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学校的工作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03 14:47:54

序论:在您撰写对学校的工作和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学校的工作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对策;建议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贯彻落实、开拓创新,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采取适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体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树立准确的、合理的德育目标;二是创新德育内容;三是开拓德育途径;四是改进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设德育评价体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含义

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质是服务于社会。然而,全面发展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结、写作、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应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发展。其中,“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德”,就算再有学识,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深入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把德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德育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创新能力强、理念新的德育队伍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一个优秀的德育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德是才的灵魂”这一观念,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2篇

【关键词】德育 队伍建设 职业道德 专业素养 精细管理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德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当前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关键在于人,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德育目标的达成、德育水平的提升、德育效果的凸显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德育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要义。朝着这一目标,学校德育工作才会走得更坚实,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如何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职业道德是“教育人”的立身之本

“气质高雅、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严谨执教”是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师德工作好似音乐三部曲:序曲、协奏曲和奏鸣曲。

师德序曲:学期初的教师大会首先奏响了师德序曲。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令教师节不收受礼物等相关规定,每位教师郑重签署师德承诺。此举,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视,筑牢师德底线。

师德协奏曲:学期中,以师德为主旋律,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师德内涵。书写最美教师短信,撰写并学习师德规范100句,举办中国好人宣讲活动等。活动中,特级教师讲述他眼中的师德是什么,新教师倾诉初次踏上讲台对师德的感悟,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分享师德教育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进益。

师德奏鸣曲:学期末,每位教师自主进行学生民主评议。了解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校评选师德模范、优秀德育导师,在期末的教师大会上予以表彰,同时让青年教师来讲述身边师德模范的感人事迹。高尚的师德、正气的师风,濡染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二、专业素养是班主任的职业根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随着学校班级数的不断扩张,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踏上了班主任岗位。这些新教师在还没有站稳讲台时,就担任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班主任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学校和家长对班主任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许多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疲于应付。这就需要加强班主任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一)在专题培训中提升行动力

对于班主任而言,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困惑与不解。要提升班主任工作行动力,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需要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困惑与思考来展开研讨。因此,学校以解惑为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专题校本研训提升班主任的实践能力。如:针对班级卫生管理,就以教室为会议地点,请有经验的班主任现场说法,时间不长,但效果极好;学生在校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新教师看到学生受伤,自己先吓得脸色发白,不知所措。于是,就“学生受伤后怎么办”为专题,通过身边案例进行专题培训,青年班主任再遇类似事件,就会沉着应对,做到心中有底;班里的特殊学生最是让教师们头疼,学校要求班主任整理收集班级学生案例,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培训,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看这些特殊W生时,发现自己的心情也没那么糟糕了,可谓受益匪浅。专题切口虽小,但更接地气,能有效地提升班主任工作的行动力。

(二)在多元比赛中发展实践力

相对于理论的学习,班主任实践经验的积累、班级教育管理的反思对于其自身成长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以阶段性的多元化小比赛作为载体来促进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情境应对”“十分钟晨会展示”“教育叙事演讲”“我的班主任观”等活动。“以赛促研,研训一体”,比赛准备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班级管理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比赛过程中,教师们对孩子爱的表达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一个个教育故事的演讲,也折射出班主任自己的教育观,是实践的积累与感悟。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告诫我们:“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唤醒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内在的善良与潜藏力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善于挖掘和激发教师、班主任的教育潜能。

(三)在人文关怀中获得坚守力

有人说教师的幸福是身心合一的幸福,既能被知觉到,也能被感觉到,是充满活力的身体和充满激情的内心的统一体。在一次班主任叙事演讲中,笔者听到了一位新招聘教师这样的一段叙述:“那一年,我莽莽撞撞、迷迷糊糊,不顾爱人的阻拦,也不顾孩子的年幼,参加了苏州的教师应聘考试,这一试就阴差阳错地来到这里。或许是为了追梦,或许是为了生活,也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明天。面对家长的质问,想哭。但我咽下了自己的泪水,耐心地和家长解释、交流。往事点滴,历历在目,没有感天动地,只是家常小事,却像粉蝶般一桩桩一件件向我涌来。有委屈也有感动,委屈时对自己说:别忘了你的执着与坚持!”一个初来乍到的老师,远离自己的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工作,内心需要怎样的一份坚守啊。作为分管校长,在青年班主任会议上,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问题解决不了,不要怕,找我,学校会成为你们坚实的后盾”。让德育的关怀温暖学校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有关爱能力和关爱情怀的人,班主任就获得了坚守的力量!

