但是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讲解某一生物概念的提出、发展、完善的过程。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节,而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随着理论探究的脚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验研究过程,进而完成理解与记忆。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蔡文娟.重视科学史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2): 88.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到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就是要让高中学生在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生物学习活动。高中生物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使高中生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1 坚持教育理论的指导,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坚持对教育理论的指导,是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起来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之下,信息技术才能正确地作用于高中生物学科的发展。不管是从教学的方面来讲,还是从学生学习的方面来讲,教育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理念都具有正面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切入,教师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指导。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认知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使信息技术既可以服务于教师,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动与维护。教师更要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使信息技术为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DNA的复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课件基础上,进行DNA复制方法的自主探究。在正确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的应用,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学习的目标与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生物能力的提高。
2 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高中教育体系中之所以具有诸多不同的学科,是因为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学科之间知识结构与学科特点不同,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语文学科,教师通过语文繁体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正确使用方法,使学生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数学,则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定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是以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对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中的不同现象与理论。此外,高中生物教学更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生物实验的水准。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实验水平,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酶的特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酶进行认识,就要利用实验让学生对酶有一个具体与形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酶的具体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酶实验的呈现,从而让学生了解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模仿,自主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内容。这样信息技术应用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应着不同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因此,面对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选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会接触到一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现象,也会接触到生活中很难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对于学生不能用肉眼观察的生物现象,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微观的生物世界,促进学生完整的生物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分化》的时候,教师单纯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一些细胞分化的图片或者细胞分化的动态作品,使学生能用肉眼对细胞的分化现象进行观察。又如,在讲解《微生物在实验室的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到科学实验室内部,对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培养方法与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以教学内容的性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会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眼界的扩展,实现高中学生物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微观世界与宏观教学进行结合,是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贡献。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资源的扩展以及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刘凯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5-126,129.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数年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发,“核心素养”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学科素养,值得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认真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
核心素养的宏观理解是这样的,所谓核心素养,应时指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最基本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性体现。由这样的阐述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因此理解核心素养,可以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进行。同时,核心素养本身又是一个极具引领意义的概念,其可以统领当前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具有这样的三点基本理解:
其一,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意旨。生物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生物学科具有科学素养的意旨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递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概念描述的精确途径,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运用,生物学科结论描述的简洁准确等,这些既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以生为本是一个宏观理念,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落实,在于学科素养的引领。也就是说,当在课堂上关注核心素养并以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时,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我们讲“生态系统”,需要从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变化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引领,那本知识就可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知识,反之就可能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会充分具有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以生为本。
其三,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面向生命活动的本质。生物学科的特质就在于其是面向生命活动的,其是寻求生命本质的。这种规律的寻求需要核心素养来作为牵引,而在牵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又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理论理解,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思路就会更加明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
需要明确的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这样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生的生命与生物学观;二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三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态度与价值观;四是生物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精神与行动能力。因此,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尽可能地以这四者为核心。
比如说对于生物学科的认识,显然不能完全局限于当前的考试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橹识导向的升学评价其实并不能体现生物学的全部本质。笔者以为,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真正从面向生命活动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体活动过程中的生命的特质基础是什么;构成生物的细胞又是怎样完成生殖、发育、终结的;植物以及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结构,在它们的生命活动中是怎样进行遗传的,为什么又会发生变异;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历史上对生物多样性有过什么样的观点,当下最流行的观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围绕生物本质形成认知。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与其说是具体的任务完成,不如说是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形成,如果进入这样的状态,那高中生物课堂该是多么的优美!