三、精细管理是管理者的应然追求

精细管理是一种对战略与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精细管理就是让德育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提升德育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不仅是一种管理体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教育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目前有三个校区,三个校区的德育工作如何统筹协调,成为我们德育管理的一个难题。根据学校现状,学校德育处设立一名德育主任兼少先队总辅导员,全面负责全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各校区配备1名德育处副主任及1名少先队辅导员,共计7名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在组织人员得到保障的同时,我们注重日常德育工作管理的精细化。

计划的精细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学校德育工作,还是某一项活动具体开展,都需要在前期作好精细的规划。精细的计划,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预先性,同时,它对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控制又具有指导性,既能明确目标,又能提高效率。本学期学校将每周一的校园活动时间定为班队活动课,要求班班有计划。为此,德育处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共性课程,分配备课任务,然后各班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补充。通过精细的计划安排让班会课真正有效落实,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方法的精细化: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有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本学期教育局要求提供一年级特殊需要或疑似特殊需要学生的名单。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学校因此召集了一年级19位班主任共同研讨如何操作,如在班级群中如何信息,与问题学生家长如何电话沟通等。通过讨论最终确定统一的规范的沟通语言。这样的过程,让新班主任切身感受到家校的沟通需要严谨的态度,缜密的考虑,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无谓烦恼。

活动的精细化: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精细的计划和方法是前提,活动有效落实,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关键。例如学校承办了高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上午笔试,下午则要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会场,每个会场五轮比赛,最后再举行颁奖活动。过程繁多,但是整个活动基本在规定时间内有序完成。所有的组织协调、会场安排、记分统计、主持均由德育处7位行政人员担任,另加两位实习生跟随协助,靠的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都做好的精益求精的执行力。

优秀的德育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建设好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充满活力,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诊断;制度改进;校企合作;影响

0 引言

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在学生毕业后还可以招收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合作行为。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遇到了瓶颈,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加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制度改进被更多的关注,以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是巩固中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

1 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意义

我国提倡以教育为本,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教学工作事关人才的培养,而且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虽然推动了人才的质量培养,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暴露,这使得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成了促进校企合作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教学工作诊断对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教学工作诊断中发现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缺少明文规定,只是指出了一些规范性的建议,一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的地区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落实力度很低,大多只是在空喊口号没有实施,而且规定的也比较模糊,没有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措施,使企业在参与中没有确切的参照规章同时也没有积极性。

2.2 院校教学模式较局限 目前我国缺乏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纵观各地的招聘现场,一些高技术性的岗位前寥寥数人,究其原因是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了解。在课程教育上重理论轻实践,学科划分明显,基础与专业课程都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没有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进行深入教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方案和措施。

2.3 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州市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文科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等。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作为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的路径,下面我们从教学工作诊断和制度改进这两个大的方面来着手进行改进的影响分析。

3 改进措施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3.1 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可以发现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缺乏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定位与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此诊断,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安排一些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岗位需求参与,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给企业价值的创造献力,同时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此岗位技能要求。回到院校中,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企业岗位的需求与学校专业课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技能传授,以企业需求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企业工作,不仅节省了企业的培训环节,也有利于推进企业与院校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学校可以向企业输送老师进行参与和实践,同样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聘请他们来院校授课兼职,将企业的工作模式、理念以及工作流程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十分有利。

3.2 制度的改进及对校企合作教学的影响 国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鼓励企业参与院校合作,地方出台优惠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少。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或者协会作为企业与院校的平台,让其在这个平台中了解彼此然后建立合作关系。

3.3 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扎实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校企合作中虽然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有的也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问题。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学校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中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以合作谋发展。

4 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制度改进以更好的推动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建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到教育实践改革当中,使校企合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0月.

[2]李澎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耦合模式研究――兼论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三期.

[3]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7期.

第5篇

关键词:奖助学金;和谐校园;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9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校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大,贫困生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的资助资源也越来越大。国家奖助学金作为资助资源之一,在发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凸显,如贫困生“等靠要”思想蔓延,使得贫困生在“物质贫困”得到缓解的同时却加剧了“精神贫困”;平均瓜分做法盛行,造成奖助学金变质;贫困生评选如同“选秀”,利益驱使下“伪贫困生”泛滥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作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1]。高校应从和谐校园的建设出发,着重解决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和谐校园是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而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恰恰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1.贫困生认定不科学,威胁和谐校园建设

科学是和谐校园的基石,也是国家奖助学金合理发放的保障。这里的“科学”,指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贫困生认定真实有效。

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需要依据生源地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门仅仅通过贫困证明根本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实际生活费用及其家庭实际状况。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学生及家长缺少诚信,地方政府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导致伪贫困生泛滥,极大地影响了真正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使得真正的贫困生对伪贫困生产生了不良评价,影响同学间、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甚至因为“伪贫困生”享受“免费午餐”而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极大地威胁和谐校园的建设。

2.名额分配显失民主公平,构成和谐校园隐患

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这里的“民主”,指校园内所有人的关系都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时理应注重实际情况,发扬民主,体现教育公平。

国家奖助学金在各高校大多是按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给各个院系,再由院系根据各班的具体人数确定每班的资助名额。显然这种办法忽视了班级间学生的实际贫困程度差别,最终造成部分困难学生因名额限制无法享受资助,而另外一部分非困难学生则因名额富余拿到了助学金,成为了“贫困生”。这种名额分配失衡的现象,使贫困生认为老师的工作有失民主公平而对老师产生不好的评价,甚至发生面对面冲突,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埋下了隐患。

3.评定程序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阻碍和谐校园进程

人文是和谐校园的灵魂。人文关怀作为教育的真谛体现在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大部分学费需要靠国家和学校资助。国家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使之成为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国家出台的评定标准难以操作,致使一些学校在进行奖助学金评定时,片面追求“公开、公平”,要求贫困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使他们不但要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把贫困生弄得像“林冲刺青”。学校的评定程序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给贫困学生带来了现实与精神层面的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校园进程。

4.审核监督系统开放性差,破坏和谐校园建设

开放是和谐校园的源泉。国家奖助学金在评定前后,都需要有开发合理的审核、监督系统,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这笔钱最大限度地用于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奖助学金的名额骤然增多,评审条件相对降低,面对金钱的吸引,部分非经济困难学生也参与到奖助学金评选中,引起了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些同学开始在班级、寝室范围内拉票,使得票决制“寝室效应”日益严重。国家奖助学金获得情况一旦公开,必然会有学生认为部分同学不应获得奖助学金或所获数额偏大,对这些同学的心理评价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同学关系由此变僵。种种同学间、师生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破坏了和谐校园建设。

二、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五方面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1]。因此,应从这五方面着手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事的和谐是核心――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

事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校园的和谐是通过校园内大大小小的事体现出来的。学校应关心、爱护贫困生,为其提供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因而,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奖助学金发放模式至关重要。国家奖助学金的实质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构建科学合理的奖助学金发放模式,确保奖助学金用到“刀尖浪口”上,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高校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除了要求相关证明材料等“硬件”外,还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认受助资格[2],使评选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贫困生的评选结果公平、合理,在使真正贫困生受到帮助的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同学对评选结果信服;避免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国家奖助学金发放问题而产生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人的和谐是关键――注重贫困生人文关怀

决定和谐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的和谐,其中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的和谐则是基础。在发放国家奖助学金的过程中,注重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是调节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助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扶助”。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层面看,精神解困必不可少,是缓解贫困生问题、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精神保障。因此,从长远计,在物质解困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解困[3]。较之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具有更大的潜隐性和危害性。精神上的贫困往往不易流露,但当其积聚到顷刻间爆发时,对整个校园和社会的震荡却是非常大的。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尊重贫困生,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可以促进贫困生的自我发展,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3.物的和谐是保障――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管理制度

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硬件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切实维护贫困学生的利益和对这个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贫困生档案须要详细记载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个人消费情况,并定期更新,动态完善。建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有优先得到奖助学金的权利。但是,这样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贫困生优越感”,觉得得到奖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应根据其学习成绩、日常生活表现等建立动态档案,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这样在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还避免了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4.景的和谐是窗口――发挥国家奖助金实际效用