三、基于核心素养反思高中生物教学
在研究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时候,笔者发现高中生物教师的日常教学又多了一个反思的视角。通常情况下,反思生物教学的视角就是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又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样的反思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引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核心素养带来的启发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传统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基于教材上的概念形成的,那是一个网络结构,却不一定是学生认知当中的真正有效的结构,相反如果以学科素养来引导,那就可以形成以进化思想、系统论为核心,以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为枝干的认知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包括原有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能够将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最先进的理论,其应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知识的构建与教师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东杰. 高中生物学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生物学教学,2016,41(7).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68
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主要依靠生物教师的课堂讲解,初中阶段所学的生物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对生物要素的认识层面,而缺乏对生物过程的分析和生物变化的思考。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依托于初中阶段掌握的基础生物知识和生物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师课堂趣味教学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提升生物学科的综合修养,为今后的生物专业学习以及生物常识判断和应用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课本知识时,为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往往需要注重对课本内容的选择和内容的丰富多样。一般情况下,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为了刺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多种生物现象和资料完善课堂教学。
首先,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继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为了直接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鼓励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解读此类现象或事件背后隐藏的生物原理。学生们在生物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一方面加深了对典型事件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自我解读中深刻理解生物知识。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基因等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用家庭的树结构现象,引导学生们了解不同染色体之间的特点,进而思考引发基因突变的原因。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还可以借助资料和习题,丰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种层面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对前一层面教学的深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化他们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辨别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关注度,既可以表现在生物学科的新课教授中,又可以表现在对生物知识的应用和思考中,学生们能够在思考和应用中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问题成功解答后的。上述两种从多样内容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激化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兴趣的本质所在,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高中生双方之间的有力配合,从而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形式趣味化
在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高中生物教师往往还需要紧跟现代教学的潮流,引用多种新颖科学化的教学形式,吸引高中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继而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以积极轻松的教学态度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考虑到生物学科知识中对图文的要求性比较高,生物教师可以选取图文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呈现直观的生物图片,刺激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文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点的串接和连接性学习。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比简单的课堂口头讲解更为直观,有冲击力,能调动学生们在图片中发现生物知识,在简单直观中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例如,生物教师在教授细胞等知识点时,就可以以图文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解细胞中的各个部分,以点线面的形式全方位的为学生们展现细胞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眼界。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们呈现立体的视频讲学。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极大调动班级上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还能够拓展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生物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通常需要考虑到视频的时限以及视频内容的难易度,尽可能地保证班级上大多数同学的理解水平。同时,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串接性,继而以饱满的热情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意料之中,也是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拔高和探究。
三、教学实践自主化
高中生物教师除了在内容和形式层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外,往往还可以在实践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继而在课堂和课下实践中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探究的乐趣和魅力。具体来看,生物教学实践的自主化,表现在课堂实践展现和课下实践活动两个方面。
首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生物教师往往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们走上讲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生物实践成果。这种实践展现既可以包括相关生物体的展示,也可以包括生物实践过程和经验的分享,一方面是对学生生物学习和探究的督促,提升他们生物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学科实践的乐趣和多样性。
一、高中生物课堂人文教育的现状
由于教师肩负着学生是否能考上大学的使命,很多老师将《考试说明》当成了《教学大纲》;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考点中所涉及的本章节的知识与技能当成本节课教学的唯一目标。大部分老师自鸣得意于概念体系的建立,沾沾自喜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将问题的结果与预设相同,将知识点网络的静态生成当成一堂成功的课。这样的课堂相对于应试而言是高效的,学生相当于吃快餐迅速增加知识拥有量,记忆了相关结论,然后投身于题海中训练强化。而与之相关的生物科学家的敏锐的思维、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等,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这些人文教育则挖掘的不足。
二、挖掘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
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会被科学家们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的信念、伟大的成就所感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很多老师直接投影豌豆杂交实验图解,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投影中的内容,能找出什么规律?”然后分析数量比为3:1的原因,再后是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产中的应用。本人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优点能很快让学生找到规律,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缺点是忽略了高中生物科学史中的人文教育。所以我们不妨首先应该介绍《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的生物科学史,利用高中生物科学史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去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孟德尔童年时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先后学习了《植物学》、《物种起源》等书籍。每一个重大规律的发现,背后都是无比的艰辛。孟德尔筛选了大量实验材料,做了很多种杂交组合实验,并且对研究的性状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并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以便能证明他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而孟德尔身上所体现的耐心、对待科学的态度正是我们当代学生需要学习的。孟德尔把豌豆比喻成自己的儿女,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也是很多当代人所缺失的。孟德尔呕心沥血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论文,直至出版了34年后,才被后人理解并得到正确的评价,而此时他已经逝世16年了。社会中不免有许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孟德尔的伟大人格,始终引导着当代青年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