事、人、物的和谐共同构成的景色作为窗口反映了校园的和谐。加强奖助学金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其效用,作为这个窗口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国家奖助学金作为一种人道关怀的救济,是国家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偿资助。针对高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现状,国家逐年加大奖助学金发放力度。为了避免国家奖助学金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对其发放前后的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引导贫困生将国家奖助学金用到实处,真正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使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事、每一物都成为和谐校园中的亮丽风景。

5.情的和谐是基础――转变贫困生扶助方式

事、人、物、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转变贫困生扶助方式,坚持“扶志”为主,“扶贫”为辅,以情的和谐为基础,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在扶助贫困生的时候,应该尊重贫困生,跟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使他们抛却“接受扶助就像乞讨”的观念,真正懂得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对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对他们的心理不成熟以及非正常的自我评价,也要用心帮助他们端正心态,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4],让他们真正懂得自身价值。“扶志”与“扶贫”同时进行,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结语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于和谐校园构建起着重要作用,贫困生问题解决不好会给校园管理、校园稳定带来隐患,也会加大高校教育的难度。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功能在于解困、育人、成才,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心和谐,实现校园和谐及社会和谐。只有解决好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中产生的不和谐问题,和谐稳定、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才能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理解和谐校园科学含义 探索和谐校园构建途径[J].发展,2007,(6):104-105.

[2] 王中伟.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08,(9):290.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会计教学 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获得企业的青睐必须要进一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个巨大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会计教学经验发现,我们进行的会计教学一方面是传授我们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在当前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进行一定的会计计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又有许多会计数据需要我们去处理去判断,而我们的学生才刚毕业,面对大量的单据和凭证,他们根本无法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为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学生应该以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多重视会计的实践教学工作。下面笔者就当前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

虽然我国专门就会计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必须要开设实训课,但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并没有对相关的实训时间进行明确分配,也没有对具体的实训内容做好落实。据有关调查显示,现有职业学校进行的会计实训教学时间基本上没有超过30%,这就远远低于了我们会计专业要求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例1:1,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并且很多的学校进行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同时,我们的会计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他们所进行的会计教学往往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同时他们还喜欢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考查我们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样就极大的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毕业证,而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学习。

(二)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理论实践脱节

会计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进行的会计教学往往就忽视了这个过程。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结束后往往缺少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使得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法将理论与我们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影响了我们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到最后我们的学生还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局面。

(三)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实践能力欠缺

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职教滑坡,学生生源严重不足,致使专业教师需求锐减。这几年国家开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职教优惠政策,形势发生喜人变化,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国真正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已经严重的不足,我们的教师一肩挑,一是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他们感觉到教学时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课时往往无法保证。同时我们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是他们往往出来后没有进行任何实际的财务操作工作,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动手能力不是很强。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是我们要对当前学校进行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要有了准确的定位才会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我们具有了定位和方向这对我们会计教学也有了指引性,对我们教学计划的完善和调整具有指导作用。二是我们要根据我们会计培养的目标来调整我们会计相关课程的设置,突出操作性技能的培养。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我们会计要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相关环境的支持,要有环境的支持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场地来提高我们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职业学校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建立起相关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的学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真正的实现我们的工学结合,这样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够满足我们企业的会计需要。

(三)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现有的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教师的岗位,应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普遍没有进行实践锻炼。因此,我们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我们的学校可以考虑与我们相关企业建立一个教师实践基地,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批我们的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我们还可以派我们的教师到某些企业和单位进行顶岗学习,将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让他们充分了解会计在社会当中的运用,然后再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好定位,坚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的基本目标,重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同时,会计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会计教学今后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对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支持。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手段改进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林区教学.2008(03)

[2]宋晓明,张京奇.会计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林区教学.2009(09)

[3]李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0(03)

第7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国家考试;保密工作

近年来频繁泄密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促使高校在考试安全保密工作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以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学籍和学生考试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国家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实施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关于加强国家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相关问题。

一、国家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基本原则

安全保密工作是各项国家考试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目前,很多高校为保证学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国家考试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和《河南省教育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细则》有关规定,制订了有关国家考试安全保密细则。明确提出,学校国家考试的安全保密工作,实行“考试值班、责任追究”制度。国家考试试卷、磁带、备用卷在启用之前属国家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封。参加国家考试的保密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加强对人员的安全保密培训;提高警惕、强化保密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做到警钟长鸣,确保国家考试的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同时,国家考试保密工作实行主考、考务负责人、保密负责人负责制。

二、考试试卷领送环节的安全保密

从医学院校国家考试情况来看,都是学校教务处和保卫处负责试卷的领送工作,并对领送工作中的安全保密负责。

教务处负责指定专人分管试卷领送工作。领送试卷必须做到:试卷领送前要进行车辆检修;由教务处派专人带队,必须有保卫人员参加,领送试卷时不少于4人押运;在任何情况下,领送途中押运人员不得少于2人;严禁搭乘与试卷领送无关的人员,或搭载与试卷领送工作无关的物品;随时向主考报告试卷领送途中情况,必要时向省市招生办公室、公安及保密部门报告试卷领送途中发生的异常情况,试卷运达目的地后要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领送途中的安全情况。

同时对于试卷押运人员也有着严格限制。试卷押运人员必须经过审查,同时符合如下条件:无直系亲属参加当次考试;保密观念强,能遵守国家和教育考试机构的安全保密制度;身体健康。

三、试卷保密室的安全保密

为做好试卷保密工作,学校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试卷保密室,用于存放启用前的各项国家考试试卷、磁带及备用卷等。试卷保密室具备防盗、防火、防潮、防鼠功能,配备铁门、铁窗、密码铁柜及电视监控系统。铁柜数量以能够满足存放全部试卷为准。试卷保密室使用期间的监控资料由教务处至少要保存到考试结束半年。试卷保密室至少设置三道锁,分别为:两道门锁和铁柜门锁,钥匙分别掌管。掌管铁柜密码的人员不得同时掌管铁柜钥匙。试卷保密室要有详细的值班巡逻记录。

试卷保密室使用期间,人员配备如下:教务处派保密室负责人2人;值班巡逻人员4人或以上(不含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其中保卫人员至少2人;安排专人掌管密码(不含负责人和值班巡逻人员)。

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值班巡逻人员及铁柜钥匙(密码)掌管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保密观念强,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遵守纪律,工作认真负责;当年无直系亲属参加本次考试的学校正式在职在编人员;身体健康。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和值班巡逻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安全保密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国家相关保密制度,熟悉试卷的收发要求和手续。每次进行接收、分拣、分发等工作时,必须逐袋清点,数量符合要求后办理相关手续。应特别注意对备用试卷袋的检查工作。

试卷保密室负责人的职责:全面负责试卷存放期间试卷保密室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1人掌管试卷保密室内屋门锁钥匙,另1人掌管铁柜门锁钥匙;负责试卷的接收、保管和发放工作。试卷接收和发放要当面清点试卷袋数量,核实科目,检查试卷袋密封情况,履行交接手续,填写试卷接收和发放记录。

值班巡逻人员的职责:昼夜值守,实时监控试卷保密室内屋的情况;负责试卷保密室的安全保卫,填写值班记录表;负责试卷保密室的安全保卫,每半小时要派出2人对试卷保密室周边进行1次全面检查,并做详细的值班巡逻记录;随时向试卷保密室负责人报告保密室的情况。

试卷保密室的负责人及值班巡逻人员应严格执行下述规定:值班期间严禁在试卷保密室会客、吸烟、饮酒、文娱活动、私自使用电话;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试卷保密室;不得以任何理由开启试卷密封包装;试卷保密室的钥匙不得转交他人或互相代管,密码不得透露;拒绝他人索用试卷保密室门、铁柜钥匙,拒绝代领试卷;在试卷保管期间,各级招生办公室应按规定逐级上报试卷的安全保密情况。

四、备用卷(卡)及备用磁带的管理

备用卷(卡)及备用磁带须存放在试卷保密室的保密柜里;如因试卷不完整、字迹模糊、错装、漏装等原因造成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监考人员应立即通知场外流动监考报告主考,经主考报告省市招办批准后,方可启封备用卷;备用卷由2位考务工作人员以上从保密室领取并送至考场。监考当众启封备用卷,主考须在《考场记录》和备用卷袋上注明启封原因、份数、并签名;严禁启封不需使用的备用卷。备用卷(卡)及备用磁带于当次考试全部结束后,随同答卷一并送回市招办。

参考文献:

[1] 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 彼得・德鲁克. 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3] 朱志忠. 唐和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